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国际科技要闻 > 正文

2022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2022国际基础教育十大事件

时间:2023-01-05 22: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2022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技日报 2022-12-26 13:04 发表于北京◎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25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2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022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科技日报 2022-12-26 13:04 发表于北京
◎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25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2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22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猪心植入病人体内标志器官移植新水平;韦布望远镜拍摄到宇宙早期星系;地外存在“生命之源”首次确认;“四中子态”迄今最明确证据发布;人工智能从设计蛋白到作画聊天成果频出;干细胞培育出全合成小鼠胚胎;航天器撞击小行星有助地球免遭威胁;中国空间站历史性完成“合体”;量子计算研究从模拟虫洞到隐形传态获突破;核聚变研究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

这仍然是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的一年,这也是科学技术照亮世界的一年。我们相信,有这份光,就有希望。2022年,生物医学、核聚变以及人工智能是重点突破领域,航空航天作为大国实力较量的焦点炙手可热,科学伦理和危机应对则是科技界永远需要直面的话题……

01

猪心植入病人体内标志器官移植新水平
2022年,异种器官移植,正在谨慎中前行。

在器官移植领域,供体器官短缺是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使用动物器官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而新的基因编辑工具,正在不断提升动物器官成功移植到人体的可能性。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医生们历时7个小时,首次将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了一名心脏遭受重创的患者体内。手术3天后,该患者的身体状况仍然良好。这表明,来自动物的心脏可以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且不被直接排斥。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当时手术成功,但此名全球首例接受猪心脏移植的患者依然在术后2个月死亡,死因或与猪病毒有关。这种病毒名为猪巨细胞病毒,研究人员从未发现该病毒可引起活跃的感染迹象。

尽管如此,这一手术已经成功克服了异种器官移植此前必然会发生的超急性(48小时内)排异反应、加速性排异反应(48小时至5天内),以及急性排异反应(一周以上)的影响。

尽管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借助目前快速进步的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在改造器官方面的技术已经比过去要更加成熟。它也证明了干细胞培养组织器官再生是一种途径,未来心脏、肝脏等器官供体或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培养。

02

韦布望远镜拍摄到宇宙早期星系
在大名鼎鼎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之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以下简称韦布望远镜)应该是为人们带来最多震撼的空间望远镜。

经过多年的延误和成本上涨,价值100亿美元的韦布望远镜终于在2021年底发射。2022年,这个大科学仪器在投入使用后没有遇到任何问题,很快开始收集数据并捕捉宇宙的壮观图像。而基于有史以来最大的反射主镜面和红外敏感系统,韦布望远镜可以获取前所未有的观测细节并能够解析星云。其合成照片的速度也非常快,只需要十几个小时,而哈勃空间望远镜则需要上百小时。

这一年,韦布望远镜几乎掀起了天文学界一场竞速赛。

在论文预印网站上,天文学几乎每天都“烟花绽放”——关于韦布望远镜传回数据的分析论文不断涌现。它拍摄到了距离地球46亿光年的星系团、385光年外的系外行星,还有一个历史超过130亿年的红色光斑,给人们提供了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婴儿宇宙”的快照……韦布望远镜因此也被称为“时间机器”。

而由于使用的燃料比预期中少很多,所以直到2040年前,韦布望远镜都会是人类获取宇宙深处数据的主要工具。天文学界也从2022年起开启了一段新征程。

03

地外存在“生命之源”首次确认

陨石上的氨基酸说明什么?需要明白的是,目前在陨石上发现的有机物,并无法证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外,但“生命之源”的元素却能在地外出现。这项结论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在宇宙空间中,有机物普遍存在,只要条件适合,就能够形成各种有机物。

为人类确定这一点的,是距离地球3亿多公里的小行星“龙宫”。这是一颗碳质小行星——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小行星类型。2020年12月,探测器“隼鸟2号”搭载的回收舱从“龙宫”返回地球,并带回重量约5.4克的行星表面样本。202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称,科学家在“隼鸟2号”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20多种氨基酸。这是首个在地外存在氨基酸的证据,对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有机分子如何到达地球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是在今年,科学家发现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必不可少的成分——嘧啶碱基,可能是由富碳陨石带到地球的。日本北海道大学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此前从未在陨石样本中发现的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信息单元中的最后两个——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虽然脱氧核糖核酸不太可能在陨石中形成,但该发现有助于理解早期地球上生命分子的发展。

