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VIP专享文档 2016-07-24 6页目录(一)工匠精神的实质∥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2、精益求精。3、严谨,一丝不苟。4、耐心、专注,坚持。(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什么?
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理念,一种对自己作品不断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使其完美的精神理念。
在不断雕琢中享受着自己作品的升华。
匠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是领域中的王者,所以他们不断追求更加完美的创作。
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使很多企业只看重即时利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这也是知名名牌过少的原因:缺乏创新。
为什么提到中国的产品,大多数外国人想到的是manufactured in China“中国制造”原因其实很简单,很多的中国企业缺少这种工匠精神。
做事不严谨,想法不创新。
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这也就是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
“中国创造”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郑大发∥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报告中所提的“工匠精神”,在笔者看来,是具有新时代内涵的。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是爱岗和敬业的合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础,而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具体来说,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笔者调研中发现,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所以,“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就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顾名思义,精益求精,是指一件产品或一种工作,本来做得很好了,很不错了,但还不满足,还要做得更好,达到极致。“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笔者在调研中,最深感受之一就是,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全国或省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如果说“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传统的“工匠精神”中具有的内涵,那么,“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则主要体现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之中。因为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因此,“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要义。所谓“协作”,就是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所谓“共进”,就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一样,“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甚至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判断一个工人能否称之为新时代“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只有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共识,才能树匠心、育匠人,为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匠精神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5、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1、敬业: 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道德就是人们在不同的集体中,为了我们集体的利益而约定组成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所以,敬业就是人们在某集体的工作及学习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学习态度。
2、精益: 用于一种思想的描述、一种生产方式的描述、一种有效事物的描述,人们选用精益这个词汇。 在中文里是“精益求精”的简称。反映的是“少而精” 的概念,能够非常妥贴地表述上个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出现的“精益思想”、“精益企业”、“精益生产”,以及在农业、工业、建筑业、物流乃至军事领域的一种趋势。
3、专注: 专心注意,集中全部精力完成一件事,精神贯注。近义词是专心。
4、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践行工匠精神的四个维度 
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长期职业实践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职业素养、彰显的特有职业品质。
这种素养品质是职业精神的萃取,是优秀文化的凝练,是成就工匠的深层次的逻辑因由,是一种形上引领又使人们追梦出彩的精神资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育人的价值标高,成为职业教育人才“质检”的衡量标尺。它是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新共识、新规范、新目标。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核心在践行,关键在要明了和锁定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目标维度。只有首先确立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才会有方向、有定位、有远方,才能瞄准标高,凝心聚力,逐梦前行。笔者以为,这样的目标就是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
