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所直属八个单位 > 正文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跨学科应成为交叉学科勃发的向导,全国交叉科学讨论会纪实,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谈发展交叉科学。

时间:2024-06-23 23: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是负责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社团登记管理的部门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和党中央各部门、中央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中央机关、使用中央财政经费的社团、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是负责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社团登记管理的部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和党中央各部门、中央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中央机关、使用中央财政经费的社团、全国性大型国有企业所属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

中文名: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职责: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

内设机构:一处、二处、三处、四处

类型:政府部门

一、主要职责:拟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和部门规章,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依法保护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有关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监督事业单位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依法处理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行为。指导和监督检查地方登记管理机关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负责《实施细则》规定的管辖范围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指导和实施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绩效评估和年度报告公开工作。组织和实施全国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及信息管理工作。承担事业单位改革相关工作。开展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社会服务。

二、内设机构

①一处:起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承担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负责局内文秘和政务公开工作;负责局内日常工作的协调和督察;承担对地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有关业务指导工作;承担组织和实施全国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及信息管理有关工作;承担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绩效评估和年度报告公开等综合性事务;承担直接或间接使用中央财政经费的社会团体、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举办的事业单位及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

②二处:承担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党中央各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全国人大机关、全国政协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主党派中央机关、中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和国有重点金融机构举办的事业单位及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

③三处:承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举办的事业单位及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

④四处:承担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物资储备系统、水利部流域机构举办的事业单位及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

三、办事流程

程序: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程序依次是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章、公告

①申请:申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有关登记请求。

②受理: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登记申请不属于本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机关申请。

登记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登记申请属于本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登记管理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③审查:登记管理机关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规定的登记条件。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登记管理机关审查时,发现登记申请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④核准: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人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

登记管理机关依法作出不予登记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⑤发(缴)证章:登记管理机关向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发(缴)证章。

⑥公告:登记管理机关对核准登记的有关事项予以公告。

四、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85号

附一:

“科学”与“科技”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和“科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常用概念,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会随口讲来,往往并未在意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其实,这两个概念细细深究起来,含义是不同的。

一、定义

“科学(Science)”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事物,内容是系统化、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其实,简单理解起来,科学的关键词是“学”,是经过探究的学问,或者说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根据科学反映对象的领域,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形式科学和交叉学科。而现代科学通常包含三个主要分支,即:自然科学(例如: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研究个人和社会的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抽象概念的形式科学(例如逻辑,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

但是,形式科学是否真正构成一门科学是有分歧的,因为它们不依赖经验证据。另外,将现有科学知识用于工程和医学等实际目的的学科被称为应用科学。

“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科学”和“技术”的合称,简称为科技。其关键词应为“技”,即技术,科技就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技术通常是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科学技术按技术领域分类一般可分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其它技术领域。

二、联系和区别

科学与科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一,科学与科技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活动。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

其二,科学与科技都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密切相关。它们都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都可归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物质生产需求是技术和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按照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由生产决定的,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按照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到的成果,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

其三,科学与科技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彼此互为动力、互为条件。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科学的进步,这种依赖性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日益增大。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实施的方法。往往一个突破性的科学成果会产生一系列重大的新技术。例如电磁理论对于电力技术,遗传学对于生物遗传工程等等。科学的超前发展是技术发展的前提,科学的发展也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对科学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的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也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

它们之间的区别,归纳起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任务不同。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活动,它所解决的主要是认识世界的问题,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技术则是解决实际问题,是发明和创造操作的办法、技巧以及相应的物质手段,回答的是“做什么”和“怎样做”。

2.表现形态不同。科学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理论形态;技术一般表现为物化形态,即可直接应用的物质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3.研究对象不同。科学是进行发现,探索未知的活动,带有自由研究的性质;技术则是从事发明,综合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创造和实践的活动。科学是现象中探求未知的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己任;技术是已有认识的升华,用于“改造课题”的活动。

4.管理方法不同。科学强调“工作得如何”,技术注重“如何工作”。科学无须保密,保密的都是技术。先进的科学发现都抢先发表,而新技术却绝对保密。科学没有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新技术却价格高昂。科学的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往往是难以预料的,而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5.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要求“深”,技术要求“新”。对科学的评价主要视其创造性、真理性,对技术的评价则首先看是否可行,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6.生产力属性不同。科学对经济的作用是隐含的、间接的,不太确定,有时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出来;技术对经济的作用则比较确定,关系更直接。

