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管理委员会 > 正文

我所成立新兴产业融合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时间:2021-03-09 15:2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四部门印发指导意见 20个重点方向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于成立新兴产业融合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也是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诞生并应用而出现的新的经济部门或行业。通常新兴产业的标准、业务流程还有待开发,先驱企业往往获得先发优势。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确定的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即“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标志着新兴战略产业框架已成定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35远景规划目标的建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办公会议,决定成立“新兴产业融合管理委员会”,并认命王富贵同志为主任,全权负责一切事务。

特此通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二0二0年十一月十八日


附:
四部门印发指导意见 20个重点方向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也是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诞生并应用而出现的新的经济部门或行业。通常新兴产业的标准、业务流程还有待开发,先驱企业往往获得先发优势。
中文名:新兴产业
外文名:emerging industry
范畴:电子、互联网信息、生物、新材料等
特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
意义:是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

定义

新兴产业的出现,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上世纪40、5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革命的新阶段。

分类

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产业。比如说生物工程技术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说在更早的时候,它只是一项技术,那么成为生物工程产业,让这些成果服务于社会。在美国,生物工程产业被誉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新兴产业。同样,IT产业,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朝阳行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比如说,几百年前,当时用蒸汽机技术改造手工纺机,形成纺织行业,使得整个纺织行业产生了飞速发展。纺织行业相对来讲,就是新兴产业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比如改造钢铁行业,就成了新材料产业,生产复合材料以及抗酸、抗碱、耐磨、柔韧性好的新兴材料。同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商业变成物流产业。这些产业改造的核心,使经济效益比传统产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新兴产业

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国外,传媒业是一个重要的行业,是近二十年来产生百万富翁最多的一个行业。而我们把传媒当作事业来看待,是贴钱的。

产业特点

第一,没有显性需求。在产业处于朦胧当中,或者是在超前的五年时间当中,没有可精确描述的。
第二,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以太阳能行业为例,90年代初,生产核心部件,以及服务、技术、产品、市场、模式一概都是空白,后来才逐渐地提升。
第三,没有参照。汽车、冰箱、彩电、计算机等等这些产业,都有国外的大规模的引进。太阳能这个产业,国外是没有的,国内也没有参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靠的完全是系统创新。
第四,没有政策。国家只要有产业,就有产业政策,包括贷款、科技投入、扶持等各方面都有产业政策,而新兴产业则要忍耐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寂寞。
第五,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上游产业链甚至比下游产业链的技术、水平、保障、体系更强,比如飞机发动机,最起码是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太阳能没有。

作用

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有效供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我们在启动内需的过程中,在经济紧缩的情况下特别是世界经济衰退趋势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增加有效供给是进一步启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增加有效供给呢?就是要启动新兴产业。
如果不能有效地发展新产业,不能增加有效的供给,内需是无法启动的。我们国家市场饱和是低层次的市场饱和,而人们对高层次的需求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也是不断增长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娱乐休闲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较大的需要。近几年的假日经济,就说明了人们对这方面需求的旺盛。

发展意义

一、发展新产业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国家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那只是在较低需求层次进入了。而高层次需求方面仍然是短缺的,比如说价廉物美的汽车就是短缺的,普通汽车卖那么高的价,这样一来就过剩,就是一个买方市场。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也是短缺的,城市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农村里的),仍然没有达到国家所规定的人均住房标准。人们对于高层次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享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希望得到高层次的医疗保障的需求更没有得到及时满足。那么怎么办,只有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来解决。
二、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提高全社会的效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经济组织的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或半政府行为,把很多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看成只有社会效益,把很多产业当成是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把产业看成一种社会公益事业的话,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再生产的体制,不能良性地再生产就不能增加有效供给,这是经济中最基本的规律。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对于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所谓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进行产业化运作。把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都要交给市场解决,不要有太多的市场准入障碍、太多的政策约束,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对内开放、对民间资本开放,把能够产业化运作的行业推向市场,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增加国家财富的新来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提高综合国力。

发展前景

2013年第一季度,国家继续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中央预算支出中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和应用范围日益拓展。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向好,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不容回避。从外部发展环境看,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强化的倾向,我国新兴产业发展遭到遏制;从产业发展模式看,在以拉动投资、创造GDP为目的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下部分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从市场开拓看,受成本、配套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新兴产业的国内市场培育相对滞后,成为掣肘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战略制定与战略分析

