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管理委员会 > 正文

新兴产业和产业融合释义

时间:2021-11-20 10:50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

中文名:产业融合
外文名: Industry Convergence
促进产业创新,竞争力提高

释义1
产业融合以第五产业知识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第二产业工业为中介,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核心,第四产业信息业为配套,是在产业层面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推动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产业融合以第三产业为核心,既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又能多维度提高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智慧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本质,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核心、纽带与催化剂。产业网是能有效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与产业形态。

释义2
产业融合(Industry Convergence)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产业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来进行讨论,当前,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类别
从不同角度分析产业融合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其概念主要归结为4类:
1、从信息通信产业角度看,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融合、数字融合基础上所产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最初指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三网融合”。
2、从原因与过程看,产业融合是逐步从技术的融合到产品和业务的融合,再到市场的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的实现的过程。
3、从产品服务和产业组织结构看,伴随着产品功能的改变,提供该产品的机构或公司组织之间边界的开始模糊。
4、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看,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行业的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的,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类型
从产业角度,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
产业渗透是指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在边界处的产业融合。
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往往发生于高科技产业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
产业重组主要发生于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

效应
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的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促使市场结构在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动中不断趋于合理化。当前的市场结构理论认为,如果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而在产业融合以后,市场结构会发生更复杂的变化。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产业融合使市场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

2.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具有内在的动态一致性。技术融合提供了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企业把融合过程融入到了各个运作层面,从而把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不同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一体化加速了产业融合进程,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同时,产业融合对企业一体化战略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产业融合中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革,融合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创新与灵活性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这场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能力弱、灵活性差的企业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出局。

3.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融合能够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与重组。产业融合将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产业融合将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产业融合带来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将成为区域联系的主体,有助于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产业融合扩大了区域中心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空间二元结构。

动因分析
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然后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同时。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重大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使产业融合现象的产生。比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得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融合以及企业局域网和宽域网的发展,各产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使顾客可以在即时即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服务,致使产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产业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各个领域发生的技术创新,以及将各种创新技术进行整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 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力。 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谋求发展扩张,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当技术发展到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满足需求的手段后,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谋求长期的竞争优势便在竞争中产生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某些创新来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业的不懈追求的目标。产业融合化发展,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间日益密切的竞争合作关系和企业对利润及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懈追求是产业融合浪潮兴起的重要原因。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扩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会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其反应了产品或服务种类的数量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其最根本的内容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种类为基础的,范围经济意味着对多种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一般是指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要素共同使用所生产的成本节约。假定分别生产两种产品A、B的成本为c(A)与c(B),而当两种产品联合生产时,其总成本为c(A、B),则联合生产带来的范围经济可表示为:C(A、B)
3.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 一般说来,只有超巨型的国际直接投资,才能实现并支持跨国生产经营的实力与能力。因此,每一个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史。跨国公司根据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正在将传统认为的“国家生产”产品变为“公司生产”产品。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

4.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 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这使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各自的边界,美国学者施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新企业比旧企业多承担的成本,各国政府的经济性管制是形成不同产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原因。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管制和改革规制,取消和部分取消对被规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人、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值得说明的是,技术进步加上放松管制并不一定就导致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产业边界,产生了被学术界称为“死尸融合”的现象。“死尸融合”迫使实业界对企业传统经营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企业重组(BT)、业务流程重组(BPR)、虚拟企业等管理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促进产业融合开始直接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通过将管理创新、技术进步、放松管制结合起来,使产业融合变为现实。正是美国政府放松了对电信业的经济性管制,使得电信业、有线电视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模糊,导致了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

演进方式
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了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创新研究的权威弗里曼(1997)认为产业创新过程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管理和市场创新等阶段。根据弗里曼对产业创新阶段的研究,陆国庆(2001)认为产业的融合和创新经过了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的阶段,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并且这几个阶段前后相互衔接,也可能是同步相互促进的。

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 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融合);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比如机械仿生、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又如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类型的新型产业。还如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运输业渗透而产生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等新型产业;高新技术向汽车制造业的渗透将产生光机电一体化的新产业等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不断渗透,成为提升和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主要体现在:促进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化,促进传统产业推出新品种和新的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装备现代化。据分析,近年来1T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5% ,1999年IT使全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力增长了6.4% 。目前,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 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 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相互之间融合成不分彼此的新型产业体系。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