科学与科技的区别...…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但有区别:技术发展受制于科学发展,依附于科学,是一开始的科学探索研究过程的一个副产品,一个衍生物,不过现代的科学探索研究的目的是求知与实用相融合的。

一、形态不一样。科学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理论形态;而技术则一般表现为物质形态。

二、任务不一样。科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三、目的不一样。科学的目的是现象之中求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己任;技术是来自某种认识或者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课题的活动。同样科学得出的一些理论成果,给技术明确了实践改造的极限,比如:永动机、三体问题、预言能力计算等。

四、管理方法不一样。科学的管理方法强调工作得如何;技术则注重如何工作。

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学革命至今已经历了两次,目前正酝酿着第三次。第一次是哥白尼等科学家,研究了宏观低速速运动规律。第二次是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发现了微观高速运动的规律。生命科学将是第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技术革命至今已经历了三次。一次是蒸汽机革命,一次是电机革命,再一次是控制论、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革命。现正面临着第四次产业革命。

六、科学与技术的评价方面不同。对科学的评价是一个深字;对技术的评价是一个新字。

七、科学是不保密的,保密的都是技术。各国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抢先公开。但是新技术却绝对保密。

八、科学没有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技术则可以。

附件二: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是新型科研咨询、服务、培训机构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有效期至 2021年11月24日法人证书到期)简称中管院,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1987年6月2日,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这是中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

中管院坚持依法建院,依法治院,决心紧跟中央战略部署,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锐意开拓、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事业和开创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文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外文名:China Academy of Management Science

成立时间:1987年6月2日

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

现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理事单位

主要成就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成立20年来,对我国的管理科学、科学管理以及相关交叉科学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举办了各种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承担了管理科学的教育培训和咨询传播工作,编写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教材、著作和较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好评。

1993至1997年该院与《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大型“毛泽东与科学”学术研讨会等活动。1990年8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了“邓小平论著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邓小平党建论著研究》一书。1992年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所属单位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科学管理思想,并于当年在上海举办了邓小平科学管理大型学术研讨会。会后,汇集了三十一篇获奖文章,编辑出版了《邓小平管理思想研究》一书。1991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了陈云论著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陈云论著研究文集》一书。1995年6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举办了“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5年5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了“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陈云同志治党治国方略学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陈云治党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一直坚持把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著精神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同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坚持紧跟中央部署开展课题研究。2004年以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历史发展

1985年,筹备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地点是北京友谊宾馆北工字楼5702室。出席者有田夫、夏禹龙、刘吉、冯之浚、杨沛霆、张永谦、赵红州、蒋国华、陈四益等。

1986年,关于创办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座谈会。地点:科学会堂102室。出席者:裴丽生、于若木、田夫、沙洪、周克、冯之浚、刘吉、赵红州、张碧晖、霍俊、杨沛霆、蒋国华等。

1986年,陈云同志在关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成立请示报告上亲笔批示:宋平同志:请你们同科委科协办理,并给以支持。

1986年,关于落实陈云同志批示座谈会。地点:科学会堂101室,出席者:肖克、裴丽生、于若木、田夫、杨海波、王忍之、龚育之、王昭华、李宝恒、于陆琳、孙小礼、冯之浚、赵红州、张碧晖、朱松春、何钟秀、李惠国、蒋国华、卢继传等。

1987年,国家科委同意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并正式发文[(87)国科发综字0379号]给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该院隶属在国务院发展中心。

1987年,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马凯应邀访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1987年,美国加州代理州务卿顾衍时博士访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1987年,根据钱学森同志的提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政治科学学、学术讨论会。科学学研究所是根据钱学森同志指示开展这项研究的

1988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立,龚育之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赵红州教授任副主任、蒋国华教授任秘书长。

1988年,美籍华人学者傅伟勋应邀来院作报告。

1988年,前苏联科学学代表团访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钱三强、龚育之会见了他们。

