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茅台院士刚热搜,黄金院士又来了,院士的笑话

时间:2021-04-11 08:51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茅台院士:白酒的传奇,院士的笑话? 2021-02-20 09:05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2月17日,贵州茅台官微发布消息称,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

茅台院士:白酒的传奇,院士的笑话?
2021-02-20 09:05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2月17日,贵州茅台官微发布消息称,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一石激起千层浪,“茅台院士”迅速上了热搜,成为万千网民和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在白酒行业里排座次,还是在整个中国企业界里论高低,贵州茅台都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论单价,贵州茅台股票已突破2000元,号称中国最贵的股票;论市值,贵州茅台高达3.1万亿元,超过工商银行,超过“三桶油”总和,有的人为之啧啧称奇,有的人为之书空咄咄。一个白酒企业的工程师入围院士,不由得令人揣测。

近年来,中国两院院士的评选几次招人物议。2011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研究员谢剑平当选院士,激起科学界和舆论圈一片哗然,先是26位院士联名质疑,请求重审。紧接着中华医学会等7家社会组织联合致函,恳请重审。包括钟南山院士也表达了同样的诉求。结果木已成舟,未见更易。不过,中国工程院在扛住舆论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提出异议的院士和社会组织一点面子,表示今后不再受理烟草科技领域候选人提名和推荐。

短短十年时间过去,人们还没有忘记“烟草院士”的时候,“茅台院士”又带着一股浓郁的酱香型气息翩然而至了。

无论怎样降低香烟的焦油含量,无论怎样提升白酒的质量,烟酒都是有害健康的两种东西。没有人否认卷烟和酿酒也讲究工艺,也有技术含量,也需要技术革新,可是,当院士的桂冠落在这两个行业里的时候,总是令人嗅到一股科学以外的气息:是烟味儿、酒味儿,还是铜臭味儿?

我们不否认烟草与白酒两个行业对国家税收的巨大贡献,我们可以有一百种形式嘉奖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但不应该把院士的桂冠轻易送上。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被推荐者一般都是对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院士称号是崇高的、厚重的,谁也不要玷污它、败坏它。“烟草院士”“茅台院士”的出现,无疑是对院士称号的严重伤害。

茅台集团王莉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的消息披露后,一些影响巨大的央媒也发出质疑的声音。

央广网评论道,酿酒行业本身就存在争议,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明确表示,任何剂量的酒精都对健康有害……推荐致力于研究“酿酒”技术的研究人员评选院士,很难代表“科技兴国”的战略方向,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对社会科研方向和院士推荐、评选标准的质疑。

有网民则指出:把院士给酿酒的,的确是欠考虑,毕竟院士后面的科研资源可观,个人认为浪费,应该给基础科学,化学物理生物电子智能医学机械等等,利国利民。

舆论的关注像一只蝴蝶的翅膀,轻轻扇动,气流被扰动,风暴在酝酿,力量在积蓄。2月18日,贵州茅台股价下跌,市值蒸发1633.06亿元。

2月18日,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此事做出回应:

根据院士增选工作相关规定,中国科协提名是院士候选人产生渠道之一,具体程序是经地方科协推荐、中国科协组织遴选、报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方可成为有效候选人。

目前,王莉尚处于地方科协推荐公示阶段,还不是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有“烟草院士”的教训在前,“茅台院士”还能成真吗?我看有点儿悬!

“茅台院士”之后又现“黄金院士”?

2月5日,山东省科协推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山东省科协拟推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人选公示”。

该公示称,经山东省科协推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专家委员会评审,共评选出11名拟向中国科协推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人选,分别是尹学军、田原宇、宋明春、张训华、张学义、陈玉民、胡三元、夏延致、崔洪芝、董双林、董蒨。

其中,陈玉民系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据《公示》显示:陈玉民,男,1961年5月生,安徽六安人,现任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山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他长期致力于矿业技术研发和矿业企业管理,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卓越的战略决策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成功带领山东黄金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跻身全球黄金公司第10位,一度跃居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市值最大企业,获评“中国工业大奖”。他先后获得个人荣誉及奖项50余项,被评为第十一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上市公司最受尊敬企业家”“中国上市公司最具战略眼光董事长”“中国上市公司(20年)杰出经济人物”“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他以第一位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等,在《中国矿业》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此前,贵州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因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称王莉为“茅台院士”,认为其研究领域并无技术含量,并质疑贵州院士推荐过程“举贤不避富”,有失客观公正。

对此,18日,中国工程院回复:目前,王莉尚处于地方科协推荐公示阶段,还不是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我们将继续关注相关情况。

央广网对此评论,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称号。被推荐者都是对推动国家和社会科技进步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而酿酒行业本身就存在争议,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明确表示,任何剂量的酒精都对健康有害。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各国政府采取限制酒精的措施,因为酒精不仅有害身体,还会引发暴力和精神问题。推荐致力于研究“酿酒”技术的研究人员评选院士,很难代表“科技兴国”的战略方向,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对社会科研方向和院士推荐、评选标准的质疑。

茅台集团总工程师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推荐名单的消息引起关注。推荐方贵州省科协工作人员18日表示,此次推选符合院士增补相关流程。
需要指出的是,此事引起关注,正是多年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思想和科技发展成绩深入人心的体现,折射出人们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对“院士”这个国家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奋力追赶,成就世界瞩目,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基础研究底子薄,有些“卡脖子”技术仍在努力突破。在这种背景下,“院士”的推荐、评选应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向相契合。推荐流程当然必须合法,但更应提高站位,站在国家战略高度面向未来,而不能仅从某个区域或某个行业的角度考虑问题。
当然,有关部门之所以会对外公布院士增选推荐名单,其目的就在于接受社会监督。此后,有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遴选和审议。说到底,院士增选是一件专业而严肃的事情,最终还是要由专业人士依法依规作出专业判断。(央视评论员)

有人说,如果茅台酒的核心酿制技术工艺是王总发明的,为啥只能在茅台镇赤水河畔才能酿制?为啥年份酒更贵?难道只是用外围辅助的技术发明专利,让酒的量产增加了或者附加指标改善,就代表酒的核心本质发生根本变化了?
创新的对象是酒,不是房子机器手段流程。茅台酒有今天的地位名气,难道自己心里没数吗?
所以,传统酿造的酒文化,根本就不存在与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的院士内涵对等。为了某种需要突破而钻评选规则空子是要不得啊!