04

“四中子态”迄今最明确证据发布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其答案可能不在宏观描述中,而在微观世界里粒子的演绎中。

德国、日本、美国和中国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2022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获得了迄今最明确的证实“四中子态”这种物质存在的证据。

在此之前,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存在着一种奇特而难以捉摸的物质——“四中子态”,它由4个中子短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

20年前,科学家们首次捕捉到了“四中子态”存在的“蛛丝马迹”,他们发现了铍和碳原子碰撞后可能形成“四中子态”的证据,但当时实验误差很大。

在最新研究中,科研团队制造出了比普通氦原子多4个中子的氦原子,然后让其与质子碰撞。这些氦原子在碰撞后只留下了4个中子,而它们结合形成了“四中子态”。随后,研究团队计算出碰撞形成“四中子态”后丢失的能量,并推断出“四中子态”的“寿命”仅为10-22秒。

这一发现有助于物理学家对核力本质的理论进行微调,并深入了解目前已知仅存在于中子星内部的奇异物质形态,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05

人工智能从设计蛋白到作画聊天成果频出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暴发,使人工智能工具似乎已经抵达了人类创造力的外部边界。

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思维”今年8月宣布将公布超2亿个蛋白质的结构。该公司在短短18个月内,凭借“阿尔法折叠”算法,预测了迄今被编目的几乎所有蛋白质结构,破解了生物学领域最重大的难题之一。元宇宙平台公司(Meta)研究人员也利用人工智能预测了来自细菌、病毒和其他尚未被表征微生物的6亿多种蛋白质的结构。这些成果除了帮助攻克生命科学瓶颈外,也将在解决可持续性、粮食安全等重要问题上开辟新机。

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在变革着内容的生产方式。去年,DALL-E的问世曾让人们惊艳于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可以根据一段话直接生成图像的能力。今年4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开发出了DALL-E 2,为图像生成和处理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它可生成更加真实和准确的画像:综合文本描述中给出的概念、属性与风格等元素,生成现实主义图像与艺术作品,分辨率更是提高了4倍。

今年12月初,OpenAI发布了一款自然语言生成式模型,不同于此前一些聊天机器人经常出现答非所问、言语混乱等问题,名为ChatGPT的新模型生成的答案不仅逻辑流畅,还能够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连贯问答。因此,ChatGPT一经问世就迅速引发关注,上线5天,其体验用户就突破100万。

06

干细胞培育出全合成小鼠胚胎
生命可以在培养皿、在实验室,甚至未来在机器中、在工厂里被制造出来吗?

2022年,科学家首次在不使用精子或卵子的情况下创造了合成小鼠胚胎,使其成功地在子宫外生长。换句话说,这些胚胎并不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产物,它们的生长甚至不需要借助雌鼠的子宫,它们是“人工合成”的胚胎,由生长于培养皿中的干细胞产生,并在人工生物反应器中发育生长。上述胚胎在第6天长出了尾巴,在第8天长出了一颗跳动的心脏,甚至还出现了大脑的雏形。

这项实验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进行,相关论文于今年8月1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上述胚胎只存活了8天半,却标志着惊人的突破,也面临着法律和伦理方面的考验:目前,法律允许最多14天大的人类胚胎用于实验室研究,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将被视为违法,而法律对合成胚胎的研究时间范围则没有做出任何规定。如果某一天,一个用人体干细胞合成的胚胎在实验室里诞生,并拥有大脑和心跳,它违法吗?

