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所直属八个单位 > 正文

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管理委员会(联盟)

时间:2020-11-18 12:55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于成立新兴产业融合管理委员会(联盟)的通知 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于成立新兴产业融合管理委员会(联盟)的通知

       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也是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诞生并应用而出现的新的经济部门或行业。通常新兴产业的标准、业务流程还有待开发,先驱企业往往获得先发优势。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确定的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即“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标志着新兴战略产业框架已成定局。

       产业融合就是将这些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的融合协调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迈步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发展格局而努力。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办公会议,决定成立“新兴产业融合管理委员会”,认命王富贵同志为主任、李博为执行主任并全权负责一切日常事务。

         特此通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二0二0年十一月十八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
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
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
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
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
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二○一○年十月十日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新广发〔2015〕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广电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财务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 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出版业实际情况,现就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进一步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进一步提高出版业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实力,推动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

2.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出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贯穿到出版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自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正确处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关系,以传统出版为根基实现并行并重、优势互补、此长彼长;坚持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进理念观念、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创新;坚持一体化发展,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实现出版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坚持内容为本技术为用、内容为体技术为翼,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

3.工作目标。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确保导向的要求,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力争用3-5年的时间,研发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确立一批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示范基地(园区),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出版机构,建设若干家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出版传媒集团。
二、重点任务

4.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始终坚持贴近需求、质量第一,严格把关、深耕细作,将传统出版的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兴出版,更好发挥舆论引导、思想传播和文化传承作用。探索和推进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结构化加工、全媒体资源管理等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推动内容生产向实时生产、数据化生产、用户参与生产转变,实现内容生产模式的升级和创新。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生产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传播的出版产品。强化用户理念和体验至上的服务意识,既做到按需提供服务、精准推送产品,又做到在互动中服务、在服务中引导,不断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关注度和满意度。

5.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整合、集约优质内容资源,推动建立国家级出版内容发布投送平台、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出版产品信息交换平台、国家数字出版服务云平台、版权在线交易平台等聚合精品、覆盖广泛、服务便捷、交易规范的平台及出版资源数据库,推进内容、营销、支付、客服、物流等平台化发展。鼓励平台间开放接口,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出版内容和行业数据跨平台互通共享。

6.扩展内容传播渠道。各出版发行单位要探索适合自身融合发展的道路,创新传统发行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整合延伸产业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内容传播体系。进一步加强实体书店建设,努力将实体书店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消费场所。支持实体书店与电子商务合作,在区域配送发挥各自优势。探索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服务模式。进一步开拓农村等出版产品消费市场。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出版网络社区等传播载体,打通传统出版读者群和新兴出版用户群,着力增强粘性,广泛吸引用户。借力商业网站的微博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断扩大出版产品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7.拓展新技术新业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出版内容、产品、用户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借鉴、善加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渠道,借力推动出版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一代网络的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强出版大数据分析、结构化加工制作、资源知识化管理、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印刷、发布服务以及产品优化工具、跨终端呈现工具等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践,着力解决出版融合发展面临的技术短板。建立和完善用户需求、生产需求、技术需求有机衔接的生产技术体系,不断以新技术引领出版融合发展,驱动转型升级。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标准化成果推广机制,加快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等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8.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积极适应出版融合发展要求,主动探索出版单位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再造,逐步建立顺畅高效、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变革和融合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运行方式,激发出版融合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强版权、商标、品牌等的保护和多元化、社会化运营,构建融合发展状态下的经营管理模式。

9.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行政推动和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出版融合发展之路,支持传统出版单位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支持出版企业尤其是出版传媒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在网络出版以及对外专项出版领域,探索实行管理股试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融合项目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出版企业上市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出版资源有效对接。增强传统出版单位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

三、政策措施

10.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修制工作。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加快修订出台《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和《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制定新闻出版许可证管理办法、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网络连续出版物管理规定等。制定网络出版等新兴出版主体资格和准入条件,制定加强信息网络传播权行政保护指导意见,推动网络使用作品依法依规进行。通过逐步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主体,以部门规章为配套,以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保障、推动出版融合发展。

