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管理委员会 > 正文

我国区块链 + 数字资产的发展挑战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1-10-29 06:0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我国区块链 + 数字资产的发展挑战及对策建议 人民网人民数据05-21 20:00人民数据官方账号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前言:虽然区块链技术正在加速迭代升级...

我国区块链 + 数字资产的发展挑战及对策建议
人民网人民数据05-21 20:00人民数据官方账号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前言:虽然区块链技术正在加速迭代升级,相关的技术理论与落地应用不断涌现,但不可否认,区块链在安全性、吞吐量和相应时间方面还依然面临许多问题。

区块链在数字资产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

1.数字资产应用模式尚不成熟

区块链在数字资产的应用模式尚不成熟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智能合约难以满足数字资产灵活性应用。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上千种的以区块链为设计基础的数字货币。这些数字货币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如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争议、不可撤销性的问题。智能合约一旦条件满足,立即执行,不可撤销,不具有灵活性。目前,我国法定数字货币不预设技术路线,也考虑区块链技术,对有利于数字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可以考虑,对超出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则持谨慎态度。

二是区块链在数据资产的应用面临确权瓶颈。虽然区块链为具有清晰权属关系的资产确权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也可以解决数据流通、可溯源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如何在保护个人数据产权和隐私权的前提下实现确权以及给与个人收益权良好保障的确权难题。

三是区块链用于资产数字化过程面临上链资产数据结构难以统一、上链后数字权益资产价值管理体系缺乏的问题。我国企业资产种类多样化及上链数据结构多样化,使得不同类型的资产上链形式难以统一。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起一个有效管理数字权益类资产的模式,包括资产价值评估、成本管理等,缺乏数字权益类资产的应用和服务体系构建意识,没有找到发展数字权益类资产的“最优路径”。

2.数字资产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区块链在数字资产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监管,但还未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数字货币的监管方面,主要依靠政策监管,缺乏从发行、交易到存储方面的一套完善的监管规则体系、法律规范、监管工具。我国在监管执行方面力度很大,截止到 2019 年底,百余个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网站被屏蔽,几十家区块链自媒体账号被封停。目前我国法定数字货币还在试点阶段,包括兑换、交易环节等的监管机制、规则等还在不断完善。

二是在数据资产的交易、隐私保护方面相关监管机制存在不足,目前并没有专门的针对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资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机制使得链上主体均能收到该链条中其他用户的即时信息,可将重要信息进行隐私保护,但大数据交易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数据拥有者的隐私泄露等问题。

三是针对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权益类资产的监管仍然面临中心化、分布式监管的二元选择。传统资产监管是采用中心化机制完成的,存在“单点故障”的弊端;完全去中心化的链无法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在实体资产数字化的过程中,若数字资产采用共有链等完全去中心化的架构,监管机构将难以对资产权利转移过程实施有效监管,因为区块链上数字资产难以与链下实体资产建立牢固、可信任的锚定。比如,链上以数字的形式对链下资产进行二维码标签、IC 卡芯片信息记录,但是如果维码标签、IC 卡芯片信息遭到破坏、调换等,则无法实现链上资产与链下资产的对应,此时则需要中心化的第三方可信机构进行背书。

3.数字资产标准规范制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在区块链标准预研、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针对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领域的标准规范研制相对不足。针对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领域标准仅涉及到部分数据资产平台交易标准和安全基础支撑标准,在数字资产确权、评估、定价、交易等基础共性标准方面研制不足。

一是我国对比特币、以太坊等区块链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但是我国暂未制定区块链用于数字货币方面的相关标准。目前,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将来其他数字货币的应用提供借鉴。

二是我国区块链技术在数据资产的应用方面的标准研制相对不足,定价标准研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虽然区块链用于数据资产交易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但是仅有二项交易安全性相关标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编制的《大数据交易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和 CCSA编制的《区块链数字资产存储与交互防护技术规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资产定价仍然存在困难,因为数据资产的价格根据不同的使用人存在不同的价格,所以市场难以形成统一的数据资产定价标准。

