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15:55 来源: 编辑:admin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 物联网管理委员会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世界上主...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
物联网科技管理委员会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大力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积极推动发展。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高度关注物联网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密切加强与政府部门、知名IT企业、行业用户、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沟通交流,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物联网专家研讨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搭建物联网“产学研用”互动交流平台,更好地推动物联网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行业应用以及产业发展,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与中國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管理科學》杂志社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物联网大数据委员会,即“物联网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产业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顾问:梁伟东、伍威达、赖黄华、王富贵、潘焕仪
主任:计春梅
执行主任:欧阳玉文
副主任:宋照云、张咏光、胡大好、赵恩虎、李小平、蓝燕
委员:李海军、覃勇、邝建珊、黄伟乐、宋照玲、宋照霞、谢若能、梁倩、李锦韶、李爱群、张钿光、赵锡金、谭平、赵静。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2022年1月28日
附:中国物联网政策攻略
2009年物联网相关政策文件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要求“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2010年物联网相关政策文件
2010年6月8日: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北京成立,以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联合工作组由全国11个部门及下属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全国信标委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全国智标委等19家相关标准化组织自愿联合组成。联合工作组在成立倡议书中表示,要倾全国之力,联合推进中国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在这一决定中,物联网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的重要一项被列为其中,成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标志着物联网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对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2011年物联网相关政策文件
2011年5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1)》,白皮书重点对物联网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澄清和界定,系统梳理了物联网架构、关键要素、技术体系、产业体系、资源体系等,并从应用、产业、技术和标准化角度阐述了全球和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中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中国物联网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
2011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指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2012年物联网相关政策文件
2012年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二五”物联网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2012年8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根据此《纲要》,中国将加大对示范区内物联网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税收政策扶持;同时,推进物联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到2015年,无锡示范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到2020年,无锡示范区的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成为具有一流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核心区;集聚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建成一批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示范先导区。
2013年物联网相关政策文件
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并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意见指出,将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抓紧推动制定完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快物联网相关标准、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从而推动物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
201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指出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对现有互联网提出了巨大挑战,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依靠增加带宽和渐进式改进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主要包括:原创性网络设备系统,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涵盖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空间信息网络仿真、网络信息安全、高性能集成电路验证以及量子通信网络等开放式网络试验系统。该设施建成后,网络覆盖规模超过10个城市。
2013年5月15号,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2013宽带通信及物联网高层论坛上对外正式发布了《物联网标识白皮书》。白皮书对物联网标识的概念、标识的解析以及标识的管理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物联网标识体系。在对标识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联网标识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物联网标识发展思考与建议。
2014年物联网相关政策文件
2014年6月民政部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养老机构开展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倒自动检测、老人卧床监测、痴呆老人防走失、老人行为智能分析、自助体检、运动计量评估、视频智能联动等服务。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依托养老机构对集中照料人员开展智能化服务,研究探索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形成一批技术应用成果,促进智能养老物联网相关产业健康发展。试点任务主要包括:建设养老机构智能养老物联网感知体系,探索依托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服务新模式,加快建立智能养老服务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等。
2014年6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工信部)通知指出,2014年,物联网工作重点为:
1、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物联网工作统筹协调,加强对地方和行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
2、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传感器及芯片技术、传输、信息处理技术研发,推进传感器及芯片技术、传输、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开展物联网技术典型应用与验证示范,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3、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开展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领域应用示范,推进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领域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
4、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和挟持物联网骨干企业,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商业模式研究创新和推广。
5、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6、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各部门工作衔接,加强各部门工作衔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2014年7月:《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13〕1718号)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委联合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制定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请根据各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分工与进度、保障措施等,尽快细化本地区的具体措施,加强沟通协调,务实推进相关工作。
2015年物联网相关政策文件
2015年2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发布,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发展云计算,有利于分享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降低全社会创业成本,培育形成新产业和新消费热点,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云计算处于发展初期,我国面临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服务能力较薄弱、核心技术差距较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不够、信息安全挑战突出等问题,重建设轻应用、数据中心无序发展苗头初步显现。
2015年3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2016年物联网相关政策文件
2016年5月18日发改委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日前印发2016年停车场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作为,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开展停车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或对既有规划进行必要的修编,争取2016年内完成,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杭州、深圳6个城市要率先于2016年上半年出台。通知重点强调,推动停车信息化建设。
2016年7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将全面落地,助力物联网行业加速发展。物联网智能化 已经不再局限于小型设备阶段,而是进入到完整的智能工业化领域。一同发展的还有起到支撑作用的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多方位技术也一同助力支撑着整个大生态环境物联网化的变革。
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搭建一个物联网产业交流对接和推广应用平台
2018年7月6—8日
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元器件产品、应用示范、人工智能、智慧生活、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VR/AR、系统集成和软件等
2017年物联网相关政策文件
2017年2月25日,工信部召开将加快5G等重点频率规划进度,2017年将加快5G等重点频率的规划进度,包括提出5G在6GHz以下频段规划方案、做好5G技术试验毫米波段用频协调。
附:
中国物联网产业已驶入快车道,“万物皆可联”的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即将来到
一一第二届中國物联网高峰论坛大会发言稿:王渊(物联网管理专家、物联网管理委员会主任)
2018年6月22日,中国物联网创新管理应用高峰大会在北京召行。全国互联网各界大佬和物联网公司巨头皆汇聚于此,以“智能物联,引创中国”为主题,共同探讨在物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如何在创新中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提出,由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新业态不断增多,而在新业态下的各个物品之间的联系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的进步而得到更紧密的结合,由此形成了“万物皆可联”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时代。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因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与中创物联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达成共识并成为战略合作关系,旨在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物联网大数据网络,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实现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的最终融合和创新,管理和发展。
物联网时代下,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已经进入快车道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连接物品的网络,其实质是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将物品的信息进行互联和分享传递。而在物联网时代,物品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其用户端已经不只是局限于传统互联网人与物之间的联系,而是任何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现代技术结合并进行应用扩展的时代产物。物联网是1999年由Ashton教授所提出并且在2005年ITU报告规范起概念的,但在2010年以后,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和不断成熟化应用,我国的物联网行业也逐渐从CTC(copy to China)逐渐发展成具有创新性的全球化物联网生态链TCC(to copy China),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中国化”的标签。
在2017物联网创新大会上,联合国前高级参赞杜比先生向会场的嘉宾们分享了物联网国际化展望的主题,提出希望物联网能够解决人类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并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此外,杜比先生还表示,现在世界上的物联网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希望这样的企业和机构能让互联网技术服务于人类,满足人类需求。
事实上,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并给我们带来不少生活上的便利。在去年海南物联网大会上,美图董事长蔡文胜在会上分享了他从比特币的认识、区块链技术和代币经济学三个方面对互联网行业的认识和未来展望。而搜狗CEO王小川通过分享人工智能带来的大连接时代主题,向会场嘉宾展示了搜狗立知、搜狗明医、搜狗大律师等人工智能产品。物联网不仅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还能提高物联网市场的经济效益,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和各行业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物联网领域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从2011年的2600亿元达到2017年的9000亿元。抓住机遇,用实力打造物联网时代而我国的物联网行业是如何从“山寨复制”到“被复制”,甚至是让物联网中国化,最后在去年将国内的产业规模由2011年的2600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9000亿元的呢?
