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二十大·二十问」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好哪些工作?如何理解“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二十大·二十问】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的三重意蕴?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注点:新时代理论创新!

时间:2022-11-01 19:19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二十大·二十问」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好哪些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09-13 16:21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陈江生...

「二十大·二十问」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好哪些工作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09-13 16:21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陈江生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讲话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好哪些工作?一起来看。

        坚持党的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行动指南,必然会引领我国在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大环境中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需要“破”和“立”的节奏把握,这更离不开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离不开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因如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一定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促进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化合理化,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二是社保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整合相关制度安排,健全低收入者生活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形成的,凝结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才能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要注意提高国有企业实力,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其控制力和影响力,尤其要注重提升国有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实现创造性突破;要善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制定好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在促进经济主体实现创新的同时,注意加强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秩序。

        掌握好改革发展的节奏。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一定要摒弃对增长速度的单一追求,更加注重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首先是稳定经济增速。经济增速的稳定是指当前经济增速不显著偏离潜在经济增速,波动处于合理区间。为此,一方面应持续给予实体经济更多政策支持,助力其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提高实体经济发展增速;另一方面应注重发挥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次是持续调整结构。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打通供给约束堵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健康发展。再次是持续改善民生。稳增长的同时应做到稳就业,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生育等社会问题,在教育、医疗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

        发挥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同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研究人员更多自主权;优化科技结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其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应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引导高素质人才集中到基础研究领域,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领域,应改革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其三,加强科技领域的开放合作。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坚决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创新的根基,是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依托。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决做好实体经济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协调各方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市场机制等,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实现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促使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提高实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运用政策工具强化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的融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普惠性,并注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实体经济发展构建多层次融资渠道。

        畅通内外循环。双循环是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支柱。中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表明,内循环与外循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新发展阶段,要在国内深化改革,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多领域自给的同时,与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相衔接,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内外两个方面支撑起新发展格局的大厦,关键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的供给关系,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以中国产业链的优化带动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二是重视贸易出口。应关注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加快数字技术与贸易发展深度融合,做好线上出口贸易,与更多国家/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三是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总之,面对内外形势带来的挑战,应秉持积极的应对态度,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水平合作和发展。

附一:

「二十大·二十问」如何理解“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

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2022-09-16 16:16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进一步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影响力和思想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与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关系的新概括,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理论特征的意蕴。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在于党的科学理论能够牢牢把握和准确理解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能够坚守理论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年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回答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对新的重大时代课题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中,并在使这些思考和判断的理论成果作为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在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的深入分析中,深刻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这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核心要义所在,升华了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的理论力量和思想智慧。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能”“好”“行”的内在统一性,就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能与时代同行,就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接续推向前进,归根到底,就体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与时俱进,能在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把握和理解中升华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

        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升华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附二:

学习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文章之“坚持斗争 精神   创造新的伟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10-21 15:17科技管理研究所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强调了“三个务必”,其中一个就是“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时,“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经二十大同意写入了党章。共产党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斗争的基因。斗争精神是我党攻坚克难、克敌制胜、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法宝,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新的伟业的重要保障。

        斗争是一种情怀。它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力量。是我们前进路上需要的一种意志和决心。斗争创造历史,斗争成就伟业。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百年风云岁月,中国共产党人总是与“斗争”一词密不可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己斗。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品质,成了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从建党、建军、成立新中国到实行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越过了多少急流险滩,穿过了无数惊涛骇浪,硬是将一条满是泥泞的“荆棘路”走成了繁花似锦的“斗争路”。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总产量、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一。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这些重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

        现在,全党全国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继承和发扬斗争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反对霸权强权、维护世界和平都需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越是接近光明和崇高的未来,越是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只有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怕邪、不怕鬼、不怕压,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

        斗争是一门艺术。新时代新征程,危机和变局并存。我们既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善于斗争要坚持“三个统一”: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矛盾,把握时、度、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才能在斗争中实现团结、合作、共赢,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斗争是一项能力。党的伟大斗争为广大党员干部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然而,一个人的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实践、实战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才能够百炼成钢。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着力增强干部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该项工作要贯穿于培养干部、考核干部、选拔干部全过程。作为党员干部,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多接“烫手山芋”,多经历“风吹浪打”,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培养顽强的斗争精神、高超的斗争本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唯有伟大斗争,方能赢得伟大胜利。

