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社会组织机构 > 正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文)

时间:2021-09-25 06:0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立于1958年9月,是中国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 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立于1958年9月,是中国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 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科教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
据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中国科协所属 全国学会210个;地方科协总计3141个,其中省级科协32个,副省级、省会城市科协32个,地市级科协381个,县级科协2696个;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1万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4万多个、企业科协1.3万多个、街道科协近8400多个、高校科协550个。 [1]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将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
中文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外文名: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中国科协; CAST
创办时间:1958年9月
办学性质:人民团体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项内容是:“各 民主党派, 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 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 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目的是“为了使 蒋介石反动政权更早地垮台”。
1949年4月 南京解放,使得“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 民主人士、国内 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全国人民的一项紧迫任务。
1949年5月14日,“全国科学会议筹备会第一次预备会议在北京饭店举行。议题为筹划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推选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团结和发动全国科学工作者从事新中国的建设。会议决定以“ 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四团体的名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的促进会。
1949年6月19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在北平灯市口中国工程师学会会所召开,宣布“促进会”结束,并一致决议宣告“科代会’筹备会正式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朱德、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云和中共中央委员林相渠先后向大会讲话。到会的筹备委员除平津两地的以外,还有华东、东北的筹委,共计127人,另有来宾5人。由于解放区迅速扩大,华中和华南的筹委未及时赶到,会议只开了1天便暂时休会,以待代表的汇集。
1949年7月13日上午9时半,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的正式会议在原中法大学礼堂举行。到会的除285名筹委中的205名外,还有党政领导、各民主党派代表及各界人士和新闻记者等近百人。 周恩来、 徐特立、 李济深、 郭沫若、 叶剑英、 沈雁冰、潭平山、史良、 蔡廷锴、 陈其尤等出席了会议。吴玉章致开幕词。会议从7月13日到18日开了6天,将这次会议定名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通过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简章,通过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产生条例,选出代表筹备委员会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正式代表15人和候补代表2人,选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35人。
1950年8月18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 清华大学礼堂开幕,8月24日闭幕,历时7天。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人民政府有关科学机构、人民解放军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属科学机构、各地区、兄弟民族以及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的代表共469人。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或“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或“科普”)两个组织,并选举了两个组织的全国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前者以团结号召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国防建设为宗旨,以经政府准予立案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为会员;后者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而以科学技术工作者个人为会员。

科协成立
1958年2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向中国科学院党组与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提交了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同年3月4日和5月27日,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为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也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提交了报告。中共中央批准“科联”、“科普”在1958年8月同时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以“对全国科学技术界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破除迷信、表扬先进、交流经验、鼓舞群众的革命干劲,并解决一些会务问题”。
会议准备工作的过程中,一些同志感到在当时“大跃进”的形势下,“科联”已向工农群众开门并进行科普工作;“科普”也在大搞群众性的科学研究。两个组织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汇合。同时,有些地方党委,“科联”、“科普”的专职干部,以及一些科技工作者如 竺可桢、 茅以升等,也提出了把“科联”、“科普”合并以适应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的意见。“科联”主席李四光,“科普”主席 梁希表示同意这种意见。因此,“科联”、“科普”党组召开了联席会议,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一致认为把这两个组织合并起来有利于统一领导;有利于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工农群众与知识分子相结合,生产、学习、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针;有利于进一步克服科学技术界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并提出了合并的办法。
1958年9月18日至25日,“科联”和“科普”在北京政协礼堂联合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历时8天。参加大会有27个省、市、自治区和42个全国性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代表,加上68名特邀代表,代表共计1084名。大会通过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将该次大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在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科协工作会议,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关于对科协性质、任务的认识问题、科协应该抓什么和如何抓的问题、科协干部思想作风如何适应大跃进需要的问题。
从1959年5月下旬到7月初,全国科协先后在北京、石家在、上海分片举行了各省、市、自治区科协及部分专区、省辖市、县、厂矿及农村等科协组织的党员负责人共85人的座谈会,主要就4个问题进行了反复详细的讨论:
(1)关于科协工作基本情况的估计;
(2)关于科协工作目前的主要经验;
(3)关于组织工作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4)关于工作方法与工作作风问题。
1960年7月。全国科协召开“上海现场会议”,这次会议制订了《中国科协1960年下半年-1962年工作规划要点(草案)》、《关于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小组工作的意见(草案)》、《关于加强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工作的意见(草案)》、《关于更加广泛地动员科学技术力量,更加有效地支援农业生产的意见(草案)》、《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上门活动的意见(草案)》、《关于开展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意见(草案)》以及《上海现场会议总结提纲》等12个文件。
1961年4月10日到23日,全国科协在北京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认清形势,明确思想;(2)交流经验,摸索规律;(3)整顿作风。
1961年12月底至1962年1月初,在上海召开了以学会工作为主的座谈会。
1963年11月1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学会工作会议。
1964年3月15日,全国科协主席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试行通则(草案)》。
1964年8月21日至31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4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367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1966年3月1日至3月17日,全国科协在福州召开“全国农村群众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议”。出席的人员包括“基层单位先进代表,蹲点为大农业和农民服务有成绩的科技人员,专区,县、公社党政领导干部,科委、科协干部共619位代表(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派代表出席科协召开的会议)。
1966年7月23日至31日,北京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33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学术组织的科学家144人。会议收到99篇学术论文。

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林彪、 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把科协和学会污蔑为“ 裴多菲俱乐部”。把这些组织的许多负责人打成“特务”、“反革命”、“反共老手”、“反动学术权威”。
科协的业务活动被迫停止,一些学会的专职干部也调回科协参加“ 文化大革命”。
广大学会会员和专职干部,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采取各种方式坚持斗争,保存了许多档案资料,为恢复活动打下了基础。
周恩来总理为保护党内外干部和知识分子,费尽了心血,对科协也十分关心。1972年,他对 周培源说,科协不是撤销单位,科协工作要加强。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带病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小组会上当众宣读了 高士其递交给他的条子: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您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支持,并高声地说:高士其同志的意见很好,很好!隔了一天就批示有关部门处理。然而,大局不转小局难变,科协的活动中断十年。

