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陈赓入朝鲜搞战术革新,使用“零敲牛皮糖战术”,志愿军打出国威 01-19 18:13 0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1951年6月,军委任命陈赓将军担任志愿军第二副司...
陈赓入朝鲜搞战术革新,使用“零敲牛皮糖战术”,志愿军打出国威
01-19 18:13
0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1951年6月,军委任命陈赓将军担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兼任第3兵团司令员,作为我军史上最杰出的指战员之一,他的到来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军在朝作战的面貌,尤其是朝鲜战争在前期的运动战转为阵地防守的过程中,陈赓将军的战术改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1年中旬朝鲜战争第5次战役刚刚结束,陈赓将军奉命赶往朝鲜。此前由于美军战略上的调整导致了我军伤亡惨重,像第60军180师就损失殆尽,整个志愿军大本营内都弥漫着一股愤怒和紧张。彭老总以火爆的脾气著称,眼看吃了败仗,气不打一处来,对着第60军的军长韦杰一顿臭骂,其他人都不敢说话。这个时候陈赓站出来:“开了半天会大家都不敢动,小便也没法去,脸都憋红了,到饭点了,不行我们休息一下?”老总看陈赓说话了也半气半笑的答应,据说彭老总在朝鲜战场上唯一一张有笑脸的照片就是陈赓将军拉他拍的。
陈赓来到朝鲜针对现阶段的问题讲解了主席提倡的“零敲牛皮糖战术”,也就是像卖糖的一样走街串巷零碎着卖,暗喻军队以小规模歼灭战为主。理论虽然好说但实践起来就有难度了。陈赓提出一线要节约兵力加强纵深,二线确保勘察演习,战时立刻投入,另外还要选准敌人薄弱处突出打击。
02
1951年10月,志愿兵各军团按照陈赓的战术部署发动攻势,首先是西线的47军有效阻击了敌军,此后中线和西线防守部队进行了一系列小范围的反击战,结果都十分令人满意。尤其是零散式的进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而此时美国人也发现了志愿军做出的调整,试图在上甘岭给我军致命打击。
针对上甘岭战役,陈赓运用了灵活战术的思想。他命令一线部队改造防御工事,在墙壁上挖出小型掩体有效防止美军炮击带来的伤亡,还进一步将第3兵团的阵地坑道化,这种工事能够相互联通且坚固无比,适合长时间的攻坚作战。这一战美军的炮火覆盖力度远超二战任何一场战役,但在陈赓战术指导下我军以牺牲4800余人的代价造成了5000余美军、10000余韩军伤亡,成为朝鲜战场上的经典战役之一,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
陈赓将军不仅英勇善战更善于总结和研究战术经验,虽然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时间不长,但仍旧能够因地制宜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这种才能在我军可谓屈指可数。此后陈赓将军的战术理论也成为了我国国防建设和部队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
“跨过鸭绿江”中,彭德怀点名陈赓赴朝参战,为何总理却不同意?
细说历史01-20
一、跨过鸭绿江的英雄
史诗级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的热播,在引发收视热潮的同时,对于抗美援朝的这段历史,许多人也都发生了浓厚兴趣。毕竟,这一战打出了咱中国人的铮铮傲骨,说是一战天下惊,一点都不为过。
在人类历史上,唯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简陋武器,打得头号霸主领衔的联合国军掩面悲叹:“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三个“错误”,换个意思其实就是,对于他们来言:志愿军的胜利,是一个不可能出现的奇迹,哪料却实实在在出现了。从此,这个奇迹,就耀眼闪耀在历史长河之中。
以至于如今许多人都说,若无“跨过鸭绿江”的撼天动地,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崛起!这其实就是《跨过鸭绿江》在笔者眼中的高度——英雄创造出来的人类奇迹!