新兴产业的战略制定必须与行业发展这个时期内的不确定性及风险相适应。竞争较量的规则大部分还没有明确,行业结构动荡不定而且还可能发生变化,竞争者也较难判别。然而,所有这些因素还有另一方面的性质——一个行业发展的新兴阶段可能是战略自由度最大的时期,并且在确定行业业绩方面也是通过良好的战略选择所产生的杠杆作用达到最高的时期。

新兴产业

正在成形的产业结构。在新兴行业中压倒一切的战略问题是厂商使行业结构成形的能力。厂商通过其战略选择能够尽力在像产品政策、销售方法,以及订价战略等领域内确定竞争规则。从长期来看,在行业根本的经济实力及财力的约束下,厂商应该以形成其最强有力的地位的方式来寻求划定行业内的竞争规则。 产业发展的外在性。在某个新兴行业内,一个主要的战略问题是厂商在行业宣传和追求其本身的狭隘私利两者之间达到平衡。由于在新兴阶段中的行业形象、信誉以及买主的混乱状态等潜在问题,厂商自身的成功部分依赖于行业内的其他厂商。行业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引入替代品并且吸引首期买主,在这个阶段内帮助促进标准化、整顿不合规格的产品质量及无信用的生产商往往是符合厂商利益的,还可以形成针对供应商、客户、政府以及金融界的统一战线。

时机选择

合适的进入时机的选择对在新兴行业内进行的竞争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早期进入(先驱者)包含有高度风险,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包含有较低的进入障碍并能提供一大笔收益。在下列一般情况存在时,早期进入是合适的:
a、厂商的形象及声誉对买主来说是重要的,该厂商能够通过作为一名先驱者而把一种已提高了声誉加以发展。
b、早期进入能够在一个营业单位内发动学习过程,在该营业单位内的学习曲线是重要的,经验是难以模仿的,连续几代的技术决不会使这种学习过程无效。
c、客户忠实度很大,因此首先对客户出售的厂商可以自然地得到好处。
d、通过对原材料供应、销售分配渠道等早期承诺能够获得绝对的成本优势。

而在下述情况下,早期进入特别有风险:
a、早期竞争及市场细分化是在不同的、但对行业发展后期是重要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厂商会建立起错误的技能,还可能面临高的更改成本。
b、开辟市场的费用很大,包括诸如客户培训、规章制度的批准,以及技术开拓之类的费用,但是开辟市场的好处却不能为厂商所独占。
c、与那些小型的、新开办的厂商进行早期竞争将是耗资巨大的,但在后期代替这些厂商的将是更加难以对付的竞争。
d、技术变革将使早期投资过时,并且使那些后期进入的、具备最新产品及工艺的厂商拥有某种优势。
战术行动。限制某一新兴行业的发展的问题却给可能改善厂商的战略地位提供某些战术行动:对原材料供应的早期承诺在短缺时期将产生有利的优先权。

竞争对手

在某一新兴行业内对付竞争对手可能是一个难题,特别对那些作为先驱者的厂商和已享受到主要市场占有率的厂商来说尤其如此。新形成的进入者以及脱离母公司的厂商的激增会引起先驱者的不满,从而厂商必须会面临先前提到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使厂商为了行业的发展而部分地依赖于竞争对手。

新兴行业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先驱者花费过多的财力来保卫其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会对那些从长期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能形成市场势力的竞争对手作出反应。这可能部分是出于感情的反应。虽然有时在新兴阶段内对竞争对手作出严厉的反应是合适的,但是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厂商的努力最好还是放在建立其自身实力以及发展行业方面。或许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它手段来鼓励某些竞争者的进入可能是合适的。给定新兴阶段的一些特征,厂商往往可通过其它厂商拼命地出售行业产品并援助技术发展而受益。厂商还可以同以产量著称的竞争者打交道,随着行业的成熟还可以放弃保持自身大的市场占有率的做法,而通过主要的已立足的厂商去邀请竞争对手进入行业。合适的战略是难以概括的,但是只有在极其难得的情况下,随着行业迅速地增长要防卫一种接近于垄断状态的市场占有率将是可行的,也是有利可图的。
如何挑战

为拯救某太阳能电池公司,当地政府决定将企业一笔几亿元到期信托贷款偿还纳入财政预算。此事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众议,为什么地方政府要动用财政预算去拯救一家民营企业?该企业又是如何陷入破产困境的?