1989年,中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直属机关党组,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委批准正式建立。第一届党委会由田夫、于陆琳、胡琳、赵红州、冯国定、李冬民、阎学英等7人组成。田夫同志任书记,于陆琳、胡彬任副书记。

1989年,中国管理科学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1989年,国家人事部以[中编函(89)31号]文批准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首批50名人事编制。

1990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按中央领导指示,总结李瑞环同志领导天津城市建设经验,开始组织编写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天津城市建设10年纪实。该书于1991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52万字),翌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建筑优秀图书一等奖。

1991年,根据中央部署,开展整党工作。这次整党工作总结报告得到国务院发展中心党组批准。

1992年,院长办公会议,批准成立由100名博士组成的研究所--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研究所。

1995年,第二届院务会议暨1995全院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展纲要(1995-2000年),修改通过了新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章程,此外,院领导成员和组织机构作了换届和调整。田夫同志任院长,副院长为罗伟、胡光伟、王兴成、黄范章、靳树增、赵红州。院设立院务委员会,田夫兼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为方放、于陆琳、冯之浚、刘吉等。

1996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改革、发展事宜,并在关于中国管理科学院发展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请李贵鲜同志具体办理。

1996年,国务委员李贵鲜在院关于中国管理科学院发展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提出了具体办法和步骤。

1997年,于若木同志与李贵鲜同志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发展问题。

1997年,李贵鲜同志作关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展问题的谈话记录,并送罗干同志。

1997年,国务委员李贵鲜同志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题词立足本国实际,学习国外方式方法。

199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题词:发展管理科学,促进科学管理。

2003年,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党委合并至全国政协党组。

2006年,中央编制委员会再次下发文件,对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国家事业编制予以确认。

2007年,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录注册成功成为国家事业单位。

2012年,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正式登记注册,实行理事会制度的法人自理能力和法人负责制度,实行自负盈亏。

201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负责任人,以及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行政领导班子,在中央编办领导下的国家事业单位,实行和谐办院依法办院的统一化规范化法治化独立核算机构。

2019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延涪因年岁已高,选举产生由王渊为中管院科技所所长的新的领导班子。

2020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负责任人、常务会委员、院属领导人员,王渊等19名所长(主任)为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21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法人证书有效期至 2021年11月24日)受到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通告:以事业单位名义对外开展活动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等组织,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和登记 。

2022年3月3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功登录,面向全球,走向世界,管理科学,科学管理,为人类文明,为中华复兴做岀贡献。

2023年2月2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分行为《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注册成立中國管理科學雜誌社。

2023年3月8日,北京、深圳法院执行公告: “黄、王、田”深圳中管院利益团伙违法滥权后果极为严重,给国家管理科学事业造成极为重大损失。10年来的一切证明:他们(黄智湧、田志强、王家粤)打着国家事业单位的牌子为个人敛财已构成滥用职权犯罪。中管院只有依法治院才能回归法人权力,才能回归科研主业,才能建成新型的中管院。第i号:中科旅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其中黄智湧的旅促会控股35%)被北京朝阳法院执法340万,法人钱忠明被限高,2023年5月10日该公司法人己变更成旅促会。第ii号:中铁道桥(深圳)置业有限公司(田志强控股份)被深圳福田法院2023年4月6日执行430万。第iii号:中管院(王家粤)2023年3月8日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京491执行1394号]被列入执行人。

2024年6月,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决定对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撤销登记。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据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经查,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举办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存在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滥设下属机构,肆意扩大业务范围,以牟利为目的对社会大肆销售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以及大肆招揽各类“特聘专家”“院士专家”“客座教授”,违规向企业颁发“中国”字头荣誉证书、建立“中国”字头基地、主办“中国”字头论坛会议,违规使用带“中国”字头机构对外宣传报道和进行虚假宣传等行为,严重损害事业单位形象,严重偏离公益属性,严重侵害人民群众权益,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稳定,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条规定,决定对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不得再以事业单位名义开展任何活动。

最新    注册信息

名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CHINA ACADEMY OF MANAGEMENT SCIENCE GROUP LIMITED

編號:3132466

商業登記號碼 :  73839553-000-03-22-0

注册资金:壹亿港币

经营范围:开展管理科学研究与实践相交叉科学研究及相关专业培训与咨询服务。(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信息枢纽)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艺术、数据科学与分析、物联网;(系统枢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智能交通、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社会枢纽)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城市治理与设计。

