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03-01 10:23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21世纪的多边...
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03-01 10:23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当前,世界格局加速调整演变,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问题凸显。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时俱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改革完善,为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
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加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然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未能及时反映新格局变化,代表性和包容性有待提升。立足世界格局变化,中国始终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补齐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南方短板,支持汇聚南南合作的力量。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了,整个世界繁荣稳定就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也将从中受益。”这一重要主张立足全人类整体利益,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呼吁国际社会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并以扎实行动推进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和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诸多问题,全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还未形成,国际公共卫生资源十分匮乏,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行径使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更加脆弱。中国利用自身控制疫情经验,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变革,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世卫组织的支持和投入,发挥其关键领导作用,建立健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长效融资机制、威胁监测预警与联合响应机制、资源储备和资源配置体系等合作机制,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近年来,气候变化挑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加严峻地摆在各国面前。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倡议,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中国郑重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在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脚踏实地做好这件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积极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汇聚更多力量。
数字领域治理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新领域,在很多方面存在空白。数据安全攸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应对数字鸿沟、网络犯罪、黑客袭击问题,制定数字经济法律法规等,需要各国共同商量、携手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领域的规则制定、议程设置、机制创设等。2016年,中国推动通过《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2020年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中国提出秉持以人为中心、基于事实的政策导向,支持联合国发挥领导作用,同各方探讨并制定全球数字治理规则,推动全球在数据安全领域的治理与合作。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与世界高度依存、紧密互动。中国致力于把国内各相关领域治理好,同时为全球治理作出贡献。在消除贫困、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众多领域,中国以国内治理的显著成效和经验,为全球应对挑战作出中国贡献、提供中国方案。同时,中国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全球治理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与时俱进发展新兴学科
03-01 09:40中国社会科学网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需求日趋多元,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学科发展面临新机遇
重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表示,新兴学科一般指在不同学科,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相对于基础学科、传统学科而言,新兴学科是对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中在不同学科基础上新组建的学科的总体描述,是一种学科门类的分类。一些新兴学科是在不同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又称交叉学科或跨学科。
我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这对我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表示,纵观人类科学发展的历程,无论何种专业研究都不是单一学科视角能够完成的,各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本就具有共通性,如果能打破学科桎梏,做到各学科优势互补,便能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分析。我国社会科学不仅需要在传统学科领域实现交叉融合,更要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展开系统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解决国家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表示,数字信息的发展对各个学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学科如何定位、新兴学科如何发展,是摆在当前的一大课题。互联网引领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改变了以往理论生态以及传播格局,对很多传统学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一些学科的核心概念发生了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现实情况,紧跟时代步伐,抓紧重新定义和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磊表示,新兴学科的产生丰富了学科发展门类,为我国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多新兴学科是由多门传统学科衍生而来的,它为破除学科壁垒、形成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同时,新兴学科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学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成为我国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
跨学科发展成趋势
任何学科、理论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土壤。孙磊表示,新兴学科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可以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新兴学科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的产生提供直接动力;学术环境的日益改善为新兴学科的产生提供必要条件;生动的社会实践则推动着新认识的产生,催生新的学科门类的出现。
聂珍钊谈到,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使生态、伦理、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都遭遇到严峻挑战,而这些问题不可能单纯依靠科技发展来解决,也不可能纯粹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解决。事实上,所有科技创造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从来都是在跨学科基础上实现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之间高度融合,为产生新的交叉学科创造了条件。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举例说,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专业、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电竞专业、网络与新媒体等新兴学科总体特点都与信息技术有关,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这些专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各国未来竞争的重要学科。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全新场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治理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惠志斌谈到,从社会科学切入网络空间的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使滞后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聚焦于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现实需要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首先,网络空间治理原则、导向、治理观念及价值判断都与政策结合紧密,并需要技术层面的知识来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运行;其次,信息化产业转型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型提出了挑战,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此外,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必然要求有法可依,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亟待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研究要求打破单一学科的固化思维,以更广阔的视角进行分析解读,在多学科的开放融合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共同探索网络空间治理的未来。
培养深厚理论素养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对此,聂珍钊表示,这将从学科设置和国家政策方面为跨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他谈到,在人文社科领域,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加强跨学科建设,组建研究机构、成立学术组织、主办学术期刊等。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下,跨学科研究已经逐渐在我国形成体系,成为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
谈及我国新兴学科面临的发展困境,尹韵公认为,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关于网络研究方面的论文成果在时代发展浪潮冲击下失去理论色彩。因此,我们在紧跟时代步伐做研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深厚的理论素养,增强学术研究的厚重感,借助传统学科文史哲等研究经验方法,以深邃的眼光洞察学科内在规律和理论逻辑,力求多出学术精品和传世之作。
孙磊提出,发展新兴学科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脚踏实地,赋予新兴学科以持久的生命力。传统学科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洗礼的,又常与新兴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要保持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交融互通,发挥交叉学科合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
陈积银表示,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高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率低,对社会应用的推动作用亟待加强。我们应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网课、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加大对新兴学科的资助;注重增强师生、研究人员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