恢复活动
1977年3月9日。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防工办联合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提出《关于恢复和加强国防工业系统学会活动的报告》,这个报告经 王震转呈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停顿十年的科协活动恢复。
1977年6月29日晚。 钱学森约访周培源,谈了他对加强科协和学会工作的想法和建议。7月12日,科普作家高士其给叶剑英同志写信,信中力陈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4点建议。
1977年8月25日到27日,全国科协在北京举办了“科学家、劳动模范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大型谈话会”。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指出:“科学技术协会和各种专门学会要积极开展工作”,“必须大力做好科普工作”。
1977年11月3日, 于光远写信给 方毅同志并请报小平同志,建议推选周培源为中国科协代主席;小平同志表示同意, 华国锋、 李先念、 汪东兴、 纪登奎、 余秋里亦圈阅同意。
1977年12月10日到17日,全国科协在天津召开了由 中国动物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林学会等5个学会参加的多科性学术会议。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关于全国科协当前工作和机构编制的请示报告》,科协的组织得到全面恢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和所属学会也相继恢复并开展活动。

稳定发展
1980年3月15日至23日,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任务是: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全国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为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大会通过的《章程》将中国科协“一大”时的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500名;其中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代表369人;地方科协代表1131人。
1986年6月23日至27日,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全国各族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斗,投身改革,为“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出席大会的代表1823名,特邀代表213名。
1991年5月23日至27日,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全国各族科技工作者,肩负起90年代的历史重任,为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贡献才智,为科技兴国建功立业。出席大会的代表1497名,特邀代表196名,组成全国性学会代表团14个,地方科协代表团30个,以及台湾省代表团和港澳代表团。
1991年1月,全国政协七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决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组成单位。
1996年5月27日至31日,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科技工作者奋斗拼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出席大会的代表999名,特邀代表130名。
2001年6月22日至25日,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中心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投身科教兴国事业,为完成“十五”计划,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出席大会的代表共947名,有53名代表因事因病请假。
2006年5月23日至26日,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出席大会代表共1200名,特邀代表200名。
2011年4月27日至30日,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出席大会正式代表共1300人,委员候选人380人。
2016年5月30日至6月2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科协体系

代表大会
全国领导机构
全国代表大会和它选举产生的全国委员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领导机构。
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全国委员会召集。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和选举办法由常务委员会决定,其代表经全国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协会及有关方面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
全国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二、审议和批准全国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三、制定和修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四、选举产生全国委员会;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全国委员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常务委员会召集,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
三、审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度工作报告;
四、决定授予荣誉职务;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常设机构
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全国委员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实施全国委员会确定的任务,批准全国委员会委员的变更、增补或撤销,会员的接纳、退出或处罚;决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调整,并提交全国委员会会议批准。
常务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半年举行一次,由主席召集,也可由主席委托副主席召集。
常务委员会下设书记处。书记处由第一书记和书记若干人组成,人选由主席提名,经常务委员会通过。书记处在常务委员会领导下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日常工作。
常务委员会设置若干工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协助审议需经常务委员会审定的有关事项。
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聘请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

组织体制

常务委员会专门委员会
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务委员会设置的 专门委员会有:组织建设专门委员会、学术交流专门委员会、科学技术普及专门委员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人才与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老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青年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国际合作与对外联络专门委员会

全国学会 全国学会是按 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 工程技术及相关科学的学科组建或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

据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中国科协所属 全国学会210个,其中业务主管的全国学会189个,中国科协团体会员192个。中国科协团体会员中,理科学会42个,工科学会76个,农科学会15个,医科学会26个,交叉学科学会33个。
全国学会
中国数学会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中国毒理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内燃机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中国电源学会 中国免疫学会
中国声学学会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制冷学会 中国消防协会 中国法医学会
中国天文学会 中国真空学会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中华口腔医学会
中国气象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体视学学会 中国女医师协会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标准化协会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图学学会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中国海洋学会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中国密码学会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中国未来研究会
中国动物学会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航海学会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中国昆虫学会 中国铁道学会 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联合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农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林学会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中国宇航学会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中国兵工学会 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园艺学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中国遗传学会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稀土学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化工学会 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中国核学会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
中国感光学会 中国石油学会 中国蚕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中国煤炭学会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中国流行色协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档案学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能源研究会 中国草学会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中国土地学会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中国运筹学会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菌物学会 中国造纸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中国晶体学会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中华护理学会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中国生理学会 中国发明协会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
中国微循环学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 中国粮油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检验检疫学会
国际动物学会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烟草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创造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仿真学会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经济科技开发国际交流协会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 中国防痨协会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颗粒学会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中国照明学会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中国反邪教协会 ----------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协会,市(地、州、盟)科学技术协会和县(市、区、旗)科学技术协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地方组织,是地方同级党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协会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业务指导。市(地、州、盟)科学技术协会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协会的业务指导。县(市、区、旗)科学技术协会接受市(地、州、盟)科学技术协会的业务指导。省级以下(含省级)学会接受同级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业务上受相应的上级学会指导。
据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地方科协总计3141个,其中省级科协32个,副省级、省会城市科协32个,地市级科协381个,县级科协2696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学技术协会 -------------

基层组织
科学技术工作者集中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社区等建立的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基层组织。地方科学技术协会联系指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基层组织。
据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中国科协拥有大量的基层组织,如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1万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4万多个、企业科协1.3万多个、街道科协近8400多个、高校科协550个。

科协机关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机关部门设有办公厅、计划财务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学会学术部(企业工作办公室)、科学技术普及部、国际联络部、机关党委、机关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等部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直属单位设有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普研究所、学会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中国科技馆、青少年科技中心、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导报社、机关服务中心、中国科技会堂、新技术开发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等。

领导体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属中直系统,由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中央政治局一位领导同志代表中央分管科协工作,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分工联系科协工作,中央书记处每年听取科协工作汇报。

组织成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实行团体会员制。学会和高等学校科协、大型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可成为同级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学会和基层组织发展个人会员。

