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要坚持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体制机制,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覆盖到科技创新各领域,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增强科技伦理治理的责任感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科技伦理对保障科技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对科技伦理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保证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正确方向和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在科学新发现、技术新突破造福人类的同时,技术的谬用、滥用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给人类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实现科技造福人类的愿景,首先要确保科技自身的健康发展。没有科技伦理的引导,科技活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就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而增大。如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算法歧视、隐私保护等社会问题,基因编辑、基因增强等生命科学新技术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等。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推动科技向善,必须建立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全面增强科技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以科技安全支撑和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其他领域安全。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对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健全科技伦理体系。科技伦理治理是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支撑和保障科技治理、科技安全能力与实力的提升。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起步较晚,职责体系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更多“无人区”,新伦理问题的产生将给科技伦理治理带来更多挑战、提出更高要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全面加强科技伦理建设,加快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围绕科技伦理道德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加强新兴科技领域伦理治理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强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领域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强化、细化伦理治理措施和规则,加快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科技伦理治理,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科技伦理话语权,占据全球科技伦理治理的道义制高点,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科技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点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二、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已经摆在事关科技创新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与科技创新同谋划、同部署、同布局,在总体工作布局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迈出新步伐。成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成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有效发挥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作用,加快完善各项治理制度机制,不断强化伦理监管和审查,有力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促进我国科技伦理治理能力系统提升。强化科技伦理治理系统部署。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性文件,是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又一标志性事件,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意见》聚焦突出问题、着眼未来发展,对科技伦理治理作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构建了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模式、监管框架、制度体系,要求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增进人类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推进科技伦理领域立法。近两年来,我国科技伦理领域立法步伐不断加快,有关科技伦理治理的多项法律正式施行,我国科技伦理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2021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新增科技伦理条款,规范研制新药、医疗器械或发展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2021年3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中,新增克隆人类胚胎、违反基因编辑伦理规范等行为的入刑标准及刑事责任条款。2021年4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活动的伦理要求作出明确规定。2022年1月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进一步细化增加了科技伦理治理的相关要求,强化了科技伦理治理的法律支撑。开展科技伦理治理国际交流合作。在中国—欧盟科技创新合作路线图中,拟定科技伦理领域未来合作计划框架。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卫生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等国际科技伦理规范的制定。加快部署针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科技伦理治理趋势前瞻性研究,为建立相关领域科技伦理规范标准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三、聚焦重点,协同联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战略方向为引领,把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研活动、科学技术普及与科技伦理治理协同发力,努力形成新时代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的新格局。强化党对科技伦理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意见》整体部署,坚持“伦理先行、依法依规、敏捷治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的治理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各项工作,为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促进科技创新、科技伦理与科技安全相统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在科技创新各领域贯彻落实科技伦理要求,开展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做到科技伦理治理既要推动科技向善,也要促进科技创新。跟踪新兴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及时开展伦理风险研判预警,快速灵活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推动科技活动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促进科技成果造福于民。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科技伦理治理涉及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等不同主体。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完善科技伦理管理体制,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各部门和各地方分工明确、推进顺畅、监管到位的工作体制机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应当自觉履行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各类科技社团应当主动参与科技伦理治理,制定发布本行业、本领域科技伦理规范指引,发挥行业自律自净作用。广大科研人员应当主动学习科技伦理知识,坚守科技伦理底线,自觉接受科技伦理审查与监管,主动与公众交流科技创新前沿发展和伦理问题,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要保障公众知情权。推进科技伦理治理的制度规范建设。目前,我国仅在医学等个别领域初步建立了相关科技伦理制度规范,整体上科技伦理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必须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伦理制度规范和标准,把科技伦理要求落实到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中,在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制定中处理好科技创新和科技伦理的关系,为科技人员合规开展科技活动提供明确遵循。