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抗美援朝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中将的生平

时间:2021-01-31 06:0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除了第15军,还有一个军也是功不可没 01-24 07:18历史达人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重要的一场战斗。它的胜败决定了抗美援朝能否顺利结束?要知道,在第...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除了第15军,还有一个军也是功不可没
01-24 07:18历史达人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重要的一场战斗。它的胜败决定了抗美援朝能否顺利结束?要知道,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阵营士兵都为这场战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所以,在抗美援朝战争双方之间在军事上进行较量一番后,慢慢地从军事较量转变到谈判桌上。因此,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边打边谈的阶段。要想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那么在军事上,就一定要掌控主动权,或者赢得战争的胜利,这样谈判才有资本。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敌我双方在1952年10月,在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打开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战斗,史称上甘岭战役。可能正是因为双方都希望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大的筹码,因此,上甘岭战役双方阵营的主帅,可以说是都倾尽全力来打这一仗。而守卫上甘岭地区的是志愿军第15军,军长是秦基伟。敌人阵营是美7师师长,韦恩·C·史密斯与韩2师。

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是在10月19日,作为军事强国的美方,在军事物资方面十分充足,因此,上甘岭战役刚打响时,那炮弹就像下雨一样投入上甘岭志愿军防守的阵地。当然了,第15军肯定不会傻傻地站在那里当炮灰,在这之前,军长秦基伟就让士兵挖坑道,修筑工事,在敌人发动炮击时可以躲藏。毕竟第十五军也不是第一次与美军交手,也知道敌人很富裕,一开战就是炮火打前阵。据统计,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动用了300余门大炮,炮弹消耗量190万枚,坦克170多辆,空中轰炸飞机出动了三千多架。如此大规模的炮兵火力密度,超越了抗美援朝所有的战役,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然了,志愿军一方后勤保障也全力支援上甘岭战役,作为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此战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第十五军全体将士奋勇杀敌,与敌人进行厮杀,而美韩军也不示弱,对志愿军阵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是每一轮的厮杀,都被志愿军第15军打退。

敌军发动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而志愿军则是打退敌人一轮又一轮的攻击。这样的攻击模式下,在上甘岭战役中循环,而每一次攻击志愿军第15军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打退敌人的进攻。

最后导致第十五军失去了战斗力,而敌人好像并没有放弃攻占上甘岭的念头,为此,志愿军司令部让志愿军第12军也投入了上甘岭战役,替换第十五军。可以这样说,上甘岭战役前后共经历了43天。而第十五军在上甘岭战役与敌人血战了二十多天,而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由第12军接手继续与敌人战斗。

虽然第12军是作为第二梯队投入上甘岭战役, 但也为这场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第12军的投入,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很难取得圆满的成功。因此,上甘岭战役的胜利,除了第15军外,第十二军也是功不可没,它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画上了完美句号。

不过很可惜,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场上,如此辉煌的战果,大家只记得第十五军,而忽略了第十二军的功劳。其实在上甘岭战役之前,第十五军默默无闻,上甘岭战役之后,第十五军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岁军,名声盖过了早就因累累战功名扬天下第12军,有点令人惋惜。


秦基伟:55年评中将,88年授上将,上甘岭成名后毛主席请抽烟
01-25 15:02历史达人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而后来在上甘岭名扬天下的秦基伟,此时却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他还在日日夜夜为了如何越狱而发愁。
秦基伟是大别山的孩子,1914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几十年后,秦基伟成了这个著名的“将军县”里,走出来的众多将军中的一员。

秦基伟生长在七里坪镇秦罗庄,这个村子的名称很有趣,村子里种地的人都姓秦,而他们都是姓罗的地主家的佃户,秦、罗二姓繁衍成了这个独特又普通的村子。
秦基伟11岁时,成了孤儿,除了一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破草屋以外,只能靠挖野菜、打短工、替人放牛,苦苦地熬着。

红色革命的洪流席卷大别山,黄麻起义时,为了翻身求解放的秦基伟参加了儿童团。两年后,15岁的秦基伟正式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早就对地主恶霸充满了仇恨的秦基伟在红军中迅速成长,仅仅不到两年,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二连连长。

1931年11月25日,秦基伟随二连参加红四方面军进攻黄安城的战斗,二连被上级安排执行警卫任务。
秦基伟想打仗却没处使劲,心急火燎之下一脚踹开了总部手枪营营长的房门,急头白脸地说:“老子不站岗了,要打仗!”