在从此次物联网创新管理大会的参会企业中或许可以得出答案。
首先是在技术领域的优势。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数据,通过大数据将物联网领域上的“物”进行数据化分类能够更快速地将物品信息进行传递。而易观智库创始人兼CEO提出“数据是新能源”的理念中就强调了在物联网时代数据的重要性,易观通过17年的历程也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分析公司,截至2017年9月30日,易观已经覆盖21.9亿部智能终端,监测超过251万款移动应用。而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2016年被定义为人工智能元年,经过一年半的技术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物联网各个领域相继爆发。移动支付、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的全面开花都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和云计算的成熟化。
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运用之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支付最大的市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8月份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数据交易额高达7900亿美元,相当美国的11倍。
其次是资本的重视与投入的优势。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为“万物皆可联”搭建交互桥梁,而资本的入局则能助推企业更快走向市场化。根据前瞻数据,2016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9434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3.1万亿元。
在此次大会上,春光里、逗哈科技和深创投资等投资方对物联网创新的重视可以看出,在具备了技术的支持之后,资本的支持让物联网企业的发展具有了企业走向市场化的经济实力。
最后,在技术和资金得到保障后,市场化应用则能检测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性是否与用户需求一致。在共享单车领域,摩拜单车在发展了两年之后,其全球用户量已经超过两亿,遍布全球九个国家,超过180个城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共享单车运营平台和移动物联网平台。
在泛娱乐上,美图创造的产品为爱美人群提供了轻松变美的方式,其用户的月活跃量也达到了4.5亿;而虾米音乐在阿里收购之后更是为国内音乐播放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社交领域,打造游戏社交和拥有QQ、微信两大社交平台超高粘性用户量的腾讯,也在今年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的大企业。技术的市场化运用让物联网企业能够及时得到市场反馈,而国内物联网企业用户量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为国内的物联网企业走向全球化奠定了基础。突破挑战,方能引创智能未来但在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圆桌论坛上,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也共同探讨了物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从目前物联网的发展趋势上看,物联网已经进入了创新发展的2.0时代,国内的物联网产业要想真正实现智能化、全球化,仍需克服两个问题。
一、物联产品并不一定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
从目前的市场上看,物联网产品多元化已经成为趋势,但在部分产品中,商品与用户的交互性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以刷脸支付为例,刷脸支付是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消费者,为消费者打造更便捷的消费场景,但在刷脸支付推出,人们的热度褪去之后,消费者仍以扫码支付为主,而商家对刷脸支付的布局也变得缓慢。因此,并不是所有基于先进技术所衍生的行业都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需求,物联网企业在创新的同时,需要考虑产品是否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避免企业在过度追求行业风口时的产品泛滥问题,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二、物联网城市渗透率低科技与经济实力不同的城市,物联网的渗透率不同,目前国内的渗透率相对较低。
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人类,但在产品交互流通的过程中会受到城市的交通、人才市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智联发布的《2017人工智能就业市场供需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AI人才需求和供给均集中于一线城市。人才分布的差异化让城市智能化发展缓慢,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也随之缓慢。Berg Insight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物联网的平均渗透率只有3%左右,而中国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物联网的渗透率不足5%。渗透率低将导致国内物联网企业的发展进度变得缓慢。
总而言之,从此次北京的物联网创新管理大会上可以看出,在得到技术、资本和市场支持下的物联网,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在物联网创新时代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物联网企业仍需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升级和渗透,为更多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让国内物联网领域的智能化、全球化发展更快实现。
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的到来区块链(Blockchain)的底层逻辑是以共同竞争记账方式存储信息,每一页加密账本相当于“区块”,而交易审核结果盖上了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存储于整个网络。这种“分布式总账技术”带来了权益归属和陌生人的互信,为资产自由交易带来了曙光。那么,区块链究竟是什么呢?区块链真的能颠覆互联网世界吗?区块链时代悦花越有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1、区块链 比特币是运行在区块链平台上的应用程序,区块链被认为是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区块链提供了一个分布式的交易账本,账本上的每个交易都会被维护节点进行加密和验证。如果你想要破解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就需要劫持所有参与交易的节点并篡改他们的账本数据(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简单表述:区块链是记录数字资产交易,并且未经允许,任何人都无法随意篡改的账本。
2、区块链对互联网世界的颠覆“区块链+”模式,是对“互联网+”模式的颠覆。区块链将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质量、速度和规模,加速社会文明的演进。如果说“互联网+传统行业”模式的结果是催生一个垄断、中心化管理的行业巨头,那么“区块链+传统行业”模式则是构建一个新型的行业生态系统。如果使用区块链记录交易,就好比用一支永久记号笔在城市广场正中心的一卷Kevlar胶带上写字。如果一旦交易被记录下来,那么就不能做任何的修改或删除,系统中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能看到这笔交易。因为这些特点,所以它不仅可以成为虚拟货币、支付过程以及比特币的区块链,还可以有很多其它的应用。从数据存储方式看,它是分布式的,非中心化存储,就像一个分布式的账本,所有的记录由多个节点共同完成,每个节点都有完整账目。所有节点参与监督交易是否合法。没有任何节点可单独记账,避免记录被篡改。区块链是一个网络和权限对等的结构,去中心化的结构。在区块链中,任何参与者都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有对等权限。从硬件的角度讲,区块链的背后是大量的信息记录储存器(如电脑等)组成的网络,这一网络如何记录发生在网络中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呢?区块链设计者没有为专业的会计记录者预留一个特定的位置,而是希望通过自愿原则来建立一套人人都可以参与记录信息的分布式记账体系,从而将会计责任分散化,由整个网络的所有参与者来共同记录。简单表述:区块链技术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主动寻求区块链技术改造可以解决很多行业的痛点。“区块链+”模式,也孕育着大量的超车机会,是很多创业公司构建新型行业生态不可多得的机遇。
3、区块链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全球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科技界发展的一大主题,将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结合并服务于产业发展,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互联网电商平台总会遇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为了彻底解决传统互联网中心化发展模式的网络安全软肋,必须实现去中心化的网络,因此区块链技术成为了保卫互联网安全的强大工具。作为创新型电商B2B2C+O2O综合购销平台,我们要通过对区块链本身属性的积极探索与深入研究,加强平台自身的安全性,提升平台大数据库的安全等级,同时利用其独特的“2+1”运营模式,推动自身电商平台优化升级,从而为广大用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全新消费体验场景,使物联网快速迈进3.0时代。
未来,我们不仅要组建更加强大的区块链技术团队,更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赢共享和包容、发展的心态,携手国际一流的区块链技术团队,在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层面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增添势能,助力我国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在世界的领先性。
一、什么是中国数字货币说起数字货币,大家可能就认为是银联卡、支付宝、微信支付、POS终端等形式的支付方式,但这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数字货币。
首先,中国数字货币是以现实人民币为基础的,不是凭空制造的一种货币,两者只是存在形式上的不同,前者是电子数据,后者是人民币纸钞。
其次,中国数字货币是通过数字网络技术创造的一种电子货币,它还具有网络数据包的主要特征。我们知道,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包是由数据码和标识码两部分组成的,数据码就是我们需要传送的内容,而标识码则指明了该数据包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属性,从而实现数字包在网络中有条不紊的传送。相应的,数字货币也具备了这两个功能,一个是记录人民币数量的电子数据,一个是人民币流通的控制码,在控制码中,可以实现我们想要实现的大量功能。比如:控制码可以限制数字货币的使用范围,也可以引入正、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只能在正面清单内所列项目内使用,或者只能在负面清单所列项目外使用的功能。
二、中国数字货币的特征
1、中国数字货币是传统货币和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是金融货币领域的互联网+。
2、中国数字货币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种由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具有比特币等其他数字货币所没有的国家信用和货币锚。
3、中国数字货币可以借鉴区块链等网络新科技来增强自已的安全稳定性。区块链也是网状拓补结构中的一种,能减轻中央服务器的任务量,且具有防伪功能。我们在中国数字货币上应用区块链技术,能提高安全稳定性,而不是再造一种比特币!
4、中国数字货币依赖于安全稳定的互联网络,量子通信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中国数字货币安全意义非凡。
三、发行中国数字货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发行中国数字货币不会造成人们现有财富的缩水,也不会增加使用难度,反而更方便快捷,也不用另外购买支付终端,改变的只是后台处理程序。
2、中国数字货币和现钞能否自由兑换要看到时国家的规定。如果国家强制限期现钞兑换数字货币,则不能自由兑换。预计在推行数字货币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两种货币并存,直至条件适合时全面使用数字货币!
3、使用中国数字货币不会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中国数字货币由国家专门部门管理,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查阅追溯使用记录的。只有在涉及金融犯罪,或者国家经济需要如统计,国家才会按照法定程序批准进行针对性原理。
数字货币是如何来赚钱的?钱从哪里来?
数字货币的出现并非偶然,它虽然不是货币,但也是由其逐步演化而来,同时也借助了数字科技的成果。
从虚拟货币的现象,大家或许能够预感到未来金融世界或将面临一场革命。
2015年虚拟货币再次强势闯进人们的视线,2016年大有崛起之势,很多人至今都认为虚拟货币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是一次技术革命。去年以来,虚拟货币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度走进普通人的视野,有人坚信虚拟货币会冲击现有金融体系。目前,已经有投资人把虚拟货币看作一种新的投资品种,很多人从中获得了几百倍甚至上万倍的投资回报。由此,加密货币的支付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P2P网络的跨国界性,转账的瞬间到达,费用的低廉,都是法币没有办法能够达到的。现在的虚拟货币就像中国股市刚开始一样,用专家的一句话“像小牛犊一样”,一定能成长为大牛市。一切刚刚开始,一切“币”须改变。从虚拟货币的现象来看,这个依托互联网平台下虚拟市场的私下交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虚拟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双向流通。这些交易者的活动表现为低价收购各种虚拟货币、虚拟产品,然后再高价卖出,依靠这种价格差赢取利润。有消息称,虚拟货币的产业化将形成虚拟货币市场。如果说股票市场的出现是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产物,那么虚拟货币将是服务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产物。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个性化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将成为个性化虚拟货币的产业基础。个性化的虚拟货币市场与股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不同,后者更多的是为工业化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工业化的需求也体现在满足所谓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上;而前者的产业基础将与信息化的需求息息相关。未来的第三产业不同于服务业,它的发展方向是后现代服务业,也就是体验业,即更多的满足精神、文化、娱乐发展需求的个性化产业。股市将更多的发挥利用信息引导工业和服务业理性投资的作用,而个性化虚拟货币市场则更多的是发挥利用信息引导体验业感性消费的作用。
数字虚拟货币是如何来赚钱的?钱从哪里来?
不少朋友第一次接触数字货币时,总有那么一个困惑:怕伤人脉,怕别人说闲话,以为它赚的是人头费,尤其是那些干了一辈子传统生意的老板们,更是有这方面的顾虑和想法。因而,很多的朋友在咨询数字货币时,不理解数字货币是怎么升值的?会员们究竟是赚谁的钱?又是怎么来赚钱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输家的平台?又为什么说它是只赚不赔的平台?这数字货币的钱到底来自于哪里?
