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科学 > 正文

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㉑

时间:2023-01-11 14:4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让老林区焕发新活力 | 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①郝迎灿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8-30 10:36 发表于北京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一线考察调...

让老林区焕发新活力 | 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①

郝迎灿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8-30 10:36 发表于北京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一线考察调研,足迹遍及31个省区市。在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要论断、谋划重大决策、部署重大任务,体现着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各地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展现新时代新作为、新气象新担当,与广大读者一道增强信心、砥砺奋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编  者

    临近中午,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林场“养顺农家院”里人声鼎沸。69岁的刘养顺正忙着端茶上菜,从后厨到前厅来回穿梭。当了大半辈子林业工人的刘养顺,退休后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包括刘养顺的农家院在内,溪水林场的农家乐和民宿目前已经发展到34家,形成了溪水农家院一条街。如今,伊春老林区的群众愈加懂得“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以全面保护为前提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端上了“绿色饭碗”。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过去林场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林区全面停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要广开思路、多策并举。”从新中国第一批开发建设林区,到出现林业资源危机,再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伊春变靠山吃山、靠林吃林为护山养山、种林爱林,走上转型发展道路,一山一林、一草一木都是绿色发展结出的硕果。

  让老林区焕发新活力,前提是守好生态底线,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来到铁力林业局马永顺林场,可见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马永顺生前和家人一起栽下的5万多棵树木郁郁葱葱。传承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精神,马永顺林场职工数十年间又义务植树50万余株。扛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主责主业,需要从单一保护林木林地为主,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野生动植物系统保护转变,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过去5年,伊春落实森林资源管护面积33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83.8%。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留住绿水青山、河湖林草,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黑土地上绘就。

  着眼长远,必须走出“独木经济”的困境,写好林区转型发展的答卷。近年来,伊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确立了“生态立市、旅游强市”的定位,持续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数据显示,近5年伊春累计接待游客6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0亿元以上。实践证明,广开思路、多措并举,把转型文章做好、把发展路子拓宽,就能实现林区保护、建设、发展的多赢共赢。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林区群众。转型发展成效如何,归根结底要看群众是不是安居乐业。在伊春,除了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蓝莓、榛果、木耳、蘑菇等生态产品也打开了销路,林下经济带动力日益强劲。近年来,从全力安置停伐后林业富余职工,到面向林区职工实行红松果实采集权网络竞价承包,再到建立林区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一系列务实之举、惠民之策,让群众增收有了更多渠道、更足后劲。刘养顺高兴地说:“如今林区人的日子,像小兴安岭的绿色一样幸福绵长。”

  前不久,电视剧《青山不墨》热播,展现了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人民共和国共成长的感人故事。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新时代新征程,伊春林区群众正以锐意进取的拼搏姿态,奋力书写改革发展新篇章。(作者为本报黑龙江分社记者)


更好惠民生、聚人心 | 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②

李亚楠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01 10:20 发表于北京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出发,一路向东,来到策勒县策勒乡巴什玉吉买村。这里位于南疆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一度是沙漠边缘的贫困村。2019年底,全村整体脱贫。如今走在村道上,两侧房屋整齐、庭院干净、瓜果飘香,充满幸福生活的气息。

  从贫到富、由差变好,巴什玉吉买村的蝶变是新疆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缩影。谈到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说:“2017年以前,村里一家企业都没有,现在企业落地,老百姓有活干,口袋里也有钱。”得益于好政策,种兔养殖、石榴种植、食品加工等企业纷纷落地,全村300多个劳动力中有18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近年来,随着特色农业、乡村旅游逐步发展,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大家纷纷盖新房、买新车。昆仑山下、塔河两岸,产业发展兴旺,富民安居梦圆,生活像石榴花一样红火。

  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从加强党建、为群众办实事,到发展教育、提升办学水平;从依托资源、激活产业优势,到保护生态、建设美丽家园……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之后,怎样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完善产业发展、稳岗就业、综合保障等政策是新疆着力办好的惠民实事,其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是关键。在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能看到特色农产品疆内收购和疆外销售“两张网”。公司经营着1000多个新疆名优特农产品,助力新疆瓜果走向全国各地,2019年至2021年累计带动158.48万户农村人口增收。事实证明,进一步开发好新疆特色资源,挖掘林果产业潜力,使其覆盖范围更广、惠及人口更多,就能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增添新动力。

  推动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要向内厚植资源禀赋,也要对外加大开放力度。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新疆已从“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地方,变为“钢铁驼队”中欧班列穿行而过的开放前沿。一声声汽笛鸣响、一趟趟班列奔驰,不仅带来了国际商贸机遇,更为群众实现美好生活创造了条件。无论是立足新疆走进来,还是借助新疆走出去,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新疆,在日渐开放中持续释放稳定红利、政策红利、资源红利,结出累累硕果。群众由衷感慨:“葡萄一串比一串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策勒是较早种植石榴的地方,石榴果也被称为“团结果”,寓意着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象征着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绘就各族群众共谋繁荣发展、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作者为本报新疆分社记者)


为区域发展按下“加速键”|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③

李亚楠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02 16:20 发表于北京

在开发开放前沿,一系列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发展机遇接踵而至,有力带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区域繁荣。

满载着货物,中老铁路上的又一辆货运专列出发了。作为云南昆明一家国际物流公司的运营负责人,罗炽尧看着开动的列车,非常感慨:“业务量还在迅速增长。”得益于通关快、货损低、运时稳,中老铁路不断展现活力,为国际贸易和区域发展按下“加速键”。

铁路连心,开放联通。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中老铁路是中国和老挝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对云南来说,依托中老铁路,进一步加速推动“南出、北上、东连、西接”大通道建设,跨境贸易市场的活力更加凸显。抓住机遇、建好通道,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必将助力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繁忙意味着活力,也蕴藏着发展动力。中老铁路能运什么、运量多少、频次如何?最开始,不少人心里都没底,如今大家都充满了信心。看货运,从化肥、矿石等大宗货物,到服装、百货、电子产品,货物运输日渐多元化;看客运,暑假期间,满员是常态,线路很火爆;看频次,中老铁路国际货物联运从开通初期日均1对,增加到现在每天5至6对。铁路沿线的商贸更加繁荣,人员往来的数量、频率也在迅速攀升。这意味着,在开发开放前沿,一系列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发展机遇接踵而至,有力带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区域繁荣。

