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 > 正文
时间:2022-12-11 16:33 来源: 编辑:admin
实事求是看防疫,实事求是做防疫来源 : 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12-11 15:22发表于北京实事求是看我们在三年防疫中取得的成就和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打好防疫...
实事求是看防疫,实事求是做防疫
来源 : 人民日报海外网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12-11 15:22发表于北京
实事求是看我们在三年防疫中取得的成就和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打好防疫这场仗。
(一)
理解中国的政治和政策,要理解几句话,第一句是“实事求是”,第二句是“与时俱进”,第三句是“摸着石头过河”,第四句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看两本书“实践论”和“矛盾论”。
啥叫“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则,据此制定政策。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政策也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调整。这就是“与时俱进”。
啥叫“摸着石头过河”?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存在局限的。有些问题,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但又不能没看清楚就不做。所以要先试先做,边做边总结经验,调整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成熟的案例可借鉴,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先试,先做,再说。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要讲究多目标的平衡。控制疫情蔓延是目标,经济发展也是目标。不能片面的只关注一个目标,不管另一个目标。我们不可能为了防疫,把整个中国封几个月。同样,我们也不可能为了经济,就完全躺平不管防疫。最终要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这个合理的平衡,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随时调整的。
病毒的变化是客观事实。传染力越来越强,Omicron的传染力强, Omicron新变种比早期Omicron更强,清零越来越难,严格防疫需要投入的成本在不断上升。致病性,Omicron比Delta弱。这都是客观事实。
所以政策肯定要根据客观事实调整。从20条到新10条,就是调整。调整,观察,看效果,然后下一步再调整。
(二)
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看世界各国在疫情这三年的表现,第一是看生命,第二是看经济。之前写文阐述过,因为死亡归因统计的标准不同,超额死亡率(不管是因为新冠死亡,还是因为其他比如封控之类的原因死亡,全部算进来)是最准确的统计指标。
2022年3月,WHO公布了2020和2021年两年,世界各国的超额死亡率的估计:
2020-21年,主要肆虐的是原始株和Delta。Omicron是2022年才开始发威。当然,我们对Omicron变种的最终防疫结果还没有尘埃落定,但至少原始株和Delta的浪潮我们确实靠防疫防住了!
2020-21年,美国每年多死千分之一点四的总人口,两年合计多死了93万人。按人口比例,中国差不多要多死接近400万人。
2020-2021年中国的防疫政策,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这句话一点不为过。
客观地说,2020-21年的抗疫优等生也不仅仅是中国,新加坡、韩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抗疫优等生,大中华区的香港和台湾,也是优等生。而欧洲,美国的答卷都并不理想。
2022年的情况,确实有所不同,防疫优等生纷纷破防。
过去十二个月的累计超额死亡率,香港飙升到了万分之十四,台湾接近万分之八,新加坡也超过了万分之五。目前只有新西兰,还在万分之五以下。即使这样,这几个国家或地区在整个疫情期间的超额死亡率,仍然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他们仍然是抗疫的优等生。坚持到Omicron时代才破防的国家,他们的疫情期间的超额死亡率远低于2020年就破防的那些国家。
除中国外,之前所有的抗疫优等生都逃不过去,已经都放弃了。我们真真实实是世界所有国家中坚持到最后一刻才放弃的。
等到疫情真正过去一段时间,哪个国家更好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数据将一目了然。
大家都跨越抗疫的终点线时,我相信,从保护生命的角度,那时,我们仍然会是全球抗疫的优等生。
(三)
从经济角度,由于疫情大幅度扰乱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节奏,GDP增长率上蹿下跳。看短线的GDP增长率毫无意义。去年跌了20%,今年涨了25%,经济只不过回到原点而已。但如果单看今年数据,那真是出现了经济奇迹。
所以,看各国经济,得以疫情前的数据作为基准。我用OECD最新数据库,更新了一下最新的各国GDP,以2019年第四季度的GDP为100。
从疫情前的最后一个季度,2019年4季度开始计算,中国的GDP增长,超过了包括印度在内的主要经济体。从2019年第三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这三年,中国的年均GDP增速是4.6%,印度是2.2%,美国是1.6%。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都在0.5%以下。
这三年,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一枝独秀,但和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有很大距离。2020年三季度,中国经济比2019年四季度上升了3.5%。而美国下跌了2.5%。差距达到6%。2021年,美国经济迅速恢复,但中国仍然维持了增量百分比差距。2022年,虽然中国经济遭遇疫情很大影响,但增量百分比仍在扩大。
202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是2019年四季度的113.2%,美国经济则是2019年4季度的104.3%。差距达到8.9%。
日本从2019年四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经济几乎没有增长,韩国增长了5%。
英法德意四个欧洲国家,从2019年四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经济基本上原地踏步。
