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新闻 > 正文

2020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时间:2021-03-01 08:01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2020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来源:光明网 今天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光明网讯(光明日报全媒体刘梦 张楠 光明网记者靳铃涵)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2月...

2020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来源:光明网 2月26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光明网讯(光明日报全媒体刘梦 张楠 光明网记者靳铃涵)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2月26日在京揭晓。10位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分别是:

(年度人物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王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揭晓词:吴侬软语,婉转悠长,浅吟低唱里道不尽她对传统昆曲的热爱;粉壁高堂,画栋雕梁,余音淼淼处说不完她对戏剧传承的心声。

朱世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揭晓词:登台六十载,脸上一点白,他在插科打诨里演绎的是百样人生。念白做工里,一团精气神,他在念念不忘中传承的是国粹未来。

乔进双梅: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手工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揭晓词:小小手中线,在她手里绣出了一片彝族壮丽的山河;件件艺术品,在她心中奏响了一首共同富裕的赞歌。

孙淮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揭晓词:锐意进取,胸怀四方,经纬南北,列翼分张,他是纺织非遗事业的开路先锋,为行业非遗保护和发展架起一座座希望的桥梁。

杨先让: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创办者、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原主任、教授

揭晓词:一把土养育的是他那片沉甸甸的情,一本书记录的是那颗滚烫烫的心,他让民间美术登堂入室,超越时空,滋润炎黄子孙的心灵。

宋水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揭晓词:继承民族精湛技艺,发扬优良互助传统,她用多彩绚丽的水族刺绣描绘出脱贫致富的盛景,筑起非遗精准扶贫的时代丰碑。

张伯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揭晓词: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他以科技手段让传统中医制剂焕发现代生机;悬一壶丹心,济万世生灵,他用仁者大爱传中华岐黄之术造福千家万户。

陈正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揭晓词:闪展腾挪,刚柔并济,在他手中打出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强身健体,造福民众,在他脚下走出了太极文化的国际之途。

姚璇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揭晓词:含咬吞吐,多样妙手,秀口吟唱中她树起了传统潮剧的发展大旗;大家名角,蜚声海外,言传身教下她播散了戏剧传承的星星火种。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揭晓词:广袤草原,千里沃土,培养了他对祖国民俗文化的深沉厚爱;孜孜不倦,笔耕不断,抒写了他对中国非遗保护的绚丽诗篇。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主办,光明网、“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承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活动旨在盘点过去一年中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遗领域的重大事件,记录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经过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议,综合网友投票,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从100位候选人中确定了30位提名候选人,涵盖非遗传承人,策展人、企业家、艺术家,管理者,研究者、媒体人、传播者、教育者四大类别,并最终产生十位能代表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发展成绩的标志性人物。

2020年,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史诗中,非遗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中,非遗的丹剂方药贡献了杰出的东方力量。在总书记谋划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基层一线的非遗人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在总书记牵挂的戏曲传承中,舞台上的非遗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一年来的大战大考,非遗人从来不曾缺席,始终发挥独特的作用,展现出文化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活动现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获得者一一揭晓,引发热烈掌声。

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在讲话中指出,四年来,以“非遗年度人物”活动为契机,光明日报逐渐形成了一个从报纸版面,到全媒体产品,再到社会活动和对外合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手段参与的传播平台,让默默无闻的传承者得到更立体的传播,引发社会更广泛的关注,树立更坚实的文化自信。未来,光明日报将秉持几代光明人的使命与担当,将继续深入挖掘非遗人物故事,总结非遗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弘扬非遗保护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对非遗传承发展的参与热情。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在致辞中指出,举办“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有利于发挥非遗年度人物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非遗领域倡导“忠诚、执着、朴实”的意志品格,弘扬“择一业、终一生”的匠人精神和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奋斗、奉献的精神,激发社会公众对非遗的关注和热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动正值元宵佳节,北京剪纸、折扇手工制作技艺、宫灯制作技艺、面人汤、北京泥彩塑、京派内画技艺等现场非遗文化展演更添浓浓的节日气氛。活动现场,由朱世慧和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徐孟珂带来的京剧表演《报灯名》,陈正雷和儿子陈斌、女儿陈娟带来的陈氏太极拳表演将气氛推向高潮,让与会嘉宾和观众近距离欣赏了一场非遗盛宴。



中国非遗的时代光彩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活动侧记
来源:原创 张玉玲、刘梦 光明网 2月26日

2020“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元宵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中国的非遗人又迎来一年的盛会。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主办,光明网、“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承办的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揭晓,十位在非遗领域辛勤耕耘的代表人物走到了前台,讲述着自己的非遗故事和人生感悟,分享了自己的非遗缘分和文化情怀。

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话语,展现了非遗千姿百态的时代风采,更让人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1.大战大考中非遗出力

前一天刚在人民大会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奖章,第二天就出现在非遗年度人物的会场,来自大凉山的彝族手工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可谓“双喜盈门”。

“我身上这件现代彝绣,在传统纹样中植入时尚设计,以黑、红、黄为主色调,小小的三色文化,代表着吉祥如意。”

