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现科技管理自立自强 3月18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提高科技管理能力 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3月18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工程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为脱贫攻坚、科技抗疫、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深刻认识和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内涵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在伟大复兴征程中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党和国家主动求变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科技自立自强,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回顾近现代发展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科技强国,科技自立则家国屹立,科技自强则民族免遭外辱。可以说,科技自立自强是强国的标志,是应对大变局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察大势、谋全局,作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大变局下,国际形势、格局风云变幻,国内发展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时代变迁、民族复兴无比迫切地呼唤科技自立自强。这体现在国内供需两侧变革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的情况更为凸显,体现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需要更多科技领跑的支撑。“十四五”开好局,逐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占据时代变迁的主动,必须坚定走科技自立自强这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加快我国科技强国的建设步伐。
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和强大政治优势。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世界主要大国在不同时期均采用过不同形式,集中全国优质资源、举全国之力进行过科技创新攻关。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在诸多领域起步晚、底子薄,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所蕴含的强大政治优势,我国在科技创新上奋起直追,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调动全社会科技创新力量,取得了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成就。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科技创新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更为迫切的内部需求。这需要既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又因时而变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举国体制。既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和核心武器,有利于我国调动创新资源集中攻关,加快科技补短板、扬长项,破解卡脖子,练就“杀手锏”,加快筑牢国家安全的科技堤坝。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核心。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事业持续发展、乘风破浪的中流砥柱。回顾近现代发展史,大国博弈的重心之一就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同组织形式的战略科技力量进行布局和比拼。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拥有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中稳住阵脚、打好持久战,形成源源不断的内生性、体系性创新力量。可以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是抓住了科技强国建设的“牛鼻子”。尤其着眼于我国复杂的外部环境,诸多领域存在卡脖子的情况,更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冲锋陷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继续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大贡献,产出大成果,加快实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提升。
“四个需要”和“四个面向”,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举旗定向。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需要”和“四个面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作出的重大论断,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为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迎来难得历史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虽然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大挑战也意味着涤旧生新的大机遇。一方面,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我国真正意义上完整参与并在局部领域实现引领的科技革命。近代以来,我国曾多次错失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良机,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为我们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提供了丰厚的科技土壤。另一方面,全球力量对比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日益成为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科技创新要素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尽管美国意图实现“科技脱钩”,但在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合作需求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的新空间正不断拓展,更加多元化的开放局面正在形成。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突击检验”,是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一次“大练兵”,客观上为加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契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个过程中,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许多高科技产品直接作用于疫情防控,大量科技手段用于复工复产,我国科技水平得到充分验证。更重要的是,卫生防疫组织协调、制度重塑、科技应用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之举,部分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被打破并固化为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进一步凸显,科研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既坚定了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的信心,也为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开展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领域国际合作,及时分享抗疫科研成果,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日益增长的国际引领力。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是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量质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天问一号迈向火星,嫦娥五号揽月而归,奋斗者号遨游深海……一系列重大工程科技成就捷报频传。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强,关键领域的科技新突破,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三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资源共享、评价奖励、收入分配等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科技领域存在的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没有能解决的诸多难题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创新活力不断被激发。四是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日益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重要的一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深入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高,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升。
这些新成果的取得,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大科研工作者躬行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还需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
三、系统提升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不断破解制约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梗阻,激发更强大创新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当前,科技创新碎片化、创新主体各自为战的局面依然存在,迫切需要用系统思维整合创新力量。为此,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系统观念、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统筹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各地区、各机构的科技创新及治理工作;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力量优化组合,协调教育、科研、产业、贸易、金融、军地等各方力量共同行动,构建目标一致、有机融合、共生共荣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要坚持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战略咨询支撑国家工程科技战略决策能力的提升。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集中精锐,对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进一步加强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研判,超前谋划部署,推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长期稳定的制度性资源保障;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强化工程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中精锐打好科技攻关主动仗;优化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打造体系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创新等,激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坚持人才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院士引领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的“头雁”作用,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积极探索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引才路径,关心、爱护青年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打通科技到经济“最后一公里”。深化院地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下的科技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打通教、产、学、研、用之间的堵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推动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技术交易市场,完善和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放管服”,激发创新链各环节主体的积极性。