有人提岀,茅台是她发明的?或者她发明了新的酿造方法让现在的茅台比以前更好喝?再说不管白酒质量多好喝白酒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给她还不如给做臭豆腐或者松花蛋的呢。至少这两样东西是我们中国独有的!
还有人调侃,如果,我是说如果万一王莉女士当选院士,想象一下这笑话:人家的首富是贝索斯,贝索斯的亚马逊不仅玩网络科技,更玩火箭和卫星科技。我们的首富是钟睒睒,钟睒睒的农夫山泉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人家市值最高的企业是苹果、微软,我们市值最高的企业是茅台。人家的院士造芯片,我们的院士造茅台。
你说,这笑话大不大?这笑话让饶毅这样的严肃科学家情何以堪?远渡重洋的颜宁又是否会笑得在实验室地板上打滚?
笑得满地找牙……这个国际玩笑开得有点大了!
烟草院士、白酒院士、黄金院士、麻将院士、游戏院士、烟酒院士、酱油院士、重庆火锅院士、陴县豆瓣院士、龙井茶院士、川菜院士、西安羊肉泡馍院士、陕西油泼面院士、兰州拉面院士、浙江金华火腿院士、东北猪肉炖粉条院士………………将接撞而来!
牛年,茅台真“牛”!都有“茅台院士”了?

又有人提问,茅台的科技含量很高的,以后要推出3纳米茅台,直接秒杀荷兰的5纳米光刻机;还有量子茅台,喝一口可以在人体内构筑为生物场能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霸权,破解敌人的军用密码,完成量子通讯。那时,只要我方人员同时喝一口量子茅台,口中念念有词,军事情报就以量子波动形式保密传递,敌人无法拦截更无法破解。还有引力波茅台,暗物质茅台,精细结构常数茅台..勾兑大师爱因斯坦都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99的汗水+百分之1的茅台。
随着烟草以及酿酒行业的加入,也热烈欢迎抖音和快手推荐顶级网红遴选院士,这样大院里就济济一堂,抽烟喝酒,打牌唱歌,金玉满堂,欢声笑语,牛气冲天!
我认为:交叉科学与管理科学倒还是可以的,最好能有个“中国管理科学院”,将这些个“烟草、白酒、黄金”等等行业的管理者评为“管理科学院士”为好!


附:
“白酒院士”为何引争议
中国青年网 02-19 05:48中国青年网官方帐号

如果说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那“院士”无疑是我国科技人才资源配置的“航向标”。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今天,有限的院士名额应该更多地向“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专家倾斜,应当授予真正在科技领域默默耕耘且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

近日,多个推荐单位公布了202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拟推荐名单。其中,茅台集团总工程师被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有人说,这是“酱香型科技”;有人建议,“老干妈也来个院士”;还有人说,此事“杀伤力不大,侮辱力极强”。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10年前的“烟草院士”。“烟草院士”“白酒院士”二者的引人争议之处,其实如出一辙。

2011年,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研究员谢剑平,作为研究“降焦减害”的烟草化学专家,在历经了4年3次提名后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在当时引起了激烈讨论。反对者主要有三条反对意见:一是质疑技术含量,二是吸烟有害健康,三是烟草公司是利税大户、存在“商业入侵科学”之嫌。此事最终结果如何呢?烟草院士虽然争议甚大,但已当选的院士并未撤销,不过中国工程院表示,今后不再受理烟草科技领域候选人提名和推荐。

现在,“白酒院士”候选人引发的主要反对意见,其实也是上述三条,质疑技术含量、酒精有害健康、白酒行业也因利税丰厚而存在“商业入侵科学”之嫌。

这并不是巧合。烟草院士、白酒院士都来自同一个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这种与大众生活十分贴近的传统专业,自然容易招致大众对其科学性的质疑。毕竟,人人都能对食品点评几句,但看到卫星、火箭、超级计算这类科技新闻,大部分人都只会喊“666”并点赞。

从这个角度说,研究卫星可以评院士,研究食品、白酒为何就不能评院士呢?不能搞专业歧视嘛!

但笔者还是认为,白酒专业的人进入院士候选也就算了,还别真的当选院士,因为那样实在不妥!毕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导向问题。

一是入选两院院士是一项崇高荣誉,对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都有极大影响。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被推荐者基本都是对推动国家和社会科技进步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如果说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那“院士”无疑是我国科技人才资源配置的“航向标”。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今天,有限的院士名额应该更多地向“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专家倾斜,应当授予真正在科技领域默默耕耘且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虽然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白酒行业也是纳税大户,但人们显然更希望其他利国利民的科技领域得到激励与扶持。

二是院士评选应尽量避免金钱和权力的干扰。过去一段时间,个别有头衔的党政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当选院士,曾引起过普遍质疑,被认为挤占了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发展空间,有“鸠占鹊巢”之嫌。2014年的两院院士大会,曾修改相关章程,强调坚持和突出院士增选的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自那以后,党政干部当选院士被遏制。同理,如果财大气粗的企业意图推动培养其在院士领域的代言人,那极有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也需要警惕。

当前,中国制造业和中国科技正面临着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艰巨任务,我们支持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定位,希望院士评选为中国科技发展树立良好导向。


附:
“茅台院士”王莉往事:称“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喝” 被称“茅台风向标”
02-20 11:45中华网财经帐号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栏目 文|雅欣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逢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幻境一梦,无意间道出了“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探春的命运。 作为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庶出妹妹,贾探春一生精明能干,不仅工诗善书,更有经世致用之才,成为了曹雪芹笔下具有出色管理才能的杰出女性代表。
与后世读者多偏爱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不同,王莉却独爱贾探春。
“吾心独许探春,在时代的宿命里做着自己尽力的抗争。虽说是一帆风雨路三千,却终究潇洒道得:‘奴去也,莫牵连!’”
2013年4月,身为茅台总工程师的王莉在其个人微博上的一番感悟,如今看来,大有深意。
如果没有这场被推举院士的风波,或许很少有人知道王莉,一个已经陪伴了茅台27年的女人。

与探春远嫁一样,王莉也曾因为爱情来到贵州的边陲小镇,但比探春幸运的是,王莉没有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更能够在个人事业上大展宏图,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基层科研人员,跃居为世界四大名酒的总工程师之一。
酒行业有一句俗语:“流水的董事长,铁打的总工”。2011年,王莉正式出任茅台总工程师,一干就是十年。而这十年间,茅台董事长历经三朝更迭,从袁仁国到李保芳再到如今的高卫东。

凤凰财经研究院酒业专家委员会专家欧阳千里告诉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在酒行业,总工程师要比董事长、总经理的地位更高,因其掌握着与产品相关的一切技术,甚至可以被视为是一家酒企的“灵魂人物”。 那么,稳坐茅台“核心”十年之久的王莉,为何会因院士推举备受争议?物议沸腾的背后,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01.偶然与白酒结缘被称“茅台风向标”
回顾王莉的“院士”之路,则要先从王莉与白酒充满偶然意味的缘分开始说起。