印度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疫情前,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中国。但疫情这三年,中国扩大了和印度之间的差距。中国2022年三季度,GDP是2019年四季度的113.2%,印度则只是106.4%。
如果我们看过去十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可以看到,疫情前,印度的经济增速已经追上中国,在2016-2018年甚至超过了中国。但疫情后,印度的经济明显掉队了。
从GDP增长的角度,疫情三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在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即使2022年经济增速大为放缓,但三年的总增速,仍然领先于上面的主要经济体。
GDP之外,外贸进出口,实物商品的生产,发电量,这些也都在证明中国经济在疫情三年整体表现跑赢全球大多数国家。同时还维持了较低的通胀率。
(四)
怎么实事求是看防疫?等到疫情结束之时,我们再算生命账,算经济账。
我相信,等我们挺过感染高峰期,也进入“后疫情阶段”,无论是生命还是经济,中国仍然会是全球表现最好的国家。但我们还需要打好最后一仗,打赢最后一仗。
最后一仗,我们的挑战和之前截然不同。怎么打赢最后一仗?还是要靠那四个字“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做防疫。
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要尊重Omicron最新变种强大的传染能力。我们要随时根据感染状况,调整应对策略。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应对策略。把主要精力从防止感染,改到保护脆弱群体,保证救治重症的医疗资源上。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很令人感动。
网络上,我们看到一些负面信息。当然,中国这么大,这么多人,总有一些负面的事情在发生。但我相信99%的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民警都是优秀的,负责的。他们与病毒顽强对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也很累,也很辛苦。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附 :
人民日报2022-12-11 16:21发表于北京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后,相关部门又陆续作出工作部署,强调优化就医流程,发挥医联体作用,也对发热患者就诊、居家隔离治疗,以及老年人、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服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强发热门诊设置,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线上咨询诊疗;开展好健康监测,对重点人群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为群众做好医疗服务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目前已指导各地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建设,包括进一步做好发热门诊的建设、加强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二级医院重症资源的准备、三级医疗机构重症资源的扩容和改造等。
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是10.65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是17.77万人。
焦雅辉表示,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此外,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对于各个专科ICU,要按照综合ICU的标准来进行扩容改造和建设。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需要的时候,可以在24小时内迅速转换成重症ICU的资源,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按照现在床医比和床护比,再额外扩充20%到30%的医疗力量作为重症力量的补充。“所有这些扩容和改造工作,要求各地务必在12月底之前完成。”
发布会上,焦雅辉强调:“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接诊核酸阳性患者。所有的医疗机构根据病情、根据患者的主诉来收治,患者也根据病情的需要来选择就诊医疗机构。”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救治的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能够显著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发热、咽喉疼痛、咳嗽、乏力等症状,在缩短核酸转阴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
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表示,无症状感染者不需要治疗,轻型感染者有一些轻微症状,比如轻微咳嗽、中低热或者嗓子不舒服,可以对症处理。如果高热38.5摄氏度以上,可以用退烧药或者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出现高热不退,呼吸频率加快、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定点医院接受治疗。
老年人是新冠病毒的高风险人群。焦雅辉说,构建网格化布局,并对老年人进行分级健康监测。老年人一旦出现病情的变化,不要求逐级转诊,而是通过三级医院开通的绿色通道,直接到医疗水平高的医院接受相应的诊疗服务。
央视新闻2022-12-11 16:17发表于北京
本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和热议。这次被民间称为“新十条”的防控优化措施,是在“二十条”发布后不久出台的,它聚焦优化、强调精准,对百姓关心的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管理,高风险区的划定封控,老年人疫苗接种和群众就医用药保障以及学校疫情防控和涉疫安全保障等防控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出“新十条”? 优化是完全放开吗?各方都做好准备了吗?
