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 > 正文

浪费粮食敲响警钟!科普知识讲给你知道!猝死发生前会有哪些信号?经常熬夜的人,速看!

时间:2020-08-30 10:11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触目惊心!每年损失掉一个四川省的粮食产量…科技日报 今天近日,粮食浪费成为公众关注热点。相比司空见惯的“舌尖上的浪费”,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鲜为人知,但...

科普知识讲给你知道!

游一次泳你会吃进多少屎?
原创 中国科普博览2020年8月30日科技管理所

为了帮你加深印象,再次向你隆重介绍这个耗时两年斥资亿元的新专栏!
在这里你能收获奇妙且“有用”的知识!
不知道怎么强身健体?别担心,朋友聚会用它致打率可达98%!
不知道怎么和新同事聊天?别担心,用它把气氛降至冰点!同时也欢迎在评论区开车开脑洞嗷!

温馨提示:本期内容口味过重,是否作为下饭菜请根据身体情况自行选择,一旦出现恶心、呕吐等特殊症状,请不要来骂小编。

为什么看到本期标题会觉得恶心?

既然本期作为重口味大合集,那么第一个问题就要开个好头。
好了,我们来说一说人为什么会恶心。
引发人体恶心呕吐的原因通常有四种:
1、胃原性呕吐,急慢性胃炎和肠道堵塞是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
2、条件反射性呕吐,由厌恶的食物或者场景引发;
3、中枢性呕吐,一般是由于颅脑外伤造成颅内压增高所致;
4、前庭性呕吐,例如晕车晕船。

显而易见,看到标题犯恶心属于第二种,发生的机理:令人厌恶惊恐的场景或气味(真的屎),通过视觉、嗅觉等感受器传入大脑,文字(标题屎)或者语音则是由于人类接触这类信息时,通过图片的方式进行理解分析,根据生活经验脑补出场景,进而将信息传递给大脑里管制呕吐动作的呕吐中枢,精神或心理因素进一步引起或加重呕吐中枢的功能紊乱,促使恶心与呕吐的发生。
看到这你可能就会问,我就不觉得恶心呀。因为这种我们从小就养成的条件反射,不同于类似膝跳反射那样的先天性行为。
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我们接触脏东西时,会遭到制止,多次警戒后,大脑里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条件反射印记,一看见脏东西就会反感。
另一方面是因为趋利避害是一种本性,加上自我保护意识,会出现不自觉的规避闪躲的心理,就会引起不适反应。
不同的人会对这种条件反射有不同的反应,很大一部分属于心理因素。克服一定心理障碍后对这种外界场景刺激并不会引起呕吐中枢的兴奋,也就不会感到恶心了。

游一次泳你会吃进多少屎?

我就先和各位看官说了吧。平均每个游泳池含有75L尿液,大概140瓶矿泉水。平均每个人会带进0.14g粪便进入游泳池。这个数据来源其实是200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研究发现洗澡的时候,平均每个人的肛周表面会洗下0.14g粪便。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淋浴就进入游泳池,那么平均每个人至少会带着0.14g调味剂粪便一起下饺子。
0.14g?克?咋测的。给我听好咯,我们可以通过找到大便中独有的东西来推测环境中有多少粪便,这个独有的宝贝便是粪大肠菌群。它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粪便,通过测量水体中的粪大肠杆菌,就能够知道水体中有多少屎。

科学小白看了一眼也能上手的方法:
将游泳池中的水分离出细菌在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培养,如果培养液颜色变黄变浑浊,并且产生了气体,则可以判断水样中含有大肠菌群。将怀疑菌群放置在特定的温度条件(44.5℃)培养,还能产酸产气,并且指示剂变黄色,则说明水样中含有粪大肠菌群。 平均每1g 粪便中有大肠杆菌4×108个。测出环境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也就能推算出水体中粪便的多少了。
有条件的同学我相信完全可以照着做下来,小编已经试过了,一点都不难,过程轻松有趣,打开了科学的大门……缝

你捏死的虫子会痛吗?