科协任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第二章第六条至第十五条,对科协的任务作了规定:
第六条 密切联系 科学技术工作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第七条 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倡导学术民主,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学科发展,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八条 组织 科学技术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参与科学论证和咨询服务,加快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创新发展,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贡献。
第九条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第十条 健全科学共同体的自律功能,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宣传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培育科学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十一条 组织 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法律法规的咨询制定和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工作,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
第十二条 组织所属学会有序承接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政府委托工作或转移职能。
第十三条 注重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发现培养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创新团队,表彰奖励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举荐科学技术人才。
第十四条 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发展同中国国(境)外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为海外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第十五条 兴办符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学术成就

学术交流
中国科技政策论坛
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由中国科协常委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主办,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承办。
论坛每年举办一届,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六届。

中国创新50人论坛
“中国创新50人论坛”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15年发起成立的,旨在搭建高端思想交流平台,汇集国内外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企业创新等各界顶尖人士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推动解决中国创新发展有关问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学术期刊
截至2017年4月,中国科协主管期刊共481种。按规定应参加2016年度核验的期刊为477种,实际参加核验期刊475种,2种期刊未参加2016年度核验。参加核验的期刊中,473种经新闻出版广电部门核验通过,2种未通过(1种未通过主管单位审核,1种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缓验)。

2016年度中国科协主管科技期刊审读“优”级期刊名单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世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英文版) 中国食品学报
病毒学报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土地科学
测绘学报 数理天地(初中)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茶叶科学
数理天地(高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城市发展研究
数码影像时代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地质论评
水产学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地质学报
糖尿病天地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动物营养学报
天文爱好者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纺织学报 稀有金属(英文版)
中华创伤杂志 分子科学学报 系统工程学报
中华妇产科杂志 硅酸盐学报 岩石矿物学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海洋渔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航空学报 渔业学报(英文版)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 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宇航学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健康世界 园艺学报(英文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解剖学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矿床地质 中国畜牧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力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密码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花卉盆景
中学生数学 气象学报(英文版) 中国农学通报
自然资源学报 生殖与避孕杂志(英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作物学报 石油研究(英文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作物学报(英文版)

国际合作
国际组织工作
国际科技组织交流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科技组织,代表中国科技界加入了 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世界科技工程者联合会(WFSW)等世界顶级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并组织中国科学家参与 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等重大国际科学计划,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及科技界搭建综合高层的国际交流平台。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实施民间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国际组织事务专项),支持学会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活动,通过支持学会推荐中国科学家到国际组织任职,承办、申办国际组织重要工作,主动参与、承办乃至发起国际科学计划,申办国际重要学术大会在华召开。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协系统加入国际民间科技组织677个,国际科技计划225项目。 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2013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中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
据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目前中国已开展认证工作的15个专业类中,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独立承担了10个专业类的认证秘书处工作,并协同参与2个专业类的认证秘书处工作。

联合国咨商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资商机构,聚焦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环境与气候变化、通讯与信息技术等三大专门领域,参与联合国体系的重大活动,围绕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选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联合国提供咨商服务。 双边合作工作 据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中国科协与29国家的100多个对口科技组织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 中国科协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协中心工作,筹划外事活动。举办 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国际科学大师论坛、中俄工程技术论坛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品牌项目。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等组织调研,并和沿线国家科技组织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四国五方科学协会工作机制”等双边合作渠道,搭建区域性合作平台,巩固和深化与对口组织关系,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2015年,中国科协与美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法国、德国、土耳其、捷克、俄罗斯、瑞典、芬兰、荷兰、巴西、日本、以色列、埃及等国家对应科技组织开展了高层互访,深化拓展双边关系,推动双边具体合作。 港澳台工作 中国科协港澳台工作主要开展对港澳台青少年交流项目,推进内地与港澳台在青少年科技活动、协同创新、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组织港澳台学生参加“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海峡两岸青年学子科技交流活动、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等活动,推动港澳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科协开展协同创新澳门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路演大赛、海峡两岸暨港澳机器人协同创新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南京)训练营等品牌活动推动海峡两岸及港澳协同创新工作。
通过中国科协与港澳台科技社团之间高层互访,邀请港澳台科技组织高层参加中国科协年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举办海峡科技专家论坛、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支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大力开展对港澳台科技交流活动,为内地与港澳台进一步开展实质性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人才培养

奖项设置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负责组织实施,“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协于1997年面向广大 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奖项。
2010年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面向中国各领域的基层一线工作 科技工作者,每次表彰人数不超过1000名。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对被授予者只授一次,为终身荣誉。
1997年、 2001年、2004年,共三次评选表彰了785名优秀 科技工作者。
2016年,授予494名同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是“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子奖项,由中国科协设立并组织实施,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名额不超过10名。
该奖项旨在奖励学术成果特别突出,在促进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在科技创新中起到核心领军作用,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线杰出科技人才。

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87年提出设立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授奖人数不超过100名。
1994年,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
据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已有1395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是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子奖项,由中组部、人社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名额不超过10名,在“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优中选优产生。旨在表彰奖励具有较强科研领军才能和协同创新能力,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具有“大家”潜力、能够承担重任的拔尖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旨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
截至2018年1月,已评选14届,共有124位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获得。

科普教育

科普信息化建设
2014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科普中国”品牌为统领,会同社会各方面推动实施互联网+科普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着力科普内容建设,创新表达形式,借助传播渠道,促进传统科普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精准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时效性和覆盖面。
截至2016年6月底,科普信息化建设累计科普信息资源达.5TB;科普中国总浏览量和传播量累计达到36.02亿人次,其中来自移动端为31.03亿人次,占86.1%;科普中国总用户数11666.7万,其中PC端用户数9169.9万,占78.6%。 科技馆体系建设 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于2011年成立,由中国科协主管。基金会组织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公益项目,如农村中学科技馆从2012年启动。到2017年底,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将建成539所。 青少年科技教育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科协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致力于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普及传播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培养未来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
截至2016年5月,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全国31个省(区、市)科协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机构以及各地科技场馆等校外教育机构,形成了中国科协系统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和公众科普工作网络,共同组织实施各种全国性科技教育项目及示范性科普活动。