1994年,刚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专业毕业的王莉,被分配到茅台科研所工作。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不会喝酒更不懂品酒的王莉并没有事业上的野心,用她的话来说,指引她一个西北人来到西南深山中的茅台来,完全是因为爱情。 但命运却好似偏爱王莉,因为27年前的茅台,正在“技术流”季克良的带领下大兴酿造工艺研究,作为科研一线员工的王莉因此整日忙碌在茅台酒的成产线上,跟随酒师钻研酿造里的门道。

转眼间,时间来到千禧年。王莉再次迎来命运的眷顾。随着白酒国家评委选拔考试的重启,在茅台一线研究了六年的王莉因为色谱分析专业背景被领导推荐进入选拔并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与酒有关的荣誉称号——国家白酒评酒委员。
此后,拥有技术优势的王莉在茅台的发展顺风顺水——从技术中心副主任、副总工程师到成功“转正”,王莉用了12年。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查阅贵州茅台官网发现,在茅台目前的领导班子构成中,现年49岁的王莉是九位集团领导成员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女性,与其并肩的包括贵州茅台履新即将满一年的新任董事长高卫东以及总经理李静仁等人。

根据王莉的微博,2013年7月16日,有网友在微博问王莉:“您是茅台的品酒师傅?”王莉回答:“师傅担不起,品酒是工作职责的一部分。”
而在评论区,面对网友的发问:“作为调酒师,你当天的心情因素会不会影响那天调酒的口味与品质”,王莉则回复表示:“心平气和是从事任何工作和活动的前提”。
另一位网友则评论道:“她是我们茅台的风向标。”
翻阅王莉的微博可以发现,除了对工作相关内容的更新外,王莉还时常通过微博抒发内心情感。

从寥寥数语中不难看出,早年间的王莉是一位颇具文艺气质的女性。
而关于人生价值与个人命运,王莉也有自己的解读。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王莉曾表示,不管是哪个岗位,“到我白发苍苍那一天,回头看我这一生,人生价值能够体现,没有虚度就可以了。”
她也曾对《红楼梦》颇有研究并转载网络评论,认为“每个在看《红楼梦》的人同时也都在《红楼梦》的故事中,背负着自己的宿命,最终走向自己的命运。” 除此之外,王莉还曾在2013年转载过一篇名为《马云:告别后请忘了我》的文章,并引用《道德经》评论道:“功成名遂身退,归隐平凡与自然,境界。”

02.白酒行业不能出院士?舆论风暴直指三点

无论是从王莉在茅台的履历还是口碑看,这位27年的“老臣”确有资格被茅台视为不可多得的企业人才,自然也有“资本”争取更多的荣誉。
2021年伊始,王莉就率先荣获了贵州省首批“优才卡”。
根据资料,“优才卡”由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首批发放对象主要是“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或有关奖项获得者、贵州省核心专家。

虽不知王莉是以何种身份获此殊荣,但不难看出,除了在茅台企业内备受重视外,王莉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贵州省的官方认可。
这之后,便有了被贵州省科协推荐为“院士”候选人的故事。

2021年除夕当天,微信公众号“科奖中心”率先公布了《2021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公示名单》。在这份涵盖了103人的名单中,就包括王莉,其被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单位为贵州省科协。

随后的正月初六,贵州茅台官方微信号转载了这一消息,并写道:“一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是我国科学院最受关注的一件大事,能够入选两院院士,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也是对他们过去为科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
与此同时,文章中还用不小的篇幅介绍了王莉的背景和其对事业的追求——“王莉作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中国酒业大师、首席白酒品酒师、中国评酒大师。在获颁‘贵州省省级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时,王莉曾表示,作为技术行业的一名技术人员,将继续发扬勇于奉献、攻坚克难、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努力建设一支更为强有力的工匠队伍和技术人才队伍,助推茅台高质量发展。”(注:“贵州省省级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即上文所述“优才卡”)

从茅台的宣传上不难看出,头顶多个头衔的王莉在“茅台人”眼中值得被称一声“院士”,但舆论却对此并不买账。
有网友评论道:“大名鼎鼎的中国品牌,普通人却喝不起。工程院院士是全国人民敬仰的科技泰斗,一个白酒企业,茅台何德何能,当授如此殊荣?”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查阅公开资料发现,“院士”作为世界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在我国具备极高的选择标准和条件。

一般来说,只有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才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共有两院院士1755人,其中包括耳熟能详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疫情期间首当其冲奔赴武汉的钟南山院士,以及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李兰娟院士等人。
而另一方面,2015年凭借发现青蒿素抗疟功成为中国问鼎科学类诺贝尔奖第一人的屠呦呦则曾多次落选,至今仍无缘国内院士殊荣,由此也侧面印证出我国院士的当选之难。

对此,欧阳千里在接受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的采访时表示,我国的评判标准没有诸如“论文发表量”、“科研成果数量”等硬性指标上的要求,虽看似比较模糊,但却是从多个维度的综合性判断,因此评判起来更为严苛。
而在欧阳千里看来,“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单位也是中科协在评判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推荐单位的属性会在选择候选人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影响,而由更权威的推荐单位推荐的人选会加分。”

欧阳千里告诉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中国科协曾于2015年实行地方科协与行政机关脱钩的试点通知,“地方科协脱钩后即成为民间组织,施行自我管理,几乎没有行政意志。而不脱钩则代表仍是官方组织,会接受有关部门指导及管理,甚至还是事业或公务员编制,具有行政意志。”
仅从这一角度看,欧阳千里所言与不少舆论所担忧的原因不谋而合。茅台作为贵州省的纳税大户,可以说承载着省内经济的发展重任,“茅台人”当选院士,有没有其他因素?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查阅贵州省科协官网,未发现有关“脱钩”的公开动态。而根据《科技日报》,贵州省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回应舆论质疑时表示:“我们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推荐工作,完全没有问题,完全问心无愧!”
但上述负责人的回复并未堵住悠悠之口,舆论争议的另一个点聚焦在候选人的“含金量”上。

根据申报材料,王莉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累计申请国家专利53项,发表论文近30余篇,获各类专业科技奖项20余项。
与此同时,有网友搜索出了王莉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发现大部分论文都发布在了一本名为《酿酒科技》的期刊上,而这个期刊的主办单位之一则是贵州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
出自贵州的人才在饱含“贵州”基因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样的巧合不免令人联想,王莉的论文发表是否也曾“借了东风”?