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

效应分析
产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1.创新性优化效应:  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更新换代转而又带动需求结构升级,从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于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使得某些产业容易改变结构的布局,敏捷地从一个产业过渡到另一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和发展。由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广泛关联以及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成长性,产业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和消失可以使其他产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并经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应,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转换和升级。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化发展使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由资本与劳动密集向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相继融人传统产业部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属性。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革命进人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过渡,信息业与服务业也开始融合并形成一系列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服务业内部信息含量较高的部门得到较快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进而推动整个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2.竞争性结构效应: 产业融合促使市场结构在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动中不断趋于合理化。现行的市场结构理论认为,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而在产业融合以后,市场结构会发生更复杂的变化。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来自其他产业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竞争会进一步激化。在产业融合之前,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从产业的严密定义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原先有固定化业务边界与市场边界的产业部门相互交叉与渗透,使产业之间由原先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大量来自其他产业的新参与者,使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竞争激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企业倒闭和企业吸收合并等悲剧发生。在产业融合中,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原因,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垄断。但与传统垄断相比,也已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尽管TCP/IP协议与电话网中声音通信的线路交换技术截然不同,但Intemet和电话通信的基础设施却同样使用物理电线和电缆。而且,随着声音和电视信号被数字化,同一网络设施可同时处理Intemet、电话和电视数据。从这个角度讲,随着电信基础设施的融合,竞争趋于激烈,语音、视频和Intemet服务的价格可能会更低。但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也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展事业范围,大大促进了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等。产业融合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等。在产业融合中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合并、并购等活动塑造了新的市场结构,新市场活动反映了价值链的一个实质性变化,从简单的信息传输变成为内容的生产和包装,或提供在线服务和交易。自由化和竞争使得信息服务的传输和发送已成为日常用品,并且将其转化为低边际成本、高容量的商业活动,从而改变了当前的市场结构。
传统市场结构理论认为,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而在产业融合以后,市场结构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各产业间市场边界的消失以及政府管制的放松会导致市场结构产生两种互逆效应:
一方面,某一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使该产业内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并不断有新进入者参与到竞争中来,从而大大降低融合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与综合化趋势促使企业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逐步向小批量、多品种过渡,规模经济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被范围经济所取代,在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企业间的横向购并或混合购并,导致竞争性企业数量减少,从而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总之,产业融合使市场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这种情况在信息产品行业和产品差异性小的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事实上,只有在产业融合后,允许跨越时空的连续交易的信息技术到来之后,某种类型的市场才接近经济学家对效率的界定。地域更广、时间更受限制的市场更少受到垄断的困扰。市场的高效率是建立在信息的效率之上的。

3.组织性结构效应: 产业融合不仅导致了企业组织之间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还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产业融合对市场行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组织调整策略层面上。企业购并开始从纵向购并向横向购并或混合购并演变,技术融合的加快是企业从简单购并向复杂购并转变的主要动因之一。在交易成本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逐渐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发展。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来讲,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是组织通过权衡,认为公司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结果。而横向一体化注重与外部组织的合作与共存,与外界的交易是非纯粹的市场交易。但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要求企业有以最短的时间进入一个相关或非相关的业务市场,进行横跨行业专业经营的能力。企业为了达到快速响应,往往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去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时机。而且技术融合使得企业不同的业务可以在同一运作平台上开展,它们相互之间可以相互互补,通过协作发挥出更大的效应。所以此时的横向一体化是企业自身资源和外部资源充分利用以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通过抓住最核心的东西,进行更大范围的业务整合,从而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产业融合下,横向一体化成为企业外部组织结构重组的主要形式。

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一种等级分明。层次繁多复杂,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金字塔型结构,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现代信息经济社会。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已步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的二元结构形态,虚拟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的主流模式之一。虚拟企业是基于产业融合发展中催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合作形态,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成为产业融合得以拓展的重要微观组织基础。虚拟企业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联合多个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实现资源动态整合,共同创造某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是一种网络式的价值创造共同体。虚拟企业打破了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纵向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横向管理。虚拟企业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加快了企业资源整合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响应市场能力,新技术和产品被不断的推陈出新,从而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综合性需求,达到速度经济效应。产业融合所导致的产业组织创新,要求产业组织理论做出变革以适应产业组织调整的发展趋势。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上来看,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到跨产业的企业行为与关系,局限于产业内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方法(如SCP范式),已经无法适应产业融合问题的深人研究,因而需要提出新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产业融合后,现行的产业管制政策由于不同产业间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复杂化而逐渐失去原有的效力,产业组织政策将从严格的市场准人向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转变。