虫子虽然是无脊椎动物,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神经系统,只是与高级动物的神经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别。
最明显的差异是,假如哪只小虫子被你斩了首,那它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可以爬行,甚至是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而人类失去了大脑就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虫子的神经系统并不一定由大脑全权控制,而是被遍布全身的神经节调节。
我们人类感受疼痛,首先通过疼痛感受器感知,然后通过脊髓向大脑发送信号,丘脑再将这些疼痛信号引导到不同的区域进行解释,并将其与我们之前经历的疼痛进行比较,最后,边缘系统控制我们对痛苦的情绪反应,使我们哭泣或者产生愤怒的反应。
虫子的反应则主要靠先天遗传,如果你用一根棍子去戳果蝇幼虫,它会马上滚到另一边,让棍子不再碰到它,很明显果蝇是会避免伤害的。
只是这种避免疼痛的反应不一定意味着动物就是处在疼痛当中。这种反应可能是单纯的反射,其信号并未通过大脑中的所有通路,而是绕过了与疼痛意识相连的神经系统。
疼痛最终是一种情绪反应,并不只是单纯的条件反射,所以虫子是否感到疼痛的问题,最终取决于它们是否感受到“痛苦”这种情绪。这也是最困扰科学家的地方。所以要知道虫子是否会痛,寻找的不止是条件反射的反应。
所以,虫子会痛吗这个问题我也不能给出一个很确切的答案,没关系。浪费了你宝贵的几分钟,我很荣幸。

猫薄荷人可以吃吗?
猫薄荷,人可以吃吗?当然可以!

猫薄荷的正式中文名叫做荆芥,和植物学上真正的薄荷Mentha纯属远亲,在英文中,它被称为Catnip、Catswort或者Catmint,反正有点和猫脱不了干系的意思,又因为长得有点像薄荷,有浓烈的香味,所以实际生活中人们更喜欢叫它猫薄荷而非荆芥。
并非所有的猫都会对猫薄荷产生反应,据统计资料显示,大概会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猫对猫薄荷全然无感,表现出完全的高冷。研究显示这是因为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如果猫爹不爱这口,那么它的猫仔也很可能不爱这口。
一些种类的猫薄荷含有少量薄荷醇,会让茶水带有一丝丝清凉感,还会有类似于西柚和柑橘混合的清香,简直就像液态口香糖,约会前来上一杯猫薄荷鸡尾酒,保你手到擒来。猫薄荷还可以用来泡香草茶,不过切记不要用开水冲泡,高温会使得其不少香味物质变性而风味丧失,叶片也会很快变成难看的灰褐色。还有,猫薄荷大多叶片纤维质感较强,绒毛较多,在烹饪时并不太适合直接作为沙拉、或者配菜食用,而是用鲜叶或者干燥叶片捣碎,作为汤的调味料食用。它所释放的气味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驱赶蚊子、苍蝇,白蚁、甚至小强等你或许不喜欢的昆虫。想要逗逗猫,家中常备猫薄荷,想要调酒、烹茶或者做菜,家中常备猫薄荷,想要改善生活环境,家中常备猫薄荷!

螺狮粉为什么这么臭?