下面就和大家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财富是怎样产生的?根据资本的运动性和增值性,财富来自于资本的不断流通当中,只有资本流通才能产生财富。而事实上,不管是物质还是资本都是一样的,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产生价值!那怎么才能使得资金流通?是市场!是需求!尤其我们今天的数字货币,它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资本流动的市场平台。它的属性之一是总量限定,永不增发。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单边上扬的市场走势图。什么是单边上扬市场?就是只涨不跌的市场。为什么只涨不跌呢?因为,自比特币出来到现在,人们就认识到参与数字货币是可以赚钱的。加上就连央行行长周小川去年在答中外记者会上都这样说:数字货币属于数字资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商界、政界和社会各界的玩家们,他们如今都來购买这样一种数字资产!但是这数字货币的供应量又是有限的,而参与进来的资金且是无限的,即买的人永远比卖的人多。尤其是,眼下总是有那么一群聪明的商家,他们又将自己所购买的数字货币用商业活动去送给消费者,以抢占自己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就必然形成求大于供的局面,最终促使其数字货币的价格不断的上涨,其结果是数字货币在短期内它必然是只涨不跌的。
大量的事实已证明,数字货币是资金流通的最好的方式,因为它能让资金不停的流动,从而升值并产生财富。所以,我们做数字货币赚的钱来自于资金和商品的流通,来自于市场,我们赚的就是市场的钱。我们再打一个比喻,假如你三年前买了一处10万元的房产,现在卖了50万,那么,请问你挣的是谁的钱?你肯定会回答:我挣的是市场的钱!对,你挣的是市场的钱!所以,我们做数字货币也一样,你所挣的是只赢不输的钱,它也是市场的钱!
数字货币赚钱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的。如今李嘉诚在玩,马云在玩,小米的雷军也在玩,就连许多闲着没事的影视名星和歌星也玩起了数字货币……一句话:数字货币,卖家赚的是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钱,这就如同股市中股民赚钱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五年前在全国第一届网商大会上口吐狂言的马云现在又发话了,他说:财富的未来一定属于数字虚拟货币,不是美元,也不是黄金!(五年前,马云说的“你们现在不从事电子商务,五年之后肯定要后悔”,目前早已成为事实)。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按捺不住了,他说:虚拟货币,比传统货币会更好!甚至连奥巴马身边的红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虚拟货币,将拥有更长远的未来!
是谁在改变历史?一一总理感言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平凡、普通,默默无闻。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豪言壮语,可是他们却以坚定的信仰与平和的行动在改变着历史。他们是一群修行者,他们是真诚、善良、忍让的坚定践行者,他们以高尚纯洁的道德境界与平和理性的行为感动了全世界。他们对信仰无比坚定,他们对道德无比虔诚,他们对世人无比热爱。他们没有权势,没有刀枪,没有名声;他们默默无闻,无形地生活在人群之中而不被人们所注目。人们习惯于认为,只有那些英雄伟人才能改变历史,他们的行动必然轰轰烈烈,他们的才华必然出众,他们的势力必然强大,他们的出现必然惊世骇俗,他们的表现必然博得一片欢呼……可是今天这一群人,他们只是社会中最平凡的一员,他们在默默无闻勤奋工作着,他们在各个角落谦卑地生活着。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文人学士、布衣白丁;有工人、农民,更多的是贫穷的中下层普通百姓……他们都在用他们坚定的心改变着历史!这种改变是从人心上的根本改变。他们以善良与宽容,为世人洗去历史上的罪恶;他们以坚定与真诚,为世人奠定未来的道德根基!他们的善心如春风,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与理性;他们的宽容如大海,溶解了人们的仇恨与罪恶。他们的无私无我,拨转了世间的一切不正,他们的平和善良给世间带来了长存不灭的希望!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落泪,邪恶的生命对他们远避。他们是谁?历史在关注,世人在凝目!他们的存在,将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荣耀,他们的光辉将永远照耀史册!他们用生命书写的故事都将传唱千古,恒久不息!他们的精神必将成为历史长河中最巍峨的丰碑,不朽永垂!我很想为他们每个人书写一本书,因为他们的故事太感人。其实,他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本书,而这本书终将留存给历史!这个“他们”就是在坐的你们,也是我们。是千千万万个劳苦大众,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因为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也发展了历史,因为是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人类历史必然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我们必须振兴中华,扬我国威。我也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复兴,中国必胜,人民必胜!
谢谢大家
王渊2018年6月23日于钓鱼台国宾馆
物联网,创新成就未来
工人日报2021-03-07 02:39工人日报社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吴铎思 “现在用水很方便,就在手机上手指头一动它就能把水费交上,也能看出来水费用多少钱……比以前方便的多了。”新疆沙雅县沙雅镇兴盛社区居民裴文红高兴地说。
如此方便快捷的用水服务得益于当地正在推行的新型智能物联网NB远传水表。新型智能物联网NB远传水表是指应用了NB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水表,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能够实现用水自动抄表、数据远程传输、 后台智能管理的先进模式,杜绝水资源浪费。
物联网有万物互联的意思,是在可实现一切信息数据化的终端设备之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络,在这个互联网络中,基于各种信息感知和处理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产生信息共享和价值创造,实现服务与资产的实时和可视化。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成为高频字词。近年来,我国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均大幅增长。业内人士指出,物联网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物联网产业已成为全球物联网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成长。
业内预计,到2024年,我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物联网市场。物联网将是未来几年信息科技最大风口,各界积极谋划迈向智能化转型,产业发展会进一步得到释放,致力于物联网应用场景落地的企业来说,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入局物联网的企业将继续增多,而且会有更多的传统制造企业,加速转型、争相涌入。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公司,只有保持其创新迭代的研发能力,以及扎实的产品生产能力,才能在物联网产业长久立足。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中国将进入下一个“造富时代”
2020-09-24科技达人,优质创作者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想要抓住市场中的红利,就要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去做新的布局。这种变化可以从改革开放40年中去寻找答案。
首先是在80年代,物资短缺,所以当时最大的红利就是生产。那么到了90年代物资丰富以后,渠道就成为了新的红利,因此当时去做渠道的企业都可以快速崛起。
那么到了2000年以后互联网电商兴起了,新的流量成为了新的红利。到了互联网下半场,流量红利消失后粉丝就是红利。
由此可见,每隔10年就会涌现出一波新的红利和造富机会,那么下个10的机会在哪呢?
1、商业的竞争演变
2、物联网时代的商业形态
3、大数据、智能化

一
每一次红利的到来,都与科技发展有关。如互联网电商时期,是因为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购物方式,才迎来流量的红利期。
那么到互联网下半场,由于每个人都有智能和社交工具了,每个人都是一个流量入口。
这个时期只要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就可以吸引粉丝,因此互联网下半场粉丝就是红利,可以实现持续变现。
那么随着5G和物联网的兴起,也将迎来下一波红利。因为在5G时代所有可以通电物体都可以联网,可以实现人与机器的交互、机器与机器的交互。
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的结合,就会形成新的购物场景,带来新的造富机会。

二
为什么说物联网是新的造富机会?这要科技发展变化说起。在传统商业时代,购物只能通过下线去完成,必须要商店去实现交付。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PC或智能手机去消费。
在前40年的竞争中,成败的关键要素,考验的是获客能力,谁能拥有更多的客流量,就可以产生更多交易机会和利润。
但到了物联网时代,整个竞争格局变了,人们可以通过身边任何的一个物体去购物。在汽车上可以通过车联网购物、在家里可以通过电视联网购物、通过冰箱上的屏幕选择喜欢的商品。
那么在这样的场景下,获客入口无处不在,能够获取客户则考验的不是入口,则是大数据。
大数据是如何产生的呢?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大数据监视。在网上看的内容、看电视、包括与好友的聊天,这些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
各种数据会被各种平台和端口记录下来,通过云计算分布式储存和运算,最终形成每个人的大数据。
那么对于未来的商人来说,想要获取更多业绩,最关键的是要依托平台大数据赋能,去实现精准化的营销。
三
想要依托平台实现大数据赋能,那么就要认清物联网时代的商业形态。在物联网时代,商业的形态由终端、平台、智能制造,三大部分组成。
终端的作用是零售,是依托平台为中心,并借助实体和各种终端作为入口,获取交易订单以后有智能工厂生产配送。
终端只是一种交易场景,并不分线上线下。就如我们在某平台开了一个店,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以及各种智能终端去进入APP平台,购物这件商品。
也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把产品信息推送到消费者的任何智能终端,精准化营销、引导消费者购物。
比如早上我们在手机搜索产品的烹饪方法,那么下午当我们打开电视的时候,就会在电视上出现生鲜的购买入口,二维码。
当然对于有资本和资源的企业来说,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已经各种短融合的连锁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化营销模式。
同时借助不同的场景获取用户的大数据,依托各种的通过APP与消费者建立连接,实现大数据营销,产生持续的复购。
消费终端不但包含所有联网的场景,也包含下线场景。但在未来的商业模式中,线下实体,不只是购物场景,而是可以做体验、售货、已经收集用户的大数据。

对于未来的企业来说,不但可以打通线上线下,在线上通过不同的端与消用户连接,同时也可以在线下设立体验店。
依托应用打造线上店的目的,是为了借助智能终端,实时连接消费者,实现二次的智能化营销。那么设立线下店的目的,是为了给精准的用户,提供需求的解决方案。

比如对于做鞋子、服装等行业,不仅可以通过线下体验店塑造品牌形式,给用户带来体验式消费,以及售货服务。而且也可以通过线下场景,依托物联网传感器,收集用户的定制数据。
可以把用户脚的尺码、服装的尺码和款式,通过物联网设备传输到智能工厂,工厂加工制作完成以后,可以直接配送到家,或者配送到指定的体验店。
在未来的商业中,有了科技技术的支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需求的解决方案,真正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而非单纯的卖货赚差价。
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分析未来将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东方财富网05-19 17:56东方财富网官方帐号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概况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1、利好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2、中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
2021年中国物联网云平台发展研究报告
湃客:艾瑞咨询 2021-09-06 19:58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2021年中国物联网云平台发展研究报告
物联网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物联网云平台是联动感知层和应用层的中枢系统,以感知数据为养分,通过各类IoT平台加工,向下游应用赋能,呈现出从上游终端到下游用户数据价值逐步升迁的逻辑,是功能与价值凝聚的PaaS软件。物联网云平台现处于全面渗透的阶段,大多数场景下更偏好公有云部署模式。
艾瑞测算,2020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量达74亿个,预计2025年将突破150亿个。物联网设备连接量的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云平台的发展输送养分,推动平台从设备、数据积聚的“量变”走向从数据价值挖掘的“质变”。
平台汇集了海量异构感知数据,其中音视频类流数据对资源和设备的要求最高,并最快实现变现。智慧生活场景下,2020年物联网云平台市场规模为58亿,其中视觉相关设备的市场规模为28亿,复合增长率为26.9%。预计2025年,视觉相关设备将占智慧生活云平台总体市场规模的62%,视图相关云平台厂商将在智慧生活领域占主导地位。
物联网云平台市场高度分散,各类厂商基于不同的优势和目的入局发展路径各异,竞合趋势显著、稳中求变;未来平台能力将进一步下沉形成IoT底座,即“平台的平台”,由第三方开放平台全面整合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物联网云平台概念与现状
物联网云平台概念
联动感知层和应用层的中枢系统,功能与价值凝聚的PaaS软件
