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融合新时代,埋头苦干是关键 财经作家:邱恒明 在去年的第16届科学家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近20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院士论坛、企业首席科学家论坛、新...
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融合新时代,埋头苦干是关键
财经作家:邱恒明
在去年的第16届科学家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近20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院士论坛、企业首席科学家论坛、新型智库论坛、分享会、成果论证会、创新展等备受关注。孙永福、陈佳洱、杜祥琬、张伯礼、吴澄、尹伟伦、韩布兴、秦伯益、都有为、俞梦孙、吴宏鑫、张锡祥、王兆凯、张景安、何传启等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出席了会议、作报告,让"科学家论坛"名副其实,真可谓高朋满座,顶级智慧火花四溅。大会还为出席开幕式的部分院士颁发了大会“科学精神致敬奖”,致敬科学家,致敬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家论坛创办于2002年,一直以完善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己任,弘扬科学家精神、力促科技创新发展。如今它已成为科学家与企业界融合影响力最广、规模最大的盛会。第16届中国科学家论坛期间,举办了"2019中国企业首席科学家论坛",这是该论坛的首次举办,更加凸显了科学家与企业家融合这一发展趋势。而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科学精神融合碰撞,就是企业技术创新最强的推动力。
受组委会邀请,就"企业家与科学家"融合相关话题”,我们特别采访了几位出席会议并作报告的院士。以下为采访实录。
1、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创新、家国情怀、求真
企业家的作用和科学家的作用都很重要,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融合、联手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可以说是一致的,那就是创新,加上家国情怀,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求真,一定要搞真的,而不是假的。
过去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了,于是提出要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创新有赖于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只有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才能担当起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创新的主体角色。
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宏鑫:注重科学,注重工艺,埋头苦干
把国家经济搞上去,这是企业家的任务。科学家主要是发现自然规律,研究自然规律。两者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这几年科技创新、科技创业更受关注、更受重视,这是应该的,国际形势就摆在那。
没有科技创新,国家发展的动力就不够。我认为,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在以前有含混的地方。以前对科学不太重视,对技术不求深湛,比较急功近利,比较浮躁。新的历史时机之下,我们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技术两方面做工作。
科学是指引方向的,技术是要解决问题的。科学方面的问题,不要被忽悠,总说自己达到一流呀,世界先进呀,这样不好,要沉浸下去。技术上,我们国家工匠精神比较缺乏,工厂上缺少技工。所以说,我们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应用学校,要重视技术,要重视技术工人。
现在机器人很热,人工智能很热,大家需要沉浸下来好好想想,有些浮躁的热并不是什么好事。现在关键的是,需要埋下头来解决一些关键的基础问题,解决基础问题得不到什么名和利,但必须具备这样的精神。
我现在强调要解决基础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发展很快,进步很大,但现在的情况,不能老停留在我们很进步很进步这一层面。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要提倡埋头苦干,注重科学,注重工艺。如果这三条解决好了,我们的发展一定能很快,赶超不成为问题。
3、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水产工程学家王兆凯:当前又到了解放思想的历史时期
我现在的研究是很有目标的,但开头时并不如此。我最初是研究做药的,过程中冒出来一条路,又出来另一条路,最后发展到这个地步,跟着这条路走,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企业家不是这样,没有说今天早上起来卖烧饼,中午就卖包子,晚上就卖水果,企业家的目标要更专注。
中国现在的制度,追赶人家很好,领先则很难。领先是前面没有目标,追赶人家是企业家做的事,不是科学家做的。中国现在的困难就在这里,现在的中国就要解放思想。
很多事情以前觉得对的,现在不见得对,现在需要再次解放思想。
4、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有些地方吹过头了,搞科研管企业首先要谈做人
我的体会是,企业家要有系统管理能力,甚至全球管理的能力,要站得高一点,登高望远。做企业需要选择一个行业,一个产品,必须要有个选择,要有比较高屋建瓴的看法。企业家选择之后,要满足市场。
当然,还有一类企业家,它引领市场,特别是硅谷的企业家,搞智能手机,搞无人驾驶,它开发了很多功能,它引导了市场,引领了市场方向。要有引领性,这是企业家创新必备的思想,不能局限在眼前。
另外,企业家有各种各样的选择,需要做出最好的选择,而不只是做了一个选择。这就是治理能力相关的话题,政府做各种决策,企业家做各种决策,要在这中间找出一个最好的决策。这就是做系统的思想,而不是做了一下选择就行了。
这里又涉及到做学问的态度、人生的态度、做事业的态度,以及你的方法论,你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有关系。
问:现在遍地都是高科技创业,企业家不了解技术都不好做了,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家都要是技术型人才了?
答:不是的。企业家有他的强项,搞技术的人有他的弱点。
一个专家不一定能办好企业,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因为两个人的目标不一样,素质不一样。我认为,我们并不能要求企业家就是专家。很多成功企业家并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并不见得是哪个领域有多强的技术背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技术上来,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一定不是绝对的。
做学问,首要的是为人,从小搞小聪明,将来是要出问题的,做企业也一样。当今的发展要有质量地增长,高质量增长,包容性增长,做人是最重要的。任何时期,做企业也好,做学问也好,做人是最重要的。这个做好了,他就有统帅的能力,把人用好,可以领军人才,抓着一批人,而不是事必躬亲。
另外需要指出,所有的技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为最终目标服务。对国家来说,发展技术,国家强是目标,在大国斗争中要能赢得主动。
问:与美国对比,中国的人工智能是否有不同,甚至有优势的地方?
答:我的一个学生2017年获得深度学习算法方面的全球大奖。但机器人,比如人形机器人,能翻360度跟斗的,就达到不了这个程度,这跟国家的工业基础有关系。
中国不同的地方,优点是有比较好的协调,可以政、产、学、研协调,做得好的话,各方面都协调发展,是一个优势。美国是没有的,尤其是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它们都是所谓市场的力量。
国情不同,做法不同。当然,管得强了,管死了也有它的弊端,包括一些政策,拔尖人才方面的一些政策,我们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
问:我们是否有些地方吹得过火了? 答:当然有些地方吹得过火了。说什么现在中国已经超过美国了,就吹得过火了。最近公布《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今年中国有129家企业上榜,美国是121家。有人说:你看,我们又超过美国了。
不是的,这是500大的排名,我们要看人均产值,我们的人均产值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我觉得,高质量发展就一个指标:人均。一个地区,别看一个厂怎么好看,要从人均来看,人均产值就把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体现出来了。
从人均来看,我们要提高,这还不是十几二十年就能追赶上的,至少要到本世纪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