科普惠民服务
2012年,中国科协、财政部增设“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科普专项,并将2006年起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与“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两个专项合并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成为中国科协、财政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支持城乡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农民和城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财政专项。
截至2016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共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0.5亿元,在全国评比、筛选、奖补18283个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科普示范社区。 “典赞·2017科普中国”揭晓活动在京举行 1998年,在总结云南省宁蒗县“科普兴县”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科协开始启动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相关准备工作。
截至2016年8月,先后完成4个阶段的创建活动,共命名1597个次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中国科协自2015年3月起向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和四川省藏族聚居区,免费发放《知识就是力量(藏文)》,并针对藏族青少年举办2015年度“中国科协藏族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2016年度继续开展《知识就是力量(藏文)》免费配发工作,重点配发人群以藏族学校为主,兼顾部分政府机关、图书馆、寺庙、农家书屋等;继续维护已经建立科普阅读角的学校,分期分批地对有条件的学校搭建科普阅读角并培养藏族学校科普辅导教师,激发藏族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藏族学生科普阅读兴趣。

科普创作传播
中国科协扶持科普图书出版,鼓励科普影视制作,探索新媒体形式科普作品创作,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持续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支持优秀科普作品的产业转化,加大对优秀科普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强科普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对国际一流科普作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发挥互联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渠道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开展科技传播交流,进行科学传播能力评估;重视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增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培育跨界融合的科普内容创作团队,组织科技新闻记者、编辑记者培训。

重点科普活动
从2004年起,中国科协决定每年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并于2005年将活动开始时间调到每年9月的第3个公休日,并持续一周。
截至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举办十二届,12年来,全国科普日已累计举办5万项重点科普活动,参与活动的公众数量超过9亿人次。全国科普日活动包括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科普中国在线系列活动、全国科普日系列联合行动等主要板块内容,形式有专题展览、讲座、现场科技咨询、科普互动表演、线上竞猜竞答等。活动注重动员组织学会、企业、学校、社会机构以及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拥有单位等开展联合行动,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广覆盖的科普宣传联合活动。
2017年“创响中国”总结暨成果展示活动 中国科协、文化部于2016年6月印发《关于开展“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的通知》,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以科普信息化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建设完善科普中国乡村e站和科普中国社区e站,面向城乡基层开展科普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最大化实现科普文化信息惠民服务。具体组织开展科普文化惠农家、科普文化进社区、科普文化e生活等科普服务,在科普中国网开设“科普文化进万家”线上专区,推动各地开展科普中国乡村e站和科普中国社区e站建设。

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科协于1999年启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中国科协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每2年进行一次,有效期限为5年。
截至2016年8月,在有效期内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共计1078家,按类型分为科技场馆类、公共场所类、教育科研类、生产设施类、信息传媒类。 科普研究交流 围绕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重点开展专题研究,深入基层开展考察调研、座谈交流等工作情况;开展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科普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的工作情况;跟踪国内外科普研究最新动态,与中国以外高校科研院所交流互访,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以及举办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国际科技论坛等。

科普队伍建设
十三五”时期要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壮大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增强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
二是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
三是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
四是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

人才引进

海智计划
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简称海智计划)是在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科协和35个海外科技团体于2004年2月共同发起实施的,旨在发挥中国科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海外华人科技团体的联系,充分发挥海外人才和智力优势,发动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共同参与,搭建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回中国服务。 截至2016年4月,海智计划已签约92个海外科技团体(遍布世界15个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和10个海智计划示范项目;聘请海智专家71人。
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2014年底,中国科协启动了“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试点工作。
截至2016年4月,中国科协与地方政府合作,已经建立深圳、上海、武汉、苏州等4个离岸试点基地,其中深圳、上海和武汉离岸基地已经挂牌运行。 2015年12月,由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办公室倡议发起、经中国科协书记处批准成立的中国海归创业联盟正式成立。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会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徽由古天象仪、航天器、齿轮、麦穗、蛇杖以及中文和英文标出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称组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徽可在办公地点、活动场所、会议会场悬挂,在出版物上印制,也可制作成徽章佩戴。 标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标识图案为双面拓扑图形,造型富于变化,富有动感。 舞动的丝带寓意中国科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象征科协组织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宣传推广科协标识,旨在通过大众传播给公众留下简明直观的深刻印象,并由此大幅度提升所代表组织的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会徽 标识
科协宗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宗旨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履行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精神文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倡导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民主办会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

科协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万钢
副主席 马伟明、尤政、邓秀新、包为民、乔杰(女)、向巧(女、苗族)、杨伟、怀进鹏、陈薇(女)、陈学东、孟庆海、施一公、袁亚湘、莫则尧、高松、高鸿钧、黄璐琦、潘建伟 党组 怀进鹏、徐延豪、束为、宋军、吕昭平、王守东、殷皓
书记处 怀进鹏、孟庆海、束为、吕昭平、殷皓、王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4人) 万钢 马林 马伟明 王曦 王春法 邓秀新 卢怀玉 宁允展 尼玛扎西(藏族) 朱蓓薇(女) 向巧(女,苗族) 刘庆峰 刘若鹏 李华 李洪 李元元 李静海 杨金成 束为 吴孔明 吴伟仁 吴海鹰(女,回族) 吴曼青 何华武 怀进鹏 沈岩 张杰 陈勇 陈左宁(女) 陈维江 武向平 欧阳竹 周守为 郑晓静(女) 孟红(女) 项昌乐 赵玉沛 施一公 姚建年 袁亚湘 徐延豪 徐晓兰(女) 高松 高福 黄维 黄璐琦 曹淑敏(女) 龚旗煌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维吾尔族) 韩喜球(女) 曾益新 谢和平 雷增光 潘建伟

历任领导
1950年8月,李四光当选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梁希当选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

届次 职务 姓名
第一届(1958年9月—) 主席 李四光
第二届(1980年3月—1986年6月) 主席 周培源
第三届(1986年6月—1991年5月) 主席 钱学森
第四届(1991年5月—1996年5月) 主席 朱光亚
第五届(1996年5月—2001年6月) 名誉主席 朱光亚、 卢嘉锡、 吴阶平 主席 周光召 书记处第一书记 张玉台
第六届(2001年6月—2006年5月) 主席 周光召 书记处第一书记 张玉台
第七届(2006年5月—2011年5月) 主席 韩启德 书记处第一书记 邓楠(女)
第八届(2011年5月—2016年6月) 主席 韩启德 书记处第一书记 陈希