董事:王渊(董事长,董事局主席)

股东:王渊   100%独资

注册日期:2022-03-03

住址:香港九龍旺角花園街2-16號好景商業中心16樓4室

分行中文名称 :  中國管理科學杂志社

分行英文名稱 :  MANAGEMENT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商業登記號碼 :  73839553-001-03-22-0

分行注册日期 : 2023年2月2日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2023年党委工作报告

中管院集團2022-12-31 11:31发表于北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上级会议精神和总公司2023年党委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公司党委2022年工作,安排部署2023年工作,隆重表彰基层党建、群团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动员全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面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实现新时代新作为,为加快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近一年来,在集团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党委团结带领全公司党员干部职工,坚持“十六字”总基调不动摇,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是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二是政治生活更加科学规范。三是队伍建设更加朝气蓬勃。四是廉洁从业更加深入人心。五是民生工程更加精准到位。六是生产活动更加卓有成效。公司党建工作在与生产经营相融相促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独特优势,有力推动了公司高质量发展。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公司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获得的每一份成绩,无不凝聚着全公司各级党员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勤劳奉献。我谨代表公司党委向全公司党员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并向受到表彰的各类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各项工作快步前进的开局之年,是总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是总公司开发建设1周年,是公司实现产能提升开局调整之年,也是奋力实现第4个阶段目标的奋斗之年。新的一年,党建工作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新时代新作为新使命新担当。必须全面贯彻上级各类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新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2023年党委总体工作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上级各类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总公司、公司2023年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聚焦双效,统筹推进“六新”党建管理体系(政治建设迈上新高度、组织建设迸发新活力、作风建设展现新作为、人才建设增强新动能,廉政建设开启新境界、民生建设涌动新气象),切实把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融入集团公司2023年各项任务目标,全力打造安全好、效益高、双效优、人才富、文化新、和谐美的公司,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围绕这一总体工作要求,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政治建设,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集团党组织作用;三是抓住关键少数,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四是坚持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五是筑牢党建基础,保障2023年目标任务完成;六是增进职工福祉,汇聚质量时代建设的磅礴力量。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全公司广大党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上级各类会议精神,不忘初心抓党建,牢记使命促发展,自觉同公司党委保持步调一致,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抓实干的作风,大力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基层党建的工作思路,深入研究推动党建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找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做到手段有创新、工作有创意、实践有创造,不断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地位和有机联系。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核心战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各类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引领,筑牢人才爱党报国之基。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党管人才就要为人才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设立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以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载体,系统挖掘科研人员不屈不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强化人才对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激励科技人才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与此同时,持续开展“走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等品牌活动,以体验世情、国情为牵引,打造体现时代特征、具有自身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引导人才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理想,把科技成果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来,把人生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去。

        其次,要坚持创新引领驱动发展,强化科技人才的使命担当。坚持管理科学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顶天”,交叉研究、转移转化“立地”,以重大科研课题为牵引,探索实行“揭榜挂帅”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形成跨学科、跨单位的协同创新团队。探索实行企业“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科学家独立自主权。与此同时,加强学术方向引领,发挥学术带头人“火车头”作用,建立关键问题动态清单,把“卡脖子”科学技术变成科研攻关重点。除此之外,要用好港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发挥好中国香港科技创新国际都市窗口的示范引领效应,为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搭建事业舞台。

        再次,要坚持企业体制机制优势,激发青年人才敬业奉献之志。人才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科学创新,我们要强化党在人才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构建交又科学、职能清晰、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实施全局谋划、系统推进、政策体系化、资源整合化的企业运行机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形成上下一盘棋的人才工作大格局。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共引、共用、共培新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联合攻关大项目中培养创新型产业化人才。除此之外,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建设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良好生态;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支持机制,鼓励人才当主角、挑大梁。

