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帅之一陈毅元帅

时间:2021-04-12 14:59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陈毅 [chén yì]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

陈毅简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军事家。字仲弘,原名陈世俊。
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5岁读私塾,9岁上小学。1916年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结识周恩来、蔡和森、李富春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因参与组织留法学生爱国运动、占领里昂中法大学校园,于10月被武装押送回国。
1922年秋经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春到重庆,任《新蜀报》文艺副刊主笔。10月赴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11月经颜昌颐等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并担任中法大学中共支部书记。
1924年加入茅盾等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并当选中法大学学生会主席。
1925年任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中共党团书记,并经组织批准参加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工作。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后,参与组织北京反对八国通牒大会和示威游行,在“三一八”惨案中幸免于难。8月受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委派,回四川从事兵运工作,结识朱德。

  1927年春到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8月初南昌起义爆发后转赴江西,7日在抚州(今临川)赶上南下的起义军,被任命为第11军第25师第73团政治指导员。进入广东后,奉命留守三河坝,归朱德指挥。在起义军主力于潮(安)汕(头)地区失败、起义领导人分散撤离、部队处于混乱状态的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协助朱德重新编组部队,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地区,同时对部队进行思想和组织纪律整顿,开展群众工作,支持农民运动,建立统战关系,并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连队,加强基层政治工作,使部队得到休整和稳定,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党代表。3月兼任中共郴县县委书记、湘南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深入各乡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4月同朱德率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在宁冈县砻市和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先后任第12师师长、红4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并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7月受湖南省委指示,率第28、第29两个主力团前往湘南。后在国民党军围攻下遭受损失,撤回井冈山。

  1929年1月起随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任第1纵队党代表。6月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书记,主持中共红4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前委书记。8月赴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军事会议,向中央提交《关于朱德、毛泽东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等文件,对红4军的发展历史、战略战术、组织编制、政治工作等作了详实介绍,支持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红军行动策略和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军的主张,受到中央重视。被指定参加以周恩来为召集人的“三人委员会”,并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给红4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经周恩来审定、中央通过后,带回红4军向前委传达,同时请回毛泽东主持前委工作。12月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决议》。
1930年起任红6军(后改为红3军)政治委员、红22军军长、中共赣西南特区委书记、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等职,参与领导中央苏区建设和反“围剿”斗争。因功绩卓著,曾两次获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发的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他因腿伤未愈被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在国民党军对苏区红军和群众疯狂屠杀、严密清剿和内部出现叛徒的艰难形势下,与中央分局书记项英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的指示,制定切合实际的斗争策略,领导红军和游击队突出重围,实现由集中作战到分散游击的转变。此后,在同中央失去联系、国民党军进行频繁“清剿”和严密经济封锁的情况下,率部风餐露宿,昼伏夜行,依靠赣粤边人民群众,坚持武装与非武装斗争、合法与非合法斗争、秘密斗争与游击战争相结合,同敌人周旋于各游击区。
1936年冬,在梅岭被国民党军围困20余日,写下《梅岭三章》的绝笔,表示为革命牺牲的信念。到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来临,领导赣粤边军民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南方的革命火种和一批战斗骨干。