脱贫攻坚
从1985年开始,中国科协就开始服务于临县的脱贫事业。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国科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智志双扶”精准发力,助力临县摆脱贫困。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扶贫产业 在中国热带农业研究院和河北省怀来科协的帮助下,中国科协为临县红枣龙头企业山西中鹰大红枣有限公司引进红酒、黄酒、饮料加工技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建设有机红枣种植基地,企业通过用工和保护价收购贫困户红枣,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600人增收脱贫。 为解决红枣裂果等难题,临县成立红枣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中国工程院李文华院士牵头,中国林学会秘书长陈幸良、国家林业局枣产业专家组组长刘孟军等专家组成院士专家团队,重点围绕临县红枣产业提质增效和加工升级开展研究,并将实验室研发的红枣酵素等产品应用到临县当地。 “直播扶贫”扩大 农产品销售渠道 直播扶贫是中国科协结合最新技术创新扶贫模式的产物。
2018年7月,在中国科协的帮助下,临县农学会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直播分会签署了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引入一直播、淘宝直播、快手等直播平台,通过主播和专家介绍临县的红枣宴、红枣文化、枣花蜂蜜、千年枣树等特色产品,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了解临县红枣农产品,带动临县红枣等相关产品的销售。 为把当地盛产的农特产品卖出去,增加农民收入,中国科协在临县挂职副县长周峰,充分发挥中国科协的优势,组织带领临县涉农部门和吕梁山货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奔走在全国各地叫卖推介。累计销售当地农特优绿色产品总额近千万元。 发挥科普优势 助力精准扶贫 科普e站是中国科协为吕梁引进的一项重要科技支持项目。目前,临县科普e站已覆盖全部乡镇。

社会评价
科协是科技战 线的 一翼,是一个翅膀。(两院院士宋健) 学会是科学共同体,由学会构成的中国科协也是科学共同体:
一是 科学家的 共同体,是 科技工作者的组织,体现了中国科协的社会性;
二是学术共同体,是科技组织、 学术组织,体现了中国 科协的科技性、学术性。
前者决定了中国科协是党的群 众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当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 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后者决定了中国科协是推动国 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协工作是国家科技工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森)

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21年5月30日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

第二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坚持以下宗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牢牢把握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求,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技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彰显。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最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学会、协会、研究会简称学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

第四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加强对业务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领导,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第五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独立自主、民主办会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

第六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加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科学技术交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第七条 每年5月30日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第二章 任 务

第八条 引导科技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第九条 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倡导学术民主,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学科发展,协同组织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十条 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参与科学论证和咨询服务,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创新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第十一条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第十二条 健全科学共同体的自律功能,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加强科技伦理建设,涵养优良学风,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培育科学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十三条 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咨询和制定,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工作,建设中国特色高端科技创新智库。

第十四条 组织学会有序承接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政府委托工作或转移职能。支持地方科学技术协会承接政府的科技类公共服务职能。

第十五条 注重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举荐科技人才。

第十六条 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支持学会等加入国际科技组织,推动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或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科技事务和全球科技治理。加强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建设,扩大与国际工程师组织合作。支持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科技组织和重大国际科技议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发展同国(境)外科学技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交往,为国际科技组织和海外科技人才来华交流合作、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第十七条 兴办符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第三章 会 员

第十八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实行团体会员制。
学会和基层组织,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可成为同级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
学会和基层组织发展个人会员。支持学会发展港澳台和外籍会员,吸纳港澳台和外籍科学家在学会任职。

第十九条 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团体会员可推选代表参加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大会,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参加科学技术协会的活动,对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并进行监督。
团体会员须遵守本章程,接受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执行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和决定,开展符合本章程规定的各项活动,承担科学技术协会委托的工作任务。
个人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由学会和基层组织章程规定。

第四章 全国领导机构

第二十条 全国代表大会和它选举产生的全国委员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领导机构。
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第二十一条 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全国委员会召集。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

第二十二条 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和选举办法由常务委员会决定,其代表经全国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协会及有关方面民主协商,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第二十三条 全国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二、审议和批准全国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三、制定和修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四、选举产生全国委员会;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四条 全国委员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常务委员会召集。

第二十五条 全国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三、审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度工作报告;
四、决定授予荣誉职务;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六条 全国委员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实施全国委员会确定的任务,批准全国委员会委员的变更、增补或撤销,会员的接纳、退出或处理;决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调整,并提交全国委员会会议批准。
常务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半年举行一次,由主席召集,也可由主席委托副主席召集。

第二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下设书记处。书记处由第一书记和书记若干人组成,人选由主席提名,经常务委员会通过。书记处在常务委员会领导下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设置若干工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协助审议需经常务委员会审定的有关事项。

第二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聘请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

第三十条 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会委员应珍惜荣誉,遵守纪律,认真履职。
全国委员会委员连续两次无故缺席全国委员会会议,没有正常履职的,一般应辞去全国委员会委员职务;常务委员会委员三次无故缺席常务委员会会议,没有正常履职的,一般应辞去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
因为严重违纪受到查处或受到刑事处罚的,撤销委员职务,同时终止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资格。

第五章 全国学会

第三十一条 本章程所称全国学会是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相关科学的学科领域组建或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的社会团体。

第三十二条 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全国学会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承认并遵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二、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规定依法登记;
三、学会负责人应在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个人会员达到1000名以上;
四、有健全的党组织,能正常开展党的工作;
五、经常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具有较强的服务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和科学技术普及能力,编辑出版科学技术或科学普及刊物,原则上应设有科学技术奖项;
六、有实体办事机构、固定办公场所和专职工作人员。

第三十三条 符合本章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全国学会,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出申请,经常务委员会批准,即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

第三十四条 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全国学会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承担并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的任务,选举代表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
全国学会退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须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五条 全国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每四至五年举行一次,决定学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审议和批准学会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制定、修改学会章程,选举新的理事会、监事会。
全国学会办事机构在理事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三十六条 全国学会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组建学会联合体,有条件的学会联合体应设立党的工作机构。学会联合体为非法人社团组织,其成立或解散须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七条 全国学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给予限期整改、警告、撤销团体会员资格等处理:
一、履职不力、组织涣散的,责令限期整改;
二、限期整改后仍无明显改进的,经批准,给予警告;
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严重违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经常务委员会批准,撤销团体会员资格。