营长都没搭理秦基伟,只淡淡说了一句:“好哇,你把连队留下,枪也留下,你爱去哪儿打就去哪儿打,完事封你为‘秦大刀’。”
从此,秦基伟就有了这一外号“秦大刀”。
其实,老一辈的红军高级将领,大多有外号,比如“徐老虎”、“梁大牙”,这既是一种诙谐的称号,又是他们独特性格的生动体现,令人回味无穷。

后来,由于战事需要,秦基伟到底去了前线——徐向前总指挥亲临火线,指挥部队夺取嶂山阵地,秦基伟就护卫着徐总指挥。徐向前唯一一处负伤,就是秦基伟背着他下来救治。
黄安战役胜利后,上级给秦基伟补充了10名新兵,都是他的黄安老乡。秦基伟说,看在老乡面前,给你们一点特权:打仗时候,可以优先往前冲!

这些小伙子都是年轻力壮的愣头青,听了连长的话,再打仗时候,冲得比谁都快!1932年2月1日,红四方面军攻打刘寨,秦基伟手底下的新兵全都瞪红了眼冲锋,把别的兄弟部队的队形都冲乱了。营长冲秦基伟发了一通火。
秦基伟又气又笑,半是训斥半是教育手下的新兵、他的那些黄安老乡:“勇敢也要讲究章法,不能一说冲锋,连总部都不管了,都回去反省!”
其实,最该“反省”的正是他自己,论跑得快、不要命,秦基伟数第一。

1933年秋,秦基伟升任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团长。随四方面军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他又担任王树声所部红三十一军的团长、红四方面军补充师师长,并参加了长征和西征。
1937年年初,在与马步芳的倪家营子战斗中,西路军损失惨重,秦基伟负责殿后,掩护大部队突围。打到最后时,他的部队只剩下了3个人,秦基伟因力竭被俘, 被关在马家军在张掖的监狱里。

秦基伟在狱中不屈不挠,决不投降,还与其他被俘同志建立临时党支部,做好暴动准备,并做好了就义牺牲的准备。
秦基伟跟同志们约定:如果要被杀害,就在被害前高喊口号,大声告诉群众哪年哪月,马家军杀了何人,让群众记住,让后来的红军给自己报仇。

所幸中共中央与南京政府达成协议,红军进行改编,被俘将士释放。可是,秦基伟等红军将领却要押送到南京后再放人,无非是想策反一些红军将领。押运途中,秦基伟与几名同志成功逃脱,几经九死一生,终于到达八路军在甘肃平凉的办事处。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秦基伟回到了老部队。此时,红四方面军已经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师长是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秦基伟成了129师的“超编”干部。
1937年9月6日,129师举行出征抗日誓师大会,随后,全军东渡黄河开拔山西,10月18日到达晋东南的平定地区。

才到了平定两天,129师政训处主任张浩就把秦基伟叫过去了,部署给他了一项重要任务,到山西太谷县,当游击教官,把当地已有的游击队打造成一支党领导的、军政素质过硬的正规部队。
刚刚回到老部队,就又要离开,秦基伟心里很舍不得,但他还是以一个党员的觉悟和军人的天职,服从了129师师部交给他的重任。

从此,秦基伟远离师主力部队,带领129师教导团第5连,以此为骨干,历尽艰辛,进至太谷、榆次、阳泉等地,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
他积极发动当地党组织、农民、矿工和国民党被打散的散兵游勇,拧成一股绳,结束了当地的混乱局势,形成了一致抗日的良好局面。

这支游击队武装经过艰苦训练和实战磨炼,在秦基伟手中逐渐成为一支可堪大用、可挑重任的坚强武装,组建成立了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这是太行山区里第一支由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秦基伟任司令员,赖际发任政治委员,这支队伍就是大名鼎鼎的“秦赖支队”。

为了更好地适应抗日战争游击战,1938年4月,八路军129师成立了晋冀豫军区,把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几支大的游击队伍予以整合,实行正规化建设,“秦赖支队”划分为晋冀豫军区第一军分区,秦基伟仍然担任司令员。

“秦赖支队”不但经常神出鬼没袭扰日伪,反奸除特,还常常在鬼子尸体和炮楼里留下署名:“秦赖支队”。边区老百姓说,秦基伟出入日伪敌占区,就像走亲戚一样自如。日伪恨得牙痒痒,又无可奈何。
秦基伟带领第一军分区部队,在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反“六路围攻”、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等著名战斗。