优化后的“新十条”防疫政策明确规定: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无症状感染者、轻症病例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居家隔离。
这些政策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多地政府在对管控措施优化调整,另一方面,恐慌焦虑在一些民众心里蔓延。
记者:有人担心是不是太快了,如果说这样的话,后面会不会出现更大面积的感染,比如说阳性的人可能会更多,确实是这个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肯定有风险,也就是要有人被感染了。但是我们看你感染以后通过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它毕竟造成重症的感染者还是少的。我们国家现在所做的“二十条”的优化,包括“新十条”,它都是基于证据的,都是基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所做出的调整,最终它会使我们的防控更加精准,更具针对性,也使防控能够更好地来平衡好和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关系的一个举措。
从2020年1月第一次被检出发现至今,新冠病毒发生了多次变异,阿尔法、贝塔、德尔塔演变到如今的奥密克戎,其变异株BF.7进化分支成为国内的主流毒株。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新冠原始毒株平均每个人传播2到3人,那么到阿尔法的时候,平均每个人传播4到5人,到了德尔塔就传播5到6人,到了奥密克戎,现在流行的BF.7从这些传播系数来看都是在逐渐增大,传播速度在增快。BF.7最快的纪录达到18,就是最快平均每个人能传18个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是流感的6到8倍。
一直密切监测新冠病毒的专家学者们发现,虽然现行流行的奥密克戎BF.7传染性极强,但是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原始毒株,特别是德尔塔,德尔塔的名声不太好,它不仅传染性强,而且还会有一些病人的重症比例也比较高。到了奥密克戎以后,经过不断地变异就比较温和了。从临床上看BF.7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它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中低热,甚至包括打喷嚏,流鼻涕,还有是嗓子疼,不舒服,也就是说至少会在90%以上是上呼吸道症状。从实验室和临床看,它侵犯到肺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正因为它这个病毒的变异主要在上呼吸道,不到肺,所以也就谈不上产生重症,因为只有到了肺有肺炎了以后,它的发展才会引起呼吸衰竭、肺炎,才会形成这种重症。所以说整个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包括它的病亡率也都是比较低的,在新十条中,疫苗接种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除了强调坚持应接尽接原则,更将老年人接种放在重中之重,强调聚焦提高60岁到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疫苗接种为什么如此重要?在政策调整之后,它对于民众防护和疫情防控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年来,我国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积极进展,开展新冠疫苗接种超过34亿剂次、超过13亿人,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虽然说疫苗预防感染的效果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好,但它仍然能够预防感染,特别是减少重症和死亡。中国香港的数据就显示,打了三针加强针的和没打的比,死亡的风险减少了97%。同样我们用上海60多万的数据,就是打了疫苗的和没有打的相比,6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的风险也减少了97%。所以打疫苗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疫苗接种以后,虽然我们抗体测不到了,过了一年半年抗体可能测不到了,但是一旦病毒入血以后,会快速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激活你的免疫反应,快速组装成新的抗体,细胞免疫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导致的进一步繁殖。疫苗接种肯定是有用的,只要接种过,他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就降低。
为了更好地推动疫苗接种工作,国家专门研究制定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四类新冠疫苗禁忌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所以目前定的就是四个人群是不打或者暂缓不打。一个就是对疫苗有严重过敏反应的,所谓严重过敏反应指的什么呢,出现过敏休克、出现喉头水肿的,危及生命的,这是不能接种的,其他出现荨麻疹等等这些,这都不算严重过敏反应,没有问题的。第二人群,就是各种急性感染疾病发热的,发热期不要打,因为发热本身就是炎症过程,打了疫苗本身就是诱发机体的炎症过程,所以可能有冲击,这不是不打,而是暂时不打。第三个就是各种基础病急性发作期也是暂缓打,也不是不打,比如说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出现脑出血了,脑血栓了,包括肿瘤化疗等等这些,急性的救治阶段暂时不打,等稳定以后再去打。最后一种情况就是终末期的病人,很晚期了,就先不打了。