从建设到运营,中老铁路在持续深化改革中不断释放效能。以建设海关查验设施为例,以前从决策到运营至少需要两年,而昆明王家营西站仅用时3个月;在3个月建设期内,昆明海关采取临时上门查验方式,为外贸企业提供便利。受益于流程优化、服务高效,上海一家供应链公司从昆明到万象的物流成本降低了30%。从建到通、从通到畅、从畅到忙,在持续完善路网设施、优化运维机制、提升通道能力、建设物流枢纽、开发沿线产业的基础上,各方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的重要指示精神。

大通道带来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激活大产业,云南正在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不只是中老铁路,从中欧班列到西部陆海新通道,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延展,不少西部省份深化改革、主动开放,深挖潜力、打造平台,正在成为开放前沿。一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之所以继续投资数千万元,就是因为“公司看好未来,准备大干一场”。道路通畅,带来的是更充足的信心,联结的是更广阔的未来。

昆明站北广场有一座中老铁路零公里标雕塑,由山峰、桥梁、列车等元素组成,主题为“穿越山河”。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进一步激活跨越山川大地的区域合作,就一定能更好释放发展潜能,擘画彩云之南更加美好的图景。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④

郝迎灿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05 10:36 发表于北京

更加注重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治理水平。

雨势渐大,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呼日村党总支书记高忠看到手机上的预警信息后,马上通知村民撤离避险。这是暴雨袭来时,呼日村组织村民防灾避险的常态化处置措施。得益于地质灾害精密防治体系,临安区可实现动态预警灾害、提前发出通知。目前,全区已成功避险123起,实现人员零伤亡。

“精准研判、精密智控、精细服务”的地质灾害闭环管控,是杭州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浙江数字化改革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加强探索创新,着力提升交通、文旅、卫健等方面的治理能力,不断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才能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技术从概念到应用的转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一步。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能直观看到“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等应用展示。“互联感知”精准排水,治理城市内涝;精准定点挖掘,摸清管网隐患;停车系统“先离场后付费”,既让泊车更方便又提高了效率……近年来,杭州上线490个应用场景,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不断提高。从生产到生活,数字化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数字化服务半径不断扩大,以技术为重要引擎的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不是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各层级、各部门的“大合唱”。近年来,杭州推进体系化建设,实现平台、数据、场景等业务及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系统等统筹规划,发挥整体效应。在余杭区仓前街道,通过建立数字治理平台,形成“社区—网格—微网格”的治理格局,可实时收集群众反映的状况和建议,随时追踪问题处理进度。一位工作人员说:“以前挨家挨户走访,如今在线了解民情。”整合力量、整合资源,打破数据壁垒,使各方保持上下联动、高度协作、同向发力,实现了治理方式的优化升级。

智慧城市建设既要有充满科技感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为民便民安民的情怀。这需要瞄准群众所盼、企业所需、社会所向,紧盯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打造更多好用管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目前,面向普通用户的“杭州城市大脑数字界面”已整合到浙江省“浙里办”政务服务网一体化平台,集成省市两级“一网通办”便民利企应用255个,可办事项2301个。更加注重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治理水平,就能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营造宜业宜居的新空间。

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闪动着各类数据,实时呈现城市的运行状况。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继续用好数字技术,开拓创新、务实笃行,高质量建设智慧城市,必将释放更多红利、惠及更多群众,让生活更加美好。(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护好绿水不辞难丨现场评论一一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⑤

姚雪青  人民日报评论  2022年09月07日07:20

  秋天的新江海河,碧波荡漾、水清岸绿,白鹭翩跹飞舞。沿线27公里的景观绿廊、亭台花苑、亲水平台,吸引居民前来纳凉散步。这条流经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海门区的入江河道,水质从以前劣Ⅴ类到如今稳定在Ⅲ类,见证了水治理之效、水生态之变。

  美不美,看江河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做好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构建生态绿色廊道、推进长江下游岸线环境综合治理等,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身处长江下游,保护力争上游”,惟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力,将保护工作落实落细,才能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要保护就要投入。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以断面水质污染补偿为例,南通市通州区坚持“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原则,强化水环境整治。近年来,南通生态补偿资金达1.5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促进了治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实际,把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投到关键处,有利于推动保护工作精细化、制度化,让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生态补偿是生态环境投入的直接体现,制度创新则是推进持久保护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南通探索实施水环境流域补偿制度,从上下游城市之间延伸到上下游区县之间、上下游乡镇之间,实现入江、入海、内河重点河道全覆盖。从编制实施市域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到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从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责任体系,到推进“一河一策”治理;从法院优先受理环保类案件,到加强环境资源执法司法联动……保护长江生态的实践表明,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在真抓严管中为护佑绿水青山筑牢根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凝聚合力。去年以来,南通市海门区青龙港绿地上“生长”出一片1.5万平方米的生态公益林,成为集普法宣传、科普教育和环境保护为一体的生态修复基地,企业也来此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实上,江苏多地因地制宜、积极发力:南京新济洲退出生产生活功能,变身湿地公园;常州长江新北段,49家化工企业关停,成立相关技术的创新中心……人们以不断提升的保护意识为墨,以人人参与、人人贡献的行动为笔,勾勒出美丽的生态长卷。

  《长江之歌》唱道:“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歌词动人心弦,也启发人们牢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守住青山不放松、护好绿水不辞难,就一定能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民民主就在我们身边”|现场评论

一一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⑥

2022-09-09 06:01人民日报评论

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重大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进行充分协商,既能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也能厚植党的领导的民意基础。

前不久,跟随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委员来到大团镇赵桥村,旁听乡村产业发展主题的民主协商会,感受颇深。一个多小时的协商会上,政协委员、镇村干部、村民代表有问有答,讨论格外热烈。村民代表李国娟说:“政协设立的工作站开到镇村里,每个人都谈了想法,很民主,我要点个赞。”

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群众点赞的背后是接地气、聚民智的有益探索,也是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的积极创新。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实践地。

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有一次,浦东新区张江镇召开“如何解决镇里人才住房不足”的民主协商会,镇党委负责人全程参与。形成统一意见后,在镇党委协调支持下,盘活农村闲置住房工作顺利开展,人才公寓建设进度加快。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重大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进行充分协商,既能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也能厚植党的领导的民意基础。