第六章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

第三十八条 本章程所称地方科学技术协会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协会,市(地、州、盟)科学技术协会和县(市、区、旗)科学技术协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地方组织,是地方同级党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

第三十九条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一般应设立党组。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应在同级党委领导和上级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履行职责,定期向同级党委和上一级科学技术协会报告工作。
省级以下(含省级)学会接受同级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业务上受相应的上级学会指导。

第四十条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章程和决议,推选代表参加上级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大会。

第四十一条 地方各级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大会和它选举产生的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是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机构,每届任期五年。市(县)级及以下科学技术协会应注重吸纳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机构负责人进入领导机构。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决定本地区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审议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上一级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一般应到会指导。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同级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会召集。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闭会期间,由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会领导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工作。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半年举行一次,由主席召集,也可由主席委托副主席召集。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副主席选举结果应报上一级科学技术协会备案。

第七章 基层组织

第四十二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基层组织,在本单位同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依照本章程开展活动。
科技工作者集中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园区等单位,经党组织隶属关系所在地的科学技术协会审批,可以建立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等基层组织。
乡镇(街道)、村(社区)可以建立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基层组织。

第四十三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可依规模和影响发展符合条件的基层组织作为团体会员。

第四十四条 基层组织应立足自身特点,动员和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普及科学技术,推广实用技术,助力创新驱动,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第四十五条 基层组织应大力发展个人会员,及时准确反映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广交科技工作者之友。

第八章 工作人员

第四十六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第四十七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工作人员应热爱科学技术协会的事业,牢固树立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思想,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和基层,密切联系和真诚服务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

第四十八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第四十九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及所属团体工作人员应自觉加强纪律和道德约束,共同维护科学技术协会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良好形象,不得肆意贬损诋毁。如有违犯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第九章 经费及资产管理

第五十条 经费来源:
一、财政拨款;
二、资助;
三、捐赠;
四、会费;
五、企事业收入;
六、其他收入。

第五十一条 建立学术交流、科学技术普及、人才举荐和奖励等专项基金。

第五十二条 建立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民主理财管理体制。

第五十三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的经费、资产及国家和地方拨给科学技术协会的不动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各级科学技术协会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资产隶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

第十章 会 徽

第五十四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徽由古天象仪、航天器、齿轮、麦穗、蛇杖以及中文和英文标出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称组成。

第五十五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徽可在办公地点、活动场所、会议会场悬挂,在出版物上印制,也可制作成徽章佩戴。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址设在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英文全称是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为CAST。
科学技术工作者简称科技工作者。

第五十七条 全国委员会依照本章程制定《全国学会组织通则》。

第五十八条 全国学会依据有关社会团体登记管理规定、本章程制定学会章程。
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可根据本章程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九条 本章程解释权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第六十条 本章程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实施。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科协发智字〔2021〕30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学会、本地区科协组织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中国科协
2021年8月27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021年5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明确全国科协系统的重点任务,是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的行动指南,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的依据。

一、开创新发展阶段科协事业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五年来,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深化系统改革,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作为主责,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创新文化生态建设,科协组织在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线上线下系统联动推进。坚持把学术交流作为“立家之本”,在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世界一流学会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坚持把科学普及作为“看家之本”,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高到2020年的10.56%,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坚持把决策咨询作为“强家之本”,发挥科技群团特色柔性智库优势,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回应重大社会关切等取得新成效。坚持把对外民间科技交流合作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开展“一带一路”民间交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对港澳台工作取得新成绩。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科协组织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要力量的作用。对标新发展阶段赋予的使命,科协组织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尚未健全,组织覆盖不到不全、基层“最后一公里”不畅;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水平不高,不能很好满足党和政府、科技工作者以及社会的需求;网上服务、精准服务、泛在服务的能力不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协组织必须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找准新定位、塑造新优势、展现新作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上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争当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努力在新征程上勇立新功。这要求科协组织在深化系统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上取得新进展,在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促进人才成长上取得新实效,在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等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上迈上新台阶,在促进高水平对外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取得新突破,开创科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改革创新、合作发展为动力,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切实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聚焦靶心。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功立业。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科技工作者为本,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实现创新价值,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坚持自立自强,开放融合。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切实增强科技工作者创新自信,坚持高水平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着力营造开放创新生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坚持系统集成,高效协同。坚持目标引领、任务牵动、大联合大协作,兴组织、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建设更加充满活力、坚强有力、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一盘棋”的组织体系。
——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改革。遵循科技群团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党建带群建,创新科协组织设置,建强工作阵地,丰富活动载体,推动科协系统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5年,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显著增强。

具体目标:
——科协组织思想政治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科技界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工作者创新自信进一步增强、创新激情进一步迸发,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服务科技经济融合成效显著。“科创中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协同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一流学会建设取得新进展。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分类评价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学会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取得新突破。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共享、规范发展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组织动员力和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咨询能力显著提升,柔性科技智库网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协组织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研究能力明显提升,“智汇中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对外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开拓新局面。对外民间交流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我国科技界“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力显著提升。
——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科协组织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服务手臂进一步接长,学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网上科协生态体系进一步形成、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渠道进一步拓宽、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三、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深化群团改革,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增强科技工作者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祖国,勇攀高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筑牢党在科技界执政之基。

1.全面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善科协系统党校建设,面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海外科技人才、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技群团干部,开展研修、培训、调训、轮训等教育培训。实施党建强会计划,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和促进科协组织特别是学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发挥科协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开展“自立自强、创新争先”行动,开展创新争先奖、杰出工程师奖等评选奖励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等活动,传承优良学风,崇尚学术民主,倡导批判性思维,坚守诚信底线,严守科技伦理规范和学术道德,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 “圈子”文化。发挥科技社团自律自净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积极参与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开展企业“创新达人”宣讲活动,树立典范,激发技术技能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等活动,推动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

3.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政策、法律法规的咨询,参与国家重大政策、重大决策等咨询工作,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搭建科学家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平台,持续打造“中国科技会堂论坛”品牌。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维护科技安全以及利用高新技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的作用。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科技工作者参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4.维护科技工作者权利和权益。创新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机制,延伸基层调查触角,充分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持续开展“我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活动,及时了解和推动解决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积极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解难事,推动建立让科技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上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推动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维权服务,完善服务机制。

