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抗美援朝志愿军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介绍

时间:2021-01-30 23:1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长津湖一战,全歼美军北极熊团,志愿军9兵团冰雕连阻敌南撤之路 01-25 06:08历史达人 1950年11月29日,按照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的命令,部署集中第27军主力首先消灭新兴里的美军第...

长津湖一战,全歼美军北极熊团,志愿军9兵团冰雕连阻敌南撤之路
01-25 06:08历史达人

1950年11月29日,按照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的命令,部署集中第27军主力首先消灭新兴里的美军第7师部队,然后转兵逐次消灭柳潭里、下碣隅里等处的陆战第1师部队。

当天夜里,27军副军长詹大南根据9兵团的命令集结了约5个团的兵力,在给这些部队补充武器弹药的同时,召集了各部指挥员布置战斗任务,要求务必要拿下新兴里之敌,自此志愿军发动了对集结在长津湖一带美军的总攻,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战斗正式打响。

在围绕长津湖展开的战斗中,新兴里和下碣隅里部分的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新兴里的美军总计约3100多人,虽然他们装备着各种精良的轻重武器,但志愿军已经封堵了新兴里向外的所有通道,美军处于没有任何外援的孤立状态。

11月30日23时,詹大南以4个团的兵力发起了猛攻,238团从东南、239团从南、240团从东北、241团从西同时开始攻击,突破火炮阵地后攻入纵深与美军展开了逐屋争夺。

此时气温已经下降到了零下40度,志愿军战士们使用的步枪多数已经冻得拉不开栓,因此靠手榴弹开路和肉搏战成为了第9兵团一些部队的主要进攻方式,而连续十个小时的战斗,也使得美军的武器达到了实用的极限。

黎明时分,一些机枪发生了卡壳,他们所携带的弹药也快耗尽,但志愿军的攻势却仿佛永无止境,这源于开战前9兵团指挥部早已对敌我双方实力做出了判断:要想取胜,唯有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因此这一战志愿军充分执行了“夜战进攻,近战打击”的战术,白天隐蔽不出,等到夜色降临,再趁美军士兵睡觉时慢慢接近敌军阵地,当美军士兵察觉时,凭借的往往都是9兵团战士扔出的手榴弹所燃起的火光,而那时他们已经在投入战斗前就产生了第一轮伤亡。

当从睡梦中惊醒的美军士兵开始密集开火,意图用火力优势压制志愿军时,志愿军又没了动静,只要美军的火力压制稍有减弱,志愿军阵地必然响起冲锋号,然后就是志愿军战士们靠着步枪和手榴弹发起的又一轮冲锋。

美军士兵平日里已经习惯了步炮协同坦克开路的作战方式,固有的思维被志愿军的不按常理出牌搞得心里发慌,狼狈不堪,只能是且战且退。

就在敌人且战且退时,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239团的一支突击部队闯入了美军阵地的一个营房指挥所,此时志愿军还不知道,他们攻下的正是美军第7师31团团级战斗指挥部,而第31团正是大名鼎鼎的北极熊团,这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队伍。
早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部就因成功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俄国,而被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的荣誉称号,从此有了属于31团自己的团旗。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极熊团先是参加了太平洋战场上的岛屿争夺战,随后又被派往意大利战场,它在美军中是支能打硬仗的部队,不过现在北极熊团的团旗被志愿军收缴,最高指挥官上校团长麦克莱恩也被击毙,这一次全歼北极熊团,创造了志愿军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唯一一次全歼团建制美军的战例。

虽然天寒地冻,但胜利的喜悦感染着每一位战士,新兴里一战的结局震撼了整个东线的美军部队,1950年12月1日,联合国军第二次战役东线总指挥,即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匆匆飞下碣隅里,在机场他紧急召集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等人开了个会。

会议做出了东线美第十军所属部队立即全线向朝鲜咸兴兴南地区撤离的决定,特别是陆战1师,要集中力量突出志愿军的包围,尽快撤离长津湖。

同时,阿尔蒙德还授权史密斯可以破坏影响撤退的一切装备,不过作为陆战第1师的最高指挥官,史密斯并不想如此丢盔弃甲,但他也明白围追堵截的志愿军绝不会让他们轻轻松松地走出长津湖。

在短暂的调整过后,陆战1师开始沿着长津湖南部的下碣隅里、古土里向咸兴一带撤退,而志愿军要想用两条腿来追赶汽车,就必须抄小路先行到公路设伏。

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58师172团2营6连在这次追击中接到的任务是在公路上阻截陆战第1师的部队,可是美军通过的时候连队并没有发起猛烈的攻击,这让师长非常生气,然而当他来到前线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惊呆了。