研究人员相信,如今的突破有助于了解干细胞如何在发育的胚胎中形成各种器官,以及突变如何导致发育性疾病。只要技术掌握在合适的人手中,它依然是利大于弊。

07

航天器撞击小行星有助地球免遭威胁
一颗小行星向地球袭来,可能在几年之内甚至几个月之内到达,人类能够做些什么来阻止它呢?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像地球曾经的“霸主”——恐龙那样,遭受小行星撞击带来的大规模灾难。但天体物理学家认为,从长远来看,指望人类的运气并不是靠谱的防御策略,人们必须修建起恰当的基础设施并做好小行星偏转相关测试。

北京时间2022年9月27日早上7时14分,在人类对行星防御的第一次测试中,执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戏称“打他”)任务的航天器成功撞向一颗名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几天后,NASA证实,DART航天器成功地将迪莫弗斯的轨道周期改变了32分钟——从11小时55分钟缩短到11小时23分钟。当被撞小行星轨道周期变化大于73秒时,NASA则判定任务成功。而此次任务的实际成果达到了判定要求的25倍以上。

这是NASA首次全面展示其小行星轨道偏转技术,其旨在为全人类确定,有朝一日该技术可以通过航天器以动能撞击的方式使近地小行星或彗星轨道偏转,从而保护地球家园免遭噩运。

08

中国空间站历史性完成“合体”
“梦天”飞天,代表着中国航天人的步履不停、探索不止。

今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三个舱段,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参与空间站组合体管理,货物气闸舱可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为舱内外科学实验提供支持。我国建设天宫空间站的主要目的,就是建成水平先进的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服务,以产出重大的科技成果。而梦天实验舱在三个舱段中具有最强的支持载荷能力,它的成功发射将推动我国空间科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对于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实践来说,梦天实验舱的建成和发射,不仅对中国航天事业意义重大,还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诚如外媒所称,梦天实验舱的发射彰显了中国的实力,即在不依赖美、俄两个航天大国的情况下,独自组建空间站。

09

量子计算研究从模拟虫洞到隐形传态获突破
长久以来,量子物理与广义相对论“相看两厌”的局面,几乎是被理论物理学界所公认,而量子引力正在尝试“调和”二者的矛盾。

英国《自然》杂志今年首次报道了利用一台量子处理器对全息虫洞进行量子“模拟”。此次演示使用的,就是谷歌公司推出的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这一成果代表着人们距离在实验室研究量子引力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同样是在今年,来自美国亚马逊云科技量子网络中心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量子存储器,其可以在4开尔文的温度下工作,这将对未来量子网络的大规模实现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将温度降至4开尔文的低温冰箱比将温度降至0.1开尔文的冰箱便宜5倍、体积小10倍,还可安装在服务器机架上。

在量子隐形传态方面,今年之前关于这一效应的实验演示,一直局限于两个相连节点之间。而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演示了在一个三节点量子网络中,两个非相邻节点之间的量子信息隐形传态。这一结果被认为是朝着量子互联网迈出的重要一步。

10

核聚变研究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
在可控核聚变的征途上,每一次“增益”都为未来的“人造太阳”注入一缕光芒。

今年12月14日,美国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国家点火装置(以下简称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宣布里程碑式突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获得“净能量增益”。美国国家点火装置通过“惯性局限融合”技术,以全球最大型的激光去撞击氢电浆粒子,引发核聚变反应。该实验向目标输入了2.05兆焦耳的能量,结果输出了3.15兆焦耳的聚变能量。

核聚变研究的目的是复制在太阳上产生能量的核反应。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追求的无碳能源最终梦想。美国资深核聚变科学家直言,“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成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不过,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主任金·布迪尔却表示:“激光核聚变不仅在科学方面,而且在技术方面,都存在着非常重大的障碍。目前,我们一次点火一个燃料小球,要实现商业聚变能,必须每分钟点火多次,还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激光系统。”

