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三次重要的“立规矩”事件:一是1929年“九月来信”,为解决党内争论树立了典范;二是1938年,针对党内王明闹独立等问题,制定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三是1941年汲取皖南事变教训,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这三个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我们党的团结和统一、夺取革命最后胜利有着重要影响。
1929年,党中央为了加强红四军的力量,派留苏学生刘安恭等人到红四军工作。但是,刘安恭将苏联共产党党内斗争那套做法搬到红四军这里,逐渐将争论公开化。之后,被免除军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职务的刘安恭,不仅继续坚持设立军委的主张,还说红四军的党分成两派:一派是“拥护中央指示的”,一派是“自创原则,不服从中央指示”。他坚持提出,通过建立“完全选举制”及党内负责同志轮流更换等,来解决所谓纠纷。这样一来,红四军内部的争论非但未能停止,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
党中央十分关心前委的情况,提议前敌委员会派人到中央报告情况。于是,陈毅前往上海。
8月13日,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相关问题。鉴于关系重大,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8月29日再举行一个临时会议,专门听取陈毅的报告,再作研究。
陈毅做了多次口头报告,以及近5万字的书面报告。之后,根据周恩来的多次谈话,陈毅起草《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就是著名的“九月来信”。
“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确认中国革命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明确规定红军由前委指挥,并将党代表改为政治委员,其职责是监督军队行政事务、巩固政治领导、部署命令等;要求红四军维护朱、毛领导,明确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九月来信”对统一红四军前委领导和全军思想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确立了党内团结的规矩。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这次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等党内规定,是中共党史上一次“立规矩”的重要会议。相关决定的通过,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王明等闹独立的问题,要求必须保持党内的统一。
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随后到武汉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王明在长江局工作期间,在处理国共关系、估计抗战形势、如何保卫武汉等问题上与毛泽东、张闻天等有不同意见,还表现出对党中央的不尊重,甚至试图闹独立。
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论持久战》的讲演。7月上旬,党中央致电长江局,要求长江局在《新华日报》上刊登《论持久战》,可王明等人借口文章太长不予登载。随后,党中央再次致电长江局,要求分期刊登,但王明等人仍不同意。
王明甚至公然提议停止党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在延安的刊行,而改在武汉印刷制版;未经党中央同意,他还以个人名义将1938年2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总结公开发表,等等。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每个共产党员应该爱护党和党的团结统一,认真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使党及其各级领导机关达到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统一到如同一个人的程度。
《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明确提出,各中央委员不得在中央委员会以外对任何人发表与中央委员会决定相违反的意见,亦不得有任何相违反的行动;各政治局委员未得到中央政治局之委任,个人不得用中央政治局名义或全党名义发表对内对外的言论文件。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及国际国内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终于在这年3月走向缓和。外部压力变小之际,正是总结皖南事变教训之时。1941年3月1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郑重提出,要写一篇关于增强党性的文章。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增强党性、反对独立主义问题。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这是党史上第一个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的中央决定,指出“巩固党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