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扎根于基层沃土,贯穿于基层治理实践。一名干部说:“搭建民意‘直通车’,有利于把群众的‘金点子’化作城市治理的‘金钥匙’。”围绕加装电梯、充电设施建设、社区文化供给等主题,上海的政协委员们积极联系群众、开展议事协商,形成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互联互动,一些意见建议最后变为治理决策。闵行区政协在“今日闵行”手机客户端开展“城市防涝”网络议政主题活动,征集到480多条意见建议。群众感慨:“人民民主就在我们身边。”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好的决策、好的治理反映了人民意愿、增进了人民福祉,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助于实现良政善治、推动国家发展。

广泛设立信息采集站,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问策,通过云上议事会客厅等形式进行沟通……近年来,上海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健全机制、丰富载体,实现人民群众的广泛持续参与。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事实证明,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是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的墙上,有一组动态数字标识牌,它记录了相关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法律草案征询群众意见的人次、上报建议的数量,展现了民主实践的旺盛活力。奋进新征程,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发展与创新,就一定能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汇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本报上海分社记者)


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丨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⑦

人民日报评论2022-09-14 06:01 发表于北京

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沿灵渠而行,来到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五架车村,种植户涂桂珍的葡萄园里一片繁忙景象。一筐筐新鲜葡萄,被装上冷链车运往柳州。近年来,兴安县推广错峰栽培、平架式改造、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促进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助力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注重学习科学技术,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如今,广西不少地区已发展起乡村产业,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在强化技术支撑上继续下功夫。从长远来看,加强科技应用推广,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才能更好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在来宾市忻城县,玉米地里,微风吹过,绿叶轻舞,飘来清香;在崇左市扶绥县,走进甘蔗地,糖香阵阵扑鼻。为何空气中都有甜味?经过了解,甜糯玉米导入了外引种质的优良基因,能更好适应生长,产量高、品质优;甘蔗则利用了有性杂交育种技术、组培技术,实现高产高糖、抗逆性强、宿根性好,蔗农种得好、价钱卖得高。得益于种源等关键技术的赋能和培育技术的支撑,小玉米藏着大收益、小甘蔗走向大市场。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在农业科技带动下,名特优新产品形成竞争优势,持续释放效益。

农业技术支撑是前提,技术应用是关键,而这离不开农技人员的指导,需要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叮嘱一位农技人员:“把你的贡献就写在大地上!”如今,广大农技人员深入广西乡村,开展助农指导已成常态。大棚温度湿度如何调节,怎样授粉更省时省力,何时修剪枝蔓……在桂林市灵川县甘草村,农技人员生动讲解甜瓜种植的技术要点,成为科技助农、服务为农的一个缩影。推动农技人员下沉到农村基层,有利于发挥科技与人才的综合优势,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依托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农业产业从基础设施到物流、仓储、零售等环节,都有实现智慧化的巨大潜力。前不久,钦州市灵山县建成广西首个农业智能产地仓,借助大数据计算和红外线光谱检测,完成荔枝的分选、分级、加工、销售,实现采、产、运、销一体化,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效提高农业产业的智慧化水平,是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的重要一步,既能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也有利于延展出新业态、新领域,拓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推进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仍有很大空间。勇于探索、善于运用,才能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涂桂珍感叹:“葡萄甜,日子更甜。”葡萄串起好生活,科技赋能展新卷。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为本报广西分社记者)


山林得绿,群众得利 | 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⑧

王崟欣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16 16:16 发表于北京
福建福鼎,依山傍海。走进点头镇,青山绵延,一垄垄茶树青翠欲滴。茶农魏开勉说:“生态茶园种出来的茶品质更好,更受欢迎。”好品质带来好价格,福鼎白茶生态种植创造的价值,给魏开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乌龙茶、白茶、红茶……福建是茶叶大省,片片绿叶带富一方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茶是武夷山千家万户的“宝”,当地人以茶为生,种茶、制茶、卖茶,茶产业蓬勃发展。八闽大地上,茶园风光无限好,茶山、茶树上长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双丰收,既要依托天然生态优势和茶树资源优势,又要注重发挥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

生态资源是福建的宝贵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八闽大地上的绿意,是大自然馈赠的青山碧水和壮美景致,是彰显产业律动脉搏的亩亩茶园,是林农打开通往市场大门的茫茫林海。有群众说得好:“夯实‘绿色家底’,留下‘生态银行’。”在山海之间奏响的绿色发展乐章,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过去,武夷山国家公园曾因自然保护地类型多、行政区划与部门管理交叉重叠等情况,在管理上存在困难。破题从机制变革开始。整合人员编制,建立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构建“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制……从源头上优化结构、重塑体系,“九龙治水”变为一管到底,职责不清变为守土有责。武夷山国家公园星村管理站一位负责同志说:“毁林种茶不见了,猴子、白鹇常常出现,群众的观念也有很大转变。”管理改革的治理之效,充分说明因地制宜、敢于破题、善于创新,才能交上一份优异的生态答卷。

绿色发展引擎的动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效果如何。比如,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以“分山到户、均林到人”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调动群众积极性、做到群众广受益。在武平县云寨村,村民钟天平经营着一家民宿。他感慨地说:“过去守着青山,只能外出打工。现在,林子里开展旅游,林下能种养,好空气也是资源。”在福建的集体林区,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林业经营模式更加多元……事实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才能让绿水青山释放出长期综合效益,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今日之福建,草木葱茏、美景如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擦亮绿色发展的底色,八闽大地的“山水画”必将越绘越壮丽。


好生态是“金饭碗”(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⑨)

2022-09-22 16: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秋日的黄土高原,山谷间果园、林地、梯田、淤地坝错落有致。在飞机上俯瞰,从黄土高原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仿佛覆盖了一层“绿被”。黄土覆绿、黄沙后退、黄河水逐渐变清……如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陕北大地上书写着生态修复的生动故事。

生态治理是系统治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在听取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西沟村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介绍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陕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5.7万平方公里,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05万亩,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60%。实践证明,找对路子、精准聚焦、精细治理,就能探索出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黄土高坡实现“绿肥黄瘦”,离不开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决心和勇毅。榆林大地涌现出很多治沙植绿代表。在补浪河乡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连长席彩娥一家三代出了7位治沙女民兵,誓把治沙精神传下去。前几年,榆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636.9万人次,累计植树3134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在延安的黄河岸边,“悬崖植树队”采用“石坑客土大苗”方法,将一株株树种在了峭壁上。一代代植树人,一支支植树队,打坝修田、整沟治地、修复植被,用行动把绿色种子播在黄土高坡上,成就了绿色梦想,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修复成果需要珍惜,巩固和拓展这一成果需要向纵深处发力。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是基本地情,群众勤劳肯干、善用技术成果以及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等,在很大程度上为黄土地构筑起保护屏障。下一步,必须更加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智慧水保”平台为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中型以上淤地坝有了“身份证”,在黄河流域通过遥感技术实现违法违规生产建设全覆盖、常态化监管……近年来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手段,为陕西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事业不断增添助益。着眼未来,仍须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在薄弱环节着手、向最佳效果努力,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与生态治理。

