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一代代科学家,一步一步把这些誓言都实现了!

时间:2022-05-31 19:00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一代代科学家,一步一步把这些誓言都实现了!共青团中央 2022-05-31 17:37 发表于北京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求是网”、“...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一代代科学家,一步一步把这些誓言都实现了!

共青团中央 2022-05-31 17:37 发表于北京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求是网”、“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中国青年报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别人都有大设备
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中国人必须造自己的飞机”
……
他们
心怀强国梦想
他们
选择用一生践行铮铮誓言


他是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
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今后我将竭尽努力
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
使我的同胞
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他一生都有这样一个中国梦
心中装着同胞的他
自己一生节俭
他的儿子钱永刚说
父亲一个公文包用了40年

他是袁隆平
他说:“我一直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一辈子躬耕田野
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
不断刷新产量纪录
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
终将被这片土地镌刻铭记

他是林俊德
长期隐姓埋名
潜心铸造大国重器
扎根新疆罗布泊戈壁大漠52年
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
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基地官兵的这副挽联
是对林俊德一生最简洁的概括

他是南仁东
“中国天眼”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
的发起者和奠基人
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
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
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
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
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9月
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
南仁东因病逝世
为了追逐梦想
他心无旁骛
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他是黄大年
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
归国7年时间里
他带领科研团队
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
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他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
常常忘了睡觉、忘了吃饭
2017年1月8日
黄大年因病逝世
年仅58岁
英雄无悔
在梦想出发的地方
他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

他是刘永坦
四十年如一日
勇闯“无人区”
筑牢祖国“海防长城”
培养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
......
作为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
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
他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
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
我国首部具有
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
对海新体制雷达
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
作出了突出贡献
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是黄旭华
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少年和青年
立志科学救国
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
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
阔别家乡30载
解决了一个个尖端技术问题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辽阔海疆从此有了
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黄旭华说:
“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
我就一次流光
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
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他是李玉
他走过山区、到过边陲
先后制定“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
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
研发出300多项食用菌栽培技术
培育了45个适宜贫困地区应用的
食用菌新品种
帮助数万贫困户成功实现脱贫
他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我与木耳打了40年的交道
更会一直‘交往’下去”

她是屠呦呦
20世纪60年代
在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
她接受了国家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她的团队
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2019年6月
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
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
切实可行治疗方案
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
高度认可
屠呦呦说:
“未来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
把论文变成药
让药治得了病
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他是顾诵芬
“仿制而不自行设计
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
中国人必须造自己的飞机!”
从无到有
他主持建立我国飞机设计体系
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
作为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
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
91岁的顾诵芬院士
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是王大中
新中国第一批核反应堆专业的大学生
195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他就投身核能事业
立志发展先进核能技术、报效国家
当年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他们
喊出了
“用我们的双手
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
豪迈誓言
坚持为国为民
矢志科技报国
王大中带领研究团队
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
先进核能技术的成功之路
建立了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不朽功勋

在他们之后
青年科学家追随而来
接续科技强国的梦
他们是……

助力“神舟”十三号的高校科研团队


4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成功着陆在预定区域
从发射到运行保障再到航天员出舱
每个重要时刻都离不开
这些高校科研团队的默默保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团队们
为减少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的震动和撞击
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
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保障着核心舱交会对接

东南大学超轻多孔材料课题组
为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研制了
泡沫铝吸能部件
从而降低了宇航员的着陆冲击
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提供支撑

在返回舱着陆后
对返回舱搜索跟踪
航天员地面搜索的精度及速度
有着很大的考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团队研发了
多模目标光电探测装备
极大提升了我国返回舱光电探测装备的
跟踪精度与速度

还有很多高校的科研团队们
用科研力量实现太空梦
奔跑在科技强国路上
为中国航天梦不懈奋斗

加速向前的中国铁路工作者


高铁以高速度、大容量
集约型、通勤化的特征
在中等距离的出行上
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高铁从无到有的十几年
也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十几年
无数大中小城市因高铁而串联
人、钱、物在城市间
地区间的流向更加便捷和高效
高铁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改变着中国城市的格局
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
从高铁0公里到3.79万公里
一代代铁路工作者
构建起了中国纵横交错的钢铁骨架
“中国速度”惊艳世界

从1909年中国人
自主设计建造第一条铁路
中国铁路发展
逐渐由微芒点点汇聚成耀眼高光

如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铁路密布,高铁飞驰
复兴号承载梦想和希望
迈上新征程
继续加速,奔跑向前


C919大型客机高校科研团队


2022年5月14日6时52分
编号为B-001J的C919大飞机
从上海浦东机场第4跑道起飞
于9时54分安全降落
标志着中国商飞公司
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
首架C919大飞机
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据统计
国内有22个省份
200多家企业
数十万产业人员
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研制
值得关注的是
我国共有36所高校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为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
做出了重要贡献

众多高校的科研团队
对C919的制造与设计研发
做出的卓越的贡献
在首架C919大飞机
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之时
相信每一位参与设计
和研发C919的高校科技工作者们
都正注视着东南方的蓝天
为C919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为中国航空自豪

“北京明白”

“北京明白”并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团队
北京中心调度组
这个调度组由组长“神八哥”杨彦波
和九个90后组成

从任务的实施层面来讲
“北京明白”的意思是
“我听清楚了大家向我说的什么”
并且清楚
下一步该如何继续组织任务
对航天青年来讲是
航天人“万人一杆枪”的
团结协作精神内涵

一句简简单单的
“北京明白”背后
是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
航天员、火箭、飞船
空间站、有效载荷等
各大系统的共同努力