秦基伟年轻爱“玩”。百团大战结束后,部队打扫战场,战士发现一部照相机,秦基伟看到了,喜滋滋地拿在手里摆弄个不停,跟一旁的政治部副主任杨克冰说,这个照相机就归我了吧!杨克冰是女同志,比秦基伟大,秦基伟称呼她为“杨大姐”。“杨大姐”不同意,秦基伟立马不高兴了,扔下照相机就走了。

回到部队,秦基伟寻思过味来,意识到自己作为司令员却索要战利品确实不太妥当,于是主动向“杨大姐”承认错误。杨克冰说:“照相机这事,我帮你争取争取。”秦基伟给杆儿就爬,说:“以组织的名义分配给我,我自然感谢了!”

自此,秦基伟边指挥打仗、边摆弄照相机。边区小报上的许多照片,还是秦基伟冒着炮火,亲临前线拍下的呢!
“秦赖支队”发展成为正规的军区部队,在向守志担任这支队伍的副司令后,又改称“秦向支队”。
1945年10月,原八路军129师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第六纵队,六纵司令员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疯子”王近山。“秦向支队”改编为第十八旅,秦基伟任旅长。
十八旅为掩护刘邓大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秦基伟率部勇担大义,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转战八百里伏牛山,在大反攻中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转折。

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第九纵队,任命秦基伟为司令员。
九纵跟随陈赓、谢富治兵团截断陇海路,转战潼洛关,逐鹿中原,鏖战洛阳,解放郑州,决战淮海,立下赫赫战功。
爱玩的秦基伟,在郑州战役后就“闯祸”了。

1948年10月25日晚,陈毅来到郑州,夸奖秦基伟“九纵成熟了,可以打大仗了。”高兴的秦基伟浑身兴奋地直哆嗦,非要拉着陈老总去吃饭。秦基伟自己开车吉普车满大街转悠,最后两人在一家小饭店切了半斤牛肉,喝了三两老白干。送走了陈老总,意犹未尽的秦基伟又跑去戏院看豫剧演出。
他是过瘾了,可把找不到人的邓小平急坏了。

邓小平说:“你给我一份检查,我给你一个处分。”秦基伟明白,这是邓小平在给九纵敲响警钟。九纵的后勤部长杨以山也被撤职,秦基伟开的吉普车,是他从群众那里征来的。
此后,他注意到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严明军纪,率先垂范。

1949年2月15日,九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下辖第43、第44、第45师,归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指挥。参加了渡江战役后,十五军一路追击,取横山,占钻山,逼上饶,取商平,慑福州,一路席卷,所向披靡,取得了骄人战绩。
195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志愿军第三兵团和第九兵团入朝参战。秦基伟指挥的十五军改称志愿军第十五军,调归志愿军第三兵团建制。
1951年3月,十五军进入朝鲜战场。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熟悉了,一个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一支王牌军,现在更是解放军序列中唯一的空降兵军。
在上甘岭,爱玩的秦基伟再一次让人刮目相看,他娴熟地使用喀秋莎火炮,地炮打飞机,令美军防不胜防。

在朝鲜时,这边,秦基伟打着美帝国主义这头“纸老虎”;那边,秦基伟差点被当成贪污腐化的“大老虎”。
说来也是一个趣谈,当时国内搞“三反五反”,身在朝鲜的志愿军为了整肃军纪,也掀起了这一活动。有战士问秦基伟:军长,“老虎”打上面还是打下面的?秦基伟说,只要证据确凿,不管上下都要打。

于是,战士们开始揭发:“军长军阀作风,生气了骂人就要枪毙人……”、“解放战争时一个洗脸盆坏了都不肯扔,现在说换就换,我看军长是变了,不艰苦朴素了……”
兵团副政委来到十五军,说:秦基伟不是“大老虎”,也不是“小老虎”。
时隔三十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秦基伟说:我是当了一回老虎靶子,让战士们练了一回嘴皮子。

上甘岭一战成名,秦基伟回国作报告。应陈赓之邀,他还专程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做报告,台下的听众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国民党高级战犯。溥仪说,自己“受到了一次做梦也绝对梦不到的好教育”、“更使我以及我的多数同犯,都不住地落了泪”。