物联网云平台是由物联网中间件这一概念逐步演进形成。简单而言,物联网云平台是物联网平台与云计算的技术融合,是架设在IaaS层上的PaaS软件,通过联动感知层和应用层,向下连接、管理物联网终端设备,归集、存储感知数据,向上提供应用开发的标准接口和共性工具模块,以SaaS软件的形态间接触达最终用户(也存在部分行业为云平台软件,如工业物联网),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驱动理性、高效决策。物联网云平台是物联网体系的中枢神经,协调整合海量设备、信息,构建高效、持续拓展的生态,是物联网产业的价值凝结。随着设备连接量增长、数据资源沉淀、分析能力提升、场景应用丰富且深入,物联网云平台的市场潜力将持续释放。
物联网云平台部署模式
有效解决“物联”与“烟囱”痛点,更偏于公有云部署方式
物联网云平台基于PaaS发展,遵循云服务的部署模式,通常分为公有云与非公有云两种模式(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等)。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20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2256亿元,其中公有云服务贡献达68%,是目前云服务市场的主要部署模式;从需求角度看,公有云部署的高开放性、低成本开发与标准化模式以及高可复用性等特点契合物联网云平台的需求特征,即可有效解决连通性缺乏与场景割裂等应用问题;从应用角度上,目前生活与生产相关场景中,大部分物联网云平台以公有云的部署方式为主,而涉及到定制化开发需求高、网络安全私有化属性高的政务、医疗、交通安防等场景中,物联网云平台更多是作为云能力的一部分整合至解决方案中销向最终客户。
物联网云平台系统架构
根植于PaaS,以数据为养分,提供数据价值孵化的土壤
物联网云平台定位于物联网技术的中间核心层,其主要作用为向下连接智能化设备,向上承接应用层。物联网云平台根植于PaaS环境,以数据为养分生长,通过各类IoT平台加工,将数据向下游应用赋能,呈现出从上游终端到下游用户数据价值逐步升迁的逻辑。万物互联时代,数据价值升迁由跨业务的物联网设备统一管理的需求产生,其关键组成部分为四类IoT平台:
1)连接管理平台:解决跨业务栈的海量异构设备接入;
2)设备管理平台:设备的统一管理、控制与固件升级;
3)应用使能平台:提供数据开发工具与环境;
4)业务分析平台:调取云计算与AI等数据分析能力为客户提供数据洞察服务。
物联网云平台发展阶段
全行业探索渗透阶段,核心价值向上层场景服务能力转移
物联网云平台正处于沉淀后模式探索、即将步入快速发展前的拐点阶段。物联网云平台的发展得益于智能家居行业的垂直生态发展,在连接量、参与者、和用户不断增加后,复用现有的云技术开发和应用经验,不断向其他应用场景纵向扩展。由海量接入及复杂设备类型管理兴起,物联网云平台的核心价值也将随着发展到稳定阶段,由关注底层硬件向软件平台多场景化的业务能力转变。
物联网云平台的市场环境:政策
国家、地方政策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产业生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计算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有效整合各类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的功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2015年)等政策措施。从供应侧角度看,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文件,强调企业级SaaS平台建设,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加速转型,以建立产业生态体系;从需求侧角度看,工信部发布《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组织各企业开展“企业上云”、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部署,促进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
物联网云平台的市场特征:投融资
投资高峰期后的大浪淘沙,资本向优质企业聚集
物联网云平台相关投融资事件热度集中在2015-2018年,规模在2019年达到顶峰,现呈逐渐下滑趋势,资本回归理性。在物联网云平台范畴中,由于行业特性——三大运营商+互联网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且平台搭建初期投入高、利润低,大浪淘沙后,资本主要聚焦于几家头部公司。2019年,绿地控股投资并入股涂鸦智能,以“财务投资+产业战略合作”双线模式将其与城云国际牵头,成立合资公司以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领域的合作,2021年美股上市,定位全球IoT云平台第一股;深耕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树根互联于2021年获得4轮融资,包括IDG、经纬、腾讯等国内知名投资机构。
物联网云平台市场发展的痛点与破局
海量连接奠定后期市场,数据分析能力决定上层空间
物联网云平台价值分析
物联网云平台商业模式
兼具基础资源订阅、PaaS开发和定制化项目多元盈利模式
物联网云平台以基础设施定位,向下适配终端接入,向上整合行业应用,以PaaS直接服务开发者、以SaaS间接触达最终用户。具体而言,家居、零售和餐饮等场景下物联网云平台多为ToB、ToC、2B2C模式,通过资源订阅和运营分成的方式收费,其中资源订阅又根据资源类型分为基础资源型、通用型和业务型。而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政府和大型企业客户倾向于软硬一体的定制化服务,避免数据烟囱,切实解决管理运营低效的痛点。
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情况
设备连接量稳定增长,迎来连接量变到数据质变的关键节点
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20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量达74亿个,受疫情影响同比增速放缓。过往因用户规模庞大,需求相对简单且标准化程度高,消费物联网占据了连接量当中的主流。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餐饮零售、建筑工业等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愈发高涨,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量将突破150亿个。物联网设备连接量的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云平台的发展输送养分,推动平台从设备、数据持续积聚的“量变”走向从应用使能到业务分析的“质变”。
物联网云平台的数据类型与特征
汇集海量异构感知数据,抢滩音视频价值高地是重点
根据数据来源,物联网云平台的数据分为四大类,其中传感数据、设备运行数据和音视频及图片数据这三类数据通过终端感知设备直接采集获得,而第四类中间数据是对前述三类数据的再处理,用于辅助企业管理决策。从数据采样周期、占用云资源大小、所需设备承载能力、时延容忍的维度看,音视频类流数据对资源和设备的要求最高、其次是设备运行数据类高频业务数据。在物联网架构中,海量数据的采集和接入是前提,多源异构数据的集中与处理是重点。物联网云平台集成了多维感知数据,承载数据的溯源处理、统计分析与价值挖掘、探究复杂事件的内部规律,进而指导人类生活生产,是实现物联网价值的最核心环节。
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场景:生活领域
视图相关数据变现能力强劲,2025年市场规模趋近百亿
2020年中国智慧生活物联网云平台市场规模为58亿元,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4%。智慧生活场景下,云平台主要接入数据和最核心的变现数据为音视频、图像数据。2020年智慧生活场景下。视觉相关设备的云平台市场规模为28亿元,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9%,主要由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区住宅相关的细分场景拉动。2020和2025年视觉相关设备占智慧生活云平台总体市场规模的48%和62%,再次验证了视图相关云平台厂商在智慧生活领域的关键地位。
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场景:生活领域
连接量加速增长+存量价值挖掘,双因素驱动视觉持续增长
2020年中国智慧生活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为11亿台,年复合增长率为18.4%。其中,视觉相关设备的云平台连接量为2.3亿台,年复合增长率为32.1%,视觉模组的广泛移植和场景创新应用引发了视觉相关设备出货量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20年智慧生活场景下,存量设备的综合市场贡献为5元/台,而视觉相关的存量设备市场贡献为12元/台,这一差异来源于视觉相关设备云平台多元盈利路径,不仅获利于增量市场,更关注巨大存量市场的价值挖掘,从这一角度看,视图相关厂商对云平台变现的路径探索已实现阶段性突破和行业示范作用,用户粘性培养是未来工作重点。
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场景:生产领域
处于基础改造、加速渗透的初级阶段,市场潜力有待释放
我国工业物联网云平台现处于夯实基础、规模化推广建设的关键性阶段。根据工信安全2021年7月《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数据地图》披露的调研数据,我国平台应用普及率仅为14.67%,工业设备上云率总体为13.1%,市场教育不足、商业模式不明晰等难点有待攻坚,市场潜力有待释放。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物联网云平台的市场规模将突破670亿元,复合增长率在20.9%。此外,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数量仅占总体的18%,但价值占比高达93%,工业设备的数字化联网和协议接入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
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场景:公共领域
城市智慧中枢建设持续推进,有望拉动市场总体稳步增长
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物联网云平台市场规模为158亿元,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7.8%,政府端需求的持续景气保障了智慧城市物联网云平台市场的稳健较快增长。具体而言,规模增长主要由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城市大脑相关的软件平台建设拉动,是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平台建设热点。受疫情影响,短期内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中云平台市场增长放缓,中长期小幅拉升,预计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在9%。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竞争分析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竞争要素:数据
不止于做大连接量,场景背后的数据价值挖掘大有可观
“数据”是物联网云平台的关键养分,物联网云平台的竞争逻辑也围绕“数据”展开:
1)从平台本身而言,各厂商更多通过做大连接量以期获得后期的数据变现能力。而海量连接量与高并发量要求平台至少具备基础的数据管控、网络连接以及网络安全能力;
2)追溯至数据生产角度,厂商需要掌握更多公开数据模板、数据模型数量来优化算法、数据与物模型;
3)从经济效益而言,数据服务的能力决定厂商能否基于场景快速变现,厂商一方面需将服务拆组成不同的服务组件,供给不同的细分应用场景,另一方面也需考虑非标化的解决方案的产品化实现路径,以期实现更高复用性。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竞争要素:产品&用户
高产品化程度叠加低获客成本,规模效益将现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本质上是厂商作为第三方,采用2B或2B2C的商业逻辑,面向B端企业、开发者及C端消费者提供平台服务。其中,大型企业及不具备开发能力/开发能力较弱的企业存在定制化需求,客单价高但项目周期长,单次开发成本高,总体利润率较低。云厂商对不同客户的多种需求进行合并与分类,开发具有强通用性、强复用性和强时效性的标准物模型,一方面可以针对通用性需求快速迭代出符合特定领域的产品,针对特殊需求能够在原有标准物模型基础上挪用部分功能,衍生开发定制化产品;另一方面,面对需求尚不清晰的客户,可以快速根据客户所在行业特性提供建议方案,降低客户的理解成本。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竞争格局
各厂商基于原生属性差异,探索多元发展路径,稳中求变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沿袭了物联网市场的典型特征,是一个高度分散的长尾市场。厂商凭借自身核心优势,以不同的目的和角度入局,主要分为以下五类:基础云服务厂商、通信领域厂商、软件服务与应用系统集成商、垂直领域传统厂商和初创企业。其中基础云厂商和通信领域厂商主要构建通用型平台,输出全栈开放式云平台技术能力;垂类传统厂商和初创企业基于在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或行业资源提供垂直场景下的物联网云平台。我国物联网云平台市场发展稳健向前,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各厂商将基于各自的业务逻辑和策略定位,凝心聚力、持续深耕,以实现下一个增长拐点的弯道超车。
趋势一:部署模式
公有云部署模式将占据主导地位,专有云平台满足中间需求
对数据安全要求较高的工业、城市交通与安防等领域的企业目前以自建云平台需求居多,特别是垂类的硬件厂商为实现数据自主可控也投入大量成本开发平台。自建方式的优点是自给自足、数据安全保障系数高,但其也因不对外开放共享,技术与用户规模难寻突破,造成物联网云平台应用的“不经济”效应。艾瑞认为,1)随着设备入网逐渐增多,厂商追求规模经济,上述场景中更多架设在非公有云的物联网平台企业将会更倾向于公有云部署模式,以寻求更低的部署成本、更快的规模增速;2)中小微企业因资金实力欠缺,或更多偏于接入第三方云平平台,以享互联互通的经济效益;3)而对于对数据安全要求更高的企业以及资金周转能力中等的工业企业或垂类硬件企业,更适于专有云的部署模式——应用层开放共享,资源池私密与稳定。
趋势二:产品演进
平台能力下沉搭建“IoT底座”,第三方运营平台乘势而上
基础云企业具备IaaS资源优势,其PaaS能力在多领域开花结果,也天然具备打造物联网基础云平台的能力,未来,其仍会抽取物联网云平台上的通用功能模块打造为基础的平台产品向外输出。此外,在某一领域做先驱探索的物联网云平台企业,其部分平台能力更为下沉,可以提供支撑其他IoT平台开发的全套产品。艾瑞认为,上述两类企业有向“IoT底座”方向发展的趋势,横跨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安全部署、数据分析等多层面,面向多行业领域的布局,提供规模化+标准化的服务支持,成为IoT平台的平台。
从非第三方云平台企业角度来看,某一垂直领域中小微企业有自建物联网云平台的需求,但自建不享有经济效益优势;初创企业从零开发平台,从成本、资源、时间多角度考量不具备竞争优势;艾瑞认为,这两类企业有借力于第三方开放平台来打造自主平台的趋势,从而获取专业的技术支持并节省开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趋势三:掘金市场