厚植绿色家底,实现生态美,也是为发展添动力。高西沟村曾饱受水土流失之苦,通过打淤地坝、兴修梯田、林草结合、沟坡兼治的小流域治理,把荒沟变成米粮川。有了良好生态,小米、山地苹果、畜牧养殖等产业成了村民的“粮囤子”“钱袋子”。好生态是“金饭碗”,绿色发展释放红利。立足生态资源、深挖绿色富矿,发展动能会越来越足,高质量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经过持续努力,陕北黄土高原遍布好风景,生态美为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黄土高原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更多绿色奇迹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作者为本报陕西分社记者)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⑩)

人民日报评论员2022-10-28 08:52

“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前不久,在“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人的这段话让人感触颇深。一碗拉面,盛满了醇香浓郁的青海味道,映照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行走在青海,自然风景壮美神奇,璀璨的文化令人流连忘返。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更好绽放,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再上台阶。

团结进步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近年来,青海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建成110个“石榴籽家园”。元宵灯谜会、藏历新年联欢会、民族趣味运动会等特色活动,成为各族居民群众的交流平台。通过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牢牢扎根,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团结进步的果实格外甜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需要以实干创造实绩、以实绩赢得民心。从组建市县乡村紧密型四级医联体,到逐步实施15年免费义务教育;从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到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万余公里;从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等文化品牌,到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近年来,青海以务实之举夯实民生基础,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唯有坚守人民情怀,再接再厉、不懈奋斗。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的牧民多杰算了一笔账:前不久自家的牧家乐每天游客爆满,短短两个月收入近10万元。从放牧牛羊到吃上旅游饭,青海不少牧民都因此致富。近5年来,青海千方百计支持群众就业创业,通过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扶贫车间等多种方式,累计实施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52万人次,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50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拉面产业和青绣、海西枸杞等特色品牌,让更多群众端上致富增收的“金饭碗”。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们既要找准发展路子,多办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也要着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各族群众发扬自立自强精神,在苦干实干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团结就是力量。正如“石榴籽家园”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一定能创造出像石榴一样红火的日子、甘甜的未来。

(作者为本报青海分社记者)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⑪)

贾丰丰

2022年10月28日08: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前不久,在“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人的这段话让人感触颇深。一碗拉面,盛满了醇香浓郁的青海味道,映照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行走在青海,自然风景壮美神奇,璀璨的文化令人流连忘返。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更好绽放,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再上台阶。

团结进步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近年来,青海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建成110个“石榴籽家园”。元宵灯谜会、藏历新年联欢会、民族趣味运动会等特色活动,成为各族居民群众的交流平台。通过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牢牢扎根,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团结进步的果实格外甜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需要以实干创造实绩、以实绩赢得民心。从组建市县乡村紧密型四级医联体,到逐步实施15年免费义务教育;从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到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万余公里;从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等文化品牌,到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近年来,青海以务实之举夯实民生基础,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唯有坚守人民情怀,再接再厉、不懈奋斗。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的牧民多杰算了一笔账:前不久自家的牧家乐每天游客爆满,短短两个月收入近10万元。从放牧牛羊到吃上旅游饭,青海不少牧民都因此致富。近5年来,青海千方百计支持群众就业创业,通过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扶贫车间等多种方式,累计实施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52万人次,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50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拉面产业和青绣、海西枸杞等特色品牌,让更多群众端上致富增收的“金饭碗”。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们既要找准发展路子,多办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也要着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各族群众发扬自立自强精神,在苦干实干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团结就是力量。正如“石榴籽家园”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一定能创造出像石榴一样红火的日子、甘甜的未来。

(作者为本报青海分社记者)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 现场评论

常碧罗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0-31 17:31 发表于北京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既立足本地又统筹全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务实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江面船来船往,货轮缓缓驶入重庆果园港码头;装上汽油机、发动机等产品后,经由西部陆海新通道离境。以果园港为枢纽,向东经长江经济带可联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搭乘中欧班列可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从广西钦州港换船出海,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重庆在西部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通道。果园港集聚内陆开放要素,口岸功能日益完善,智慧化建设提速,获批成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来到果园港,要求重庆完善各个开放平台,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庆提供了“走出去”的更大平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重庆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东部的重要载体。果园港加快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步伐,提升货运通行效率,成为重庆开放通道建设的一个缩影。以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港口为契机,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庆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越开放,越兴旺。一位外贸企业负责人在谈到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感受时如此说:“物流时间省了一半,我们在东南亚的生意蒸蒸日上。”在重庆,不少“远道而来”的企业看到了开放带来的红利,对内陆发展充满信心。这得益于一系列便利举措:“信用证结算+海铁多式联运”,为外贸企业提供便捷服务;试点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优化了通关流程;推出“单一窗口”,通关时间缩短30%以上,企业综合成本下降20%以上……聚焦企业所需、发挥政策优势、提升服务质量、优化配套措施,如今,重庆开放发展的平台更加广阔,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开放的通道辐射全国、联通世界,不仅延长了物流产业链、贸易价值链,而且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让身处内陆腹地的重庆离世界越来越近。
  开放为帆,面向蓝海;携手同行,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谋开放、促发展,不是某个地区的“一枝独秀”,而是区域间的“百花齐放”,需要各地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协同并进。不仅是重庆,西部各地都在不断完善开放平台。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物流通道沿线省区市密切合作,发展新优势不断形成。既立足本地又统筹全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务实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就能助推内陆地区更好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经济贸易体系。
  船只往来、岸桥运转、车辆穿行,果园港码头里一派繁忙景象。继续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推动开放平台建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提质增效、久久为功,包括重庆在内的内陆地区一定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本报重庆分社记者)