怀匠心。
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质上就是创新之心。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因为心是精神之宅、智慧之府、载体之本。古人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却匠心,工匠就沦为庸匠,精神也就随之贬值,沦为低阶的、不足为道的存在。换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内涵,只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离匠气也就不远了。所以培育学生怀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亦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首要任务。
铸匠魂。
什么是工匠之魂?是德,是人的品德、品行、品格。德是工匠精神的支柱。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工匠之才是由工匠之德统领的。有学者强调:“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德,就是工匠精神的统领与根本,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灵魂。因而培养工匠精神必须铸匠魂、立匠德。人有了德之魂,才能立世生存、行之久远。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德行就是力量。”反之,人若失却德之魂,就只能算是躯壳和皮囊。所以,职业教育必须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铸魂”工程,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要搜集和整理具有育人效应的大国工匠、大师劳模们的成长案例,融入到德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眼中有标杆、心中有榜样、效学有依托,真正成为追寻大师、德技双修的人。
守匠情。
匠情之情是情怀之意,是人们对事物怀持的或投射在事物之上的积极、崇高、富有正能量的情感与态度的总和。守匠情,即怀持和坚守工匠情怀,这种情怀内在地包含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情怀包括热爱情怀、敬畏情怀、家国情怀、担当情怀、卓越情怀等。这些情怀在大国工匠、非遗大师身上都有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崇高的家国情怀、职业的敬畏情怀、负责的担当情怀、精益的卓越情怀,学习大国工匠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得大师真传、汲精神滋养,将自己磨砺锻造成大写的人。
践匠行。
匠行是指工匠们做事的行为和行动。培养工匠精神不是因为它是热点和时尚,为了蹭热点、追时尚、贴标签才随之起舞。它是需要真抓实做、大力践行的。践匠行需要明了匠行基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生成的独到的行为特征:执着、精技、崇德、求新等。如日本寿司之王——小野二郎,历经70多年,90岁高龄仍然执着于寿司旅程;高凤林的火箭发动机焊接精确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生活艰窘,蜗居30平方米斗室30年,却创造了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次品的奇迹。这就是匠行的真髓、真谛、真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按照这样的准则和标高,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专注做事的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培养学生遵道守德、无私敬业的品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德润身、技立世、品高端的深受欢迎的人才。
工匠精神的实质
中文名:工匠精神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精神内涵:
1、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
3、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如《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
4、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工匠精神
目录
(一)工匠精神的实质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2、精益求精。
3、严谨,一丝不苟。
4、耐心、专注,坚持。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如下分别解释:
(一)工匠精神的实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说。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工匠精神”说起这四个字,很多人都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等。瑞士人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专心雕琢,对完美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使得瑞士手表誉满天下;德国8000万人口却打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其3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是没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制造”成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而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之最,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那么对于化工行业“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化工行业和本职岗位,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3月11日,山西德胜化学有限公司和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创办的北科蒽油工程技术学院在吕梁市文水县举行了揭牌仪式。