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一方志敏烈士

时间:2021-06-05 16:48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方志敏狱中二三事刘明钢 2021年02月04日08:2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方志敏烈士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始...

方志敏[fāng zhì mǐn]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1922年8月加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 赣东北苏区。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与 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 红色政权的经验, 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1935年1月29日被捕,8月6日牺牲,时年36岁。
2009年9月,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中文名:方志敏
外文名:Fang Zhimin
别名:方远镇,正鹄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人物关系:缪敏(妻子)、方明(儿子)、方英(儿子)、方松(儿子)、方兰(儿子)、方梅(女儿)、方志纯(弟弟)、方华清(孙子)、邵式平(战友)、黄维(同学)。
人物生平

童年时代
1899年8月21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方志敏出生于 江西省 上饶市弋阳县 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8岁入私塾,12岁便 辍学辅助家庭务农,童年在家乡度过。17岁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在校内时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青年时期
1916年秋,方志敏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在校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
1919年夏,与 邵式平等发动组织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
1920年升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学习。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给《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 邵力子写信,对该刊发表的一篇题为《捉贼》的小说,谈了自己的看法,受到邵力子的赏识。并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第一首散文诗《哭声》。 1921年春,因领导该校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不久,加入江西“改造社”,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秋,考入教会学校九江南伟烈大学( 同文书院)。

革命运动
1922年春,方志敏参加“非基督教大同盟”。7月从 九江赴 上海,住在 邵力子家中,担任《 民国日报》校对,并在上海大学旁听。在上海期间,方志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写作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方志敏在上海逗留的时间虽短,但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
在上海方志敏找到了党组织和中共领导机关,并结识了 陈独秀、 瞿秋白、 恽代英、 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同年8月,根据组织决定,方志敏离开上海,返回南昌创办“ 文化书社”,创建江西地方团组织设立活动据点。出版《青年声》周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
1923年年初,方志敏与赵醒侬等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白话小说《 谋事》与 鲁迅、郁达夫、 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编印的小说《 年鉴》。
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
1925年 五卅运动时期,方志敏参加“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的工作,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宣传鼓动工作。7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回弋阳创建中共漆工镇小组,组织“弋阳青年社”,出版《 寸铁》旬刊。
1926年5月,方志敏出席 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12月,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秘书长。
1927年2月,方志敏当选为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全省农民运动进入全盛阶段,领导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农协会员发展至80余万。3月“ 赣州惨案”后,赴武汉向国民党中央和 国民政府请愿,并出席 中共中央农委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旋与刘一峰等8人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身份回赣代行省党部职权,并在南昌创办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组织了农民自卫武装。6月5日,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 朱培德“礼送”出境,旋化名 李祥松,赴 赣西巡视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8月,“南昌起义”后,返回弋阳发动秋收起义,先后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横峰区委书记。11月至1928年2月,与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 弋横起义,时任中共弋阳、横峰、贵溪、 铅山、上饶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起义总指挥,起义失利后率部转入磨盘山区坚持斗争。
1928年4月,方志敏任中共 弋阳县委书记,并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领导建立了弋阳、 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6月,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批判了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确定了反“围剿”斗争的基本战略。会后,赴贵溪、鄱阳、万年、 德兴、湖口等县,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农民起义。方志敏率领起义农军开展游击战争,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等战术,一年内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四次“进剿”。
1929年,方志敏任中共 信江特委书记兼中共贵溪县委书记、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建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1月,他曾编写革命新剧《年关斗争》,并在贵溪亲自登台演出。
1930年任信江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率独立团在赣东北、 闽北一带开辟根据地。先后领导了贵溪、万年等县的农民起义,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局部性“围剿”。7月,领导成立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8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9月,当选为赣东北行委执行委员,随红十军转战赣东北。
1931年3月,方志敏当选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文化委员会主席。3月下旬,任红十军政委后当选为赣东北特委常委,率部转战贵溪、余江及 闽北地区,在闽北连打11仗,连战皆捷。9月,被选为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年当选为赣东北省 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
1932年9月,再任红十军政委,率部二进闽北,先后攻占赤石、星村两镇和浦城等地。12月,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3年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兼任政委,并组建新红十军。3月,被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的红旗荣誉勋章。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期间坚决抵制"左"倾冒险主义指导方针,先后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斗争,并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
1934年1月,在中共临时中央局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主席团委员。
1934年10月,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 寻淮洲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11月上旬,中革军委发来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 刘畴西任军团长。11月,红十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离开赣东北向 皖南进军,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12月,红十军团第19师在师长寻淮洲、政委 聂洪钧等人率领下,从白沙挺进旌德县城。挺进庙首,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