“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13)  
人民网2022-11-02 05:39  发表于北京
“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⑬)
一切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真正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
走进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硬化路联通村巷,小轿车有序停放。在铺设彩砖的文化广场上,群众说收成、算收入,脸上露出笑容。昔日的贫困村,如今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述说着发展之变。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近年来,面对脱贫攻坚任务,甘肃有36万名帮扶责任人、7.45万名驻村帮扶人员,奔赴一线、扎根基层,与群众一道攻克了最后的贫困堡垒。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甘肃坚持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力争让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实践证明,一切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真正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就能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关键要有产业支撑。农村发展空间广阔,发展产业的需求高、动力足,但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地处苹果适生区的灵台县,着力培育新品种,让群众增收有保障;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市,小土豆做出大产业;位于河西走廊的张掖市,玉米制种育出“金种子”……乡村有产业,群众有希望,日子就更有盼头。统筹考虑地方资源禀赋、市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能把特色产业做成主导产业、把优势产业做成优质产业。
发展产业是第一步,要想让群众持久稳定受益,还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过去在甘肃农村,土地较为细碎分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近年来,一些地方培育合作社、引进知名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既探索走规模化种植、品牌化建设的路子,又开展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种、产、销“一条龙”经营。在这一过程中,广大群众是重要生产者、参与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家门口致富”。
让老百姓幸福,既要物质上富裕,也要精神上富足。在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文明实践长廊上镌刻着乡规民约,小学老教室被改造成村史馆;在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农家书屋成为村民农闲时学习本领的好去处……近年来,从建设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基地提供文化服务,甘肃对接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供给文化产品,提振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培育了文明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曾赞叹陇原大地“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从河西走廊到黄河之滨,从南梁老区到兰州新区……今天,陇原大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就一定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书写发展新篇章。
(作者为本报甘肃分社记者)

打生态牌,走绿色路(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14))
人民网2022-11-03 07:47  发表于北京
打生态牌,走绿色路(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⑭)
好生态孕育新优势,绿色发展聚集强劲动能。善于从保护生态中寻找发展机遇,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由福新曾是采煤工人,现在是绿色矿山的环境治理工程师。每天下班后,他喜欢到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的观景平台上走一走、看一看。回想起矿山变化,由福新很感慨:“绿色在一米一米地向矿坑深处延伸。”
海州露天煤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投产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矿,已累计采煤2.41亿吨。前些年煤矿闭坑后,长4公里、宽2公里、垂深350米的矿坑,一度成为“城市伤疤”。近年来,阜新开展生态复垦,让矿坑变身公园,在周边建成超13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超5万株的生态健身广场。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以宜居宜业的城市风貌,见证了转型发展的蝶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多为老百姓建设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场所。”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应当更加注重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露天采矿到修复矿山,环境治理与城市转型是同步的。以海州煤矿一个矿坑为例,高高耸立的矸石山、高低不平的采矿坑、蜿蜒曲折的运输线,经过依势改造、综合开发,变成一条越野赛道。在举办汽车漂移锦标赛的3天里,当地达成了7000多万元交易额,带动了经济发展。同样,另一处矿区通过重新规划,建成体育综合体、生态苗圃、市民休闲公园等,赢得群众称赞。思路一变天地宽,把矿坑视为资源,规划好、改造好、利用好、管理好,就能激活独特优势,为经济添活力,让群众得实惠。
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好环境从哪里来?这既是转变发展思路的结果,也是一代代人接力保护的成果。阜新市彰武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为抵御风沙侵袭,从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一片林海,当地数十年来植树筑屏障、齐力建家园。沙化面积一度占96%,如今森林覆盖率已提升到34.5%。一道道“绿色长城”,助力辽西北构筑起绿色屏障,保护了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荒漠变绿洲,沙土地传出稻花香。人们高兴地说:“今看塞北多娇艳,翠海接天,碧水微澜,昔日荒原换新颜。”
好生态孕育新优势,绿色发展聚集强劲动能。近年来,阜新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市。如今,以新能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为主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从“一煤独大”到百业兴旺,阜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表明,善于从保护生态中寻找发展机遇,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继续一体推进生态建设、城市功能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创新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就一定能让广大群众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中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为人民日报辽宁分社记者)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15))
田豆豆2022年11月08日0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⑮
“我承诺: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胸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前不久,来自湖北各条战线的120多位科技工作者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高校教师,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单位技术骨干……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信念——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湖北是科教大省,拥有大量科技人才,必须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上勇担使命、砥砺奋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发布全球首款128层QLC存储芯片,推出我国首个400G硅光模块、10万瓦光纤激光器、百万像素级双色双波段红外探测器……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版图上,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近年来,湖北立足实际,选择优势赛道,实施定向突破,在高精度量子重力仪、5G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研攻关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突破,才能加快构筑支撑高端产业的先发优势。
激发科技创新动力,需要瞄准难点、精准施策。在襄阳枣阳市,一家科技公司是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因制造产品需要用碳浆作为传感器的导电材料,对碳纯度要求很高。碳浆过去依赖进口,往往存在交货不及时等情况。为更好掌握主动权,这家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自己生产高纯度碳浆。企业负责人表示,“已经胜利在望了”。技术短板是制约条件,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突破口,关键在于有效攻关、把握机遇。专精特新企业蕴藏着旺盛活力,想方设法集聚资源、凝聚合力,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服务,就能助其在产业链创新链上释放出新动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应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及科研成果运用。今年8月,湖北省首例专利开放许可落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俊、舒杼科研团队与一家企业签署转化协议,其中一项转让专利在今年4月刚获得专利授权,这意味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仅耗时4个月。走创新发展之路,既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又要充分发挥好人才作用、释放好科创成果的价值,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多措并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千方百计调动更多创新力量,激发优势、协同发力,科技创新的引擎就会更加强劲。
武汉光谷广场的环岛上有一座名为《星河》的雕塑,其富有韵律的造型展现着这座城市朝气蓬勃的进取之势。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如今,在荆楚大地上,创新热潮涌动,实干之风劲吹。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们一定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为本报湖北分社记者)

