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4城户籍人口自然负增长:除了东北外,这些长三角城市也在列第一财经05-05 22:04第一财经官方帐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今年4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称:据了解,...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 宁吉喆
2021年5月11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协同推进,全体普查人员艰苦努力、无私奉献,亿万普查对象共同参与、积极配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完成了普查现场登记和主要数据汇总工作。今天,举办新闻发布会,向大家通报相关情况和主要数据。
一、普查工作基本情况
根据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我国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七人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人口普查现场登记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成立七人普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体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普查有关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地方各级政府精心组织实施、通力协作配合,全国省、市、县、乡、村级共组建67.9万个普查机构,选聘700多万名普查人员。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人员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全国所有家庭和人口进行了全面普查,圆满完成普查入户登记任务。
七人普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实时直接上报数据,首次实现普查对象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自主填报,强化部门行政记录和电力、手机等大数据应用,提高了普查工作质量和效率。七人普邀请钟南山、姚明担任宣传大使,“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等宣传口号深入人心,加大了宣传力度。七人普坚持依法进行,认真落实普查方案的各项要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追溯和问责机制,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随机抽取141个县的3.2万户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显示,七人普漏登率为0.05%,普查过程严谨规范,普查结果真实可靠。
二、普查主要数据
(一)人口总量。全国人口[注]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二)户别人口。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口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四)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五)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七)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八)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九)民族人口。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七人普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准确反映了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获得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我们正在抓紧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开发,后续会采取更多方式公布和共享普查成果,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人口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最大程度发挥普查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信息支持。
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务院七人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向奋战在普查工作一线的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正是700多万普查人员不辞辛苦、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有效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期完成了普查现场登记,切实做到了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错项,使七人普的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向积极参与、配合、支持普查工作的社会各界和广大普查对象表示衷心感谢!正是14亿人民以“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的主人翁精神,认真履行普查义务,如实提供普查信息,构筑了七人普这一庞大工程的坚固基石。向参与普查宣传的所有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正是通过各位的全方位宣传,使广大普查人员得到鼓舞和激励、增强了信心和动力,让全体普查对象了解和理解人口普查、支持和配合普查工作,七人普顺利开展和取得成功离不开你们的悉心投入和辛勤劳作。谢谢大家!
14城户籍人口自然负增长:除了东北外,这些长三角城市也在列
第一财经05-05 22:04第一财经官方帐号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今年4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称:据了解,2020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具体数据将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
在全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不同地区之间也出现明显分化。当前,一些地方的2020年统计公报中已经发布了户籍人口的数据。从数据来看,至少14个城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包括沈阳、无锡这样的二线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长三角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各地统计公报中,有相当多的城市,并未发布人口相关数据。一些发布人口数据的城市,也只是发布户籍人口数据,常住人口数据则要等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时予以公布。
此外,户籍人口的变化包括两部分,即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一些城市虽然自然增长率为负,但由于经济发达、公共服务资源好,吸引外部人口流入,因此户籍人口仍在增长。反过来,一些城市虽然自然增长率较高,但由于经济欠发达,人口外流,户籍人口也会出现负增长。
沈阳等多城人口自然负增长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少已有14个城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分别是沈阳、无锡、葫芦岛、鞍山、黑河、抚顺、威海、舟山、泰州、扬州、盐城、镇江、绍兴、常州。
其中,东北唯一特大城市沈阳的最新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该市户籍人口762.2万人。人口出生率6.68‰,比上年降低1.67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07.1;人口死亡率10.02‰,提高1.7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34‰,降低3.38个千分点。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沈阳第一次户籍人口增长率告负。根据该市统计公报,2016~2019年,沈阳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8‰、-2.53‰、-0.61‰、0.04‰。