被俘牺牲
1934年,由方志敏、 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 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 国民党 王耀武部队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红十军团被 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 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 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 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主要作品
方志敏主要作品有《我是个共产党员了!》、《我不相信基督教!》、《同情心》、《呕血》、《哭声》、《 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 清贫》、《诗一首》、《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
方志敏16岁时写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

家庭成员

妻子 缪敏
缪敏(1909-1977)女,汉族, 江西 弋阳人。又化名为李祥贞。方志敏夫人。

儿子 方松(长子)、 方英(次子,原名方柏)、 方明(三子,原名方竹)、 方兰(四子)

女儿 方梅
方梅是方志敏烈士唯一的女儿。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人。1932年11月出生,1949年9月就读于江西烈士子弟学校,1954年参加工作。1986年退休于江西省航运管理局。现任江西省《方志敏研究学会》理事、名誉会长。

弟弟 方志纯
方志纯(1905年9月11日-1993年7月31日), 江西弋阳人,曾用名方志诚、万里、冠雄、王佑、汪冠英、王民生等, 方志敏烈士的堂弟。1922年投身革命活动,1924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央卫戌司令部参谋长、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等重要职务。

成就贡献
方志敏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江西地方党团创始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 苏维埃政权。
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造了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
方志敏在苏区首创了 股份制,发行了股票;首创了 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首创了 列宁公园,创办了一批学校和文教卫生单位。

人物评价

在狱中的方志敏
1925年3月,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方志敏从事农民运动比 彭湃晚几个月,比我毛泽东早几个月”。方志敏同毛泽东、 彭湃一起被公认为“农民大王”。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叶剑英同志把他喻为古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的又一位民族英雄。
1953年4月,毛泽东在登莫干山时,曾对身边的同志说:“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

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百年诞辰座谈会》上评价说:方志敏同志一生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他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2009年9月10日,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党史研究室、 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评为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清贫,是方志敏一生最鲜明的品格风范,是他一生大义担当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轶事典故(回绝母亲)
赣东北信江8县苏维埃成立后,方志敏担任苏维埃主席,有人劝方母去讨些钱,老人也觉得他的饷银当姆妈的理当用得。
于是,她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找方志敏要饷银来了。方志敏很清楚他的学费,从小学到大学,连本带利,父母就欠债达700元之巨!方志敏参加革命后,家又被敌人烧劫十余次。母亲是迫于无奈,来向他要钱。
于是,方志敏内疚而诚恳地对母亲说:“姆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有。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起头,我们每日的饭钿才七分呢!” 方母听了,说:“晓得了,晓得了。姆妈这一趟没有白来,明白了仔是当穷人的主席,我苦点也舒心啦!”

