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 > 正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刚刚发布!2023年中国经济将有五个“明显回升”!

时间:2023-01-16 18:4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刚刚发布!央视新闻等 环球网 2023-01-16 16:32国家卫健委:正在有序开展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今天(1月16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刚刚发布!

央视新闻等 环球网 2023-01-16 16:32

国家卫健委:正在有序开展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

今天(1月16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全国正在有序开展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


要做到重点人群感染早发现早用药,做好定期联系服务和日常健康监测;重症风险人群早识别早转诊,畅通转诊通道;重症人群早干预早集中,加强急诊力量配备,对高危患者优先安排就诊,优化住院收治,保障患者住院需求和重症患者救治需要。


中方与世卫组织继续加强疫情防控技术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卫生安全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疫情发生三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也为国际抗疫作出重要贡献。


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通电话,就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交换意见。世卫组织赞赏中方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疫情信息,也注意到,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扩大对各类人群的临床治疗,包括重症监护。双方一致同意,继续加强疫情防控技术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卫生安全。


新冠和流感如何双重防护?专家:两者都有疫苗,接种疫苗最经济最有效


会上有记者提问,去年以来多地都出现了新冠和流感共同流行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如何做好新冠和流感的双重防护?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都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二者主要的症状是非常相似的,如发热、全身酸痛和呼吸道症状。作为呼吸道的传染疾病,二者的传播途径是类似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防护手段也是类似的,主要是外出要佩戴口罩,特别是去人多、密集、密闭的空间,同时清洁双手,多通风。


李燕明表示,这两个疾病都是疫苗有效的疾病,因此两种疾病不管是新冠病毒感染还是流感,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现在正值冬季,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特别是对广大老年朋友。春节期间,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感染风险也会增加。因此我们需要提醒大家,请大家对两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做到共同预防、科学防护,让大家过一个平安的春节。


阳康后需继续用药巩固疗效吗?专家详解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我们了解到一些公众认为阳康之后需要继续用药巩固疗效,请问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特别是对于孕产妇这样的特殊人群来说,“巩固疗效”这样的说法是否有必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赵扬玉介绍,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新冠感染以后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对症,比如针对发热、腹泻、咳嗽等等。如果这些症状都消失了,还是应该及时停药,因为药物一方面起治疗作用,同时还是有一定的副作用。在这里,提醒孕妇阳康以后要继续注意防护,同时包括睡眠、营养均衡等等,逐渐的,适当的,个体化的采取一些运动的措施,量力而行,逐渐达到康复。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家长要关注孩子哪些方面?专家回应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表示,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精神状况,如果孩子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难于安抚,呻吟,甚至出现精神状态改变、意识障碍或者抽搐等,都要及时就医。


另外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呼吸情况,如果孩子呼吸增快,出现喘息甚至发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甚至无法发声;呼吸费力,如鼻翼扇动,点头样或耸肩样呼吸;口唇青紫,面色苍白或发灰等情况,应尽快就诊。


如果孩子出现喂养困难甚至拒食;频繁呕吐、腹泻,或出现尿量减少等脱水的征象;出现超高热(≥41℃),或持续高热不退,或发热时间超过3天;发热伴有新发的皮疹时,均应及时就医。


阳康之后怎么吃?专家建议:尽量保持食物多样化


会上有记者提问,网上有一个说法,阳性康复之后应该坐一个小月子,休养30天,请问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康复之后,在营养搭配上面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表示,阳康以后尽量保持食物的多样化,日常的饮食规律尽量保持,比如每日三餐,定时定量就餐。同时保证几个重要的营养物质或者食物的摄入,包括但不限于蛋白质、优质蛋白,每日三餐要做好荤素搭配。应该做到餐餐有蔬菜、每餐有水果。可以保持少量、多次、规律性的饮水习惯。


于康提到,阳康以后很多脏器包括消化道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太急、太多、太猛的补,或者有些人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可能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还是要遵循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更加安全。希望大家放平心态,慢慢的恢复。


如何做好农村老年人新冠用药的指导与服务?专家介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提问:当前农村地区是疫情防控的重点,请问对于那里的老年人来说,如何做好他们新冠用药的指导与服务?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介绍,其实我们国家已经发布了农村地区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指南,给农村防控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指导基础。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情况更加复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渠道、多部门共同努力进行农村疫情的防控。在农村地区,首先注意科普教育,因为农村地区和城镇、城市不太一样,那里的老年人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基本知识的掌握很欠缺,因此我们需要多部门,多渠道进行科普知识的宣教。


