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 > 正文

从“阳过”到“阳康”之后,还会“王重阳”吗? “新冠后遗症”更多是主观感受,理性积极心态很重要!刘强东、王石、张兰等多位名人分享“阳过”经历。“通信行程卡”13日起正式下线!“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并不简单。

时间:2022-12-12 22: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从“阳过”到“阳康”之后,还会“王重阳”吗?北京日报 2022-12-11 23:54 发表于北京最近几天,大家身边朋友感染的数量明显增多。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极强,感染过之后是否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抵...

从“阳过”到“阳康”之后,还会“王重阳”吗?

北京日报 2022-12-11 23:54 发表于北京
最近几天,大家身边朋友感染的数量明显增多。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极强,感染过之后是否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抵抗力?还是依旧有再次被感染的可能?关于阳了之后,是否会再阳,我们整理了一些专家的看法——
“有78%的人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重复感染奥密克戎”——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院士及合作团队对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收治的158例感染了德尔塔毒株的本土感染者及679例境外输入感染者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复阳的新冠感染者没有传染风险,临床症状也没有加重,无需接受住院治疗。

钟南山介绍,卡塔尔的研究显示,感染了奥密克戎后,不管有无症状,有78%的人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重复感染奥密克戎。同时,丹麦开展的一份样本量为数万人的研究表明,只要得过一次奥密克戎,98%的人就能避免第二次奥密克戎的感染。“从这个意义来说,得了奥密克戎相当于是接种了一个疫苗。”钟南山强调,“当然,这不是鼓励大家去感染奥密克戎。”

“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资料,感染后大多数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复感染。”

那么为什么近期病例数增多,可能一不小心就“阳”了?

钟南山解释说,奥密克戎作为一种新冠病毒变异株,与此前的野生株、阿尔法、贝塔、德尔塔等毒株相比,是一个单独进化出来的家族,其发展、演变、变异较快。新冠病毒跟人体细胞结合的区域叫作受体结合区域,奥密克戎这部分蛋白中的氨基酸,其中有96%的点位已发生了变异,换言之,已突变得差不多快饱和了。

“奥密克戎的变异带来了对人体的免疫逃逸现象,所以传染性很强,最新的毒株R0系数可以达到22,也就是一个人可以传22个人。目前中国主要流行的BA.4、BA.5和BF.7等传播很快,这种情况下,再强的防控也很难完全切断其传播链。”钟南山说。
“感染后半年内再感染风险非常低”——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
“感染后再感染的风险主要与自身免疫力和间隔时间相关。感染过以后,半年内肯定不用担心再感染了。老年人、婴幼儿再感染的风险比较高,但基本上也是在感染过三个月、半年以后。对年轻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基本上半年内再感染的风险是非常低的,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再次感染的风险也与病毒进一步变异的情况有关。未来,病毒变异越明显,再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在自身年龄、基础病等条件之外,疫苗接种已成为减少新冠病毒危害的最重要‘变量’。感染前接种疫苗或者感染康复后再接种疫苗,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感染的风险。”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一般会获得3-6个月以上的保护力”——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
“感染过后机体产生了抗体,无论新冠病毒发生何种变异,基本特性没有变化,即便有种种变体,但不会变异成另外一种新的病毒,抗体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发生感染之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体内的抗体滴度会越来越低,当它已经不足以抵御病毒侵入时,就有二次感染的可能,如果病毒发生变异,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二次感染的风险那就更大了。

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一般会获得3-6个月以上的保护力。老年人或儿童保护期可能会短一些,青壮年一般在半年以上,无症状感染者同样也能获得免疫。

尽量让自己和身边人晚感染、少感染。即使曾经感染,也还是要做好防护,且感染后再接种疫苗也有必要。”
“感染了一次新冠并不意味着以后不会再感染”——武汉金银潭医院主任夏家安
“感染了一次新冠并不意味着以后不会再感染。虽然说感染之后短期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国外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随着病毒的变异,感染一次无法获得终生的免疫,反复感染也是可能发生的。

疫苗的接种仍然十分关键,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且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建议积极接种疫苗,减少重症的发生。”

“新冠后遗症”更多是主观感受,理性积极心态很重要

张田勘 新京报 2022-12-11 19:36 发表于北京
客观理性看待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减少心理负担,也是社会生活重新回归正常的需要。

全文1854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 / 张田勘(科普专栏作家)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赵琳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12月9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2022第二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谈到新冠后遗症时指出,“关于后遗症的问题其实目前来看受到了一些社会心理的影响,但是从严格的临床意义来说,后遗症的问题还需要观察,所以对于这一部分,要客观看待”。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专业人员认为,应当用“长新冠”来取代新冠后遗症,因为很多人表述的后遗症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研究人员也早就有过表态,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并没有得到严谨的科学研究证实。

对此,只有从现有和未来的科学研究结果中寻找依据和结论,才能理性认知“长新冠”,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减少心理负担,让社会生活重新回归正常。

“长新冠”仍有待科学界定

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新冠”,即新冠后遗症的科学界定。而世界卫生组织对“长新冠”的定义相当简洁明了:患了新冠3个月后还有症状,持续最少2个月。