视图数据价值更易挖掘,或成厂商战略布局要点
物联网云平台能够帮助厂商实现数据增值,即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再分析最后赋能于垂直智能终端设备。例如,生活领域场景中,对以音视频图片为主的数据进行实时捕捉,找到正确的“人”,识别指定行为,做出准确的预判,满足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多场景2C/2B需求,易实现增值付费;工业场景中,对环境数据(传感数据为主)进行“仿真训练”,得到“推理模型”后反馈至终端设备,以优化运行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车联网场景中,从车载终端设备收集动静态数据(传感数据为主),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车辆属性信息、路径、功能需求等提取有效信息,用于监管及提供综合服务。从再处理数据与终端消费者的紧密度、场景智能化渗透率来看,音视频及图片类数据变现难度最低,最易实现数据变现。
趋势四:行业发展格局
竞争中合作,合力推进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发展进程
物联网云平台厂商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避免互相抢占连接市场的情况出现,市场相对割裂。目前,物联网云平台的五类核心厂商间有相互达成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云平台间的互联互通的趋势。例如,云平台厂商凭借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PaaS层服务和软件开发平台,打通双方云端账户体系,推动传统垂类企业的智能化部署和数字化转型;同时,自身也可借助通信领域厂商的市场覆盖与服务优势广泛聚合内容与应用,借助垂类企业的渠道能力、在传统行业的覆盖度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打造多行业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车联网
车联网的内涵主要指:车辆上的车载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对信息网络平台中的所有车辆动态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在车辆运行中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可以发现,车联网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征:车联网能够为车与车之间的间距提供保障,降低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几率;车联网可以帮助车主实时导航,并通过与其它车辆和网络系统的通信,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
概述
车联网的概念源于物联网,即车辆物联网,是以行驶中的车辆为信息感知对象,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X(即车与车、人、路、服务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提升车辆整体的智能驾驶水平,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智能、高效的驾驶感受与交通服务,同时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升社会交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车联网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等全方位网络链接,主要实现了“三网融合”,即将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进行融合。车联网是利用传感技术感知车辆的状态信息,并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的智能决策和车辆的智能化控制。
1、车与云平台间的通信是指车辆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或移动蜂窝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与车联网服务平台的信息传输,接受平台下达的控制指令,实时共享车辆数据。
2、车与车间的通信是指车辆与车辆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包括车辆位置、行驶速度等车辆状态信息,可用于判断道路车流状况。
3、车与路间的通信是指借助地面道路固定通信设施实现车辆与道路间的信息交流,用于监测道路路面状况,引导车辆选择最佳行驶路径。
4、车与人间的通信是指用户可以通过Wi-Fi、蓝牙、蜂窝等无线通信手段与车辆进行信息沟通,使用户能通过对应的移动终端设备监测并控制车辆。
5、车内设备间的通信是指车辆内部各设备间的信息数据传输,用于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检测与运行控制,建立数字化的车内控制系统。
发展历程
车联网在国外起步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开始研究车间通信。2000年左右,欧洲和美国也相继启动多个车联网项目,旨在推动车间网联系统的发展。2007年,欧洲6家汽车制造商(包括BMW等)成立了Car2Car通信联盟,积极推动建立开放的欧洲通信系统标准,实现不同厂家汽车之间的相互沟通。2009年,日本的VICS车机装载率已达到90%。而在2010年,美国交通部发布了《智能交通战略研究计划》,内容包括美国车辆网络技术发展的详细规划和部署。
车联网系统
与国外车联网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的车联网技术直至2009年才刚刚起步,最初只能实现基本的导航、救援等功能。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2013年国内汽车网络技术已经能够实现简单的实时通信,如实时导航和实时监控。在2014-2015年,3G和LTE技术开始应用于车载通信系统以进行远程控制。2016年9月,华为、奥迪、宝马和戴姆勒等公司合作推出5G汽车联盟(5GAA),并与汽车经销商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汽车网络应用场景。此后至2017年底,国家颁布了多项方案,将发展车联网提到了国家创新战略层面。在这期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车载互联网更加实用,如企业管理和智能物流。此外ADAS等技术可以实现与环境信息交互,使得UBI业务的发展有了强劲的助推力。未来,依托于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车联网将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在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中国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完备,车联网成为汽车工业产业升级的创新驱动力。 车联网的装机率大概有三百多万台,市场增长率有107%,渗透率有15%。说明整个的车连接到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趋势,而且具备了一些规模。
构成
1、车辆和车载系统。
车辆和车载系统是参与交通的每一辆汽车和车上的各种设备,通过这些传感器设备,车辆不仅可以实时地了解自己的位置、朝向、行驶距离、速度和加速度等车辆信息,还可以通过各种环境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的信息,包括温度、湿度、光线、距离等,不仅方便驾驶员及时了解车辆和信息,还可以对外界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此外,这些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发送给周围的车辆、行人和道路,上传到车联网系统的云计算中心,加强了信息的共享能力。
2、车辆标识系统。
车辆上的若干标志标识和外界的标识识别设备构成了车辆标识系统,其中标志以RFID和图像识别系统为主。
3、路边设备系统。
路边设备系统会沿交通路网设置,一般会安装在交通热点地区、交叉路口或者高危险地区,通过采集通过特定地点的车流量,分析不同拥堵段的信息,给予交通参与者避免拥堵的若干建议。
4、信息通信网络系统。
有了若干信息之后,还需要信息通信系统对各种数据的传输,这是网络链路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车联网的通信系统以WIFI、移动网络、无线网络、蓝牙网络为主,车联网的大部分网络需求需要和网络运营商合作,以便和用户的手机随时连接。
体系结构
车联网技术是在交通基础设备日益完善和车辆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被提出的,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初步的研究探索阶段,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车联网技术体系结构。在车联网体系结构中,主要由三大层次结构组成,按照其层次由高到低分别是应用层、网络层和采集层。
1、应用层
应用层是车联网的最高层次,可以为联网用户提供各种车辆服务业务,从当前最广泛就业的业务内容来看,主要就是由全球定位系统取得车辆的实时位置数据,然后返回给车联网控制中心服务器,经网络层的处理后进入用户的车辆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对定位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后,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导航、通信、监控、定位等应用服务。
2、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功能是提供透明的信息传输服务,即实现对输入输出的数据的汇总、分析、加工和传输,一般由网络服务器以及WEB服务组成。GPS定位信号及车载传感器信号上传到后台服务中心,由服务器对数据进行统计的管理,为每辆车提供相应的业务,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形成车与车之间的各种关系,成为局部车联网服务业务,为用户群提供高效、准确、及时的数据服务。
3、采集层
采集层负责数据的采集,它是由各种车载传感器完成的,包括车辆实时运行参数、道路环境参数以及预测参数等等,例如车速、方向、位置、里程、发动机转速、车内温度等等。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将会上传到后台服务器进行统一的处理与分析,得到用户所需要的业务数据,为车联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关键技术
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实现物体识别的一种技术,具有非接触、双向通信、自动识别等特征,对人体和物体均有较好的效果。RFID不但可以感知物体位置,还能感知物体的移动状态并进行跟踪。RFID定位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尤其是车联网技术中更是对RFID技术有强烈的依赖,成为车联网体系的基础性技术。RFID技术一般与服务器、数据库、云计算、近距离无线通信等技术结合使用,由大量的RFID通过物联网组成庞大的物体识别体系。
2、传感网络技术
车辆服务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这些数据的原始来源正是由各类传感器进行采集。不同的传感器或大量的传感器通过采集系统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采集系统,动态采集一切车联网服务所需要的原始数据,例如车辆位置、状态参数、交通信息等。当前传感器已由单个或几个传感器演化为由大量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网络,并且通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进行处性化定制。为服务器提供数据源,经过分析处理后作为各项业务数据为车辆提供优质服务。
3、卫星定位技术
随着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车联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传统的GPS系统成为了车联网技术的重要技术基础,为车辆的定位和导航提供了高精度的可靠位置服务,成为车联网的核心业务之一。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日益完善并投入使用,车联网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并逐步实现向国产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时期过渡。北斗导航系统将成为我国车联网体系的核心技术之一,成为车联网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重要开端。
4、无线通信技术
传感网络采集的少量处理需要通信系统传输出云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分析,分析后的数据也要经过通信网络的传输才能到达车辆终端设备。考虑到车辆的移动特性,车联网技术只能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来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无线通信技术是车联网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各种无线传输技术的支持下,数据可以在服务器的控制下进行交换,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传输,并通过指令的传输实现对网内车辆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5、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Big Data)是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捕捉到数量繁多、结构复杂的数据或信息的集合体。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下,各种大数据处理方法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大数据技术包括信息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挖掘、类聚分析等,成为不断推动大数据在车联网中应用的强大驱动力。
6、标准及安全体系
车联网作为一个庞大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处理过程和传输节点,其高效运行必须有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来规范,从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完成各项业务的应用。标准化已成为车联网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技术。另外,车辆联网和获取服务本身也是为了更好地为车辆安全行驶提供保障,因此安全体系的建立也十分重要。能否根据当前车联网发展情况,建立一套高效的标准和安全体系,已经成为决定未来车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安全威胁