研究数据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75岁以上的老年人、85岁以上的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来讲,感染新冠肺炎以后重症的风险分别是5倍、7倍、9倍,死亡的风险分别是90倍、220倍和570倍。8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一剂疫苗都不接种,有的研究证明它的死亡风险大概就是14.7%。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那么如果我们看一看今年,发生重症将近90%都是发生在60岁以上的。危重症就是有可能造成死亡的,全都发生在60岁以上,危重症的都是在60岁以上。
相关研究显示,80岁以上老人如果接种了一剂疫苗,死亡的风险就降到了7.16%。如果接种了三剂疫苗,死亡风险就降到了1.5%,与没有接种疫苗相比,接种三剂疫苗,死亡的风险下降了9.3倍。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你只要打了疫苗,你感染的风险就会减少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老人都打了疫苗,你这种风险是可以规避掉的,是可以不发生的,那为什么我们不去利用这样好的医疗资源,把这种风险规避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现在我们对打疫苗也开了很多绿色通道,包括上门对居家卧床的老人接种疫苗,包括老年人自己自愿,家属也要督促老年人去打。
“新十条”公布当天,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走访了几家药店,都见到了类似的居民排队买药景象。
在街头采访时我们发现,大多数民众对于一旦感染了奥密克戎,要怎么去处理,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才匆忙地跑去药店囤药,可是目前的状况需要如此吗?对于奥密克戎,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有哪些科学的认知和行动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实际流感和新冠现在目前区分起来难度是很大的,流感本身也是上呼吸道感染,新冠也是上呼吸道感染。就是都是出现发烧、咽喉痛、鼻塞、肌肉关节酸痛等等这些,这些表现都是非常类似的。但是流行病学这块可能很重要,就是周围有没有得新冠的,有没有得流感的。我们诊断传染病,这都属于传染病,首先看流行病学,有没有密切接触这个过程,如果有,你家里人得新冠确诊了,或者你周围人确诊了,那你新冠可能就很大了。
针对奥密克戎BF.7的临床症状,民众是否需要囤药?两位来自医疗一线的专家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就怕抢购,比如你抢购了十人份的量,没必要,别人也拿不到了,就是恐慌状态了。所以在这里还要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恐慌,平常心对待新冠病毒感染,同时备一点一般的药就可以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因为现在奥密克戎分支大多是无症状,90%是无症状和轻型。无症状你除了核酸阳性你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是不需要治疗的。第二个轻型,比方说上呼吸道我有点咳嗽,中低热还不是高热,嗓子不舒服。这种轻微症状同时也是不需要用药的。当然你要是高热,比方说38.5℃以上,体温很高了38.5℃以上。第二个我咳嗽影响我的睡眠、影响我的生活。类似这些症状比较重,你可以对症处理一下。比方说退烧、止咳这些,这些是可以的。如果再加重,你在家你也不可能会处理,你还是得上医院。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度,你的病情在哪个阶段。不是说我一阳性就要用药。
医疗专家强调,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退热药、止咳化痰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对普通型或者有进展为重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可以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抗病毒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外,中药在病毒性感染治疗过程中有独特的优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我们有一些治疗感冒的中药,尤其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你看里面的说明书,有疏风、清热、解表、化湿、清瘟,具有这一类任何2—3个功效的中成药物,我们都可以来服用。
“新十条”中,首次正式明确提出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同时对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紧接着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则明确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哪些情况可以居家治疗、居家治疗期间该怎么做、如何进行对症治疗、符合什么条件可结束居家治疗等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居家我们也强调有一定的条件,比如你家里就一个房间,还有老人,甚至还有卧床的,那就不适合居家了。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马上就被感染了,那风险就很大了。家里比如说有个两居室,你有个独立房间,这就可以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如果有条件一人一间是可以的,没条件你至少保证阳性病人是独立的,包括物品、接触、洗手、消毒这些工作做都好。