当然,谈《跨过鸭绿江》就不能不谈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
人人皆知,在最初志愿军总司令的人选并非彭德怀,而是林彪元帅。这点在《跨过鸭绿江》中,高度还原了历史。
毛主席让林彪谈意见,却听到了让他失望的答案,林彪元帅不同意出兵朝鲜。对此,主席虽失望却理解,因为林彪元帅的答案,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并非是惧怕对手,更不是为自己做打算,而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后,得出的答案。
如今最合适的人选,提出反对意见,对毛主席来言,则意味着“人选并不合适”。
同时,剧中漏掉了一人,那就是粟裕大将!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林彪元帅是第一人选,粟裕大将则是第二人物。
奈何当时的粟大将,身体条件并不适合出征,虽他有出征的愿望,但对主席来言,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在粟裕的头部遗留着三块弹片,致使粟裕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头疼。直至粟裕去世后,才在他的骨灰中发现。
如今,第一、第二人选都被否决了,毛主席这才决定让彭德怀挂帅,彭总也掷地有声地说道:“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
如今,再品味彭总的这句,依旧让人感动且感叹。还是毛主席的评价最高明,“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华之幸,我们既拥有高瞻远瞩的伟人目光,还拥有横刀立马的英雄壮举!
人民都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而我们却拥有数不清的英雄——他们昂然无悔地跨过鸭绿江 。
二、彭德怀点名陈赓入朝参战
经过几次战役后,志愿军跟美军对峙在三八线。现在双方都明白了,遇到了厉害对手,想一口吃掉对方几乎不可能。而彭德怀对此理解得更深:志愿军虽勇猛,但终究是血肉之躯,不能总跟敌人的“钢铁”较量。
而如今进入到相持阶段,这种情况却一再发生,如何才能有更好的办法?也就在这时,彭德怀想起了陈赓!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就跟陈赓并肩作战。当时彭德怀是八路军副总指挥,陈赓则是八路军主力386旅的旅长。而且据《彭德怀》载:当年陈赓之所以报考黄埔军校,也跟彭德怀有点关系。
当时陈赓是湘军的小兵,彭德怀是排长,由于陈赓看不惯军官的作为,找到彭德怀诉苦。彭德怀是个暴脾气,告诉陈赓:揍他!揍完后你就到我这来,我让你当班长。
陈赓高兴了,揍了人还能当班长,这好事哪能不干。于是揍了那军官后来找彭德怀,却发现彭德怀也因不服湘军恶习,一顿怒打人后已离开了。陈赓无可奈何,这才脱离湘军,随后报考了黄埔军校。
因此,彭德怀对陈赓是非常了解的,知道他脑子快,点子多,自己比不过陈赓。于是二话没说,点名陈赓入朝参战,协助自己!
本以为这是小事一桩,但哪料周总理却坚决反对。
那么总理为何要反对呢?这似乎有些让人出人意料。
三、总理为何反对?
原来,此时此刻的陈赓正在越南,协助(咱关起门来说话,其实就是指挥)越南对抗法国——是胡志明面对毛主席,点名索要陈赓赴越“支援”。当时胡志明说:“这是第一场大战役,希望你们准许陈赓同志前往越南。”
如今,越南那里事未了,彭德怀又点名陈赓,故而总理认为:不合适!应该让陈赓善始善终。且陈赓又有伤病,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更应修养。其实,换成谁也会这么想,毕竟咱新中国将星如云。
可哪料,彭德怀却非陈赓不可!此事毫无疑问惊动了毛主席,他道:“越南的事情已经到了尾声,让下面的人处理就好。再则就是陈赓好战,你只要跟他说,他肯定会同意的!”
果然,陈赓一听入朝参战,就不顾伤病在身,说啥也要去!就这样,陈赓从越南高平启程回国,哪料却先在东北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为了欢迎陈赓,地方上组织了一次舞会。别看陈赓活跃,谁的玩笑都敢开,但唯独对跳舞这事却不感兴趣。人家姑娘盛情难却,只得起身。可没一会却在灯光音乐中,突然传来一声大叫:“救命啊!”音乐立刻停止,人们放眼看去,竟然是陈赓,正举足无措地面对着一位姑娘,顿时哄堂大笑!