清贫作风
方志敏狱中遗著《清贫》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是方志敏清贫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座右铭。 寒冬腊月,方志敏穿着一件薄薄的破棉袄,从弋阳去参加贵溪苏维埃代表大会,这令身穿新棉袄的代表们于心不忍,要给他换件新的。但他不同意,夜里去补那件破棉袄。代表将新棉袄送来,他反复给来人讲“要节省,要减轻群众负担”的道理,执意不收。一旁的警卫员实在看不过去了,眼泪流出来:方主席,你是只顾革命不顾自己啊! 有一次,方志敏发现自己吃的是白米粥而大家吃的是米糠和野菜煮的粥,就叫警卫员告诉伙房:“大家吃什么,我吃什么,不能特殊。”老管理员听了警卫员的转达,叫了起来:“什么特殊?要讲特殊也行!方主席操心又劳累,肺痨痔疮病痛常常发作,哪个要为这事‘民主’提意见,我来担当!”方志敏感激这位老同志,但仍然把粥端回了,和大家一起吃糠咽菜。

传送文稿
被捕后,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方志敏每天工作16个小时,留下了13万字左右的文稿,包括《 清贫》、《 可爱的中国》(《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的著名散文,也是他的遗著。)等文章。展览中注明,这些文稿是进步人士谢澹如受地下党负责人冯雪峰的托付精心保管,直到解放后完好无缺地交还给党。

家国情怀
缪敏是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好学上进、能歌善舞的高材生,1927年,与比她年长10岁的方志敏结为夫妻。两人情深意笃,因为分头为革命奔波,一家人团聚之日颇少。方志敏就义之后,同志们竟找不出一帧他与妻子或儿女的合影。方志敏在牺牲之前写下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935年1月,方志敏率军在严寒之中转战疆场,终因兵力过于悬殊而不幸被捕。6月,方志敏妻子 缪敏被抓,判其无期徒刑,关押在南昌女子监狱。在另一座监牢中,当国民党当局以夫妻父子感情对受尽折磨的方志敏诱降时,方志敏严词回绝:“我失去了自由,妻子和儿女哪还能顾得到?我只有抛下他们。”国民党当局于8月6日在南昌杀害了36岁的方志敏。

后世纪念(纪念活动)
1960年,在江西省南昌市郊梅岭修建 方志敏烈士墓,毛泽东亲笔题词。
1977年8月6日,隆重举行“方志敏烈士 遗骨安葬仪式”。
1985年,著作结集编为《方志敏文集》出版发行。
1999年8月20日, 解放军 总政治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 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方志敏陈列馆 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位于南昌市沿江北大道的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面积500平方米左右,陈列馆分“立志报国”、“求索系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永恒纪念”等内容布展,其中复制件“1935年6月11日方志敏被捕后在狱中写给党中央的信”为全国首次对外展出。上层开设放映厅,用多媒体播映方志敏烈士的名篇、名诗、名句、名言以及方志敏烈士遗骨发现、挖掘、保护、保存过程。为了纪念方志敏诞辰110周年,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政府在新建方志敏广场建后历时一年,建立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

方志敏烈士陵园
方志敏 烈士陵园,位于南昌市昌北梅岭山脚,陵园内林木葱郁,碧水回环,占地136亩,是为纪念江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和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方志敏于1962年开始兴建的,建成于1965年。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和民政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点。

《方志敏全集》
2012年8月21日,《方志敏全集》在 福建省 武夷山市首发。当天,江西方志敏研究会成员和方志敏烈士亲属代表向闽北革命纪念馆、武夷山市驻军及青少年代表赠送了一批《方志敏全集》。《方志敏全集》由 人民日报社出版,包括方志敏狱中文稿以及文艺作品,方志敏关于农民运动和创建革命根据地斗争及苏区建设方面的著述、文稿,以及方志敏《给党中央的信》等23篇新近发现和首次发表的历史文献。

方志敏纪念馆
方志敏纪念馆位于 弋阳县城北面峨眉嘴山顶,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馆内陈设布局合理,内容丰富,有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展厅,分别陈列介绍方志敏烈士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闹革命、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狱中斗争的事迹。

方志敏生平简介
中国网 | 时间: 2006-05-22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1899年8月21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六)生于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7岁入私塾。
1916年秋,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在校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
1919年夏,与邵式平等发动组织本校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同年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次年,升入应用机械科学习。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
1921年春,因领导该校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不久,加入江西“改造社”,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同年秋,考入教会学校九江南伟烈大学。