而除了候选人的科研实力与茅台的背书外,欧阳千里对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表示,公众对于“茅台院士”的第三个质疑点在于,对于酿酒行业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来说,行业本身承载的科技含量是否足以让本行业的科研人员参与院士的评选?
对于这种公众质疑,欧阳千里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酿酒是准入门槛很低的行业,而且是被人看轻甚至瞧不起的行业”,欧阳千里表示,“但事实上,酒业酿造过程中的科研力量始终贯穿。以酿酒高粱为例,郎酒与四川农科院合作培育‘郎糯红19号’,支链淀粉含量95%以上,远高于其它地区的65%至81%;以酿酒菌种为例,牛栏山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多年,2012年将大曲随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跟踪大曲中的微生物种群及酶活性;以智能酿造为例,劲牌公司酿酒已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及智慧化,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曾给予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鉴定结论。”
而茅台酿造中的科研,相关资料显示,王莉曾于2010年主导开发了“白酒风味物质剖析及应用建设”项目,首次运用风味化学的思路研究酱香型白酒,该项目直接促成中国白酒169计划的产生和发展,为行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专有技术4项,国家标准1个,企业标准2个。

03.院士之路就此终结?
业内:当选概率极小,但茅台不是输家

舆论迅速发酵之下,官媒和各方纷纷发声。事已至此,不少人好奇这件事接下来将走向何方,王莉是否会像当年“烟草院士”一样顶住舆论压力,还是就此终结?
对此,中国科协相关工作人员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此事目前还处在贵州省科协的公示阶段,待公示结束后,贵州省科协还会根据反馈的情况组织专家进一步审核。审核结束后,才会通过相关渠道报送至中国科协。

而欧阳千里对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明确表示,王莉成功当选院士的希望极其渺茫。“有争议的事茅台从来不干,多年前的国酒商标就是先例。除此之外,白酒和烟草在中国承担的使命不一样,自然结局不一样。”
但欧阳千里认为,这次风波对已经高度市场化的白酒行业和茅台来说,并不是坏事。“白酒行业已经高度市场化了,这件事令更多人对酿酒工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行业发展不失为是一种推动。”
而对于茅台,欧阳千里则笃定表示,“我认为茅台不会就此事进行发声,茅台人当不了院士,其他酒企更不可能有机会,所以这件事对茅台来讲没有任何损失。” 事实上,今年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于元旦就已启动。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中国科学院2021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为73名,而王莉被推举进入的中国工程院则拥有88名院士增选总名额。

对于提名,中国工程院曾表示,在坚持标准和条件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对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工程科技一线及民营企业专家的提名,对优秀中青年专家的提名,对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以及本学部增选优先支持专业学科专家的提名。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通过查询两院院士候选人公示名单(不完全统计)发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已有79个名额公布,涵盖了来自国内医药、物理、煤炭、石油、农业、有色金属、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人才,其中就包括新冠疫情期间曾多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疫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名单第78位)。 而在名单中,与王莉背景相似,同样来自白酒行业的候选人却再无他人。

不过,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梳理资料发现,2009年,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曾被推选为工程院院士,其早前研究方向主要为香料及食品添加剂,自2011年起转向白酒,可以说是广义上的“白酒院士”第一人。
值得注意的是,孙宝国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力挺“白酒”。
2020年1月,孙宝国在“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表示,从健康的角度讲,中国的白酒是所有的蒸馏酒当中对人体健康最有益的,涵盖了3000多种微量成分。
2021年初,在一档节目中,孙宝国再度称赞白酒的养生功效,“天天喝对身体健康会有一个非常好的调节作用。”

04.会讲故事的茅台,又一次“教科书”级的营销?

为何“白酒院士”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注意到,物议沸腾声中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核心争论点——茅台。
众所周知,在中国,“茅台”二字早已超越了一款白酒的名字,化作了某种符号。 从贵州一个边陲小镇上发展至今,无论是在人们的推杯换盏中,还是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茅台早已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民之光”,并通过一个个故事勾勒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江湖,甚至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信仰”。

茅台究竟是如何“神化”的?
寒婆岭下,赤水河东,茅台酒的发源地茅台镇就坐落在这里。
作为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茅台镇比贵州省其他地方的地势都要低很多,而凭借倚靠河谷的天然优势,茅台镇的温度又要高于贵州其他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当地独有的糯高粱,使得令这里成为了天赐的酿酒地。

相传,在茅台镇还未被赋予“使命”之前,曾在一年的除夕夜天降大雪,住在镇上的李姓青年,因善意收容了一位过路老妇人,并在除夕夜的梦中得到仙女的指点。醒来后,青年发现家中整齐温暖,似无人来过一般,而门外也像换了个世界,风雪消逝,留下一条酒香四溢的蜿蜒小溪。

此后,当地人就用仙女赐予的河水酿酒,而这段神话也被视为是茅台“飞仙”图案商标的由来。
而除了“香从古来”的神话传说外,现实中的茅台也满是精彩。最知名的,当属茅台瓶身上关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碎惊万国”的故事。
据传,1915年,远赴美国旧金山的茅台酒作为中国的展品之一被放置在农林馆内,一直无人问津。随着评奖即将结束,工作人员在搬运茅台酒的过程中不慎摔碎了一瓶,顿时酱香馥郁,进而博得关注并最终夺魁。

然而,据2015年《长江商报》报道,1954年,茅台酒瓶背标上写着“解放前曾在巴拿马赛会评为世界名酒第二位”;1984年,其背标文字又变成“一九一五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直到2003年的新版背标上,才现了“金奖”的说法。 由此可见,茅台关于自己百年前得奖的准确性说法并未统一,而这也引发了五粮液、衡水老白干等知名酒企的集体声讨。

争议越来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大。尽管后来茅台时任厂长季克良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曾坦言:“有的说金奖,有的说是二等奖,具体的,因为我们是后来人,奖章奖状也没有了……”,无法自证获奖一事的真实性,但这并没有妨碍茅台在中国及世界白酒界的走红,反而成为了茅台营销的一大“利器”。
尝到甜头后,茅台仿佛找到了“用故事走向神坛”的捷径。

2002年,季克良曾公开抛出“茅台可以保肝、护肝”的功效,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方表示,“啤酒说自己是液体面包、红酒说自己是液体蛋糕、威士忌说自己是生命之水,能够喝出健康。我们的茅台同样是能喝出健康的,它是有机食品,适量饮用有益健康”,再次引发争议。
随后,茅台被质疑其“护肝论”涉嫌学术造假,并遭到五粮液董事长王国春的炮轰,“茅台宣传它的酒能保肝、护肝,这很不道德”,“茅台酒说自己酸度高,是其它酒的3到4倍。如果说酸度高对身体好,那么不如买山西的老陈醋,老陈醋的酸度更高。”