德胜公司董事长郑晋安表示:煤化工在山西煤炭行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胜公司生产的蒽系列产品是从煤焦油中提取加工的一种科技含量极高、应用范围极广的高科技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公司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着力于技术、创新于工艺、发展于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高端技术创新,引领国家煤化工业的升级发展,走出转型经济之路,重塑山西省煤炭资源大省新形象。 山西德胜化学有限公司是我省煤化工领域一家重要的民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专利技术的蒽系列产品,也是全国最大的精蒽生产制造商企业。
该企业生产的精蒽、咔唑、菲等产品畅销德国、日本及国内多个省区市。郑晋安独创的“一套工艺可同时工业化生产高纯度蒽、菲、咔唑制备法”更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于郑晋安的这套专利技术,业界评价颇高。山西焦煤集团的一位副总就盛赞郑晋安是“煤化工领域的袁隆平”。 山西省煤化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高级工程师白玉祥更是直言:“郑晋安比许多教授和工程师都厉害,在工程技术领域,工程师一抓一大把,大工匠却屈指可数,老郑就是煤化工行业的大工匠!
” 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高级工程师牛振奎也表示:“国家不是提倡做大国工匠吗,我看老郑够得上国家大工匠!
” 对于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郑晋安更看重自己这套专利工艺技术怎样才能转化为更大产能的规模效益,即确保德胜化工一期工程尽快达到4.5亿元产能,二期工程将年产值提高至100亿元,引领山西乃至国家煤化工业的升级发展。 谁能想到,郑晋安这样一个拥有远大抱负和国家专利技术的人才,最初却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这是一个依靠勤奋和刻苦钻研自学成才的农民科学家、企业家。
上世纪90年代,农民出身的文水县民营企业家郑晋安开始开办焦化企业。在赚取“第一桶金”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郑晋安开始对煤化工产生浓厚兴趣,一门心思地钻研粗蒽深加工技术。
在工厂简陋的实验室里,为了进行提取试验,郑晋安顾不上自身安危,甚至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幸运的是,皇天不负有心人,郑晋安终于在传统精蒽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验和尝试,琢磨出了一套独特的生产技术———“复合法技术生产蒽系列产品”。
1999年6月,郑晋安委托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对自己的这套工艺技术进行了鉴定。晋科鉴字【1999】第099号鉴定意见称,“该工艺将传统的溶剂法、化学法、蒸馏法和升华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内外首次完成一套工艺同时生产出三种高纯度的蒽、菲、咔唑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该工艺的特点是工艺过程配置合理、流程简单、容易操作,生产成本较低,从技术水平上和产品质量上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他们自行研发的‘蒸升釜’有独创性,是该工艺技术的核心。” 鉴定意见还认为,“由于高纯度蒽、咔唑和菲三种产品良好的市场需求及较高的附加值,采用该复合法建设粗蒽精制工业化生产厂,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该工艺生产中基本无‘三废’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2000年,郑晋安的“复合法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9122301.2)。该专利技术能将传统意义上纯度95%左右的灰色晶状体咔唑提高到纯度99%以上白色晶状体,甚至突破了教科书上的定义;所生产出的精蒽和工业菲的纯度也提高到了99%以上的水平。那一年,郑晋安所生产的精蒽、工业菲和咔唑也成功列入了山西省重点新产品计划。
据了解,郑晋安的“复合法技术”是在原有粗蒽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技术和特殊的工艺相组合,可以生产出高纯度(99%)的精蒽、菲和咔唑,这是一项独有的创新技术,所提取的产品纯度之高,可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目前国内是独有的,连许多国有大企业都没有这项技术。
由于蒽、菲、咔唑等产品主要用于制造颜料、油漆、医药、农药、感光材料和国防工业等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市场。很快,郑晋安“复合法”技术生产的高纯度产品便吸引了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化工行业巨头的关注,慕名前来进行产品订购的企业源源不断。 德国煤化工企业科莱恩有限公司在德胜公司建厂时就签订产品采购协议。此外,英国汽巴、美国巴斯福、美国VD公司、日本住友、日东电工等国际大型化工企业都曾经是德胜公司的客户。
在国内,河北、江苏、山西、上海等省市的不少精细化工企业也都是德胜公司的长期客户。 郑晋安告诉记者,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厂家可以生产出与德胜公司同一水平的高纯度产品,德胜公司的产品目前在市场上根本供不应求。
此外,由于生产工艺独特,德胜化工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市场上可以卖到4万多元每吨的高纯度产品,成本甚至不足2万元,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德胜化工具备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只有德胜公司掌握这项“复合法”技术,这也成为山西煤化工深加工领域的独有技术和拳头产品。
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高级工程师牛振奎告诉我们,按照德胜化工目前的产能,如果满负荷运转,全年可深加工粗蒽1万吨以上,这将是全国最大的高纯度精蒽、咔唑生产企业了。