11.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着力改善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环境。加大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和落实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措施,更好地与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等进行衔接,实现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企业需求的有机衔接。支持出版企业在项目实施中更多运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符合条件的可通过“文化金融扶持计划”给予支持。加大国家出版基金对涉及出版融合发展的出版项目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探索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纳入重大项目支持范围,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12.优化出版行政管理。坚持和完善新闻出版主管主办制度,坚持出版特许经营,严格许可证管理。对网上网下、不同出版业态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建立统一的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建立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机制。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严厉打击出版领域的侵权盗版行为尤其是网上侵权盗版行为,创造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不良产品和企业退出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出版单位率先发展,支持有先发优势的产业带、产业基地(园区)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建设出版融合发展聚集区,扶持创业孵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国家级出版融合发展研究基地(中心),对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实施集智攻关。支持行业组织在出版融合发展研究、标准制定、自律维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全民阅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农家书屋、民文出版、出版发行网络建设、绿色印刷、“丝路书香”、国家数字复合出版、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等项目的带动作用,支持提升出版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规划,支持出版单位与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联合开展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加大新兴出版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出版融合发展人才资源库。鼓励出版传媒集团设立人才基金,鼓励出版单位加强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创新项目用人机制,探索出版融合发展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实施

15.统筹推进任务措施落实。各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出版单位要将出版融合发展列入行业和单位“十三五”规划等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合理设计和规划实施项目,重大项目要按程序报批备案。制定精细化的项目指标,加强跟踪测评和效果评估。建立责任考核机制,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将出版融合发展任务、重点项目落到实处。

16.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会同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区(部门)实际,切实加强对出版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要形成统一高效的议事决策和协调推动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外部协作,强化内部协调,为推动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5年3月31日




附:
区块链或将颠覆公司的存在数字资产将会成为真正的实体经济体系

数字经济之父DonTapscott认为,数字经济会真正成为一个实体经济体系。“世界正在迎来新时代、新机遇,数字经济将重塑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将会有新的模式,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对数字经济如是评价。风吹起时,感知到方向,便赢得了先发之势。不难发现,数字经济正拓展至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变革,促进经济由外生型向内生型增长转变。区块链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性技术,不仅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生紧密联系,更是由于能够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广泛结合,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身处浪潮之中,是要迎风而上,还是等待被大风刮落?对于企业而言,想把脉未来,不仅需要充分厘清数字经济背后的商业逻辑,还要知道它将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且看《链研所》顾问、数字经济之父、《区块链革命》作者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的独家分享内容,相信可以找到答案。Don Tapscott:区块链对企业组织模式的七大影响我在1994年就预测到,在某一个时间点,数字经济将会成为现实,而现在实体经济数字化正在悄然发生。五六年前,我被邀请写一本关于数字经济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技术的发展史对人类的发展史是非常重要的。数字经济现在是中国经济总量的30%,未来还会上升到百分百,这是一个快速变迁的时期,可以说我们正在步入第二次互联网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四十年过去了,我们也从传统的信息时代迈入了如今的价值互联网时代。未来,包括股票、债券、房产、艺术品、文化资产,我们的身份,任何有价的资产都可以在区块链上以安全、私密方式进行交易,而无须依托一个中介机构,信用的建立可以单靠程序代码,所以区块链技术可以说是经济体的操作系统,也是一个让我们可以革新企业和公司模式的平台。
基于过去几年的研究,我认为最重要的技术现在正在出现。大数据将不断碰撞,变得更智能、更值得信任。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主权身份,我们可以自行采集数据、决定以什么方式公开这些数据,政府有合理的权力获得很多数据,但是我们身为公民也有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力。未来,区块链技术将引发一场全新的技术革新、产业变革,从而驱动整个制造业革命的到来。分布式账本有了技术进行保护,非常安全,而且这种媒介能够提供一些价值,区块链就是价值互联网。很多人问,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钱可以汇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而不是进入银行,是怎么发生的?首先我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区块链。比特币的工作方式是这样,如果我要汇给你一万元人民币,他们就使用加密的程序创造出一个区块,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区块上面进行交易,区块上存有客户的交易状态、交易结果等信息,各个区块连接起来就叫做区块链。当然这不仅仅发生在一台计算机上,而是发生在一个网络上面。由于经过加密的区块链是一个高度加工化的事物,因此信任很重要,当然整个区块之间的加密和协同也很重要。区块链将开启一个互联网的新纪元透过中本聪白皮书中描绘的愿景,我们可以预见区块链将开启一个互联网的新纪元。但中本聪仅仅涉及货币层面,并没有提到要创造互联网的第二个时代,也没有提到改变公司模式、改革机构或者提高文明程度等等事宜。

