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科学 > 正文

人民观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①②③④⑤

时间:2022-09-23 12:08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丨人民观点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19 18:18 发表于北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①伟大时代诞生伟...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丨人民观点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19 18:18 发表于北京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①

  伟大时代诞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日报评论版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
——编  者 

  法治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点滴。新环保法长出“钢牙利齿”,守护青山绿水;“100-1=0”的“法治公式”,警示执法司法维护公平正义;把法治作为最好的营商环境,保障公平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实现新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指明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理好政治与法治、法治与德治、改革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等关系,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法路径……既有从无到有的理论创新,也有从旧到新的理论发展,既有前后相续的经验传承,也有因时因势的思想升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历史的长河,将会铭记这十年许多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第一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这是第一次以党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法治建设战略实现历史性转变、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法治工作质效取得历史性突破、法治保障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法治中国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就此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这十年法治发展的伟大理论成就,也是这十年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战略思想,针对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任务、重大问题、重大挑战提供了法治解决之道,为我们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法治上的战略指引。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风险,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我们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和全过程,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前景将会无限光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丨人民观点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20 17:30 发表于北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②

  第二次审议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初次审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不久前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顺利完成多项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议程。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始终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工作,加快立法修法步伐,立法工作及时完成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项目,充分彰显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十一个坚持”,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从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再到强调“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怎样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取得新成就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一方面,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掌好权、执好政,更好把14亿多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020年8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规划建议;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从群众意见到规划建议再到规划纲要,规划的制定过程生动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这其中,既要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也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同时,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要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依法治国,还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体系,增强党依法执政本领,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丨人民观点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21 15:12 发表于北京

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③

  法者,治之端也。全国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超过190万件,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入;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持续推动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我们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要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阐明了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夯实了“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法治根基。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从国家治理体系来看,只有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国家治理能力来看,只有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才能不断提高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如此,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

  同时要看到,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必然需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坚持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一方面,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另一方面,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从推进财政税收、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到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充分说明改革是法治的推进器。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穿到国家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我们一定能不断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以法治中国建设新成效,书写“中国之治”新篇章。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丨人民观点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22 14:48 发表于北京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④

  北京8家法院同一天集中对15件涉养老诈骗案件进行公开宣判,将一批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为被骗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干警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矛盾化解工作,问需于民、取信于民;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人民法院将巡回法庭搬进森林、草原,在牧民家门口提供诉讼服务……以法律捍卫人民利益、护航美好生活的实践在全国各地不断开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彰显着“人民”二字沉甸甸的分量。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明确“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体现了真挚的为民情怀,为我们站稳人民立场、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遵循。

  法治为民,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底色。2020年5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以此为窗口观察这十年,从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理措施;从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到保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回首这十年,坚持“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要求“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让困难群众平等获得法律保护……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一系列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生动实践,织密了法律之网,强化了法治之力,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筑牢坚实堤坝。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人民对法治建设的参与程度,影响着法治发展的进程及其广度和深度。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从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到在全国各地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问计于民”让立法工作“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在群众中培养“法律明白人”,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有生力量,到大力开展“援法议事”活动,拓展群众参与法治新路径……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法保证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持续深入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事实有力证明,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创造伟力,使全面依法治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法治中国的根基必将更加坚实。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新征程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良法善治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就一定能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在共同推进上着力 在一体建设上用劲丨人民观点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23 11:31 发表于北京

在共同推进上着力 在一体建设上用劲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⑤

  近年来,《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陆续出台,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处理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实践问题,从整体上明确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形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既抓住法治建设的关键,又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要求;既高屋建瓴、搞好顶层设计,又脚踏实地、做到切实管用;既讲近功,又求长效,一系列决策部署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整体发力、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其中,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法治中国提供人才、科技、信息等支撑;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管党治党提供重要依据。这五大体系构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00余件次,到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再到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从法治上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把握国家、政府、社会等不同主体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对全面依法治国作了系统谋划。其中,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各环节、各领域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零敲碎打、单兵突进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实现法治中国建设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协同运转,才能最大限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个系统要形成整体性功能,关键在于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同、功能耦合。这就要坚持系统论,做到整体设计和推进,也要坚持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再比如,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具有风向标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就能不断汇聚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合力。

  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已经从搭建四梁八柱迈入统筹协调推进的新阶段。新征程上,继续坚持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系统谋划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