当前的汽车具备大量外部信息接口:车载诊断系统接口(OBD)、充电控制接口、无线钥匙接口、导航接口、车辆无线通信接口(蓝牙、WiFi、DSRC、2.5G/3G/4G)等,增大了被入侵的风险。此外,汽车也正成为一个安装有大规模软件的信息系统,被称为“软件集成器”。伴随着汽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经由外部实施的网络攻击让汽车控制系统误操作,这种电影中才有的惊险画面,已然成为现实。
综合分析最近几年发生的车联网安全事件,车联网信息安全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风险:车内网络架构容易遭到信息安全的挑战,无线通信面临更为复杂的安全通信环境,云平台的安全管理中存在更多的潜在攻击接口。
安全防护
1、车联网服务平台防护策略
当前车联网服务平台均采用云计算技术,通过现有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手段进行安全加固,部署有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护系统、Web防火墙等安全设备,覆盖系统、网络、应用等多个层面,并由专业团队运营。车联网服务平台功能逐步强化,已成为集数据采集、功能管控于一体的核心平台,并部署多类安全云服务,强化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管理,具体包括:一是设立云端安全检测服务,部分车型通过分析云端交互数据及车端日志数据,检测车载终端是否存在异常行为以及隐私数据是否泄露,进行安全防范。此外,云平台还具备远程删除恶意软件能力;二是完善远程OTA更新功能,加强更新校验和签名认证,适配固件更新和软件更新,在发现安全漏洞时快速更新系统,大幅降低召回成本和漏洞的暴露时间;三是建立车联网证书管理机制,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和用户身份验证,为用户加密密钥和登录凭证提供安全管理;四是开展威胁情报共享,在整车厂商、服务提供商及政府机构之间进行安全信息共享,并进行软件升级和漏洞修复。
2、车联网通信防护策略
车辆控制域和信息服务域采用隔离的方式来加强安全管理。一是网络隔离APN1和APN2之间网络完全隔离,形成两个不同安全等级的安全域,避免越权访问。二是车内系统隔离,车内网的控制单元和非控制单元进行安全隔离,对控制单元实现更强访问控制策略。三是数据隔离,不同安全级别数据的存储设备相互隔离,并防止系统同时访问多个网络,避免数据交叉传播。四是加强网络访问控制,车辆控制域仅可访问可信白名单中的IP地址,避免受到攻击者干扰,部分车型对于信息服务域的访问地址也进行了限定,加强网络管控。
3、数据安全防护策略
车联网整车厂商对用户数据进行分级保护,对于涉及驾驶员信息、驾驶习惯、车辆信息、位置信息等敏感数据采取较高级别的管理要求,仅被整车厂商签名认可的应用才可读取相关数据,其他非签名认证应用只可读取非敏感数据。敏感数据传输通过APN1在车辆控制域中加密传输,避免外泄。加强数据使用限制,部分车企将车联网数据仅作为内部数据使用,用于车辆故障诊断,拒绝与任何第三方企业共享用户数据,尽可能确保用户私密数据安全可控。在车联网数据的隐私和可靠性方面,有机融合区块链和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缓解矛盾冲突的方法。把整个车联网某一些跟安全密切相关的功能和数据放到区块链上,相对来说重要性不是很高的技术放到云计算平台,利用云计算大量的存储资源保护隐私数据。
应用
车联网是实现自动驾驶乃至无人驾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车辆安全方面:车联网可以通过提前预警、超速警告、逆行警告、红灯预警、行人预警等相关手段提醒驾驶员,也可通过紧急制动、禁止疲劳驾驶等措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人员及车辆安全。
2、交通控制方面:将车端和交通信息及时发送到云端,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从而实时播报交通及事故情况,缓解交通堵塞,提高道路使用率。
3、信息服务方面:车联网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例如提供高精度电子地图和准确的道路导航。车企也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车辆行驶信息,了解车辆的使用状况和问题,确保用户行车安全。其他企业还可通过相关特定信息服务了解用户需求和兴趣,挖掘盈利点。
4、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方面:以车联网为通信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智能交通。例如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智慧停车、智能停车场管理、交通事故处理、公交车智能调度等方面都可以通过车联网实现。而随着交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必然有助于智慧城市的构建。
发展瓶颈
1、行业壁垒难打破,政府跨部门合作不深入
车联网产业是一个涉及多个行业的新兴产业,只有当参与者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最大化发挥其网络效应和价值。许多老牌车企拥有行业技术和经验优势,但缺乏互联网思维,对于与科技企业合作持相对保守的态度,既不愿意在车联网竞逐中被落下,也不愿将车联网这一机遇拱手相让于科技企业。而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急于踏入车联网领域,虽然掌握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但没有最核心的车辆载体和应有的技术积淀。总的来说,车企之间与互联网科技企业之间缺乏广泛的合作和有效的跨行业合作平台[5]。此外,车联网的跨行业和跨领域属性意味着在政策、关键技术、应用模式和标准制定等方面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虽然工信部发布了《智能网络化车辆技术路线图》等一系列指导文件,但是从文件到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企业盈利无法保障
企业尚未找到成熟的业务运营模式,盈利能力和用户续约率低的问题突出。目前国内的车联网企业利润来源主要是消费者,但又缺乏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用户的粘性普遍较低,这种相对单一的买卖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也无法为用户持续带来附加价值,导致车联网即使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在消费者中的推广仍阻力重重,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持观望态度,企业的盈利来源无法得到保障。此外,目前我国虽已开始制定相关规划重视行业发展,但商业模式仍不清晰,主要呈现以汽车厂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由于我国汽车品牌众多,不同品牌汽车的目标客户群不同且相对固定,难以实现车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同时,每种汽车品牌独立安装TSP系统,违背了车联网信息共享实时共通的要求。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安全制约行业发展
车辆互联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若想实现车与路、车与环境的交互,还需要设置智能交通信号系统、路侧的信息采集单元等综合智能交通配套设施,然而我国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相比明显滞后。此外,日趋严格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在提供车辆网络服务时更加关注信息安全和跨境数据传输的合规,它对SaaS服务和基础设施提供商构成了巨大挑战。
发展趋势
作为具有新生力量的车联网技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能源短缺的现状与持续增加的车辆尾气排放量,将使人们的生存环境趋向恶劣。车联网在未来的车辆驾驶中得以应用,将能够以生态作为中心,实现生态出行。
2、能够应用于安全驾驶、协同驾驶以及汽车活动安全等领域。
3、涉及交通智能化方面。
具体表现在:对已经得到确切定位的货物进行位置信息的跟踪,并为货物在供应链与物流链当中提供服务;同时,可以实现对车辆信息的实时传输,通过车辆传感器收集信息,并在云中心实施计算与分类处理,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分类发放,使不同部门都能够掌握信息数据,通过得到的反馈数据实施交通智能调度。
4、导航精确化。
在灵敏导航系统的运行下,车辆将能够即时获得系统指示,并会依据驾驶员的既往经验对导航路径实施精准计算,以此为驾驶员提供精准的导航指导。
5、整车硬件的联网化。
汽车电子电气系统正逐渐向集中式架构体系发展,未来的每一台汽车都将像一台智能手机,对应的也是应用软件、操作系统、芯片层、硬件层。应用软件可以基于唯一的操作系统和计算芯片开发,通过统一集中的ECU,控制多个硬件。汽车软件控制将更高效,并能像手机一样,实现OTA升级,从而实现对控制软件的持续优化,不断改善硬件性能体验。通过这种集中式的电气架构,整车硬件的运转情况就可以通过软件实现远程调校修改。
6、用车服务的线上化。
整车数字化时代的车联网,将极大地提高汽车用车服务的质量。线下付费的用车场景都将实现线上化,汽车的实时车况可以通过云端传输给服务商,车况的透明化将助力服务商为用户提供一系列主动式的服务,如代驾、停车场、加油站、违章查询代缴、充电桩收费、上门保养、上门洗车、UBI保险等等。这时候汽车成为流量出口,服务商有动力推销服务,线上高效快捷的服务体验也将吸引用户,从而大大促进用车服务的效率。
7、车联网功能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整车数字化时代,每辆车的所有车况信息都可以在云端对应一个ID。通过ID的统一管理和适配开发,车联网功能将不局限于车机这一个交互渠道,可拓展到手机APP、微信小程序、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多个交互设备,将极大地便利用户的用车体验,延长人车交互的频率和时间,改善交互体验,改善用车体验。另外通过分拆车联网功能,把有些对网速或运算能力要求高的功能分拆至车外如手机APP、智能穿戴设备等(但车机上应有的功能如导航什么的必须要保留),这样就对车载车联网硬件要求降低,从而覆盖更多的低端车型。通过大数据积累自学习,实现千人千面的交互服务方式。
8、助力无人驾驶技术发展。
随着整车联网能力的增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自动驾驶感知和决策功能将从车上转移至道路基础设施,有助于单车成本下降,并且能通过区域内集中控制实现所有车辆的自动驾驶,提升交通效率与安全性。自动驾驶功能的商业模式也将有极大的创新应用,因为整车硬件的功能都可以通过云端开启关闭,同一个车型可以拥有一样的硬件,但通过软件限制区分不同的配置,允许用户在购车之后,再通过付费开启车上的硬件功能,使得“免费试用”的模式成为可能。这样既可以实现对消费者的推销,又能反向促进车企提供能足够吸引用户的自动驾驶软件体验。
中国物联网
物联网(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两项关键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中文名:中国物联网
外文名:Internet of Things
核心:万物互联
简介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是科技融合体的最直接体现。
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
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他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故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与智能电网均是智慧地球的有机构成部分。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毕竟RFID早已为市场所熟知,但新大陆等拥有RFID业务的相关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显示出业绩的高成长性尚未显现出来,所以,对物联网的普及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而且,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所进行的一些闭环应用。在这些先行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的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雏形就象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昭示着的远大前景已经不容质疑。
溯源
物联网这个概念,在中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不过,当时不叫“物联网”而叫传感网罢了。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和开发。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
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8 月 24 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台湾公开演讲中,也提到了物联网这个概念。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工业运行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表示,物联网是个新概念,到2013年3月为止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大家公认的概念。他说,总的来说,“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
中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物联网概念和互联网的关系
任何事物和该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的关系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该事物的概念是该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本质属性的反映。物联网也是一种事物。因此,物联网和物联网概念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了物联网,物联网概念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物联网必然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物联网概念,不会有:只有物联网,而没有物联网概念的情况出现。这就是物联网和物联网概念的辨证关系。当然,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科学概念,与前科学思维时期,人们认识周围事物最初所形成的日常生活概念有所不同,科学概念也可以作为表现某一认识阶段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的结果、总结而存在。物联网概念也是一种科学概念。