        最后,以一流文化凝聚青年人才。发挥文化在政治引领中的独特作用,将“爱国奋斗、团结互助”贯通于文化建设始终。构建“大文化”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建设全集团文化育才体系,使人才在昂扬奋进的文化生态中提升思想境界和情感认同。强化传帮带文化建设,以“经师”“人师”为标准,选拔德性高、学术好、凝聚力强的学术带头人,建设以其为核心的金字塔型团队体系;坚持为学、为研、为人相统一,强化学术带头人的行为世范影响,营造争做爱国奋斗之模范、科技创新之先锋、学术道德之楷模、提携后学之榜样的团队文化氛围。除此之外,注重科研团队的文化生态建设,强化团队育才的文化引领,系统发掘展示典型科研团队传承创新事迹经验;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深化团队文化传承的制度建设;建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团结奋发的一流团队文化,激励科技人才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管院集团要坚定听党指挥、跟党走,团结带领科研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三:

跨学科学应成为交叉学科勃发的向导

发表日期 2021-08-02于北京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1985年,我国召开了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研讨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著名学者到会讲话。钱三强在谈到当代交叉科学发展时曾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

        “跨学科学”,是以学科交叉现象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理论、方法、历史、管理、对策等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交叉学科的哲学、历史、原理和方法等研究,实践应用研究包括科研、教育、管理等应用性研究。中文的交叉学科、跨学科学、交叉科学三个词的词源,均来自英文“interdisciplinary”。在1985年之前,这个词在国内一般被翻译为“跨学科”。1985年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交叉科学”一词叫响,这个英文词便有了“交叉”的译法。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专著。1970年9月,一个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标志着对“跨学科”的整体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该会议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法国教育部联合召开,21个国家的代表和跨学科专家共57人参会。与会学者对跨学科基本理论、跨学科科研、教学等问题作了系统的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奠定了“跨学科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基础。1976年,《交叉科学评论》杂志在英国创刊,专门研究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跨学科理论和实践问题。1980年,相关国际跨学科协会成立,成功组织了多次跨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值得反思的是,因为我国长期没有对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上述各种学术活动基本没有中国学者参加,我国相关的“跨学科学”研究在国际上也影响甚微。

        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直接体现在学科专业目录上,这是我国交叉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变革。交叉学科门类的出现,不是简单地在数量上增设了第14大类学科,而是一场科研和教学发展范式的深层变革。简单地说,以前的第1至第13大类学科都是同类型学科门类的设置,而第14大类的学科独树一帜,是不同类的学科交叉融合。它打破了不同学科割据的传统,促进不同学科门类的大交叉、大融合,正在形成“别开生面”的新兴交叉学科群体。

        与当前国内各高校申报交叉学科学位点空前高涨的热情相比,研究交叉学科发展整体规律的“跨学科学”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冷清。其实,作为研究交叉学科发展整体的“跨学科学”,本身也是一门重要的超级交叉学科。从长远看,如果缺乏跨学科学理论的整体视野,仅把交叉学科视为一个弥补人才培养短板的平台,就很难促进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有鉴于此,“跨学科学”应作为促进交叉学科茁壮成长的向导,特别是在今日“交叉学科”群雄并起的形势下,“跨学科学”尤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为了实现“交叉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增强“跨学科学”的理论支撑。

        当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综合跨学科趋势。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影响创新发展特别是原始创新的关键性因素之一。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在《促进跨学科研究》报告开篇写道,“跨学科研究是人类进行的最具成效、最鼓舞人心的一种探索活动,它能提供一种产生新知识的对话和联系形式。作为发现和教育的一种模式,它对可持续的环境、更健康更富裕的生活、激发年轻人产生灵感的新发现和技术以及更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空作出了很多贡献,而且有望作出更多的贡献”。

        从国内学界来看,一些学者对交叉学科的理解尚处在“实用”意义的层面,没有关注其对激发我国学术“原创力”的重要影响。由于“跨学科学”研究力量薄弱,致使我国交叉科学发展常常被理解成带有跨学科特点的科研项目或学位点之争,缺乏发展的整体视野和长远布局,“跨学科学”理论研究队伍和专业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见,密切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发展我国的“跨学科学”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学科交叉发展的整体特点和普遍规律,使人们对学科交叉认识由现象层面深入本质,为建立科学、规范、灵活的交叉科学新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是推动我国交叉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建议尽快建立少而精的“跨学科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学位点,形成“跨学科学”专业理论研究队伍和研究基地,同时在高等学校本科阶段设置“跨学科学”通识课程,在科研、教育、管理等各类人员中广泛普及“跨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交叉学科蓬勃有序发展,尤为需要“跨学科学”理论的引领。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跨学科学”专家,让他们积极参与交叉学科项目或成果的评价,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交叉学科鉴定和评审由传统单学科专家评审的局面。

