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管理委员会 > 正文

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自立自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时间:2023-01-24 10: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3-01-18 09:40发表于北京 当前,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及改变全球...

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3-01-18 09:40发表于北京

        当前,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催生了一批极具活力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作为全球瞩目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被多国视为促增长和调结构的必然选择,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数字经济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其中,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产业数字化为数字经济的融合部分。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概述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已有成果:一是数字经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二是数据要素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三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现有研究主要从三条路径分析数字经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其一是从“微—中—宏”三个层次探讨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其二是从供给端—需求端两个层面阐明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其三是从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机制分析数字经济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机制。

  从微观层面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增加要素投入、优化要素配置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方面,发挥对于经济增长路径转换和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的促进作用。从中观层面看,数字经济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产业融合效应、产业创新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等实现产业结构加速升级。一方面,数字经济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从经营方式、智能生产、创新服务模式方面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优化,并从基础层、支撑层和整合层促进三大产业融合优化发展。从宏观层面看,基于索洛增长模型,通过增加要素投入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促进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从供给端看,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的采用,可以直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帮助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交流,提升沟通效率;可以使企业更好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通,共享信息,实现价值共创。其影响机制可以总结为重构生产要素体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融合等。从需求端看,包括带来新投资需求、增加新消费需求、创造新贸易需求等。具体而言,数字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引致数字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张;从单一化消费转向网络化与平台化消费,创造出大量新产品、新服务;电子商务等贸易平台的兴起为中小微企业参与对外贸易提供了可能,极大促进了贸易需求的增加。

  从质量变革机制看,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新优势、产业结构变化质量的新优势、企业发展质量的新优势。从动力变革机制看,表现为消费者消费动能提升和促进产品供给端变革。从效率变革机制看,表现在企业创新效率和企业运行效率、产业结构优化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高效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如何从技术发展阶段概括当下的数字技术革命?已有文献围绕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机器革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不同于以往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高度依赖于物理装备的升级,数字技术的核心要素是数据。数据以零边际成本、非排他性、通用性等特征加速向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全方位渗透,促使数据成为驱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关键要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的范畴。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数据作为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在生产环节,通过数据共享和协同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在分配环节,有助于记录劳动投入与评估个人贡献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按劳分配;在交换环节,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缩短流通时间,加快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在消费环节,有助于生产者更加了解消费者的偏好数据,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消费服务。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将使数据与其他要素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使数据要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数据要素市场如同其他市场一样,具有内在要求和规范运行的环境。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数据确权。数据确权涉及生产者、拥有者、处理者和使用者等多个主体与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等多种客体。目前,对数据权属及交易规则的界定还处于探索阶段,仍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与实践模式。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数据要素的价格机制。由于数据的虚拟性,数据产品价值决定价格的机制不能被直接观测。根据数据价值、应用、风险三个维度,数据资产估值的方法可概括为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理清参与分配机制。由于数据被多维度、多层次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从数据生产、加工、存储到销毁各环节所涉及的参与主体都应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从而吸引众多主体参与到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中,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健康、高效发展。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其核心要义就是通过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度条件不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两化融合水平逐渐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不断拓展等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撑条件。

  然而,现阶段各类制造型企业在面临数字技术变革时,可能存在“不敢转型、不愿转型、不会转型”等诸多现实困境。如何打破企业间生产环境边界,建立起基于共同用户基础的生产链条;如何制定信息化治理规则,既保障渠道内各制造企业的信息安全,又能实现较高程度的关键信息共享等,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下决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实现生产模式、运营模式、企业形态的变革。确保市场在数字产业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根本上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观点基本达成一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成为学界的重点研究对象。这既与数字经济在我国高速发展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经济社会现象有关,也与数字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有关。然而,目前数据要素如何确权以及如何制定分配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研究也往往将数据要素作为外生变量,较少关注数据要素自身的演化路径。未来,仍然需要不断探索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

附:

自立自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3-01-24 10:22发表于北京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中央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有力支撑和引领,科技创新工作要在这个大局中找准方向、定位和重点。

                 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0余个项目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下一步,支持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创新决策,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加快推进企业创新高端智库网络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决策能力。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我们责无旁贷。”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俞德超介绍,近年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参与,公司已有多个新药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2011年公司创立时,一些高端抗癌药在发达国家已触手可及,可绝大多数中国患者却用不到、买不起,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转变。我们以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为目标,如今已上市8款产品,其中5款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俞德超认为,近10年来,高端抗癌药的患者负担大幅降低,得益于医保政策的不断改革和一批国产创新药企的崛起,“政策改革是药价降低的催化剂,国产创新药企的崛起则是药价降低的根本驱动力。相信在新一年的创新征程中,企业将更好地发挥出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是科技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认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首先要加强科技教育协同发展,强化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素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其次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依托重点科技项目研发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依托科技创新主体和载体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相互推升、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也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说。

        陈强认为,战略科技力量涉及多种类型的机构和组织,其价值取向、能力基础、任务结构、运行方式各异,目前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协同机制不够坚韧。激发其协同意愿,强化其联系和互动,增强其组织和协同效能,形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持续突破能力,是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未来一个时期,要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明确战略科技力量的主攻方向;要依托大科学装置,策划和组织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长效机制;要面向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功能性枢纽,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互动。

                 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生态。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纽带,是稳定市场主体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王志刚表示,科技部将坚持做好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应用示范。一方面,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依托高新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是2023年科技工作的一个亮点。”玄兆辉说,新的一年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要加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突出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在成渝、武汉基础上,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以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国家创新体系需要持续从更高水平开放和更具深度的国际科技合作中汲取能量。”陈强认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重点聚焦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领域,推进科技领域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全球科技治理中争取更多主动;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策略,不断拓展合作新空间,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要探索设立全球科研基金,依托大科学装置,策划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全球英才,为科技造福人类作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