广大党员干部纷纷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各种非党性倾向。以此为契机,立规矩、强纪律的意识在党内逐渐深入人心。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在深刻领会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党的建设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新时代10年,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新征程上,必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上百栋安置房“镶嵌”在山腰之间,错落有致、别具特色。 连日来,社区党员干部带领各族群众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当地实际,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谋划新路径。 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非凡十年,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带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坚实步伐。 11月24日,北京展览馆。全国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政治培训班学员们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十年磨一剑。新时代10年,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持续提高。”四川绵阳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周述说,我们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回望奋斗路,“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展望新征程,“两个确立”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李睿表示,作为革命老区的党员干部,要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您好,我们是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请出示今天的订餐记录及结账单给我们查阅一下。” 近日,在江西莲花县一家高档酒店,当地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组围绕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公款吃喝等问题进行了现场检查。 “作风建设凝聚党心民心,必须驰而不息。我们要继续纠治‘作风上的懒散’‘酒席上的歪风’‘舌尖上的浪费’等老问题、新动向,以更好的作风和形象奋进新征程。”莲花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东成说。 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推动全党坚定理想信念、严密组织体系、严明纪律规矩,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新时代10年,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我们要在总结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的战略部署,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安徽省委讲师团团长张彪说。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坚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说。 11月27日,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永远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党章学习厅”全新开放。 “新时代10年,我们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必须继续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增强制度执行力。”纪念馆研究室负责人倪娜说。 山东济南市市中区近日举办2022年优秀年轻干部“突破提升”专题培训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聚焦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安排年轻干部到一线‘墩墩苗’,使他们阅历更丰富、能力更扎实,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干部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市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顾朝霞说。 以政治建设为纲,以思想建设铸魂,以制度建设治本,以组织建设夯基,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新征程上,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近日,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创新监督举措,组织部分巡察干部对全区20个乡镇(场)350个村(居)开展全覆盖督查。 “监督检查‘不打烊’,‘刀刃向内’不停歇。”郧阳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茹说,我们将不断完善监督手段强化正风肃纪,坚决同“庸懒散浮拖”等现象作斗争。 发展种植产业、乡村旅游,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从党的二十大会议现场回到工作岗位,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立刻投入紧张工作。 “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擦亮共产党员初心底色。 蓝天碧水交相辉映,白色海菜花静静绽放,初冬的洱海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依托各级党组织建立州、县(市)、乡(镇)、村、组五级河(湖)长制,抢救早年因污染而水质下降的“母亲湖”。 “我们要继续发挥河(湖)长制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让洱海美景长留人间。”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局长赵国龙说。