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 > 正文

2023年元旦之日《新年献词》尊重和保护我们的身体!注意:这3类食用油,最好别吃!即将到来的这个兔年,居然有384天?怎么回事?张文宏钟南山被一些“大V”攻击,媒体发声!

时间:2023-01-02 16:11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2023年元旦之日《新年献词》尊重和保护我们的身体!在一声声互道保重的问候里,我们艰难地走过了2022。此时此刻,还有很多朋友正与病毒艰难搏斗,祝愿大家早日康复,疫去安来。此时此刻,无数医务人员依然坚...

2023年元旦之日《新年献词》尊重和保护我们的身体!


在一声声互道保重的问候里,我们艰难地走过了2022。此时此刻,还有很多朋友正与病毒艰难搏斗,祝愿大家早日康复,疫去安来。

此时此刻,无数医务人员依然坚守在第一线,穿上战袍的那一刻,他们就是在用血肉之躯为患者撑起生的希望;寒风凛冽中,骑手小哥们随时集结穿梭,为我们运送食物和药品,过去三年,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起出发与送达;还有众多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一定不能忘记,那一个个暴露在寒暑中与危险接触的真实肉身。请关心他们的冷暖,牢记他们的付出,正如此时此刻,我们真诚地关切每个人的身体。

身体是生命的容器,人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构想自然和社会的。在与病毒的漫长抗争中,人类的身体冲锋陷阵不断进化,既脆弱也顽强,淬炼了强大的生命力。很多人说,“阳过”后才懂得,身体比想象的更爱自己,因为身体里有数以亿计的免疫细胞在为你作战——这是重新发现身体的契机。

尊重和保护身体,是对健康的守护,是为了建立与生命最直接的血肉联系。健康的身体犹如稳固的山峦,撑起心灵的翅膀和爱的栖息地。过去三年,我们减少聚会、运动,克制对旅行的渴望,我们似乎忘了,身体才是生命的载体和限度。正是在身体这一根基上,生命及其各种各样的意义才爆发出来。这就是一句“欢迎回家”、一声“好久不见”会让人热泪盈眶的原因:没有什么能够代替与朋友的举杯欢庆、与亲人的深情拥抱、与故乡的久别重逢。从指尖传来的温度、从眼神读懂的思念、从心底涌起的感动,是身体的感受,更是蓬勃生命力的反映。喜悦或悲伤、欢乐或苦楚、笑声或眼泪,不是从道理和意识中产生,而是诞生于身体的灵机一动。

尊重和保护身体,更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捍卫。这是我们的一切出发点。记住这点,就不会再允许发生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就不会犹豫那些紧急时刻的求救。听见每一个生命的呼喊,关心每一个生命的安危,省思我们的慌乱和不足,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需要政策设计和各级执行周全的考量、极大的付出。在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前,这样的补救和完善时不我待。道德不只是迫于外界压力去做正确地事情,而是与身体的真实感受密切相关——你能否通过自己的身体真切地感觉到他人的处境与心情?诚实、互助、守诺、善良,这些社会美德不仅仅作为伦理价值值得遵从,也具备有形的价值,能帮助集体实现共同的目标,帮助我们一起度过艰难的时刻。

尊重和保护身体,也不要让自己的身体伤害到他人的身体,善待和宽容他人,更不要遗忘那些雪中送炭般的帮助。“洋溢着善意的眼神永远比瘟疫更有力量”。我们从来与一个更宽广的群体连接在一起,这或许正是过去三年的生活经历留下的重要启示。只有将自我的构成理解为关系性的,理解为对超越自我之共同背景的依赖,我们才能恰当地实践个体自主性的理想。三年来,疫情下的生活看似静寂,但内在的喧哗让我们确信自己身处一个隆隆降临的大变局之中。越来越复杂快速的当代生活会引起强烈的神经刺激,其结果会不会如哲学家们担心的那样,我们的身体丢失了那些激情的本能冲动,没有了孩童般的好奇心,变得越来越克制、麻木、冷漠?

是时候打开门,尽管门外可能有荆棘也有寒风。深吸一口新鲜空气,让阳光洒进我们的生活,不要让身体中的火焰被掐灭,不要让身体陷入内向的自我封闭,不要让身体掉进电子符码的语言圈套。

用身体去感受,疼痛的记忆才会真实地长存于我们的脑海中,不会忘却。用身体去感受,生活才不会变得冰冷和凝滞,快穿过这幽暗的山谷,不要害怕外面的世界,让我们的身体接受锤炼和锻造,从身体出发,去游历去读书去做事,每个人都可以真诚地投入一种自我完善之中。保重身体,诸位朋友,新的一年到来了。


注意!这3类食用油,最好别吃

新华网 2023-01-02 23:06 发表于北京
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看看油的排名就知道它有多重要。

在超市的食用油专区,能够看到琳琅满目的植物油,其中就包含了不少调和油的品类。

听说调和油最大的特点就是营养全面,买一瓶相当于同时吃好几种油,长期吃有利于人体健康。

这是真的吗?