实际上,从高点算起,该公司的股票股价下跌幅度已经超过90%。另外该公司债券的持续下跌也引发了中国债券市场对于信用市场的担心,有望打破中国债券市场多年以来形成的从未发生违约的纪录。

该企业是中国经济在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一个代表企业,该企业今天的困境是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所必须反思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投资者,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今后该如何投资中国的新兴产业呢?

首先要高度重视行业的发展壁垒,太阳能光伏产业从上游的多晶硅原料、中游的硅片切割和电池片生产、下游的组件生产,其技术难度越来越低,难度最高是上游多晶硅原料的生产,早期多晶硅的生产技术被全球七大公司垄断,中国需要花费高价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多晶硅原料。从百吨、千吨到万吨,中国企业逐步掌握了生产多晶硅的改良西门子法。没有了技术壁垒的阻碍,整个行业很快遍地开花,产能迅速扩张。完善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样才能鼓励和保护创新者,使得拥有技术专利的优势企业能够做大做强。遗憾的是中国对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够重视,一些优势企业的技术专利很快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原先的高科技新兴行业成了简单制造业。

其次要关注行业需求的变化,由于太阳能光伏的发电成本高于传统电力,因此下游光伏电池的使用推广依赖于政府的补贴,2005年,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以高于市场电价的补贴价格收购居民所安装光伏电池所发出的电量,此后欧洲各国政府纷纷效仿,由此导致了全球光伏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德国更是一度占了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的一半。德国逐渐下调了补贴价格,而其他欧洲国家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开始控制国家补贴的光伏电池安装总量,导致全球光伏市场的增速放缓。很多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都离不开政府的补贴,因此要时刻警惕一旦政府的补贴减少,市场的需求是否下降。

第三要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太阳能行业高度竞争,但是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依靠其低成本的优势,依旧保持着较好的现金流。一旦行业出现复苏,这些公司将有望率先获益。特别在太阳能产业上游的多晶硅制造环节,在技术上的差距导致不同公司的命运将会是生与死的差别,高成本的公司很难熬过长时间的行业低谷。

第四要远离过度扩张的简单制造业和公司,造成该企业面临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过度扩张,该企业成立仅3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家产能突破1GW的太阳能硅片厂家,此后产能更是以每年1GW的速度增长。该企业仅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一个缩影,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各地政府都把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以大力扶持,纷纷提供各种优惠的电价、土地厂房以及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全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有100多个,300多个城市规划发展光伏产业。自2006年开始,国内光伏电池产能从不足1GW发展到2011年的30GW,多晶硅产量从不足1000吨发展到8万吨,产能达到15万吨。在各级政府的协助下,一个朝阳产业6年间就变成了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大面积亏损的行业。

第五要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一旦行业陷入低谷,资产负债表脆弱的公司将面临危机。太阳能光伏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尤其是在上游多晶硅领域,为了向上游进军,该企业投资120亿元新建了1.5万吨的多晶硅项目。在产能迅速扩张的同时,该企业的负债急剧扩大,截至2011年底,总负债已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负债率达到87.7%。由于整个太阳能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恶化,那些高投入形成的资产很快成了产能利用率过低资产,高额的负债成了该企业陷入破产困境的根源。最为可怕的是,太阳能产业还在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几年前形成的产能很难在下一轮行业周期反转以后形成有效产能。对待那些通过高投入和高负债进行扩张的新兴行业公司,其实本质上是简单制造业,投资人要保持一份警惕。

总之,我们不应被“新兴产业”这四个字的光环所迷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在新兴产业中,要寻找真正拥有技术壁垒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寻找轻资产投入、能够创造良好现金流、商业模式优秀的企业,关心整个行业的扩张速度和下游需求的变化,如此才能回避风险,真正从新兴产业企业的成长中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时事观点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央人民政府下发文件,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3]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化融合也是发展方向,《规划》公布不久,工信部批复广东顺德创建“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顺德提出在智能产品方面将打造一批“无人工厂”。

制造业的无人化或许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一条路径。李广乾认为,智能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必然途径,其技术核心无疑就是物联网,但要权衡好投入与产出,量力而行。邬贺铨则指出,以前提“两化融合”还比较泛泛,而物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可以大大促进信息化的应用。物联网大量的应用是在行业中,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等。国家发展物联网的目的,不仅是产生应用效益,更要带动产业发展。有了物联网,每个行业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些智能化的应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新兴行业是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这七个产业列为现阶段的重点发展对象。
  内容补充: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
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
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
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
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
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二○一○年十月十日