实际上用75%酒精擦就行,不用到处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要戴口罩,自己在自己房间里面可以不戴,但是保持通风等等,和家里人接触的时候一定要戴口罩。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多采用居家隔离治疗的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感染者需要去医院治疗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有一类人,我们把他叫脆弱人群,比如年龄65岁以上,你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脏系统疾病,你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者你有肿瘤,甚至这些晚期肿瘤这些。包括还有一些属于免疫人群,比如他长期吃激素、吃免疫制剂。还有比方说晚期妊娠的,她需要生孩子。有一部分是刚生完孩子这些人群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人群。有一部分,他阳性以后基础疾病,比如我刚才说的这些病会加重,这些人群就得去医院。因为现在国家卫健委要求,包括各级省市卫健委要求要综合医院,对这些核酸阳性病人开放。每家医院要有相对独立的缓冲空间来接诊这些患者,而且也要求不能拒绝接诊这些阳性患者,对于综合医院,因为综合医院学科齐全,每个专业都有。像过去那些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没有那么多学科。所以我们建议,包括相应的文件也已经下发,要求这些有基础疾病的、病情不稳定的核酸阳性患者得去综合医院就诊。
近日,各地有多家医院被定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定点医院主要针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群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还有一类人群,也就是这些高龄的脆弱人群。他的基础病是稳定的,比方说我的心血管、脑血管、肾脏,相应的这些疾病是稳定的。这一部分人群,因为他也属于脆弱人群,居家隔离他也掌握不好,所以这部分人群是可以去定点医院的。
12月7日,“新十条”落地,伴随着社会面管控逐步放开,疫情也来势汹汹,作为新冠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医院,作为医院“第一哨”的发热门诊,都在经受着极大的考验。1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必须“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同时也要求发热门诊要扩大接诊空间,配齐医护力量、提升接诊能力,不能够随意关停,保证诊疗工作能够平稳有序地开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近期发热门诊患者明显增加,并且阳性病例明显增加,因为这种大量病人出来以后,医疗资源会出现一定的挤兑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说。尽管我们做各种预案,但是从全世界来看,包括日本卫生医疗条件那么好,包括韩国包括美国等等都会出现一定的病人大量暴发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医疗资源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社会防控降一级,医院防控升一级,社会防控常态化,医院防控最高。因为所有传染病的风险,医院会成为传染的风险地,我们既要保护好我们的病人合理分化,同时我们要保护医生护士。医护人员的保护能力和保护的形式要加强了,除了我们的急诊科、发热门诊会碰到阳性的人员之外,实际上我们的普通门诊依然会有阳性,因为有很多是无症状的,也会出现的。所以对我们所有的医生,他们的自我保护要加强。
几位在医疗一线的专家都向我们谈到,医院一旦发生医务人员感染,可能都会面临人力不堪负荷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整个医疗体系的联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首先保证正常的诊疗,特别是急诊包括急诊手术,这个肯定是要保证的。第二个,阳性病人分三个层级继续分流,慢性病还是倡导大家在社区,病情稳定你在社区进行拿药,坚持你的规律用药就可以了,这样那些大的医院三级医院相对负荷也会小一些。
为全力保障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重症风险较高的感染者及时救治,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2月7日发布《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明确了分级诊疗流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实际我们现在希望把病人留在家庭留在社区,避免到大医院。基层能力强了,病人留在基层,留在社区,留在家里,让大医院能够正常的诊疗,才能有效应对这种新冠疫情造成的各种冲击。
优化新冠防控措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些新举措,将有利于保障企业快速复工复产,也将更好地保障基本民生。
而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重点保障重症和高危人群的救治,则更好地统筹新冠防控和正常的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我们并不是说完全把它放开,我还是要采取适度的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要严防大规模的疫情的暴发和反弹。我们手上一直是拉着一根缰绳的。我要把它控制在我的医疗资源、我的应对能力、我的抵抗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太多了,适度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就要更严格一些。如果反过来在我的可控之内,那我就可以放松一些,这样实际上在这种调整当中最关键的是要平衡好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资源和这种疾病它的发生发展的这种关系。