沈阳之外,东北还有多个城市2020年人口增长率为负,其中葫芦岛为-7.38‰,鞍山为-5.91‰,黑河为-2.9‰,抚顺已经低至-13.3‰。而这只是部分城市的数据,还有不少东北城市2020年户籍人口尚未公布。结合2019年的数据来看,大多数东北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为负。
数据显示,2019年辽宁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吉林为-0.85‰,黑龙江为-1.01‰。也就是说,整个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已经为负。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与青年人口外流有关。由于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很多年轻人口流向东南沿海。
这些城市也岀现了负增长率
数据显示,目前东北三省的人口都出现净流出。其中,2019年黑龙江净流出17.99万人,吉林净流出11.03万人,辽宁净流出4.11万人。
此外,东北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还有其他因素。衣保中说,东北的城镇化在全国比较早,城市化率比较高,生育意愿比较低。东北以国有经济为主,职工大多是在体制内,这样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比较严格,东北的独生子女比例在全国是比较高的。即使东北的农村地区,计划生育也执行得比较好。
从城市之间来看,人口的增长包括了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包括沈阳在内的个别中心城市,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但由于公共服务较好,就业机会较多,能吸引东北地区其他地市人口流入,因此总人口仍在增长。比如,沈阳在落户门槛放宽的情况下,有不少省内普通地市的人口迁入,因此2019年户籍人口还增加了5.8万人。
但辽宁乃至东北的普通地级市,不仅本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而且青年人口也在继续流失,因此这些城市的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
衣保中表示,东北的普通地级市大部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不发达,导致就业机会少,年轻人口外流,整体老龄化程度比较高。年轻人口外流越多的地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越低。
人口自然增长率告负的城市不仅有东北城市,也有无锡、常州、镇江、盐城、扬州、泰州、绍兴、舟山、威海等城市,它们属于江苏、浙江和山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其中,第二经济大省江苏最为密集。
无锡、常州、盐城三市是多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只不过,对于无锡和常州这两个苏南城市来说,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但由于经济发达,加上户籍门槛放开,因此流入人口较多,这两地的户籍人口仍在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无锡户籍人口增长了6.13万人,常州增加了1.63万人。相比之下,苏北地区的盐城户籍人口减少了6.86万人。
在第二经济大省江苏,整体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较低。数据显示,2019年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2.08‰,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这一数据位居全国倒数第六,仅比东北等地高。
江苏的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一方面,江苏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镇化较早,加上计划生育执行较严等因素,长期以来人口出生率比较低;另一方面,相比浙江和广东,江苏吸引的省外净流入人口较少。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对第一财经分析,江苏外来人口少,与经济发展模式有关。广东、浙江是以市场为中心,依托各种全国性的市场做后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外来人口留下来的空间更多,市场内部的雇佣人员和围绕市场而发展的人员都比较多。相比之下,江苏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是生产中心,而不是一个市场中心,这样一来,流入的人员也会比较少。
江苏之外,浙江的绍兴、舟山,山东的威海等地也出现了人口自然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也跟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有关。2019年,GDP总量前四名的经济大省,山东、江苏和浙江三个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展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时代。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认为,在生育政策没有调整的情况下,按照目前的趋势,“十四五”期间的年出生人口很可能跌破1000万大关。“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一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如果不到1000万的话,这是一个什么比例?分到31个省份,每个省份能有多少数量?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用不了几年,我们的总人口数量就可能出现负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之间的分化将更加明显。随着青年人口不断向大中城市集聚,大城市虹吸效应不断显现,相比之下中小城市人口外流,这些地方的楼市、消费都将受到影响。
最新数据!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
人民日报2021/05/11 10:26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1日发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14.1178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13.3972亿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势态。
户别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地区分布
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年龄构成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受教育程度人口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城乡人口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流动人口
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民族人口
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七人普”结果公布,委员们关注到了这几个数据!
崔吕萍 人民政协报 5月12日
全国点名,没你不行。这不,700多万普查员加班加点,全国人数已经“点”来了!2021年5月11日,由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对外发布——“七人普”“点出”了14.1178亿人!比2010年时增长5.38%。
意味着啥?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4.1178亿人平均多大岁数?38.8岁。人口咋分布的?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住在城里的和住在乡村的人口各是多少?9.0199亿人:5.0979亿人。流动人口也不少,人户分离的有4.9276亿人。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0年一度的人口“摸家底儿”不是件容易事,而之所以从具体细致的“点名”中“摘”出上面这些细分项,是因为多位接受我们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说,这些“小切口”能让经济发展“更有数”。他们为什么这样说?