他发现士兵们的冻伤非常地严重,有的人手都没有了,有的手指被冻掉了,因为整个山上的道路都被志愿军封锁占领了,美军突围,志愿军阻击,志愿军完全可以发起进攻,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打,主要是士兵们的冻伤特别严重。

虽然冻伤惨重,但志愿军追击的步伐仍在继续,而此时从东线总攻中败退下来的陆战1师,走了整整3天才来到只有22公里外的下碣隅里,面对着紧追不舍的志愿军,再看看士气全无、丢盔弃甲的自己的部队,史密斯现在只希望能够活着回到美国。

为了能让陆战1师顺利南撤,史密斯不断呼叫配属的航空兵进行空中支援,随后联合空军开始大规模出动前往下碣隅里一带对陆战1师进行空中支援,就连停泊在兴南港附近海面上的航空母舰舰载机也全部出动。

各种型号的飞机狂轰滥炸,有的飞机还向地面投放了伞兵,在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这18平方公里的上空,交织成了密集的火力掩护网,这对于完全没有任何空中力量掩护的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们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障碍,许多战士还没来得及与敌人短兵相接,就被轰倒在了茫茫雪原之上。

除了飞机掩护,陆战1师还有坦克大炮开路,而9兵团20军的志愿军战士们只有自己的身体,他们视死如归,用人盾战术让陆战1师的开路部队每小时只能前进500多米,战后陆战1师的军史上把这次撤出长津湖的路线称为“地狱之旅”。

9兵团在长津湖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并没有重大的失误,从包围到穿插,从冲锋到阻击,各个环节都衔接的非常层次,如果没有北朝鲜那么凛冽的寒风,如果当时9兵团有更先进的武器装备,长津湖的美军绝对无法逃脱9兵团的包围圈。

此时的长津湖上空布满了来回穿梭的轰炸机和运输机掩护美军的撤离,曾经打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9兵团确实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陆战第1师的美军在南侧的时候自行高射炮车和自行高射机枪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他们是机械化的速度,还有自行高射炮车每分钟射速能达到240发,而每发炮弹的杀伤力相当于一枚手榴弹,这给徒步追击没有任何遮蔽的志愿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水门桥位于古土里以南6公里处,桥下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这里是陆战第1师继续南撤必经之路,9兵团20军的包抄部队一早就知道断路炸桥的重要性,他们在12月1日和12月4日,两次炸毁了水门桥,但美军依靠强大的机械优势,凭借着从8架c-119运输机空投下来的M2车辙桥组件,两次均在24小时内就成功修复了水门桥,它的存在也给美陆战1师保留了一线生机。

而有了前两次志愿军炸桥的经验,美军已经对水门桥增派重兵把守,这对负责执行此任务的27军7连战士们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连长姜庆云马上组成了一支20人的敢死队,为了尽可能不被敌人发觉,他们在零下30度的严寒里反穿着棉袄,让白色内衬成为雪地里的保护色,凭借着漆黑夜色,一边冲锋一边隐蔽,每个战士身上都背着几公斤的炸药,意图穿过美军机枪火力网接近大桥,在这次行动中,连姜庆云就在密集的子弹中负伤了。

终于在12月6日晚上,7连战士们冲过了美军的层层防线,把敌人新架设的大桥和根部基座全部炸毁,闻讯赶来的美军工兵营营长在勘察过爆炸残骸后,判断现有组件已经无法修复此次桥面断裂,他们只得重新架设桥墩,最快完成修复也得需要48个小时。
史密斯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意识到了陆战第1师已经身陷绝境,中国志愿军绝不是只想把美军打败阻止其北进,他们的目的是想全歼陆战第1师。

此时工兵师一边修桥,陆战1师一边戒备,每一秒都让美军士兵倍感煎熬,终于熬到了48小时之后,水门桥再次修复通车,奇怪的是他们竟然没有遭到中国志愿军的袭击,要知道让美军通过水门桥,也就意味着全面的围歼计划没能成功,当然美陆战1师也明白,周围很可能会有志愿军的伏击,当他们摸到附近的山头上之后不禁肃然起敬。

志愿军一个连的官兵成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势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全部冻死在了山头上,整整100多人的连队,幸存者仅仅是一名掉队战士和一个传达命令的通讯员,志愿军不是没有布置阻击,只是在他们秘密隐蔽还没发动攻势前就已经牺牲了。