“新十条”聚焦优化、强调精准,对包括幼托机构、中小学在内,进出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仍需提供核酸阴性证明,查验健康码。对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的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补充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以及商超、快递、外卖等从业环境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也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中小学等这些场所是特殊的,一方面,养老院、敬老院是以老人为主,这一部分如果受到新冠的影响,对他们身体的伤害是比较大,所以是特殊保护。像学校还有一些其他人员集中的这些场所,由于人员数量大,如果疫情传播进去以后,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很快扩散,就会造成恐慌,所以影响比较大,那么对于这些场所加强防控应该是必要的。防控措施要到位,但是不能过头。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 米锋:这十条措施是为了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执行中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李斌:我们将继续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走小步、不停步,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其实这块主要的情况是基于防控的理念来决定的,我们中国的防控理念从疫情的一开始总书记就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再者一个,制度的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一个社会对这种重大疾病的组织动员能力,他的应对整个机制的快速反应能力又是不一样的。你看我们最困难的时候,2020年突如其来那种遭遇战,我们做了一个闭卷考试我们都能取得胜利,后面到阿尔法、贝塔、德尔塔,一直到现在的奥密克戎,重症的比例是在下降的,病死率也在下降的。在我们人群疫苗的接种,我们药物的供给,我们整个的应急指挥体系,医疗卫生系统我们的一些准备包括救治能力,特别是老百姓的一些健康素养、健康行为、健康知识的提升,积极参与,所以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所以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我们能战胜这种疾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很多传染病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新冠这个规律目前还真没有摸透它,原因就是它不断在变异。但是总体趋势来看这个明确的,就是一般病毒的疾病也好,传染病也好,它都是致病力都是在衰减,这是个不变规律,这一定是这样的。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这种病毒是在变的,变是它的一个常态,我们时刻关注它是怎么在变的,我就因时因势进行优化完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为什么我们人类要和这些病毒、细菌还有各种其他的微生物要赛跑呢?那就是大千世界这种微生物它是始终存在的,它稍微一些变异可能就对我们人类有影响。但是人类也在通过不断地适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也战胜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这三年实际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也做了很多。我们越来越多认识这种病,我们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它的这种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有这些准备使得我们对未来更充满信心。
奥密克戎并不可怕,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减少焦虑,做好防护,打好疫苗,用每一个人的力量为那些需要保护的人建立起安全的屏障。这条漫漫的抗疫路我们已经走了整整三年,病毒或许不会被真正消灭,但人类总会找到与之共存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关键的是不要得重症。”钟南山近日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强调接种疫苗特别是接种足量全程的疫苗(包括接种加强针),对老年人预防重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新十条”出台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陆续做出工作部署,其中对老年人等重点保护群体的健康服务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为他们继续筑牢保护屏障,是我们落实好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层面来说,日常保障和救治医疗两方面都在加强。“新十条”出台后,《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等陆续出炉,社会服务和医疗资源都在向老年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倾斜。
