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所直属八个单位 > 正文

大健康产业科技管理委员会(大联盟)

时间:2021-05-31 13:4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于成立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暨健康营养研究中心的通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于成立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暨健康营养研究中心的通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编制工作。 《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

       未来10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全社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大健康产业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朝阳产业,更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性提高,大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大健康产业已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为隆重庆祝速国70周年,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和“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和方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任命王富贵同志为管理委员会主任。

       特此通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二0二一年五月三十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健康营养研究中心工作办法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健康营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中央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部署,深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战略落实,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专门为大健康产业服务的研究中心。营养与健康是人民生命健康所追求的,研究中心将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聚焦“重大慢病防控与老龄健康促进”,发扬传统多民族医药精髓,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课题研究,为我国大众慢病防控与健康促进、精准营养与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大数据与健康智库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整合各地从事健康营养事业的企业和专家团队,为我国健康管理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建言献策,力争将研究中心打造成我院(所)知名的集“营养、健康、大数据”为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科研平台和产业促进中心。

2021年,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将深入各省市、自治区,广泛开展营养与健康市场调研工作,走访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医药龙头企业、技术人才、专家团队,组建“健康营养研究中心工作站”,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推广多民族医药融合创新发展,共同为我国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共建的各地工作站,将以实现国民健康诉求为中心,立足大健康产业,开展管理研究,服务产业链。同时,通过提供健康营养整体解决方案,为大众带来新服务、新体验,引领国人健康营养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提高我国人口寿命,让每个人生活的更美好。

建设“健康营养研究中心工作站”工作计划:

一、工作站建站流程申请——提交材料——报院(所)审批——同意后备案——上传官网供查询——签订合作协议——举行挂牌仪式

二、申请标准:
1、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从事健康产业、营养事业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
2、员工需在10人以上,经营场所不得低于100平米;
3、单位负责人不得有刑事犯罪记录,不得有失信记录。

三、工作职责:
1、推动研究中心健康营养领域的科技成果及相关企业的创新产品在本地产业化落地和价值创造;
2、通过对消费者心理、行为及市场调查研究,创造市场机会,有效开展推进国民健康营养改善的相关行动;
3、帮助居民形成符合营养要求的饮食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改善膳食营养的能力;
4、完成研究中心交付的其它工作。

四、工作要求:
1、需严格遵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章程,规范开展各项工作;
2、严格按照工作职责,不得利用共建的平台开展任何其他工作。


大健康产业有哪些?
大健康产业具体包括五大细分领域:
一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
二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
三是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
四是以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五是以养老市场为主的健康养老产业。
大健康产业如今成了大众纷纷投资、创业的好项目,不过对于这种新型项目,初步探索不能起步太高,有市场教育普及过的产品品牌,同时有符合大健康产业基础和有同样思路的厂家是非常重要的。
前期的品牌支持,销售政策,培训、物料支持方面需要有清晰的规划。 消费者的期待及需求越来越高。移动医疗的出现,是为改善就医体验,帮助患者进行医疗决策。消费者对移动医疗寄予厚望,且有着极大的潜在需求。
在国家及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健康产业必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潘焕仪简历:
1993年8月毕业安微财务学院大专。
1993年9月~1997年7月在广东肇庆端州区乡镇企业局下属公司当会计。
1997年8月~2004年6月在广州自营护肤品及保健品公司。
2004年7月移居英国。
2017年9月~2019年5月回国发展,中创物联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9年6月至今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2020年5月兼任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主任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成立
来源:中华网 2020-04-03 20:11:59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

2020年4月2日,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办公会研究决定,同意筹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由吉林省天亿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具体实施,并任命高雪峰同志为中心主任一职(任期三年,至2023年4月1日止),主持日常工作,依法依规开展各项工作。并按要求和相关规定完成筹建工作和研究课题项目实施遴选工作。

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以后,将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智慧科技为手段,聚集社会资源,推动大健康课题研究。促进大健康产业繁荣和中华民族振兴事业发展。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简称中管院科管所大健康产业中心)介绍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简称中管院科管所大健康产业中心)是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批准,于2020年4月成立,是促进我国大健康产业创业、创新研究、推进创新型国家大健康产业建设为目标的研究机构,是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大健康产业科技管理、学术研究、创业培训和交流智库的机构。

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的宗旨:

构筑大健康产业的科技管理、学术创新、研究与培训、交流与合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大健康产业中心联合大健康行业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形成大健康产业全国一盘棋战略布局,融合各企业优势,推进大健康产业化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线上实现企业与百姓零距离沟通,线下形成“防·治·养”一体化智能化终身服务模式。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大健康产业中心,联合各大健康企业,以医疗产业向外围二环、三环、四环扩散。一环是医疗、二环是体检、三环是生活方式、四环是相关产业。把我国养老产业、健康管理、商业医保、医疗美容、在线医疗、养生旅游、智慧医疗、康复医疗、医药电商、基因测序、精准医疗等领域形成闭环,打造一条从衣食住行全方位,生老病死全流程的健康链条,建立大健康产业联盟,实现多业态发展目标,携手共促健康产业发展。

