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科学 > 正文

中国这十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

时间:2022-09-29 15:16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这十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中国这十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4月22日举行首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

中国这十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

“中国这十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4月22日举行首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

中文名:中国这十年

活动时间:2022年

举办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

首场时间:2022年4月22日

发布进程

2022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

202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立法工作的成就与进展。

2022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科技部副部长李 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

2022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出席发布会,并与中央财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一起,围绕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回答了媒体提问。

2022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2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

2022年6月17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22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2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关情况。

2022年6月28日讯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

2022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部长王建新、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齐家滨、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介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2022年7月15日上午10时,中共江西省委将在省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主题为“牢记嘱托担使命 感恩奋进谱新篇”。

2022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2022年7月21日,中共云南省委将在云南省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国这十年·云南”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2年7月22日,“中国这十年·广西”主题新闻发布会在荔园山庄国际会议中心二楼大会见厅举行。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2022年7月25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7场发布会,介绍公安机关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成效。

2022年7月25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安部党委委员孙茂利介绍,2018年以来共打掉黑恶势力组织集团1.66万个。最高法:依法严惩强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

2022年8月9日10时,中共河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石家庄举行。

2022年8月10日,中共山西省委“中国这十年·山西”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太原举行。

2022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成就。

2022年8月17日,在中共重庆市委举行的“中国这十年·重庆”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辉表示,重庆将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

2022年8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

2022年8月20日下午,中共山东省委“中国这十年·山东”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济南举行。

2022年8月22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内蒙古专场举行。

2022年8月27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新疆专场举行。

2022年8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

2022年8月30日10点15分,中共浙江省委“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

2022年8月30日15时,中共福建省委“中国这十年·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将在福州举行。

2022年8月31日,中共青海省委将举行“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2年8月31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中国这十年·广东”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2022年9月7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有关情况。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介绍,到2021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398.3万人。

2022年9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

2022年9月13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第30场新闻发布会,水利部:近十年,中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

20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成就。近十年,我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2022年9月14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介绍,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建成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98.0%,供水普及率99.4%,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

2022年9月19日上午10时,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刘国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介绍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与成就有关情况。十年来,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严格保护耕地,保障资源供给,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坚持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划定并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持续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实现增长,煤炭、钨、钼、锡、金、稀土、磷、石墨等矿产品产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进展。依法依规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用地供给,有效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城镇住宅、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大幅度增长,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2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一大批重大生态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我国初步建立起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

2022年9月2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202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台办副主任陈元丰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发展情况。

发布内容

中央政法委: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 解决责任不清问题

2022年4月22日,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系统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一是从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上强化办案责任。把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也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实行单独职务序列,分类管理,各司其职。

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机制。为了防止各种关系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还建立了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对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一律记录、全程留痕、定期通报、严肃追责。

三是改革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制度。建立与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薪酬等制度,完善依法履职保护机制,让司法人员“心无旁骛”地办好案件。因地制宜,逐步实行省级以下法院检察院编制、有关人员、财物等统一管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四是改革政法机构职能设置。党委政法委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最高人民检察院改革内设机构,强化专职专能。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强对移民及出入境的管理。整合司法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办的职能,重新组建司法部,优化司法行政机关机构职能体系。

这十年立法工作的显著特点

2022年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介绍了这十年立法工作的显著特点。

许安标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立法工作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统筹谋划推动,作出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中央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这十年的立法工作,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立法数量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到本月20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立法解释9件,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这组数据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跟上一个十年进行比较,新制定的法律数量增加了1/3,修改的法律数量增加了近2倍,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增加了1.5倍。所以,数量是大幅增加。

第二,法律体系日益完备。编纂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国家安全、卫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统领性法律相继制定出台,生态环境、教育科技等重要领域的法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修订,网络信息、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立法取得突破,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涉外领域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取得显著进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