三是区块链在资产数字化方面暂时还未出现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目前,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权益类资产的在确权、评估、定价、交易等环节的标准,采用区块链的技术标准以及数字权益资产区块链在垂直应用场景的业务应用标准暂时还未制定。

4.区块链安全性和性能仍需提高

虽然区块链技术正在加速迭代升级,相关的技术理论与落地应用不断涌现,但不可否认区块链在安全性和吞吐量和相应时间方面还依然面临许多问题。

一是在安全性方面,开源区块链软件中存在大量因开发问题而引发的输入验证、API 误用、内存管理等安全漏洞。应用所在服务器上的恶意软件、系统的安全漏洞、配置不当的安全管理策略等也都可能成为攻击者攻破区块链应用的脆弱点,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对正常企业业务造成影响。在区块链应用中,除对底层协议缺陷的 DDoS 攻击外,攻击者也可在应用层发起针对性的 DDoS 攻击,影响各类应用业务的可用性。

二是在吞吐量与响应时间方面,区块链实际应用中交易吞吐量与响应时间难以平衡,导致交易响应时间缓慢,大量交易排队,占用大量时间,影响用户体验。

三是在可扩展性方面,区块链系统中参与节点数量不断增多,网络中数据同步、验证等开销也随之增多,系统的性能进一步降低,影响区块链的可扩展性。

促进区块链在数字资产发展的建议

1.开展重点项目的试点示范

一是以部分城市和业务场景为基础,开展区块链 + 数字货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围绕跨境支付、证券发行、保险、供应链金融等应用场景组织开展面向以数字货币为主的金融领域的区块链 + 数字货币应用示范。有序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的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区块链在法定数字货币的更多可能应用场景。

二是支持大数据交易所、行业机构、AI 独角兽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展区块链应用于数据资产的重点项目试点示范。通过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一套合理可行的数据资产确权、定价、交易工作的应用模式。围绕健康医疗、食品安全、商品防伪、公益慈善和教育就业等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样板工程,推动区块链在数据资产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选择有一定基础和环境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区块链应用于数字权益类资产的行业特许试点,对行业进行有序化的管理。推进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创新,构建更加成熟的拥有数字权益类凭证的产品体系及服务体系,在试点工作寻找到规律性的监管路径后,再向全国推广普及。

2.建立健全数字资产监管体系

一是加强对数字货币交易所及交易机制的监管。加快出台相应法律规范,加强对国内数字货币交易所的监管,加快研究推出数字货币交易机制,严控场外交易,严厉打击洗钱、诈骗、传销等行为。

二是加快健全区块链应用于数据资产确权、定价、交易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监管中的法律主体,确认区块链数据资产网络中各节点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

三是加快对区块链上的数字权益类资产的合规监管体系构建。加快推动对已开展试点或相关业务的行业企业进行上链前监管、上链监管、上链后监管三阶段合规监管机制,发挥自律监管、行业监管和第三方监管合力。加快制定合规监管相关条例,条例具体规范监管制度的宗旨、基本原则、组织机构、操作程序、处罚条款等等。

3.制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相关标准

一是加快制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借鉴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相关标准并结合其试点经验,加快制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在发行、支付、存储等环节标准。加快制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在电子政务、医疗、交易、供应链金融等各种应用场景的业务应用、过程和方法、可信和互操作标准。

二是推动建立数据资产管理框架标准体系,“盘活”数据以充分释放其附加价值。规划部署数据资产化管理的关键实施步骤、实践模式、保障措施等,编制数据资产的管理规范从而形成标准规则体系。

三是推动建立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数字化过程的相关标准。加快制定资产上链标准、确权标准、交易标准、存储标准,推动建设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平台,引入智能化技术,确保资产管理平台持续、健康地为数字权益类资产管理体系服务。

4.加强区块链安全和性能理论基础研究

一是集中力量攻关区块链风险应对技术。针对区块链存储层、协议层、扩展层、应用层等各层安全风险,研究部署覆盖编码、管理等各环节的风险应对措施,如探索对设备 MAC 地址等的多维信息分析技术,实现区块链行为取证分析和用户身份追溯,发展加密环境下有害信息发现、协议逆向分析等风险应对技术。