由世卫组织牵头,10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协力研究,分析44篇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包括22个国家的120万新冠患者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发表于10月10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这也是目前为止对“长新冠”最全面、最翔实的研究和分析结果。

根据这个研究结果,所能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长新冠”只是个人自诉的症状,是个人的感觉和怀疑,并非医学上的科学和客观诊断。因为,对于“长新冠”,目前仍然没有客观诊断标准。

与这项大型研究相似的是10月12日发表于《自然通讯》上对苏格兰9万余人的研究,其中3万多人为新冠确诊感染者,6万多名是从未被感染的对照组。其中最重要的结果是,无症状感染者,没有“长新冠”。

这一结论与《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结果形成呼应。而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是,所有“长新冠”患者都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即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感染,不涉及后来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由此再得出另一个重要结论,由于奥密克戎的毒性和致病力比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株低得多,即便感染奥密克戎也有“长新冠”的话,其可能性也只是德尔塔病毒株感染者的24%-50%。因此,奥密克戎感染者的“长新冠”比例会更少。

理性积极心态是不二法宝

也许有人会说,子非鱼,焉知鱼之痛。因此,《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就是对自己坚称有“长新冠”的人进行的,也得出了一些结论。

自述有“长新冠”的患者,症状可以简化为三大类:第一,持续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包括抑郁等;第二,认知障碍,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第三,呼吸问题,包括走长路和爬楼梯时伴有咳嗽或重体力活动后呼吸急促。

“长新冠”患者中,有6.2%自述有至少一种症状。另外,有15.1%的“长新冠”患者在12个月时仍有症状。其中,相比非住院治疗的病人,进ICU和住院的病人自诉有“长新冠”的更多。这与对苏格兰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似。

住院治疗的严重感染者,更可能出现“长新冠”。而其中患者自诉最多的“长新冠”症状,包括疲倦、头痛、失去味觉、肌无力、呼吸困难、认知困难等。

综上可以看到,无症状感染者没有“长新冠”,而“长新冠”基本上是患者自诉。其次是,即便有“长新冠”,也是正常的,因为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后也会出现类似后遗症,最明显和最普遍的就是疲劳综合征,也是患者最能自我感知的症状。

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后,曾有相当多的患者感到疲劳乏力,因而称为疲劳综合征。2002年至2003流行的“非典”之后,也有相当多的患者自诉有疲劳综合征。

因此,新冠患者自诉有包括疲劳综合征在内的多种“长新冠”症状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未来可能需要建立“长新冠”的客观诊断和评估标准。另一方面,在目前看来,“长新冠”与“非典”和感冒的后遗症相似,并不严重。

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长新冠”或者所谓的新冠后遗症相关话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将受到关注。作为普通民众,也当对此抱以理性认知和乐观心态,而无需过度焦虑。尤其是在我国防疫措施持续优化的当前时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新版北京复工指引:不应设置到岗率上限

新京报 2022-12-12 15:41 发表于北京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消息,为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及“京10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结合疫情形势变化以及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特点,现就做好近期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提示如下,供企业参照执行。


一、落实企业和园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从企业、园区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细化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员工的生活、防疫和轮岗备岗保障,完善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

二、企业员工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岗期间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并及时更换,重点人群佩戴N95或KN95口罩。提倡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一米线等健康行为。

三、优化生产组织流程。在厂区或单位内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人员少流动、不聚集、不串岗。重要岗位设置AB角,采取分班制,确保A角涉疫无法到岗时B角可迅速补位。

四、加强重点场所和环节的防疫管理。加强对食堂、宿舍、卫生间、电梯间等重点区域和电梯按钮、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特别是做好病例转运后、交接班、换班期间的消杀工作。确保有效通风换气,加强办公室、车间、食堂和卫生间等重点场所通风换气。错峰就餐,有条件的可采取分送到各自工位形式就餐。在办公室、食堂和卫生间等场所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有条件时可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改善工作人员宿舍或临时居所的居住环境和卫生设施。

五、加强疫苗接种。坚持应接尽接原则,对第三方服务人员和实习生等人员也应统一纳入疫苗接种范围。积极倡导并推动本单位退休人员接种疫苗,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

六、优化核酸检测查验措施。按照“愿检尽检”原则,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复工复产场所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企业可根据需要,开展抗原检测。大型企业可根据需要,经向属地报备后确定核酸检测查验等防控措施。

七、保障企业工厂正常运转。按照应复尽复、愿复必复、愿到尽到原则,各区政府或主管部门不应设置复工复产审批,不应设置到岗率上限。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应急通道,确保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单位、企业发生疫情时,因地制宜快速隔离或配合做好转运工作,对涉疫环境进行消毒,不得随意停工、停产。企业应加强对涉疫员工的身心健康关怀。

八、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有特殊物资运输需求的企业,可向属地区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申请《北京市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并严格管理和使用,严禁造假。

九、加强相关防疫物资和药物储备。有条件的企业要按照人员数量和检测需求,储备适量的抗原检测试剂、药物等防疫物资。各区要保障好企业的合理储备需求。

如我市疫情发展态势和最新防疫政策有所调整,按调整后的执行。


专家:感染后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次感染

中国新闻网 2022-12-12 06:04 发表于北京
近来,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患者对自身病情如何把握?高烧不退怎么办?什么情况下应该就医?

