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所新闻 > 正文

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新论)

时间:2021-02-19 07:59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新论) 来源:人民网02-18 06:30人民网官方帐号 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有助于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提高全...

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新论)
来源:人民网02-18 06:30人民网官方帐号

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有助于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今天,数字中国建设成绩显著,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工业互联网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新动能、把握新机遇、开辟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集关键基础设施、全新产业生态和新型应用模式于一身,体现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的变革力量,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关键,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平台 ”生态体系,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得各方高度认可,特色型行业和区域性平台快速发展,专业型平台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在石化、钢铁、高端装备等30多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实现深度应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据测算,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3.1万亿元。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技术迭代升级速度较快,需要持续性投资,具有传统基建的投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为经济社会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能撬动庞大的消费市场,乘数效应和带动效应显著,是实现基建投资整体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工业互联网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在应急物资生产、调度、产能扩大和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期短、部署灵活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有助于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特殊情况下,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分担了工业企业生产调整的转化成本,帮助制造业提升供应链弹性、增加生产制造柔性、提高快速响应速度。工业互联网的这种能力,使其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有助于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国家治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随着互联网同政务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基层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融合生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数字经济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让信息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发展、造福人民。


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
2020-07-03 ——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白皮书(2020 年)认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贡献不断增强。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 万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36.2%,占比同比提升1.4 个百分点,按照可比口径计算,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名义增长15.6%,高于同期GDP 名义增速约7.85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数字产业化稳步发展。2019 年,数字产业实现较为稳健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从规模上看,2019 年,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达7.1 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从结构上看,数字产业结构持续软化,软件业和互联网行业占比持续小幅度提升。

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由单点应用向连续协同演进,数据集成、平台赋能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2019 年我国产业数字化增加值约为28.8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29.0%。其中,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37.8%、19.5%和8.2%。

产业数字化加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一方面,建设数字政府是实现政府治理从低效到高效、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精准、从程序化反馈到快速灵活反应的转变。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已经进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发展阶段,发展重心逐渐从整体谋划、全面建设向营造优质环境、设计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转变。

数据价值化加速推进。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数据供应链,在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时序数据库管理、数据存储、商业智能处理、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安全、数据交换等各环节形成了数据产业体系,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连续六年发布数字经济白皮书,测算方法被纳入G20(阿根廷)《数字经济测算工具箱》,测算结果被广泛引用。2019 年,在延续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白皮书体现了数字经济由“两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扩展到“三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的发展过程;2020 年,白皮书将“三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扩展为“四化”(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
白皮书对数据价值化、数字经济政策体系进行了研究梳理,希望成果能对各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附:数字经济提供强大支撑 中国网民逼近10亿,意味着啥?
02-18 18:30人民数据官方账号

“集五福”、抢红包、晒视频……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互联网上年味甚浓。疫情之下,众多互联网平台与应用为“就地过年”的人们提供了欢度春节的新方式。

互联网与中国人的关系日益密切。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占全球网民人数的1/5,距离10亿网民大关仅有“一步之遥”。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即将到来的10亿网民意味着什么?随着“门槛”的临近,中国互联网迎来了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形成全球最大网民群体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85万。

放在更长远的时间来看,“十三五”5年间,得益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网民规模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从2015年12月到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增长3.01亿。随着互联网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持续提升,更多人民群众得以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全球最大网民群体逐步形成。

CNNIC副主任张晓表示,我国网民人口红利呈现“从城到乡”“从东到西”的“板块漂移”特征。

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入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农村网民规模和网络普及率显着提高。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9.8%,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相差23.9%,2017年以来首次缩小到30%以内。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网民增长较快,网民规模较2016年增长40%,增速较东部地区高12.4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近年来网络扶贫的纵深发展,带动了边远贫困地区非网民加速转化。除了打通贫困地区通信的“最后一公里”外,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网民年龄的构成上,一头一尾的“00后”和“银发族”构成互联网时代的多元“数字族群”,网民增长的主体从青年群体向未成年和老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有近2.6亿50岁以上的“银发网民”、1.6亿20岁以下的年轻网民。在新增网民中,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网民占比也有显着提高。

作为第一代网络“原住民”,“00后”网民规模的扩大自不必言。而老年网民群体的增长,则得益于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趋势。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向进一步方便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今,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正在逐步改变老年人的生活,让“银发网民”同样可以享受“智慧时代”的便利。

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新基建的全面启动,成功助力互联网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繁荣。

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基建加快推进,为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建成5G基站71.8万个,推动共建共享5G基站33万个,连接终端超过1.8亿个,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培育形成100余个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4000万台(套),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空天网络设施加快建设,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

2020年,中国在量子科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应用成果丰硕,释放产业发展动能。