这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于广西柳州的一种街头小吃,有人赞不绝口,有人痛心疾首。螺蛳与猪骨熬成的汤鲜美绝伦,配上滇桂一带久负盛名的米粉,以及炸花生、辣椒、木耳、酸笋等调味品,使得这种食物集酸、辣、香、鲜于一身。即兴赋诗一首:下班来碗螺蛳粉,世间从此无爱恨。
今朝有酒今朝醉,tomorrow is another day。言归正传,为啥这玩意儿有人说臭有人说香?因为螺蛳粉中唯一经过发酵的食材——酸笋,它既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的硫化氢,又有香味剂粪臭素。
值得一提的是粪臭素本身在低浓度下,不但不臭,还是很多花香气味的来源。很多香水和香薰类产品也会添加粪臭素作为香味剂。可是如果浓度过高,粪臭素很快就会变成臭味。而且腐臭的味道,对于进化早期的原始人类来说,可能反而是一种香味,因为腐臭意味着经微生物发酵,也就意味着容易被消化。
当然,螺蛳粉的味道肯定不是一两种物质能够解释的,事实上每种发酵食品的特殊风味都是由数十种乃至上百种挥发性物质混合而成的。硫化氢(或其他巯类)以及粪臭素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臭味(或者是类似粪便的气味)的来源。螺蛳粉中尚有多种醇类、醛类和酸类等物质对其气味有贡献。

附一:

触目惊心!每年损失掉一个四川省的粮食产量…
来源:  科技日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0年8月30日科技管理所发表于北京

近日,粮食浪费成为公众关注热点。 相比司空见惯的“舌尖上的浪费”,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鲜为人知,但同样触目惊心。 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后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而四川省2019年的粮食产量为699亿多斤。

1 、收割环节损失突出 在记者近日的调查中,粮农、农业干部、农业专家普遍反映,粮食收割环节的损失非常突出,不要说颗粒归仓,有的机收损失率甚至高达10%。 收割机驶过的田地粮食损失令人心痛 小暑过后,洞庭湖平原上收割机轰鸣,拖拉机来往,粮农正在抢收早稻。
湖南省岳阳县诚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喻忠勇望着眼前的农忙景象,却感到有些心痛——收割机驶过的田里,往往留下不少稻穗,稻谷更是四处撒落。他捡起一株饱满的稻穗,叹了一口气:“机械化确实提高了粮食收割效率,但作业还不够精细,导致损失不少粮食。
” 记者在湖南、黑龙江、河南等多个粮食生产大省采访时,粮农普遍反映,收割环节的粮食损失问题还比较突出。 首先,收割时机械碰触造成一些损失。“收割机拔禾轮的滚动,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脱落,损失率在3%至5%不等。”湖南省的种粮大户向铁青告诉记者。 其次是脱粒不完全也会造成损失。
记者曾在黑龙江省多处大豆收割现场采访,看到地里有一些遗落的大豆,抓起一把地上的豆荚,里面还夹杂着10多粒大豆,可见脱粒不彻底。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村民毛志江说,过去手工收割,损失较少,现在收割进度快了,损失也大幅增加。 机收玉米的损失也比较明显。
黑龙江省兰西县种粮大户刘国明种了5000多亩玉米,他说,玉米粒比较干、脆,收割玉米棒时就容易掉下玉米粒,如果玉米倒伏,还会落下一些玉米棒子,损失进一步增加。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收割机主要存在作物损失和损伤两大通用技术难题,部分玉米机收总损失率和总损伤率均高达10%。中国农业大学武拉平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水稻和小麦的机收环节损失率分别为3.83%和4.12%。 “实际操作中的损失率比理论上还要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理论上是按照最佳收割条件计算损失率,但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最佳收割条件,比如粮食过度成熟导致更易脱落、下雨天导致谷粒黏附影响脱粒等。 还有因为成本考量造成的损失也不容忽略。
湖南省沅江市种粮大户周波说:“接近成熟的水稻遇大风容易倒伏,倒伏严重的,收割机难以收割,人工收割成本高,往往就放弃了,损失率有时候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7月16日,湖南省岳阳市一处大面积倒伏的稻田。