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的定位:

1、在大健康领域,为开展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健康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
2、运用和发展大健康学科的管理知识与理论,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健康产业管理制度和政策研究;
3、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力争成为大健康产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4、成为中国大健康产业人才基地、智囊团和思想库、试验区。

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

1、大健康产业创新政策研究;
2、大健康产业创新体制与管理研究;
3、大健康产业创新人才研究;
4、大健康产业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研究;
5、大健康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6、大健康产业科研技术自主创新的国际环境研究。


附: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

引言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路径
(三)总体目标

二、主要指标

三、重大行动

(一)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本行动旨在帮助每个人学习、了解、掌握有关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自我主动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健康管理能力。

(二)合理膳食行动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研究结果显示,饮食风险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15.9%,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本行动旨在对一般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贫血与消瘦等营养不良人群、孕妇和婴幼儿等特定人群,分别给出膳食指导建议,并提出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三)全民健身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缺乏身体活动成为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行动主要对健康成年人、老年人、单纯性肥胖患者以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分别给出身体活动指导建议,并提出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四)控烟行动

烟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3 个吸烟者中就有1 个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非吸烟者缩短10 年。本行动针对烟草危害,提出了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五)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抑郁症患病率为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本行动给出正确认识、识别、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的建议,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六)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17%。爱国卫生运动是促进健康环境的有效手段。本行动主要针对影响健康的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问题,室内污染等家居环境风险,道路交通伤害等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分别给出健康防护和应对建议,并提出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七)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我国出生缺陷多发,妇女“两癌”高发,严重影响妇幼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影响人口素质和家庭幸福。本行动主要针对婚前和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早期各阶段分别给出妇幼健康促进建议,并提出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八)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我国各年龄阶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0%、71.6%、81.0%。本行动给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知识与技能,并提出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应采取的举措。

(九)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约2 亿,职业病危害因素已成为影响成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本行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职业病预防控制指南,分别提出劳动者个人、用人单位、政府应采取的举措。

(十)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9 亿,占总人口的17.9%。近1.8 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本行动针对老年人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慢病管理、精神健康以及用药安全等方面,给出个人和家庭行动建议,并分别提出促进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社会和政府主要举措。

(十一)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 亿、脑卒中患者1300 万、冠心病患者1100 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本行动主要针对一般成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给出血压监测、血脂检测、自我健康管理、膳食、运动的建议,提出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的自救措施,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十二)癌症防治行动

癌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80 万,死亡约229 万,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城市死因的第一位、农村死因的第二位。本行动主要针对癌症预防、早期筛查及早诊早治、规范化治疗、康复和膳食指导等方面,给出有关建议,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十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为代表,患病率高,严重影响健康水平。我国40 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13.6%,总患病人数近1 亿。本行动主要针对慢阻肺、哮喘的主要预防措施和膳食、运动等方面,给出指导建议,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十四)糖尿病防治行动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 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 亿。本行动主要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给出识别标准、膳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指导建议以及防治措施,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十五)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传染病、地方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我国现有约2800 万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约90 万例新发结核病患者,且地方病、部分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本行动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流感、寄生虫病、地方病,分别提出了个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开展监测评估
(三)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四)健全支撑体系
(五)加强宣传引导



附:
预防为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论)

从理念到实践、从立法到制度,把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需要切实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其他主体充分调动起来,真正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应该坚定不移贯彻这一方针。

把预防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举措,十分必要。2019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显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为此,需要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现健康关口前移。要普及健康知识,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加大早期干预力度,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也要看到,从健康预防到健康促进,都离不开充分、准确的健康信息,这就需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帮助群众做出正确选择,并在心理疏导、认知拓展等方面提供支持。

预防疾病、获得健康,需要制度支持。比如,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在“总则”部分规定了“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要把这一制度转化为具体行动,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近来,不少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上海市2020年11月发布了健康影响评估《管理办法》《评估指南》和《指标体系》三个技术方案,成为国内首个完整的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方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10月审议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对健康影响评估制度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并规定由深圳市政府制定健康影响评估的具体办法。从理念到实践、从立法到制度,把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需要切实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其他主体充分调动起来,真正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

需要看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既需要制度的倡导,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在具体制度上,预防的制度体系至少应包括对营养的规制、健身的促进及对上瘾产品的规制等,未来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比如对“三高”食品,不妨在营养标签、食品广告、税收等方面根据情况合理进行机制调整;又如对健身促进,在健身基础设施供给、健身产业扶持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强化制度建设;再如对烟酒和电子游戏等上瘾产品,可以从心理学等方面入手,探索更加有效的规制方式。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精准发力,从一个个机制入手,优化防治策略,才能筑牢健康保障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一环。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健全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并强化实施,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就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