平均年龄38.8岁,人口红利依然坚挺!
发展靠人民!当前,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依然年富力强。我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宁吉喆同时说,美国这个数字是38岁,差不多。
“大国之间经济博弈还得靠人。我国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口竞争能力也很突出,受教育人口大幅提升,这得益于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的话说,他“非常高兴地”看到,我国人口分布结构所显现出的健康状态,这为下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口资源支撑。发展是为了人民!
“我欣喜地看到了国民自身发展更上层楼。”分析人口“家底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同样感到兴奋,也谈到了人口素质提升的话题——大学生占比大增、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文盲率下降,充分反映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这使得我国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快发展。受教育程度高了,对多元世界的探索意愿也会增加。所以屠光绍同样关注人口城镇化率。“与2010年相比,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这个指标体现出人民得到公共服务的程度在提升。人们常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城镇化率的提升,也可以视为人民福利水平提升的标志性数据。”屠光绍这样表示。不过,他同时也提出一个思考,那就是在城镇化率背后,推动农民工变市民还需要各方面继续努力。
心定则人定,“乡愁”里也有“饭碗”
保障特大型城市、大城市运转,需要人;推动中小城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更需要人。从地区人口分布区域看,东北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8%,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下降了1.20个百分点。如何才能保持东北地区人口、人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相促进?
“这应该是贯穿于东北全面振兴全过程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千方百计营造推动东北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氛围。”有过东北工作经历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凌振国,对黑土地很有感情。用他的话说,东北既有大粮仓、更拥有着扎实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人、在人才。要想方设法防止该地区生育率进一步下滑和人口人才大量外流。
某种程度上看,人口分布反映了经济状况,而在这种趋势之外,屠光绍认为,与2010年相比,当前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88.52%,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对人口净流入省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区域间资源协调也提出了挑战,比如春节前火车票一票难求的问题,比如节假日公路拥堵的问题。“我们需要有更好的机制,以适应这种流动,要做到有序流动,保证社会安全。”屠光绍这样说。那么,如何才能把人留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思考。“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机制和效果,继续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近就地就业。”在莫荣看来,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创造更多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县级为主体,完善政策,提高能力,强化服务,抓好返乡入乡创业工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质性的进程,关键点是将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城镇的体制安排,完成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最终实现员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另一方面,莫荣提出,要加强对各地区功能区划建设的指导,强化就业优先战略与经济发展规划的协同,形成差别性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缓解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同时,建立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协调机制,促进岗位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之间的信息对称,实现地区之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金融角度看,我认为还应将战略性人口资源配置和金融扶持政策结合起来,比如在化解各省人口变化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时,要充分调动金融的杠杆效应,通过普惠、绿色金融支持和保险产品,让人愿意留下来。”对此,周延礼做了补充。
一老一小都是宝,千方百计照顾好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一小,如获至宝。一方面,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我相信,随着我国二孩等政策的持续推行和与时俱进的逐渐完善,我国生育政策将会不断取得积极效应。”谈及人口话题,凌振国同样是行家。另一方面,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两组数据放在一起,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提出建议——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起为“一老一小”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供给体系。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推动中国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千金难买是健康。未来,我们应当将‘体教融合’、加强锻炼、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与利用智慧化、科技化手段,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特别是相关产业发展的目标。”谈及此,严彬这样说。
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此前,民政部也曾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中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要牢牢记住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聚焦人的生命周期,尤其是聚焦涉及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医疗卫生保健护理服务等突出问题,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全面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能力建设,让老龄群众就近就便就能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医护签约等医疗卫生健康照护服务,增强老年人的满意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谈及此,凌振国颇有感触。
“要想方设法,用科技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简单、更幸福。”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这样表示。在李彦宏看来,科技助老有3个抓手,即加速实现与老年人相关的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设备智能化;引导企业扩大适老化智能设备供给,全面普及以语音为核心,结合眼神、手势等多模型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依托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选择老年人较多、陪护需求较多的社区进行智慧养老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