1953年6月16日,毛主席在菊香书屋接见秦基伟。毛主席开口就说:“上甘岭打得好,是个奇迹,这个奇迹是你们创造的。”秦基伟很谦虚地表示是中央指挥的好,战士打得顽强。

毛主席笑了笑,说,这里没什么好东西,我就请你抽支烟吧!秦基伟觉得在毛主席前面吞云吐雾不太礼貌,就说自己不会抽烟,其实他一天要吸两包烟。
于是,看着毛主席一只接着一只抽,秦基伟暗暗叫苦,又不能自食其言。后来,秦基伟竟然因为这句“谎言”戒了烟。

1953年7月,在毛主席的亲自安排下,秦基伟调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毛主席说:“你年富力强,把边防建设好,把大门守好。”1955年4月,改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同月,秦基伟升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秦基伟爱玩,战争年代,他玩照相机、玩吉普车、玩喀秋莎。但秦基伟也爱学习,虽然出身贫寒,参军之前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底子,但是他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

战争年代,被他翻烂的字典就有三本。自抗战时,秦基伟就开始记日记,一日未停、一日不落,他留下近百万字的战争日记成为革命历史的珍贵回忆。他还有意识地钻到树林子里,经常一个人练习讲话。淮海战役期间,他缴获了一本《孙子兵法》,战斗间歇,他把这本《孙子兵法》反反复复读了三遍。

不但学知识、学文化,秦基伟还学首长、战友和其他兄弟部队的长处。他长期跟随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学会了他们洞察全局的战略思维。中野与华野联合作战时,他经常与陈毅打交道,学习陈毅为人处事的教养与风度。纳入陈赓谢富治兵团作战后,学习陈赓的整军方法。渡江南下后,又学四野的发动群众工作的经验。入朝作战前,又深入学习第一批赴朝参战部队的作战经验。

正是在秦基伟好学上进的引领下,十五军从一支名不见经传的新秀部队,成长为一支能啃硬骨头,让敌人服气的雄师劲旅,他也被美军公认为志愿军最牛军长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他两次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在老首长刘伯承手下,他恶补军事理论,从战场指挥向战役指挥、战略指挥升华,完成了由一名指挥员向军事家的转型。

1980年1月,秦基伟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84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秦基伟担任阅兵总指挥,接受他汇报的就是秦基伟的老首长、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
早在1978年3月,徐向前元帅复出后,担任了国防部长一职。十年之后,红军时期他的警卫员秦基伟,也出任了国防部长。对此,我们可以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1988年9月,解放军恢复军衔,秦基伟被授予上将军衔。

秦基伟英雄虎胆,他说:“你把麦克阿瑟叫过来,我们两人一同到地狱里走一趟,我能活着回来,他未必。两万五千里长征对于中国军人是意志的锤炼,是十个西点军校也培养不出来的。”
这句话,至今听来,仍是那么提气、解气。就是有了无数秦基伟这样的战将,我们才能享受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1997年2月2日,秦基伟去世,他是大写的英雄!



抗美援朝秦基伟把美军打服
毛泽东破例接见: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
01-30 16:37历史达人

开国中将秦基伟,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秦基伟将军无论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解放创造了条件,秦基伟在抗美援朝上甘岭的战役中,一战成名,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是个奇迹”,并受到毛泽东的破例接见。

本篇文章,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开国将军秦基伟的渡江战役和上甘岭战役。

1949年2月14日,原中原解放区九纵,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15军,秦基伟担任第十五军军长。根据党中央的指令,包括第十五军在内的解放军以一百二十多万数量之众,齐聚长江北岸,打算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全中国。

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1949年2月27日接到党中央下达的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指令,为了节约时间,提前到达长江北岸,为后续渡江事宜做准备,秦基伟决定不坐车,部队取捷径走窝、福田河、沙河、三河口、木子店、平湖、罗田、英山、松杉铺、何家铺等地。同时,为了避免残余的国民党势力的纠缠而耽误时间,秦基伟命令十五军按照新的行军路线,不走大路,走山间崎岖小路,翻山越岭,目标直指长江。

十五军从3月12日开始出发,15日时便进入了大别山里,15日是个好天气,一个大晴天,十五军趁着好天气,一口气就走了60里。

3月16日,十五军从河南进入了湖北麻城境内的福田河。3月17日,十五军越过了大别山南段的最后一个山头,董家湾。3月23日,15军到达了英山县城。3月27日,十五军的先头部队四十五师进入了望江县城和华阳镇渡口。两天后,十五军的剩余大部队也到达了望江县城。