对此,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逐一解答。

60岁以下人群基本不用担心

“哪些人需要去医院?现在这是应对疫情的关键。”李侗曾说,国家卫健委强调分级诊疗,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家休息,自己对症处理即可。

判断风险高低,主要依据年龄、基础病和疫苗接种三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最简单的就是年龄。今年上半年的香港疫情中,80岁以上老人未接种疫苗的病死率为16.48%,接种第三针疫苗的病死率为1.2%,相差16倍之多。80岁以上老人全程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风险。60岁至80岁之间人群
则要更多参考基础病情况。如果基础病比较稳定,无论是否用药,都可以先居家观察。但一定要密切观察,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监测血氧。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胸闷、憋气、呼吸急促、血氧下降,或感到意识模糊,高烧38°以上超过三天没有缓解,都要及时去医院就医。60岁以下人群基本没有问题。但如果基础病已经非常严重,肯定也要去医院;如果有基础病但比较稳定,也没问题。”

高烧持续超过三天应就医

新冠感染后的持续高烧使一些患者感到压力。李侗曾再次强调,新冠感染后高烧比较常见,但一般不超过三天。新冠感染后高烧可以达到39°甚至40°,确实很难受、很痛苦,
也让人很担心。退烧后如果感觉身体状态比较好,那就也没什么问题。“如果高烧超过三天没有好转的趋势。比如第二天、第三天烧到39.5°,第四天还是39.5°发烧的间隔时间也没有延长,原来4小时到6小时一烧,到第四天还是就应该去医院查一查是什么问题。”李侗曾说。

从身体状态来说,如果退烧之后身上还是很乏力、很虚弱,也应该尽快去医院看看。儿童退烧后如果仍然嗜睡、吃得不好,或者频繁呕吐,也应及时就医。

肥胖人群无须担心奥密克戎

在疫情暴发初期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时期,国际多项研究显示BMI(身体质量指数)超过30的人感染新冠后死亡风险较高。但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阶段,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人群,感染后发展到肺炎的风险都很小。肥胖人群如果年龄不大,基本上也不会有问题。“老年人感染奥密克戎后发展到重症,也都是因为本身的基础病。单纯因为新冠病毒得肺炎,占比非常低的。老年人因为肺炎导致重症的也就1%,
绝大多数人是由于基础病导致重症的。”李侗曾说。

感染后半年内再感染风险非常低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极强。感染过之后,是否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抵抗力?再感染的风险有多大?李侗曾指出,感染后再感染的风险主要与自身免疫力和间隔时间相关。“感染过以后,半年内肯定不用担心再感染了。老年人、婴幼儿再感染的风险比较高,但基本上也是在感染过三个月、半年以后。对年轻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基本上半年内再感染的风险是非常低的,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再次感染的风险也
与病毒进一步变异的情况有关。李侗曾指出,未来,病毒变异越明显,再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在自身年龄、基础病等条件之外,疫苗接种已成为减少新冠病毒危害的最重要“变量”。李侗曾也强调,感染前接种疫苗或者感染康复后再接种疫苗,
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感染的风险。


刘强东、王石、张兰等多位名人分享“阳过”经历

中国新闻网 2022-12-11 19:34 发表于北京

近日

企业界、学术界、演艺界

多位名人在社交平台

分享了自己感染新冠的经历


刘强东:感染后症状比感冒还轻


12月10日消息,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48岁的刘强东分享了自己新冠的经历和感受,称自己和身边人感染后症状都比感冒还轻


他表示,自己86岁的老母亲,有20多年糖尿病,前几年还摔过,但这次感染后就在家中待了六天就好了。


对于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和治疗,刘强东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的方法是多喝开水,每天不少于3~5L,可以买几管泡腾片泡水喝,保持愉快的心情。如果症状不是特严重,尽量不要去医院,用互联网医院就可以,不要去挤兑医疗资源,留给基础病的老人和孩子。


张兰:感染后仍在直播

12月10日,俏江南创始人、俏江南集团董事长,64岁的张兰在直播中透露自己感染新冠。

提及自己的患病感受,张兰透露早晨起床之后便觉得自己肌肉酸痛,而后便自行进行抗原检测,结果真的显示为阳性,不过张兰表示自己目前一切安好,还鼓励大家正视新冠病毒,不要过度惧怕它,调整好心态,按时吃药多喝水,病情一定会逐步好转。

王石:在海外“中招”,10天左右转阴

12月9日晚,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会名誉主席,71岁的王石在微博分享了自己感染新型病毒后历经10天左右转阴的过程。

王石表示,最近他去国外参加了一个活动,不小心就阳了。11月16日晚上,他做抗原测试发现阳性,一开始体温偏高,后来下降(总体在正常范围);到了21日做抗原检测仍为阳性;直到25日,他再做抗原检测,结果转为阴性,相当于前后经历了10天左右。王石说,除了体温比平常偏高,其他感觉和平时没什么区别。

