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科学 > 正文

切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时间:2022-07-13 09:49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切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13 06:32科技管理研究所7月26日至27日,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

切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7-13 06:32科技管理研究所

7月26日至27日,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如何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理解“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把握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主要精神的关键和钥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那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第一,放眼长远的战略规划优势。与西方国家竞争型政党体制所带来的政党短期行为不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始终有着目光长远的战略规划。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就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为毛泽东时代就已经提出的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指出,中国的发展目标,第一步是要用二十年时间实现“翻两番”,第二步是要用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这就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明确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叶。从此,二十一世纪中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间节点。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来实现中国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017年中共十九大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三十年再次进行战略谋划,提出“两个十五年”战略规划,并根据中国发展实际,将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至2035年,而将二十一世纪中叶时中国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中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的执政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从来都是目光长远,时间跨度以十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为单位。在“远大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优势所在。

第二,凝聚一切力量的社会动员优势。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现代化建设这个战略目标,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作为团结和动员各个社会群体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而且还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中国形成“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新型政党制度和“合力型”政治框架。在这个政治框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而其他一切党派、社会团体或群众组织都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共同政治目标之下,通过统一战线这个平台或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这与西方社会那种分权制衡、多党角力式政治完全不同。

在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之外,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展“人民”的力量而缩小“敌人”的范畴,以动员最大范围的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人民”的范畴又重新扩展开来,从初期的“全体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扩展到“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最大力量。

第三,政党自主性下的利益调控优势。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利益的局限”,并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自主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利益迅速分化。既保持社会活力,又协调多元的社会利益诉求,保持社会政治秩序稳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同时又明确提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是重要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主导并推动了大规模的脱贫攻坚计划和对口帮扶计划,推动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不同民族间的均衡化发展。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小康社会在中国全面建成,应该说,这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进展,与伴随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出现的“两极分化”有着根本的不同。

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多种政治形式和组织平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态,力图将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整合进党和政府的决策之中,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代表最广泛的社会利益诉求。

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在传统的工农阶级之外,向更为广泛的新兴社会群体开放。但同时,中国共产党明确自己代表的是全体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着政治上的充分自主性,才能始终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利益出发制定目光长远且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这是与那些易于被利益集团绑架的西方政党的本质区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第四,以党组织为中心的社会整合与价值整合优势。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规则。但是,市场过度发展的结果,则是传统社会那些温情脉脉的关系不复存在,代之以冰冷的金钱关系。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成为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从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开始,就走上了以政党为中心的社会整合与重组的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将自己的组织有序嵌入到公有制单位之中,并明确其领导核心地位。这样,中国社会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组织为中心、以其他各类组织为外围的“同心圆”结构。这个结构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对全社会的有效政治和意识形态动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来促进社会整合和价值整合。在前者,促进民众“组织起来”,并将党的组织贯穿其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农村、城市社区、国有企业等单位之外,不断向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城市楼宇等新兴领域以及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延伸,力图实现党的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式的全覆盖目标,构建起党的组织——社会其他组织——群众个体的社会结构形态,从而将“散落”的个人重新组织起来,增强政党与社会个体的联结。在后者,中国共产党强调对社会的价值引领。力图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社会大众,强调“用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基层社会治理中也越来越强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群众而增进社会的温情,以引领社会大众的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上的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重新整合的重要支撑,这也是其他社会所不曾拥有也无法模仿的重大优势所在。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优势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成就、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