从15军15日进入大别山,一直到29号时,所有部队抵达望江县城来计算,这次急行军总共历时14天,其中有八天天气不好,十五军是冒雨行军,共计走了915里。若是再加上从12日到15日的没进入大别山之前,十五军总共走的360里路,总的加起来,从接到命令出发,一直到抵达望江县城,其实十五军的行程一共为1275里路。

后来,晚年的秦基伟回忆这次急行军,他说,八年抗战中,从来没有一次性走过一千多里路,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小长征了。

十五军在行军过程中,要应对的不只是恶劣的天气,还有吃食。当时解放军部队当中普遍吃不上菜和油,粮食都是战士们自己背的,有些战士是因为找不到粮食,更是连着饿了好几天的肚子。再加上为了节约时间,部队走的路都是崎岖小路,有时候连向导都找不到,只能到处转圈子,也耽误了一点时间。

但是部队不顾风雨,日夜兼程,最终还是在两周内抵达了望江县城。
在这次急行军过程当中,秦基伟身为指挥员,面对部队中出现的几大问题,亲自采取措施。

第一个问题便是炊事员做生饭、做糊饭的问题。当时炊事员普遍背的是两尺深的大锅,技术不到家的炊事员很容易煮出一锅下面熟上面生的夹生饭,要么就是等上面的饭熟了,下面的饭已经糊了。战士们连饭都吃不好,又如何能快速行军呐?

为此,秦基伟居然亲自下厨给炊事员做示范,表示:别说是两尺深的大锅,即便是两米深的大锅,只要水加的合适,再注意煮饭时候的火候,把握时间;最后,煮出来的米饭肯定可以做到上下一色,软糯喷香,没有夹生的。

秦基伟煮出的这锅“示范饭”令炊事员们连声称赞,战士们大快朵颐,连锅巴都吃的一干二净。

第二个便是纠正部队中那些只看看管、不注重教育感化下级的活动倾向。了解到部队中的情况后,秦基伟特意指示组织师部和团部的干部下达连队,实际接触基层,帮助战士们解决困难,同时监督点名制度和部队在行军过程中的纪律执行情况。

第三个问题就是部队在急行军过程中出现的身心疲惫情况。早在此次急行军之前,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秦基伟已经在部队开展了思想教育活动,还特地组织了学习指导委员会,要求十五军的全部干部要以《将革命进行到底》为基本文件,依靠个人和战友,展开自我讨论,自我检索,自我反思。

不仅如此,秦基伟还在急行军过程中,设置行军鼓动棚,组织部队之间的流动红旗竞赛等;把师部和团部的干部们下分到部队里,和战友们一起行军,一路上唱唱歌,喊喊口号,激发战士们的斗志。

秦基伟集中解决了部队的三大行军问题后,部队果然斗志昂扬,战士们都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对穷苦百姓的迫害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现国内和平的立场和方针,坚定了“打倒蒋介石,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信念。

抵达长江边的渡江先遣队的十五军根据二野司令部的指示,从三方面做好渡江准备工作。

第一方面便是勘察地形,把握住长江北岸的各个要点。秦基伟接到渡江命令后,他立刻组建了一个由侦察、保卫、敌工等部门组成的情报委员会,负责抓捕敌人间谍、偷渡过去长江侦察、查明国民党兵力火力配置和活动规律等。

由作战、训练和通信部门组成的渡江战术研究委员会,负责收集长江的气象、水文等资料,研究后续的渡江战术,多次拟定作战方案。

此外,由政治部、军械和后勤等部门组成的后勤委员会,主要负责召集船工、运送军械、保障火力支援等。

第二方面便是全力搜集船只,准备渡大军过河,战士们进行水上战术演练。几个月前,国民党逃往长江南岸,在逃跑前,国民党炸毁了长江一带的大量船只,实在炸不了的,就带跑了。

为了能够筹措足够的船只,十五军的领导人一方面极力劝说船工中有面子、有辈分的大哥带头,交出船只,另一方面又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群众支持,强制征集船工们的船只,还宣布使用过后一定物归原主,若有损坏,原价赔偿。

但解放军部队中的大部分士兵和指战员是来自北方,不熟水性,面对宽阔汹涌的长江和敌人将来的炮火轰炸,十分顾忌。秦基伟知道战士们心中对长江的恐惧,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安排,来化解战士们的恐惧心理。

