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时间:2022-10-28 15:5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10-21 12:23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10-21 12:23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发表于北京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人类现代化史上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改写着世界现代化的版图,而且破除了西方现代化的神话和迷雾,塑造着现代化新的范式和格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做好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工作,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历无数艰难险阻走出来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我们曾经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曾经想以君主立宪制、多党制、议会制来维新,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提出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强调在工业化过程中要“节制资本”,防止出现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历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致力于探索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1945年4月,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交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懈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国家而奋斗。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到“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改革开放之初,党结合这一时期的新特点新要求,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探索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麦克唐纳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新概念。“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月23日,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部署,基于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并且首次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内又出现政治风波与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将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新命题,不断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新的“两步走”的战略设计,明确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大会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设计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使得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大大拓展了十九大对于2035年目标的要求,而且与2049年目标更加衔接,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清晰地描绘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将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重新塑造现代化的整体格局,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破除了西方现代化的神话和迷雾,塑造了现代化新的范式和格局,宣告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将大大提高14亿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治素养,人们的思想觉悟、精神风貌、文明水准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最为丰富、最有质量、最生机勃勃的人力资源。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决不能走西方那种“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两极分化道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有着制度保障的实现过程,这个保障首先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保证共同富裕实现的所有制基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基础,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做蛋糕是为全体人民而做的,不是为一部分人,更不是为极少数人而做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那种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抓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显著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始终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展现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突出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暴力掠夺殖民地、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道路;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为了人类未来、人民福祉,要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光明前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人的现代化之路已经风风雨雨走过100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各种磨难和艰辛,探索出了自己的成功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有着辉煌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迈向光明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仅科学擘画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而且能够一以贯之地接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不会动摇,这既体现在“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以及中央全会通过的政治报告和各种决议、决定都一以贯之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坚如磐石的决心、系统科学的战略谋划,使中国这艘航船战胜各种滔天巨浪、闯过各种暗礁和湍流,始终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破浪前行。正如二十大报告所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考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解决。

        中国式现代化因应着现代化的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因而能够顺势而为。从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来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是基本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致力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到2020年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到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这都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来看,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来看,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达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充分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够集中力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险关;具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能够在创新中不断走上新台阶;具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凝聚起14亿多人民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意志、磅礴伟力;具有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得到全世界最广大的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支持。(辛向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附:

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10-27 16:17科技管理研究所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征都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现代化是标识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术语。在世界历史前进的轨道中,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复合性,但在总体类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两种最为典型的道路,前者是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后者是以人为价值追求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意蕴,也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共性”与“个性”共同标注了其内在特质、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中共中央于10月24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期间,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提问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认为是贵国未来方向的关键词,它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报告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否意味着贵国有意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出口到国外?”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表示,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但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标准。中国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称为“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这是中国突出的国情,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这么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其意义和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推进这样规模的现代化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我们也感到责任很大。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我们不能接受两极分化的格局。我们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不能把哪个群体甩出去不管。当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这里面有一个先富后富、先富带后富的问题;同时,共同富裕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会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十八大以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往一些国家的现代化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物质主义过度膨胀;强大的物质基础、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丰富当然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学家描述的那种“单向度的人”,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变为单一的物质欲望,那也是人类的悲剧。这个为我们所不取,我们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通病。我们之前也走过不少弯路,十八大后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我们今后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我们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文化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也希望其他国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至于刚才你问到的中国是不是有意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出口到国外,我想,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也是一贯的,非常明确。我们不输入别国模式,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将自己的模式强加给中国,我们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一种对人类多样性的主张,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态度。如果国际社会愿意了解借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会敞开心扉,客观介绍,同时我们也诚心诚意地了解、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之根与文明新生

        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中华文化沃土,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属性、制度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深刻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差异及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类文明创造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明能历经千年而不衰,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明积淀,这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必然要选择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然会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所建构的现代文明,不仅包含社会主义因素,更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政治伦理视域看,当代中国制度文化内核之建构,离不开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传统政治哲学思想基因之中。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山河破碎、民生凋零的艰难竭蹶中,矢志不移地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带领中国人民不畏牺牲、浴血奋斗,既源于建党之始的初心使命,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家国情怀,经由千年历史积淀而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基因,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的精神标识,在今天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从使命宗旨视角看,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诉求,源于深厚的传统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就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强调政在养民、民生为国家之根本,体现了敬德、重民的理想内核。《尚书·尧典》还提倡“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思想,形成儒家对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理想社会的追求。孔子文化的仁政思想中也包含着庶民、富民、教民主张。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确立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赋予现代化价值目标以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色,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生态文明角度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诉求,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自觉运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既承继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观念,又赋予生态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辩证新理念,体现出鲜明时代特征;同时着眼于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优化,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体现出以系统观念看待生态问题的新视角,并从全人类的宏大视野和科学治理角度出发,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彰显了当代中国生态智慧崭新的文化境界。