饶毅:自己和周围人感染后症状有重有轻

12月8日,知名医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饶议科学”微信公众号发文《书生牧羊|疫情面前: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度难关》,谈及了自己及周围人新冠阳性之后的直观感受。

饶毅表示,“我们几个有重有轻,最重的是高烧超过39度,轻的就是咽喉痒。没人有呼吸困难、肺病变(这一类是以前致死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估计我们问题都不大,应该能挺过去。”

张歆艺:全家五口感染,已从阳转阴

12月9日,演员张歆艺在微博分享了全家新冠康复的过程。她表示,从感染到痊愈大概一周加两天,因人而异。

她表示,大人无需太担心小孩们,如果感染了不必惊慌,退烧药准备好,莲花清瘟备一点。“另外,大葱白煮水,大量喝,抱着白开水不停喝也可以,体温烧到39就服用退烧药。烧退下来以后,喝水喝水喝水!!

金莎:6月份感染奥密克戎

12月8日,演员、歌手金莎在微博分享自己6月份感染奥密克戎的经历。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
以上描述代表其各自观点经历
仅供参考


饶毅:如何看待三年疫情?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网 2022-12-11 21:07 发表于北京

在疫情这样的天灾面前,应该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目前流行的病毒毒株,症状确实弱。但不能说以后不会还有新的病毒毒株。以后毒株的致病性也不能预测。”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学讲席教授饶毅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在疫情这样的天灾面前,需要全世界的合作才能有助于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是冬去春来的“良方”。

中新社记者:近三年中国应对五波全球疫情冲击,您最近的两篇文章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新冠疫情?


饶毅:谈我个人的经验,我身边几位感染的朋友,症状有重有轻,最重的是高烧超过39度,轻的就是咽喉痒。没人有呼吸困难、肺病变(这一类是以前致死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估计我们问题都不大,应该能挺过去。虽然我平时有一堆必须服用的药物,但我不迷信药物,对各种感冒一般不用药(如果有呼吸困难,肯定求救于医生)。


我用过国产灭活疫苗,毫无副反应而抗体很高。我知道海外亲戚用mRNA疫苗一般会发烧。所以,我推荐国内的人用国产疫苗。


在疫情这样的天灾面前,应该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这三年我见证了体制内对群众的关心、对工作的负责,抗疫工作很辛苦。首医的校领导带领院部处领导经常连续多天睡在学校,白天黑夜处理问题。


在目前全社会对于防疫问题极其关切的当下,我们如何建立行之有效、可长期持续的、包括防疫在内的卫生健康体系?


实际上,从系统性的建设方案看,需要锁定呼吸系统病毒为主、其他为辅的科学规律,系统思考、全面建立国家包括防疫在内的卫生健康体系。这一体系从教育、医防到行政需要立体化。


中新社记者:三年来,中国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国家应对疫情有了更多工具,为今天的调整争取了时间。“二十条”“新十条”是当下的最新应对,既不能否定过去三年来各个阶段的抗疫实践,也不代表今后可以完全“躺平”,您赞同吗?


饶毅:各个国家,选择什么抗疫措施,什么时候如何调整,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没有两全其美的答案的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在不可能长期用单一方法,在经济、民生、民情都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在医疗服务也不可能完全包办的情况下,中国改变策略,为大多数人所欢迎。


但当前这个节点,远非如释重负之时,而是迎接一场大考的开始。


开放就必定会增加感染,更应该尽快积极接种疫苗。提高中国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年人的接种率,非常重要。接种虽然是自愿,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知道,接种疫苗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社会。


但改变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说清楚优缺点,这样才有公信力。各级卫健委对上级需要实事求是、对大众也要实事求是。需要大家理解和体谅的时候,也明确。需要大家支持的时候,不能假装已经有十足的把握。


怎么说明新冠情况?可以参考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对病人和家属的态度:说清楚手术优点,也交代手术的问题和风险。在一定时间必要的措施,我们希望最佳结果,但对副作用有交代、有准备。


目前流行的病毒毒株,症状确实弱。但不能说以后不会还有新的病毒毒株。以后毒株的致病性也不能预测。不能把感染后的死亡率说成低于自然(没有新冠情况下)死亡率。西方、港台、新加坡的死亡率多半大约在千分之一以下、万分之一以上。


如果国外有优于国产的疫苗或药物,我们应该允许大家使用。我们中国勇于承认自己还在很多方面落后于世界最前列,我们的自豪不需要现在立即超越其他国家,而是我们能够群策群力、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已经走出了历史低点,一步一步在前进。我们的自信不在于一朝一夕,在于不怕落后、不甘落后,更在于长远、在于未来。


中新社记者:研究显示,1918年那场疫情源自美国,传播到了欧洲和远东的“西班牙大流感”,全球约有5000万至1亿人死亡。无独有偶,2009年美国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美国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世卫组织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的6级。今天,您认为,什么是全球走出疫情影响的最佳方式?