首先,是要让战士和指战员熟悉船工操纵的船,也要让战士和指战员们像古时候徒弟尊重师傅那样尊重船工,和他们经常聊家常、交朋友,从心底里相信操纵船的船工。

其次,组织战士们经常去长江、看长江、游长江,打消大家的“畏水”情绪。然后,便是组织全军进行水上练兵,训练强度和难度一步步加大,要求战士们除了能够熟练掌握上下船速度、船只操作能力、救生器材使用和使用各类兵器在水上进行射击等等一般科目,还要能学会指挥联络、兵炮协同、登陆作战等战术动作。

几管齐下,在短时间内,十五军的绝大部分同志居然学会了划船摇桨;全队行船速度可达到70米每分钟;若是有人受伤,卫生员在三分钟内便可把伤者从百米之外护送到救护船上。

在秦基伟的指挥组织下,成功让原先怕风浪、怕船、怕登陆的十五军战士们能够达到训练有素的地步。

在训练士兵的同时,秦基伟军长也不忘观察敌情。

据侦查员多次打探得知,对岸的敌人是汤恩伯集团,刘汝明部六十八军一四三师。一四三师协同四二七团和四二八团,在娘娘庙至鼓泽地段,修建了防御工事,除此之外,在黄山和香山的鞍部也设了炮兵阵营,江面还有军舰来回巡查。

反复思量后,秦基伟等人把望江和华阳镇地区作为首要出发地域,因为该地区利于部队隐蔽、进行作战准备;其次,把对岸的香口至毛林洲地段设为突击登陆地段。然后,针对敌人的江面军舰决定采用三角型宽正面推进。最后,决定部队在夜间出发,打个敌人措手不及,集中火力攻打敌人阵地。

和谈没成功,也标志着渡江战役势在必行。

1949年4月27日,原本在每天下午3点就会炮击解放军阵地的国民党刘玉珍部队,居然从早上7点就开始炮轰解放军阵地了。刘玉珍部队足足轰炸了七个小时,一直到下午2点才停手,一个小时多以后,解放军接到命令,开始试射刘玉珍部队的阵地。

秦基伟通过望远镜观察,只见对面阵地上的敌人被打得像老鼠一样到处乱跑!试射效果不错。下午六点三十分,十五军的炮兵开始正式实施炮轰,对岸的敌人被打得像乌龟一样,死活不肯再伸头了。就这样,第一阶段的炮战就结束了。

接下来该看突击队的表现了,晚上十一点,东北风起来了,带着各自突击任务的指战员率领着自己的突击队跟着船工们开始了渡江。

各船的尾灯犹如星星之火,很是渺小,却遍布了长江江面。一个小时后,突击队正式成功登陆。突击队在一个小时之内,付出了300人不到的伤亡代价,就顺利突破了国民党精心部署的三道防线,还缴获了大量辎重。

但秦基伟居然有点不满意,他认为:这次渡江作战,虽然顺利完成了任务,部队伤亡较小,但没有消灭掉更多敌人是美中不足的。

此后,便是对国民党逃兵们的穷追猛打。为了一举歼灭国民党势力,秦基伟率领十五军继续追击,但是前段时间的冒雨行军、翻越大别山、一直在筹划渡江策略的压力,让秦基伟高烧到39度,起不来床,也吃不下饭。

即使在生病的状态下,秦基伟也不决定让士兵们抬着,而决定改骑牲口,继续追击国民党,并先后解放了皖南、江西和闽北等地区,给后续部队的进军开辟了道路。

秦基伟率领着十五军以急行军的速度,从4月23日开始到5月18日,总共走750公里,拿下了横峰、上饶、建阳和南阳等军事要地,歼灭了国民党军1.2万余人。

秦基伟对此非常自豪地称:
我们这种急行军追击战的速度,在其他国家的陆军很难找到。因为部队要在长途行进过程中,既要保证战士们不掉队,又要保持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渡江战役,可以说,秦基伟立了大功。

建国后,朝鲜战争爆发,经过三次请缨的秦基伟,其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五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秦基伟任军长。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秦基伟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美军方面称之为三角山战役)。