4.竞争性能力效应: 产业融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竞争。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的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在附加值最高、发展前景最好的环节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或地区在产业间的竞争中就会占据优势地位,并在产业的未来发展中长期拥有竞争优势,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产业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实现了融合,新的价值链环节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与原产业相比,融合型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代表了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的竞争力自然就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产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和市场条件。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转而又积极地推动了技术融合的发展,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因此,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具有内在的动态一致性。技术融合提供了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企业把融合过程推进到各个运作层面,从而把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不同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一体化加速了产业融合进程,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同时,产业融合对企业一体化战略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产业融合中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革,融合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创新与灵活性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这场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能力弱、灵活性差的企业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出局。

5.消费性能力效应: 产业融合有助于消费提升。产业融合带来的经济效应对提升消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产品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
(2)产业融合促进了更多参与者进入和开辟市场,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同时,从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问整合所导致的成本(包括规模化生产成本,企业组织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节约,使大批企业极大地增值了其价值,这最终会通过收人的增长和价格的下降促进消费。
(3)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复合型高级人才。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双重经济效应,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助推器。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是一个有良好劳动力市场前景的高级人才生产过程,本身可以增加就业以及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能极大地带动生产增长。

6.区域效应: 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产业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运作边界,同时也会对打破区域边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重要作用。

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产业融合的发展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多样化、复杂化。
(2)产业融合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与重组。产业融合将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发展新的业务,这将会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
(3)产业融合将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产业融合带来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将成为区域联系的主体,有助于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4)产业融合扩大了区域中心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空间二元结构。
(5)产业融合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

结果: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

产业融合以第五产业知识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第二产业工业为中介,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核心,第四产业信息业为配套,是在产业层面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推动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产业融合以第三产业为核心,既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又能多维度提高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智慧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本质,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核心、纽带与催化剂。产业网是能有效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与产业形态。[1]
中文名:产业融合
外文名:lndustry Convergence 促进产业创新,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1]

产业融合以第五产业知识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第二产业工业为中介,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核心,第四产业信息业为配套,是在产业层面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推动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产业融合以第三产业为核心,既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又能多维度提高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智慧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本质,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核心、纽带与催化剂。产业网是能有效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与产业形态。 产业融合(Industry Convergence)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产业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来进行讨论,当前,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不同角度分析产业融合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其概念主要归结为4类:
1、从信息通信产业角度看,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融合、数字融合基础上所产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最初指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三网融合”。
2、从原因与过程看,产业融合是逐步从技术的融合到产品和业务的融合,再到市场的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的实现的过程。
3、从产品服务和产业组织结构看,伴随着产品功能的改变,提供该产品的机构或公司组织之间边界的开始模糊。
4、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看,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行业的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的,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从产业角度,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
产业渗透是指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在边界处的产业融合。
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往往发生于高科技产业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
产业重组主要发生于具有紧密联系的
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 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它所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的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促使市场结构在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动中不断趋于合理化。
当前的市场结构理论认为,如果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而在产业融合以后,市场结构会发生更复杂的变化。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产业融合使市场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
2.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具有内在的动态一致性。技术融合提供了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企业把融合过程融入到了各个运作层面,从而把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不同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一体化加速了产业融合进程,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同时,产业融合对企业一体化战略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产业融合中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革,融合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创新与灵活性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这场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能力弱、灵活性差的企业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出局。
3.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融合能够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与重组。产业融合将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 产业融合将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产业融合带来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将成为区域联系的主体,有助于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产业融合扩大了区域中心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空间二元结构。 动因分析 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然后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同时。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重大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使产业融合现象的产生。
比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得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融合以及企业局域网和宽域网的发展,各产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使顾客可以在即时即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服务,致使产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产业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各个领域发生的技术创新,以及将各种创新技术进行整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 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 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力。 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谋求发展扩张,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当技术发展到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满足需求的手段后,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谋求长期的竞争优势便在竞争中产生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某些创新来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
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业的不懈追求的目标。 产业融合化发展,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间日益密切的竞争合作关系和企业对利润及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懈追求是产业融合浪潮兴起的重要原因。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扩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会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其反应了产品或服务种类的数量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其最根本的内容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种类为基础的,范围经济意味着对多种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一般是指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要素共同使用所生产的成本节约。
假定分别生产两种产品A、B的成本为c(A)与c(B),而当两种产品联合生产时,其总成本为c(A、B),则联合生产带来的范围经济可表示为:

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也是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诞生并应用而出现的新的经济部门或行业。通常新兴产业的标准、业务流程还有待开发,先驱企业往往获得先发优势。
中文名:新兴产业
外文名: emerging industry
范畴 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 特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
意义:是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
定义:新兴产业的出现,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上世纪40、5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革命的新阶段。 分类 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
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产业。比如说生物工程技术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说在更早的时候,它只是一项技术,那么成为生物工程产业,让这些成果服务于社会。
在美国,生物工程产业被誉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新兴产业。同样,IT产业,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朝阳行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比如说,几百年前,当时用蒸汽机技术改造手工纺机,形成纺织行业,使得整个纺织行业产生了飞速发展。纺织行业相对来讲,就是新兴产业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比如改造钢铁行业,就成了新材料产业,生产复合材料以及抗酸、抗碱、耐磨、柔韧性好的新兴材料。同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商业变成物流产业。这些产业改造的核心,使经济效益比传统产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新兴产业: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国外,传媒业是一个重要的行业,是近二十年来产生百万富翁最多的一个行业。而我们把传媒当作事业来看待,是贴钱的。

产业特点:
第一,没有显性需求。在产业处于朦胧当中,或者是在超前的五年时间当中,没有可精确描述的。
第二,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以太阳能行业为例,90年代初,生产核心部件,以及服务、技术、产品、市场、模式一概都是空白,后来才逐渐地提升。
第三,没有参照。汽车、冰箱、彩电、计算机等等这些产业,都有国外的大规模的引进。太阳能这个产业,国外是没有的,国内也没有参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靠的完全是系统创新。
第四,没有政策。国家只要有产业,就有产业政策,包括贷款、科技投入、扶持等各方面都有产业政策,而新兴产业则要忍耐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寂寞。
第五,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上游产业链甚至比下游产业链的技术、水平、保障、体系更强,比如飞机发动机,最起码是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太阳能没有。 作用: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有效供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我们在启动内需的过程中,在经济紧缩的情况下特别是世界经济衰退趋势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增加有效供给是进一步启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何增加有效供给呢?
就是要启动新兴产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发展新产业,不能增加有效的供给,内需是无法启动的。我们国家市场饱和是低层次的市场饱和,而人们对高层次的需求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也是不断增长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娱乐休闲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较大的需要。近几年的假日经济,就说明了人们对这方面需求的旺盛。