1922年春,参加“非基督教大同盟”。同年7月,赴上海,任《民国日报》校对,并在上海大学旁听。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8月,赴南昌创办“文化书社”,出版《青年声》周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并与赵醒依等人,于1923年初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五卅”运动时期,参加“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的工作,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宣传鼓动工作。7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不久,回弋阳创建中共漆工镇小组,组织“弋阳青年社”,出版《寸铁》旬刊,建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

1926年5月,出席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同年12月,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秘书长。
1927年2月,当选为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全省农民运动进入全盛阶段,农协会员发展至80余万。3月“赣州惨案”后,赴武汉向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请愿,并出席中共中央农委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旋与刘一峰等8人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身份回赣代行省党部职权,并在南昌创办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组织了农民自卫武装。6月5日,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出境,旋化名李祥松,赴赣西巡视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

“南昌起义”后,返回弋阳发动秋收暴动,先后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横峰区委书记。
1927年11月至1928年2月,与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弋横暴动,时任中共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暴动总指挥,暴动失利后率部转入磨盘山区坚持斗争。
1928年4月,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并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领导建立了弋阳、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1928年6月,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批判了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确定了反“围剿”斗争的基本战略。会后,赴贵溪、波阳、万年、德兴、湖口等县,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农民暴动。
1929年,任中共信江特委书记兼中共贵溪县委书记、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建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任信江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率独立团在赣东北、闽北一带开辟根据地。先后领导了贵溪、万年等县的农民暴动,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局部性“围剿”。同年7月,领导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8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9月,当选为赣东北行委执行委员,随红十军转战赣东北。
1931年3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文化委员会主席;3月下旬,任红十军政委后当选为赣东北特委常委,率部转战贵溪、余江及闽北地区,在闽北连打11仗,连战皆捷。9月,被选为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同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年当选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
1932年9月,再任红十军政委,率部二进闽北,先后攻占赤石、星村两镇和浦城等地。12月,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3年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兼任政委,并组建新红十军。3月,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荣誉勋章。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

1934年1月,在中共临时中央局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11月,红十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南昌市下沙窝。在狱中,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约30万字的文稿。

1960年,在南昌市郊梅岭修建方志敏烈士墓,毛泽东亲笔题词。
1977年8月6日,举行“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
1985年出版《方志敏文集》。

附一:方志敏狱中二三事
刘明钢 2021年02月04日08:2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方志敏烈士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方志敏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文献。

  “要求笔墨写我的斗争经过及苏维埃和红军的建设”

  1934年11月,方志敏不幸被俘,囚禁于南昌“委员长行营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入狱之初,方志敏被关押在普通号,与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同囚一室。敌人给他带了一副比普通囚犯要重10斤的铁镣。

  方志敏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一不能释怀的就是不能继续为党工作。因此,入狱不久,方志敏便主动要求监狱方提供笔纸:“我写一个条子给军法处,要求笔墨写我的斗争经过及苏维埃和红军的建设,军法处满口答应,以为我是要写什么有益于他们党国的东西。我在狱中写下这一本略述,当然是出于他们意料之外的。”

  方志敏有了笔墨纸张,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是狱中文稿中最长的一篇,有6万余字。其间写作曾一度中断,“停了十几天没有执笔,连之前写好了万余字的稿子都撕毁了”,但不久仍奋笔疾书,完成了这篇“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历史文献”。

  “手执着笔,一面构思在写,一面却要防备敌人进房来”

  在狱中,方志敏曾经动员狱友写作。他写道:“刘、王两人常下棋,我对棋是个门外汉,看也无心去看,只是看书与写文字。我曾嘱王写一写红军的建设,他认为写好寄不出,没有意义,不肯写,仍旧与刘整日下棋。我因他的话,也停了十几天没有执笔,连前写好了万余字的稿子都撕毁了,后因有法子寄出,才又重新来写。”这件事情使方志敏清醒地认识到,找到“送信人”是问题的关键。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胡逸民。