李燕明介绍,在宣教的过程当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在形式上,最好要用农村老年人听得懂,听得明白的语言,多用图片、动画,少用文字。第二,在内容上,在科学基础上,需要关注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当中最关注的,让他们在其中找到答案。第三,在对象上,除了老年朋友之外,还要注意他周围的邻居,他的子女要同时了解新冠知识。第四,在内容上,我们不仅仅要告诉老年朋友们他们需要做什么,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这一点跟他需要做什么是同等重要的。


李燕明表示,广大的乡村医生是农村防控的重点也是农村防控的主力军,他们对农民日常的基础疾病、基础状态非常了解,相信能够给他们提供非常好的指导。


旅途和返乡后及春节期间聚餐儿童在防护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专家建议


发布会上,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表示,春节将至,旅途和返乡后及春节期间聚餐儿童在防护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建议尽量不要给孩子安排长途远行,如果孩子生病了就不要带他出行。出行前建议准备好口罩,还有一些免洗的手消或者消毒湿巾,家长出行前要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流行和人员流动情况,尽量不去人员过于聚集的地方,因为这样会增加孩子的感染风险。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建议途中做好家长个人和孩子的防护,包括规范佩戴口罩,3岁以下的孩子不常规推荐佩戴口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做好他们的防护,要做好手卫生,尽量避免孩子到处乱摸,尤其是摸了其他东西之后再摸眼、口、鼻的行为要杜绝。如果可能的话,要尽量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咳嗽、打喷嚏的卫生礼仪。


春节期间的聚餐、聚会无法避免,建议尽量少带或者不带低龄儿童参加这样的聚餐、聚会,如果外出聚餐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合格的饭店。另外,应该保证孩子的饮食合理和食品安全,包括动物性的食品应该烧熟、煮透。如果要给小婴儿吃鱼,家长要尽量彻底剔除鱼刺。有一些年长儿童要吃鱼的时候,要提醒孩子们不要狼吞虎咽,避免造成伤害。春节期间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减少刺激性食物、过油、过甜食物的过多摄入。


母乳本身不传播新冠病毒,妇产科专家:鼓励支持母乳喂养


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赵扬玉介绍,产妇和新生儿的早期接触对母儿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重要。既往数据显示,如果防护得好,母婴同室是不增加新生儿感染新冠风险的。


赵扬玉建议,在新冠感染早期,孕妇还是有传染性,这期间推荐妈妈和新生儿相互隔离,若没有条件分离,母亲要戴N95口罩,防止接触传播,新生儿的餐具要定时消毒。此外,母乳是新生儿最佳食物,母乳本身不传播新冠病毒,应该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产妇可以把乳汁挤出来,由其他家庭成员来喂养新生儿。”


孕妇跟普通人群一样,也是易感人群。如果孕妇没有基础病、合并症,临床表现和普通人群是相似的。有一些孕妇可能有哮喘、高血压疾病,要注意若症状逐渐加重不缓解,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在妊娠晚期的孕妇,如果出现胎动异常、出血、肚子疼,疲乏无力等,即使不发烧也要到医院就诊。



2023年中国经济将有五个“明显回升”

瞭望 2023-01-16 17:40
 对中国经济2023年的增长预期,世界银行2023年1月份的预测是4.5%,其他国际机构也纷纷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比较乐观的在5%以上。中国智库和学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普遍在5%以上
 只要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硬约束和软约束被破除,2023年一定会强势复苏,主要表现为“五方面回升”,同时也潜藏着若干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文/陈文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政府正在因时因势因病毒变异攻击性转弱的客观实际,稳步有序地调整优化抗击疫情政策,走小步、不停步,全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恢复经济常态指日可待。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长周期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向远、稳中向强的要素依然稳固,中国经济不但有战略纵深,而且在加快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步伐。

  目前,国际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自2022年底恢复上行趋势,对中国经济2023年的增长预期,世界银行2023年1月份的预测是4.5%,其他国际机构也纷纷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比较乐观的在5%以上。中国智库和学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普遍在5%以上。中国经济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只要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硬约束和软约束被破除,2023年一定会强势复苏,主要表现为“五方面回升”,同时也潜藏着若干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经济增速会回升,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

  在2022年低速增长的基础上,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会大幅度上升。中国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左右,加速恢复至2023年的5%-6%之间。如果各方面工作效果好,不排除增速在6%以上的可能性。

  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的2.6%和发展中经济体的3.7%。2022年疫情多发,一季度GDP增长4.8%,二季度降到0.4%,上半年仅增长2.5%,三季度回升到3.9%。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全年GDP增长3.3%。由于2022年经济增速基数低,如果2023年上半年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面摆脱疫情冲击的影响,其他三重压力将会得到缓解,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实际增速应该比预期高一些。