报告指出,随着量子科技成为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和产业升级的关注焦点,我国在政策布局、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方面均取得显着进展;在区块链领域,2020年全国已建成40个区块链产业园区,区块链相关企业数达64996家,2020年上半年区块链产业市场规模17.15亿元,同比增长246.5%;在大数据领域,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达到了10100亿元,同比增长26.3%;在人工智能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在各行业深度融合和落地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中科院网络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谢高岗表示,互联网相关产业与应用的持续发展,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互联网体系结构与基础资源技术的创新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技术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先后孵化出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服务(实验)平台等技术平台,有力支持了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服务需要。

数字经济提供强大支撑

从竞逐“春晚营销”,到掀起“红包大战”,再到撬动“流量生意”……这个春节假期,短视频平台是毫无疑问的互联网主角。

短视频的飞速发展,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繁荣发展的写照。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短视频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何以“暴增”?报告认为,一方面,各大短视频平台加大对支付领域的布局,形成自身电商交易闭环。基于支付业务,平台可以积累大量用户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的推送和营销。另一方面,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凭借其先发优势取得不俗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的兴起或带动多产业联动发展。业内人士指出,在大流量通道的助推下,广告、电商、游戏等行业有望共享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红利。

CNNIC主任曾宇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为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支撑。

报告指出,在网络零售方面,自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9%。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较2020年3月增长7215万,占网民整体的79.1%。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直播成为“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数字经济新模式,直播电商成为广受用户喜爱的购物方式,66.2%的直播电商用户购买过直播商品。

在网络零售持续增长的同时,网络支付也在持续普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4亿,较2020年3月增长8636万,占网民整体的86.4%。未来,数字货币将进一步优化功能,覆盖更多消费场景,为网民提供更多数字化生活便利。
数字政府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今年春节假期和春运期间,中国各地群众有序流动,其中少不了互联网力量的支撑,“绿码”出行就是一例。疫情期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码”,累计申领近9亿人,使用次数超过400亿人次,支撑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一码通行”,大数据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作用凸显。

在疫情防控方面,中国较为完备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互联网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模式有效满足网民工作、学习等切实需要,为全社会“重启”和经济复苏提供强大助力。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远程办公应用用户规模达3.46亿,较2020年6月增长1.47亿;各大在线教育平台面向学生群体推出各类免费直播课程,方便学生居家学习,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受疫情影响,网民对在线医疗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分别为3.42亿、2.15亿,占网民整体的34.6%、21.7%。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迫切需要,更使得数字政府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益民表示,我国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服务支撑。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亿,较2020年3月增长21.6%,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总量达8.09亿。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各级政府“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区通办”渐成趋势,“掌上办”“指尖办”逐步成为政务服务标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从2018年的第65位提升至第45位,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其中,作为衡量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核心指标的在线服务指数由全球第34位跃升至第9位,迈入全球领先行列。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刘峣


附:让企业家勇于推动创新
来源:中国经济网02-18 07:40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官方帐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一)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广大企业家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可以说,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闪耀着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光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企业家要带领企业走向更辉煌的未来,还需要在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总的来看,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一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够强,企业家推动创新尚且面临一些阻力和难点。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条件不足。企业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及前期的技术积累,否则就“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有些企业还存在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较低、研发机构规模较小、研发人员数量较少等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是动力不强。创新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有些企业家存在小富即安、求稳怕冒风险等观念,不愿意对创新投入过多精力,更不愿承担创新失败的责任,造成企业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追求短期效益,对于有长远创新潜力的项目缺少持久的投资热情。
三是支持不够。对于企业而言,很多创新并非短期内就可以见效,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稳步向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可能面临很高的风险。
因此,只有处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创新才能开花结果。而现实中尚缺少完善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推动创新的热情。
(二)

找准了创新难的“病根儿”,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是解决内外两类问题。
一类是从企业家自身着手,增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类是从外部环境着手,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并为企业家推动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如此多管齐下,才能够让企业家勇于推动创新。

增强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带头人,企业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强不强,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决定着能否锻造出创新型的企业。企业家要将创新作为终身追求,增强创新自信,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拼搏奋进,争取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引领企业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

提升企业家创新能力。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家要组织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要努力降低成本,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完善创新收益的分享机制;要破除对传统经营模式的依赖,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家还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及时把握全球创新、科技发展态势与市场动态,开拓创新视野,找准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创新力的竞争。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支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型企业家;要遵循创新型企业家的成长规律,加强对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强相关的教育培训;要注重发挥创新型企业家的作用,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政策、规划、计划、标准制定和立项评估等工作。

营造企业家创新的良好环境。企业创新的过程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需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完善支持企业家创新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家持久创新。要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依法保护企业家自主创新的成果和权益,形成稳定的创新预期,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支持各类企业的公共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使创新成为企业利润最大增长点;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企业开放共享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建立创业保险、担保和风险分担制度,探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为企业家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和支持。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