大家的有力支持
才是“北京明白”的底气所在


科技自立自强

 青年先锋“舍我其谁”


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时写到,希望大家“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

对于科技报国,中国的年轻人从不缺少志向与情怀。几乎每个年轻人在孩提时代,都曾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杨振宁、袁隆平、屠呦呦……在一代代青年的成长历程中,这些科技报国的榜样一直与我们同在,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科技领域永无止境地探索。

在科研道路上,他们通过奋斗实现了自我价值,更树立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丰碑。不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有机会青史留名,但每一份贡献都有独一无二的非凡意义。就像浩渺的银河系,不论是“超新星”还是“暗物质”,都是宇宙质量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每个人的奋斗足迹,都镌刻于星辰大海;科技强国,创新有我,其要义也正在于每个人的参与。而追求真理、实事求是、逻辑理性、探究问题、包容宽容等科学精神,更是每一个普通岗位的奋斗者创新前进所需要的。

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作为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先锋力量,舍我其谁?


这个有关9100万人的节日,与一件政协提案有关!

 人民政协报 人民政协报 2022-06-01 11:03 发表于北京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科学事业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呕心沥血、勇立潮头、担当尽责,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融合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他们就是中国的科技工作者。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科技人员大约有9100万人。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专门为科技工作者设立节日,这在其他国家并没有先例。这个节日的确立,与政协委员的提案颇有渊源。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前身是中国科协会员日。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截至2009年,科协会员有近千万人。

2008年,为了更好地在全社会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等,时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提出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基础上,设立中国科协会员日。

2009年,中国科协七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决定,将每年12月15日定为中国科协会员日。2011年,在中国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该规定正式写入中国科协章程。

中国科协会员日相关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与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2013年,时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的齐让在借鉴中国科协会员日发展实践经验,并查阅一系列历史档案和资料后,在全国政协大会期间提交了《关于为科技人员设立科技节》的提案。

齐让提出,无论从科技人员在新时期的任务、地位,还是人力资源的数量来看,国家为科技人员设立“科技节”已经具备条件,将有利于提高节日的权威性和庄严性;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充分体现党一贯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又称“科技三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创造热情。“科技三会”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树立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里程碑。

之后,中国科协、科技部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建议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请示》。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每年5月30日定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明确由中国科协、科技部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工作。从此,科技工作者在政策层面有了自己的节日。

2021年初,199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开始第二次修订工作。作为中国老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老科协决策咨询专委会主任的齐让组织专家对科技进步法修订提出了若干建议,并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决策咨询专报。其中一条建议就是重提2013年提案的内容,设立“科技工作者节”。

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修订通过,在第一章总则第十八条明确:每年的5月30日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这一节日的法定地位。

2022年5月30日,科技工作者们迎来了自己的第六个节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的倡议》;140个单位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获小行星命名的中国科学家”为主线的科学家精神专题展(线上)开展;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立……

“越来越多的关注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回顾节日期间开展的活动,齐让颇感欣慰。近年来,他一直从事组织和服务老科技工作者的相关工作,深刻体会到,“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兴起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同时更有利于科技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律精神,激励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以进取超越的精神和执着,战胜任何困难和阻力,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



十位被我国誉为“中国之父”的大国脊梁,这才是国人心中真正明星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05-31 15:25科技管理研究所

今天给大家盘点我国十位被誉为“中国之父”的大国脊梁,他们才是国人心中真正的明星。

1.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30年出生江西省德安县,他的科研团队培育的超级水稻,解决了十几亿人温饱问题,可以说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能不能吃上饭?那么袁隆平院士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2.钱学森,被誉为导弹之父

1911年出生于上海,他协助国家研制了核弹和氢弹,从此,我国步入核武俱乐部,中国人真正拥有了杀手锏,在世界上真正拥有了话语权,在导弹研制方面他也做出突出贡献。

3.钱三强,被誉为核弹之父

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试验爆炸成功,炸出了中国国际地位上的大国脚印,原子弹那时对于新中国来说非常重要,面对艰苦的条件,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就研制出核弹,非常了不起。

4.于敏,被誉为氢弹之父

1926年出生于天津,他的团队完成了氢弹制造工作,这个速度比苏联快了2年3个月,比法国快了6年6个月,比美国快了5年3个月。他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土专家1号”。

5.钱伟长,被誉为力学之父

191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他的贡献是在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开创了力学在大学的专业。

6.束星北,被誉为雷达之父

190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他造出了我国第一台雷达,雷达在军事方面就是一双眼,怎么能让它看得清楚,看得远,这就是他的目标,我国现在使用的先进雷达都有束星北贡献的力量。

7.童第周第,被誉为克隆之父

1902年出生浙江鄞县鄞,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他贡献的成果为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朱瑞,被誉为炮兵之父誉

1905年出生于江苏宿迁,炮兵在部队地位是很高的,一些比较艰巨的打击任务都是炮兵完成,朱瑞长期与炮打交道,为我国的炮兵建设贡献重大,我们现在的火箭军军改之前也叫二炮。

9.詹天佑,被誉为铁路之父

詹天佑主持建造的京张铁路、其创新的“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为中国的今后的铁路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先进的技术。

10.黄旭华,被誉为核潜艇之父

核潜艇是大国重器,只有拥有它才有话语权,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一直默默无闻的埋名工作,因为研制核潜艇涉及国家机密一般很少外人知晓。

这些科学家大多数都是在国外学成以后毅然地选择回国,他们回国以后在某个专业方面都是顶尖人才,也贡献出特别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