附: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
第3号

    《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2月15日起施行。

主任 庄荣文
2019年1月10日

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区块链信息服务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区块链信息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遵照其规定。

    本规定所称区块链信息服务,是指基于区块链技术或者系统,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规定所称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指向社会公众提供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主体或者节点,以及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主体提供技术支持的机构或者组织;本规定所称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是指使用区块链信息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全国区块链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区块链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第四条 鼓励区块链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制度和行业准则,指导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服务规范,推动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督促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依法提供服务、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区块链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信息内容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用户注册、信息审核、应急处置、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

    第六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与其服务相适应的技术条件,对于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应当具备对其发布、记录、存储、传播的即时和应急处置能力,技术方案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

    第七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公开管理规则和平台公约,与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要求其承诺遵守法律规定和平台公约。

    第八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对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进行基于组织机构代码、身份证件号码或者移动电话号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不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的,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第九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发上线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区块链信息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区块链信息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十一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类别、服务形式、应用领域、服务器地址等信息,履行备案手续。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变更服务项目、平台网址等事项的,应当在变更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终止服务的,应当在终止服务三十个工作日前办理注销手续,并作出妥善安排。

    第十二条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收到备案人提交的备案材料后,材料齐全的,应当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发放备案编号,并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向社会公布备案信息;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备案,在二十个工作日内通知备案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完成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其对外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站、应用程序等的显著位置标明其备案编号。

    第十四条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信息实行定期查验,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区块链信息服务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应当进行整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等相关规定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后方可继续提供信息服务。

    第十六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服务协议的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依法依约采取警示、限制功能、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对违法信息内容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发布内容和日志等信息,记录备份应当保存不少于六个月,并在相关执法部门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第十八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网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协助。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接受社会监督,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

    第十九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二款、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改正前应当暂停相关业务;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的规定,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的,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改正前应当暂停相关业务;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的规定,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的,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二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未按照本规定履行备案手续或者填报虚假备案信息的,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在本规定公布前从事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应当自本规定生效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依照本规定补办有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9年2月15日起施行。


附:
新华社北京2019年10月2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下午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要推动协同攻关,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突破,为区块链应用发展提供安全可控的技术支撑。要加强区块链标准化研究,提升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要加快产业发展,发挥好市场优势,进一步打通创新链、应用链、价值链。要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加快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习近平指出,要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功能拓展、产业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要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数字经济模式创新,为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提供动力,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各行业供需有效对接提供服务,为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探索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要利用区块链技术促进城市间在信息、资金、人才、征信等方面更大规模的互联互通,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有序高效流动。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加强对区块链安全风险的研究和分析,密切跟踪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发展规律。要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引导和推动区块链开发者、平台运营者加强行业自律、落实安全责任。要把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推动区块链安全有序发展。

习近平指出,相关部门及其负责领导同志要注意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提高运用和管理区块链技术能力,使区块链技术在建设网络强国、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以前,一提到“区块链”,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种名称花哨的“币”。自2008年第一个数字货币“比特币”诞生后,它就和区块链有着与生俱来的应用场景,因为比特币就是运用的区块链这项技术来发行的一种数字货币资产。

这些年,随着全球资本大量涌入到数字货币市场后,“币市”就如同过山车般起伏,经常有新闻报道这个市场,也时常冲上头条榜单,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币”,认识了区块链这项技术。

另外,“币市”的起伏不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区块链技术的名声。老兵记得以前网上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段子,一个搞传销的和一个炒比特币的一起聊天,听完对比特币的介绍后,搞传销的人大惊:你这个是骗钱的……

其实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并不等同于数字货币,更非投机标的,因为区块链技术“很靠谱”。理由是,区块链它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区块,而每一个数据区块中包含了一批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价值一一
有人举出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一个男孩给女孩说了一句“我爱你一生一世”,然后女孩把这句话发给了闺蜜、爸妈、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于是男孩再也无法抵赖。这就是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储存所带来的力量,让数据直接产生价值,信息不可篡改等优势。

在当前全球互联网发展正从信息科技时代过度到数字科技时代,“数据为王”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成为了一种共识。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据组织和应用模式,对“价值互联网”“诚信互联网”的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简而言之,区块链技术就是一种全民参与记账的方式,并且所有的系统背后都有一个数据库,我们可以把数据库看成是一个大的账本,目前是各自记各自的账。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传统中心化的方式不同,在这里面是没有中心的,或者说人人都是中心,分布式账本的数据库,意味着记载方式不只是将账本数据存储在每个节点,而且每个节点都会同步共享复制整个账本的数据。同时,区块链还具有信息透明、安全等众多特点。