发展意义 :
一、发展新产业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国家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那只是在较低需求层次进入了。而高层次需求方面仍然是短缺的,比如说价廉物美的汽车就是短缺的,普通汽车卖那么高的价,这样一来就过剩,就是一个买方市场。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也是短缺的,城市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农村里的),仍然没有达到国家所规定的人均住房标准。人们对于高层次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享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希望得到高层次的医疗保障的需求更没有得到及时满足。那么怎么办,只有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来解决。
二、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提高全社会的效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经济组织的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或半政府行为,把很多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看成只有社会效益,把很多产业当成是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把产业看成一种社会公益事业的话,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再生产的体制,不能良性地再生产就不能增加有效供给,这是经济中最基本的规律。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对于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所谓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进行产业化运作。把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都要交给市场解决,不要有太多的市场准入障碍、太多的政策约束,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对内开放、对民间资本开放,把能够产业化运作的行业推向市场,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增加国家财富的新来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提高综合国力。
发展前景:2013年第一季度,国家继续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中央预算支出中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和应用范围日益拓展。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向好,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不容回避。从外部发展环境看,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强化的倾向,我国新兴产业发展遭到遏制;从产业发展模式看,在以拉动投资、创造GDP为目的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下部分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从市场开拓看,受成本、配套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新兴产业的国内市场培育相对滞后,成为掣肘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战略制定
战略分析:新兴产业的战略制定必须与行业发展这个时期内的不确定性及风险相适应。竞争较量的规则大部分还没有明确,行业结构动荡不定而且还可能发生变化,竞争者也较难判别。然而,所有这些因素还有另一方面的性质——一个行业发展的新兴阶段可能是战略自由度最大的时期,并且在确定行业业绩方面也是通过良好的战略选择所产生的杠杆作用达到最高的时期。  新兴产业 正在成形的产业结构。
在新兴行业中压倒一切的战略问题是厂商使行业结构成形的能力。厂商通过其战略选择能够尽力在像产品政策、销售方法,以及订价战略等领域内确定竞争规则。
从长期来看,在行业根本的经济实力及财力的约束下,厂商应该以形成其最强有力的地位的方式来寻求划定行业内的竞争规则。 产业发展的外在性。
在某个新兴行业内,一个主要的战略问题是厂商在行业宣传和追求其本身的狭隘私利两者之间达到平衡。由于在新兴阶段中的行业形象、信誉以及买主的混乱状态等潜在问题,厂商自身的成功部分依赖于行业内的其他厂商。
行业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引入替代品并且吸引首期买主,在这个阶段内帮助促进标准化、整顿不合规格的产品质量及无信用的生产商往往是符合厂商利益的,还可以形成针对供应商、客户、政府以及金融界的统一战线。 时机选择 合适的进入时机的选择对在新兴行业内进行的竞争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
早期进入(先驱者)包含有高度风险,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包含有较低的进入障碍并能提供一大笔收益。
在下列一般情况存在时,早期进入是合适的:
a、厂商的形象及声誉对买主来说是重要的,该厂商能够通过作为一名先驱者而把一种已提高了声誉加以发展。
b、早期进入能够在一个营业单位内发动学习过程,在该营业单位内的学习曲线是重要的,经验是难以模仿的,连续几代的技术决不会使这种学习过程无效。
c、客户忠实度很大,因此首先对客户出售的厂商可以自然地得到好处。
d、通过对原材料供应、销售分配渠道等早期承诺能够获得绝对的成本优势。

