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09:11 来源: 编辑:admin
专访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激发创新潜能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科技日报 2023-01-15 22:26◎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近期,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在全面推动高水...
更大限度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力
——专家解读《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亮点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文件对推动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可谓恰逢其时、直击要害,将更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释放创新主体发展潜力,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能力。”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研究员范云涛所说的文件,是近期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围绕科技激励制定全国性政策文件,可以说是我国科技政策体系的创新和突破。”1月15日,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萱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完善科技激励机制,会使我国创新软环境的关键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好的科技激励机制,也会全方位、系统挖掘科技创新的潜力,从而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断提供内生动力。”
激励约束并重 形成政策合力解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要求,建立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给予优厚待遇和荣誉激励等。
“这从立法层面明确必须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并指出了薄弱环节、重要群体、激励对象和激励方式。”作为长期关注科技激励机制的专家,范云涛认为,文件强调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将激励重点聚焦在勇担使命、潜心研究的人员和团队上,聚焦在创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与营造尊重科学规律鼓励创新的生态上,这是文件最大的创新点”。
刘萱进一步剖析说,《意见》达成了科技激励机制内在的平衡,即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平衡,以及激励和约束的平衡。激励是有底线、有导向的激励,是建立在约束学术不端和科研伦理之上的正面激励,是强调勇担国家使命、作出积极贡献的激励,激励和约束的平衡才能使科技创新生态健康有序、不断涌现原创成果,这也是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
“文件导向鲜明、重点突出、措施明了、形式简洁,围绕使命、任务、人员、保障与生态等提出16条具体举措。”范云涛坦言,《意见》将与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等形成政策合力,推动解决激励机制中存在的国家使命导向激励不足、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缺乏长期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存在短板、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
减负松绑 保证科研人员工作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为科技人员“减负”,保障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时间。
来自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的数据显示,“科研人员反映科研工作时间相对不够”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前期调研过程中,科研人员提出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以及接待性会议较多,占用大量科研时间。”范云涛说,针对科研时间保障不足问题,《意见》要求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国有企业等清理不合理的制度、建立新的规章和完善内部评价等管理机制,解决科研人员兼职多、会议多等问题,保证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时间不少于4/5用于科研。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把时间还给科研人员通过什么路径实现?在刘萱看来,需要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企业等责任主体的政策、机制保障设计。同时,减少非必要的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精简优化各项科研评审评价流程和材料复杂度等,尽可能保障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
“要持续推动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活动。”范云涛表示,科研人员也要自觉减少参加非学术性、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和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科技部应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不定期检查和抽查。
政策落地 尚需各方联动发力
《意见》从任务、人员、机制到生态等主要举措形成了科技激励机制的全链条,良好的顶层设计又如何落好地?
“《意见》将科技激励机制视作系统工程,不仅进行顶层设计,还从制度、导向、保障、环境等角度规划了重点要求和举措,每个环节都给出了实际落地的切入点和关键步骤。”刘萱认为,激励机制发挥作用是个长变量,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形成良性循环,需要上下联动和多方配合,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和优化。
为此,《意见》特别提到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试点,意在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刘萱还提到,要切实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在文件基础上形成办法和细则,让科技激励机制有基本规则可循,也有具体依据可监督。
对此,范云涛持相同观点,科技激励政策扎实落地,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方式协同联动,“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积极推动政策落地。”他建议,科技部等部门深入基层调研政策落实情况,及时了解落实进展与难点,并开展监测评估和跟踪研究。
◎ 科技日报评论员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针对科技激励工作作出专项部署,对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效能、助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激励是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来源,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科技激励,把科技激励机制作为抓好科技工作的基础性、常态性、根本性制度设计。在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科技激励机制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国科技激励仍存在国家使命导向激励不足、一线科技人员和团队的获得感不强、科研稳定支持不足、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环境保障不足等短板,一些激励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变形、走样等现象。新形势下,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释放发展潜力。
科技激励机制本质是目标导向下对人才的价值引领和有效激励,目的是促进人才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当前,我们迫切需要以有效激励引导科技人才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增强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感,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关键领域,挑战“卡脖子”难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甘坐科研冷板凳,敢啃科研硬骨头,努力作出历史性、时代性科技贡献。
科技激励是个系统工程,完善科技激励机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做好文件扎实落地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方式协同联动。要把贯彻落实《意见》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相关要求部署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意见》给出了一些硬指标,如“保证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时间不少于4/5用于科研”等,但更多内容是给出原则和方向。各地、各用人主体要吃透文件精神,紧扣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一核心,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在政策框架内创新实践,探索出台符合本单位发展特点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将激励制度改革落到实处,让科技人才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科技激励释放潜力,创新活力促进发展。以科技激励为抓手,引导广大科技人才各展其能、各尽其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必将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蓬勃动能,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
A股市场融资结构正不断优化。数据显示,2022年沪深两市共有341家企业首发上市,融资额创历史新高,其中科创板、创业板成为IPO的主力军,融资额分别达2520.44亿元、1796.36亿元。这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反映,也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风起云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变量。
支持科技自立自强,资本市场大有可为。近年来,为提升与科技创新的适配性,我国资本市场不断自我革新。推出科创板、改革创业板、设立北交所,注册制改革稳步向前,为不同类型科技企业量身定制融资路径。
资本市场牵线搭桥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5000家,总市值居全球第二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家数占比近五成。
也要看到,当前科技与资本的对接还不够顺畅、紧密。囿于融资难融资贵,一些企业不愿研发、不善创新、不敢竞争;苦于资本缺乏,许多创新成果未能及时转化,长眠在实验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支持科技自立自强,资本市场重任在肩。
平台是创新的支撑。支持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量体裁衣”,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所需资金类型不同,资本市场要增强精准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促进各层次市场协调发展、有机互联,提升科创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度,更好发挥资本与科技结合“1+1﹥2”的效果。
资本是创新的杠杆。支持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深入推进注册制改革,进一步向“硬科技”企业敞开大门。经过多年改革试点,注册制帮助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崭露头角,未来要继续用改革之力打通科技企业融资梗阻,以市场化方式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让企业在研发上大胆投,在创新上底气足,在国际竞争中快步走。
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支持科技自立自强,还需想方设法“觉醒”上市公司创新基因。监管部门要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对于不思进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绩差公司该退则退;对于一心炒作、不务正业的空壳公司应去尽去,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生态,倒逼上市公司勇攀科技创新高峰。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资本市场改革是否有力、支持是否到位,关系到科技创新这一新引擎能否全速发动。未来,资本市场要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出实招,在畅通发行供给方面下功夫,争当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四川川环科技股份公司建设“百年川环”、“百亿企业”的研究报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张建秋2024年4月22-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
让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阴和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首次亮相“部长通道”,干货满满!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4-03-05 14:53 北京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张佳星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
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4-01-19 17:49 发表于北京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
关于将我国传统苎麻培育成未来产业的研 究 报 告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张建秋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中管院科发[2023]26号关于同意设立“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专项智库课题组及成员名单的......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06-07 20:36发表于北京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
关于开展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工作的通知科协发宣字〔2023〕9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界转化......
科技部印发《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03-21 09:30发表于北京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以时代“大科普”推动科技强国建设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10-10奋斗 新的伟业 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附)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全文
10-29中国科学技术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11-05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保障科技创新健康发展。“党的二十大代表进学会”系列学习活动走进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10-28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06-07科技部印发《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通知,五部门发文,事关校外培训机构。
03-24领航中国丨中国航天: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附: 中科院举办研究所所长专题研讨班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