但不管怎样,“保健神话”和竞品赤裸裸的“打脸”,又一次令茅台声名大噪。而从“国酒”到“离开茅台镇生产不出茅台酒”,接连不断的噱头更是让这瓶由酒精和水混合而成的白酒仿佛成为了“神水”,并传导到茅台的酒价和股价上。
据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不完全统计,1981年,53°茅台酒的国家核定的零售价为7元/瓶,1988年国家核定的零售价为140元/瓶,1990年-1999年间,53°茅台酒的零售价基本平稳维持在200元左右。

进入2000年,茅台零售价开始持续蹿升,仅今年春节期间,以1499元/瓶的价格购买53度500毫升飞天茅台几乎成为了不可能的事,而茅台的各种“周边”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飘带一根2元,原装酒杯一套30元,绷带一条15元,手提袋一个100元,纸箱更是被炒到了500元一个。
股价方面更是不用多言——毕竟,茅台的市值已经成功超越了深圳2020年GDP,并被网友戏称为“中国第三大城市”。

而如今,“茅台人”当院士又被不少人视作是茅台又一次“教科书”级别的营销。
在欧阳千里看来,消费者之所以如此反感此事,无非是因为其背后的茅台,一直以来给人以“特权”的印象。“推杯换盏中,只要端起茅台,仿佛酒桌上的人们一瞬间就拥有了特权,这就是茅台一直以来营销价值的体现,茅台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款高端的社交产品。”

遥想2011年,季克良曾对茅台的火热表示过担忧:“茅台的热销,算不算是一种泡沫现象?如果是,泡沫到底有多大,又会在什么时候破裂?”但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持表示从未把茅台定义为奢侈品,并主张“要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
然而十年后的2021年,显然茅台已经成为了白酒界的奢侈品,老百姓们不仅鲜少有人喝得起,甚至连“周边”也望洋兴叹。
当茅台早已站稳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并造富了一批又一批人之后,等待它的前路,是否就是季克良口中的“泡沫”?


附:
茅台总工提名院士真“醉了”?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很关键
时代周报 02-18 21:47时代周报官方帐号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蒋光祥

茅台总工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无疑是这个春节备受关注的焦点。

贵州省科协推荐茅台集团总工程师王莉和另外3位候选人作为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省候选人,消息随后引起广泛关注。贵州省科协在2月18日回应称,“对于大家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虚心倾听、认真研究。同时,也恳请大家理解,针对科研领域和科技人才范围广泛的这一特征,我们将严把推选标准,严控推选流程,进一步提高推选工作质量。”此前,贵州科协曾表示,相关评选符合所有法定流程。

中国科协表示,目前仍处于贵州省科协公示阶段,待公示结束后,贵州省科协会根据反馈情况组织专家进一步审核。待审核结束后,才会通过相关渠道报送至中国科协。

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则向媒体表示,根据院士增选工作相关规定,中国科协提名是院士候选人产生渠道之一,具体程序是经地方科协推荐、中国科协组织遴选、报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方可成为有效候选人。该负责人称,“目前,王莉尚处于地方科协推荐公示阶段,还不是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我们将继续关注相关情况。”

综合上述各方回应,不难捋出,茅台集团总工程师王莉目前仅处于公示期,其是否有资格参评院士还是未知数,后续能否在国家级层面的拟推介对象选拔中胜出,成为院士候选人乃至获评院士,还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情。

很多网友在舆论中俨然将王莉作为院士候选人甚至是新当选的院士——“茅台院士”进行抨击,可谓是冲动。要厘清这一舆论焦点,需要解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在王莉成为院士候选人乃至获评院士之前,她是否有资格成为贵州省拟推荐对象?也许在不少网友看来,酿酒行业并无技术含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到酿酒,也还是光膀掀大锹,光脚踩酒曲的操作方式。但在茅台集团与贵州科协看来,酿酒尤其是酿造“国酒”,显然不是这么一回事。

王莉作为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主持并参与茅台酒风味物质研究、原料及器具中食品安全指标分析方法的开发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行业和贵州省级奖项。同时,她个人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中国酒业大师、首席白酒品酒师、中国评酒大师。地方科协将这样的优秀人选作为推荐对象,并非不无道理。

假设王莉并非在茅台集团工作,仅是作为生化微生物、分子催化领域的专家成为院士候选人进行公示,可能连被人注意的机会也不会有。从这一角度来看,王莉作为地方拟推荐参赛人选,履行相关法定流程,其个人本不应承受这么大的舆论压力。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贵州推荐了看来很厉害的院士候选人,到国家级院士选拔层面,是否还能保持优等评级?对于国家级院士评选标准之严与负责院士评选的专家专业水准之高,几乎没有质疑的必要。

网友所关注的是茅台集团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这到了国家级层面,更是没有用武之地。从这一角度去反推,贵州科协在报送院士推荐人选时,有无按照最优标准来选择、有无认真推敲研究,以确保推荐人选的竞争力,是值得其深思的问题。茅台总工当然可以推选,但这一推选工作质量是否有提高的空间,贵州省内外,皆可见仁见智。

回答完上述两个问题,网友对“茅台院士”的争论基本可止。



附:欧阳千里:酒业该不该拥有“院士”?
来源:凤凰网财经02-19 14:30
文 | 欧阳千里 凤凰财经研究院酒业专家委员会专家

茅台无“小”事。茅台成为A股之王后,其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解读,给全民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到“一酱功成万股枯”,小到“抢购1499元平价茅台”。

近日,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由贵州省科协推荐备选中国工程院增选名单。消息一出,备受业内业外关注,几乎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热点“白酒院士”。

故事倒着讲,效果不一样。王莉女士就职于某个大学或研究所,其主持参与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行业和所在省份奖项。其科研成果被某个千亿级企业应用于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恰逢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所在省份科协根据现有的规则,推荐其进入中国工程院增选名单。经过层层评审,其增选为两院院士,后被该千亿级企业聘为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这个故事,如果真实发生,妥妥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

故事正着讲,反而不励志。某个千亿级企业的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曾主持参与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行业和所在省份奖项。恰逢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所在省份科协根据现有的规则,推荐其进入中国工程院增选名单。如果该企业来自医药、科技甚至AI等行业,大概率能够得到公众认可。很可惜,该企业来自酒水行业,是白酒行业中的茅台,于是被“喷上”热搜。

舆情滔滔,不仅要把“八字还没一撇”的院士撤掉,还要把白酒甚至酒业推到“风口浪尖”。

先讲舆情怎么产生的,再讲酒业该不该拥有“院士”。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酒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是从未改变的“古法酿造”,当然大多数酒企也是这么宣传的。一个吃祖宗饭的行业,怎么能去斩获“院士”的荣誉呢?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酿酒是准入门槛很低的行业,而且是被人看轻甚至瞧不起的行业。如此低门槛的行业,怎么能去染指“院士”的荣誉呢?