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必将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必将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毛主席遗体防腐每年花费引质疑,徐静揭秘:天价护理费说法是谣传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12-07 19:28发表于北京1989年,苏联为了维护列宁的遗体不腐,每年要在此项工作上花费近100万美元的传闻广为流传。基于这种传闻,自然就容易令人联想到毛主席遗体的保存,对毛主席遗体每年的防腐花销妄自揣测。因此,昔日从事毛主席遗体防腐工作的徐静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饱受质疑。关于毛主席遗体每年防腐花费巨额费用,却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的说法,一时间众说纷纭。甚至还有人认为毛主席遗体“变瘦了”、“变矮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当年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到底花销多大,徐静的保护工作又做得如何呢?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华国锋在中南海紧急召开会议,磋商治丧事宜。为了让各界人士吊唁、瞻仰毛主席遗体,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目前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经“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研究决定, 以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为主,成立,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徐静正是在此时被确定为小组成员之一。1976年9月9日凌晨,一辆黑色轿车来到徐静的住处,接他前往中南海。徐静坐上车时,发现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已经先一步坐在车内,很快汽车驶入中南海北门,停在一排灰房前。刘湘屏与徐静二人下车后,一前一后走进灰房内,他们快步走过走廊,来到深处的一个房间。站在屋内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一脸严肃,见到两人进来以后,目光转向徐静,率先开口询问:“你是徐静同志吧?”房间内的空气近乎凝固,汪东兴问话的语气也十分低沉,徐静在这样的环境下,只简单地回了两个字:“我是”,就没再说话。汪东兴确认了徐静的身份以后,哽咽着向他们宣布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并交代了让他们保护毛主席遗体15天的任务,以供全国各族人民瞻仰。惊闻噩耗,徐静脑中一片空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时间紧迫,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她平复情绪,汪东兴接着又问道:“你有什么要求?”由于任务艰巨,徐静不敢有丝毫马虎,思考片刻后才谨慎的提出三点要求,除了要求给予她准备时间和与专家研究方案的机会外,还要求看一看毛主席的遗体。汪东兴闻言没有迟疑,带着徐静转身走进了一个光线昏暗、温度偏低的房间,这是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仰卧在大床上,身上覆盖着一条整洁的白色毛巾被。徐静靠近毛主席遗体,小心地掀开毛巾被,仔细地端详起毛主席遗体的各个细节。徐静估算了毛主席的身高,感受了皮肤的弹性,观察了身上是否有伤口,最后轻轻地活动了一下关节,这才重新将毛巾被盖好。随后,徐静和刘湘屏立刻离开了中南海,带着观察到的信息和任务赶往医科院,由徐静牵头,找相关专家商讨方案。徐静的资历并不是医科院最高的人,为何组织会信任她,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她呢?徐静的资历虽然不是最高的,但她在医学领域的成就极高,26岁时就取得过重大成果。徐静接到这项重大任务时,年纪只有45岁,正值壮年,精力充沛,又主修组织胚胎学,并有过到苏联留学的经历,身为该领域博士的徐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该领域的权威。毛主席刚刚病逝时,尚未决定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仅要求保存15天,但这个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徐静毕竟年轻,她能否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其实许多人心中是保留了质疑的。当天上午10点左右,徐静等人商讨出了遗体防腐的初步方案。便立刻带上相关的药品和器械,急匆匆离开医科院,向中南海赶去。徐静抵达中南海时,华国锋正在毛主席卧室旁边的大会议室就此事召开会议。解放军305医院院长李志绥一直守在门口,焦急的等待徐静等人出现,一见到徐静,就迫不及地将徐静等人迎进了会议室。随着徐静等人入场,参会人员的目光全都被吸引了过去,停止了此前的讨论。徐静在汪东兴的安排下入座后,开始在会上讲毛主席遗体保护的初步方案,期间有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徐静也都简明扼要的逐一回答。但也不是所有人的态度都这么好,也有人当众质问徐静:“你究竟有多大的把握?”徐静并未被突如其来的质问惊到,她镇静地回答对方,自己在多年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经手的尸体和标本很多,甚至连保存一百年的也有。但这些尸体和标本的保存,只重视不腐烂,却并不在意容貌、体态、皮肤颜色等方面,所以只能保证会尽力去做到。幸好,华国锋在此时站出来替徐静解围,最终拍板就按徐静等人制定的方案实施,这才粉碎了那些质疑声。他对徐静等人说:“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就按你们的方案办。”徐静等人虽然得到了华国锋的支持,工作的阻力减轻很多,但身上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件事若是做不好,他们将会成为国家的罪人。毛主席遗体的吊唁和瞻仰活动,将在9月11日至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间紧任务重,在活动开始之前,毛主席的遗体必须妥善处理,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群众。