  胡逸民也是囚犯,但身份特殊。他早年参加过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孙中山逝世时,他是遗嘱的见证人和守灵者;他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军事法官,国民党清党审判委员会主席,高等法院院长和南京、徐州、汉口中央军人监狱的监狱长等职。1934年7月,因国民党官场倾轧,胡逸民也成了犯人,被囚禁在南昌军法处看守所。鉴于胡的特殊背景,狱方对胡监管宽松,生活优待,除了不能离开监狱,其他都很自由,连姨太太向影心也带在身边。胡逸民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虽是囚徒,却当面要训斥牢卒,连所长也得让我几分。”

  胡逸民目睹了方志敏的入狱。他非常好奇,想了解“共产党三省苏维埃主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于是有事没事就去方志敏的囚室,接触多了,从心里敬佩方志敏。他甚至要求监狱“关押方志敏四人的囚室白天不要上锁,进出方便。我经常到他们的囚室去闲谈,久而久之,彼此就渐渐地熟悉起来了。”

  为了争取胡逸民,方志敏与之谈了许多话。写了许多信。

  据胡逸民回忆:“我夫人经常带些吃的东西来探望我,我也拿些给方志敏。我介绍夫人与方志敏认识。有一天,方志敏试探性地问我,能否为他捎一封信,我满口答应,保证由我夫人送到。”

  胡逸民每次去找方志敏聊天,都看见方在写作,可是有一段时间,方志敏突然搁笔不写了,胡好生奇怪,问:怎么不写了?

  方志敏叹了一口气,说:“写了也没用,又送不出去。”

  胡逸民答道:“那不见得。如果你信任我,这件事我替你办。”

  “如果先生愿意替我出力,那我将努力地写好它,写多少,算多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希望这些文稿在我死后能送交我的同志。”

  “我说到做到,请您放心。”胡逸民答道。

  方志敏见他答应帮助将文稿送出,越发精力充沛地“重新来写”。

  由于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方志敏没有长远的写作计划,只能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而且争分夺秒地写。在一篇文章中,方志敏写道:“何时枪毙——明天或后天,上午或下午,全不知道,也不必去管。在没有枪毙以前,我应将赣东北苏维埃的建设,写一整篇出来。我在这炎暑天气下,汗流如雨,手执着笔,一面构思在写,一面却要防备敌人进房来。我下了决心,要在一个月内,写好这篇文字。”写作消耗了方志敏“许多思想和心血”,以至不久,“头上的白发,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在短短的6个多月中,方志敏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疾病折磨,完成了近14万字的重要文章。

  “若能越狱出去,当然要用比前加倍勤苦的精神去工作”

  自被捕之日起,方志敏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常是这样笑说着”,“心体泰然,毫无所惧,我们是视死如归”,对于“国民党要人们来劝降,虽然知道他们是在放一大堆臭屁,但他不大答话,不与他们争辩”。对于同是底层的如看守和警卫,“则不放弃一点时机”,一有机会就孜孜不倦地向他们积极宣传革命道理。方志敏的宣传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监狱文书高家骏被他的坚贞品格所感动,对革命产生了同情心,表示愿意为方志敏做些事情。他还答应写信给在杭州教书的女友程全昭,托她帮助将文稿送出去。到了后来,敌人有所察觉,“看守所的官吏们严格禁止看守卫兵到我房来,怕接近我而受到我的煽动。我在此宣传了10个人来参加革命,将来可望发生作用。未能广大发展的原因,就是他们将我与许多人隔绝,不能接(触)”。

  同时,他也展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是共产党员,当然都抱着积极奋斗的人生观,绝不是厌世主义者,绝不诅咒人生,憎恶人生,而且愿意得脱牢狱,再为党工作。”

  入狱之初,方志敏以为马上就会被处死,“在刑场就戮的份儿大概要占百分之九十九吧”,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他曾产生过越狱的想法。

  一天,一个看守前来报告:“报告你一个好消息,你们的案子被拖下来。”

  “怎么的,请说明!”