因此,它也可以作为某一认识阶段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的结果、总结而存在。正如前面定义所述,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任何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它也是互联网知识和研究的结果和总结。
媒体
1、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
物联网校企联盟—飘逸全球是一个依托高校社会资源并且和企业有着良好的关系的平台。
2、物联网智库
物联网智库力求提供一贯、快速的了解全球产业物联网最新技术与信息的通道,除了提供通用性资讯文章之外,网站还包含内容丰富的原创文章,每篇原创文章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包含物联网领域必须掌握的前瞻想法,使得我们可以接触到分分秒秒不断演进的物联网理念、技术与方案。您还可以通过物联网智库与同事、朋友进行社交,形成互动。
3、5联网
物联网资讯站,提供新鲜、及时、权威、全面的国内外物联网行业资讯,是物联网从业者和爱好者观察、了解物联网发展动态的窗口。
4、偶然物联网商城
中国首家物联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物联网行业专业B2B网站,作为物联网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致力于打造中国物联网行业标志性B2B网站,为广大物联网企业提供最专业、最完善、最有效的B2B电子商务和品牌推广服务;包括产品在线商城、品牌宣传推广、产品供应求购、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等。
5、《物联网世界》杂志
《物联网世界》杂志,是物联网行业首本创刊的专业、实用的物联网行业权威杂志。本杂志以深入探讨中国RFID、智能卡、智能识别与传感器网络等物联网产业热点、难点问题,为企业成长、行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为己任。
6、物联中国
是我国新兴产业信息领域中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物联网行业门户,是行业信息资源整合、产品方案发布、技术应用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7、中国物联网智慧谷
中国物联网智慧谷是专业的物联网行业门户网站,致力于物联网物联网解决方案发布展示与推广于一体信息服务平台。
8、RFID世界网
RFID世界网创建于2005年,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RFID、智能卡、无线射频识别、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行业综合门户网站。网站流量和综合影响力在物联网行业排名第一,每天都有原创的行业新闻更新,国外资讯翻译,物联网新闻资讯和观点分析影响了行业数十万人。RFID世界网2008年已成为百度、谷歌的搜索引擎新闻源。
9、物联世界
是坚持面向已经来临的物联网新世纪专注联盟协作的全球领先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高效的物联网(IOT)核心信息资讯服务,并将建立城市及各行业协作互联互动协作的智慧中心机制,打造和谐共存的智慧新时空。
10、中国移动物联网
中国移动物联网是基于物联网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丰富的物联网信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11、电子工程专辑
《电子工程专辑》是环球资源属下刊物之一,创刊于1987年,在业界处于无可争辩的先导地位,市场占有率超出50%。
12、智慧中国物联网
智慧中国是旨在打造中国物联网门户站,推动中国物联网行业的发展,通过编辑与翻译,完善更加丰富的物联网相关资讯,帮助用户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并且建立各相关行业交流平台,帮助企业之间实现共赢、合作发展。
13、传感物联网
是一家总部坐落于深圳,定位在物联网领域的知识型科技博客。在业界已颇具影响力,同时,传感物联网也聚集了一群物联网领域资深的技术和产品人员,他们喜欢研究最新最酷最前沿的技术和把玩最潮的物联网产品,一起探讨物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
14、中国物联信息网
中国物联信息网有两大特色:
一、为广大网友提供一个资讯及时、信息全面、专业解读的物联网信息传播和技术交流平台。以物联网产业资讯报道为主,把握产业动态,紧扣行业脉搏,揭示最新商机;拥有博客和论坛两大互动平台,为您提供技术交流和观点传播的广阔空间。
二、为物联网企业提供一个产品齐全、安全快捷、服务周到的电子商务平台。我们拥有上百家企业会员,融合了B2B、B2C、C2C三种模式,打造集产品采购、销售为一体的交易平台;提供人才招聘服务,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5、中国物联网
中国物联网是物联网行业的专业门户网站。网站内汇集了物联网的全球最新资讯,提供详尽的物联网在各行业的解决方案资料,对行业内的物联网展会进行报道,为物联网与传感网终端用户提供物联网技术产品信息及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咨询。
概念股
从2000至2013年来,在国内,一个新概念—物联网概念被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物联网概念”满天飞,似乎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 在A股市场上,凡是具有“物联网概念[2]”的股票,称之为“物联网概念股”,近 来均大幅飙升。“[2]念”成了近 来A股市场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么 ,什么叫“物联网概念股”呢?所谓“物联网概念股”就是具有物联网概念的股票。
物联网概念股的龙头股主要有:
1。远望谷(002161):该公司是超高频射频识别(RFID)龙头股。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以RFID业务为主业务的上市公司,专门从事超高频RFID研究和发展的公司。其业务除了涵盖整个铁路射频识别产业链外,还在烟草物流、军事应用等其它超高频RFID领域取得初步成果,现拥有5大系列60多种产品。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公司属于RFID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之一。
2。新大陆(000997):该公司是世界上少数几家拥有二维码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设计、开发了全球首台掌上二维码识读产品,并率先在国内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生成解译技术。目 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移动“电子回执”项目、农业部“动物标识溯源系统”和种公牛冻精生产管理系统等项目产品远销北美、欧洲、韩国等海外市场。
3。厦门信达(000701):该公司是自动识别芯片生产商。主营生产、销售无线射频自动识别系统、电子标签等。08年公司生产的图书馆专用电子标签,中标厦门市图书馆RFID管理系统项目。
4。东信和平(002017):该公司是智能卡生产商,是国内智能卡企业龙头。公司主要从事移动通信、银行、身份识别、社保、公交等各个应用领域的智能卡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业务。拥有5条智能卡封装生产线,是国内最大移动通信智能卡产品的生产企业。
应用案例
物联网的应用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它已经在很多领域有运用,只是并没有形成大规模运用。常见的运用案例有:
一: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而就在不久之前,上海世博会也与无锡传感网中心签下订单,购买防入侵微纳传感网1500万元产品。
二:Zig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ZigBee无线路灯照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此次园博园中的一大亮点。园区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采用了ZigBee无线技术达成的无线路灯控制。
三: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交通信息采集被认为是ITS的关键子系统,是发展ITS的基础,成为交通智能化的前提。无论是交通控制还是交通违章管理系统,都涉及交通动态信息的采集,交通动态信息采集也就成为交通智能化的首要任务。
四:这几年推行的智能家居其实就是把家中的电器通过网络控制起来。可以预见的是,物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家中的电器可以和外网连接起来,通过传感器传达电器的信号,让使用者可以时时监控家电的使用信息。
五、武汉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在污水处理行业采用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城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平台为污水运营企业安全管理、生产运行、水质化验、设备管理、日常办公等关键业务提供统一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对企业实时生产数据、视频监控数据、工艺设计、日常管理等相关数据进行集中管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为不同层面的生产运行管理者提供即时、丰富的生产运行信息,为辅助分析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企业规范管理、节能降耗、减员增效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而形成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
管理
财企[2011]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促进我国物联网健康发展,规范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我们制定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附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附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国物联网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规范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是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物联网研发、应用和服务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突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体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及应用活动。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
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项目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确定专项资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会同财政部组织项目评审,确定项目支持计划,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支持范围与方式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包括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项目。
第六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三)财务状况良好,具备承担项目的财务投资能力;
(四)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5人;
(五)拥有相应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或省部级以上认定的科技成果等研发成果,以及具有相应的市场应用基础。
第七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同时提供下列资料:
(一)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相应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或省部级以上认定的科技成果等证明材料,以及已开展的市场应用方面的证明材料(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五)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八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原则上只采用一种支持方式。
无偿资助方式主要支持以自有资金为主投入的项目,贷款贴息方式主要支持以银行贷款为主投入的项目。原则上,技术研发、标准研究与制订、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以无偿资助方式为主;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以贷款贴息方式为主。
第九条 无偿资助额度或贷款贴息比例,由财政部根据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安排及年度项目指南确定。
第十条 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不再予以支持。
第三章专项资金的申请与审核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采取项目管理方式。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行业发展规划,组织研究编制年度项目指南,明确专项资金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
第十二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年度项目指南,组织做好本地区项目的初审工作。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同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项目初审意见,将审核汇总后的项目推荐名单和申请材料上报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四条 中央管理企业直接向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申报,中央部门(单位)所属企业通过归口管理部门申报。