徐静等人在会后并未离开,直接进入到毛主席的卧室,对遗体进行细微的观察,皮肤丧失弹性的速度、皮肤表面多出褶皱等等细节,全都被详细记录在案。10日下午开始,为毛主席制作服装、梳理头发、化妆整容等工作陆续开展。期间,徐静等防腐小组的人员始终守在一旁,不敢有丝毫大意。为了确保毛主席遗体保存工作万无一失,解剖学博士谭曾鲁和长沙马王堆不腐女尸的主要负责人王鹏程也相继加入到工作中来。9月11日凌晨3时20分,毛主席遗体在华国锋亲自的护送下,运抵人民大会堂,防腐小组的人也都随之而来。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直至上午10时,吊唁活动正式开始,满怀悲痛心情的群众,在悲壮的哀乐声中缓步靠近毛主席遗体,久久沉默伫立,为主席默哀。随着吊唁活动的开始,防腐小组成员的心也都提了起来,用徐静自己的话说,“当时我们的心情,是随着室内的温度升降而改变的。”由于时间紧迫,棺罩未能在第一天吊唁活动开始前赶制出来,毛主席的遗体当天是敞放的。原计划当天室内的温度控制在15摄氏度左右,但由于当天来吊唁的人太多,导致室内温度持续升高,徐静等人的心也被牵动着。针对这种情况,专家们立刻研究,决定将减少现场灯光数量,主要保证遗体上方的灯光,以此降低一部分温度。与此同时,赶至的棺罩及时的赶至完成,被送到了吊唁活动现场,给毛主席的遗体多了一层保障。徐静一直吊着的心,这才稍微放下一些,但防腐工作始终没有放松,华国锋在此期间也多次开会,听取徐静对防腐情况的汇报。随着防腐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新的任务又出现了。9月12日,经过组织研究决定,毛主席遗体由原来计划保存15天,变为永久保存,防腐工作的难度也因此陡然升高,徐静等人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如何才能保证人民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前提下,达到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的目的?这是一项光荣又艰巨地任务。为了完美解决这个难题,加上吊唁活动结束的时间,距离毛主席纪念堂建成的时间大概有一年左右。为了在这段时间给毛主席遗体提供一个良好的存放环境,并研究出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的办法,组织研究决定,将北京某医院的一个地下战备手术室改建为“769”保护室。毛主席遗体运抵“769”保护室以后,立刻开始执行24小时值班制,除了负责安保工作的人员以外,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也都轮值守护,徐静也在其中。在专家们多番商讨的过程中,几种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的方案被多次探讨:其一,气态保存。气态环境中保存遗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因为在气态环境中,遗体给人的感觉最自然,与生前的形象最接近。但气态保存也有弊端,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防干保水,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只能类似于“木乃伊”的水平,与理想水平相去甚远;其二,液态保存。这种保存方式,在当时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泛用的办法。将遗体置于特制的高浓度防腐液中,是比较稳妥的办法。一来这种办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最容易实现,二来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利用防腐液长期保存遗体的成功案例。但毛主席的遗体除了需要妥善保存外,还要长期供人民群众瞻仰,如果毛主席遗体被置于高浓度的防腐液之中,恐怕会给人一种“标本”的感觉,令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接受;其三,固相保存。这种保存方式指的是,毛主席遗体被进行周密的防腐处理以后,置入特殊的液体之中,而这种特殊的液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固化为固体材料,从而将毛主席遗体完全包裹在固化材料之中,达到隔绝氧气的目的。这个办法在当时只能说是一种设想,因为这种“特殊材料”必须要同时具备浸透性、不腐蚀性、耐磨性,而且还要有高度的透明性,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时,不会因为光发生折射而受到影响。显然,这三种保存遗体的方法,在单独应用的情况下全都无法满足毛主席遗体保存的高要求。徐静等科学工作者们综合探讨以后,商量出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以液态和气态相结合的保存方式就此诞生。具体来说,毛主席的遗体在接受瞻仰期间,将处于气态保存方式中,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现出毛主席真实容貌,非瞻仰时间,则以液态的方式进行保存,确保毛主席遗体受到最大化的保护。随着技术成熟,科学工作者们的考虑更加全面成熟,将毛主席供瞻仰期间的保护工作更加细化。即瞻仰者能看见的部分采用气态保存的方式,而瞻仰者看不见的部位,则用液态保存方式,更好的保护毛主席的遗体。这种办法虽然好,但也不是没有缺点,频繁的转换遗体保护方式,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频繁转换过程中,增加了一定的风险,虽然工作者认真负责,但只要是人工涉及过多的工作,就难免会出现纰漏。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造一口功能齐全、稳定,又不影响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为了制作世界领先水平的水晶棺,“水晶棺小组”正式成立。经研究决定,制作水晶棺的同志们“兵分两路”,一边尝试用光学玻璃制作水晶棺,一边尝试使用天然水晶制作真正的水晶棺。双管齐下,如果两者全都成功,光学玻璃制作的水晶棺也可以成为后备。担任此项重任的北京玻璃总厂,在全厂员工齐心协力之下,于1976年11月25日制作出第一个用光学玻璃制作的水晶棺。水晶棺厚4公分,宽1米,长2.2米,高55公分,整体通透,浑然天成,制作成功以后,被暂时存放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12月9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人来到博物馆,亲自察看以后,对这个水晶棺整体比较满意。