        华夏文明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之源。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也是对中华文明价值理念和智慧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悠久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当代价值观,而且成为现行社会制度文化的内在智慧构成。

        就政治理想而言,“仁义礼智信”不仅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成为传统社会稳定发展的价值理念支撑。“为万世开太平”、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是古代社会的政治理想与处理国家关系的思维方式,这些精神文化传统必然也融注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孕的天下情怀,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传统理念文脉相通,强调邦交正义、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形成了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合”思想。改革开放是中国重启现代化并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一招,其中的开放思想就源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还有“从善如流”的优良传统,始终善于吸收来自其他民族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优秀文明成果与智慧。

        就革新意识而言,中华民族丰富深厚的革故鼎新思想,为当代中国改革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智慧源泉。《诗经·大雅·文王》中即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表述,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更进一步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断创新思想。相关典籍也对此进行阐发与丰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体现了鲜明的变革精神。《庄子·知北游》所言“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言“澡身而浴德”,以洗澡比喻精神洗礼、道德修炼,延伸至强调一种革新姿态、创新意识。

        就思想智慧而言,中国古代整体论思想方法赋予现代化国家治理以智慧启迪。整体思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它注重对事物性质、相互之间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庄子·天下》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阐明客观事物具有整体性,整体之中又具有复杂的层次关系;《周易·说卦》提出“三才之道”,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应看作是一个整体,此后便有了“天人合一”观念。面对改革开放这一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强调两个文明、两手都要硬,到党的十八大之后,不断拓展而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在当代人类生存发展大视野中,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相呼应,彰显了谋求大同的中华文化的时代境界。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史意义。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始终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延伸与发展。从世界文明史角度看,其意义十分重大。

        其一,古老文明的当代延续。中华古代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不仅孕育出了儒家、道家等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而且将西域传入的佛教汉化成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使儒释道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主体,滋养和涵育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农耕时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同时中华文明也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文明,使自身的文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领先于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现了这一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二,形成现代化新模式。近代以来,以古希腊文明为传统的西方文明因成功实现了科技—工业文明的现代转型而强势崛起,引领了300多年来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儒学所具有的内在否定、内在超越和自我更新的思想品格,在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展现出开放性、包容性、融合性以及高度的涵化能力,使中华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内驱力”。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模式,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其三,世界文明格局的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生长点与当代表征,也重构了世界文明史的现实格局,成为人类文明史的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是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同时也是建构和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提。这一现代化模式给世界提供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样本,这标志着在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中所呈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全新探索,又表明当代中国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的新道路,不仅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而且改变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格局,呈现出文明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态势。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关系到中国的存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

党的领导、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属性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属性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发展了中国。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命脉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达到发达社会标准的过程。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五个前置词,对应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我们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演变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累加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打开了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政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文化现代化是深度的精微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出社会健康发展中的和谐、互容与共享。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最好诠释,是生态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命运与共、再造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世界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体现为一个不断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人类文明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现代化需要中国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就必然包含对“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将向何处去”的回答。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是相统一的,这就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促使我们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努力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对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以资本为中心,走扩张掠夺殖民的现代化老路,而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坚持胸怀天下,用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置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之中,既立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重大突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应以更加自信、自豪的心态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的民族复兴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现代化新路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现代化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各领域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引领科技革命浪潮,在世界科学技术方面达到领先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构建高效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凸显,有效应对各种类型风险挑战,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独特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创新性、包容性、超越性与引领性,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实践,是对全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创新性集成和创造性扬弃,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信。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规模超过了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将极大改变世界现代化的基本格局。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人民至上,谋求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和永续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祉,提高全体人民生活品质。要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既充分发挥各类资本积极性,又规范其运行,避免资本无序扩张。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创造了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奇迹,建成了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国民经济体系;坚持独立自主、扩大对外开放,避免依附型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泛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扎实推进绿色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主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显著提升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韧性社会,提高社会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危机的抵御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平更公正方向发展,做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各国独立自主、平等相处,反对恃强凌弱;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主张文明交融,反对零和博弈、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推进路径。一是规划引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把握历史主动,有明确现代化战略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阶段性战略部署,扎实稳步推进。二是快速赶超。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后发赶超。三是协同并联。与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发展过程不同,我国发展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四是自主开放。我国坚持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不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多重世界意义