  1937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先后在赣州、南昌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后赴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湘赣边区省委书记谭余保不明情况,险些将其错杀。新四军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1支队支队长。
1938年5月在南陵召开第1支队干部会议,确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随后率部挺进江南敌后,与第2支队协力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先后进行新丰、新塘、句容、珥陵等战斗。
1939年起执行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南京、上海之间机动灵活地打击日伪军,先后取得东湾、延陵等战斗的胜利。6月以主力一部攻占浒墅关,截断京沪铁路(南京─上海),火烧虹桥机场,轰动上海,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11月第1、第2支队合并为江南指挥部,任指挥。
1940年7月率江南主力挺进苏北,成立苏北指挥部并任指挥。遵照中共中央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原则,制订并贯彻了灭敌、反韩(反共顽固派韩德勤)、联李(地方实力派李明扬等)的策略方针。10月与粟裕等指挥黄桥战役,歼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主力1万余人,扫除苏北抗战障碍,在盐城与南下八路军会师,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同月,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呈送《关于苏北统战工作的经过与主要经验》的报告,得到中央肯定并转发全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奉命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代理军长,同政治委员刘少奇等将华中9万兵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实现了新四军在组织和指挥上的统一。先后发表《论建军工作》、《论军事建设》,总结经验教训,领导部队整训,推动部队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中心环节的全面建设。2月组织指挥讨逆战役,歼投降日军的国民党军李长江部5000余人。7月领导盐阜区反“扫荡”,组织指挥苏中、苏北部队突袭敌后方,一个月内作战135次,歼日伪军3000余人,打破敌人妄图消灭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领导机关的计划。10月成功地组织指挥陈道口战役,进一步沟通了盐阜、淮海和皖东北根据地的联系。
1942年春刘少奇返延安后,代理军委分会书记,全面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领导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指挥各部挫败日伪军的“扫荡”、“清乡”,采取统一战线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壮大了部队,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1943年10月在军委分会会议上,遭受新四军代政委饶漱石的错误批判,此即“黄花塘事件”。11月奉毛泽东指示启程回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4年3月到延安后参加整风学习。
1945年春参加中共“七大”的筹备工作,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8月任新四军军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副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
1945年10月到达临沂,指挥所部发起津浦路阻击战,阻止国民党军北上抢夺胜利果实。至1946年1月上旬,共歼国民党军2.8万人,受降日军4000人,迟滞了国民党军北进。
1946年6月指挥进行自卫反击战,歼灭山东境内铁路沿线残存伪军3万余人,先后解放德州、泰安、枣庄、周村、张店、胶县、高密、即墨等城镇,使山东解放区迅速扩大。7月起统率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部队,抗击50万国民党军对华东解放区的大举进攻。
1947年1月起任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组建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同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一起先后组织实施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夺取了华东战场的主动权。当国民党军集中主力重点进攻山东时,又组织指挥了泰蒙、孟良崮等战役,歼敌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等部。他从坚持长期战争着眼,提出“一面打仗,一面建设”、“以战养战”、“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等方针,在部队中大力开展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推广评定战术、“溶化俘虏和诉苦教育运动”,使华东部队的实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同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转入战略进攻的部署,实行分兵作战。8月率野战军主力一部转战鲁西南,9月取得沙土集战役的胜利,扭转了鲁西南作战的局面。随即挺进豫皖苏地区,与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及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配合,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11月赴陕北参加中央会议,途中应邀在晋察冀、晋绥等地作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华东野战军一年多来的作战经验。其中介绍运动战战术和改造俘虏工作的内容生动活泼,富有创见。

  1948年5月,在保留华东军政职务的同时奉命调往中原战区,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配合南下的刘伯承、邓小平巩固中原解放区,保障中原野战军的后勤供应。11月参与组织指挥淮海战役,为总前委常委。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第三书记,与邓小平等统一指挥渡江作战。在实施上海战役前,为做好接收上海的各项准备工作,于丹阳主持军政干部训练班,提出“军队不入民宅”等入城纪律,作为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5月下旬上海及东南广大地区解放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和市长。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部队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组建华东空军、上海防空军。同时,为稳定上海局势、打击不法奸商和流氓势力、恢复工业生产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依靠工人阶级,团结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建设新上海,领导上海人民自力更生、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破坏和封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上海在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国防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底出席军事系统高干会议,作关于坚持部队政治工作制度的发言。会后,与罗瑞卿、谭政一起主持审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
1954年初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前后,坚持原则立场,揭露饶漱石的分裂活动,维护了中央的团结。9月调中央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9月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8年以后兼任外交部部长,以主要精力从事新中国外交工作。坚持独立自主、反帝反霸的方针,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先后同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完成了边界划定,陪同周恩来等多次出访亚非国家,与法国等西方大国建交,发展与日本民间的友好往来,打破了美国的封锁。
在1961年出席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和1965年9月北京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树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此同时,仍继续参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成员,遭到严重迫害,被下放到工厂劳动。
1969年4月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当年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和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向中共中央提出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性建议,为以后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1月10日,毛泽东出席追悼会,肯定“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他文武兼备、博学多才。著有大量政治、军事论文和诗词,分别被收入《陈毅军事文选》和《陈毅诗词选集》。

陈毅 [chén yì]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中文名:陈毅
别名:陈世俊,字仲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1年8月26日