第三,立法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统筹运用立改废释纂等多种立法形式,发挥不同立法形式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立”,就是制定新的法律。刚才说了有68部。“改”,就是对已有的法律进行修改完善。其中也有全面修改,我们一般叫做修订,也有部分修改,通常是修改决定,还有个别修改,对同类问题进行打包修改,或者说一揽子修改。“废”,就是废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条文。比如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要求,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收容教育等法律规定和制度。“释”,就是对法律进行解释,进一步明确法律条文规定的含义、适用情形、范围等。“纂”,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相互关联的法律进行整合、修改、补充,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十年中,这几种形式都得到了充分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在我们立法工作中,还有授权决定、改革决定等立法形式。

第四,立法生动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不断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渠道,确保立法项目的确定,法律草案的起草、审议、通过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听到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确保立法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要求。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和改进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工作。现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草案,原则上都要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过去只是初审的法律草案在网上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现在是这个草案在二审之后,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完善以后,再次公布征求意见,也让社会公众看一看,这个法律草案经过审议修改之后,改了什么内容,我们的关心关注点是否得到了回应。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还有一点,我们通过发言人等多种形式,把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及研究处理情况向社会反馈。征求来的这些意见,我们都进行认真研究考虑。现在,法律草案在二审之后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十年来,共有205件次法律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参与人次超过119万,提出的意见有350多万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搭建基层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立法的“直通车”——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现在我们已经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2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有130多部法律草案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虹桥街道考察指导工作,这是我们比较早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习近平总书记和当时正在参加法律草案意见征询会的居民亲切交流,充分肯定他们在“接地气、察民情、汇民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深刻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这是对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激励鞭策。

第五,立法工作体制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党领导立法工作坚强有力,立法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过程、各方面,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坚持党的领导入法入规,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时完成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项目,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充分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编制立法规划、立法工作计划、专项立法工作计划,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牵头起草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重要法律草案,完善立法项目征集、立法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法律草案通过前评估等制度,推进立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2022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73万亿元增长到20.25万亿元,十年累计163.05万亿元,年均增长6.9%。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4.63万亿元,十年累计193.64万亿元,年均增长8.5%,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加强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

2022年5月17日,审计署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近年来审计署在加强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这些年,我们累计抽查各类扶贫资金1.02万亿元,推动扶贫资金管理逐年规范,使用绩效不断提高,审计查出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比例从2013年的36.3%下降到2020年的1.5%,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贡献了审计力量。这十年,围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审计机关持续开展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就业补助资金、彩票公益金、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审计,维护社会保障资金安全,促进就业优先等重大政策措施有效落实。

税制改革

2022年5月17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十年来,中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速,财政“蛋糕”越做越大。

税收改革方面,这十年,税收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税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配合财政部门持续推进税制改革,加快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社保费和非税征收职责划转改革平稳落地,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从合作到合并再到合成,初步构建了优化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更好发挥了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从数据来看,十年来,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超过110万亿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十年来,税务部门办理新增减税降费累计8.8万亿元,我国宏观税负从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十年来,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超过9000万户,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户数由2015年底的544万户增长至2021年底的1238万户,“放水养鱼”效果持续显现。

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重大变化

2022年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有关情况。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十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十年来,中科院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牵头负责空间应用系统,研制了数百台套有效载荷;在探月工程中,为“嫦娥”开展科学探测提供关键技术保障;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中,承担了12颗卫星的研制任务。中科院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产出了铁基高温超导、纳米限域催化、量子计算原型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科院已连续9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之首。近十年,中科院累计向社会转化了约11万项科技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例如,“曙光”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芯片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烃等多项技术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决方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年共资助约43万项科研项目

2012至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受理项目申请约201万项,资助约43万项,覆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资助体系,保障了各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三项任务为核心,进行了系统性改革。

资助管理策略改革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据四类科学问题的属性进行了分类申请与评审,鼓励评审人不管会评还是同行评审都要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为破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相互隔离又重复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幅简化申请代码,代码数量由3500多个压缩到1300多个。

资助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了随时受理申请、预申请、交互式评审等新机制,及时支持极具创新性的思想。改革联合基金,针对不同合作对象,明确出资比例,引导多元主体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给予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

资助管理布局改革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九个科学部整合为四个板块,打破学科壁垒,用宏观调控经费引导科研人员围绕重大复杂问题协同攻关。

建设世界知名工程科技高端智库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这十年,我国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级工程,从载人航天到深海探测,到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等,是充分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结果。