乔进双梅的一袭彝族服饰,就是绣娘们脱贫攻坚的“新作品”。“我和彝绣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我心里感恩的话,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接过“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奖杯,她的语调有些激动,“非遗,改变了深山里妇女的命运;小小的绣花针成了脱贫致富的秘密武器。”

另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宋水仙,是贵州的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也带领乡亲们把祖祖辈辈的刺绣技艺变成脱贫致富的金饭碗,还学会了互联网带货,让水族刺绣走出大山,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抗疫斗争取得伟大胜利,这两大主题镌刻在2020年的史册上,也深深地留下了非遗人的独特贡献。与乔进双梅、宋水仙一样,在这个舞台上完成身份转换的还有“人民英雄”张伯礼。

在去年的抗疫战场上,张伯礼院士和武汉“肝胆相照”,感人至深。他多次获奖,但以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获奖却是第获奖却是第一次。

因公务不能到活动现场,张伯礼便早早地等在了连线屏幕的那一头,他激动地说:“中医药全程参与抗击疫情,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医药也成为了中国抗疫的亮点。”

的确,在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中,古老的中医药贡献了杰出的东方力量。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生动实践。

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万多人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作为一个大国,我们的科技进步、产业进步了,我们的文化也同样要进步。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才是一个大国的立国基础。”张伯礼坚定地说,“非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非遗年度人物活动是个很有意义的活动,我为获得这个荣誉而感到荣幸,也将继续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而努力。”

2.铿锵前行中初心不改

凝神静气、闪展腾挪,伴随柔和舒缓的乐曲,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正雷和他的两位弟子舒展筋骨、吐故纳新,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一招一式间与天地对话、与自然相融,在活动现场尽展太极的刚柔之美、神韵之美和协调之美。

太极拳、送王船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2020年中国非遗的里程碑式事件。至此,我国人类非遗数量增至42个,居世界第一,凝结着一代代非遗人的传承、坚守和奉献。

获得“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是对陈正雷60多年来苦练不辍、传艺不停的最高褒奖。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带领一个团队,一套拳走遍世界;从河南陈家沟到6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教学点。从书本只有中文到翻译成9种文字、在10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陈正雷坦言“一路走来满是艰辛”,但支撑这位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的“初心”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太极拳发扬光大,要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到,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要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星光灿烂,有三位戏曲舞台上的“角”儿获奖:昆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芳、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世慧。

不同的剧种、不同的表演,但相同的角色都是“传承人”,有着相同的“初心”:戏大于天,要演好每一出戏、每一个角色;既要在舞台上唱念做打,还要带弟子,口传心授、代代传承。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考察指出,以潮剧、潮绣、潮州菜和工夫茶等为代表的潮州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潮剧是用地方方言来演唱的,潮剧的故事就是潮汕人的故事,深受海内外潮汕人的热爱。”已届85岁的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退休20余年,但退而不休,还一直忙于传承工作。她带领的一批批潮剧人不懈努力,让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潮剧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潮剧更“潮”,丑角不“丑”。“京剧第一丑角”朱世慧这样理解自己的角色和初心:“京剧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有各个行当的美。丑角就是京剧中的喜剧演员,我们就要磨练和精进自己的表演,让丑角也有自己的艺术美,为观众带去笑声和欢乐。”

王芳不能来京参会,在远程连线中她解释了原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正在抓紧时间排练一部原创现代苏剧《姑苏人家》,向中国共产党百年献礼。”

王芳说,“作为党员,非常高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为党献上充满诚意的生日礼物;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将继续努力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把传承传播工作做好!”

3.接续奋斗中根深树茂

“一把土养育的是他那片沉甸甸的情,一本书记录的是那颗滚烫烫的心,他让民间美术登堂入室,超越时空,滋润炎黄子孙的心灵。”

当91岁的杨先让拄着拐杖走上领奖台,全场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在中央美术学院创立中国第一个民间艺术系;第一次系统梳理黄河流域的民间文化写成《黄河十四走》——两个“第一”成就了杨先让先生的学术高峰。

为什么要用脚步丈量母亲河,要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投身民间美术这片汪洋大海?“社会在不停变化,许多东西像潮水一样消逝,我着急啊!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文化将多民族的文化都吸收进来,是最具代表性的,所以我要走!”

杨先让先生的“先知先觉”和中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判断不谋而合: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这一年,更多的研究者、策展人、设计师、艺术家、企业家参与到非遗工作大格局中,推动非遗事业根深树茂、基业长青。

跨界创新,使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获得“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纺织类非遗涉及门类多、覆盖面广、品种丰富,包括纺、染、织、绣等传统工艺和各种民族服装服饰。

孙淮滨认为,随着纺织服装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加大纺织类非遗资源的发掘力度,非遗时尚化、产业化、国际化,将不断为纺织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多年来从事中国非遗的国际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实至名归,获得“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在他看来,非遗是老百姓的文化,历史上很多时候仅由老百姓自己保护,但这种做法在今天远远不够:“知识在细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在提升,特别是国际社会的非遗动向也值得关注,需要既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又结合中国的特点。

这样,有政府的管理指导、群众的积极投入、学者的深度参与、中介组织的广泛支持,多种力量共同作用,方能为非遗传承发展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