人物关系:
张茜(妻子)、陈丹淮(儿子)、陈小鲁(儿子)、陈昊苏(儿子)、陈珊珊(女儿)、楚青(亲家母)、胡兰畦(好友)、刘亚楼(战友)、粟裕(战友)、成钧(战友)、刘伯承(战友)

战争时期
陈毅,1901年8月26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三)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
1916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
1922年回到四川家乡,通过与蔡和森通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并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陈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书记。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率部参加湘南起义。
中国土改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第六军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新4军分会副书记、新4军第1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新4军代军长、新4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图册中的参考资料[3] )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在上海市任职期间,曾着手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并下令对上海文艺界作出保护。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
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 中国政协副主席。
1966年1月陈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九届中央委员。
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与四人帮斗争,被对方划为“二月逆流”。
1969年10月,陈毅被以“战备”为名,疏散到石家庄。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上卷入了所谓“二陈(陈毅、陈伯达)合流”。

人物逝世
1971年1月16日,陈毅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
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据记载,开始时毛泽东并无意参加陈毅追悼会。但就在最后一分钟,毛泽东突然决定参加。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到达现场。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刊发了毛泽东参加追悼会的消息。

主要功绩/主要战役
黄桥战役
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动进攻。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军队1.1万余人,俘虏官兵4000余名,缴获军用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名。这次战役,对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要战役。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孟良崮战役
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进攻延安的同时,调动40万人向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等率领的华东人民解放军作战,歼灭国民党2万4千多人。5月上旬,国民党军复由临沂、泰安一线,分左、中、右三路向沂蒙山区进攻,压迫华东解放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华东解放军以部分兵力分别钳制国民党的左右两翼,而以主要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即选择了冒进突悬的中路敌人,实行猛烈的围攻,经过5月13-14日的浴血战斗,陈毅率军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全歼于孟良崮山区,此战共毙伤俘虏国民党3万2千多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解放军打退国民党对沂蒙山区的第二次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整个战局。7月,陈毅率军再次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三次进攻,国民党被迫西撤。

淮海战役(1949年)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这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解放军经过66天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

上海战役(1949年)
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指挥的最艰难的战役。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退集到了上海,蒋介石要求指挥这三十万军队的汤恩伯坚守六个月,等待美国人出兵救援,陈毅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已经达到了上海。
陈毅担当上海市市长;共产党军队极力将国民党调到外围阵地加以歼灭,以轻武器攻占城市,付出了重大代价,取得了胜利,前后15天时间。上海战役,除汤恩伯率5万人乘军舰撤逃外,其余15.3万人全部阵亡。

军事思想
陈毅的军事思想研究,在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陈毅传》编写组撰写、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人物传记·陈毅传》,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陈毅军事文选》,是研究陈毅的军事思想的重要依据。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中,收有《陈毅的军事思想》及其重要著作的条目。

个人生活
1930年,他任红22军军长时, 在江西信丰娶了19岁女学生萧菊英。次年,陈毅去开“肃反”会,归途遇白匪袭击。马死了,他却奇迹般活了下来。就在他步行绕路往家奔时,萧菊英认为丈夫已死,她跳井殉情了。
1932年重阳节,经李富春、蔡畅介绍,与18岁的兴国女红军赖月明结婚。1934年红军长征后,陈毅留守江西中央苏区,动员赖月明服从大局带头疏散回乡隐蔽、打游击。二人于10月20日分别。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结束,陈毅才得知,赖月明在被捕后跳崖自尽。陈毅于当年农历九月初一写下《兴国旅舍》:“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负故人情。”
其实,“叛徒告密被捕牺牲”是误传。赖月明并没有死,她在战斗中和组织失去联系后,流浪乞讨,被当保长的父亲抓回,卖给一个补鞋匠。第二年鞋匠客死他乡,赖月明又从传闻中得知陈毅被反动派挖了心肝。她找到一个负伤掉队的红军方良松结了婚之后,回乡务农,生下一女二男。
1937年在筹组新四军途中,陈毅在南昌遇到了率领上海战地服务团的胡兰畦,二人早年就是相识相知。此次相见后订下婚约。然而共产党不同意二人结婚,中国共产党东南局书记项英找胡兰畦谈话,要求胡兰畦隐蔽共产党员身份,以国民党部队少将身份继续做统战工作对革命更为重要。陈毅致信胡兰畦:“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1940年,与张茜结婚,生长子陈昊苏,次子陈丹淮和三子陈晓鲁。张茜本名张春兰,陈毅在结婚前写《赞春兰》。