附三: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10-31 11:11科技管理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世界上很多国家过去一直把西方现代化等同于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等同于民主,等同于先进。但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入发展,一些西方国家的所谓现代化,所谓社会先进,所谓民主自由,所谓一系列可以输出的价值观等,一个个地被揭开真面目,暴露在全世界面前。现代化不是西方的专利。西方的现代化不是唯一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关于现代化,世界各国有很多关于指标体系和形态的描述。如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提出的以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互为基础,包括十个衡量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这个表述在国际上认可度比较高。主要体现经济规模、经济质量并以购买力评价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等。联合国新千年计划提出来的关于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等国家现代化的若干目标,是各国为之奋斗的共同方向。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在历史不同阶段,现代化有不同衡量标准,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仍然能够保持7%以上的增长,就可以说进入了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如日本1950年至1973年,23年年均增长率为8.9%(日本经济腾飞);韩国1965年至1996年,31年年均增长率为7.9%,其中1973年至1976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被称为“汉江奇迹”;巴西1948年至1979年,31年年均增长率为7.2%,其中1968年至1973年,年均10%以上,被称为“巴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这些国家都曾迈入现代化门槛,一些国家成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间保持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为全世界之最,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在现代化道路上,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几个大的失衡:一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失衡;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四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失衡;五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贫富悬殊。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西方现代化道路有哪些经验可借鉴呢?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人才制度、政府公共政策与制度、政府公共品采购制度等等,就特别值得我们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学习和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且要构建基于更高文明要求的社会文明形态和生态体系,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人民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命方式,包括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包括现代国家的执政能力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还是中国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更高台阶的过程。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序幕拉开之后加速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附四:

【二十大·二十问】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的三重意蕴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11-01 19:39科技管理研究所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 何虎生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部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的历史。从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勇于自我革命”,到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深刻论述自我革命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再到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的概念不断丰富发展,其所内含的三重意蕴诠释了自我革命何以对我们党如此重要,何以成为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

        其一,自我革命内含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内化生成的历史主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上具备革命属性。在带领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不仅推行“刀刃向外”的革命,而且强调“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因此,党在自我革命中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性。我们党在实践中继承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自觉接受“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并且进一步内化生成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党实事求是地把握自身,在历史进程中掌握主动权。

        其二,自我革命内含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性外化形成的纠错机制。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党的自我革命,根本意义在于“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以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党的自我革命实际上达成了内部驱动的、系统的自我纠错机制,能够使主体在环境急剧变化下,以自省的“阵痛”及时认识内部错误,从而在历史情势的转变中纠正错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由此,自我革命成为我们党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路径,能够使党“多次在危难之际重新奋起、失误之后拨乱反正”,在历史发展中永葆生机活力。

        其三,自我革命内含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通过自我革命带动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绝非否定党的领导,恰恰相反,自我革命实际上更加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与西方执政党有着本质区别。肯定革命属性和发扬革命精神的同时,既是在肯定党领导的意义,也是在克服一些西方政党理论带来的误导。

        另一方面,要在党的领导下以伟大自我革命带动伟大社会革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自我革命并非仅囿于“自我”,党的领导也不可能仅囿于党本身,而是与社会、国家和人民紧密关联。自我革命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不断应用探索,以开放的模式形成一套逐步趋于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和机制,不仅回答了“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建”问题,而且延伸回答了广义上的“大党建”问题,即党如何执政兴国、如何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如何使社会主义中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打铁还要自身硬,坚持自我革命才能形成党强壮有力的肌体,凝聚起社会革命的力量,“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注点:新时代理论创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2022-11-01 11:44发表于北京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新时代理论创新关注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二部分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理论建设特别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和重大成果,深刻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有关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两个行”,详细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具体要求,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世界观和方法论等。这些新论断、新概括,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学习和把握。

进一步提出“两个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打破了西方所谓的“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于是,不少人士对中国发生的奇迹充满浓厚兴趣,试图探究中国成功的密码,开始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问题。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行”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两个行”的提出并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内容上越来越丰富。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具体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教育、人才、文化、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其中,“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十九大提出的。“十个明确”重点阐明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十个明确”在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的行动纲领。“十三个方面成就”,则是在“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因而,“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有机融合、相互贯通,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阐述“两个结合”的具体要求和路径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后,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等都重申“两个结合”,但没有详细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两个结合”,并阐明了其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关于“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报告强调,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四问”,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关于“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结合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什么意义呢?为此,报告提出了以“两通”夯实“两基”,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一论述,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具体路径和重大意义。

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如何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坚持”,包括: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关于坚持人民至上,报告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关于坚持自信自立,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做到“两个不能”: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关于坚持守正创新,报告提出了“三个不动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这“三个不动摇”,揭示了守正的着力点。同时还强调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关于坚持问题导向,报告提出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关于坚持系统观念,报告提出要善于做到“两看”,即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五大关系”,即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关于坚持胸怀天下,报告提出要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这“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点,标志着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更加成熟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