5.开展科协奖励提升行动。建立完善科协系统系列奖项,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加强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褒奖力度。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依法积极有序开展科技表彰奖励活动,提升奖励活动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获奖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典型事迹宣传,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6.实施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推动建立健全科协系统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作用,加大对青年人才成长的支持力度,支持探索创新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资助有基础有潜质的基层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完善科协组织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工作机制。

7.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平台。秉承“科协在身边”宗旨,通过“活动建家、组织强家、服务暖家、精神润家”,建立完善动态科技人才数据库,广泛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建家活动,建设完善“永不落幕、永不打烊、永远服务”的网上科技工作者精神家园。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展现科技工作者风采。

四、实施科技经济融合行动

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重大战略部署,依托“科创中国”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解难题、促转移、促转化、助创业、增实效,增进各类创新资源协同互动,为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8.构建创新枢纽试点城市网络。围绕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部署要求,开展试点城市(园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聚集程度高、带动力强的创新枢纽城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发挥枢纽城市龙头企业出题者作用,对接跨界科技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别开展特色模式示范推广,形成辐射带动。开展科研仪器、生产设备的共享服务,促进资源共享。

9.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组织网络体系。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形成全产业链创新枢纽,增强共性技术供给,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推动省市两级加强科技经济融合,建立完善区域合作网络。全国学会探索建设一批高端智库、专业评估等机构,开展面向市场的专业服务。推动组建跨界、跨学科、跨领域专业科技服务团,促进技术扩散。全国学会、地方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等发挥技术转移转化信息沟通的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推动建立技术经理人联合组织,培育技术服务与交易专业人才。

10.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活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年度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和“创响中国”系列活动,举办创新创业成果交易活动,展示最新创新创业成果,推介优秀创业团队。持续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年度评估。依托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组织开展前沿成果、科技信息、科学文化等发布、传播和交流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行动,促进知识产权快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1.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动员科技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培训、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等帮扶活动。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推动解决乡村振兴科技难题。开展科协系统对口援藏援疆工作,支持西藏、新疆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交流、科普活动。

12.建设“科创中国”服务平台。秉承“让企业插上创新翅膀”宗旨,打造要素集成、开放融通的国家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建设运营“问题库”“项目库”“开源库”,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要素精准对接,构建具有科协组织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出“科创中国”先导技术、引领人物、新锐企业、产学融通组织系列榜单,集中推介、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技术交易服务中心。

五、构筑学术交流新高地

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世界一流学会作为科协深化改革的重点,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学术同行评价机制和重大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建立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激励机制,夯实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

13.实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领军期刊建设和优秀梯队培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刊群。推广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等开放共享知识库,推动科研仪器、工程技术领域案例库建设,支撑人才分类评价。分领域发布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完善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推进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应用。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汇聚共享。探索建立国家科技期刊中心,为我国一流期刊建设提供服务支撑。

14.实施一流学会创建工程。坚持党建强会、依章治会、学术立会、人才兴会,深化治理改革,强化分类指导,深入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会建设。完善以会员为中心的联系服务机制,不断扩大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海外科技人才和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引领吸纳,积极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支持学会“引进来”,依照有关规定发展港澳台和外籍会员,探索吸纳港澳台及海外科学家在学会任职。面向产业和区域拓展团体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评审、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科研机构评估、国际知名奖项举荐等社会化公共服务领域。围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推动建立学会、学科、产业协同机制或合作平台,推动联合协作和交叉融合。

15.实施学术交流引领引导专项行动。围绕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组织开展基础研究领域发展研讨交流,服务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最紧急、最急迫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领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建立有效合作机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遴选发布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发展问题,开展学科发展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扣“卡脖子”技术领域,组织开展高层研讨和沙龙,汇聚推动开放合作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智慧。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产学融合系列论坛,组织研究产业与技术发展路线图,助力破解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难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重大民生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促进卫生健康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16.构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中国科协年会,支持开展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高端交流活动,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创设议题,凝聚科技共同体发展共识。支持全国学会举办专业性高端学术会议,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方式创新。

六、推动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

协调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引领,搭建各类科普工作平台,建立科普工作与组织建设融通贯通机制,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抓好科技馆体系和基层阵地建设,构建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

17.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助力工程。促进科学与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科普表达和传播方式,增强科普作品的传播力和实效性。制定实施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意见,着力推动提升学会科普能力,支持全国学会突出学科领域特色和组织优势,推动学会依法设立科普奖项,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以院士、知名科学家命名科普和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践行科技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品牌科普活动。发挥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机制作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多元主体的科普服务活力。推动将学术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加强科技成果的信息披露和传播。举办科幻大会,建设国家级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推动成立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协同机制,促进科幻发展生态建设。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博览交易会,举办科普产品交流交易展示活动。

18.实施科普规范化建设工程。制定“十四五”科普服务标准修订指南,制定实施科普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促进构建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多维标准体系。鼓励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研究制定科普相关服务标准。建设科普中国“百人会”智库平台,打造具有权威影响力的科普研究共同体。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完善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19.实施平战结合科普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国家科普中心建设,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委员会,协同构建国家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加强应急科普资源生产和传播。构建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实施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化全域科普工作试点。加强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农村科普活动,集聚科普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倾斜。打造全国科普日活动大平台,开展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活动。

20.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发起成立科技文化馆联合体,促进馆际展教资源共建共享。推进符合条件的科技馆免费开放,加大对市、县等基层科技馆免费支持力度。促进跨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开放。各级科协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站)、社区书苑、社区大学等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拓展科普服务功能。

21.实施科普队伍建设工程。推动建立科普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训使用与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设立科普岗位。推动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科普人才培养课程、教材和学科建设,推动设立科普专业,推动高端科普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包括老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科技志愿者作用。

22.实施科技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呵护青少年科学好奇心,深化青少年科技竞赛改革,创新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等活动品质。开展校内外融合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拓展青少年体验和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平台和渠道。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