毛主席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幕幕相似的情景告诉了美军,也告诉了全世界的人民,什么叫做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而这种牺牲精神是美军士兵永远无法想象的,因为无法想象往往就会产生出最大程度的畏惧。
牺牲在前线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很多人没读过什么书,但他们知道朝鲜是最后的防线,祖国就在身后,谁要想对中国有野心,他们决不答应。

虽然美陆战1师的残部会同联合国军其他南撤部队最后平安渡过了水门桥,但这支曾经的王者之师,那不可一世的傲气已经荡然无存,太平洋夺岛战上的丛林噩梦没有击垮他们,但在朝鲜战场上,在中国志愿军第9兵团面前,他们却完败于此。
战后,美国陆军军事学院也将长津湖一战列为了教学案例,长津湖一战后来成为了志愿军和美军都想提又不忍心提起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中美最精锐部队的殊死对决中,美军陆战第1师遭受重创,伤亡减员达139601人,而重创美陆战第1师的志愿军第9兵团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部队战斗减员达14000多人,而因冻伤所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更是有30732人之多。

虽然战前围歼的目标没有实现,但这一仗却扭转了朝鲜战场上中朝军队被动防御的局面,彻底让联合国军妄图三个月拿下朝鲜的幻想破灭,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又通过两年零八个月的携手奋战,最终迫使美国人坐到了谈判桌前。

当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在朝鲜战争结束返回祖国的时候,曾经在鸭绿江边,面向长津湖方向的茫茫群山,泪流满面的深深的鞠了一躬,因为长津湖一战有太多太多的战友无法再跟他浴血奋战了,有太多太多的兄弟都无法跟着他回到祖国。

70年过去了,记忆覆盖了尘封的碧血,岁月吹散了战场的硝烟,志愿军第9兵团将士冒着冰雪和严寒,在荒山野岭中与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部队,与美军最精锐的陆战第1师、步兵第7师惨烈厮杀,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在抗美援朝战争冰天雪地里战斗过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还记得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冰雕连”吗?
美军脱帽致敬,司令落泪。
01-28 17:48历史达人

中国,是一个无尽磨难中成长的千年古国,而正是因为有无数有识之士的奋斗,中国才能在泱泱历史长河中不惧风浪,站住脚跟。抗日战争时期也好,现在也罢,我们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是一直有人在负重前行。

在祖国生死存亡之际,每个人心中的爱国精神无以言表,但是你可以从他们的行动中看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八女投江,抗日小英雄王小二等等,只有心中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才能在在这种危机关头挺身而出。

在七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曾经有一场非常惨烈的战役似乎被人遗忘了,那是一场持续了十七天的殊死搏斗。

这场战役改变了朝鲜战场上战争双方走向的一次对决,它被称为“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长津湖战役,发生在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长津湖。在这场战役中我方有一支连队听从指挥,恪尽职守,直到死亡也没有违反指令,美军在见到这支连队时也脱帽致敬。

长津湖战役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之后,“联合国军”经过几天的休息和调整便兵分两路向北继续逼近,一路上没有遇到阻碍导致“联合国军”将要到达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

我军意识到如果“联合国军”的进攻脚步再不阻挡,接下来的局势将会非常不利于我军战斗。于是,将第九兵团紧急调入朝鲜,负责东部战线的作战任务。

第九兵团在1950年11月初进入朝鲜。在仔细查看地图后判断,如果一直往前方直走必定会与敌方交火,那时我军的装备虽然没有抗日战争初期那么寒碜,但与现在的美国相比还是不够看的。

装备拼不过就只能用人命去填,不过这只是抗日战争中无奈的做法,敌人的坦克和碉堡枪打不烂,最后就是靠着一个个无畏的战士牺牲自己奠定战争的胜利。

但是现在离两军相遇还有一段时间,可以利用战术来弥补差距,比如从侧面迂回切断敌方的一些部队,然后包围歼灭。

为了保证这次的战役的突然性和最后的胜利,我军立马整理行装出发,十万余志愿军翻山越岭,悄悄地靠近敌人,准备给他们一个“惊喜”。

而在接近敌军的途中,我军可谓是历经千难万险,衣着单薄的战士昼伏夜行,将自己严密伪装,还要忍受着严寒和饥饿、疲劳对自己不断地侵袭的同时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

好在我军战士毅力都十分惊人,最后克服了所有困难悄无声息地到达了计划中预设的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截为五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形势。

这里肯定有读者会对前面“衣着单薄的战士”感到疑惑,明知道是冬天为什么还不准备棉衣呢?

