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22年科技工作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作工作报告,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主持会议。会议指出,2022年全国科技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深入实施“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重点研发计划79个专项全面展开,“科技冬奥”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落地应用,疫苗、药物等疫情防控攻关成果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启动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发挥科技创新稳经济作用,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试点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会同人民银行设立4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支持成渝、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建2家国家自创区、8家国家高新区、5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25个创新型城市。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完善科技奖励和激励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高端人才项目,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重点研发计划设立400余项青年科学家项目。强化外国专家工作,优化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生活便利制度,召开全国外国专家工作会议,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推进科普工作,建立40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科普工作的机制,印发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印发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意见,制定科技伦理审查办法。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32项合作成果支撑国家元首外交等重大活动,举办48场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积极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扩大和推动中美、中欧、中国-东盟等科技合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科技事业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至2.44%,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书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坚持“四个面向”系统布局科研攻关,我国科技实力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制定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五年科技创新规划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专项规划,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81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4.8%提升至6.5%。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国产大飞机实现市场化运营,高铁建设树立国际标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深海一号”实现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化规模世界第一,光电子技术带动产业规模占全球近一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占全球市场近三成。建设19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420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0余家技术交易市场。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0.64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3.73万亿元。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超1.5万家,覆盖95%县级以上地区,创业带动就业近500万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36支子基金,总规模达到624亿元。三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科研能力体系实现重塑。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逐步发挥主体作用,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8%来自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4.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约45万家,683家企业进入2021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重要作用。13.3万套大型科学仪器和85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纳入开放共享网络。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构成了基础条件平台体系,科技资源对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四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创制了一批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粮食单产由2012年的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387公斤,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90余万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获批Ⅰ类新药从2012年之前的5个达到现在的80个。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五是区域科技创新异军突起,形成了引领发展的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科创中心引领地位更加强化,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分列全球科技集群第2、3、6位。国家高新区总数从2012年的89家增长到2022年的177家,集聚了全国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67.4%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用2.5%的建设用地实现13.4%的国内生产总值。建设9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87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六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奖励、监督评估、创新调查、技术预测、科技报告等基础制度不断完善。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修订完成,颁布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深化“三评”改革,开展“减负”行动,扩大创新主体自主权。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管理制度,推进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制定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设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畅通硬科技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的渠道,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500家,总市值5.8万亿元。七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形成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研发人员总量由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1年的572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利夫兰奖”“维加奖”等国际重要奖项。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办理流程,推动“两许可”一口受理、并联审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环境。八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事业和创新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启动修订科普法,制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发挥科普场馆、科普用品等相关税收政策激励作用,举办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科普活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0年的3.20%提高到2020年的10.56%。繁荣创新文化,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九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科技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6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与有关国家建立十大创新对话机制,与非洲、东盟、拉美等建立七大科技伙伴计划。主动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3500余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工作。参与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同5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联合资助科研项目。主动在金砖国家、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创新伙伴关系等机制中发起科技创新议题。会议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科技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位一体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统筹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坚持“四个面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构建“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体系化能力为主线,聚焦自立自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十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二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四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六是落实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七是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生态。八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用好市场优势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九是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十是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开放生态。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明政治纪律,强化政治监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动摇,一体推进“三不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12-31 13:33发表于北京
2022 年 12 月 30 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 2022 年科技工作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 2023 年重点任务。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传达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并作工作报告,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2022 年全国科技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深入实施“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重点研发计划 79 个专项全面展开,“科技冬奥” 212 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落地应用,疫苗、药物等疫情防控攻关成果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启动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发挥科技创新稳经济作用,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试点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会同人民银行设立 4000 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支持成渝、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建 2 家国家自创区、8 家国家高新区、5 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 25 个创新型城市。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完善科技奖励和激励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高端人才项目,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重点研发计划设立 400 余项青年科学家项目。强化外国专家工作,优化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生活便利制度,召开全国外国专家工作会议,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推进科普工作,建立 40 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科普工作的机制,印发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印发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意见,制定科技伦理审查办法。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32 项合作成果支撑国家元首外交等重大活动,举办 48 场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积极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扩大和推动中美、中欧、中国-东盟等科技合作。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科技事业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 1 万亿元增加到 2.8 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 1.91% 提升至 2.44%,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第 34 位上升到第 11 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书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坚持“四个面向”系统布局科研攻关,我国科技实力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制定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五年科技创新规划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专项规划,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基础研究投入从 2012 年的 499 亿元提高到 2021 年的 1817 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 4.8% 提升至 6.5%。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国产大飞机实现市场化运营,高铁建设树立国际标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深海一号”实现 1500 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化规模世界第一,光电子技术带动产业规模占全球近一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占全球市场近三成。