基于这些年对区块链的研究,我提炼出了数字经济对企业组织模式带来影响的七大要素。

第一,去中心化。这里面有一个成本的概念,如交易成本、寻找金钱的成本、寻找工人的成本等。事实上,去中心化的组织是没有领导人的。比如一家风投公司要投资一个创新的领域,首先需要进行融资,而这样一个实体创造者,未来有可能把资金还给投资者。也就是说,一家企业未来没有员工是确实有可能出现的。

第二,协同合作。比如说把不认识的人招募到工厂中工作,我们需要付出报酬,这个成本叫做契约。在开放的市场中,企业之间单打独斗不如合作。现在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形成一个网络。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推崇的就是分布式的价值创造。公司更像是一个网络,联网的公司作用更大,也更重要。制造本身也会成为一个网络。原来的模式是把产品销售给客户,客户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但是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我在1994年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Prosumers(产消者),即一个人既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例如,一家汽车公司生产的是高度定制化的产品,产品规格由消费者决定,其生产出的汽车也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这个公司就如同创建了一个供应商网络,而汽车的消费者是和公司共同创造设计生产汽车的产消者。

第三,资产链。我们先来关注供应链,目前供应链的市场总价值达到了15万亿,且这个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卓越的企业,其中一家叫Spridge,这家公司用的是EDR电子系统,可以用供应链作为抵押而获得资金,这部分资金可以像人民币或美元一样支付给用户,用户也可以将该资金抵押给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因此,未来的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制造过程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当一切变得智能、连接,设备与设备之间不仅可以沟通,还能够做交易。供应链中的设备成了一种认知机器,通过这些设备,我们可以自主运营,这就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例如中国的蒙牛乳业,他们也是要把自己的供应链转移到区块链,如果牛奶出了问题,可以追踪到是哪一只牛出现问题,看它有没有生过病,在牧场的生活如何,这些都可以查到。

第四,物联网。物联网也是互联的概念,它能让现实世界会变得更智能,并且相互联系。我有一个住在多伦多的朋友,他家里的每件电器都有一个IP地址,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互相联系,设备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信息。他当时正在房子周围逐步建立一道防线,这道防线能与灌溉草坪的洒水系统相互沟通。如果小偷越过篱笆,酒水器就会立刻喷水。当然他只是在开玩笑,目前洒水器还不具备传达信息的功能。系统间还可以进行交易,工厂里的设备可以通过供应链出售或购买一些东西,而我们则通过分布式的系统来管理这些交易。此外,滴滴或优步都可以被一种先进的分布式应用程序替代,所以像滴滴这样的公司有必要重新思考它们的商业模式。

第五,数据及持续改进。大数据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财富之一,但它现在也在发生很多新的、十分深刻的变革。很多科技公司不仅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收集和传送相关数据,还能实时将工厂当中的活动视觉化,作出分析。这些设备最终将成为自主的决策者,一切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第六,透明度。新的商业模式将会对透明度产生很大影响。15年前我就写了一本与此有关的书。开放和透明应该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应该对此感到害怕。当企业开放变得透明之后,就会有很多好事发生。此外,作为一个公司,不论你愿意与否,你都会变得“赤裸”,因此你最好有“强健的体魄”。换句话说,透明度会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从而带来各种各样的进步。提高透明度有利于促进供应链的新陈代谢,当企业愿意将自己的做法和管理补偿等真相告诉员工时,将有助于减少办公室政治、提高忠诚度,加速企业创新。BRI成员有一套营销法则,其中一条是,我们的顾客应该知道我们所有信息。对于大型公司来说,若想生产出畅销产品,必须做到这一点。 人们对此存有争议,有个人问道:“你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其中的缺陷,但不能将这些告诉顾客!”另一个人说:“为什么不呢?我们是为顾客服务的,还是为供应商服务的?我们应该告诉他们真相!'这个是我们的畅销产品,我将告诉你它有什么样的缺陷。'”社会的透明度当然也很重要,比如说,就贪污腐败问题来说,透明度是最有效的消毒剂。