饶毅:正如消防体系的核心工作是灭火,防疫和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应对急性突发传染病。


但在西方长期没有出现大规模传染病疫情,中国除2003年SARS之外也已经较长时间无重大疫情,防疫系统长期在卫生健康体系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经费缺乏,防疫和公卫人员待遇差,防疫梯队缺乏优秀生源,后继乏人。


中国现在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极为关心。以生命至上,促进中国在新的时代,将对生命和健康的关心落实到全面审视现有系统,推动建立行之有效、可长期持续的、包括防疫在内的卫生健康体系。


民众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大多数都会感染、感染也有不同症状、后遗症低,但不排除也有一定(虽然不是很高)的死亡率、还有以后病毒突变继续再次感染的风险。今后重点不再是准备怎么永远不被感染,而是减少疫情高峰的冲击,控制感染数字短期内激增,如何协调安排家庭与社会层面克服恐慌,平稳过渡。


在全国所有年龄段推广国产疫苗的同时,对部分人群进行接种后抗体检测,确定抗体与疫苗的关系、抗体与疗效的关系,再加强知识普及,改变民众轻症去医院的文化习俗,缓解可能对医疗体系的冲击,有望完善中国疫情防控的措施。


防疫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靠每一个人的规范准则和自觉行为,以及积极接种疫苗的社会公德意识。


过去三年,我们先采取了措施高度保护了人民的健康,代价是经济、民生、民情。


经过三年后,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改进民生、改善民情,才能长期保护人民的健康。


世界上,从来没有毫无代价的选择。


疫情面前: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阳过”何时可以返岗?家里该如何消杀?

中国新闻网 2022-12-12 15:44 发表于北京
当下,各地复工复产已箭在弦上,这段日子,不少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治疗后逐渐康复。但“阳过”们实在担心:家里的被子床单会不会藏匿病毒再次感染?“阳过”的家里该如何消杀才算“阳康”?何时返岗才不会造成新的感染?北京新闻广播记者专访了北京地坛医院院感管理处处长卢联合,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请收下这份“阳康”指南!

新冠病毒的残留“喜好”


不少“阳过”经历了7天左右的“居家抗疫”目前已逐渐康复。感染期间的衣物、生活用品上是否还有病毒残留?是否会造成二次感染?北京地坛医院院感管理处处长卢联合表示,“阳过”居家康复后被家中物品感染的风险很小。这跟病毒特性相关:

1、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接触物体表面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不是主要传播途径。新冠病毒在光滑的物体表面,比如金属表面、硬质桌面表面,它的存活时间很有限。

2、病毒需在人体内存活。研究显示,病毒离开人体,在常温、干燥、硬质表面,2~3个小时就会失去活性,也就不再具有传染性。

3、新冠病毒不怕冷,怕热。常规实验室里,56℃的温度下30分钟就失去活性了。洗澡水大概50℃左右30分钟肯定失活了,温度越高越有效,理论上90℃高温下仅1分钟就能杀死病毒。

4、痰液是病毒的“温床”。因为痰液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病毒在其中,特别是冬天低温时,如果还在有水的环境下,那么存活十几天也都有可能。

“阳康“居家消杀指南


不少“阳过”康复后希望从里到外在家进行一次“终末消毒”。北京地坛医院院感管理处处长卢联合表示,医院里所谓的“终末消毒”是因为有大量病毒交叉感染,并且需要避免来医院的免疫缺陷患者感染。仅在特殊部位需要消毒,比如马桶、冰箱。家庭做好日常清洁就可以,不需要终末消毒。“阳过”可根据以下材质分类清洁:

1、重点部位一:冰箱——酒精湿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

家庭里最有可能残存新冠病毒的位置是冰箱。冷藏室4-5℃,冷冻室-18℃,都非常适宜病毒存活。极端假设,一位阳性感染者打开冰箱的同时打喷嚏或咳嗽,将痰液喷到冰箱内,冰箱可能因此沾染病毒。专家建议,“阳过”康复后,可拔掉冰箱电源,用含有酒精的湿巾把冰箱擦拭一遍。冰箱内的没有密闭包装的食物加热后再食用,可消除病毒。

2、重点部位二:马桶——酒精湿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

家庭里洗手池、马桶可能残存感染者患病期间的呼吸道分泌物,“阳过”康复后可使用酒精湿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进行消毒。

3、桌面、柜子等硬质表面——酒精湿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

病毒在硬质物表的存活时间有限,用含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就可以了。同时注意开窗通风。特别提醒:千万不要用含酒精喷雾,酒精在空气中一见火容易爆燃。

4、衣物、床单被褥等棉质物品——晾晒、加温病毒均可失去活性。

棉质物品可在洗衣机中正常清洗,洗涤去污的同时也能去掉病原体。把被子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即可。如有加温消毒功能的洗衣机,理论上56℃ 的温度下30分钟病毒就会失活。

5、居家消毒应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

居家优先使用阳光暴晒、热力等物理消毒方法。要做好通风换气,建议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居家消毒应以清洁为主,化学品消毒为辅。