而在下述情况下,早期进入特别有风险:
a、早期竞争及市场细分化是在不同的、但对行业发展后期是重要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厂商会建立起错误的技能,还可能面临高的更改成本。
b、开辟市场的费用很大,包括诸如客户培训、规章制度的批准,以及技术开拓之类的费用,但是开辟市场的好处却不能为厂商所独占。
c、与那些小型的、新开办的厂商进行早期竞争将是耗资巨大的,但在后期代替这些厂商的将是更加难以对付的竞争。
d、技术变革将使早期投资过时,并且使那些后期进入的、具备最新产品及工艺的厂商拥有某种优势。
战术行动。限制某一新兴行业的发展的问题却给可能改善厂商的战略地位提供某些战术行动:对原材料供应的早期承诺在短缺时期将产生有利的优先权。
竞争对手:在某一新兴行业内对付竞争对手可能是一个难题,特别对那些作为先驱者的厂商和已享受到主要市场占有率的厂商来说尤其如此。
新形成的进入者以及脱离母公司的厂商的激增会引起先驱者的不满,从而厂商必须会面临先前提到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使厂商为了行业的发展而部分地依赖于竞争对手。
新兴行业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先驱者花费过多的财力来保卫其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会对那些从长期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能形成市场势力的竞争对手作出反应。这可能部分是出于感情的反应。
虽然有时在新兴阶段内对竞争对手作出严厉的反应是合适的,但是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厂商的努力最好还是放在建立其自身实力以及发展行业方面。或许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它手段来鼓励某些竞争者的进入可能是合适的。
给定新兴阶段的一些特征,厂商往往可通过其它厂商拼命地出售行业产品并援助技术发展而受益。厂商还可以同以产量著称的竞争者打交道,随着行业的成熟还可以放弃保持自身大的市场占有率的做法,而通过主要的已立足的厂商去邀请竞争对手进入行业。合适的战略是难以概括的,但是只有在极其难得的情况下,随着行业迅速地增长要防卫一种接近于垄断状态的市场占有率将是可行的,也是有利可图的。
如何挑战:为拯救某太阳能电池公司,当地政府决定将企业一笔几亿元到期信托贷款偿还纳入财政预算。此事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众议,为什么地方政府要动用财政预算去拯救一家民营企业?该企业又是如何陷入破产困境的?
实际上,从高点算起,该公司的股票股价下跌幅度已经超过90%。另外该公司债券的持续下跌也引发了中国债券市场对于信用市场的担心,有望打破中国债券市场多年以来形成的从未发生违约的纪录。 该企业是中国经济在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一个代表企业,该企业今天的困境是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所必须反思的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投资者,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今后该如何投资中国的新兴产业呢?
首先要高度重视行业的发展壁垒,太阳能光伏产业从上游的多晶硅原料、中游的硅片切割和电池片生产、下游的组件生产,其技术难度越来越低,难度最高是上游多晶硅原料的生产,早期多晶硅的生产技术被全球七大公司垄断,中国需要花费高价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多晶硅原料。从百吨、千吨到万吨,中国企业逐步掌握了生产多晶硅的改良西门子法。没有了技术壁垒的阻碍,整个行业很快遍地开花,产能迅速扩张。完善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样才能鼓励和保护创新者,使得拥有技术专利的优势企业能够做大做强。遗憾的是中国对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够重视,一些优势企业的技术专利很快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原先的高科技新兴行业成了简单制造业。
其次要关注行业需求的变化,由于太阳能光伏的发电成本高于传统电力,因此下游光伏电池的使用推广依赖于政府的补贴,2005年,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以高于市场电价的补贴价格收购居民所安装光伏电池所发出的电量,此后欧洲各国政府纷纷效仿,由此导致了全球光伏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德国更是一度占了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的一半。德国逐渐下调了补贴价格,而其他欧洲国家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开始控制国家补贴的光伏电池安装总量,导致全球光伏市场的增速放缓。很多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都离不开政府的补贴,因此要时刻警惕一旦政府的补贴减少,市场的需求是否下降。
第三要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太阳能行业高度竞争,但是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依靠其低成本的优势,依旧保持着较好的现金流。一旦行业出现复苏,这些公司将有望率先获益。特别在太阳能产业上游的多晶硅制造环节,在技术上的差距导致不同公司的命运将会是生与死的差别,高成本的公司很难熬过长时间的行业低谷。
第四要远离过度扩张的简单制造业和公司,造成该企业面临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过度扩张,该企业成立仅3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家产能突破1GW的太阳能硅片厂家,此后产能更是以每年1GW的速度增长。该企业仅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一个缩影,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各地政府都把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以大力扶持,纷纷提供各种优惠的电价、土地厂房以及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全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有100多个,300多个城市规划发展光伏产业。自2006年开始,国内光伏电池产能从不足1GW发展到2011年的30GW,多晶硅产量从不足1000吨发展到8万吨,产能达到15万吨。在各级政府的协助下,一个朝阳产业6年间就变成了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大面积亏损的行业。
第五要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一旦行业陷入低谷,资产负债表脆弱的公司将面临危机。太阳能光伏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尤其是在上游多晶硅领域,为了向上游进军,该企业投资120亿元新建了1.5万吨的多晶硅项目。在产能迅速扩张的同时,该企业的负债急剧扩大,截至2011年底,总负债已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负债率达到87.7%。由于整个太阳能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恶化,那些高投入形成的资产很快成了产能利用率过低资产,高额的负债成了该企业陷入破产困境的根源。最为可怕的是,太阳能产业还在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几年前形成的产能很难在下一轮行业周期反转以后形成有效产能。对待那些通过高投入和高负债进行扩张的新兴行业公司,其实本质上是简单制造业,投资人要保持一份警惕。
总之,我们不应被“新兴产业”这四个字的光环所迷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在新兴产业中,要寻找真正拥有技术壁垒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寻找轻资产投入、能够创造良好现金流、商业模式优秀的企业,关心整个行业的扩张速度和下游需求的变化,如此才能回避风险,真正从新兴产业企业的成长中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时事观点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央人民政府下发文件,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化融合也是发展方向,《规划》公布不久,工信部批复广东顺德创建“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顺德提出在智能产品方面将打造一批“无人工厂”。 <,制造业的无人化或许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一条路径。
李广乾认为,智能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必然途径,其技术核心无疑就是物联网,但要权衡好投入与产出,量力而行。
邬贺铨则指出,以前提“两化融合”还比较泛泛,而物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可以大大促进信息化的应用。物联网大量的应用是在行业中,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等。国家发展物联网的目的,不仅是产生应用效益,更要带动产业发展。有了物联网,每个行业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些智能化的应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