此外,田块不规整带来的机收难题也导致不少浪费。
河南省濮阳县农民马文田家的地在黄河滩区,地块不规整,边角地狭小,无法机收。他说:“闲的时候自己用镰刀收一遍,如果太忙就不管了。” 收割机的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 周波等种粮大户反映,在收割环节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中,收割机械的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比较突出。
陈志认为,当前的不少收割机难以对作物进行高效、优质处理,比如不能对玉米的籽粒、芯轴、秸秆、苞叶分别进行精准剥离;水稻收割机的清选工序,长期存在严重的黏附堵塞问题,籽粒不能及时分离;小麦收割机的割台高速碰撞穗头,产生严重的掉粒损失。
陈志告诉记者,摘穗、脱粒工序中的高速碰撞,均会造成严重的籽粒破碎。籽粒一旦破碎,尤其出现了裂纹,对后期的存储影响比较大,只要储存环境含水率稍高,就极易产生霉变,无法再作为口粮使用。
他说:“收割机的损失率有国家标准,但碰撞造成的籽粒破碎,特别是裂纹很难测定,长期缺乏相关国家标准。” 多位粮农和农业专家反映,国产收割机精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黑龙江省鹤岗市强盛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兆友说,作为农机装备中重要的传动变速系统齿轮,国内一些产品磨齿精度相对较低,啮合紧密性较差,导致在换挡、变速、转弯的实际作业中容易发生卡死、操作延迟等问题,会影响作业质量和操作安全性。
陈志认为,国外收割机的设计制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田间试验支撑,部分机械性能相对更好。但也要看到,国外收割机面对的多是集约化程度高的田地,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可变因素较少,作业相对稳定。 他说:“我国粮食品种、农艺、气候等存在多样性,形成天然的多变农业工况,导致收割机难以标准化应用,难以具有普适性。以玉米为例,我国种植行距在30至65厘米之间变动,各地不一,造成机械化摘穗漏摘率高,而部分农业发达国家的玉米种植行距统一,一种机械能够对各地玉米作业,损失率较低。” 加强农业机械科研攻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国农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收割机性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操作人员素质优化、抗倒伏粮食品种的研发等等,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朱启臻告诉记者。 在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农机手操作大型收割机收获小麦。——要积极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粮食收割环节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
陈志建议,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集成平台,充分利用农机农艺融合原理,设计制造能够适应农艺特征的收割机,提高机械结构和工况参数对作物力学的匹配。 ——要突破一批关键性重大技术,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陈志建议,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机械作用下的黏附、断裂等规律,精准构建作物与机械互作模型,开发能够表征上述模型的新算法、新传感器,形成对多种作业工况的调控技术,实现作物收割降损、增效。
——要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要降低土地细碎程度,种植规模越大,田块越成系统,越有利于联合收割机的作业,有利于降低损失。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李国祥建议,对农机作业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其节粮意识,同时要完善机收社会化服务合同的内容,将损失率等纳入服务条款。