“阳康”返岗指南


随着“阳过”们逐渐康复,北京复工复产也按下了“快进键”。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患者康复出院的标准为:一是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二是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三是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四是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Ct值均≥35。

如今,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选择居家康复,退热后多久可以返岗不会造成病毒传染?“阳康”与人接触该注意些什么?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表示:

返岗参考1:青壮年发病7天后核酸逐渐转阴,传染性较低。

发病3天后青壮年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咳嗽、咽痛仍然严重。从临床来看,发病7天后大部分轻症患者核酸开始转阴,病毒量也很低,基本不具传染性。

返岗参考2:体温恢复正常后,再休息3天。

一般情况下,体温正常后再过3天,可能咳嗽和鼻塞流涕咽痛的症状明显缓解。当你体感嗓子疼和咳嗽不再影响睡眠时,就说明身体基本恢复,适合返岗!

返岗提示:“阳康”返岗建议坚持佩戴口罩,不降低防控标准。

目前正处于冬季呼吸道感染病高发期。除了新冠还有其他传染病。强烈建议,新冠康复后仍然做好呼吸道防护,不要降低防控标准。返岗后,在人多密闭的公共场所坚持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咳嗽、喷嚏等礼仪。在食堂不要面对面就餐。

返岗期待:“阳康”半年内“重阳”的可能极低,体内将维持较高抗体水平。

一般年轻人半年内,不太可能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尤其在感染后的3~6个月,体内抗体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于小幅度的病毒变异都有交叉保护作用。李侗曾建议,半年后再接种一剂疫苗加强免疫,会获得更高的防护水平。



北京流行毒株比广州的更“毒”?专家解读

新华网 2022-12-12 17:02 发表于北京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介绍,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为主,其中BA.5.2在我国31个省份流行;BF.7在我国24个省份流行。

目前,北京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广州流行的变异株以BA.5.2为主。不同地区流行的变异株,从临床医学角度来说有何不同?一起来看专家解读。

1


奥密克戎不同分支
传染性和致病力不会有本质改变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介绍,新冠病毒经历好几代变异,奥密克戎变异株BA.4、BA.5是从BA.2变过来的,BF.7又是从BA.4和BA.5变过来的。只要该病毒还是奥密克戎分支,病毒的毒性、致病力和传染性不会有本质改变。

北京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目前统计无症状加轻型占到98%,病毒对人体主要侵犯在上呼吸道。上呼吸道症状表现因人而异,有人发烧明显,有人咳嗽明显,有人嗓子不舒服明显,这跟自身免疫力、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系,并不代表病毒的致病力和毒力有改变。

2


不同人群居家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童朝晖表示,轻型或无症状的青壮年,没有基础疾病,可以居家对症处理。如果有基础疾病,但基础疾病稳定,也可以居家隔离观察。

对于脆弱人群,65岁以上,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如果基础疾病稳定但新冠症状比较重,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需要去定点医院就诊。65岁以上,心梗、脑梗患者,或者基础疾病不稳定、要做急诊手术的患者,这一部分人群建议去综合医院就诊。



“通信行程卡”13日起正式下线

人民日报 2022-12-12 00:35 发表于北京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

评论:近日,“某地阴性清零”“满街都是神雕大侠(杨过,谐音阳过)”“如果你还不认识一个‘小阳人’,请检讨自己的社交能力”等“段子”流传甚广,让人在疫情的阴霾之下,有了哑然一笑的轻松。
不过,有的“段子”和留言却让人感觉变了味道——“找个合适的时间去感染”“某某家毒株好,两到三天康复,一起去接种”,似乎有种敞开怀抱拥抱病毒的“豪迈”,让人看了“瑟瑟发抖”。
带一点调侃和轻松的“段子”,客观上能够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但一些段子中隐藏的消极情绪和“躺平”心态,需要大家理性看待。
当前,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下降,重症患者少,但肌肉酸痛、发热、咽痛等症状也绝不好受,最好别得病。同时,一旦感染就要居家隔离休息,暂时无法返岗,大量人群感染势必会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压力,使生产、流通等环节产生人力短缺问题。因此,做好自我防护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城市,为抗疫做贡献。
近期随着“新十条”出台,各地走小步、不停步,优化完善防控政策,目的是更好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对属地、部门、单位、个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政策的平稳有序衔接,核酸点不能撤得太急,要照顾到有检测需求的人群。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服务,根据需要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康复指导、转诊服务或就近购药服务等。各部门要主动细致、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购药难等急难愁盼问题。
“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并不简单。接种三针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后重症和死亡风险,对合并基础病的老年人尤为重要;佩戴N95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多通风等做法仍然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我们远离病毒,也是群众高度认可的个人防疫策略,我们要一如既往地落实。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可以适当储备一些解热镇痛的日常药物,但没有必要抢购、囤积。非紧急的就医需求,可选择互联网+医疗的方式就诊、购药,把医疗资源让给有紧急需求的人。总之,我们仍需做好自我防护,做好家人和城市的健康守护者,用健康的心态等待冬去春来。
又评 : 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内存海量个人信息!专家建议:应依法全部删除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12-12 11:22发表于北京