第十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建立专家评审机制,组织技术、财务、市场等方面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或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评估。
第十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依据专家评审意见或专业咨询机构评估意见,研究提出年度项目支持意见。
第十七条 财政部根据年度项目支持意见,确定项目资金及支持方式,下达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并根据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按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处理。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与同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条 中央级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向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地方级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向省级财政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于项目完成后6个月内向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
第二十一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财政部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2005]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取消三年内的申报资格。项目因故中止(不可抗力因素除外),财政部将收回全部或部分专项资金。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比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申报
工信厅联科[2011]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务局,有关单位:
为做好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依据《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11]64 号),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支持原则
(一)突出发展重点。以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及重点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开展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兼顾标准研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物联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注重统筹规划。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围绕物联网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三)强化政策引导。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支持重点
(一)技术研发类项目: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
(二)产业化类项目: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块/节点/网关、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
(三)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应用示范,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四)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支持物联网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申报条件
(一)申报单位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2.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3.财务状况良好,具备承担项目的财务投资能力;
4.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少于5人;
5.拥有相应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或省部级以上认定的科技成果等研发成果,以及具有相应的市场应用基础。
(二)申报的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技术研发类项目应突出创新,具有先进、实用的研究目标和技术指标,具有明确的应用需求;应有较强的创新性,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2.产业化类项目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和高附加值,能够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3.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和集成创新性,有较好的运营模式,具备良好的复制、推广价值。能解决特定应用中的技术问题,有利于形成应用标准规范。
4.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优先由非盈利公益性单位或产学研用联盟牵头,已有一定基础,能够整合现有资源,具备较强的标准研究、共性技术支撑及综合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程序要求
(一)地方级项目申报单位向注册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项目申请;中央级项目申报单位向其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提出项目申请。
(二)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做好本地区项目的申报工作,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负责组织做好下属单位(企业)的项目申报工作,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行性进行初审。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推荐的项目不超过15个,其中应用示范与推广类、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不超过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项目不超过10个,其中应用示范与推广类、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不超过3个。
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推荐的项目不超过5个,其中应用示范与推广类、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不超过2个。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物联网创新示范区推荐的项目不超过10个,其中应用示范与推广类、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不超过3个,并通过所在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申报,其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计入所在省的推荐项目数量。
(三)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依据项目初审意见于2011年6月10日前将审核汇总后的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推荐表(见附件4)和项目申请材料集中上报财政部(企业司,一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两份),超过规定时限上报的不予受理。
(四)各单位上报的项目申请材料应包括纸质材料和电子文件(各三份),电子文件用光盘保存,自行备份不予退还。电子文件名称格式为“单位名称_项目所属类别_项目名称”。
(五)项目申报单位从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系统,下载并填写有关资料。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有关中央单位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要严格按照《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本通知要求,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严格审查申报材料,确保申报工作按时完成。
趋势
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以应用为先导,存在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目 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此前,RFID市场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产业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较为缓慢。
标准体系逐渐成熟
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物联网概念涵盖众多技术、众多行业、众多领域,试图制定一套普适性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
综合性平台即将出现
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新的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物联网的创新是应用集成性的创新,一个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完全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技术成熟、服务完善、产品类型众多、应用界面友好的应用,将是由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商、运营商、服务商协同合作的结果。随着产业的成熟,支持不同设备接口、不同互联协议,可集成多种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的结果。
有效商业模式逐步形成
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将是把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
战略
近 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纷纷把发展信息网络、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空出。而发展物联网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为产业的发展及整个国展经济的增长提供技术动力。另外,发展物联网对于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发展物联网不仅仅是提高具体产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动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有了物联网,每个行业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些智能化的应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是负责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社团登记管理的部门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和党中央各部门、中央国家机关、民主......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 物联网管理委员会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世......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于成立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暨健康营养研究中心的通知 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智库商学院 什么是智库?智库就是智囊团,智囊团又称头脑企业、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于成立新兴产业融合管理委员会(联盟)的通知 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于成立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管理委员会(联盟) 的 通 知 鉴于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也采用多......
关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成立智库专家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及 《关于......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于成立学术委员会的通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管院科技所学术委员会),科技管理研究所于19......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跨学科应成为交叉学科勃发的向导,全国交叉科学讨论会纪实,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谈发展交叉科学。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