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深刻感悟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伟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五大关键时刻和改变历史的中国远古十大发明,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时间:2022-11-23 06:3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深刻感悟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伟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2022-11-22 23:44发表于北京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发展改革报社)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

深刻感悟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伟力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2022-11-22 23:44发表于北京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自此,新发展理念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成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根本遵循。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中,我们可以完整、准确、全面地领悟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深切体会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的重大意义。

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环境风云变幻,风险挑战错综复杂。新发展理念正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近年来,在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国“两会”下团组、地方考察调研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系统阐述要坚持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人民”二字,蕴含在新发展理念的每一个方面,体现着贯通于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不仅要充分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才华和能量,还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创新发展依靠人民,更是为了人民。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的,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时强调,“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绿色发展理念主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次到地方调研考察,看环保、谈生态,引领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增进人民福祉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追求。开放发展理念旨在增进全人类的福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战略,明确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福祉的增加是共享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实践,都离不开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

直面问题开良方,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增长动能减弱、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环境透支严重、国内外联动性不足、发展成果共享度不高发展理念正是以问题导向为“透视镜”,针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短板,既深入问诊,又对症下药。今天改革发展遇到的问题,必须通盘谋划、一揽子解决。

坚持问题导向,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面问题是树立新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新发展理念不是跨越现实距离的纯主观精神设计,而是对新的发展问题的积极回应。厘清问题是通达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支点。充分认清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知之愈深,方能行之愈笃。落实新发展理念,既要坚持从问题中来,又要坚持到问题中去,把解决发展的关键难题作为落脚点。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以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曾把“思想”比喻为让人觉醒的“闪电”。以创新引领动力之变,协调激发结构之变,绿色撬动质量之变,开放助推格局之变,共享加速福祉之变。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上来。”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人才发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土地制度、城乡关系、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改善生态环境,离不开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当真正以改革实践落实新发展理念时,也就能紧盯解决突出问题,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同时,在以新发展理念来应对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改革实践也在不断丰富新发展理念。

通过改革,新发展理念不断落地生根,成效斐然。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历史性战略抉择,必将为中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附: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关键时刻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11-21 11:22科技管理研究所 发表于北京

中华民族之所以至今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长盛不衰,与每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就有伟人横空出世拯救中华民族密不可分。

第一,七千多年前的燧人氏末期,各大氏族部落割据一方,混乱时刻伏羲大帝挺身而出,他统一华夏定都宛丘,发明龙图腾奠定中华民族的基础。如果没有伏羲,可能就没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可能今日的华夏大地民族林立。

第二,五千年前的神农氏末期,也是诸侯割据一方,是伟大的黄帝联合炎帝十战打败蚩尤,五十二战征服诸侯,奠定了中华民族主体汉民族的基础。如果没有黄帝建立的强大的汉民族,中华大地上可能也会出现水火不容的民族对立。

第三,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七雄混战民不聊生,各国形成了各自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如果没有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郡县制中央集权,中国有可能陷入欧洲至今仍四分五裂的状态。

第四,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几十个少数民族政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胡十六国”,不但造成了“五胡乱华”,还导致了中国长达300多年的动乱和分治。最终隋文帝杨坚脱颖而出,统一了南北朝,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五,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不但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偿了天文数字的黄金白银,还将中华民族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百年屈辱之中。关键时刻,又一位伟大领袖毛泽东,如旭日东升而横空出世,他不但带领中华民族打败了列强和国内反动势力建立了新中国,还为我们今日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伟大的中华民族虽然饱经沧桑,但必将焕发出青春之光,登顶世界领袖群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忘先祖,砥砺前行,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机会实现人生更大的辉煌!