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主动谋划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主动布局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动更开放、包容、务实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构建全面融合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网络。瞄准国内外科技创新优势领域,重点推动与国外科技机构和智库的精准交流合作,携手各国专家共同探讨应对未来发展、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附:
以自主创新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03-18 13:31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这为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而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努力取得科技领域的尖端突破和重大进展,不断优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机制,使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顺畅、精准到位转化为领先的社会生产力、强大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实际过程及其内在关联看,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贯穿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其结果直接构成新发展格局的底气和质地,其水平直接影响新发展格局的质量和效益。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并进一步彰显科技创新的特质和底色。因此,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说,自主创新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和明智选择。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自主创新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发挥不可或缺的能动作用。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自主性,才能有效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同时,在推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过程中积蓄力量,增强底气。只有做到自主创新,才能为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乃至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科技支撑。因此,“十四五”时期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并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进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这对自主创新提出了统筹谋划的要求。基于现代科技的长期发展和积累,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正在加速向前推进,形成了全球性的科技竞争和生产力发展竞争,带来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加强自主性的科技创新部署,就是既要瞄准当前的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焦点和难点问题,又要着眼于确保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进行远近兼顾的战略谋划、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做好自主创新的战略布局和战术调整,确保“一盘棋”运作,统筹开展、有力推进、充分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从而助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这意味着自主创新重在抓攻坚,确保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是科技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焦点和难点。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就掌握了竞争优势和主动权。近年来,虽然我国靠自力更生已经闯出了一条自强之路,但是目前在经济科技发展前沿的关键核心技术上,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甚至“卡脖子”问题。因此,我们亟须聚焦所有易被“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联合攻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开展研究、集中突击,不断取得新进展,争取实现大突破,尤其是尽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形成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提供更多顶尖创新供给,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其中,要特别注重推进“揭榜挂帅”的体制机制。创新攻关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关键要有由前沿顶尖、高度负责的科学家做带头人的尖端科研团队,以及适合其充分发挥智慧才干的体制机制相配套。这就要求实行“揭榜挂帅”制度,给予项目担负者及其团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破除一切妨碍科研项目开拓创新的体制机制弊端,确保最大限度发挥科技领域个体或集体的创新潜力。其核心是,围绕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需要狠抓从单纯科研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包括科研过程到生产过程的转化、科技运作到市场运作的转化、科技成果到经济成果的转化。其关键是,要在研究主体和市场主体之间搭建起沟通顺畅、较为稳固的桥梁,而实质上就是要建立起产学研贯通机制,全面做好科技创新、科技供给面与生产转化、市场供给之间的紧密对接。可见,自主创新就要抓住促转化这一关键环节,下大力气、精心做好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的工作。
尽管有了自主创新的规划部署、政策措施和思路策略,我们更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狠抓落实。比如,要在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上形成合力,积极高效推动全国性的自主创新持续向前、不断攀升,从实从细督促推进科技创新各层面各环节的系统不断优化、成效不断增强,从而确保全面落实好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各项部署、政策和策略,切实做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以充分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并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附:科技与创投密不可分,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04-27 10:07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4月23日,2021北京创业投资协会交流年会在北京北大博雅国际酒店举行。
本次活动由北京创业投资协会主办,猎云网承办。
以“科创新时代,创报新机遇”为主题,现场汇集了数百位行业的精英,围绕创业投资基金推动科技创新供给、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
来自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赵刚在现场进行了《科技自立自强与未来科技战略》的主题分享,他提到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是近段时间的热词,并表示科技与创投密不可分。
在今年两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当中,科技的自立自强作为特别重大的命题提出来。
赵刚表示,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国家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比拼。他提出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三大措施:利用前沿和高端的项目吸引和留住人才、利用优良的政策激励人才和利用大平台成就人才。
突破“卡脖子”瓶颈,需要科技自立自强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贸易战为中国企业的科技自立自强带来了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正在到来。赵刚认为,现在世界所有的强国都是抓住了历次的科技革命的机遇。
回顾近现代发展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科技强国。实际上,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科技的指导中心。
建国以后,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平等等很多中国具有自主创新的活动产生。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了2009年,全球化进行的如火如荼,我国提出自主创新战略。
“2016年我们曾经做过调查,10个高精尖产业,芯片、数控机床、软件、生物医疗等十个高精尖产业,70%以上的核心关键技术依靠国外,甚至有一些行业100%,我们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里面用的分析测试几乎100%品牌是国外的,现在仍然是国外的品牌。”
赵刚表示,“卡脖子”技术不是一两年了,早在10年前甚至30年前就产生了这种局面,关键的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科技自强自立才能实现真正的科技强国。
发展新基建,组织战略科技力量
围绕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新基建正在带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赵刚认为,科技自立自强要关注智能技术,智慧人工智能等等为核心的新的基建。
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只能革命,人类社会正在发生质的改变。赵刚表示,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发生在美国和欧洲,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信息革命和互联网革命,这三次科技革命改造了世界历史,值得借鉴。
如今,随着一些领域出现颠覆性变化,人工智能、低碳经济的发展,正在加速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当前国际科技的格局下,疫情带来的影响还在延续,围绕着疫苗的开发、治疗等等相关的战略和产业链需要重置,进行本土化和区域化。
此外,赵刚还提到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注意的几点,一是智力资产;二是军民融合,民技军用趋势越来越明显;三是科研组织呈现国际化、网络一体化特征,需要国际合作;四是技术国际标准化。
数据显示,当下的科技竞争格局中,研发投入28%来自于美国,中国20%,日本是19%。原创能力是科技创新很重要的指标,就诺贝尔获奖人数来讲,我国只有一位本土的科学家,一个世纪以来,一半以上的诺贝尔获奖者来自于美国,还有德国、英国、以色列等等。
随着科技逐渐上升为国家外交的重要议题,国家软实力的影响日益加大。赵刚详细解释了“十四五”提出的未来科技发展战略: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忽视了这股力量,站岗表示要组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过去没有国家实验室,现在也建了一些,筹建承担国家的战略任务,刚才说的四个面向,承担四个面向的战略任务。瞄准重点领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一共是九大领域。”
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点的关在于在企业,能不能把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今年十四五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企业组织创新的联合体来承担国家的战略任务,同时,过去设置了很多的条件和目标,包括国家的项目、任务,也为企业很多的机遇。
三是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四是完善体制价值;
五是推进高科技旗帜有突破性的发展;
六是加快数字经济。
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
赵刚表示要强化国家关键技术,所谓的卡脖子技术可以通过组织战略科技力量来解决。他以美国为例,详细阐释了如何组织战略科技力量。“美国形成了国家实验室,以国家的实验室作为平台、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来组织,这个很重要。过去我们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上都不是独立的法人机构,都是依托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等等,在组织人、组织资金、组织研究这方面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机制上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把他组织起来。”
同时,根据国外的经验,赵刚认为战略科技力量方面有三个类型:一个是国家来运营,第二个国有所有民间企业来运营,第三个民间运营。“这是非常好的经验,我们也在学习他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