2022年12月12日零点,通信行程卡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俗称“行程码”)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出行,大家以保持和拥有绿色的“行程卡”而感到安心。“行程卡”是由信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手机用户可通过服务,查询本人前14天到过的所有地市信息;2022年7月8日,工信部发布公告: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通信行程卡”查询结果的覆盖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通信行程卡”app等查询渠道同步进行应用版本更新。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的数据分析的是“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信令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过程自动化,有严格的安全隐私保障机制,查询结果实时可得、方便快捷,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

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然而,“通信行程卡”收集了海量的个人信息,而且均属于个人的敏感信息,如特定身份、医疗健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信息海量的敏感个人信息如何得到保护,这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通信行程卡”的使命已经结束,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已经不再必要,应当依法全部删除。

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第1款的规定,以下属于法定删除个人信息的情形:一是“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二是“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

“通信行程卡”于2022年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这意味着“通信行程卡”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已实现,继续储存个人信息则不再具有正当性,应当依法删除。随着“通信行程卡”服务的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也同步下线。这意味着“通信行程卡”不再提供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产品或者服务,相关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已经届满,基于保护信息自决之考虑,建议依法及时删除基于“通信行程卡”收集和存储的全部个人信息。

行程卡下线,彻底堵死了基层加码的蠢蠢欲动

“别了,通信行程卡!”

今天凌晨刚过,“通信行程卡”就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下线公告”,“挥刀自宫”。手起刀落,伴随了14亿人将近三年的通信行程卡终于伴随着防疫策略的“U型”转向而走进了历史。

就像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所言,但愿这是行程卡“彻底走进了历史”,“再也不见”。毕竟,在一个自由迁徙的社会中,不需要任何羁绊大家出行的科技加持,这种动用实名制通信基础生成的行程轨迹,堪称大数据对个人生活的最大束缚,如今下线既是对防控策略调整的呼应,更是对牵制自由的纠偏。

当然,从“新十条”之后的防疫策略优化转向来看,通信行程卡的下线还是具有积极意义,至少,下线之后将意味着彻底堵死了基层加码的可能性,让不少地方的蠢蠢欲动彻底失去了数据依据,面对即将开启的春运和返乡过年人口流动高峰期,过往习惯了就地过节非必要不返乡的游子们,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回家团聚。

很多人好奇,“新十条”落地已经快一周了,还有地方没有被防疫转向的春风浸润到继续加码防疫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新十条”明确不再对跨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健康码,不进行落地检的情况下,12月9日,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却在发布反其道而行之的通告,要求“所有返程(乡)人员提前在‘陕西一码通-来(返)陕预填报’模块报备行程等信息,入区后主动向目的地社区(村组)、单位或留宿场所等报告”。

不止如此,此地还要求“各乡镇、街道对市域外来延返延人员要加大社区(村组)排查,引导外来人员主动向社区(村组)或居住酒店报备,主动落实自我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显然,这是公然违背“新十条”要求的加码措施。

在“新十条”落地后,面对北京、河北保定、四川达州正在经历的头一波感染高峰,一些地方表面上落实“新十条”的同时,背地里却阳奉阴违,比如,在某东部省份的沿海地级市,迄今为止依然要求海南返乡的学生报备隔离,社区要求河北返回的七天居家隔离,需要闭环管理的地方名单还很长,甚至进入政府大楼还得需要24小时核酸,原本需要48小时核酸的区域也加码到24小时。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原本以为“全剧终了”,没曾想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却是“刚刚开始”。据“浙江新闻”报道,在浙江明确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扫“场所码”、查验核酸后,报社同事所在的小区物业和业委会商量后却提出:扫码可免,但进小区时健康码还得看。由此还导致了业主分歧,一部分坚决反对回家还得看健康码,一部分认为物业也是为大家好,看个健康码也没添多大麻烦,还能给安全加道保险,岂不是更安心?

报道称,支持物业做法、主动要求“加码”的人还占据了上风。其实,这反映出一些人突然从过往定时核酸、出入扫码的管控中过渡到正常生活,反倒不习惯了,觉得失去了由国家力量提供的周密保护,陷入担忧、恐慌,主动要求“加码”。甚至有人门也不敢出,公共场所更不敢去。

而这背后,就跟一些人开始对疫情依依不舍,甚至对将要取消的行程卡表现出怀念情绪,严重点说,这是标准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种病症的危害性,远超已经不及感冒的奥密克戎。

公众的情绪和心理变化需要及时疏导,毕竟这个“U型”转向的弯度太大,很多人沉寂在之前的氛围中无法走出,有必要通过科普真实可信的新冠常识对其进行释疑,但这绝非就要层层加码或者自我加码的理由。

大家应该明白,最核心事实就是新冠病毒毒力和致病性显著降低,多数感染者甚至不需要吃药就能自愈,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积极适应公众策略的变化。要知道,对优化调整的防疫措施形成共识,执行起来不变形不走样,这是底线,唯有任何地方不折不扣的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意义上毫无羁绊的自由通行才能彻底实现。