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水晶棺的角度不好,导致棺壁上出现了遗体影像反射情况,还需要改进。北京玻璃总厂等单位再次制作第二个水晶棺时,对水晶棺进行了改进,消除了遗体影像反射情况。秉承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制作工艺更加细腻的第三个光学玻璃水晶棺,也随之被制造出来。与此同时,天然水晶棺的制作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实施着。国家地质总局选了当时质量顶尖的东海水晶,作为制作水晶棺的材料,由江苏省东海县105矿负责提供优质水晶。据国家地质总局的资料显示,当时天然水晶矿区的月采集能力在3.5吨左右,而制作水晶棺所需的一级熔炼水晶,仅占各种熔炼水晶的10%左右。这就导致了一级熔炼水晶的稀有性,加之我国水晶矿的资源十分有限,想要短时间聚集充足的一级熔炼水晶十分不易。但东海县在多方动员之下,超过一千人参与到这次发掘优质水晶的行动,整整超过35吨的优质水晶,分六次源源不断地送往北京。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最大的一块优质水晶,竟然重达400多公斤。优质水晶充足了,压力来到负责此次制作水晶棺任务的北京605厂这边。要知道,当时能够生产石英玻璃的国家寥寥可数,这些国家无一不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彼时,我国的工业发展较慢,想要实现自主生产石英玻璃,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仅仅是制作水晶棺的第一道烧制工序,就有多项需要突破的技术障碍。最终,工人们硬是靠手工克服了各种困难。这还仅仅是“第一关”而已,此后还要面对焊接、切割、研磨、抛光、粘合、组装、镀膜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无异于打一场艰苦的战斗。当年参加了现场焊接的一位师傅,多年后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还记忆十分深刻。他说起水晶棺制作过程中的“对焊”工序,需要在超净环境。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哪里能有如此高水平的环境呢?为了克服这项难题,工人们将厂房密封起来,又用水将厂房的每一个角落都冲刷干净,就算是完成了施工环境的建设了。水晶的熔点非常高,想要实现对焊水晶的目的,就必须要使用温度极高的氢氧焰才行。工人们操作着仅有的两组氢氧焰灯具,承受着超高温度的炙烤,身上的防护服都被烤到了冒烟的程度。为了保住身体不被烤伤,操作工人们身后,专门配了洒水的人员,不断向冒烟的防护服上洒水。操作人员的脚下,也都站在水盆中,既能降温,又能防止扬尘。一双眼睛紧紧盯着焊缝,不敢有丝毫的马虎。经过日夜苦战,才终于制作出一块2米多长,重95公斤的石英玻璃板,而这也只是一个原材料,还需要继续创造奇迹,才能制作出适合制作水晶棺的材料。其中要考虑到水晶板的透明度、拼接角度、光的折射,要实现这些就要不断尝试、打磨。1977年8月,在攻克了水晶板粘合技术以后,北京605厂终于拼装出了完整的水晶棺。当时,水晶棺所使用的长达2.2米的水晶板,是中国独创,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家。后来给水晶棺镀膜时,王大珩、龚祖同等专家,研制出一台特殊的真空镀膜机,给水晶棺连镀5层膜的情况下,厚度也仅有万分之一点五毫米,惊艳了世界范围内的同领域专家,又创下了纪录。有了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水晶棺保护,徐静等人对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也更加完善。无论是水晶棺内的温度,还是清晰度、折射度等细节问题,全都更适合保护毛主席遗体。但由于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的决定,是在毛主席逝世后两天时间才决定,所以毛主席遗体的脸色和肤色显得略微有些不健康。为了让毛主席的遗容更加健康的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专家们研究决定,对毛主席遗容进行光整容。即利用光线的变化,改变视觉效果,让毛主席的遗容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当然,这样的做法也要基础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基础上进行,要滤除光线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防止光线对遗体造成损伤。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竣工,但徐静依然在忙碌,她认为当时所使用的防腐药液仍有改善空间,遂不辞辛苦的一次次实验,经过反复对比,谨慎求证,最终才研制出一种效果非常理想的药液,经过测试合格后,正式被用于毛主席遗体的保护。时间来到1983年,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徐静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这一年令毛主席遗体的保护状态趋于平稳,达到了可以长期保持的水平。徐静在这一年也接到了许多热心群众的来信,在信中肯定了她的付出。然而,总有一些无良小报,为了吸引眼球而搬弄是非。在“列宁遗体每年维护费用高达百万美元”的传闻广为传播时,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借机发挥,称毛主席遗体的每年维护费用也是天价,却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还煞有介事地宣称,毛主席的遗体变瘦了等无稽之谈。为了消除不良影响,徐静亲自就此事解释过好几次,她告诉大家,毛主席遗体每年的护理费并非天价,这纯属是谣言。因为,国家为保护毛主席遗体的专项拨款,早在1983年时就已经停了。至于毛主席遗体的视觉变化,则与灯光的变化有关,这才在视觉上造成了与此前有一些不同感受的情况。这些年来,毛主席遗体的情况基本与之前保持一致,并没有“变瘦”,这是巍峨的纪念堂与水晶棺形成对比,这才给人一种毛主席遗体“变小”的错觉。在那个国力并不强大,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全都较为落后的年代,能够成功保护毛主席遗体,这是群策群力、万众一心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