二是加快推进区块链核心理论研究,为区块链应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重点支持区块链存储、加密、共识和跨链关键性技术的理论研发与应用,加强对区块链安全风险的研究和分析,密切跟踪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发展规律。

三是着力促进关联区块链技术的跨学科共性基础研究与交叉学科应用研究。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机制的相关理论,引导和推动区块链开发者、平台运营者在数字资产领域予以实践。



李礼辉:我国处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期(附讲话全文)
科创板日报10-28 18:18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财联社|区块链日报(上海,记者 张洋洋)讯,10月26日,在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举办的第七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长李礼辉发表了主旨演讲。

他表示,我国政府两年前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李礼辉指出,区块链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的可信立体交互架构,有可能再造产业和商业模式,推动经济升级。区块链将深度改造工业标识解析和设备管理、产业链协同、供应链金融、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领域。

李礼辉表示,区块链技术创新是全球的热点,已经实现长足的进步,但尚未达到高并发市场中规模化可靠应用的水准,新的跨链技术还存在安全隐患。

而我国处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冷静的制度创新能够及时消除可能出现的局部性泡沫,而积极的技术创新能够持续创造可扩展的商业财富。

以下为李礼辉演讲全文:

《区块链: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中央两年前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在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卫生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两年来,区块链技术加速创新,拓展应用,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一、区块链技术创新强化数字化可信交互

区块链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这种数字信任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性。一是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加持商业信用;二是在广域、高速的网络中建立零时差、零距离的认证工具,提高物联网的效率和可靠性。

最近的区块链技术创新侧重于扩展交互功能和存储功能。跨链技术可以实现区块链之间、区块链与互联网之间的互操作,信息和资产能够以不可复制、不可伪造、不可篡改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流转。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可以将文件存储在不同的空间上,同时生成文件存储确权证明,在可靠性、边缘存储成本、数据隐私保护方面比传统云存储具有一定优势。

我们熟悉的信息技术架构是大中心化、局域封闭式的,我们熟悉的商业社会是市场主体各自独立、平面交互式的,我们熟悉的传统信用机制是自成体系、分立割据的。区块链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的可信立体交互架构,有可能再造产业和商业模式,推动经济升级。

一是工业标识解析和设备管理。实现全球唯一标识识别管理,解决工业互联网不同标识编码体系间的平等互通问题,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工业标识基础设施,执行工业设备身份管理和设备访问控制,对产品的加工、组装、分装等生产流程以及产品的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是产业链协同。在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等多方主体构成的产业链协同网络中,实现数据同步共享和管理动作协同,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协同效率,提高市场响应效率,提高商品和资金配置效率。

三是供应链金融。建立多方协作架构和信任机制,克服传统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将核心企业信用传导至更多层级;建立互信互通的生态圈,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加快物流周转和资金周转;将商业约定纳入智能合约,防止资金挪用和恶意违约。

四是乡村振兴。建设实物资产数字化平台,实现实物资产数字化,在区块链上映射不同时点、不同地点的实物资产及其权属和价值,形成可追踪、可溯源、可交易的数字化数字资产,进行全流程运营和管理,盘活实物资产的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例如,在生物资产可信监管及金融服务平台上,肉牛成为可交易、可追踪、可溯源的数字资产。在普洱茶区块链平台上,普洱茶可验证真品并追根溯源,可集中存储并分别交易,解决了普洱茶市场上存在的茶饼造假、保存困难、价值虚高等问题。

五是智慧城市。集成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支撑城市数字化升级的可信数据标准底层,做到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可视化。在公民领域实现个人身份可信、资产权属可信、健康状态可信和有效的隐私保护,在行政领域实现智能公共服务、智能公共管理和智能公共监督,在绿色经济领域实现碳排放的分布式实时监测、计量和排放权交易,在交通领域实现智能化的路径导引和停车导引,形成高效低碳、和谐平安的城市生态。

二、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我国的区块链技术的实验性应用居于全球前列。2021年2月,美国《福布斯》评选出全球区块链公司50强,腾讯区块链入选榜单。万向区块链为客户提供区块链+行业解决方案,涵盖供应链金融、汽车供应链物流、工业互联网、生物资产、数字城市等领域,赋能产业升级。