但一入朝鲜,在舞会上高喊“救命”的陈赓,就很快让美军们喊“救命”了。面对美军对志愿军阵地,恐怖的饱和式轰炸。陈赓制定出了一套:地下防御体系。这点在《跨过鸭绿江》中,得到了重点展现和介绍。
比如,不但被彭总称为“地下长城……可藏百万雄兵”,更让美军饱和轰炸失去了效用。因为美军一轰炸,志愿军对躲入地下长城内,听放炮玩。美军一进攻,立刻回到阻击阵地,火力齐开,揍得美军哀嚎声不断。
他们根本不敢相信,阵地都炸成这样了,咋还能有这么猛的火力——这不科学,一定是上帝在帮志愿军的忙。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一切都是陈赓大将的杰作!所以,也难怪彭德怀元帅,要跟总理顶牛,死活非要让陈赓入朝。
因此,“跨过鸭绿江”,其实不仅是一部影视剧,更应是我们民族的珍贵记忆,在这些记忆中,无不闪耀着英雄的耀眼光芒。正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用血肉和生命,撑起了一片天,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挺直脊梁做人。
附:
开国将帅中的陈姓:从元帅到少将
众所周知,从1955年首次举行授衔仪式开始,经过后几年陆续的补授和晋升,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一共有1644名,其中,元帅十位,大将十位,上将57位,中将177位,少将1360位,笔者经过梳理,发现一个事实:唯一一个从元帅到少将都有名额的姓氏竟然是陈姓。
其实,陈姓在我国也属于大姓之一,但从元帅到少将都有陈姓将领真的实属不易,我们一起来看看开国将帅中的那些陈姓将领:
十大元帅中:陈毅。排名第六位,是陈姓开国将帅中知名度最高,成就最大的存在,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陈毅一直都是朱德的得力助手,还曾一度超过毛泽东的选举票,更兼后期有粟裕的辅佐,战功彪炳,可谓是资历威望战功俱佳,是十大元帅中诗词造诣最高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元帅。
十大将中:陈赓。陈赓的资历是很深的,1922年入党,超过了九位元帅,八位大将,还曾当过林彪元帅和徐海东大将的领导,战功也可以,只是因为各种原因高开低走,后期成了刘伯承麾下的将领,是十位大将里面最足智多谋的一位,也是参战最多的一位开国大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法援越、抗美援朝)。
57名上将中:陈锡联、陈再道、陈伯钧、陈士渠、陈奇涵、陈明仁。陈锡联、陈再道曾经与陈赓一起被称为刘伯承麾下的猛将组合“三陈”,陈锡联夜袭阳明堡,陈再道386旅副旅长,与陈赓一起抗击日寇,打出了386旅的威名;陈伯钧湘西剿匪;陈士渠两弹事业的卓越建设者;陈奇涵是与叶帅同龄的老资格;陈明仁则是国民党起义将领,曾经在四平攻坚战中让林彪忍痛撤退。
177名中将:陈先瑞、陈康。陈先瑞是毛泽东同志赞誉的红军“陕南王”,1955年授衔时,有着“旋风司令”美誉的韩先楚和带出“东北猛虎军”的刘震,两位上将跑到陈先瑞面前恭敬的行军礼,直呼老班长,韩先楚和刘震都是威名远扬的百战名将,没想到当年都是陈先瑞带出来的兵,班长是中将,两位战士是上将,一时传为佳话。
陈康抗战时期曾是386旅下辖的772团团长,386旅打的那些有名的伏击战,陈康都有参加,旅长陈赓都说陈康是个猛虎,同为开国中将的386旅参谋长周希汉也曾称赞陈康是块打仗的好料子。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深入边防、高原部队调查研究,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1360名少将:陈力、陈沂、陈宏、陈奇、陈波、陈钦、陈浩、陈熙、陈德、陈士法、陈云开、陈仁洪、陈文彪、陈外欧、陈发洪、陈仿仁、陈华堂、陈远波、陈志彬、陈伯禄、陈茂辉、陈明义、陈忠梅、陈金钰、陈宗坤、陈宜贵、陈信忠、陈美福、陈美藻、陈挽澜、陈铁君、陈海涵、陈锐霆、陈福初、陈德先、陈鹤桥。
开国少将中的陈姓将领是最多的,将军们的事例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们作为后辈能做的就是永远铭记开国将帅们为新中国做出的卓越贡献,先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