23.建设完善“科普中国”服务平台。按照“品牌引领、内容为王、共建共享、培育生态”的工作理念,统筹推进内容库、专家库、团队库以及品牌、渠道、活动等建设。实施科普创作精品资助计划,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科普服务全链条,加大科普原创精品创作力度。完善科学辟谣机制,及时还公众以科学真相。深入开展“典赞·科普中国”宣传推选活动,提升科普传播的品牌影响力。强化落地应用,发展壮大“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探索利用“科普中国”服务云资源加强与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相结合,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和传播互惠。

七、加强科技群团高端智库建设

发挥科协组织科技共同体、学术专业、组织网络等独特优势,聚焦人才、组织、创新等政策研究,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群体智慧,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24.加强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研究。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从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等国家发展战略和科技治理重大问题中选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紧紧围绕建设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的政策建议。紧紧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咨询建议。紧紧围绕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开展前瞻性研判,为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提供咨询建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区域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研究提出决策咨询意见和解决方案。积极承接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政策、规划等咨询评估。加强重大战略研究成果汇聚交流、凝练转化、发布传播,提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质量水平。

25.加强科技群团发展战略研究。开展科协组织和科技社团的发展规律研究。加强科技群团发展史研究,充实科协会史馆。围绕科协组织主责主业,组织开展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围绕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的战略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对策研究,组织研讨交流。

26.构建完善柔性科技智库网络体系。建立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学会联合体、研究院所、专家服务团),组织动员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决策咨询能力的专家,领衔凝练决策咨询议题、组织开展决策咨询活动、揭榜研究课题、参与第三方评估等。依托地方科协和学术机构建设一批区域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围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由区位优势明显、决策咨询能力较强的地方科协牵头,建设跨区域的创新战略研究基地,为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撑。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计划,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建议,打造学会决策咨询品牌。创新决策咨询项目管理方式,探索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设置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融合,以及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挑战、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议题,举办中国科技峰会系列活动。开展科技智库国际研讨交流,推动建设国际科技智库合作伙伴网络。

27.建设“智汇中国”服务平台。秉承“集思汇智聚力,服务国之大者”宗旨,整合和协同智库战略研究资源,构建跨界集智、开放融合的柔性智库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选题库、数据库、专家库、成果库,形成具有科协特色的决策咨询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开放共享智库生态,为科技群团决策咨询提供服务支撑,为科技群团决策咨询产品的发布和传播提供服务支撑。

八、开展高水平对外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我国科技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地增进人类福祉。拓宽对外民间交流合作渠道,扩大科技界“朋友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8.积极参与全球科技事务。建设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协组织外事人才队伍。支持科技工作者、科技组织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组织事务。支持推介科学家担任重要国际组织领导职务。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发挥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作用,拓展工程能力国际互认工作,重点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发挥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地位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统筹协调以及治理改革,讲好科协组织在中国式民主中发挥的作用,为推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维护科技伦理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探索支持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支持社会力量设立国际科技奖项,面向全球表彰对人类科技进步和交流合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

29.深入开展对外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推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科技交流合作体系。深化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对口组织的务实合作。深入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和渠道。办好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宣传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成就,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深入实施“海智计划”,促进海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30.深化港澳台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推动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在科普、学术、智库、人才等领域深度交流合作,增进港澳台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对祖国的了解和认知。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搭建多形式多渠道的产学研共享平台,促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九、全面深化科协系统改革

加强“十四五”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聚焦主责主业,建立完善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使科协组织真正成为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筑牢科技界自立自强、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31.深入推进科协组织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扩大对科技工作者的联系面和服务面,组织与业务匹配对应,需求和服务精准对接,建立完善“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集中,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建立了科协组织,建家交友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的组织布局。推动构建完善省域统筹、市域中心、县域重点的组织协同和联动机制,强化科协组织基层治理,强化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开展科协系统深化改革试点和示范,探索科协组织改革路径,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模式。做好中国科协机关内设机构优化设置、职能细化配置工作,研究推进直属单位改革。

32.切实增强对科技工作者凝聚力。坚持和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切实增强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遵循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对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培养成长机制研究,为科技人员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建设科技工作者事业之家,通过人才举荐、学术交流、志愿服务、建言献策、国际合作等,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实现为国服务价值。建设科技工作者组织之家,构建以理服人的学术共同体、以德服人的价值共同体、以人为本的命运共同体,展现世界尊重的中国科技共同体和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担当。建设科技工作者精神之家,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培植科学传统,倡导科学方法,建设科学文化,提升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创新争先的精神感召力。建设科技工作者服务之家,拓展联系服务渠道,建设网上科协,推动数字赋能,为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和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33.推动科协组织改革向基层延伸。坚持党建带群建,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接长手臂、夯实科协组织基层基础,扩大联系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建立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型研发机构中科协基层组织,增强科协组织联系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建立完善城乡社区科普协会、科技志愿组织、企业科协、农技协、“科技小院”等组织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发挥“三长”作用,增强科协组织服务“三农”、城镇社区居民的能力和实效。开展基层科协组织力建设试点,坚持立足基层、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经验推广的原则,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把城乡社区和互联网建成坚强阵地,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科协,打通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工作者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34.深化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和高质量发展,紧扣时代脉搏,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立完善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分类评价的学术评价机制,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价值得以充分展现。深化学会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创新组织载体,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现代化治理结构,促进学科(行业、领域)交叉融合,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会建设。深化科普服务供给侧改革,发挥科普价值引领作用,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工作,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技为民服务,促进科学文化建设,满足全社会高质量科普需求。

十、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激发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活力和创造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效。

35.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建立完善上下贯通、落实有力的工作体系,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力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科协和学会干部队伍,推进学会秘书处实体化、秘书长职业化等改革,建立健全科协系统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业务培训和实训锻炼,强化作风建设,提高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36.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全国学会要在本规划的指引下,结合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特点,研究制定实施本学会事业发展规划,有序推动新发展阶段学会创新发展。各级科协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本地区科协组织事业发展规划,做好与相关区域、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争取把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规划计划,统筹协调落实。

37.加强规划实施的条件保障。推动制定完善支持科协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与预算的衔接,鼓励支持兴办符合科协组织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探索建立科协事业发展多元供给的支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目标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等牵引机制。推动落实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完善科普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38.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开展对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对规划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与分工,将规划具体任务相应落实在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中。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的年度工作总结和考核,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终期考核评估,将总结评估结果纳入工作绩效、干部评价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