坚持敏捷治理的要求,针对新兴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及时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伦理规范和处理办法,并根据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进行动态调整,快速、灵活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提升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水平。审查和监管是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环节,对有效防范科技创新带来的科技伦理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单位要按规定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健全对科技活动全流程的科技伦理监管机制和审查质量控制、监督评价机制,对科技伦理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各地方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流程,按照职责权限和隶属关系具体负责本地方、本系统科技伦理监管工作。对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应建立专家复核机制,组织专家对单位的伦理审查结果进行复核。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和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应按规定进行登记。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要加强指导,制定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清单。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培训和宣传。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相关专业学科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科技伦理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伦理人才队伍。将科技伦理培训纳入科技人员入职培训、参与科技活动及学术研讨交流等内容,引导科技人员遵守科技伦理要求,开展负责任的高质量科技创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技伦理宣传,推动公众提升科技伦理意识,对存在认知差异、可能带来伦理挑战的科技活动加强科学普及,引导公众理性对待科技伦理问题。引导媒体自觉提高科技伦理素养,准确客观地报道科技伦理问题。鼓励相关团体搭建科技伦理宣传交流平台,传播科技伦理知识。建设科技伦理治理研究队伍。建立科技伦理研究专家库,加快培养懂科技且有较高伦理素养的科技伦理研究队伍。前瞻谋划新兴技术重点领域的伦理治理,加强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技术、基因编辑、干细胞等新兴技术重点领域的伦理研究,积极探索对新兴技术领域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研判相关科技活动研发、应用全过程可能涉及的伦理风险,有效防范重点领域科技活动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和社会影响。探索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增加针对科技伦理治理的项目或任务部署,培育高水平研究智库和研究网络,为我国新兴领域科技创新监管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把科技伦理治理作为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全球治理架构和规则边界,科技伦理风险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加强科技伦理国际对话、交流与合作是未来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既要遵循国际伦理共识和准则,又要立足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文化习俗,积极参与科技伦理治理国际规则制定,阐明我国关于增进人类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立场,维护并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支持我国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活动和学术交流,密切跟踪相关国际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伦理立法规制、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动态和趋势,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代表进学会”系列学习活动走进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2022-10-28 23:39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10月27日,中国科协面向全国学会开展“党的二十大代表进学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学习活动。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技馆展教中心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馆专委会秘书长齐欣同志走进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与全国学会党组织负责同志和办事机构党员同志交流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体会。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殷皓参加学习活动。活动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程东红主持。殷皓: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各学会必须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战略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扎实推进学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严的标准要求,自觉把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上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学会奋进新领域新赛道,在现代化建设主战场上充分发挥学会在组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展现新的更大的作为。齐欣: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技馆展教中心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馆专委会秘书长〈聚焦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持续推进科技高质量发展〉
作为科普工作第一线的党代表,能够在现场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新时代前进方向的重要报告,我深感震撼振奋,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党的二十大报告字字重如千钧,字字饱含深意,是高举旗帜坚定道路的政治宣言,是初心不改催人奋进的思想纲领,更是指引中国共产党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我们一线科普工作者以极大的振奋和鼓舞。接下来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立足主责主业,紧扣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聚焦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持续推进科技高质量发展。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技馆应始终坚持以更好满足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更优质更丰富的科普展览展品和科普活动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享科技发展成果,提升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二,坚持价值引领,科技馆将以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抓手,继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和创新生态。第三,坚持科教融合,注重发挥科技馆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科学教育长效机制,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培养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技强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第四,坚持服务行业发展,注重发挥科技馆专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为载体,不断提高科技馆行业的联动共享服务能力,扎实做好行业的人才托举培育。同时也要依托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推动科技场馆和文化场馆加强合作,探索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共建共享科技文化资源的机制。