因此,掌握着每个人行程数据的通信行程卡下线不仅及时,而且相当必要。不只是下线,行程卡、健康码、核酸数据信息这些事关公民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电话、出行轨迹、到访场所等最完整、最精准的个人数据,由于涉及到14亿人的隐私,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到底是从源头上销毁,还是就地封存,也必须要有个明确说法。
行程卡下线让春节回家的路更顺畅
出于免遭数据外泄或者被非法交易的担忧,对于威胁每个公民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的核心信息,毫无疑问,尽快彻底销毁是最佳处置方式。
在“新十条”取消出行限制后突显的感染病例激增正在北京等地上演,事关几亿人的春运迁徙即将于下月7日启幕之前,突然下线了“通信行程卡”,应该说还是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毕竟,专家预计未来1个月内奥密克戎将触及感染峰值,重症救治更考验医疗资源配置。
不过,此时下线通信行程卡也是彰显了防疫“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让那些仍在迟疑观望、蠢蠢欲动的地方意识到防疫已经彻底转向,层层加码一去不复返了。下线行程卡,也等于对依托行程数据层层加码的做法釜底抽薪,让加码失去了科技加持的依据,让我们的回家之路更顺畅。
毕竟,科技任何时候都是为人服务而不是束缚人的自由,行程卡这种特殊时期有碍自由的应急举措早日退场是应有之义。
此刻,通信行程卡退场,我们不说再见——只希望永远不见!
此刻,通信行程卡退场,我们不说再见——只希望永远不再触碰!
此刻,通信行程卡退场,我们不说再见——只希望永远不再返场!
此刻,通信行程卡退场,我们不说再见——只希望永远不再出现孪生工具!
此刻,通信行程卡退场,我们不说再见——只希望科技永远向善!
此刻,通信行程卡退场,我们不说再见——只希望永远也不会再有依托个人隐私限制自由的政策问世!
此刻,通信行程卡退场,我们不说再见!


​三大运营商:将删除通信行程卡用户数据

新京报 2022-12-12 22:29 发表于北京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许诺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12月12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官方公众号发文称,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渠道同步下线。

当行程卡成为历史后,此前存储在其中的用户数据如何处理,会否造成信息泄露成为了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之一。

12月12日晚,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中国移动方面获悉,中国移动高度重视客户个人信息保护,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自12月13日0时“通信行程卡”服务下线后,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中国联通官微12日晚间消息,中国联通也将自12月13日0时“通信行程卡”服务下线后,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同日,中国电信也对公开表示,将同步删除“通信行程卡”用户行程相关数据。

行程卡通过运营商数据获取用户位置


“通信行程卡”于2020年2月底上线,是工信部组织中国信通院和移动等运营商推出防疫专用的公益性应用。此后数次迭代,添加了行程标星等功能。

根据工信部2022年5月26日公布的数据,行程卡用户查询次数累计已达到556亿次以上。上线初期,手机用户可通过服务,查询本人前14天到过的所有地市信息;2022年7月8日,工信部发布公告: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通信行程卡”查询结果的覆盖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通信行程卡”APP等查询渠道同步进行应用版本更新。

12月12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春晖公开表示,“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的数据分析的是“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有严格的安全隐私保障机制,查询结果实时可得、方便快捷,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

“个人认为,行程卡相当于一个服务导引的入口和信息展示平台,具体的数据应该存储在运营商数据库中。”12月12日,接近行程卡研发团队的陈石(化名)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打开通信行程小程序卡界面,其标注服务联合提供方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除信通院外,其余四家服务提供方皆为电信运营商。陈石对记者表示,如果行程卡可以储存历史数据,那么如此海量的数据信通院一方或难以独自存储下来,“行程卡实际上是和个人通信服务绑定的。”

“行程卡通过技术手段让用户输入查询指令,直接调取了相关运营商后台服务数据,这套小程序由中国信通院牵头,由各大运营商提供数据接口。”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赵占领表示。

用户信息如何删除?

三大运营商:

通信行程卡相关用户信息全删除


那么,当通信行程卡下线后,其涉及的相关用户信息会否造成信息泄露?是否应该删除?

赵占领表示,行程卡里涉及的手机号码、特定身份、行踪轨迹、医疗健康都属于个人信息,属于个人保护法规定的敏感信息范畴,这类信息在收集和使用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则。在他看来,行程卡停止服务后,应该把这些信息彻底删除,否则安全隐患较大。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二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因合并、分立、解散、被宣告破产等原因需要转移个人信息的,应当向个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和联系方式。接收方应当继续履行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接收方变更原先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重新取得个人同意;而《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则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

对此,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如果经过论证认为相关信息没有必要转移给另外一个主体、另外一个单位,这种情况下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情形,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删除的,个人有权请求删除。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应该按照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对信息进行删除处理。”赵虎说,“此外,三年来各地健康码所收集的海量的信息,究竟是否有必要在脱敏之后安排做研究使用,尚需论证。”

不过,谈到操作层面,赵占领认为,“个人保护法的条款围绕行程卡退出机制,缺少行政部门或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监督。用户个人基本上难以发现是否从根本上删除,只有删除后由监管部门核查,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处理者真正做到了删除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