在大多数人看来,酿酒是个没有科学技术含量的行业,出现“院士”是“事出反常”。再加上,院士增选名单是茅台总工,更让人怀疑是平台/资本的力量甚至利益输送。

要知道,国内10亿网民,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不到20%,绝大多数网友的学历在初中学历以下。在这样的认知条件及网友学历结构下,产生舆情是理所应当的。

酒业该不该拥有“院士”,应该有,但不是现在。

广义的讲,酒业有没有院士,真有。谁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其近年来活跃于酒业。

狭隘的讲,出自酒业本身的院士,还没有,但迟早会有。万亿的酒水行业,高校、研究所的科研力量远远不及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头部企业,故而酒业的话语权长期掌握在名酒企业,而非高校、科研所。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款酱香酒的好坏,消费者更愿意相信茅台、郎酒的总工,而非高校、科研所的教授。

如今的酒业酿造,与百年甚至千年以前相比,匠心酿造魂尚在,科研力量穿始终。以酿酒高粱为例,郎酒与四川农科院合作培育“郎糯红19号”,支链淀粉含量95%以上,远高于其它地区的65%至81%;以酿酒菌种为例,牛栏山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多年,2012年将大曲随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跟踪大曲中的微生物种群及酶活性;以智能酿造为例,劲牌公司酿酒已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及智慧化,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曾给予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鉴定结论。

那茅台的科研呢?资料显示:王莉主持开展“白酒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项目,构建和提升企业农残检测、重金属检测、塑化剂检测等方面的能力,在业内率先构建对传统白酒科学分析认知体系;王莉主导开发“白酒风味物质剖析及应用建设”项目,首次运用风味化学的思路研究酱香型白酒,该项目直接促成中国白酒169计划的产生和发展,为行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想必还有更多,只是有些并未公布。

酒业怎样才能诞生名正言顺的“院士”呢?对酒的科研、微生物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酒上,二应该借助人才、资金、资源等优势,将科研、研究的成果向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方向拓展。举个例子,在酿酒的菌种中,有一种“红曲菌”,日本研究人员相信其有降低血胆固醇、血糖、血压甚至防癌的作用。

后记:
院士推荐举贤不避亲仇,有着系统而完善的机制,相信公众的监督会使评选更为客观、公正。王莉符合条件就应该成为院士,不能因舆论滔滔而影响评选;王莉不符合条件就应落选,不能因千亿茅台而开绿灯。

酒业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万亿的酒业,当自信自强,应从今日始,而非今日终。

王莉简介:
王莉,汉族,1972年10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专业,现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研究员,研究方向: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茅台集团官网消息显示,王莉主持并参与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行业和贵州省级奖项。2019年3月,以其名命名的“王莉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茅台集团总部揭牌,这是贵州省迄今为止唯一一家白酒品评勾调方面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根据官方发布,王莉1972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专业。现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白酒评委,国家酿造高级评酒师等荣誉称号。


附:茅台院士要来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评不上?
02-21 8:20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一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已启动!
今年两院院士增选总人数不超过16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3人,工程院院士88人。
目前,已经有多个单位公布了今年两院院士推荐候选人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有一个人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

这个人就是王莉,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
前几年的时候,时任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的谢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曾惹起了巨大争议。
如今,除了“烟院士”,“酒院士”也要来了?
看完“白酒院士”的新闻后,突然想起了我国一位顶级女科学家李爱珍。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李爱珍的名字,但她是实打实的一位顶级科学家,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泰山级人物。

1958年,李爱珍从复旦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
为了国家需要,她的研究方向从冶金转到了半导体,主要领域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方向。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一直就分子束外延设备对我国实施禁运。
在这种局面下,李爱珍带领研究团队做出中国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设备,直接迫使西方国家取消禁运,这个成就对中国意义非凡。

在研究期间,李爱珍获得了21个专利和1个国际发明展银奖。
2003年,李爱珍当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
2005年11月,李爱珍又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
在其专业领域内,李爱珍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其实力可见一斑。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顶级科学家,却曾四次申请院士均被拒。
前几次拒绝理由是“能力不够”,最后一次的理由是“年龄太大”,这意味着李爱珍从此不能再申请院士了。
而最令人意外的是,2007年,美国抛来橄榄枝,李爱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爱珍比“白酒院士”差在哪?
李爱珍的经历令人唏嘘,如今看到“酒院士”要来了,所以很想知道,李爱珍到底比“酒院士”差在哪里呢?

王莉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茅台工作,现任茅台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
李爱珍复旦大学毕业,毕业后在上海冶金所工作,然后公派出国做访问学者、访问教授,是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看荣誉,王莉的荣誉有国家白酒评委,国家酿造高级评酒师。
李爱珍的荣誉则是数不胜数,说一个最低调的吧,先后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奖16项。
看科研贡献,有人说白酒也属于食品加工或者微生物发酵领域。
但是从王莉的经历中,没有看出来任何在科学领域的贡献,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新发明或贡献。
李爱珍呢,光是带领科研团队,突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就足以令人热血沸腾了。
那到底差在哪呢?
答案或许是“背景”,茅台集团是著名酿酒企业,市场地位极高,A股市场老大,贵州连续3年纳税第一。

在这种背景下,茅台集团总工程师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好像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想想“白酒院士”,再想想四次申请院士都被拒的李爱珍,觉得侮辱性极强。
对我国科技进步有巨大贡献的李爱珍四次申请院士都被拒,而致力于研究“酿酒”技术的研究人员入围了。
这不得不让人对社会科研方向和院士推荐、评选标准提出质疑。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称号。被推荐者都是对推动国家和社会科技进步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
而酿酒行业本身就存在争议,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明确表示,任何剂量的酒精都对健康有害。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各国政府采取限制酒精的措施,酒精不仅有害身体,还会引发暴力和精神问题。
研究“酿酒”技术的人员评选院士,很难代表“科技兴国”的战略方向,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对社会科研方向和院士推荐、评选标准的质疑。
另外,茅台集团是著名酿酒企业,市场地位高,在贵州连续3年纳税第一。
在此背景下,茅台总工程师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也是一个容易引发议论的焦点。

推选有没有被科研成果之外的市场因素影响?倘若当选,最大得益者是不是其供职的酿酒企业?
院士的评选标准应看科研水平,不应被其他因素左右,如利益、背景、关系等。
如果“白酒院士”真来了,这会让多少数十年如一日搞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寒心?