1


调和油营养更多样?

从单品种的植物油来说,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营养价值。

比如,大豆油的维生素E含量高于其他一些品种植物油;茶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可能会高于其他种类。把这些不同的植物油混合到一起配置成调和油之后,那么它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就会增多。

另外所含有的一些营养素量也相应会得到提升,这样它整体的营养价值就会比单一品种的营养价值高一些,更符合机体对脂肪酸均衡摄入的需求。

但是如果某一种调和油经常这样吃,不更换的话,这种多品种多样化的效果并不会特别理想。
所以即便是吃调和油也尽量换一下品种,不同品种的调和油搭配起来吃,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均衡吸收。

2


如何挑选调和油?

1.小分量包装

小包装容量小,能很快地把它吃完,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个品种的轮换,这样更有利于多品种、多样化选择。

2.注意配料表

种类多的前提下,各个种类的占比要相对来说均衡一点。

3.维生素E的含量

我们可以通过商品的营养标签去看,如果已经标注了维生素E的含量,肯定比没有标注的要高。

同样标注了的,可以选择在标注里面相对高的油去选用。

除调和油外,大家可以根据炒菜习惯和适合人群挑适合自己的油。
烹调油里99%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脂肪酸上。

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后者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从营养学上讲,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多的油相对更健康。

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多不饱和脂肪酸也能调节胆固醇水平,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研究表明,只有各类脂肪酸达到平衡,才能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建议成年人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应维持在1∶1∶1的适宜比例

但这个比例说的是整个膳食结构,既包括烹调油中的脂肪酸,也包括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多为饱和脂肪酸)。

一张图表,为你梳理7种常见食用油的优缺点和烹调建议️:

3


这3类油不建议吃

只要是质量合格的食用油都是可以安心食用的,但注意,这几种油真的不建议吃:

1.开封超过3个月的油

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中,不管食用油开封了多久,只要没过保质期就都能吃,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虽然说食用油没过保质期,但是开封太久,会增加油脂感染霉菌的风险;而且如果没有做好密封处理,油脂与空气当中的氧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一些氧化产物。
进食含有微生物超标、黄曲霉毒素以及部分氧化产物的食用油,会影响健康。

所以,尽量不要食用开封超过3个月的食用油,平时尽量购买小瓶装的油。

2. 反复煎炸的油

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习惯,炸完食物之后,会用剩下来的油继续炸东西,或是炒菜等。

但反复煎炸的油很容易产生致癌物,如苯并芘、丙烯酰胺、杂环胺等,长期食用,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另外,食用油反复使用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它不仅会导致发胖,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的概率。

3. 一些小作坊的“自榨油”

有不少家庭喜欢吃自榨油,认为这种食用油的口感会更加浓厚,味道也会更香。

实际上,有些自榨油存在安全隐患。

早前有多个粮油店被查出自榨油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用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已经发霉、变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产环境很差,机器也比较脏,而且还没有经过精炼,无法彻底除掉杂质和有害物质。

4


不管吃哪种油都需牢记这4点
1. 每日油摄入量:25克~3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应减少烹调油和动物脂肪用量。
推荐每天的烹调油摄入量为25克~30克。

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空气炸锅等烹调器,用好了都有助省油。

2. 控制温度:150℃~180℃

不少家庭习惯等到油锅冒烟时再放菜,此时油温已超过200℃,可能产生丙烯酸、苯等有毒物质。

烹调时,油温应控制在150℃~180℃,锅中放油的同时,可以把一根筷子插入油中,或放一小条葱丝,当筷子、葱丝四周冒出较多小气泡时,就可以下菜了,也可以采取热锅冷油的方法。

3. 容器:玻璃或者瓷质

最好选择不透明的玻璃或者瓷质容器,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照射。

且存放在橱柜等避光阴凉处,每次使用后要拧紧盖子。

另外,油壶内的油一定要全用光后再倒入新的,且倒入新油之前要记得清洗,因为旧油和新油混杂,会加速新油的氧化

4. 换着品种吃

油脂要换着吃,主要考虑的是脂肪酸的平衡。

如果脂肪酸构成类似,换着吃和不换的区别并不大。

比如:
  •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类似;
  • 花生油、稻米油类似;
  • 茶籽油、杏仁油、橄榄油类似;
  • 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类似。

不同油脂替换,应该按照脂肪酸构成不同的品种来换,比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换。

即将到来的这个兔年,居然有384天?怎么回事?