2 、农户储粮损失比例达8% 农户在粮食储存环节造成的损失严重:据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粮食收获后,一些农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农田地头搞“地趴”式储粮三四个月,等到价格合适再出售。这种储存方式容易导致粮食生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损失。
农户“地趴粮”易发霉腐烂,一些合作社粮仓散热不好“烧粮” 夏收时节,周口市郸城县的一些农民反映,房屋潮湿,家里堆的小麦已经有霉味,至少有一成麦子没办法吃了。
记者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S217省道边一家私人粮食收购点看到,从农户手中收购的小麦被直接堆放在院子里,简单地搭盖上防水布。
在东北,粮食收获之后,不少农户也往自家院子里堆放,俗称“地趴粮”。
农户们说,如果遇到冷暖天气交替,粮食常常发霉、腐烂,另外鼠害也令人苦恼。 黑龙江省青冈县种粮大户黄国玉种了200多亩地,每年收回的玉米都堆在自家院子里。
他说,不少农户都采取“地趴”式储粮。有的农户自家放不下,就在田里找一块地平整下充当临时储存场所,等到价格合适时再卖给粮食经纪人。一般来说,都得储存三四个月。 “损失确实不小,一亩地收1500斤,在我们手中储存损耗就得近百斤。
”黄国玉说,多年来一直这样存放玉米,没有太好的办法,每年都有粮食霉变的情况发生,还有一些粮食被老鼠吃掉。
记者走访了湖南省岳阳县等地的部分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种植合作社,他们的粮仓普遍简陋,仓库散热不好,稻谷加速陈化,出米率降低。同时,仓库密封性能不好,杀虫效果有限,导致粮食遭遇虫害,也会造成损耗。
岳阳县诚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喻忠勇说,合作社的仓库一般没有空调,稻谷烘干后,热量没法及时散掉,堆在中间的稻谷就容易“烧坏”,一些米粒变黄的稻谷只能用作饲料。
“前年,我们合作社没有注意这一点,200多万斤稻谷就出现‘烧坏’的情况,原本每斤1.2元,后来每斤不到1元就卖了。” 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尽管通过实施“粮安工程”等措施,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但粮食产后减损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农户储粮损失比例达8%左右。 现存效果好的储粮设备普遍容量小、价格高,烘干机等少人问津 在东北,有的农民将玉米存放在“玉米楼子”里。
黑龙江省宾县常安镇种粮大户杨成发家有一大一小两个“玉米楼子”,大的长40米、宽1.5米、高2米,周边是铁丝网。
杨成发说,这种储粮方式通风透光较好,可以实现自然风干,减少了损失。 当地农业干部介绍,采用“玉米楼子”进行储粮,损耗可降至5%左右,减少3%的损失。按每户年平均收获玉米40000斤计算,采用科学储粮技术,每户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200斤。按中等品玉米每斤0.7元计算,农户因此增收约840元。
为何很多农民采取“地趴”式储粮,而不用这种科学储粮仓? 黑龙江省木兰县种粮大户李斌种植400多亩玉米,每年都把玉米存在村头的一块空地几个月,等待春节后再卖。
他说,种几十亩地用“玉米楼子”还行,但种粮大户种植面积很大,需要多个“玉米楼子”储存,投入成本太高。 为了减少农民储粮过程中的损失,前些年,国家粮食部门推出了科学储粮仓项目。
黑龙江中良仓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柳芳久说,在当地推广科学储粮仓时,发现由于仓型容量小、性能单一,不适应种粮大户的需求,推广效果不理想。
柳芳久说,在黑龙江省推广的多是容积为12立方米和22立方米两种规格的储粮仓。东北耕地面积大,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较多,种粮大户少则种上百亩,多则上千亩、上万亩,科学储粮仓的需求量大。
例如,容积为12立方米的储粮仓,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但连10亩地的玉米都装不下,成本太高了。 除了农户,部分中小型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经纪人的储粮设施也很简陋,造成严重的粮食损失。 河南省兴业粮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兴业说,粮食经纪人从业门槛比较低,没有很好的储藏条件,建一个专门的仓库就已经是“高配”,很少有人花钱购置烘干机。一旦遇到降雨等天气,小麦的霉变率就迅速升高。
张兴业说,无论中小型粮食收购企业还是经纪人,从成本核算的角度,通常都不舍得花大钱购置烘干机械。比如,按照现有补贴政策,购置一台塔式低温循环烘干机要10多万元,但是损耗1000斤小麦,也不过1000元左右。 降低农民科学储粮成本,尽快研发高效储粮设备和技术 在我国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改善粮食储存条件,减少农户、中小企业、粮食经纪人等储粮环节损失,对于节约粮食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户科学储粮。 湖南省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岳文等建议,各地科技、粮食等部门要加强宣传与技术辅导,提高农民安全储粮意识,引导农民安全储粮,给农户传授科学、先进、合理的家庭储粮技术。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建议继续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力度,中央、省级财政多提供匹配资金,尽量减少农民购买成本,并通过粮食部门定向监督,确保“专仓专用”。
柳芳久建议,要根据不同区域、各类粮食具体情况,尽快研发出简便安全、适应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粮仓,仓型大小应以当地户均粮食产量为依据,避免出现粮仓大小不适用问题。