凝心聚力办好职业教育(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16)  
人民网2022-11-09 06:18  发表于北京
凝心聚力办好职业教育|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⑯
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凝聚合力,造就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中国工匠
增材制造、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不久前,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举办,在同期举办的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所学校的1000多名选手,围绕23个项目展开比拼,引发广泛关注。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科技创新、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来到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了解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要求“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近年来持续强化政策支持,扎实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畅通人生成长之路,职业教育是“新赛道”。康全是天津一家液晶显示器制造企业流程管理部门的主管,两年前从技术学校毕业。由于对全流程制造有着丰富的技术储备,他被安排到综合管理岗位。他说:“与本科毕业生没什么不同,待遇、晋升通道都一样,全靠个人实力。”如今在天津,学历“天花板”慢慢被打破,“选择职业教育同样前途光明”渐成共识,职业学校学生正成为助力天津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当技能成就出彩人生日益成为现实,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激励着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看教学活动与产业融合深不深。前不久,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毕业生陶龙入职一家汽车研究公司。他说:“得益于学校与当地多家汽车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毕业半年前工作就确定了。”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做优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政府统筹、行业主办、教育管理、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成为天津职业教育的特色。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有助于学生增本领、拓视野,也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职业教育需要互学互鉴、增强国际交流。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展区,机器人臂煮水、沏茶、倒茶的场景,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这是葡萄牙鲁班工坊展示的一项教学成果。相关负责人介绍:“受倒红酒机械臂的启发,设计了沏茶机械臂。”从天津走向世界的鲁班工坊已成为我国开展国际职业教育合作的一张名片。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与国外政府、企业加强协作,为当地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有利于实现技能互长、民心相通。
职业教育是工匠摇篮。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关系就业保障,关乎产业升级,承载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使命。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凝聚合力,造就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中国工匠,就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为本报天津分社记者)

逐梦富民兴藏“新天路”(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17))
人民日报2022-11-15 15:09发表于北京
逐梦富民兴藏“新天路”(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⑰)
拉林铁路是致富路、幸福路。如同铁路上奔驰的列车,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正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向前延伸。
林芝市郊外,峰峦如聚,白云朵朵。在拉林铁路林芝站货场,叉车在站台上往来穿梭,各类物资从火车上卸下,又被装进整装待发的卡车,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以前,在西藏运输米面粮油、水泥建材这些物资,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大,如今有了更稳定、高效的铁路运输方式。
观西藏之变,从路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了解铁路建设运营情况,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强调“要统筹谋划好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充分论证、科学规划,更好服务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在世界屋脊,跨高山峡谷、过大江大河,一段段铺就的铁轨蜿蜒延伸,带来发展活力。2021年6月,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建成通车。截至今年9月底,拉林铁路运送旅客超过132.6万人次,累计运送货物超过12.22万吨。高原动车组列车的开通,对于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新的交通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乘客们注意了,开往拉萨的列车即将出发……”在林芝站宽阔明亮的站房里,广播响起,人们排队检票乘车。一名乘客说,过去出行要提前几个小时找车等车,天气不好时可能在山路上堵一天;如今回县城老家,下午在手机上订票,晚上就能吃上父母准备的饭菜。列车速度快、时间准,方便了群众出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获得感。
交通兴则百业兴,交通畅则百业旺。新的交通方式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各项事业注入发展动力。山南市加查县地处拉林铁路沿线,随着铁路开通运营,县里的民宿酒店越来越多,其他城市也有不少居民选择坐火车来这里看看,周末游、周边游红火起来。从铁路客运到接驳交通,从酒店住宿到景区开发,一些旅游相关产业越做越大。在林芝周边、铁路沿线,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旺与百姓富同步推进。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就能搭乘发展快车,更好释放发展红利。
天堑变通途,重塑一个地区的交通格局,为人们奔赴未来带来无限希望。在拉林铁路的列车上,笔者遇到一个名叫卓玛的孩子。她与家人穿着民族服装,开启人生首次乘坐动车的旅行。火车在桥梁和隧道中穿行,卓玛趴在窗边望去,山川河流、房屋道路闪过,她的眼神中充满渴望和向往。如今,雪域高原上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步都在向前,无数像卓玛一样的孩子,都能感受到发展的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拉林铁路是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缩影。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到农、林、牧、旅等特色产业的壮大,聚焦群众所想、发展所需,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工作,才能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复兴号飞驰在世界屋脊,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拉林铁路是致富路、幸福路。如同铁路上奔驰的列车,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正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向前延伸。奋进新征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定能谱写雪域高原新篇章,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为本报西藏分社记者)

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18))
人民日报2022-11-17 10:45发表于北京
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⑱)
继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负农时、不负土地,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来到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时,种粮大户陆爱东正在田间忙活。看着流转的300亩土地喜迎丰收,他说:“俺家这好收成,多亏脚下好土地。”截至今年8月,尉氏县累计建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来到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强调“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近年来,河南不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关键是确保种粮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站在地头,陆爱东蹲下捧起一抔土说:“这土壤有机质多,保水保肥性能好着嘞!”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尉氏县确保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5万吨以上。保住农田、建好农田、养好农田,就能稳住粮食生产。以提高耕地质量为抓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高标准建设,才能筑牢粮食生产基石。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产好粮、多产粮离不开科技支撑,重点是田间管理。过去种地缺乏精细化管理,容易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乃至减产。如今,田间管理更加智慧高效,特别是高标准良田项目区内融合“5G+智慧农业”技术,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点击屏幕进行喷淋、飞防作业的陆爱东感慨:“动动手指就能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土壤墒情监测设备,能自动感知作物是否缺水;智能阀控出水终端,可根据土壤温湿度自动浇水;孢子捕捉仪,通过收集空气中的有害菌孢子,提前发现病害苗头……随着一项项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农业与科技的融合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发展的“含金量”更高。
稳定粮食生产离不开政策支持,设施改善和政策帮扶要到位。近年来,尉氏县加强灌溉、电力等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加强田间用电供应,切实提升农业生产保障水平。放眼广袤田地,排水沟渠设置科学,水井、潜水泵等设施一应俱全;相关部门还引进粮食烘干设施,方便农户储备粮食。陆爱东说:“现在真正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能储。”同时,尉氏县严格落实补助政策,去年发放耕地补贴1.1亿元;落实小麦最低价收购和主要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政策,保障种粮农民收益。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策帮扶不断优化,农民收入节节攀升,种粮积极性大为提高。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一项一项抓落实,就能让好政策更好地扶持农民,让农业成为群众心中有奔头的产业。
耕耘才能收获,实干赢得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继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负农时、不负土地,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我们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新的丰收。
(作者为本报河南分社记者)