  “处里呈了一封公文上去,说你们没有投降之意,拟定要枪毙;但上面批了下来,却是‘缓办’两字。看来,你们的案子,一时解决不了了。”

  过了几天,看守又来报告:“你们的案子有希望了。”

  这个消息让方志敏产生了更为积极的想法。他写道:“我不应该利用目前的一切可能与时机,去图谋越狱吗?我不应该对敌人施行一些不损害革命利益的欺骗和敷衍,以延缓死刑之执行吗?应该的,应该如此做去。”“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是的,应该决定!就是这样决定吧——以必死的决心,图谋意外的获救!”

  他甚至憧憬着冲出牢笼,继续为党工作的情景:“这次若能越狱出去,当然要用比前加倍勤苦的精神去工作,一两年后,创造几十县的苏区,发动几百万的工农群众起来斗争,创立几千几万的红军,那都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不久,方志敏积极行动,就越狱征求狱友的意见。狱友认为,监狱“是敌人最巩固的后方,不容易冲出去”,“无外援是不能成功的”。

  方志敏听取了狱友的意见后毫不悲观,反而从狱友的话中得到启发。他写道:“最苦的就是不知党的通信处,不能将狱中情形报告党。请党来援救,这确是一个极大的困难了。”随后,方志敏千方百计地与地下党取得联系。1935年6月,方志敏终于托人将《给党中央的信》交给了上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该信中,方志敏特别汇报了自己越狱的计划:

  我想,若能越狱,必用尽力量,进行工作,在最短期内,恢复损失了的军队并创造大块苏区,以赎罪雪耻!我们认为越狱是有极大可能,若得外援,可望成功。但4个月来,都找不到一人来,而中央也不能知道我们的情形,这是我们最感苦闷的事情。

  不幸的是,此时革命暂时处于低潮,中央红军正进行战略转移,无法为狱中的方志敏等同志提供援助。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豪迈誓言。


附二:方志敏:“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本报记者 王 丹2021年05月16日08:26 人民日报社

方志敏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江西弋阳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地写道:“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方志敏先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中共江西区委工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农民协会秘书长。1927年3月赴武汉,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组织农民武装,进行暴动准备,并与邵式平、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赣东北弋阳、横峰地区农民起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0年起,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底,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如今,光明前途已成为现实,方志敏的不朽名句,仍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附三:方志敏的人生追求与革命精神

方志敏是中共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始人,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红10军、红11军及红10军团的缔造者。方志敏一生对革命矢志不渝,直至献出生命。方志敏的人生追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艰辛探索和对社会理想、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追求理想与信念的典范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方志敏献身革命的内在动力。方志敏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热情似火、坚贞不移,无论何时何地都毫不动摇。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信仰,坚定地宣布:“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这种信仰上的坚定,源于他对苏维埃的深刻了解。他指出:“苏维埃政府,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德谟克西的政府,也是最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的强有力的政府。”方志敏对党非常忠诚。他说:“不管阶级敌人怎样咒骂诬蔑共产党,但共产党终究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他发出誓言:“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为了实现理想,方志敏拼命地工作,以致二十几岁就累得患了肺病,经常吐血,但他“仍然是干而复病,病好复干”。

即使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方志敏对革命前途仍充满信心。他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大革命虽遭受失败,但我毫无悲观失望的情绪。这次的失败,只能是暂时的,中国革命的复兴,革命新的高潮,必然要很快到来的。”他坚信:“资本主义的社会,必然要覆灭,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共产主义;反革命必然要失败。革命一定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方志敏被俘后,国民党不择手段地进行威逼利诱。蒋介石物色了一批党政军要员和方志敏的几个同乡同学,充当说客,企图劝降。但方志敏坚决地回答他们:“你们法西斯匪徒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在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他依然信念如磐,充满了对未来中国的热切期盼: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坚持爱国与创造的榜样