第七,认知机器。在研究当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能不能自发形成一种认知机器,一方面它的智能化程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它也是非常复杂的供应链组织,能够和消费者、供应商一起生产产品。供应链会变成资产链,物联网也不仅仅是信息交流,还可以成为交易工具的载体,大数据未来的应用能力会更大更好,因为区块链技术保证了数据的能力。透明度会是供应链促进新陈代谢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我们将创造出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各个实体更加自治,也有更好的学习能力。供应链将会变成一个认知机器,一个由软件、自治代理机构、AI、区块链等管理的自治的去中心化的实体。以上就是我认为的数字经济对企业组织模式带来影响的七大要素。未来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去中心化,这不仅限于制造业。互联网不仅与信息的沟通有关,也与智能的交易有关。
未来,数据、区块链、透明度等都能够改进企业运行的所有环节,促进整个企业的新陈代谢。那么工作怎么办?
我们社会中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一方面有市场的力量,另外一方面有政府的力量。这里我要引入一个概念——“范式”,它会制约我们的思想,限制我们的行为,这是种十分强大的心理,以致于我们都没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赶上时代的发展,就要落后于这个时代,但是还有很多企业在抵触这样的新变化。在伽利略时代,他打破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个存在上千年的范式,当时的罗马天主教皇将他视为异类处死了。 所以政府和公司想推动改革,就需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领导人来改变。当然领导力可以来源于不同方面,不管一个企业领导者是何等聪明,有时也不能按照传统方式来控制企业。当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企业领导者就需要为组织继续学习。现在就是最好的学习时机,各个企业的领导人都可以掌握新的技术,做好范式转型。 我和ALEX在BRI对很多企业做了研究,最近我们在自然界找到了实现分布式信任的理论依据。蜜蜂和鱼都是喜欢成群结队的动物,空中盘旋的鸟群会发出吵闹的叫声,这种现象称为“嗫语(Murmuration)”(指鸟叽叽喳喳的叫声),鸟群的飞行变化可多达25种。“嗫语”现象彰显了一种领导力,但其中并没有一只真正领头的鸟。每只大鸟都有他们自己的力量,小鸟会很自然地追随大鸟,这就是信任。 这向我们展示了一些东西,比如信任协议。“嗫语”的现象基于一些如信任协议的原则之上,这种信任并不是通过中介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协同合作达到的,鸟的DNA里已经写好了规则。
我经常告诉CEO们,信任可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而信任只有通过协同合作才能达到。于我而言,无论在制造企业还是其他企业,信任是指相信另一方会正直地做正确的事。一只小鸟在被捕食者追逐时改变25次飞行方向,却从未出错,这是因为它相信它的同伴会和它一样做同样正确的事。这就是信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可以把每个人和某种网络,草、空气、密码学、代码、机器学习等关联在一起,创建一种新的实体吗?

我们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吗?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而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所传承的将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而数字经济会真正成为一个实体经济体系。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能够解决传统技术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在区块链实现真正商业化的过程中,其以多中心化信任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新一代价值流通网络,让数字资产自由流动起来。区块链构建的是数据层面的信任信用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资源,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从相信物到相信人再到相信物的多个阶段。而区块链就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方式。区块链可以构建数据层面的“信任”,重点是解决了多参与方之间在数据层面的不可篡改和不可抵赖。随着区块链的发展,通过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系列技术,可以让网络来实现记账,而不是中心机构。如果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的传递问题,那么区块链就如同一台创造信用的机器,为未来价值互联网络体系的形成铺桥搭路。区块链与大数据的融合有两个路径区块链与大数据的融合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把大数据技术用到区块链领域,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区块链中数据访问和分析的效率问题;一个是把区块链技术用到大数据领域,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大数据中的确权和交易问题。
大数据相比区块链,有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征信等优势;同样的,区块链相比大数据,有数据确权、共享透明、交易即结算等优势。区块链与大数据的结合,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化学反应,它们能相互促进,互补缺陷。区块链可以与传统系统结合,结合的优势在于做新型业务或者增量业务,区块链技术与传统系统之间并不是水火不容。

结语

国内区块链技术水平尽管略滞后于国际,但差距很小,国内丰富的应用场景将促进国内技术发展,中国完全有机会在区块链领域世界领先。区块链探路者完全能在这项技术的应用中大展拳脚,为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争得话语权。新技术、新知识、新事物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区块链绝不是一项虚化的技术,只有务实地用它打造出好的产品、好的服务,才会有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