附四:

全国交叉科学讨论会纪实

发表日期 2021-08-02于北京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来源:交叉科学部   

  我国首届交叉科学讨论会四月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由包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内的十七个交叉学科的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会议目的是讨论各个交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研究交叉学科的现状和未来,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岀席了会议,并为大会作了发言。

  钱三强同志首先发言,他以“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为题,就当代交叉科学发展的估计和我国交叉科学的重点选择谈了他的看法。他说,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出现“饱和”现象,某些学科前锋受阻,于是人类的强大科学能力横向转移,出现一批交叉学科。可以预料,在某种意义上说,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学科的时代。交叉学科的出现必然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逐渐缩小。最终实现列宁的预言:“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科学的地位降低,而是自然科学的更大发展。科学突破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与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新技术革命不能只理解为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而是激起一个又一个交叉科学群。社会需要就是指四化需要,交叉科学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大交叉学科有能源、环境、海洋、空间、营养、农业系统工程等学科,还有为四化服务的战略、规划、管理、领导等科学,如科学学等。他最后号召要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迎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而奋斗。他说:“这几年体育方面的确带了个好头,我们一定也要在科学技术上为国争光。”

  钱学森同志在发言中,首先谈到什么是交叉科学。他认为交叉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而且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正规学科的各工程技术也都是交叉学科,如土木、电机、水利、水力发电都要考虑经济、生产和社会问题。今天所讲的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他对现代科学提出九大基础学科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文艺理论和行为科学。人类知识和现代科学是一个整体。整体的基础学科相互有交叉,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他强调新兴学科必须以马列主义哲学为指导,桥梁是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后钱学森同志强调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必须结合我国实际,真正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做,不要忘记党的领导。

  钱伟长同志就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形成和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交叉学科作了理论上的阐述。他认为学科的产生是人为的,是人们对客观存在连续的认识,从宏观行为到微观行为,从有生命的个体过渡到有生命的群体。他认为学校现在过分强调专业,综合性不够,也就是交叉不够。一方面,从系统工程眼光看,非常强调各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现在教育就缺乏横向联系。另一方面还应强调各学科本身的发展。交叉学科也要注意自身的发展,一定要联系实际,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同志在大会发言,他认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对社会科学提出了新问题。在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社会科学出现以下一些新趋势:1.数学化、模拟化、精密化,运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进行社会模拟和数学分析;2.综合化,综合就是交叉。当代任何重大经济问题如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研究科技、人口、交通、城市等问题必须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表现为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成为创造性的整体;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交叉;4.社会科学面向研究未来的趋势;5.国际化趋势,研究国际社会现象,不同意识形态社会科学加强对话,国际学术交流加强;6.大科学模式得到发展。总之,科学的交叉不仅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而且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大会发言的还有城市科学研究会吴良镛教授,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龚育之,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汪德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计量经济所所长邬家培教授,中国科学院系院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顾基发,上海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周克,天津科学院研究所所长何钟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田夫等。他们分别就交叉科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与教育改革有关问题发了言。

  大会发言以后,会议以自由参加分组讨论的方式讨论了两个议题:1.我国交叉学科如何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2.我国交叉科学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各交叉学科的学会代表分别就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交流,同时,大家就交叉学科的概念、分类、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人才培养和今后加强联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大会闭幕式上,全国科协副主席裴丽生、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讲了话。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李宝恒同志作了总结发言。他代表中国科协对交叉学科今后的活动表示积极支持。他提出交叉学科的发展必须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解决大量经济建设中的问题;要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要大力培养人才和树立良好学风。