第九兵团里大多数的战士都来自南方,他们需要一路穿过东北最后抵达朝鲜战场。
长津湖地区属于朝鲜北部中温度最低的地区,海拔在一千米到两千米之间,树木茂密,道路狭窄,而且那边人烟非常稀少,夜间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四十度,而且好巧不巧,那一年又遇上了五十年不遇的寒冬。

当时战士们身上是带了一些棉服的,不过那些棉服只适合南方的气候,原来是准备在辽阳、沈阳等地休息并换装,但由于朝鲜战场的战况非常紧急,在列车开进山海关时,总参谋部派高级参谋拦住列车宣读了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

十几列火车只是在沈阳稍微停留了一会就继续开往战场方向,连换装的时间也没有。
在东北边防处停车的时候,东北的边防部队看到赴朝部队的衣服竟然如此单薄,要知道当时可是冬天呐,非常吃惊的同时也立即向边防部队下令将身上的衣帽脱下换给赴朝部队,可是因为时间和人数问题,只有少部分战士穿上了厚棉衣。

冰雪中的“冰雕”

白雪皑皑的长津湖畔,我军正埋伏在这片“联合国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战士们一个个“沉着冷静”的趴在雪地里,保持着一致的姿势,眼睛和枪口始终对准着前方,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动过。

上级的命令就是在这埋伏“联合国军”,没等到“联合国军”和撤退命令绝不擅自撤退,作为军人,就是需要绝对的执行命令!

几天后一支分散的美军队伍往着警惕地搜寻前进,突然,指挥官眼见地看到了前方似乎有什么东西,然后大喊一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接着,他从怀中取出望远镜,看到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对面的雪地中一排排的志愿军战士端举枪朝着他们,手中还握着手榴弹,但是他们却没有开火。

过了一段时间,看着对面一直不开火的“诡异”志愿军战士,美军的指挥官忍不住了,前面的志愿军战士就像一堵高大的城墙一样拦在他们面前,要是不想办法越过去就要被后面的其他志愿军追上来了,于是,派了几个胆子比较大的美军偷偷地从侧翼匍匐前进至志愿军阵地。

到了阵地旁边美军才发现整个连一百二十九名志愿军战士全部都被冻死了,成了冰雕,但是他们的枪口却始终朝着敌人来的方向,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势……

美军在临走时想将志愿军战士的装备搜刮补给,但是志愿军战士手中的枪怎么拿都拿不走,用尽了力气才掰断了三根手指头,看到这种情况美军只好选择放弃。

面对这样可敬的敌人,美军指挥官不由得向“冰雕连”脱帽敬礼,底下的战士们也纷纷跟随表示自己的敬意。

后来,第九军团的司令员宋时轮向伟人汇报战况,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越过这座“可敬的城墙”后,美军继续小心翼翼地向前进,遇到了志愿军第二个“冰雕连”。很不幸,这次他们遇到的是会动的“冰雕”。

志愿军战士看到美军朝着自己这边过来,而且没有什么防备,伴随着命令的下达与冲锋号的吹响,志愿军战士一个个从厚厚的大雪下面钻了出来,一边口中喊着“杀啊”一边奋力向前冲。

这个时候很多战士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冻得坏死了,没有了任何知觉,但这个时候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没有腿的就往前爬、在后面打掩护,一条腿的就往前蹦。
突如其来的攻势一下子就把美军落花流水,只能慌不择路地四处逃散,第九兵团的战士在这长津湖地区埋伏了整整六天六夜,只有单薄的衣服,晚上也不敢生火,就怕因为炊烟被发现,导致伏击失败。

所有人一动不动的趴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雪中一动不动,强忍着睡意没合眼,因为他们知道,这要是睡着了就再也醒不来了。

小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我们的祖国从来没有放弃,我们爱好和平从不侵略比我们弱小的国家,但是我们也不怕别的国家的侵略,在这种时候,全国军民都会拧成一股绳,一起面对强敌。


附: 长津湖战役介绍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70年前的惨烈决战:冰血长津湖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其攻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第9兵团于1950年11月初入朝后,决心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10余万志愿军翻山越岭,隐蔽接敌。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攻击这支部队的是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中苦斗20天之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