改变历史的中国远古十大发明

科技改变未来,自古如此!中国远古时代的十大发明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陶器的发明。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打制石器不一定证明这一点,但陶器却是最有力的证据。陶器从一诞生开始,就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直至今日依然如此。中国出土了世界的最早的陶器,距今约20000年左右。

第二,农业的发明。打鱼,狩猎,采摘果实,其实与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但种植粮食却是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农业种植不但让人类不再依赖于渔猎,而且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为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中国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遗存,距今约18000年;中国在距今13000年左右,就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农业生产。古代中国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

第三,房屋的发明。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是“移动的巢穴”,让人类由穴居时代进入村居时代,由山岭丘地走向肥沃富饶的大平原,并逐步统治了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房屋的发明还是城市建设的前奏。中国古代的榫卯结构独步天下,中国今日以基建狂魔享誉世界。

第四,火的发明。用火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之处,但原始时期人类只能使用自然火种。燧人氏钻木取火不但让人类第一次完全控制了火,而且还促进了人类取暖御寒和庖厨饮食的进步。中国饮食文明驰名世界,得益于伏羲、伊尹对中国餐饮文化等做出的贡献。

第五,文字的发明。自从有了文字,才有了书契,才有了历史,人类才真正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且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她起始于距今9000多年前燧人氏时代史皇氏仓颉造字作书契。中国汉字记录的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是人类最宝贵的智慧宝库。

第六,衣服的发明。有了衣服,人类多了御寒的能力。有巢氏“袭叶为衣裳”是人类最初的衣服。中国最早的蚕丝制品距今至少有8000多年,甚至上万年之久,而不是到了黄帝时代才有养蚕织丝做衣服。中国的丝绸至今仍是人类衣服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第七,酒的发明。中国发明酒的历史非常悠久,远早于距今四五千年的杜康。浙江上山遗址、河南贾湖遗址、河北磁山遗址,都出土了距今八九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酒残留物。今日中国的“八大名酒”都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浓缩着中华酒文化的精髓。

第八,茶的发明。神农氏发明了茶,不但让茶成为人类治病解毒的药物,更成为人类休闲养性的方式。中国不但是茶文化等发源地,至今已成为东方民族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茶的主要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并给古代中国带来了巨大财富。

第九,艺术的发明。艺术让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中国的艺术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贾湖出土的骨笛距今有8000多年之久,大地湾遗址、桥头遗址出土的绘画作品横贯数千年,阴康氏之舞、葛天氏之乐更是响彻古今。

第十,历法的发明。历法让人类知年齿分四时,不但能指导人类的农业生产,还能记录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既按照太阳公转周期分四时定稼穑,也能根据月亮圆缺看潮汐记岁月,是最科学的历法。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为何提出了“贯通”与“融通”?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共二十大报告在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新的精辟论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贯通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共同价值观念,是“两个结合”思想方法论的提升与递进,充满着“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精神,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高贵品格。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创造和成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历史和现实融会贯通,“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复兴号巨轮将会行驶得更快更远更稳。

“贯通”而“木欣欣以向荣”,“融通”则“泉涓涓而始流”,其意蕴精深、内涵丰富。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动态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易”。上下贯通、表里融通,变则通、通则达,只有“贯通其理”,“知行合一”,才能使“天然日月星辰之昭布,山川草木之森列”,“一气周流而融通之”。

由“贯通”而形成“融通”,在“融通”中全面“贯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活灵魂,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但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善于“贯通”“融通”,才能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贯通”传统文化,“融通”理想追求,推动社会进步,浸透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恒心和使命。回眸百年筚路蓝缕、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拘泥于简单背诵、机械重复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反对把理论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当年毛泽东曾痛斥王明照搬洋教条,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在历史的具体语境中才能获得完整的定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了中国一个个具体实际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锲而不舍地坚持“贯通”“融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经受住许多突如其来的风险挑战考验,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纳众流以成其大,既“贯通”而又“融通”,注重借鉴传统文化精华,表达人民意愿,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尤其要牢牢把握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庄严的历史责任。

人民至上是“贯通”“融通”的根本立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一勺食盐半锅汤,一把柴薪半条被”,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有被同暖、同甘共苦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的拥戴。站在老百姓一边,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汇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自信自立是“贯通”“融通”的根本准则。在没有教科书、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从近代以后“灰蒙蒙的天、黑沉沉的地”,走向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新天地”,“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自觉自信是一种强劲的原生动力,自强自立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历史主动,既不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从而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蓬勃生机。