说起院士,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诺奖得主屠呦呦、另一个的女科学家颜宁。她们两个也是因为院士评选引发了无数争议,但与“白酒院士”不同的是,她们是因为没有被评上而让人遗憾惋惜。

众所周知,屠呦呦因分离出青蒿素而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本土中国人,而青蒿素则是一种抗疟新药,她的成就足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但令人遗憾的是,就这样一位科学成就举世瞩目的伟大学者,却在院士评选过程屡次失败,让人分外痛心疾首。

颜宁的境遇同样令人惋惜,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的得意学生,其一直致力于生物科技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誉盛名。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如此,她在国内也没能评上院士称号。但戏剧性的是,就在她出国后不久,立即就在美国当选为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写在最后:
屠呦呦、颜宁这样的科学家评不上院士,而一个研究白酒的“酱香型科技人才”却能经历层层选拔,被省科协推举入围院士候选人,这种连普通人都能看出问题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现阶段的人才评选机制出现了问题?

我们常说清华北大及一些顶尖高校的毕业生,毕业之后都选择去国外发展,白白浪费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他人做了嫁衣。

而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除了学生个人的原因以外,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人才评选机制是不是也为他们出走国外添了一把“火”?


附:如果茅台王莉当选院士,那饶毅和屠呦呦不当也罢!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02-22 09:11科技达人

继烟草院士后,茅台也要出院士了?

当茅台也要出院时的时候我真的是五味陈杂,酱香型白酒就是院士?除了茅台,某地区的黄金董事长也被推选为院士,更为重要的是觉得该董事长带领某黄金集团成为了全球公司前10名。
我真的是无语了!

什么是院士?或许是支持走科技创新的倪光南,也或许是国难当头力挽狂澜的钟南山,亦或是解决华夏儿女温饱问题的袁隆平,如果酱香型白酒就是院士,那么清香型呢?老干妈算不算?十三香可不可以?

酱香型院士

茅台首席质量官王莉入围两院院士候选人,当然还有某黄金集团的董事长。

咱也不懂黄金、酱香型中间含了多少科技成分,也不好评论,但这似乎已经不是第一次,据说是“严格遵循标准推荐”。

其实,在此之前就有“烟草院士”谢剑平的事情发生,不少人表示这是要让中国几千年的烟酒文化发扬光大是吗?酱香型科技,引领世界。现在国内被芯片卡脖子,难道是用烟酒来麻醉对方?沉迷于吃喝享受,就会放松制裁?

但似乎就是你反对是你的事,我推荐是我的事,当烟草院士尘埃落定,那么黄金院士、酱香型院士也将势在必得。这是镀金呢?还是赚噱头呢?

饶毅和屠呦呦不当也罢!

之前总以为当选院士很难,但现在看来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只是为饶毅和屠呦呦感觉到可惜。

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多次参选院士却一直无望,很多网友表示如此作为不知道今生是否还有机会,但在大家心中,她当之无愧(英国对她评价很高,比肩爱因斯坦)。

海外归来竞选院士的饶毅,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后来便表示再不参与院士竞选。

去年因为国内某大学获得六千万的财政拨款(清北下调几个亿,所以这六千万就显得比较多了),又因为华为在此院校设立了鸿蒙班,所以有网友扒出任正非早年前说的话,要让“自家养的鸡回到自家窝里下蛋”,但近年来为啥留不住人才,为啥老美比较有作为的科研人员中国人占多数?看一下颜宁的遭遇就知道了,在国内得不到院士待遇,在国外被捧上天,是我们的要求太高?还是国外水平太低?

左手抽烟,右手喝酒,大金链子小金表,好不快活,如果这就是院士,那饶毅和屠呦呦不当也罢,毕竟实力不对等!

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科技

依然记得去年国内不少科技巨头入局社区团购,那叫一个火热,都开始跟老百姓抢白菜生意了,国内某知名媒体更是痛批,表示国内科技巨头手握大量数据,不去做科研,不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反而是争夺那几棵白菜的生意,这是一个科技发展大国应该有的样子吗?

看成群结队的外卖,朋友圈的砍一刀,或许俞敏洪说得更对“中国遍地都是投机商,哪有什么企业家呢?”

反观华为,在芯片困难之下寻找出路,哪怕是卖掉荣耀,在芯片断供之下建厂、科研、招聘、去院校谈合作,更有年事已高的任正非下到矿井之下考察5G调试!

我们需要的是科技创新,需要的是打破外国垄断,实现国产自主化,在今后科技领域能够有一席之地,酱香型院士、黄金院士可以担当吗?难道到时候递上一根烟喝上一口小酒?

别让真正有科研贡献的工作者寒了心!如果这就是院士,不要也罢!


附:承载利益太多,滋生“学阀”现象:中国“院士”该祛魅了
原创 半月谈记者 半月谈 2021年4月11日

上篇:院士帽不可承受之重
半月谈记者

“烟草院士”引起争议10年后,“白酒院士”与“黄金院士”再次引发关注。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院士头衔经历数十年沉淀,备受社会尊重与期待。在公众认知里,科研工作者迈入院士殿堂,既要“学高为师”,也需“身正为范”,要经受住多方面的考量与约束。

1.金字塔尖的风向标指向哪?

酿酒工艺的技术含量究竟有多高?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一位专家表示,酿酒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门类,体现着工艺的沉淀与创新,毫无疑问具有技术与产业价值。同时他也认为,酿酒是我国较为成熟的传统工艺,其在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工程科技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国酒”茅台在酿酒方面有没有取得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由于没有得到有关机构的正面回应,这个问题引发了专业人士对“白酒院士”的质疑。更广泛的争议在于,酒企工程师有没有资格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需要考量社会各界对于院士的一贯认知,涉及院士评选标准与制度的合理性、导向性问题。

除了“学高为师”,人们对院士级别的科学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更高的期待,比如钱学森、邓稼先、茅以升、童第周等院士“身正为范”,展现出家国情怀、精神意志与道德情操,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激励年轻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石英认为,单从科技角度考量,我国两院院士不仅要在专业技术、行业培育、地方发展领域颇有建树,更要体现于关乎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等基础学科、前沿领域。

白酒市场虽然庞大,但在多数人心目中,喝酒和抽烟一样,并非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认知下,且不论学术高度,单是白酒产业属性、“天价酒”状况频出,就与人们印象中的院士气质格格不入。

站在我国科研体系的金字塔尖,院士是科研资源分配、科技人才风格形成的风向标。当前,国家诸多卡脖子技术处于攻坚关键期,院士遴选理应体现学术导向,选拔顶尖人物攻关重大科技问题,而非产业导向、市场导向,把名额交由“纳税大户”。

2.院士等于“聚宝盆”

喜欢抛头露面,为企业站台,活跃于各类会议论坛,在非自身专业领域发表言论、误导公众……院士“走穴”现象曾经引起舆论哗然。对此,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限制院士获取非正当的经营利益。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变革进一步加速,作为科技领军者的院士不断靠近产业前沿,其头衔与名利挂钩的脉络也不断延伸拓展,“含金量”十足。