由于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未能配备御寒冬装,志愿军第9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据当时在27军任营教导员的迟浩田(1988年授上将军衔)称,他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美军陆战一师也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这场战役也就此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毛泽东评价说,志愿军第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志愿军参加长津湖战役的部队是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
美军参战部队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
朝鲜战争最酷烈的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仅冻死冻伤就有3万多人 
11月27日傍晚,志愿军10万大军已经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当中了,20军位于长津湖西侧;27军位于长津湖北部和东北部。两军分别以陆战1师两个团和第7师的31团级战斗队为主攻目标,后对下碣隅里进行围攻,继而在从下碣隅里至兴南的一条被称为“长隘路”的通道上展开围追堵截。

11月27日夜,西北风卷着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当时正沿着一个山间的小路行进,整个队形成柱状,延伸达50公里。一个美国的随军记者后来说“总觉着有人在盯着我们”。这句话没有说错,他们确实是被隐没在崇山峻岭中的志愿军战士牢牢地盯紧了。山林中忽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宋时轮、陶勇指挥20军、27军向美军发起猛攻,10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美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击。在第二天的早上,美7师和陆战1师被九兵团分割成了5个部分。

11月28日,整个28日白天,美军都在设法打通被截断各部阵地。全部机械化装备的美军在大部分时间里,仅能以每小时500米的速度前进。战斗间歇,一位美军记者问一个正在用刺刀从冻硬的罐头里挖蚕豆吃的陆战队士兵:如果上帝能够满足你的一个要求,你最需要什么?那个士兵头也没抬的回答:给我明天吧。

11月30日,27军集中两个师5个团的兵力由27军副军长兼80师师长詹大南统一指挥,并使用全军所有炮兵,围攻新兴里的美7师31团。历史悠久的美第7师第31团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曾参加对苏俄的干涉作战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团旗上就有北极熊的图样,称得上是陆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该团蓝色的团旗被志愿军班长张积庆缴获当包袱皮,后来成了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品。这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但与此同时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万人,全军冻伤高达22%。

12月1日,当第26军在距离合洼里还有80公里的时候,美陆战1师终于突破了志愿军第20军的包围,开始向南撤退。9兵团总部随即命令第20军余部:追击美陆战1师,减缓他们撤退的速度,缠住他们,为第26军争取时间,为最终歼灭美陆战1师创造机会。

12月4日,柳潭里的陆战1师5团、7团终于撤回了下碣隅里,他们用3天时间才走完这22公里,一路惨遭志愿军层层截杀,平均1小时只能走300米,22公里道路上有1500多人伤亡。然而,志愿军也伤亡惨重,美军的一份史料中记述,“中国人在地面战斗,空袭,及严寒的天气里伤亡巨大。由于没有适当的御寒服装,志愿军的战斗力因为大批士兵被冻死冻伤而被严重削弱。大部分志愿军耗光了在过江时随身携带的弹药,而且食品也供应不上。”

12月5日,美第10集团军军长阿尔蒙德向守在下碣隅里的史密斯下令:“尽快撤退到咸兴地区。”当日晚,下碣隅里所有的美军火炮开始向两侧山地猛轰。6日清晨,大撤退开始。但美军也没忘记在逃跑前彻底毁灭下碣隅里这个供给基地。美军先用炸药炸,然后用推土机碾一遍,最后将堆积如山的食品、衣服、弹药泼上汽油烧掉。那些在几公里外山头上20余天没有吃过几顿饭的志愿军士兵,看着就快到手的大批给养被这样毁掉,心疼无比。
在古土里的水门桥是架在长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悬空单车道桥梁,桥下是万丈深渊,水门桥一旦被炸,撤往咸兴的美军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20军曾经于12月1日、4日两次炸掉了这座桥,可每次都被美军工兵修好了。志愿军干脆把桥基也炸掉了。但出乎志愿军意料,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调来8套每套重达1.1吨的车辙桥组件空投到美军阵地,然后在悬崖上仅用两天不到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撤退部队所有车辆的桥梁。美国强大的国力优势和训练有素的部队反应能力在这次撤退中得以充分展现。

12日,美陆战1师终于在咸兴与美第3步兵师汇合。美军的两个师继续向南撤退,一直到达东海岸的咸兴市。一路上,虽然20军余部继续穷追不舍,但是第26军主力始终没有能够赶到投入战斗。在美军士兵的印象中,战役后期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有力的阻击。

1950年12月24日,亚洲时间的平安夜,美第10军从兴南港装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东线作战,同时也是整个二次战役落下帷幕。

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这一颇具悲情色彩的场景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