区块链的发展不是靠“炒”出来的一一
当前,我们国内在区块链领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发展基础,但显而易见区块链的价值不是靠“炒”出来的。正如上面开会学习时所指出的一样,我们要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功能拓展、产业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

从现在区块链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产业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潜力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而数字货币也早已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金融行业既是区块链技术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推动者,所以在未来应努力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与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数字货币仅仅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而炒币虽然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但是其对应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老兵在此也提示大家,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的风险,保持理性的姿态来看待。



未来十年,科技发展新趋势是怎样的?

新的十年已经展开,曾经我们认为不可能的科技逐步变成现实,曾经我们认为缺失市场的产品成为行业风口。跟进科技进步步伐,抓住风口优势,才能够在新的十年把握住机会,最先成为新时代的主人。那么未来十年,科技发展的趋势如何?今天笔者为大家来做一个预测。以下皆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预测属实,不甚荣幸。

一、物联网→智慧物联网

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 IoT ,Internet of things )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通俗意义上讲,物联网就是讲将万物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取得更加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比如说淘宝=互联网+全国各类商家,美团=互联网+餐馆,猫眼=互联网+电影院,滴滴=互联网+出租车、共享单车=互联网+自行车、天下帮扶=互联网+助农扶贫等等。

因此物联网=互联网+万事万物,也因此万物互联共享共通是当前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

而在未来十年,智慧物联网将会成为风口浪尖。智慧物联网是在原先物联网的基础上,将过程更加智能化新体现。得益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让智能配送、智能交通、智能家居逐步替代原有模式传统产品,将新的智能技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促成更高效便捷、优化补足传统产品原有缺陷的新产业,真正实现产品定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全面升级用户体验,保障线上服务稳定及数据安全。

二、人工智能→超自动化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而超自动化(Hyperautomation)即是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增强机器学习能力与控制能力,真正实现从人工操作自动化到机器人全自动化的突破。

超自动化不仅能够完成传统人类行为上的模仿,更能够完善思维分析的模仿。让机器人在分析、统计、设计、测量、评估等领域拥有超越人类的智能水平。因此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向着超自动化行进的加法问题。怎样在现有AI增加流程自动化、数据分析能力、智能管理软件等即是现在攻克的难点也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三、人体研究→人体增强

你听说过赛博朋克吗?给人体植入芯片,机械改造身体,装载外部装甲进行身体强化如今逐渐成为可能。

从遥远的古时代人类诞生起,人们就已经开启了孜孜不倦的研究自己身体,但过去皆为生物学层面,而如今材料学、机械学、智能学都使得原先人类千万年积累的生物学知识有了新的突破。身体增强当前分为四大类:知觉增强(听觉,视觉,嗅觉),生物功能增强(外骨骼,假肢),大脑增强(用于治疗癫痫的植入物)和基因增强(体细胞基因和细胞疗法)。虽然当前伦理问题、社会问题一直是人体增强备受非议的缘由,但不可否认人体增强让身体残疾的人能够重获新生,让普通人能够发挥出更强大的能量,并且外骨骼装甲已经广泛运用于当下军队的日常任务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大数据分析→量子数据分析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数据爆发的时代,2015年人类创造出了44亿TB数据,之后每年以两倍以上的速度进行翻倍。这些数据含有着大量社会信息、公共信息、甚至私密的个人信息,以及数不尽的垃圾信息。

当下大数据分析师要打破信息孤岛利用各种数据源,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数据规律,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数据异常。负责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平台的规划、开发、运营和优化。然而单一人类的力量在数以亿计的数据膨胀面前显得杯水车薪,传统的计算机机能和智能也开始难以处理与分析这些信息,于是量子计算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量子计算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而运用量子计算的新型计算机能够因量子力学叠加性的存在,已知的量子算法在处理问题时速度要快于传统的通用计算机。这样在信息处理以及内容收集和传递的位置更靠近信息源,其思想是将流量保持在本地和分布式将减少延迟。而在癌症治疗、核能控制和 DNA 分析等尖端领域,更需要具备量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大数据的能力。

当前众多实力雄厚的科技公司均已进军量子计算领域,并预计会在未来十年间诞生一个巨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