区块链技术创新是全球的热点,已经实现长足的进步,但尚未达到高并发市场中规模化可靠应用的水准,新的跨链技术还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处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冷静的制度创新能够及时消除可能出现的局部性泡沫,而积极的技术创新能够持续创造可扩展的商业财富。

第一,地缘政治中的技术立国

我国是数据资源大国和数字化市场大国,但目前还是软件弱国。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国际专利申请量,2019年与2001年对比,美国的占比由40%下降到21.8%,中国的占比由1.6%提高到22.3%,日本保持在20%左右,德国由13.0%降低到7.3%,韩国由2.1%上升到7.2%。

尽管我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比已经超过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但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还是主要由美日等西方国家控制的。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58项尖端技术里,美国在其中的50项拥有最多的专利。

数字技术平等是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平等竞争的基石。在核心数字技术领域,我国只有补齐短板,才有可能与西方国家真正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

2020年10月,美国发布《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20项清单包括高端计算、数据存储和分布式技术等,明确“美国必须发展这些科技,保护这些科技,不能提供这些技术给竞争对手。”

在核心数字技术上,我们借不来,买不到,等不得,唯一的路径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寻求突破。

第二,万物互联中的数据保护

数据资源是个人的财富、集体的财富。数字经济时代更需要切实保护数据隐私。应该强调数据所有者对隐私数据的基本权利。例如,规定企业收集及处理数据必须得到数据所有者明确的同意,规定企业不得超越约定范围收集、处理和使用数据,同时给予数据所有者要求数据占有者删除涉及本人隐私数据的权利。

数据资源是国家的财富,数据安全是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产业发展的保障。例如,金融业必须构建用户相互信任、信息真实对称的技术环境,要求保证数据可靠传输,保护个人隐私;要求采用信息真实性交互验证技术,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对人或物进行特征识别、时空定位和身份认证,进行用户授权验证和信息数据验真,确认端对端的控制权。

国家支持数据开发利用,支持数据安全技术推广和商业创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安全应用。例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研发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系统。这个系统集成运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数据脱敏、差分隐私、可信计算等技术,可以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保护数据隐私,在提升数据资源价值的同时保护数据安全。

第三,产业融合中的穿透式监管

数字化技术创新正在改变金融服务模式,逐渐形成交互、交叉、交集的金融新业态。例如,未来的数字资产市场既包括数字化的金融资产,也包括资产化的专利数据、著作数据,将形成一个资产所有者、投资者、产权登记、产权认证、金融中介、监管机构、税务机构、仲裁机构等多方交集的复杂架构。

金融创新呼唤监管创新。数字化金融监管系统应该由金融监管部门共建共享,应该覆盖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穿透不同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实现金融监管全流程、全方位的智能化,超越流程复杂、耗费资源的现场监管,降低监管成本和被监管成本。

第四,分布式架构中的安全屏障

去中心化金融有可能穿透一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屏障和货币主权及地域金融监管边界。去中心化金融既是未来国际金融竞争的热点,更是未来全球金融监管的热点。

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实行更高水平的经济开放、金融开放包括资本市场开放,是基本国策;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大局,主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底线。

因此,应有必要深入分析分布式对等架构、去中心化架构等数字化技术已经具备及潜在的“颠覆性”性能,重点研究基于全新数字技术的去中心化金融工具穿越金融基础设施屏障的可能路径,研究技术对策和政策预案,构建数字金融安全屏障。

第五,开源格局中的安全责任

开源正在渗透越来越多的软件产品。一些专家认为,开源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创新的主流,开源可以跨越公司边界、国家边界,赋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需要注意的是,开源也将构成系统绑定和技术依赖,一些开源软件缺乏明确的安全责任主体和权威性的安全性能认证,可能存在安全漏洞。

在开源格局中,一是要建立软件安全技术标准,建立软件的审核和认证制度,防止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存在恶意木马的开源软件进入我国;二是加大投入,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我国自己的科研机构、科创企业和数字技术人才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软件,实现核心软件基础性能、扩展性能、安全性能的优化和均衡,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进步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