新华网 2023-01-02 12:30 发表于北京

农历癸卯兔年“闰二月”,全年共有384天


2022年已经过去,崭新的2023年开始走来。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公历2023年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共有365天。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公历和农历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历法规制。公历每4年设一闰年。通常情况下,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2月有29天;除不尽的年份为平年,2月有28天。2023年不能被4除尽,所以
是平年,共有365天。

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太阳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为了使农历年的长度和公历年的长度接近,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全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叫作闰年。这样一来,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

至于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两者相间排列。加闰月的规则是每个月中,凡含有中气的算正常月份,不含中气的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农历癸卯兔年的“闰二月”没有中气,所以就是上一个月二月的闰月。

记者在天文年历上看到,由于被安排了一个“闰二月”,农历癸卯兔年全年共有384天,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至2024年2月9日结束。

农历癸卯兔年天数较多,还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统计发现,19个农历年中有7个年头是“双春年”,有7个年头是“无春年”,其余的5个年头是正常的“单春年”。

“‘双春年’和‘无春年’都只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与吉凶祸福无关。”赵之珩强调。



张文宏钟南山被一些“大V”攻击,媒体发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3-01-02 17:55发表于北京

疫情席卷中国每个角落。


许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亲人、朋友、同事,正经历病痛。


而最初的一批感染者已经康复。他们重新将活力注入社会。京沪交通又堵了,海南电影节现场再现人潮。在浙江,一些康复者参与无偿献血,缓解血库紧张……总之,中国社会正尽全力度过最难熬的时刻,尽管方方面面承压巨大、应对并非完美,但总体平稳,最大程度守护生命健康,迈出了走出疫情阴霾的关键一步。


此刻,我们最需信守的,还是44年前的那句老话:“团结一致向前看”,而不是对立、撕裂,更不是攻讦、谩骂。


我们看到,网络舆论场上乱象仍存。一些“大V”通过极端论点和以偏概全的论证,给普通人造成认知混乱。呼吁“放松”是他们,批判“放松”也是他们;说是“大号流感”的有他们,说不是“大号流感”的也有他们。更有甚者,阴谋论甚嚣尘上,把正常的交流、不同的观点,扣上各种各样的大帽子。这么大的国家,防疫措施优化调整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谁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客观而论,3年来,中国能将病毒毒性耗到当下较弱的程度再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已是用足体制机制韧性。一些人或许以为,还可以继续严密封控,可是防疫措施总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防控措施优化调整,正是最大程度奉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准则,努力去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难度平衡。


杭州大马弄,烟火气回归。

人在病痛中,难免有怨气;一时看病难、买药难,难免有焦虑。但是,从防疫重点看,尽可能减少死亡和重症,无疑是最重要的目标。目前,相比于大量感染案例,我们从身边直接感受到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仍属极少数。多方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从更大范围看,社会运行总体平稳,人们可以正常走出家门,物流基本畅通。从更长时间看,只要我们守住生命安全底线,不用多久我们总能陆续站起来。待到春暖花开,相信中国会以相对较小的代价走出疫情之困。


还有一些“大V”,莫名其妙地对防疫专家发起人身攻击。或指责其为特定利益代言,或认定其与某些势力有关联,或把别人的专业素养批得一文不值,或刻意挑起对立。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知是渐进的。专家非完人,无论是张文宏还是钟南山,都不是全知全能。但只要专家出于专业和良知,为防疫尽心尽力,他们就该受尊敬而非受攻击。揪住他们发言中的只言片语,上纲上线,“扣帽子”“打棍子”,令人寒心、为人不齿。


移动互联网的迭代,把麦克风送到了每个人手上。但一些人发现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创收捷径、走红密码,刻意制造极端言论,以此博得流量,吃上“带血馒头”。他们吃得风生水起、嘴角流油,哪管社会共识割裂、理性蒙尘!


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对所谓的“大V”不能不留个心眼,多一份不上当、不中招的警惕和向现实看、向前看的自觉。非常时期,艰难时刻,我们实在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制造舆论乱局、形成情感撕裂上,而应该团结一致向前看。


团结一致向前看,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合理的意见、善意的批评当然可以有,但不应刻意制造非理性的聒噪、嘶吼。我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经受惊涛骇浪。


当下难题,何止防疫。保障民生、恢复经济、完善治理,个个都是难关。每个领域,千头万绪,诸多做法都可能在舆论场上引发讨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三重压力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扩大内需、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平台企业健康发展等重磅宣示,发出明确信号,释放政策红利,就是要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再去搞撕裂、对立、怀疑那一套,信心何能建立,共识何以凝聚,力量何从汇聚,难题何谈破解?

近日,杭州市急救中心进入超负荷工作状态,杭州长运、杭州公交集团公交司机等紧急驰援。


大变局中,疫情叠加互联网,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图景。但细细辨析,除了少数“大V”热衷挑起争吵,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即便在“直播疼痛”中,也是一副乐观姿态。现实中,实干家们根本无暇顾及那些没有意义的对立和撕裂。医护人员成坚强“医靠”、公交司机助攻120急救、普通居民化身外卖骑手、邻里之间共享退烧药物……编织出当下中国一幅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坚韧图卷。再寒冷的冬日,也阻止不了生机从土壤中向上攀爬。再过几天,春运又将开启,无数人将踏上团圆之路,向着家的灯火前进。即便彼时,更多地方正在举全力渡疫情之峰,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国人将从病痛中站起来、手牵手,向前看、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