宋军: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以改革为契机 坚持创新发展 高水平服务中国科技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是举世瞩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催人奋进,凝聚人心。党的二十大,使全党在思想上认识上更加统一,更加深刻地领悟“两个确立”对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给基金会的工作提出新要求。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作为为数不多的科普类基金会,要创新发展,服务国家科技战略,加快推进“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等项目。要守正创新,服务中国科协的战略部署,拓展业务领域,重点支持科技人才成长与发展。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以来,通过开展科技馆发展奖、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等工作,逐渐发展成为公益科普领域的先行者和推动科技馆事业创新升级的践行者。我们要以改革为契机,继承发展,继承创新,努力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要求,高质量的服务中国科技发展和中国科协“人才托举”战略,高水准的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王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兼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找准新定位 实现新使命 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顶层引领。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科普工作需要找准新定位,实现新使命,要有新作为,要有新担当。第一,要坚持人民性,树立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科普工作的根本遵循。第二,要坚持引领性,实现“双引领、双服务、双获得”。协会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创作者中,为他们提供科普创作的舞台及服务;同时,他们创作的精品作品又能对大众进行价值引领,服务于民。第三,要体现时代性,我们要用最新的理论思想来武装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创作者,同时通过他们把时代所需要的科普内容及精品服务提供出去。第四,要把握融入性,以教育、科技、人才以及文化为内核支撑,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要全面深刻领会大会精神实质,要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把握发展大势,深刻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第二,要加强政治引领,发挥主体责任,准确把握新时代科普创作工作的使命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科普创作的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第三,要深化学习宣传,深入贯彻落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把党的领导落实在学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把党的建设融入学会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以此实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新发展,推动科普创作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林利琴: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教兴国、培养创新人才的论述在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的专家和科技辅导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一定会更好地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高素质创新科技后备人才而努力。第一,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将以更名为契机,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不忘初心,立足于服务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服务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于科技教育工作者,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贯通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搭建科教融合携手培养人才的平台。第二, 进一步强化学会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以高质量服务增强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深入了解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需求,更紧密地服务于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心任务和需求,强化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手段,以高质量的、专业化的服务团结凝聚更多科技教育工作者,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优质的科教服务产品和平台。第三,进一步强化学会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学会理事会党委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落实到协会工作的整体谋划中,落实到协会的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科教资源开发等各项工作中。欧建成: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副馆长〈增强科普服务能力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这不仅凸显了科技教育人才和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战略核心地位,也体现出科普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长期以来坚持学术立会、科普立身,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培养科普人才,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的重要论述,致力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好基础。针对科学普及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变化,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相关精神,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相关要求,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积极酝酿建立科普工作专委会,以提高科普工作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同,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发展格局。聚焦科普行业全面提升,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开展科普理论深度研究,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智库平台,强化科技人文国际交流,拓展我国科普场馆的国际影响力。王诚: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尤其是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回顾农技协的发展,第一个春天起始于八十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广大农村兴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第二个春天得益于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通过奖优方式带动更多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第三个春天将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工作者要为乡村振兴谱写新的篇章,加强农村科普组织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引领,让党建融入到农技协组织振兴的血液中,深刻领会党的全面领导是开创未来最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三农科技工作者,践行科技为民理念。第二,要进一步加强自我革命,推动农技协组织积极全面融入到国家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共生共赢,提升科技小院科普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和企业科协联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服务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第三,要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为农技协组织插上信息化智慧化翅膀,全面融入智慧科协大平台,用好渠道和资源,用数字赋能助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第四,要大力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为农技协组织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科普惠农的项目初心,精准扶持基层农技协组织。
党的二十大是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大会,是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才能最终实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教影视协会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摸索以党建工作引领协会各项工作的规律特点和经验,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子。第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让科学传播工作直接服从和服务于三大国家战略,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第二,深刻理解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观点,尊重人民对于科学知识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不断丰富科教影视创作的思路手段,为社会公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文明守规的行为方式做出贡献。第三,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大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三个“第一”明确了科学普及工作的社会责任。在工作层面要把三个“第一”具体化,实现科技为民的价值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不断提高科学普及和科教影视工作水平,努力提高一线科技人员对科学普及的参与率,用镜头讲好科学家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最后,科教影视协会既有专业属性也有政治属性,一定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确保科普工作和科教影视工作不偏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