建设 19 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 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420 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0 余家技术交易市场。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 2012 年的 0.64 万亿元增长到 2021 年 3.73 万亿元。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超 1.5 万家,覆盖 95% 县级以上地区,创业带动就业近 500 万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 36 支子基金,总规模达到 624 亿元。三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科研能力体系实现重塑。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逐步发挥主体作用,2021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的 78% 来自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从 2012 年的 4.9 万家增长至 2022 年的 40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约 45 万家,683 家企业进入 2021 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 2500 强。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重要作用。13.3 万套大型科学仪器和 85 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纳入开放共享网络。20 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 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167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构成了基础条件平台体系,科技资源对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四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创制了一批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粮食单产由 2012 年的亩产 357 公斤提高到 2021 年的 387 公斤,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90 余万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 11 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建立 50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获批I类新药从 2012 年之前的 5 个达到现在的 80 个。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五是区域科技创新异军突起,形成了引领发展的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科创中心引领地位更加强化,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分列全球科技集群第 2、3、6 位。国家高新区总数从 2012 年的 89 家增长到 2022 年的 177 家,集聚了全国 35.9% 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 的高新技术企业、67.4% 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7 倍,用 2.5% 的建设用地实现 13.4% 的国内生产总值。建设 9 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87 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六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奖励、监督评估、创新调查、技术预测、科技报告等基础制度不断完善。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修订完成,颁布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深化“三评”改革,开展“减负”行动,扩大创新主体自主权。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管理制度,推进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 100%,制定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设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畅通硬科技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的渠道,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 500 家,总市值 5.8 万亿元。七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形成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研发人员总量由 2012 年的 325 万人年提高到 2021 年的 572 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由 2014 年的 111 人次提高到 2022 年的 1169 人次,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利夫兰奖”“维加奖”等国际重要奖项。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办理流程,推动“两许可”一口受理、并联审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环境。八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事业和创新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启动修订科普法,制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发挥科普场馆、科普用品等相关税收政策激励作用,举办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科普活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 2010 年的 3.20% 提高到 2020 年的 10.56%。繁荣创新文化,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九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科技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与 161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 116 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与有关国家建立十大创新对话机制,与非洲、东盟、拉美等建立七大科技伙伴计划。主动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 3500 余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工作。参与 200 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同 57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联合资助科研项目。主动在金砖国家、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创新伙伴关系等机制中发起科技创新议题。
会议强调,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科技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位一体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统筹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坚持“四个面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构建“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体系化能力为主线,聚焦自立自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重点抓好十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二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四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六是落实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七是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生态。八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用好市场优势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九是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十是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开放生态。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明政治纪律,强化政治监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动摇,一体推进“三不腐”。
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负责同志,科技部领导班子成员,中宣部、中央国安办、中财办、中央军委科技委、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保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资委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审计署科学技术审计局负责同志,科技部机关各厅司局、直属机关党委、各直属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日报社有关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委、局)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国家实验室主要负责同志,交流发言代表,科技部机关全体党员干部,部直属事业单位、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日报社相关同志在视频分会场参加会议。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过去一年及新时代十年的科技成就和经验,分析研判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明确工作思路和要求,部署明年重点任务,对新一年全国科技系统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向2023年,科技事业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更多期待,科技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重要。一方面,科技工作历经新时代十年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为科技工作谋划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挑战更严峻。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2023年科技工作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准确理解和把握科技创新的新摆位、新部署、新要求,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科技创新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担职责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投入科技事业。新征程上开展科技工作,要用好过去十年科技工作的宝贵经验,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针对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补短板,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地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聚焦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化支撑,以构建“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为主线,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才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继往开来,笃行不怠。走出世纪疫情阴霾,2023年充满生机、希望和无限可能。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勇担重任,攻坚克难,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迎接新挑战,做出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科技创新佳绩!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社论
岁月长河奔腾向前,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迈入新的一年。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们党胜利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一年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一年的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回望过去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新时代的壮丽华章中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这10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0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新时代的非凡10年波澜壮阔、绚丽恢弘,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开创性的,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坚强核心凝聚奋进伟力,科学理论引领前进方向。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充分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充满自信、无比自豪地说,“两个确立”,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是党和国家事业欣欣向荣大好局面的根本保证。“两个确立”反映了党心军心民心所向,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情感基础,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时代的重任、人民的期盼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血与火中开辟坦途,在风与浪中蹚出新路,把一个个困难踩在脚下,把一个个胜利铭刻在历史丰碑上,创造了人类现代化的中国奇迹。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谋划好、推进好各项工作极其重要。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系统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全党要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新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必须牢牢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必须坚定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强大信心。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发展所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是新征程上应变局、开新局,掌握历史主动的强大底气所在。向前行,时与势在我们一边,新的战略机遇与发展主动权在我们手中。“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战略自信”:“顶住压力、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新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必须坚定不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能否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于世界大变局中开辟我国发展新局,归根结底要看内因,看我们能不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无论面临怎样的风险挑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既定目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就一定能“乱云飞渡仍从容”、“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奋斗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坚定地宣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昭告全党:“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前进道路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诸成效,奋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