3 、过度精加工带来的损耗 两份颜值不同的大米:一份是粗加工,色泽暗淡;另一份经过精细加工,洁白晶亮。你更青睐哪个?
记者调查发现,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但看起来“白细美”的粮食背后,存在粮食过度精加工带来的损耗问题。原农业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显示,因过度加工我国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有的100斤稻谷只出30多斤米,精加工面粉有的出粉率仅为20%

在哈尔滨市双利精米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清理筛、碾米机、抛光机等正在作业。带着壳的稻谷进入车间后,历经三抛三选、去杂、碾米等28道工序,最终被加工成色泽晶亮的精米。
公司副总经理卞敬侠说,从水稻到大米,28道工序包含3次抛光,每抛光一次就会增加一次损耗,导致出米率降低一两个百分点。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发现,粮食精加工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一些粮食加工企业还在加工精度上“攀比”,精度越来越高,出米率、出粉率越来越低,成为粮食“餐桌外浪费”的一环。
据业内人士反映,一般来说,100斤稻谷去壳后会变成80斤左右可食用的糙米,糙米磨成白米又损失10斤左右,再经过两次抛光、两次筛选又损失4斤,这样共有14斤左右原本能吃的大米损失掉。
湖南省岳阳市一位农业干部告诉记者,有的企业100斤稻谷只能出30多斤精米,剩下的多为碎米,只能用来做饲料。
面粉行业同样存在过度精加工的问题。走进超市粮油货品区,麦芯粉、特一粉、富强粉……面粉类型五花八门。对比可发现,加工精度高,面粉更加雪白细滑,价格也高。
行业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小麦出粉在80%左右,但近年精加工面粉在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出粉率在70%左右的面粉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30粉”“20粉”。

  “卖相”越好价格越高助推过度加工

国家对粮食加工有明确标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2019年5月实施的《大米》(GB/T1354-2018)国家标准将大米加工精度分为“精碾”“适碾”,精碾为背沟基本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0%至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适碾为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l/5的占75%至85%,其中粳米、优质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为2.0%至7.0%。
  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由于市场上精加工大米售价普遍高于一般大米,所以一些企业刻意提高粮食加工精度,还把高于国家标准作为卖点进行宣传,吸引消费者。
  面粉行业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由于小麦加工行业长期存在加工成本高、收益低的情况,而精加工面粉口感好、色泽好,售价更高,企业更愿意通过精加工来提高产品售价,增加利润。
  湖南省益阳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蔡达明说,近些年精深加工愈演愈烈,除了部分消费者的认知误区外,一些加工企业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忽视。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企业通过过度加工让粮食卖相更好,价格也就定得更高。
  “好看”不等于“好粮” 应适度加工减少损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粮食的深加工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标准的过度加工会增加粮食损耗,粮食加工不一定是越“细”越好。
  黑龙江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总经理孙斌说,很多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越靠近小麦或者稻谷表皮的部分所含营养越丰富。
  “为迎合部分客户需求,我们抛光3次。”卞敬侠说,经过3道抛光的精米,胚全部脱落,皮层全部剥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所剩无几。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的观念和需求也更加多样化。郑州市民刘珍珍说,过去讲究吃细粮,但现在大家都知道常吃细粮对健康无益,米越亮、面越白,越是不敢买,可超市卖的多是这种粮,没太多可选择的,希望精细主粮之外,有更多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粗粮商品。
  一些专家表示,粮食加工企业应将企业发展的重点和利润的增长点放在满足群众消费需要的产品创新上。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刚等专家建议,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粮食的健康与营养,加工企业可以将产品的重点聚焦在丰富产品种类、提升营养度、保证品质等方面。
   针对当前一些企业过度加工导致粮食损耗的问题,卞敬侠、蔡达明等建议,应该推动企业切实遵循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严格限制过度加工,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降低损耗。