“各接种点全天为老年人提供接种服务,请老年朋友就近到接种点接种疫苗。”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在最大限度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提供各种便利措施: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流动接种车、组建接种小分队上门服务……这些措施实践着主管机构的科学判断:下一步防控措施的关键之一是加强疫苗接种。
除了在疫苗接种方面应接尽接,我们看到,为重点人群筑牢保护屏障,全社会都在行动。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摸清60岁以上人群底数,建立人员台账;基层组织为他们做好平常的健康监测,医疗机构根据病情分层分类精准救治,把重症和有重症风险因素等人群的救治当成重点;对高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有慢性肺部疾病、肿瘤、免疫抑制等人群,治疗新冠症状要和治疗其基础疾病并重;发热门诊提升接诊能力;互联网线上咨询诊疗相继开展;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每一个暖心的举动,每一步踏实的进展,都是为了实现保障全体人民生命安全的目标。
对于重点人群的家庭来说,家属既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也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比如要注意开窗通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保证睡眠;儿童物品、玩具和餐具等要定期消毒;不信谣、不传谣,减少不必要的焦虑。重点人群自己则要注意保持三年来养成的防疫好习惯,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手部卫生;患有基础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老年人,可以定期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药,或经医生评估后开长期处方,尽量减少就诊次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面临我国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更高效地利用医疗和社会防控资源,保护好我们的老人、孩子和其他需要重点防护人群,我们一定能共同迎来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
这种“深色蔬菜”全身都是宝,抗炎、抗氧化,还能抗抑郁中国🇨🇳管理科学杂志2024年11月14日 21:58 北京 吃烤肉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蔬菜,它颜色较......
这9个“饭后禁忌”,其实真的无需过度焦虑!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年11月10日 21:55 北京 关于“饭后能干啥、不能做啥”,相信很多人听过不少说法,......
维生素C含量比橙子还高,热量还超低!这种秋天水果错过真的会后悔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年10月03日 21:32 北京 秋天到了,有一种水果,金黄色的外皮......
这7类食物,经常吃也许让你更快乐!(不是汉堡炸鸡)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年09月08日 19:39 北京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压力大、不开心的时候......
这种饮品喝着不甜,但升糖能力超高!很多人常喝还不知道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20 10:56 北京 啤酒、烤串、小龙虾,再喊上三五好友,夏夜的美好......
经常吃馒头 VS 经常吃面包,哪个更健?一文读懂王璐 人民日报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18 07:26 北京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日常以面包作为早餐甚至......
主食别只吃米饭馒头了!这种豆子能控血脂、调血压……快试试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15 07:18 王璐于 北京 鹰嘴豆,一个在生活中听起来略显陌生的名......
这种蔬菜现在吃正好,好处都在这里了→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10 22:07 北京 有一种野菜,经常在乡间田野、路旁沟边出现。因为其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
这10个习惯,很多人都有,但其实很伤身!科普中国新媒体 新华网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06 22:55 北京 在沙发上半躺着刷手机早饭午饭合在一起吃......
浪费粮食敲响警钟!科普知识讲给你知道!猝死发生前会有哪些信号?经常熬夜的人,速看!
08-30钟南山、李兰娟、王辰的最新判断!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提示,规范涉疫物资网络交易秩序!就疫情防控新形势,钟南山最新研判!抗原“阳”了咋办?儿童发热咳嗽如何用药?权威专家回应!钟南山回应防疫七大焦点问题!
12-11一块冰西瓜险丧命?这种吃法很危险,很多人还不当回事。“最脏果蔬排行榜”第一名?这种水果还能放心吃吗?
01-16关于印发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的通知。关于戴口罩的“六问六答”解读。单桌1500元以上宴会套餐,重点监管!
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