         人类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不是单一的,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样式。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新形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秉持天下为怀、海纳百川,注重和而不同、平等交融。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互促共生、密不可分,前者是基础与道路,后者是状态与结果。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的物质富足、精神丰富、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安全,为新时代中华文明卓立于人类文明之林提供了底蕴和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重世界意义。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全球东西格局、南北格局,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均衡、更符合全世界人民要求的方向发展。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人类的交流合作。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继续加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共同推进21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各国都有机会搭乘中国发展快车。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属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它开辟了非西方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新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路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项重大成就,中华民族再次行进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前列,为人类文明向更高文明阶段演进探索了新路径,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层面体现了“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理论层面体现了“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实现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统一。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之间既有明显区别,又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是具有超越性,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其一,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而不仅是一部分人迈进现代化社会,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其二,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时有加剧、不少国家饱受冲击的环境下,我国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守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底线,是具有韧性和高质量的现代化。其三,在十四亿人中,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富裕家庭数量和财富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橄榄型”社会各阶层收入底座实现系统性、同步性提高,结构稳定性持续加强,为实现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奠定了牢固的现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政治立场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特别地,从现实层面看,共同富裕是两极分化的克星,是我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后进一步提升现代化质量、破解各种发展难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当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趋于尖锐的两极分化现象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频发,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不仅阻碍了各自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在某些区域、某些国家形成内部矛盾溢出效应,引致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发展难题、治理难题。为此,一方面我国始终保持对现代化进程中贫富差距过快扩大的高度警惕和有分寸的调控,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共享、分配公平和民生福祉;另一方面坚持客观研判,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决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我国把共同富裕当前工作重点放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上,耐心反复释疑、澄清、强调、普及,共同富裕不是走回头路,不是杀富济贫、不是逼捐、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更不是吃大锅饭和西方的高福利政策,持续凝聚共识,完善配套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走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创新拓展了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既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不断演变升级的需要,又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存在契合性。伴随着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而来的,是加速丰富起来的精神文化产品,思潮多元化、信仰多元化成为基础性的客观存在。有基于此,一方面我国大力弘扬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传统优秀文化,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支持培育现代创新文化,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奋斗、勤俭节约,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在尊重居民守法前提下信仰自由、认知自由的基础上,对个体化的“躺平”、享乐、物质化、个人主义等思维行为加以换位思考和理解包容,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感染与温和引导。对已呈现流行化苗头、具有潜在准公共品属性、影响面可能达到一两代人的不良气候,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娘炮文化、特权思想、挟洋自重等及其背后的推动力量,不同于一些国家放任式、鸵鸟式做法,坚决遏制扭转其“负外部性”,守护风清气正的精神文化环境,保障人民真正的精神富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关系上诠释了文明新形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为共同富裕注入了“代际公平”层面的新内涵。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无限性存在突出矛盾。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共同体,为民族着想,为后代付出,有效促进代际维度的共同富裕,实现矛盾的对立统一。我国虽在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必经之路中走过一段粗放式发展历程,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主动提前部署绿色发展战略,并未坐等产业升级完全实现后再回头治污,更未在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中转移污染,而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近期一些发达国家在减碳上摇摆不定,而我国仍然坚决先立后破、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代际共富“挖好井、种好树”,扛起世界大国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固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所决定的,也有“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挥重要作用,但在面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时,还有其他本质性的关键点。十四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竟然可以不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来实现,甚至都不用强权政治、凌霸行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来实现,国际社会实在不太好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使用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现在正利用强权政治、凌霸行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手段,却仍在“次一个量级”人口现代化升级问题上碰到许多困扰挑战的国家而言,如若以己度人的话,确实疑云重重。受到“中国威胁论”影响的国家也会浮出一定疑虑。我国有信心、有底气坚决不走现代化的老路,根本原因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可以有效管控两极分化趋向和自然的无度索取,切实化解社会矛盾、生态危机及可能的连锁反应,而且可以通过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结合,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完全不需要外部干预或干预外部就能解决好自身稳定发展的问题,完全不必将对外转嫁矛盾、损人利己且积重难返的现代化老路作为救命稻草,更可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好建设性作用。说到底,共同富裕以及相关联的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压舱石。

        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最高原则,在共同富裕上存在着系统性的紧密联系。每一点都体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领域的新开拓和新努力,集成起来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性建构和历史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已然成型,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宣贯不走样、执行不走样、效果不走样,这必然要求强大的认知统一、行动合力和“边探索、边总结、边优化”才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