据他了解,目前,上海宝钢的粗蒽年加工能力也只有6000吨左右,纯度还不如德胜化工。白玉祥教授也认为,“山西煤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这种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和产品。” 去年年底出台的《山西省煤化工产业3年推进计划(2015—2017年)》提出,力争2015—2017年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业界纷纷表示,山西煤化工产业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要在装备现代化、面向高端转型、精细化工、科研投入以及大融资大项目方面得到政府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扶持,给企业助力减负。
郑晋安也希望这些政策可以惠及德胜化工,破解企业近年来的资金困境,他表示:“将用毕生精力,潜心研发蒽油的高附加值产品,并积极扩大生产,主动将自己的专利技术转化为更大产能的规模效益,愿意为山西煤化工转型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2、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不断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手拿一把看火镜,只凭肉眼就能判断出水泥窑内的温度、通风、压力等各种状况,这是郭玉全的绝活儿。
51岁的郭玉全,是北京金隅集团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在水泥生产已经实现设备自动化的今天,一切操作全由中控室完成。不过,有些故障骗得了中控室的电脑,却骗不过郭玉全的“火眼金睛”。 “实际生产中,因为原材料、燃料等差别会造成实际情况与理论数据不一致,真正适合的数据必须自己到现场去找。有些功夫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郭玉全说。 “八卦炉”里练就“火眼金睛” 看火,是水泥生产线上的最核心工种。郭玉全正是看火工出身。
上世纪90年代,回转窑煅烧水泥熟料,没有仪表、监控,更谈不上电脑控制,靠的就是一块滤光镜和一双眼睛。第一次拿起看火镜时,郭玉全看到窑内只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出来。“什么都甭问,看火没有捷径,就是要加深印象。”老师傅如此说。 窑头表面温度高达200多摄氏度,辐射温度几乎能将安全帽烤软,热浪让人觉得呼吸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可郭玉全忍着,“每隔3分钟看一次,一看就是十几分钟,眼睛看花了休息一会儿继续看。” 连续看了20多天后,老师傅才开始一点点讲解看火知识。这一看就是4年。郭玉全说,自己就像“孙悟空”一样,在“八卦炉”里练就了“火眼金睛”。 “那时候的老师傅传授技术,全凭心口相传。”为了弄明白“看火”技术中的奥妙,郭玉全把专业书籍和资料视若珍宝,边学边悟,进步飞快。四年下来,厂里每次各项指标考核,他总名列前茅。
至今,郭玉全还保留着当年那些手抄本、油印本的资料。 正凭着这个本事,很多难题到郭玉全这里总能迎刃而解。而伴随水泥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看火到液压、润滑,从钳工到焊工……郭玉全几乎干过水泥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种,逐渐成为水泥窑边的“全科医生”。
苦练基本功的经历让郭玉全受益匪浅,“再高超的技术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2015年9月,我国首条飞灰工业化处置示范线成功达标达产运行,填补了国内飞灰处置的空白。由此,一家76岁的水泥“老字号”也成功转型为环保型企业。而这条示范线的生产调试,正是由郭玉全带领的一线技术工人团队完成的。 每焚烧100吨生活垃圾,在烟气净化系统中会产生3吨飞灰。飞灰含有二噁英等有毒污染物和重金属,属于危险废弃物。
因此,如何处理好飞灰,被视作控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的“最后一公里”。 对郭玉全来说,这也意味着从头学起。 “作为国内首条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焚烧飞灰样板工程,飞灰示范线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学习基本盐化工知识、熟悉整个制盐工业的生产工艺,郭玉全用了整整一年时间。
同时,他还带领团队承担起设备改造任务,成功突破多个技术节点。 每次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观察工况。连续观察1个多月后,根据盐液的沸腾、析出、沾壁情况,他推断是设备进料口管道存在设计缺陷。 2015年10月,琉璃河水泥公司飞灰工业化处置示范线正式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以往挂着“高耗能”标签的水泥窑,成功变身为“城市净化器”。
郭玉全说,好工人是用心在工作,“只要用心,就能将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国际上打响中国品牌 2016年3月28日,郭玉全与同事一行飞往刚果(金),为客户新建成的水泥生产线进行生产调试、提供技术培训。这已经是他第六次走出国门当“师傅”。 随着琉璃河水泥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郭玉全为代表的中国技术工人也凭借过硬的实力在海外打响了“名号”。
2012年,阿联酋一条万吨水泥生产线窑系统出现托轮过热的问题,接到求助电话,郭玉全与同事赶往现场。 “放一毫米!”观察现场工况后,郭玉全向操作工人发出指令。不到6小时,回转窑就成功运转起来。
在场人员无不沸腾,赞叹中国工人“了不起”。 而在30年前,郭玉全第一次前往战火纷飞中的伊拉克,是冒着生命危险学技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窑外分解窑水泥生产线,一条生产线的产量顶国内五条。” 让郭玉全颇为感慨的是,当年工人出国是做劳务、学技术,如今中国技师和优秀工人已经可以为外国顶级水泥生产线做技术服务和培训。 琉璃河水泥公司对外技术服务员工达四、五百人。而其中大部分骨干都曾在郭玉全领衔的经济技术创新小组或郭玉全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过。
作为北京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郭玉全职工创新工作室”培训过的水泥行业技术人才已遍及国内多个省市和欧亚非国家。 郭玉全的成功并没有“独门秘籍”,但在企业管理者和同事眼中,他是一线技术工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一线技术工人的‘能量’不可忽视。”最近,郭玉全一直在思考一个新课题:如果有更多的年轻工人热爱技术、热爱创新,国际舞台上将会演绎多少中国制造的精彩故事?