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主峰以南4公里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部战线五圣山战略要地的前沿阵地,有着互为帮衬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便是主要发生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其实,早在上甘岭战役之前,中国、朝鲜和美国便已经开始在谈判桌上谈判了。但是美国认为,中国和朝鲜之前的胜利不过都是侥幸,始终死死咬着不放。

后来,为了改变自己在谈判桌上的被动局面,迫使中国和朝鲜在停战谈判中接受被美军扣留的战俘的自愿遣返原则,美国居然发起了摊牌作战,也就是著名的金化攻势,目标直指上甘岭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联合国军,集中了19个炮兵营的几百门大炮,加上40架飞机和27辆坦克,毫无征兆地开始对志愿军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炮火轰炸。

得知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遭到联合国军炮轰的消息的秦基伟军长,却一时没发出援兵,这是为何?

因为当时志愿军缺乏情报支持,秦基伟等人只好根据战况和地形等要素,来预测敌人的主攻方向,他们一致认同是西方山。因为敌人一旦攻下西方山,他们的机械化部队便可在此长驱直入,无人可挡。

西方山还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和第三十八军的结合部,防守没有单独一个军的那么密集、有默契,很容易被突破。

为此,秦基伟还特地给西方山,增加了三支防守部队,分别是第十五军第四十四师、军炮兵主力和第二十九师的一个团。

当得知上甘岭被轰炸的消息时,志愿军长官无法判断敌人对上甘岭的是主攻还是佯攻。若敌人对上甘岭只是佯攻,而秦基伟却把防守西方山的部队调去支援上甘岭,便会中了敌人的奸计,最后,只能以静制动。

而一向严重依赖公路的美军居然没有选择攻打西方山,没有利用机械化优势向着平原地带突进,而是选择了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进攻的上甘岭地带,美军此举,的确也达到了奇袭效果。

好在,秦基伟很快就通过十五军自办的从收音机里来的《参考消息》,知道了美国换届选举的消息,也知道了第七届联合国大会开幕的时间和上甘岭战役打响的时间,正好是同一天。对此,秦基伟对战争的形势逐渐明朗起来,也知道了联合国军此次进攻的目的,会下多大的本钱等等。

秦基伟立刻同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瞧等人商量,随后,迅速做出决定,调整第四十五师的部署;要求第四十五师立刻停止对联合国军的反击,开始调集部队前往上甘岭方向。

各级指挥所立刻前移;后勤部队加快动作,给一线连队每年配备8000枚手榴弹;全军一定要至少储备三个月的食物和水,告诉大家一定做好长期打下去的准备。

联合国军派出了美军第七师第三十一团、南朝鲜军第二师第三十二团、第十七团的一个营,在三百多门火炮,三千多架次飞机和近两百架坦克的炮火支援下,攻打上甘岭。

而志愿军第十五军投入了两个师,再加强了第十二军的部分部队,直接投入兵力有四万多人。在一百多门山炮、野炮和榴弹炮,24门火箭炮,47门高射炮和292门迫击炮的炮火支援下,与联合国军开展了人民军队作战史上火力最密的战争——上甘岭战役。

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仅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集中了如此多的兵力、如此大的火力。

毫不夸张地说,上甘岭变矮了好多:两个高地的山头都被美军的炮弹削低了,表面的所有防御工事都被摧毁的一干二净,更别提上甘岭上的树木了,表层岩石被双方炮火反复轰炸,粉末都堆起了1米多高。

敌人的猛烈炮火轰炸,导致志愿军伤亡过快,身为军长的秦基伟心里十分难过,但他知道,上甘岭战役既决定着这次部队的生死,也决定了我中方谈判人员在朝鲜停战谈判桌上的底气,只要十五军顶住了就是胜利。

他打电话告诉第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
“十五军的人流血不流泪,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便是伤亡再大,你们四十五师也必须要和敌人死拼到底,为了战争全局,便是十五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志愿军里像十五军这样的部队多得很,但是上甘岭只有一个。要是丢了上甘岭,你别回来见我。”

战争从14日开始到20日,虽然,阵地经历了多次被攻陷,又被夺回的情况,最终,上甘岭上的大部分的表面阵地,已经被联合国军所占领了。这时,秦基伟审时度势,下了一个命令:前沿部队全部转入坑道,坚持坑道作战。

也正是坑道作战才保存了第十五军的有生力量,也能让他们在表面阵地,被联合国军全面占领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和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