爱国与创造是方志敏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达到理想信念的路径。方志敏炽热的爱国情怀主要体现在他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深厚感情上。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他深情地写道:“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他说自己爱国之热诚,“犹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真诚无伪,有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那样真诚入迷”。他把侵略祖国的帝国主义比作恶魔,警告国人:那些恶魔正在“用一支锐利的金管子,刺进母亲的心口,拼命地吸母亲的血液”。他高呼:“兄弟们,赶快起来,救救母亲呀!”方志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尽管当时的中国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但他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只要中国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为了救国,方志敏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屈不挠,奋斗终生。他说:“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他嘱咐战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把各人所有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字字句句都表达了方志敏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方志敏的创造精神则主要体现在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大革命时期,方志敏担任中共江西农委书记,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全省农民运动,成为党内与毛泽东、彭湃齐名的杰出农民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领导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经过八年奋斗,使这块根据地由最初的弋阳、横峰两个县,扩大到赣东北、闽北、浙西、皖南四省边区近五十个县。当年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表现了“惊人的创造力”,根据地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毛泽东评价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并获得全国唯一的“苏维埃模范省”光荣称号,为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甘心清贫与奉献的楷模

清贫与奉献是方志敏精神的闪光点。方志敏担任过省委书记、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但素以清廉自持,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就在方志敏被俘的那一天,两个国民党兵士,满以为在他身上能发个意外之财,结果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到。方志敏告诉他们“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他认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在监狱里,面对国民党当局高官厚禄的利诱,方志敏回答:“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窝似的住所。”他把清贫精神融化于对党忠诚、为民谋福之中。

奉献是方志敏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分割,土地革命时期各根据地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极易形成本位主义。1930年,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财政上出现严重困难,不得不向各根据地发出书面指示,要求各苏区“筹款帮助中央”。当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尚不稳固,财政也十分紧张。方志敏毅然从大局出发,给中央输送了价值十万银元的黄金。后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又先后给中央输送黄金共计一千多两,是给中央提供经济支持最多的根据地之一。

1934年11月18日,中央电令方志敏担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领红10军团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任,向国民党的心脏地区——宁沪杭方向进军。向国民党统治中心孤军奋战,自然凶险无比,如若顾及局部利益,他完全可以拖延推托。但在这关键时刻,他坚决表示:“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八千余名将士,在两个月的行动中,遭到国民党2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1935年1月在怀玉山区陷于失败,方志敏自己也不幸被捕,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自己的革命诺言。

方志敏36岁牺牲, 他的妻子及5个子女去哪儿了? 后来过得怎样?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的屈辱大门就被打开,而满清统治者却没有丝毫的反悔,在此后的70年里都没有做出改变,以至于整个中国彻底的落后世界,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但那些革命人士却能站立起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去奋斗,让今天的我们都可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方志敏1899年出生,他从小就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在8岁时才去上学,不过在4年后因没钱只能选择辍学,回到家里后方志敏还在坚持学习,在干活的空当时间里,他也会拿着书本不停的阅读。而村民们看他这么好学,马上凑钱,让他继续读书。在学校里,他接触了革命理念,一心要走上为国为民的道路。在1924年他加入党组织中,之后一直在各地开展革命工作,并建立了红军10军,之后还多次粉粹国军的阴谋。到了1934年,他在谭家桥被抓捕,敌人对他进行了各种审讯,结果他一直没有开口,被活活的折磨而死,这一年才不过36岁。那么他的妻子和5个子女都去哪里了?