  如果力争2022年-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就要求2023年GDP增速在7%以上。应该说,这既是当下稳增长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周期增长目标必须迈出的关键步伐。

【线下消费需求会回升,但仍存在消费能力与意愿不足问题】

  按照2021年的统计,消费需求已占到GDP增量的65.4%,2022年上半年消费需求已经占到69.4%。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中,线下消费实占比依然很高。

  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整体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意愿不强,储蓄率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却大幅下降。2022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反复,线下消费严重受挫,服务业尤其是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收缩明显,中国消费需求连续三年增长均为负数。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状态,线下消费被严重抑制。

  2023年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在8%-10%之间,比2022年将大幅提升。一方面,疫情防控会进一步优化,消费场景将逐渐活跃,消费潜力有望释放;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居民的收入预期不稳定,预防性储蓄行为增加,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2023年我国线下消费会强劲反弹,如果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仅餐饮和旅游这两个行业营业额达到11万亿元或者12万亿元,不仅对GDP的拉动将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更重要的是能够恢复人民群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房地产市场会回升,但仍然存在供给侧制度设计问题】

  房地产市场会回升,但回升速度不会那么快,一线城市虽然需求潜力大,但是供给侧不足,二三四线城市则是需求侧能力不足、供给过剩。所以,房地产市场是结构性矛盾。2022年11月份出台的金融16条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空前,证监会出台的新5号,都释放了非常重要的信号,即下决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到正常轨道。

  现在国内房地产供给已可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和一般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但是高端的、高价值的住房供给依然缺乏,而且受到既有政策的限制。要刺激房地产市场,除了金融政策以外,还有税收政策,不能同时释放方向截然相反的政策信号,如果一方面在释放要加征房地产税,另一方面则在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这两个政策发出的信号就是相背离的,老百姓怎么会放心买房呢?

  近期国家对稳楼市“三箭齐发”,形成了信贷、债券、股权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但房地产政策调整不应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应该是长期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安排。例如房地产供给结构总体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样才能满足市场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住房需求,如何使一些人把在国外花巨资购房转向国内,而且花在国内没有后顾之忧,这一点特别重要。房地产政策信号一定是一致的、整体的、可预期的、长周期的、稳定的,这样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真正回升。房地产政策拐点已现,但市场拐点仍需等待,销售依然疲软。短期居民购房信心和能力还未明显恢复,房企还将面对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间考验。

【制造业会回升,但仍面临补短板和防止过快转移的双重挑战】

  总体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奠定的制造业基础是非常牢固的,具有很强的韧性,配套能力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一旦走向全面复工复产优势更加凸显,产品竞争力在全球也具有极大的优势。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当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威胁,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新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2023年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的步伐仍需加快,降低各方面要素带来的供给冲击任务艰巨。全年制造业增长会比2022年有较大回升,但转移到国外的先进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将是中国制造业的重大损失。

  中国制造业2023年将面临四重压力:一是美国遏制打压,中国制造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递减;三是关键零部件关键环节补短板任务艰巨;四是国际贸易即国际市场对中国进口收缩,美国市场去中国化的步伐会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供给侧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能力提升,就成为2023年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投资者信心会回升,但仍存在社会投资低迷问题】

  现代资本市场具有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缓释、政策传导、预期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功能,是深化资本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在高质量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2023年资本市场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投资者信心和投资意愿将逐步回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更多投资中国资本市场。2023年投资者将关注中高风险资产“触底反弹”可能出现的超额收益,对流动资产投资相对乐观,多数人将提高收益和保值增值作为2023年资产配置最重要的目标。二是会更多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随着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叠加保障安居性住房投资增加和保交楼的提速,中国房地产市场会有投资底部进入,销售、投资、土地购置在2023年会出现个位数正增长,满足居民正常的刚需、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市场将率先复苏。三是会更多投资高端制造业。政府政策重点支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协同发力,鼓励引导支持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这将引导资本流向制造业,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在9%-11%。四是会更多投资数字化基础设施。一部分投资会瞄准企业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五是会更多投资新商业业态。部分完全的线上企业将向线下复归,无线下店的线上销售将会趋于下降。

  应该指出的是,投资回升主要来自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可以立即产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还没有对拉动社会资本起到“乘数效应”,因此必须形成社会投资的信心和冲动,这是中国投资回升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外,美联储持续加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烧不退等问题,持续对投资者信心产生负面影响,全球投资将进一步向中国转移。

  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回升前景、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强大制造业能力和资产估值前景,对全球投资者仍具有难以动摇的吸引力,中国仍是资本流入最多的投资热土。与此同时,中国高水平开放、制度性开放、更高质量的开放和引领性开放,将进一步坚定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