可以说,如果在上甘岭战役之前,十五军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筑城作业,或者他们筑城作业当中并没有加入坑道,那么,想要夺取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势必要付出两倍乃至三倍的代价,由此可见,坑道部队的反攻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从1952年10月21日开始,驻守在上甘岭的十五军进入了坑道,上甘岭战役也进入了以坑道战为主要战的第二阶段。

为了逼出“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占领了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开始在坑道口狂轰滥炸,不仅断了坑道的水源,还在坑道口放火烟熏、放毒气,试图把他们一举歼灭。联合国军的这一系列举措的确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部分坑道也被联合国军占领了。

但是,在坑道里的志愿军仍然在坚持顽强的作战,在与后方部队中断联系,保存“坑道”越来越小的恶劣情况下,坑道部队依然像钉子一样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独立自主的频频出击,经常袭扰表面阵地上的联合国军,还配合外围部队进行反击作战。

有曾经策划这次进攻上甘岭的美国军事专家悲叹道:
“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和爸爸山(即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当坑道里的部队伤亡过重且缺少补给时,志愿军第三兵团代理司令员王近山给秦基伟打来电话,给他提出了两个方案:撤、还是接着打。
其实,王近山司令员这哪是给秦基伟提出两个方案,而是让他下定决心。秦基伟也知道领导打这个电话的意义,他向王近山司令员表示,即使战况再差,也一定会继续打下去。

随后,秦基伟立刻从第二十九师抽调部队参与到上甘岭战役中,并从军机关和直属分队中抽调了一千多人,补入减员严重的第四十五师,加强上甘岭一线的防御力量,却始终没有动用先前调去防守西方山的第四十四师。
秦基伟知道,范弗里特将军就等把第四十四师调过来支援上甘岭,削弱西方山的兵力。

10月30日晚上,在秦基伟军长的组织下,第十五军以外围八个连队的兵力,加上坑道内临时组织的两个连的兵力,总共计十个连队的兵力,对597.9高地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进行内外夹击,不仅全歼了597.9高地的四个连守军,还成功打退联合国军派来的部队的多次反击。

直到31日凌晨,除了东北山脚之外的597.9高地表面阵地,已经全部被志愿军收回。

面对在10月31日到11月5日、先后投入17个营兵力的联合国军,志愿军第十五军投入21个连的兵力,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利用石坎、弹坑、坑道和敌人的尸体等物作掩护,坚持小部队坚守、小部队出击的手段,成功守住了597.9高地,并巩固了阵地。

在长达六天的反击战斗中,志愿军十五军以伤亡两千多人的代价,歼灭了联合国军六千多人,在597.9高地吃尽了苦头的联合国军在11月6日停止了对该高地的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日下午,志愿军十五军开始反击,537.7高地北山成功歼灭联合国军一个营大部,拿下全部表面阵地,并在12日多次击退联合国军的进攻,使其伤亡惨重。
11日晚上,巩固好597.9高地表面其他阵地的志愿军部队开始向东北山腿阵地的联合国军发起进攻,成功全歼守军。至此,597.9高地的表面阵地全部被收回。
11月16日时,美国美联社就已经悲哀地宣布:
“到此为止,联合国军在三角形山(上甘岭)是被打败了。”一直到11月25日,伤亡惨重、兵力不足的联合国军终究无法再实施反扑了,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第十五军的胜利而告终。

范弗里特将军曾惊呼:“共军都是用烈性酒麻醉了的疯子。”也曾公开承认这次作战是“战争最血腥的、时间拖得最长的一次战役,”
联合国军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还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美国不得不再一次回到谈判桌上,由此可见,上甘岭一役,秦基伟将美军打服。

1953年6月,奉命回国的秦基伟,在彭德怀的推荐下,在中南海被毛泽东亲切接见,这也是毛泽东破例接见志愿军军长级的人物,在与秦基伟的聊天中,毛泽东提到上甘岭战役时,称赞道:“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中非常典型的案例,原本计划用两个营兵力便能拿下上甘岭的范弗里特将军,却在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的指挥下,经过43天的激烈争夺,失败了。

在上甘岭战役中,不仅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高度团结作战的斗争精神,还体现了秦基伟将军高超的指挥艺术,更是毛泽东主席英明战略指导思想“零敲牛皮糖”的胜利!

在这次战斗中还涌现了众多拉响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像黄继光一样舍身堵枪口的英雄。也正是上甘岭战役推动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程,秦基伟、第十五军、所有志愿军战士都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