换句话说,如果要用于商业发电,激光器必须要像机关枪一样密集发射,且每次发射都需要产生核聚变反应,这中间,还有太多技术壁垒。

2022国际基础教育十大事件
中国教育报2023-01-05 22:11发表于北京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演化。2022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在蔓延,世界教育发展在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变得更加复杂。联合国大会第77届会议期间召开的教育变革峰会,号召调动各方行动、雄心、团结力及解决方案,以恢复因疫情导致的学习损失,重新构想未来的教育,进而实现2030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
回顾2022年,国际组织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世界各国积极响应,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STEM教育、教育数字化变革、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教育公平以及后疫情时代教育复苏的相关举措,成为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关切,深刻影响着未来全球基础教育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研究院和全球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共同梳理2022年国际基础教育发展动态,挑选出具有影响力的十大事件,展现过去一年国际基础教育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从中寻找前行的借鉴。
1.联合国召开教育变革峰会引领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2022年9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办教育变革峰会,召集世界各国领导人,聚焦恢复疫情以来的学习损失、重新构建教育体系、实现包容与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等优先事项。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当前世界教育系统内部的差距与鸿沟在不断拉大。在贫困国家,大量的儿童仍无法阅读基本的文章;在发达国家,教育系统也常常在巩固而不是减少不平等问题;而新冠疫情更是在全球范围对教育造成冲击。会议指出,教育危机比想象的更加严重,教育必须要进行变革,要更加充分地给予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机会,努力构建全要素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场景,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教育安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加大对教育财政的支持,充分融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促进教育资源融合,充分发挥教育在解决人类实际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构建更加美好的教育新生态。会议制定了关键举措,宣布了国际教育融资机制,并发布了《青年宣言》。会上130个国家承诺优先发展教育。
2.欧盟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优先发展事项
气候变化被列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欧盟强调教育、培训必须与其他部门一样,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2022年6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学习的建议》,为会员国提供了所有阶段教育和培训中支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学习与教学的路线图。该建议呼吁会员国将通过学习促进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培训政策和方案的优先事项,通过教育使所有学习者了解气候危机与可持续性,支持教育工作者发展讲授与气候危机、可持续性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并实现动手、跨学科与本土化特色教学,让学生和教职员工、地方当局、青年组织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学习等,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欧盟委员会计划通过教育可持续性的同行学习和交流,为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开发资源,具体包括成立一个关于该主题的欧盟专门工作组、为教师开设关于学校可持续性行动的在线课程等支持该建议的实施。
3.美国将STEM教育作为长期战略规划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022年以来,美国教育部启动多项STEM教育计划。2022年9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联合STEM教育委员会及其他机构,围绕太空领域STEM人才培养,推出《跨部门规划:加强太空领域STEM教育及从业者培养》,该规划被称作“太空STEM特别行动”。2022年10月,美国教育部启动“你属于STEM”计划,旨在召集STEM合作伙伴,为所有年轻人实施和推广公平、高质量的STEM教育,基于社会赋权和公平理念来构建STEM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年轻人产生对STEM的归属感。整体而言,美国将STEM教育发展作为一项全国性长期战略规划,且始终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趋势,修订STEM教育相关政策,使STEM教育实践顺应时代和国家发展需求。
4.德国更新基础教育数字化公约
2022年6月,德国在波恩举行首届“中小学数字化公约”中期报告会,会议主题为“创建结构—塑造教育”,围绕各州事务、地方视域、设计教育基础设施、学校数字化发展和促进参与等主题展开讨论,并发布《“中小学数字化公约2019—2024”进展报告》。进展报告回顾了德国数字化发展进程、各州三年来的协同发展情况以及跨区域合作案例,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各州应对挑战所采取的举措。2019年5月起,德国“中小学数字化公约”项目计划未来5年投入50亿欧元,用于推进德国教育系统的数字化进程,建设和改善数字技术以及教学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校配备高速互联网、数字黑板等。2020年3月,全德学校因疫情肆虐开始停课,这使得对数字化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并推动了相关进程。不过,在此次会议上,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部长贝蒂娜·施塔克-瓦青格指出,学校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然而,数字化变革尚未在学校充分体现出来。