与此同时,工程科技的发展实实在在造福了人民,在确保粮食安全、助力抗击疫情、支撑生态环境改善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数据:中国这十年科技投入成绩单

中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值。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预计提高到75.3人年。

科技产出量质齐升。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占世界比重为24.8%,比2012年提升17.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PCT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1.9万件增至2021年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294亿元,是2012年的5.8倍,占GDP比重达到3.26%。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方面,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0年的10.56%。

科技创新整体布局

从“四个面向”,读懂中国全方位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整体布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向实现重大突破;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首次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研发出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等;“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面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以新兴前沿技术应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超级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智能技术等加快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更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移动支付、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传统生活方式。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完成重大任务、实现重大目标提供系统的科技解决方案。支撑能源安全,深海油气、页岩气等勘探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温气冷堆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国和一号实现压水堆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由2012年的14.5%提高到2021年的25.5%;支撑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聚焦土地和种子加强研发攻关,创制一批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粮食单产由2012年的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亩产387公斤;工程科技取得重要进展,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支撑。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提供科技保障。组织全国力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5个方向开展攻关,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加快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通过实施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我国获批I类新药从2012年之前的5个达到现在的75个,以正电子磁共振扫描系统(PET/MR)为代表的一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投入使用。

(科技)十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成为中国科技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有一批优秀期刊已经跻身国际前列。”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说,我国已有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3种期刊进入全球百强。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有100种被SCI收录,期刊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持续攀升,《细胞研究》影响因子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居于首位,10种期刊进入全球同学科领域前5名。

中国工程院也积极服务国家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布局部署,打造以《工程》为核心的11种系列院刊,其中旗舰刊《工程》在全球近百种高水平工程综合性期刊中位列第一;10种英文期刊中有8种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0%。

中国科协相关数据显示,当前,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作者来源地覆盖122个国家和地区、4697个科研机构,引用来源地覆盖124个国家、9608个科研机构,较十年前均有大幅增长。

张玉卓说,下一步将继续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更多优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改革和数字化发展,吸纳更多的高水平科学家参与中国期刊建设,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的共享。

交通建设取得多项世界第一

十年来,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1083亿件,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中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这十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产里程5.2万公里。到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15万公里,其中高铁4万公里。铁路已覆盖全国81%的县,高铁通达93%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此外,中老铁路、亚吉铁路、蒙内铁路都相继开通运营,雅万高铁标志性项目有序推进。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5个城市,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和突出亮点。

十年来,民航新建、迁建运输机场共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新增航线3000余条,航线总数达到了5581条。我国的旅客运输量已连续18年稳居全球前两位。2019年,民航运输的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都超过了2012年的两倍,货邮运输量为2012年的1.3倍,航空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93%的经济总量。

在邮政快递业方面,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深入乡村、通达世界的邮政快递网络,高铁快递、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智能设施、装备加快应用,快件最高日处理能力近7亿件。十年来,邮政业业务收入从1980.9亿元增长至12642.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2.9%,与全国GDP的比值从0.37%提升到去年的1.11%。

2012年到2021年底,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均超过了95%。“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间一小时通达,长三角地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加快建设,黄河流域跨区域大通道基本贯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

十年来,中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有力促进了国内国际循环畅通;中国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充分发挥,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

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

中国生产了全球六成左右的粗钢、水泥、电解铝、甲醇等原材料,智能手机、计算机、电视、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工业产品出口覆盖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约20%。

中国5G实现全球引领

过去十年,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保障有力的网络基础设施,5G实现全球引领。建成5G基站达到161.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4.13亿户。

技术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38.2%,5G芯片、移动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光通信产业体系,光通信设备、光模块器件、光纤光缆等的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业制造、港口、矿山、医疗、教育、文旅等诸多行业领域加速应用,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

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通宽带比例从25%提高到100%

2022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韩夏介绍,我国5G基站数达到161.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4亿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历史性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中小学校通宽带比例从25%提高到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中央企业境外机构和项目资产总额近8万亿元

国有企业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中央企业拥有境外机构和项目超过8000个,资产总额近8万亿元(人民币)。

