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这几篇讲话很重要 来源:共产党员 2月4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编者按:2021年1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九届...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这几篇讲话很重要
来源:共产党员 2月4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编者按:2021年1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都对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进行了比较集中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这几篇讲话,对大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很重要,一起来看!
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宏观上理解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其他场合已经讲了不少,今天不从抓工作的角度全面讲了,而是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宏观上讲讲。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要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是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要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工作中都要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从中央层面来说,要从规划设计、宏观指导、政策法律、财政投入、工作安排等方面对全党全国作出指导,抓好关键环节,通过重点突破带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整体水平提升,从全局上不断提高全党全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各部门既要按照自身职责抓好新发展理念涉及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也要综合考虑本部门工作对全党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作用和影响。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又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要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
——2021年1月28日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上来。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
——2021年1月28日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附:
新发展理念内涵的演进与深化
02-03 08:34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官方帐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它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演进与深化,要高度重视。
创新突出了全局核心地位下的科技自立自强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论是在“十三五”时期的国家发展全局中,还是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创新都占据核心地位。“十三五”时期要求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总体要求。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摆在了第一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创新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基于我国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协调突出了持续健康要求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发展通常包括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这是“十三五”时期协调发展理念的具体部署。“十四五”时期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强调了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鉴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基于把握发展和斗争主动权的考虑,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问题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安全屏障。
绿色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三五”时期,“绿色”正式成为一种发展理念。“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都从绿色低碳、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在新发展阶段,更加强调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比如在“十四五”时期,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比如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此,更加强调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更加注重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发力,更强调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开放突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三五”时期要求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从战略布局、开放体制、“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进行部署,“十四五”时期则要求对外开放实现高水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再是单纯地引进来和走出去,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水平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是立足国内大循环,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服务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与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立义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连。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更高水平的改革的互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共享突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本质下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和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十三五”时期,重点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十四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要求更高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新要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附: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02-04 09:24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新时代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我们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首先,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涵的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命题,指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这要求我们深刻理解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丰富内涵。全面绿色转型是发展模式的一场系统性变革,其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发展绿色技术为先导。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第一动力也是科学技术。绿色技术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主要涉及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低碳能源、生态修复等领域,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
二是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节能减碳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展现了中国以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当前,我国碳排放仍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尤其是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是绿色转型的重中之重。绿色生活方式是全面绿色转型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涉及绿色消费、出行和居住等领域,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等,都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体现。
三是以绿色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为基本手段。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其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以自然为本的绿色治理体系,以及不断提升绿色治理能力。绿色治理是对“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模式的摒弃,注重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少污染治理的社会成本;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绿色治理相辅相成,其核心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是以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为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制度保障,其重点是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以及与污染防治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面向新发展阶段,我国将持续强化和完善现行制度,并将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新的制度,如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等。
其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但始终离不开物质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问题上,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论断,并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需要,形成了包括生态价值观、发展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等在内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最后,积极开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在基本理念和原则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务于高质量绿色发展大局。同时,主动顺应智慧环保潮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先进成果,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深度应用,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指示精神,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个性化实践路径。以京津冀为例,三地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过程中,结合各自资源条件形成了自身特色。北京市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减“量”提“质”,不断探索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径;天津市重点在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已经初见雏形;河北省以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为引擎,积极探索构建新型生态城市。
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蕴含了全面绿色转型的差别化实施机制。下一阶段,各地可以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划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表,制定碳排放控制及降低的路线图,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本文系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绿色治理”(19YZD-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
附: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来源:中国日报网02-05 16:18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官方帐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8日下午就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站在新的起点,要充分运用好这些成果,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清除市场壁垒,借助竞争中性原则,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创造有利条件。
推进创新发展,为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蓄积更多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眼”探空、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嫦娥”奔月、“蛟龙”潜海……一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重大工程惊艳全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创新画卷壮阔铺展,重大工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支撑。但一些高端核心技术缺失,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一些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走在前列、当好表率,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站在政治的高度,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既要坚持顶层设计,又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将使命担起来,将责任扛起来,该做的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冒着风险也要担。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咬住“责任”二字,抓住“问责”这个要害,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层层传导压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形象,实现新作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创新方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开好局起好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附: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02-25 22:22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前提是必须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等方面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在体制、政策和实践中的落实,人民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实现,以及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明确人民的三种身份。
必须明确人民是主人。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必须明确人民是主角。人民群众不是改革开放的被动接受者,不是改革开放成果的被动享受者,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创造者,是人民创造、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我们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40多年,成功的改革大多数都是基层干部群众探索出来的。
必须明确人民是阅卷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需要人民来评价。人民的阅卷标准是“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评价党和政府、评价干部,主要是根据自身的感受,而这些感受来自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八个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人民的批评意见。人民有所批评,我们就要检讨自己的工作。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对一个国家、一个党来说,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路线。政治路线正确的基本前提是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但是还很不充分,集中体现在人均收入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同时还有不平衡的问题,有区域不平衡,有群体不平衡,还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建设成效卓著、举世公认,但是社会建设还有所滞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跟我们的发展水平有关,也跟我们的发展理念有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是跟发展理念直接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能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既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外部风险,也有超大型经济体现代化中期的成长阵痛。应对风险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所谓系统性风险,最主要的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塔西佗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说的是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很容易因为战略猜忌,导致战略误判和战略冲突。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数是中国超预期快速崛起导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老牌强国严重不适而采取遏制乃至攻击性策略属于规律性现象,未来几十年,我们需要的是战略智慧、战略耐心,需要的是大党的样子、大国的样子。
中等收入陷阱说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很难变成高收入国家,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中等收入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容易出现两极分化,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有效地调整收入差距,但是绝大多数国家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经济社会政治的大危机、大动荡,发展环境被完全破坏。另一个是中等收入国家,特别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一定会出现一个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逐步丧失的阶段,这时候一个国家要继续发展必须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必须得有普遍的创新能力。要想有普遍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支持创新、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创新体制。可是大多数国家因为既有的利益格局、路径依赖,无法建立一个真正的创新体制。中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就是要补齐短板,跨越陷阱。
塔西佗陷阱说的是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塔西佗陷阱背后是执政者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个政治体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跨越三大陷阱,我们就有把握按时顺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跨越三大陷阱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乃至发展方向,严重者可能影响甚至中断我国现代化进程。总而言之,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决定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成效乃至成败。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