5.英国制定专门法案全方位保护儿童权益
为进一步维护儿童权益,保护儿童安全,英国教育部发布了新版《确保儿童在教育中的安全法定指南》,该指南于2022年9月1日生效。英国的基础教育机构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制定保护儿童安全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旨在确保学校教职工、学生及家长在日常校园生活中遵守涉及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确保儿童在教育中的安全法定指南》规定了学校保障18岁以下儿童安全所必须采取的措施。新版指南所做的更改包括:纳入教育部关于学校儿童间性暴力和性骚扰的建议、阐述人权和平等立法保障对学校的重要意义等。儿童在学校受新冠疫情影响关闭期间,会出现因缺乏良好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而受到不宜内容和网络霸凌等网络侵害。该指南尤其针对儿童离校期间的网络危害防范问题,强调学校与家长围绕儿童网络安全访问开展谈话的重要性。
6.法国持续推进“反校园欺凌计划”
自2022学年开始以来,法国所有公立小学和初中都参与了全国部署的学校“反校园欺凌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创设一个打击欺凌行为的数字平台,既能为学生、家长、教师等提供反校园欺凌的教育内容,又能为学校领导及工作人员提供监督工具,致力于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其中,国民教育部最新设立的“对欺凌说‘不’奖”是该计划的年度亮点之一,主要包括四个内容模块:预防校园欺凌、预防网络欺凌、预防性别歧视和性骚扰、预防欺凌残疾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海报或视频,表达他们对校园欺凌的看法。“对欺凌说‘不’奖”鼓励参与者提出校园欺凌的解决方案,坚决反对和禁止一切欺凌行为。设置该奖项旨在增进学生福祉;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识;让学生成为校园欺凌的预防者,赋予学生发言权;鼓励在相关学校和教育机构中实施可持续的反校园欺凌项目。
7.日本审议并通过特殊才能学生指导法案
2022年11月7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就学校如何为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恰当指导,展开了探讨和提案审议。学生在特定领域具有特殊才能的主要表现包括,在语言、数理、科学、艺术、音乐、运动等领域较有天赋;对社会问题具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愿;好奇心强、较为感性、五感敏锐等。针对具备以上特质的学生在学习、学校生活、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相处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会议就今后学校如何为其提供指导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以下方案:促进对具有特殊才能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为此类学生提供多样且充分的学习场所,为此类学生确定自己的特质提供帮助、为学生获取校外学习资源提供信息及渠道帮助,在实践中积累案例以备参考。该提案旨在促进教师、学校、校外机构以及家庭形成四方合力,让基础教育阶段在特定领域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和好奇心积极开展学习,认同彼此的特质和优点,过上安心充实的校园生活。
8.比利时颁布特殊教育新法令推进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欧盟特殊教育与全纳教育发展署等组织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比利时签署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建立全纳教育已经成为比利时政府的强制性规定。为了使特殊儿童尽可能融入教育系统以及更好地保障和支持特殊教育,比利时弗拉芒区政府于2022年7月8日颁布了《学习支持法》,该法令旨在完善普通教育、学习支持和特殊教育,为每个学生找到最佳的教育场所。《学习支持法》及配套的学习支持模式于2022年9月1日分阶段实施。比利时弗拉芒区政府每年将为《学习支持法》提供1.95亿欧元的资金支持,既可用于主流学校中特殊需要学生的支出,也可用于特殊学校中额外人员招募与资源保障。同时,该法案强调将加大对普通学校教师的援助,确保教师培训课程在结构设计上更多地关注课堂上特殊儿童的照顾需求。
9.巴西发布新版教育行动计划落实全民教育倡议
2022年4月,巴西非政府组织“全民教育”发布新版指导性计划书《教育,即刻行动!》,为下一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基础教育政策建言献策。“全民教育”组织的参与者包含巴西各阶层人士,旨在让巴西所有公民获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巴西大量学校长时间关停,远程教学困难重重,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能更好地消除结构性障碍、推动建立系统的学校教学保障制度,该文件向下一届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国家对基础教育的管理;促进教育公共行政机构管理的现代化;优化教育资金的投入和分配;重视并加强师资力量;推动学校管理的专业化,为学校管理提供支持;根据全国通用课程基础重新设计课程;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包括对0—6岁学龄前儿童的关怀;推行适龄扫盲计划;重新规划中等教育课程。
10.南非推动所有学校恢复教学秩序
2022年2月6日,南非基础教育部部长发布了关于学校恢复日常出勤率的声明。该声明指出,教育部长理事会于2022年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了学习者完全返回学校的准备情况,并且相信学校已经为新常态做好了准备。为了让所有学校恢复正常上课,声明要求各省围绕以下重要领域进行准备:与父母和其他利益攸关方沟通“大返校”事宜;调整学校时间表和工作负担;调整学校测评方案;做好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健康和安全保障;制定非药物预防方案;加快基础设施、水和卫生用品供给;继续提供学生通勤服务;继续保障学校营养供给;加强教育监测和评价监督;制定课程恢复计划。该声明还指出,要着力解决“学习损失”危机,防止学校教育时间被延误或中断,同时确保学校社区的健康和安全,敦促家长和所有教育领域的利益攸关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