从经济发展的规模看,国有企业有力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2012-2021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超过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

十年来,中央企业建成了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2021年底,拥有研发人员107万人,比2012年底增长53%,拥有两院院士241名,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七分之一。

央企数量从十年前117家调整至97家

数说中国这十年丨央企数量从十年前117家调整至97家。

央企数量从十年前117家调整至97家

中央企业十年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

数说中国这十年,中央企业十年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

中央企业十年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十年,国有企业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顶梁柱作用;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聚焦提升发展质量,加大创新力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

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累计实现增加值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超过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

202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从2012年的65家增长到96家,在船舶、钢铁、能源、建筑、水运、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近70家中央企业超过700户的子企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资超过4000亿,“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过10万亿。

这十年,我国外汇市场更加成熟

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证券超过了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超过40种,2021年交易量达到了36.9万亿美元。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更加稳健跨境投融资更便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实现了更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开放。外汇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外汇领域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更加稳健,体现了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积极进展;二是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已实现较高可兑换水平;三是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便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四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外汇市场不断健全,为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和管理汇率风险创造了良好条件。五是外汇储备资产实现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中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呈现更加成熟的发展特征。过去十年,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对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带来了较大挑战。但是,王春英表示,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外汇市场韧性不断增强,成功应对了多轮外部冲击。总的来看,这十年,我国外汇市场呈现了更加成熟的发展特征。一是国际收支结构更加稳健;二是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三是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更加明显;四是外汇市场参与者更加理性;五是“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外汇市场管理框架更加完善。

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更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去十年,也是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十年,外汇领域从未停滞改革步伐。围绕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着力提高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深化外汇市场创新发展。过去十年,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一方面,我们统筹交易环节和汇兑环节,有序推动不可兑换项目的开放,提高可兑换项目的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区域开放创新探索多点开花。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了一批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实施了一批纵深突破的改革试点,出台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改革举措,推动“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扎实推进,50%以上国有农场完成公司制改制。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重点就是“三个两”:

第一,大力实施“两藏”战略。就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

一是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将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落实到省、到县、到地块,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保护好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二是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第二,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就是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让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有积极性。

一方面,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通过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经营服务增收益,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特别是这两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中央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另一方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同时将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省份,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义务共担、责任共扛。

第三,加力推进粮食生产“两化”。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快建立主体多元、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食生产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储,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组织,服务面积近1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超过7800万户。推进生产机械化,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三农”工作成绩单

这十年,中国粮食产量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这十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这十年,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

国家发改委:这十年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

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我国创新指数升至世界第12位,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很多历史性跨越。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

这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亿美元增至超过2.6万亿美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这十年,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惠及全体人民,民生兜底保障网进一步加固。

这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26.2%。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

这十年,中国经济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新制定法律69件 修改法律237件

数说中国这十年 |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新制定法律69件 

十年来中共中央组织部直接组织培训干部逾20万人次

在党的组织体系方面,中共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齐家滨介绍,十年来,着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持续用力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党的组织优势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得到充分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统筹推进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建设。”齐家滨说,着力锻造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改进干部选拔任用,突出政治素质考察,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被发现起来使用起来。

他表示,在人才工作方面,我们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目前达到2.2亿人;同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党的组织工作日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最高检:从严追诉、从重打击残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犯罪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更高政治责任、更重履职要求,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一方面,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制度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犯罪。统筹多措并举,防范和化解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和隐患。另一方面,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统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的对立面,促进社会的内生稳定。

平安建设离不开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机制建设。2021年11月,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各级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大力推动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建设,截至目前已基本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通过一体推进规范执法、公正司法,今年上半年,检察机关监督立案率87.1%,监督撤案率95.9%,书面纠正侦查活动违法采纳率97.3%,检警协作配合更加紧密,办案质效有效提升。此外,重视发挥案例的办案指导、引领作用。2019年至2021年,最高检发布刑事检察类指导性案例11批44件,比前一个三年分别增加了120%和183%,发布典型案例81批490件。