人物作品陈毅主要诗歌作品
哭阮啸仙贺昌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梅岭三章
十年
孟良崮战役
青松
红梅
幽兰
含羞草
题西山红叶

人物评价
陈毅逝世后,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追悼会前,毛泽东同张茜和他们的子女谈话中说:“陈毅同志,他跟项英不同。新四军4000人在皖南被搞垮了,后来又发展到几万人,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他是能团结人的。要是林彪的阴谋得逞了,是要把我们这些……都搞掉的。”毛泽东还向参加追悼会的西哈努克亲王说:“今天向你通报一件事情,就是我那位亲密战友林彪坐一架飞机要跑到苏联去,但在温都尔汗摔死了。林彪是反对我的,陈毅是支持我的。我就那么一个亲密战友,还要暗害我。阴谋暴露后,他自己叛逃摔死了。难道你们在座的人不是我的亲密战友吗?陈毅同我吵过架,但我们在几十年的相处中,一直合作得很好。”
周恩来在陈毅追悼会的悼词中简述了陈毅一生的主要经历,高度评价了他为革命事业所做的重大贡献。并指出:陈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几十年来,他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战斗,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轶事典故:
元帅与象棋的故事
人们都知道陈毅元帅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博古通今的诗人,殊不知他还是一位爱好象棋的高手,与象棋结下了浓厚的情谊。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称他为“兼资文武此全才”的将军。
红军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1933年盛夏的一天,骄阳似火。烈日下,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缠江坪,数以千计的群众,正在观看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省军区和中共永丰中心县委举行的一次体育友谊联赛。
这次比赛项目有:跳高、跳远、赛跑、泅水、走象棋、政治测验、文化考核等十余种。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参加象棋比赛,他是一位象棋高手,“杀”了半天,一连打败了十几个对手,接下来,便与闻名永丰县的象棋大师、中共永丰中心县委书记李福槐对弈。这时,观战者愈来愈多,挤得水泄不通。摆开“战场”,只见陈毅大胆泼辣,猛冲猛杀,一展虎将英姿。李福槐却不慌不忙,稳扎稳打,显出老谋深算的气度,几个回合,“杀”得对手只有招架之力。陈毅大吃一惊,长长地呵了口气,心想:这位象棋大师果然厉害,得小心谨慎才是。他提手抓抓头皮,两眼紧紧地盯在棋盘上,显然在运筹策略。停了片刻,忽听“叭”地一声,陈毅一子飞出,深入到对方的腹地;对方也不示弱,大刀阔斧,谋取外势。你来我往,跳马驾炮,出车走象,互不退让,形成对峙状态。李福槐这时推了推老花眼镜,不觉倒吸了一口冷气,心想:这位朋友如此棋路,看来自己必输无疑。也许是由于心理上的缘故,李福槐只从小处着眼,他举着一个棋子“叭”地一声刚落下,突然发现失策,连喊一声“糟了!”本想悔棋,但想到“落子不悔大丈夫”的棋坛规矩,旋即把手缩了回去。陈毅立即抓住战机,推车沉底,猛喝一声“将军!”李福隗一时措手不及,棋被陈毅的前后夹击给“将”死了,只得拱手认输。
比赛结束,陈毅获象棋比赛第一名。当裁判员宣布成绩时,观众中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李福槐笑着一手拉住陈毅,一手翘起大拇指夸道:“佩服!佩服!真是打尽天下无敌手的将军。”陈毅乐呵呵地说:“哎!亏你说得出,要不是你留个情面,我还差点被你困住了呢!我走南闯北,逢过许多高手,像你这么精明的棋艺的确少有。”李福槐一听陈毅这话,自觉惭愧地摇了摇了头说:“老朋友过奖了。”
正说着,传令兵飞马来报:前方战事吃紧。陈毅拱了拱手:“后会有期。”一转身飞身上马,“叭”地一声,枣红马昂头嘶叫,一溜烟地消失在滚滚尘土中…
1941年“皖南事变”后,就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在江苏中部的一次战斗中,忙里偷闲,先后两次与当地一位私塾老师对弈象棋。第一次是在战斗前,陈毅以一胜二平取得胜利;第二次是在战斗结束后,陈毅则连输3局。当问老先生为什么要先输后赢时,老先生坦诚地回答说:“您是一军之长,在临战前夕,我不能挫伤您的锐气,所以要输给您;在捷报频传取得胜利后,我让您在这个小战场上连吃败仗,是希望你头脑冷静,不滋生骄气。”陈毅听后,感触至深,后来还写了如下诗句:“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要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1964年,陈毅元帅出访回国,途经贵阳时,饶有兴趣地专程游览了“花溪公园”,并特地到棋亭观棋。他又情有独钟地写下了《花溪杂咏》七绝一首:“花溪棋亭位山腰,每人聚此费推敲。劝君让他先一着,后发制人棋最高。”