一针一线绣出的秀美画卷 | 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⑲

程 焕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22 11:53 发表于北京
或五彩缤纷,或恬静淡雅,所绣纹饰栩栩如生……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娘们指尖飞舞,五彩丝线上下翻转,花鸟鱼虫跃然布上。前不久,一场妇女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在贵州省台江县举办,120多名各族妇女亮出绝活,比拼指尖技艺。苗族绣娘张志珍自豪地说:“我的绣品单件最高卖出5万元!”
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形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来到毕节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贵州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近年来,贵州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促进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子更宽、劲头更足。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手工产业,广大妇女是重要参与主体。过去,贵州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留守妇女占比大。针对这一情况,贵州实施“锦绣计划”,想方设法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如今,在村寨的大榕树下,大家围坐在一起,唱着山歌绣着花,绣品可以送到合作社;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手工坊,大家一边就近照顾家庭,一边凭手艺赚钱。“锦绣计划”实施以来,50多万名妇女实现就业,手工产业成为她们增收的重要渠道。这一创新之举,激发了广大妇女创业就业的热情和潜能,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手工产品要赢得市场,需要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传统民族手工业产业化水平,应兼顾技艺传承与产业振兴。通过实施“锦绣计划”,越来越多绣娘回到家乡,重拾传统技艺,一些技法和样式也在不断创新。由此,贵州打造了10个“锦绣计划巧手致富示范县”,相关产业逐步做大。产业发展助推产品热销,文化韵味丰富产品内涵。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说:“手工产品激活了文化和传统,助力贵州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立足实际,汲取民族传统文化养分,打造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把群众调动起来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让“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以“锦绣计划”为例,截至今年8月底,贵州已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实施“搭平台、抓产业、强培训”等举措,培训绣娘、染娘、织女20万余人次,扶持发展上千家基础较好的妇女手工特色企业和合作社,为群众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贵州省松桃苗绣传承人石丽平感慨:“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保障,在完善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帮助我们的传统技艺走出了大山。”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更好帮扶、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就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称赞苗绣。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传统与时尚、文化与产业更好融合,必能一针一线绣出更秀美的画卷,让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为本报贵州分社记者)

开拓创新,琼州潮涌展宏图(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20)
人民网2022-11-24 05:41发表于北京
开拓创新,琼州潮涌展宏图(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⑳)
建设海南自贸港,必须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也要以作风建设推动解难题、促发展
不久前,海南召开两场大会:一场是关于部分地区项目建设严重滞后的“病理剖析会”,另一场是全省的市县与省直单位就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现场提问现场作答。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扎实推进,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的各类专题会渐次召开,成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始全面实施。两年多来,海南自贸港建设整体推进有力有序,发展成效有目共睹。市场主体增速连续28个月位居全国第一、总量突破200万户;近两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2.6%,新设外资企业数年均增长139%;累计形成14批、128项制度创新案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海南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结果。与此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家多了一份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表示“要‘一天当作三天用’,把干劲鼓起来、责任扛起来”。
推进自贸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希望海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继续抓好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贯彻落实,强化“中央统筹、部门支持、省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一定能如期顺利实现。
建设海南自贸港,必须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洋浦经济开发区,被称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样板间”。以落实船籍港制度为契机,洋浦探索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如创设便捷高效的国际船舶登记程序、保税港区物流分离监管等。这让不少“中国洋浦港”籍船舶享受到出口退税政策,外籍船舶也能享受“零关税”进口政策红利。以高质量、高标准、系统化、集成式制度创新成果,服务于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才能更好吸引全世界优质资源向海南汇聚。
建设海南自贸港,也要以作风建设推动解难题、促发展。良好作风是干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前不久,海南主要领导同志在基层调研时,针对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直言“不仅是能力不足,更有作风不实”。海南自贸港建设面临着困难、风险、挑战,越是向前突破、向上攀登,越需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去年开展“作风整顿建设年”活动后,海南把今年确定为“能力提升建设年”,作风、能力一起抓,确保党员干部保持良好风貌、投身干事创业。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在“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推进会上,有关部门把企业遇到的问题“掰开揉碎”进行剖析,“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了”。踔厉奋发、实干苦干,以过硬作风推动担当作为,就能护航高质量发展,更好推进自贸港建设。
在洋浦有一艘模型船:“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政策发布后的第一艘入籍船只——中远海运“兴旺”号。如同船号的寓意,如今琼州潮涌展宏图,海南自贸港建设孕育着无限生机。站在新的奋斗起点上,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一定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
(作者为本报海南分社记者)

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 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㉑

刘以晴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28 14:54 发表于北京

  整洁的路面,整齐的绿化,热闹的健身广场……走进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和谐宜居的环境、怡然自得的居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比以前环境脏乱差、设施老旧、无物业管理等情况,如今的幸福光景,折射出社区治理的成效。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来到长山花园社区,勉励社区工作者,再接再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搞好为民服务各项工作,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对基层干部、社区干部来说,如何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优质服务、为群众办好事,是一道治理必答题。做好社区工作,延伸服务触角,需要着眼细处、加强协作,及时回应群众新需求、新期待,真正把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到行动。

  社区治理得怎么样,居民群众最有发言权。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才能找到治理的着力点。在长山花园社区,畅通沟通渠道、了解群众需求是办成事、办好事的第一步。社区成立了议事会,每遇重要事情,都先了解民意、经社区党委提议、由居民代表审议,再进行公示。社区干部都知道,“事要咋办,去问居民”。对居民来说,遇到困难找社区,即便暂时解决不了,通过沟通,也能知道原因,“这挺舒心”。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集聚了群众智慧,也推动社区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好治理需要好服务,好服务需要精准施策。长山花园社区的老年人多,不少人习惯使用现金,附近两公里范围内没有银行,很不方便。为满足老年人存取款需求,社区主动服务,联合银行在社区建立金融服务站,安排专门人员帮助老人办理各类业务。不仅如此,社区还开了老年食堂、有了智慧报警器、建了微型消防站,公共服务越来越丰富,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坚持民生导向、紧贴民生需求,就能通过务实之举增进民生福祉。一位社区干部说得实在:“群众觉得幸福、开心,咱就多干点。”

  社区是大家的社区,社区治理要凝聚众力。近年来,长山花园社区与多家单位携手,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共办实事、共解难题;吉林省松原市的22个街道,吸纳了580多个驻街相关单位的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一些单位还向居民开放了活动室。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借力补齐短板,广大居民享受到了高品质服务。从治理实践看,坚持居民自治、社会共治、服务善治、平安法治、文化德治一体建设,有助于提高共治能力、增强共治活力。

  扎根社区20余年的长山花园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吴亚琴常说:“把居民的事当作自家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说到底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以群众利益为工作坐标,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工作重心下沉,紧贴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就一定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为本报吉林分社记者)


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 现场评论

朱磊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2-01 10:35 发表于北京

  青砖黛瓦、石阶深巷、小桥流水……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一栋栋老房子如繁星散落,风景别致。这些老屋经过专业修缮,融入文化元素,呈现出多彩人文风情,焕发出新光彩新生机。

