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学术委员会 > 正文

2022年国家治理领域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

时间:2022-01-19 16:4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2022年国家治理领域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2022-01-19来源:来源: 人民智库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

2022年国家治理领域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

2022-01-19来源:来源: 人民智库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我们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哪些课题值得关注?

对此,近期《国家治理》周刊推出“2022年国家治理领域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年度特别策划。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向近百位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访谈,将专家意见汇总梳理,归纳出18个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面向全国各地党政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417份,最终评选出2022年国家治理领域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

更多内容,请点击封面购买本期杂志

2019年底,《国家治理》周刊推出了“2020年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于此开始持续追踪调查学界、党政干部和社会公众在国家治理领域的关注议题。迄今为止,这一年度策划已持续三届。分析2020-2022年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与前两年相比,2022年的十个课题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理论、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课题明显增多。这反映出从国家治理实践到理论总结的认识规律。近年我国国家治理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中,中国国家治理取得的成绩和成就尤显突出。成功实践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需要进行理论总结和国际传播。我们党在建党百年之际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公众也关注并期待对国家治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做好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阐释、宣传,既正逢其时,又意义深远。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以及乡村振兴连续三年都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课题。从2020年到2022年,位列十个课题第一位的分别是“如何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如何更好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而“乡村振兴与城乡协同发展”在2022年课题评选中位列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党中央极其重视和社会公众极为关心的问题。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脱贫攻坚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数字治理的议题连续三年受到关注,关注焦点变迁与治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同步。包括2020年的“国家治理如何有效应对新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影响与挑战”,2021年的“智慧治理的应用及其有效规制”,以及2022年的“国家治理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相关议题始终在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新技术对国家治理的影响逐渐深入,公众对治理数字化和数字治理的关注重点也逐步变化:从如何应对挑战到应用规制,再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反映出数字技术不断融入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

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是2021年度热词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就包括“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推动共同富裕,并于8月17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这意味着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促进共同富裕成为党和国家极为重要的长期性政策,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工作。这之后国内外各界对共同富裕的关注极大提升,《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路透社等众多外媒纷纷聚焦中国“共同富裕”进行追踪报道。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从外媒报道到国内公众热议,各界都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极高关注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并对推动共同富裕作出六方面部署: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宏图已绘就,地方治理开始围绕推动共同富裕进行实践创新。尤其是肩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任的浙江省,在数字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创新、推动人民共享共富方面等都有许多创新举措。然而,我国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的负面影响亟待解决。近日网红带货主播偷逃税被罚13.41亿元,金额之高令人咋舌,公众对收入分配公平的期待愈发强烈。进一步明确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标准,明确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公众所盼,也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与城乡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正因如此,乡村振兴的议题连续三年都受到公众高度关注。要认识到,推动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协同发展是实现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乡村振兴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路径。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促进共同富裕”。

当前,农村产业动力不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充分、资源要素流动不通畅等问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障碍。随着技术和就业形态的不断革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密切,城乡结构变革为乡村振兴和城乡社会治理提出了新命题。要继续围绕乡村振兴和城乡协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城乡发展要素、产业、市场及人力资源等的新型融合,拓展乡村发展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国家治理效能评价和提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取得的成就,无论是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还是科技领域实现的诸多重大突破,都是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有力体现。要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使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有必要对国家治理效能的内涵和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和明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阐明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方向和着力点,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等十一个方面,为评价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国家治理效能评价涵盖了不同主体对象,地方治理效能、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干部治理效能等,共同决定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最终呈现。因此,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以评价结果指导治理实践,实现国家治理效能评价与提升的良性互动。

国家治理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数字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实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应对治理环境日益复杂化、治理内容日益多元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央政治局先后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量子科技、数字经济等议题进行了多次集体学习,不断加强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

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涵盖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和监管、数字社会发展、数字安全治理等诸多方面。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社会治理和数字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经验,形成以杭州、上海等地“城市大脑”,以北京等地“城市指挥中心”为代表的典型案例,有效解决传统治理难题,提升地方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和需要。因此,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避免有关部门数据“一言堂”“穿新鞋、走老路”,纠正传统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理念偏差和认知误差。此外,实现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依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数字经济中的平台垄断、资本无序扩张和税收监管问题,数字治理中的数据安全问题,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权益分配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与意义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在2021年10月举行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重要论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显著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意味着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彼此贯通,全方位、全链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焕发勃勃生机。深入发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和意义,并在政治建设中不断推进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治理创新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快速发展,并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显著等特征,且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存在“未富先老”问题。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社会治理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方面,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将给我国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包括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和消费需求的放缓,都会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率的逐步降低。另一方面,未来我国将面临着严峻的养老保障支出压力,经济增长放缓与养老保障支出加大的结构性矛盾会给地方财政带来严重负担。当前,东北地区一些地方已经面临着人口净流出、人口老龄化、产业动力不足等多重叠加难题。此外,老龄化进程中的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等问题,也都亟待解决。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时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开局时期,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如何通过治理创新,营造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环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百年奋斗开创出来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哪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哪些本质特征、应把握好哪些重要关系?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1年5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包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与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等课题,都是中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界深入研究、阐释,更好地展现中国的制度优势、理论力量和思想力量。

基层减负与放权赋能

近年来,随着各级地方治理重心的下移,基层部门承担的职能与工作不断增多、面临的责任和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地方基层负担过重、权责失衡的现象日益严重。加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存在,负担过重正严重影响着基层干部干事动力、影响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一系列部署举措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负担之重。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再次讨论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在党中央领导下,各地都纷纷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整治形式主义、基层减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放权赋能仍显不足。

基层减负与放权赋能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切实解决“执法权限在上级,责任归属在基层”“落实管理在基层,实际收益在部门”等失衡问题,实现权责分明、权责对等,才能有效减轻基层负担,破解基层干部“忙”与“累”的工作困境。全面科学地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避免权责失衡,就必须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基层减负工作如何抓出新成效?基层放权赋能怎么“放”?这些问题都对基层治理效能有着重要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一经提出,引发国内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公众和企业身体力行地践行减碳行动,“双碳”概念股、绿色金融不断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中,“碳达峰碳中和”赫然在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一个科学而系统的转型过程,涉及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双碳”目标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倒逼机制,有助于各级各地更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路径。一方面,逐步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抓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以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新格局。

“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对经济社会治理提出了严格要求:既要避免“双碳”目标的“运动式”推进、“一刀切”等问题,又要保证转型过程中逐步调适、稳妥推进,保障企业基本运行和群众基本生活,同时,还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这些都是各界极为关注的议题,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得到解答的关键问题。

常态与应急结合的治理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常态与应急结合的治理体系便持续受到各界关注。2021年夏天,多地遭遇罕见暴雨洪涝灾害,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不充分、水安全脆弱性的问题;此外,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并在国内多个城市反复,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否有效应对突发疫情,成为地方治理者面临的突出考验。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必须建立并完善常态与应急结合的治理体系。

2018年,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明确规定“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治理体制”,我国应急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需要将应急治理体系与常态治理体系进一步融合,使经济社会治理在保证基本运行的前提下,有效防控应对重大突发风险。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加强危机发生前对风险隐患的预判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危机发生后的应急恢复能力,做到常态与应急状态的有效转换。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构建并完善常态与应急结合的治理体系,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课题。

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2022年1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