黄花塘事件真相
1942年,新四军军部转移到淮南盱眙地区的黄花塘。是年,根据党中央统一安排,军部进行了整风运动。时任新四军代理政委的饶漱石认为排挤陈毅的机会到来,于是借整风之机私下以军部名义打电报到延安,罗列出陈毅反对党中央、毛泽东的十大错误,史称“黄花塘事件”。这次事件由于毛泽东的干预没有公开化,但它却像一个噩梦一直缠绕着陈毅。直到全国解放以后,“高饶反党集团”事发,陈毅才讨回清白,如释重负。
当年,毛泽东调陈毅离开新四军到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七大”会议,以调解陈饶之间矛盾。毛泽东曾秘诫陈毅:“凡事忍耐,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1949年以后,身为上海市长的陈毅面临着工商业改造的困境,而身为华东局书记的饶漱石却迟迟不肯表态予以支持。关键时刻,陈毅豁出去了,向党中央连发六封经济电报,赢得了毛泽东的赞扬。而毛泽东也深谙陈毅的这块心病,早在揭批“高饶反党集团”之前便召见了陈毅,听取了陈毅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意见,从而也就诞生了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篇《手莫伸》。

围棋外交
既任外交部长唐家璇这样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这是从未见诸报端的新外交提法,它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外交风云。
自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间便陷于冷战状态,中日政府间交往中断,只保持了一部分民间交流,而建国后的中日外交则面临着新的考验。50年代刚刚出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正在寻找打开外交僵局的突破口,恰逢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这位闻名政坛的围棋迷抓住这一机会,亲自前往设在北京饭店的赛场与日本棋手对弈,并在宴会上提出,中日两国围棋界今后可以进行交流。从此,也就拉开了中日两国间“围棋外交”的序幕。唐家璇部长介绍说,陈毅正是抓住了围棋在日本的影响(日本有800万人下围棋),把围棋与外交联系起来。在陈老总的热心推动下,日本棋界名人联合发表了呼吁书,要求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西哈努克回忆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是陈毅生前挚友。我见到他是在北京他的私人官邸。在鸟语花香、石砌玉雕的花园内,年逾八旬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向我们透露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西哈努克回忆说,当年他的父亲去世时,恰逢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柬埔寨,当时两位中国领导人穿上了柬民族服装参加了国丧活动,表示出对柬民族的尊重与友好,令他终生难忘。后来,当他闻讯陈老总不幸逝世的噩耗时,提出前往八宝山参加追悼会,但这样一个起码的要求竟被当时“四人帮”一伙所拒绝,他悲恸欲绝。所幸的是,后来毛泽东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他才被通知允许前往。追悼会过程中,他始终搀扶着病弱的毛泽东,并听到了这位伟人对陈毅一生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对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电影(艺术形象)
1981年出品的电影《陈毅市长》,该片讲述了上海解放初期陈毅同志(魏启明饰)任上海市长期间,依靠工人阶级、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打开上海工作新局面的故事。

雕塑
《新四军军长陈毅》:南昌新四军纪念馆的青铜雕塑《新四军军长陈毅》(我国著名雕塑家朱惟精创作)。
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上是2013年10月落成的陈毅元帅夫妇雕塑。雕塑由锡青铜整体铸造,陈毅像高2.32米,张茜像高2.24米,两人并肩而立。雕像碑文是人们熟知的陈毅诗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