一是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办理了云南孙小果案、湖南操场埋尸案、海南黄鸿发案等数百起重大复杂涉黑涉恶案件,有效震慑黑恶势力犯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入常态化后,稳步推进。二是坚持依法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残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犯罪,以及其他主观恶性大、情节恶劣的犯罪,从严追诉、从重打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是依法从严惩治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犯罪。2019年至2021年共起诉20.6万余人,形成有力震慑。同时,引导督促涉案人员主动退赔退赃,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挽回损失。

全国公安机关共有3700余名民警因公牺牲

10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3700余名民警因公牺牲,5万余名民警因公负伤;1人被追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1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1人获授“七一勋章”,1人获授“八一勋章”,9名个人和1个集体被授予(追授)“时代楷模”,一大批先进典型荣获省部级荣誉,240余万人次、24万余个集体被记功嘉奖。

公安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存在五个主要难点:

一是跨国有组织犯罪打击更加困难。境外诈骗集团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且呈现出多行业支撑、产业化分布、集团化运作、精细化分工等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

二是诈骗手法更新迭代变化快。诈骗集团紧跟社会热点,利用区块链、元宇宙、虚拟货币、AI智能、GOIP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犯罪工具和诈骗手法,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

三是出境打击受制约。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境外作案占比达80%,受全球疫情影响,公安机关出境打击遇到诸多困难。

四是源头稳控待加强。部分重点地区属地责任落实还不到位,人员控不住、劝不回,仍有大量涉诈重点人员滞留境外。

五是国际合作需强化。各国警方合作打击此类犯罪的框架性协议有待完善,难以及时启动侦查程序,跨境打击和调查取证难度大。

为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公安部按照“四专两合力”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托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会同国家移民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积极克服疫情影响,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想方设法推动国际执法合作。努力克服疫情困难,先后向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派出多个工作组,积极开展国际执法合作,先后将近千名嫌疑人从境外遣返回国,有力震慑了境外诈骗集团。

二是多措并举立足境内打境外。不间断组织开展集群战役,强力推进“断卡”行动,严厉打击卡头卡贩,全力挤压犯罪空间;强力推进“断流”专案,深挖彻查境内外犯罪团伙,全力切断偷渡通道;强力开展“拔钉”行动,深挖一批重大头目和骨干,全数缉捕境内目标,全力缉捕境外目标。

三是加大力度开展源头管控。依托国务院联席会议机制,压紧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拦截劝阻和教育劝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大幅度压减赴境外作案人员,最大限度挤压境外诈骗分子生存空间。

我国群众安全感十年来始终保持高位

在2022年7月25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党委委员、法制局局长孙茂利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连续5年多未发生暴恐案事件;2013年以来,破获经济犯罪案件90.8万起,挽回经济损失4774.6亿元;2018年以来,共打掉黑恶势力组织集团1.66万个;八类主要刑事犯罪2021年立案数比2012年下降64.4%;全国现行命案破案率达99%,我国长期处于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国家行列。

我国群众安全感十年来始终保持高位

十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更加充分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旭表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独具特色的全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十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发挥更加充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胸怀“国之大者”,积极履行职责,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课题提出真知灼见,围绕脱贫攻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认真开展民主监督,彰显了特色优势,贡献了智慧力量,很多意见建议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坚强领导作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集智聚力,已经成为独具魅力的好制度。

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工作局局长桑福华介绍,2016年,受中共中央委托,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对口中西部地区八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区,开展了为期五年的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21年开始,受中共中央委托,八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又开启了同样是五年的专项民主监督,主要围绕水体修复和保护、船舶港口污染防控等八个方面进行专项监督,随着新一轮专项民主监督的开展,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新时代展示新优势、展现新作为。

奋发有为建设美好新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当前的新疆,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天山南北呈现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十年来,新疆坚持依法治疆,推动法治新疆建设迈出新步伐,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法治建设有力推进。新疆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先后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104件,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新疆加强全民普法,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新疆深化平安新疆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建立风险研判处置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8%提高到2021年的99.14%。新疆依法开展反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斗争,扎实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专业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年来,新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十年,新疆坚持文化润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实在在的努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新疆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过去十年,新疆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98.87万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3090.88万人次,基本实现城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稳定就业。2012年以来,新疆累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38.53万套,老旧小区改造4762个,惠及居民74.23万户;建成农村安居工程236.98万户、农房抗震防灾工程3.18万户,1000多万各族群众喜迁新居。新疆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会保险参保2019.77万人次,基本医保参保2061.30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国家疾控局:我国已经具备72小时内检测300多种病原体的能力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表示,这十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围绕以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为“主体”,不断加强和改进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也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我国卫生应急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基本建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能力水平明显改善,我国于2014年如期实现了《国际卫生条例(2005)》要求的能力建设目标。