  保护好传统街区和古建筑,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金溪县经过调研规划,对上千栋老屋进行了修缮。在保护中修缮,在修缮中保护,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古建筑的积极性。通过实践,人们充分认识到,保护老屋既要尽可能保留原址原貌以留住“筋骨肉”,又要挖掘好历史文化价值以传承“精气神”。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活化利用是最好的守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老屋保护是城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加以解决。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包括老屋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相融合,更好实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老屋“活”起来、古村“美”起来,激活了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始建于元末明初的竹桥村,曾因雕版印刷业而盛极一时,从空中俯瞰,一栋栋老屋相连,犹如一柄打开的巨型折扇。近年来,竹桥村深入挖掘历史,再现雕版印刷过程,呈现当年生产生活状况,每逢旅游旺季还有展示古时生活场景的活动,成为不少人旅游观光的目的地。从整修老屋到修缮古村,从当地群众住得更舒适到在共同参与旅游发展中增加收入,村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与日俱增。由此,当地衍生出文创产品开发、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为进一步深化保护发展、综合利用打下了基础。老屋与古村是凝固的历史,只有不断培厚适合文化遗产发展的土壤,才能更好将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呼唤各方面共同努力。土木工程师吴志轩用10年时间,在婺源寻访有故事的老屋,并进行修缮保护。一批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不断聚拢而来,由此发展起文旅民宿、文化沙龙等产业。今年9月,婺源公开招募古建筑认领保护人,进一步促进古建筑向展览陈列、艺术文创、特色民宿等方面转型。多方参与,方能更好凝聚合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无疑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有益探索。

  龙凤呈祥、石榴花开……漫步竹桥村,木雕“福”字引人驻足,各类元素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对留住乡村古韵、促进文化发展的期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切实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作者为本报江西分社记者)


基层治理多下“化解”功夫 | 现场评论

江南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2-05 21:49 发表于北京

“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一进门便能看到墙上醒目的大字。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在了解群众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模式运行情况后,语重心长地说:“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一部分多次提到“基层”这个关键词,强调要“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让矛调中心“金牌”调解员王正平备受鼓舞,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坚持每星期都到村居调解矛盾纠纷,今年参与调处的成功率达到100%。”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关键,特别要在“化解”上下功夫。进一步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矛盾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才能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19年,进行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改革;2019年底,全省实现县级矛调中心全覆盖;2022年,继续探索将县级矛调中心升级为县级社会治理中心。目前,浙江已建成县级社会治理中心90个,努力打造为集运行监测、矛盾调处、分析研判、协同流转、应急指挥、督查考核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立足实际,有效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必须从完善政策、健全体系、落实责任、创新机制等方面入手,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从矛调中心到社会治理中心,迭代升级的不仅是名称。在安吉,溯源治理方面过去还存在短板,如果矛盾纠纷不能在源头上减少,那调处化解工作无异于“开着水龙头拖地”。如今,安吉实现县乡村三级矛调中心(站)全覆盖,探索形成一窗受理、调解对接、教育疏导、分层协调等工作机制。2020年以来,安吉三级矛调中心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8546件,化解27787件,化解率97.34%,群众满意率99.3%,90%矛盾纠纷在乡、村层面得以化解。实践证明,实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从单一调处化解向多元综合治理的转变,多方参与、多元调解,有助于找到合理解决办法,让群众更满意、让治理更有效。
  信息化、数字化,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基层治理平台、省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协同系统、掌上矛调系统等数字化系统的数据对接,让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收集实现“纵向到底”;12345县长热线、重点行业部门数据对接,以及省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协同系统的运用,让各部门矛盾纠纷收集做到“横向到边”;“解纷码”“法润两山”法律服务直通车等数字化场景,让矛盾纠纷受理、处置全程实现数字化流转……安吉给矛盾纠纷调处建起了数字平台、打牢了数字基座。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才能更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矛调中心墙上有四句标语:“‘用心’响应诉求,‘真心’化解矛盾,‘贴心’为民服务,‘忠心’尽职尽责”。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心贴心”交流。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必定能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抓住产业转移契机推动转型升级 | 现场评论

罗艾桦 人民日报评论 2023-01-16 14:33

站在广东省清远市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的“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入口,来自中大纺织商圈的企业代表赵小明,心情格外激动。21年前,他来到羊城开拓市场,在广州市海珠区中大纺织商圈开了最早的门店,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过30多年发展,该商圈年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但受老城空间形态、消防条件、历史文化等制约,加上商圈里的加工厂规模一般都很小,发展前景已不如前。经历新冠疫情冲击后,近期有序复市的中大纺织商圈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转移到成长空间更大的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

身处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企业从广州迁移到清远,优势显而易见。比如,用地、运输、水电等运营成本,清远仅为珠三角城市的六至七成。由于广州、清远两地政府进行过充分沟通、细致谋划,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适配性大大提高,周边交通、产业、居住、商业、学校、医疗等配套更加完备。以交通条件为例,空港、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轻轨、磁悬浮专列等一应俱全,30分钟通达广州白云机场和空港物流中心,50分钟连接广州中大布匹市场和佛山张槎纺织产业集群,广州地铁规划延伸到园区附近。诸多利好条件,让不少企业为之心动。赵小明振奋地说,这是我们这些纺织企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好时机。

有序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不只是进行简单的空间转换,还要创造条件重塑产业格局。换言之,要抓住产业转移的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惟有如此,才能提升竞争力,化被动为主动。广州、清远两地推动纺织产业转移,并非一转了之,而是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深度合作。实践中,“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等模式应运而生。广东省对在清远市开展技术改造的转移企业,根据纳入技术改造投资统计情况,按设备购置额不超过30%予以奖励,单个项目奖励额最高可达5000万元。清远对于优质项目、龙头企业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发展、推动项目落地。此外,当地还将对“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园区周边地块共计1万亩节约集约开发建设,引导“工厂上楼”、设立“共享车间”、配套产业基金、延伸产业链条,引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入驻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2023年2月可承载拎包入驻企业2000家”。

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转移与承接产业的地方,合作空间广阔。一方面,进行战略转移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非常需要政策扶持,以便轻装上阵。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提供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帮助转移企业提升竞争力,才能既为企业迁出地腾出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产业承接地真正带来源头活水,实现双赢。广州、清远两地的产业转移,属于省内合作,但也为更大范围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启示。

产业转移对接协作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各地资源禀赋不同,条件千差万别,很难套用同一种模式。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用好市场手段,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同时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能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为本报广东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