3、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产品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这垛聚丙烯包装袋里面有破损的,马上找出来!”早上刚一上班,沧州炼化聚丙烯车间包装班班长朱平到现场检查,当发现地上有一小撮白色粉末时,立刻下令找出破损袋。 “班长,这袋码在下层了,漏得不多。”包装工人小声说。“漏一丁点儿也得换,在最下层也得找,决不能出现包装质量问题!” 看到朱平态度坚决,包装工人不再推脱,把码好的40袋聚丙烯一袋袋移开,直至将缝包质量有点问题的聚丙烯袋找出来。在朱平的监督下,包装工人将破损袋内的聚丙烯重新装袋、称重后,码在成品垛上。
作为包装班班长,共产党员朱平全面推广班组作业标准化,对包装袋实行一对一管理,如果因缝包质量出现破损,他立刻能根据包装袋批号找到作业工人。这使车间包装袋破损率不断降低,并创历史最好水平。“干什么就要爱什么,每天能学到东西,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朱平说。 自担任包装班班长以来,朱平在做好班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他钻研各个调节程序的逻辑设定,琢磨包装线上每一个部件的作用,只要和自身工作相关,他都下大力气去钻研,直至摸透每个部件的“脾气”,成为包装线上的“万事通”。凭借精湛技术,他及时处理了气缸节流阀故障、胶轮皮带断裂等上百起包装设备故障,还向包装机厂家提出建议,解决了新上包装机在实际生产中的难题,使新设备提前半个月达到稳定运行状态。 “党员形象就是岗位形象,作为基层单位管理岗位上的一名党员,要为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是朱平常说的一句话。在岗位8年以来,朱平实行24小时维护制,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半夜都随叫随到。
今年除夕当天傍晚,朱平突然接到车间电话,说包装机出现故障,让他到现场处理。朱平赶到车间后发现,自动包装机撑袋部位出现了故障,撑不开包装袋。他立即着手调整吸盘角度和间隙,凭经验逐步将吸盘调整到位。此时,胶轮皮带又发生断裂。寒冷的除夕夜,朱平钻到传送带下方不足50厘米高的空间内,面朝上躺在下面一调试就是1个多小时。除夕夜21时前后,皮带终于上好,他为防止自动包装机再次出现问题,一直监护到23时前后才离开现场,到家时,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将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让包装系统拉聚丙烯生产的后腿。”朱平说。
4、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于磊,毕业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现任铁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分析工程师。自2011年入职铁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以来,从一线操作工做起,先后从事过检验员、实验员、技术员等岗位。在成长的每个岗位上都是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认真履责,勤奋好学,不断突破。由于工作兢兢业业,表现突出,2015年升任分析工程师一职。工作期间,成功主导完成了甲醇分析,焦油组分分析的可靠性评价项目,并多次发现重大异常质量问题和产品设计缺陷,曾荣获“星级员工”“改善之星”等光荣称号。
曾几何时,他还是个刚出大学校园的青年才俊;现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产品分析工程师。 因为他对工作心存敬畏的敬业精神,他的耐心、专注,坚持精神,他以一个平凡的岗位书写了一个不平凡的工匠精神。
1.他时刻关注产品信息。对于市产品问题,如甲醇酸度偏高,浓度偏低等总会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分析,想尽一切办法消除市场品质隐患。在过程中更是全程跟进,密切关注模拟测试情况,与产品技术以及研发一起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反复验证,改进产品品质,提高用户满意度。
2.优化实验方法,提高问题检出率。在以前的检验方式中,发现有些问题不能及时检出,他通过钻研,改进了检验方法,从而可以更有效的检出问题。
3.耐心坚持、心细如尘,绝不放过任何异常问题。在点检产品的过程当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一个小问题,都会耐心做对比试验来验证,有一次,实验仪器没能测出,但是他凭借肉眼的观察,发现了问题,并连续12小时观察数据的变化,终于发现引发问题的原因,并及时上报,从而避免了一次大的生产事故。 工匠因为专注,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感动。时代需要工匠,企业需要工匠,中国智造更需要工匠。
工匠是最美的,工匠精神是永恒的!向匠心致敬!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首先,教育是根本。在多年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人们关注理论,忽视实践,淡化工程。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在他的新书《让思维自由》中指出,改革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坚实一步,“心灵手巧”是创新者最本质的写照。为此,要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
第二,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德国工匠勃兰登堡在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工作,本来研究的是“传输高保真音乐”技术,但他对“去除多少声音信号而不让耳朵听出失真”技术更感兴趣,并且取得了成功。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成功背后有一个有力的奖励机制,即德国政府要求雇主将一部分专利收益让发明者分享。这样的政策,使得勃兰登堡所收取的专利费大大超过他在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工资。
第三,建立让工匠专心于技术的组织。微软前首席技术官纳森·梅尔沃德创办的高智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资助新发明”的公司。保护发明家的利益不受大企业的侵害,给工匠们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相应的,有100位高级发明家相助,高智公司现在拥有世界第七大专利组合。
第四,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技术、发明、创新属于高风险活动,因此,我们要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大力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新创业来不得浮夸,回归“工匠精神”,用实干与可靠的技术、发明来扎扎实实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产业技术进步的瓶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核心和根本保障。唯有如此,我国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复杂产品的创新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