守正创新是“贯通”“融通”的根本要求。“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使“贯通”“融通”有了灯塔航标;“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让“贯通”“融通”气象斑斓多彩。中共二十大报告列举“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蕴含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宣示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表明了“贯通”“融通”的本质要求和坚强决心。

问题导向是“贯通”“融通”的根本方法。“为治之道,必先除弊”,国家治理的首要关键是及时消除各种弊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灰犀牛”随时而至。增强问题意识,贯通历史和现实,融通国际与国内,从“好”中发现“忧”,从“危”中寻求“机”,既要把握大势、通盘考虑,也要解剖麻雀、寻幽入微,由此“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系统观念是“贯通”“融通”的根本思维。世界万事万物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理论创新不是割断和否定系统联系的“一木独秀”式创新,而是有机整体的“融通组合”式创新。贯通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融通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研究经济社会问题,促进系统结构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的精彩升华。

胸怀天下是“贯通”“融通”的根本追求。中国历来注重家与国同构、民与邦共生,始终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以“贯通”“融通”的广阔视野,“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熠熠生辉的时代光芒。

坚定历史自信   增强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的动员令。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认识历史进程、系统把握历史规律、深刻汲取历史智慧,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只有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更加璀璨的时代风采,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形成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用拼搏和奉献赢得的,向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集中体现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激发前进动力、激扬奋斗精神、坚定必胜信念的力量源泉。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就能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深刻领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道理所在,从而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战略定力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回顾新时代十年,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面对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二十大报告这一变化,在党的历史上属于第一次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旗帜鲜明宣示谱写新篇章坚定意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的大会主题是大会的灵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宣示的是旗帜和道路;“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示的是指导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宣示的是精神之源和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宣示的是奋斗目标。

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主题,需要关注三个“亮点”。第一,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表明在旗帜、道路问题上的一以贯之。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把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党代会主题在党的历史上属于第一次,表明伟大精神之于伟大事业的重大意义。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反映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政治品格,是党的精神谱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第三,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面加上“全面”,揭示了民族复兴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追求;在“奋斗”前面加上“团结”,奏响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时代强音。

气势恢宏谋划治国理政党建大棋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贯通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体系严整、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报告第一部分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总结五年工作,点面结合,提纲挈领;总结十年成就,总分结合,浓墨重彩,全方位呈现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里程碑意义。第二部分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地位的科学定位,表达了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历史责任。第三部分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环境条件、遵循原则进行系统阐释,对于今后各方面工作具有统摄作用。第四部分至第十部分侧重讲发展,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分别展开。第十一部分至第十四部分侧重讲安全,涵盖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政策。第十五部分聚焦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报告把各领域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要求,均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大背景下来谋划。同时,把科教兴国、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安全单列出来,凸显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安全的关键作用,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高屋建瓴阐发理论与实践重大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明确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理论创新、实践发展的取向和走向。择其要者,主要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九条本质要求以及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五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深刻领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的关键环节。

  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评价党的十八大后的五年时,曾使用了“极不平凡”一词。五年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评价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时,不仅继续使用“极不平凡”一词,还增加了“极不寻常”一词。这足以看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更大的风险挑战。

  为什么“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这是由党的十九大后五年所处的“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方位决定的,加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各种巨大的风险挑战接踵而至。

  为此,报告在回顾五年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开展的重大工作后,用“五个面对”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五年来攻克的难题和办成的大事要事。一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二是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制定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三是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进一步掌握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四是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

  新时代十年经历的三件大事

  在回顾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后,党的二十大报告紧接着提出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之所以提出这三件大事,报告指出了其中的重大意义,具体表现为“三个历史性胜利”,即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其中,第一个历史性胜利,揭示了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极端重要性;第二个历史性胜利,揭示了三件大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第三个历史性胜利,揭示了三件大事的世界意义。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发生逻辑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如何发生?报告客观、真实、全面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过程。