国内城市掀起的“抢人大战”中,院士作为顶尖人才、引才政绩的标志,往往能得到上千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其个人还能以“一人一议”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价值等同于数百万元,并享受顶尖档次的医疗保健待遇。

东部某县集聚的院士工作站将近20个,号称引进的两院院士超过30名。当地建设的院士专家科研创新主平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集纳学术研讨、项目引进、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还以某度假区为核心,具有“休假疗养总基地”功能。

科创板一家企业创始人对多国院士体系有过比较。他认为,国内院士评选的问题是利益与评选制度不对称,院士头衔意味着直接、丰厚的物质利益:一是院士身份与行政级别直接挂钩,并配有相应的高标准生活保障;二是在科研资源、学术话语权方面,院士也承载诸多利益。

“一个单位如果有院士,就等于有个聚宝盆。”贵州省一名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学者说。在申报项目和课题时,如果抬出院士头衔,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院士评选中,很多单位非常积极,甚至想方设法找关系。

与丰厚的名利挂钩,促使院士评选竞争异常激烈,关注度高,争议不断。东北某研究机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受访者认为,对院士评选结果的争议不仅是在今年,此前有多次事件在学界关注度较高,比如,国内科学家评不上院士,但其科技影响力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评上外国院士,再“出口转内销”。

3.“唯院士”与“学阀”问题亟待破解

浙江一家集成电路企业创始人2018年回国创业,在项目申请优惠政策过程中,地方政府按照惯例,邀请了多位院士进行现场答辩把关。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有的院士年近九旬,已经长期不在科技和产业一线,只凭头衔硬,就被视为产业布局权威,决定政策资源走向。还有院士与项目专业并不对口,甚至说出“外行话”。

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多位学者除了表达对“唯院士”现象的担忧,还提及“学阀”现象。容易拿到重大课题,组织庞大团队,滋生“近亲繁殖”,甚至诱发学术界的半商业行为……院士头衔捆绑了过多的利与权,容易滋生利益驱动、结构僵化的“学阀”现象。

“局外人看是专家评选,实际上背后大家都清楚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肯定能上。”山东省一位学者坦言,院士评选需要排除“学阀”作祟,消解“花钱跑院士”“背靠大树好乘凉”等乱象。

一名院士能影响一批学者,甚至整个学科的学术风气与活力。对院士需要有德才兼备的规范与考量,既要领军科技攻坚,也需带头营造蓬勃清朗的学术空间。与利权过度挂钩,导致有些院士行为走偏,与当初搞“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院士在享受便利、资源的同时,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一旦评上院士,就能跻身学术和道义制高点,即便出现学术、行为不端,惩戒也相对轻、相对隐蔽,宜着力从制度上填补盲区。(采写记者:陈芳 方问禹 熊琳 孙飞 闫祥岭 向定杰 孙正好 孟含琪 夏天)

下篇:回归“院士”初心
半月谈记者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还是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院院士展现出的专业与风骨,在历史和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院士制度改革引发广泛关注的背后,隐含着公众对院士的美好期待。

北京、广东、山东、贵州、陕西、海南等多地受访两院院士、科学家及高校专家认为,牢牢把握中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以荣誉制为导向,让院士制度回归科研本身,是治本之策。

1.回归荣誉,重在落实

“院士的定位应该是学术最高荣誉称号。最高、荣誉称号是两个关键词。推选院士首先考虑的应是学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在所在领域具有创造性、对科学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应成为推荐人选。”中部省份一位受访院士说。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冯国平认为,近年来,院士评选制度改革举措频频,制度设计日趋完善,但也要看到,仍有掣肘因素待突破。

舆论争议的背后隐含两方面问题:一是获评院士会给个人、单位甚至地区带来巨大利益,需警惕院士制度逐渐演化成集多方、多种利益于一体的“庞然大物”。二是提名人选来自多个渠道,实操层面标准难统一。

回归荣誉,是当前完善我国院士评选制度的紧迫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院士制度改革持续稳步推进,但这些精心设计如何实现全环节、多层面落实才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院士制度本质是一种荣誉,而非利益。发达国家将业务标准作为遴选人才的关键标准,在推动科技进步、树立良好导向的同时,也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当选院士的人不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而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调动资源的人,这不仅背离了院士制度设置初衷,也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

回归荣誉制改革并非难于登天,国内有些权威学会已经做到。以中华医学会各分会主任委员选举为例,竞争虽然非常激烈,但评选标准主要是业务,评上是一种业界公认的荣誉,不会从政府层面带来过多利益。

2.抓牢“四个面向”

从现行院士评选办法看,候选人在科技领域成就和贡献是首要评价标准。如何界定,两院文件均有明确规定。在现有制度基础上,院士评选应进一步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构建关键:四个面向。应牢牢把握中央对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即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秉持这一原则,无论是两院院士还是各级团体推荐人选,都不会偏离院士制度设置初衷。

——宁缺毋滥,不搞平衡。院士评选应着力避免学术平衡、地区平衡因素。既要避免人才断层,也要秉持宁缺毋滥原则。

——德才兼备,淡泊名利。“一些发达国家院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在一线从事科研教学任务。担任大学教授的院士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期末本科生还会给他们打分。在职教授外出讲学,待遇受到严格限制,需要向学校上报,避免名誉寻租。”科创板一家企业创始人说。

——科学布局,国际视野。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主动出击,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对于构建多元融合的院士梯队及科技人才培育体系意义重大。

3.完善配套机制

受访两院院士、科研人员等认为,在实际操作层面,院士选拔可在选拔、票选、学风、监督、退出等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

——高峰导向,一线倾斜。“院士应该是科学工作者中身体力行的楷模,是科学技术一线的工作者。”某科技企业创始人坦言,当选院士在业内应是公认的“高峰”人物。“在一些国家不难看到,有的高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在实验室工作,率先垂范,令人钦佩。”

——完善票选,选拔透明。近年来,两院院士评选在候选人提名方式、增选工作机制、候选人公示和投诉的分类调查机制等细节设计均在不断完善。今年,院士评选在票选机制上还有积极改革举措。

——遵循规律,树立学风。院士应有国士精神。学术方面要树立良好学风,提倡国家意识、科学精神、终身学习,真正践行人民对院士“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的内心期待。

——多元监督,完善退出。院士评选应经得起历史检验,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及时纠偏。除触犯法律法规或道德底线的院士退出机制外,院士也应该和他人平等遵循退休制度。
(采写记者:陈芳 熊琳 方问禹 孙飞 闫祥岭 向定杰 孙正好 孟含琪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