  这次在分组会上有几个交叉学科的代表谈到体育问题。国家科委顾问、人才研究会理事长王康同志在谈到人才问题时认为体育人才的成长规律值得普遍重视。城市科学和技术经济研究会的代表也都谈到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经济学等问题。体育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它经历了派生、迭加、交叉和综合的过程。体育科学不仅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与其它交叉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过去我们曾就体育科学属性问题展开过争论,现在看来,正由于体育科学是适应社会的需要、现代体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必然体现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成为一门新兴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交叉科学。

附五: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谈发展交叉科学

发表日期 2021-08-02于北京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来源:交叉科学部   

  为贯彻中央关于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两个决定,落实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全国交叉科学讨论会"于四月中旬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议是由十七个全国性学会、研究会联合发起的,有一百多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共同商讨了交叉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马洪和吴明瑜、裴丽生、田夫、李宝恒、王照华等出席了会议并就交叉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发表了讲话。

  钱三强谈了当代交叉科学发展的估计和我国发展交叉科学的重点选择。他说,本世纪中期以来,现代科学的革命呈现出明显的“饱和现象"。人类强大的科学能力又不能弃之不用,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可以预料,在某种意义上说,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现在交叉科学正面临一场突破,到下世纪初,还将产生一系列的边缘学科,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一贯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今天来说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地带。到本世纪末,交叉学科的纷纷出现,必将使存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宽广鸿沟渐渐填平,终将形成列宁预言的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钱三强说,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前锋受阻,必然引起智力横向转移或“回采"老的学科领域,这样便激发出一个又一个的交叉科学群。在谈到社会需要时,钱三强说,到本世纪末,所谓社会需要即“四化"建设的需要。从交叉科学来说,为了四个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发展大交叉的综合学科,诸如城市科学等,另一方面,尤其需要发展与“四化"的战略、规划、管理和领导等有关的各交叉学科,诸如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等等。

  钱学森在谈到什么是交叉学科时指出,交叉学科不仅仅是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方法、规律,指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他强调,交叉科学是新兴起来的学科,所谓新兴就是有需要。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的目标。只要这个目标需要,不管什么学科都要努力干。钱学森说,交叉科学的前途是光明又广阔的。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兴的学科开始不能被人理解或接受,是很自然的事。新兴的交叉学科一定会很快被承认和重视,因为这是我国突飞猛进所需要的。钱学森指出,搞新兴的学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加以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为指导工作所必要。在交叉科学的指导思想中,毛泽东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这是这门新兴学科如何更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钱伟长讲,科学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连续体,从宏观无生态的形成到微观的行为到生物有生命的个体的形成,有生命的群体的行为。他说,如果社会科学属于群体的行为,就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了。因为工作方便,实际工作中分了许多学科,每个学科都是整个连续过程的一个部分。所谓老学科与新学科不过是早先发展和现在开放体系。它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努力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联系,发展各门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与国外社会科学研究建立广泛的多方面的联系,注意吸取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以多种社会功能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马洪同志说,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多学科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题。必须深入研究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各种重大变化,特别是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革命巳经和将要引起的深刻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他说,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就是社会科学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它要求突破一系列的传统观念,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探索出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要求人们树立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将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它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提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社会生活组织准则。

  马洪建议:社会科学体制改革,要集中力量解决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现代化,研究手段现代化、人材培养现代化和组织管理现代化的问题。他说,研究课题的现代化,是科学研究的水平、质量、价值和效率的集中体现,应当花大力气去抓好学科和重大课题的规划。首先要抓好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综合性课题的研究。例如研究建立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期预测和总体规划,就是各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联合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部门和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共同工作。又如领导决策科学化是新时期的崭新课题,社会科学要勇于承担国家项目,以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作好咨询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展新学科的研究,新学科的建立对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深化人们对客观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组织好各学科的协作。发展新学科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耍,考虑研究队伍的可能,采取有计划、有组织的稳妥方针。要先做题目,通过培养队伍,待出现学术带头人和形成骨干力量后,再设机构。第三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砰学、技术科学的联系和合作方面,马洪建议:1.合作研究有关综合性、边缘性的研究课题.2.建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机构之冋的联系制度;3.合办人材培训中心,合作培养研究生,可考虑设立双学位制;4.成立一些跨学科研究的学会,吸引各学科的人员参加跨学科的学术活动.5.联合承担咨询服务项目,6.创办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