  客观分析十年前面临的严峻形势。2021年11月,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第四部分关于新时代重大成就的总结中,每个方面成就的开头部分在肯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后,都指出了同时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这些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了综合,分别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国家安全和国防军队、“一国两制”等方面加以概括。还特别指出,当时,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

  指出了十年来治国理政的精神状态。面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对各方面变革的回顾中,还使用了“脱贫攻坚战”“改革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备战打仗”“反腐败斗争”等提法。报告还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可见,报告特别呈现出了党中央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的斗争精神、奋斗精神,表明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是伟大斗争的结果。

  概括“四个一系列”的应对之策。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这10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如何经受住这些风险挑战考验呢?报告用“四个一系列”概括了实行的对策,即“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此,党和国家事业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时代十年“十六个方面”的伟大变革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有哪些具体表现?报告从十六个方面作了新概括,分别涉及党的理论创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战略部署、实现小康、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等。从具体内容看,这十六个方面涵盖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和标志性成果,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相比第三个历史决议,增加了三个。其中,第一个——“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个——“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第四个——“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三个是新增的。“对外开放”从之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独立出来,第三个历史决议中的全面依法治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并入政治建设中。

  在顺序上,第三个历史决议中的全面从严治党,这次在报告中被放在了最后;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摆在第一位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报告中放在了第二位,在表述上有所变化,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从实践上突出伟大变革。调整后的顺序,更加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内容。其中,第一、二方面的变革,蕴含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具有统领意义,这是新时代伟大变革发生的最根本原因。

  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九个方面不足。报告坚持问题导向,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从九个方面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涉及高质量发展,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和金融风险,改革,意识形态,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民生,生态保护,党的自身建设,腐败等方面。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这九个方面的不足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正因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未来工作的重大部署中,首先就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还突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里,为了突出“里程碑意义”,除了此前一直强调的“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外,还增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

  那么,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世界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二十大报告这一表述变化有何深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擘画光明前景,历史性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饱含时代性、前瞻性和创造性。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这一理论跃迁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自我革命,以历史主动精神回应时代化之问与现代化之需。“文化自信自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深厚底蕴,具有丰富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文化自信自强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两种文明”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建立在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上。

不同国家的国情、历史和文化存在差异,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尽相同。中国式现代化是镌刻民族文化基因、流淌民族文化血脉的系统工程,而文化自信自强则是重要基石。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构筑人民精神世界、锻造人民精神成长史、刻画人民精神发展观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应然指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自强

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民族复兴必然包含民族文化复兴,复兴的前提是对已有优秀文化高度自信,复兴的要义是对希冀达致的文化目标充满进取心和自强心。

历史上,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曾全面领先于世界,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面对“文明蒙尘”的时代困境,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重视文化,并将文化建设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方能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新征程中,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基准,进而为中华民族注入持久强劲的精神动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文化自信自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骨,向世界阐释好蕴藏其中的中国故事,是联结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主流叙事的关节点。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建构国家形象的关键之举,也是向世界展现积淀千年的中华文化焕发光彩的时代机遇。将中国故事讲得更有影响力和穿透力,需要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基源,同时需要以自信自强的文化心态向世界表明我们有信心讲好、有底气讲好、有志气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要敢于主动发声、勇于主动表达、勤于主动阐释,以高度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向世人展现出中华民族在对外交流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文化自信自强

自信自强既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指向,二者在宽广的时空维度中互为力证。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华文化不仅不会在与域外文化的碰撞交汇中被解构、同化,相反能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去接受和吸纳域外优秀文化,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自信自强,既不是夜郎自大,也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础上,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宽广的胸襟、更包容的情怀去海纳百川,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之“为我所用”,并为世界文明增光添彩。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刻认识“一花独放”与“百花齐放”的关系,辩证对待“本来”与“外来”的关系,妥善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进而于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