附二:

猝死发生前会有哪些信号?经常熬夜的人,速看!
张明智 新华网 2020年8月30日05:35发表于北京

当代生活节奏变快,压力逐渐增加,发生猝死的人群日益趋向于年轻化。
据中国疾病死亡人数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
这个数字,远远高于自杀、交通事故和白血病引起的死亡人数,相当于每天近1500个人发生猝死,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原因猝死,并且抢救成功率不足1%。
很多人可能对统计数字不太关心,但身边的实际案例却在屡屡发生。
只有心脏病患者会猝死?一旦发生猝死应该如何急救?这篇文章统统说清楚……

1.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其中,貌似健康者是猝死的主力军,出乎意料和发生在短时间内是猝死的鲜明特征。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
猝死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心脏引起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停跳,呼吸停止,氧气无法正常供给到身体和大脑,最终导致死亡,这种猝死在医学上叫做心源性猝死。
所以,有冠心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脑中风和心衰的病人更容易发生猝死,但也并不意味着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
这些患者一天中在早上发生猝死的概率最大,一周内周一发生猝死可能性最高,一年四季里冬季猝死率最高,比夏季高18.7%。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主要因为老年人常伴随心血管疾病,血管弹性降低,心肺功能往往跟不上气温、情绪的变化而容易诱发猝死。

2.哪些因素可能诱发猝死?
从近几年的猝死数据统计来看,年轻人在猝死人员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包括加班、过劳、抽烟、喝酒、熬夜等在内的不良生活习惯,最终使得心脑血管疾病走向年轻化。
上述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往往多见于某些特定职业内,比如IT程序员、医生、企业高管、运动员等。
因此这类人群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防范猝死。
3.猝死发生前都有哪些信号?
在长期不规律生活习惯下,虚汗频发、心跳无故加速、整日精神萎靡,都是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如果对这些信号视而不见,有可能出现心跳加速或过缓并发、心慌、间歇性眩晕,这种情况说明身体状态已出现严重下滑。

长此以往,很可能诱发心脏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
时而出现的胸闷、胸痛、后背压榨式疼痛就是冠心病的表现,并且后背压榨式疼痛是猝死的终极警告,此时的冠心病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致命。
所以,当出现反复晕厥、胸闷、胸痛等症状时,尤其是继发于长期熬夜、加班、过劳或者感冒等,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期体检,每年1-2次,特别是年轻人。

4.一旦遇到猝死情形,怎么急救?
首先,平时出现过胸闷、胸痛的冠心病患者,可以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片。
其次,如果遇到心脏骤停、晕厥、濒临猝死的人,应该运用“黄金救援4分钟”法则,即当发现有人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时,判断为临床死亡状态,应立刻施救。
其中,标准的急救措施是心肺复苏施救法,是一种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相结合的方法。

胸外按压:两手掌根部上下重叠,两手手指翘起抬离胸部,用上半身体重加肩臂肌肉力量,在与掌根垂直方向上用力向下按压,肘部不可弯曲,频率在100-120次/分钟,深度在5-6厘米。

人工呼吸:一只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颌,另一只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其头部后仰,目的在于使患者保持呼吸通道通畅,然后开始口对口呼吸。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要配合使用,30次胸外按压(儿童为15次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为一组,每5组为一个循环,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当然,远离猝死最好的方法就是保障心脏健康,积极做好预防。

5.如何预防猝死?
1. 我们要改变不良工作习惯,少熬夜、不过劳,保障睡眠充足;〈br/> 2. 定期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机能;
3. 戒烟戒酒、饮食清淡、低油低脂,多吃一些对心脏有益的食物;
4. 培养自身爱好,压力来临时,找到释放途径;
5. 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减轻烦恼,避免焦虑;
6. 定期体检,预防大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