其实他被抓捕后,妻子也被人举报,在监狱里遭遇了3年的痛苦折磨,之后才被我党成功的救出,开展地下工作。他的大儿子叫方松,很早时候就因病离世。而二子名叫方英,对学习十分感兴趣,长大后从事工程师一职,如今已经离世。而三子就是方明,学习十分的出色,来到了苏联学习,之后也成为了工程师,而后在南昌定居生活。四子比较悲惨,因为他是在父亲抓捕后才降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模样,而后和母亲一同被抓到了牢狱中,这里的环境比较艰苦,但他却快速的成长起来,不过在2018年时已经离世。

其实他还有一个女儿,名字就是方梅,在1932年降生,不过因革命原因,她被送回了老家生活,到了新中国建立后,母亲才将她接到烈士学校,而方敏也十分认真,目前已经退休,负责整理方志敏的各种资料和传记,弘扬父亲的革命精神。

方志敏有子女后代吗?

方志敏共有5个孩子,分别名叫松、柏、竹、梅、兰——取自他最爱的一副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大儿子方松在解放初期因病早逝,二儿子方柏(后改名方英)、三儿子方竹(后改名方明)曾留学苏联,学成回国后在各自的岗位默默奉献,近年先后去世。最小的儿子叫方兰,方兰于2018年11月22日 12:13:26在南昌病逝。方梅则是他唯一的女儿,也是唯一仍健在的子女。

谈到方明的五个子女,除大女曾在湖北黄石中学读书少在身边外,其余四个都是就近考入省、市重点中学—南昌二中读书,而且个个成绩优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上学从姐姐到弟弟一直背着一种用蓝色劳动布做的书包。我接过书包一看,只见书包底层还打了一个大补丁,断带接口被补得又厚又牢,这不就是解放初期用的普通书包吗?方明似乎又看出我的疑惑,笑着说:“这书包看起来式样是老掉了牙,开始他班上同学也笑背这种书包太土气了。孩子们几次想换都没有换,总是坚持破了就补,补了再用。这个书包伴随着孩子们度过了整个小学、中学的黄金岁月。”我不禁再次接过书包仔细观看,深深感到这确实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传家宝”,这里装的不仅是书和文具,更装有清贫、淡泊的好传统啊!

参观孩子们的卧家兼书房,这里没有歌星影星的剪贴照,也没有组合音响及流行歌带,除了书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贴有一幅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这不就是方志敏曾写的一副对联吗?是的,烈士的四个子女分别取名为柏、竹、梅、兰用意深远。

揭秘方志敏怎么牺牲的

方志敏出生于1899年,他是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由于从下就看到了农民在地主等资产阶级压迫下贫苦的生活,所以他从小就立志要改变中国的这种状态,后来长大后的方志敏在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多次领导了大型的农民运动,同时方志敏还将苏维埃政权思想带入中国,并在江西省建立苏维埃政权根据地,由于他一直致力于农民的解放所以在中国民众中有很高的威望。

1934年方志敏和粟裕一起带领红军第十军团和日军作战,可后来由于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方志敏不幸被捕,被捕后方志敏对于国名党的威逼利诱毫不妥,后来在1935年方志敏被国名党秘密杀害。

方志敏被处决是在1935年8月6日的清晨,方志敏昂首阔步的走向刑场眼神中没有一丝的胆怯和畏惧,临刑前国名党的执刑军人让他背过身,方志敏没有动只是笑道:“我都不怕,你怕什么。”当国名党军端起枪方志敏大喊道:“打倒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就这样一位伟大民族英雄死在了国名党的枪下。

方志敏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 大贡献。方志敏在1934年和粟裕一起围剿日本军队,后来被国名党包围,方志敏在此次战役中被国名党抓捕,后来在国名党多次威逼利诱下方志敏同志依旧誓死 不从,面对坚守信仰和视死如归的方志敏国名党束手无策,后来在1935年国名党将方志敏同志秘密杀害。方志敏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是《可爱的中国》大家可以仔细阅读下,目前可爱中国里描述的中国的情形都已经实现,方志敏是伟大的!

可爱的中国选摘: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