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已经具备在72小时内检测300多种病原体的能力。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制度。在全国已建成4大类59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

科学高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应对。围绕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强化预防预警措施,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事件有效处置。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下降,死亡人数减少。重特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比如H7N9等新发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境外输入疫情都得到了成功处置,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作出了国际贡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性成果。

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 比十年前提高3.6个百分点

这十年,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更好保障了人民受教育机会,有效缓解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3万所、在校生超2.9亿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8.1%,比十年前提高23.6个百分点;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十年前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提高27.8个百分点。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

2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9.8%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学校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全学段,十年来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水利部:十年来水利建设投资达6.66万亿元

2022年9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成就举行发布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下了很大的力度来推进。水利部会同各个地方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了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84%,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广大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才能吃上水的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十年来,社会各界关注治水、聚力治水、科学治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水利大事要事,我国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我国实施了长江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黄河下游防洪治理、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流域防洪骨干工程,大江大河基本形成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还建设了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引江济淮、引汉济渭、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54处,我国的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部:十年来全国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022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全国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为30微克/立方米。十年来,全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十年来,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68.5%下降至56.0%。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2年9月14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有关情况。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在会上介绍,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自然资源部:加强“四个治理” 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

202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与成就有关情况。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表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自然资源部的一个基本职责,是“两统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按照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的原则,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从以上方面开展制度的变革,为生态环境建设打下好的基础。2012-2021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85%,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草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新增围填海,严格管控新增用岛活动。

我国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任务

202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与成就有关情况。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刘国洪表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年来,我们一年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任务圆满完成,不动产登记服务质量、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有力保护了企业和群众财产权,有效保障了不动产交易安全,可以说服务各行各业、造福千家万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如期实现目标。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2014年《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颁布,2015年全国不动产登记职责机构整合到位,2016年不动产登记证书证明“发新停旧”全面完成,2017年所有市县级登记机构接入国家级信息平台,我们用5年时间实现了登记机构、登记依据、登记簿册和信息平台“四统一”的改革目标。

二是全面提升登记服务质量、水平和效率,做到便民利企。实行信息集成、流程集成或人员集成,减少申请材料和办理环节,不断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推行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实施不动产登记、交易、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等。目前所有市县基本实现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

三是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增强百姓获得感。持续推动各地加快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登记难”,大批群众拿到了房屋的产权证书;部署开展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工作,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妥推进化解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任务,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258.18万套建档立卡户应登记安置住房全部完成不动产登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部署,大力开展不动产登记队伍作风常态化建设,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切实发挥不动产登记保护产权、保障交易和便民利企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我国教育开放总体布局不断优化,超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归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开展,审批、管理、评估、退出机制不断完善。过去10年,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65%。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为缓解疫情导致的出国留学受阻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录取近10000人。

来华留学在推进制度建设、实施质量保障、严格入学标准、规范培养管理、加强留华毕业生工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20—2021学年,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生占比达7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十年来,我国教育开放总体布局不断优化,同181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互联互通,建设了23个“鲁班”工坊,启动了海外中国学校建设试点。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启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深化中国—中东欧教育交流合作,点面结合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国家林草局:中国这十年 | 我国初步建立起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

十年来,我国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要生态区位实施66个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和4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5.78亿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两轮累计实施5.2亿亩。

正式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了有效保护。

十年来,美丽中国绿色本底不断夯实。国家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种草改良1.65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近十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

“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香港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澳门保持稳定发展良好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国两制’和港澳工作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我们党对‘一国两制’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高度。”黄柳权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一国两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推进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港澳工作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央台办:统一的时、势、义始终在祖国大陆这一边

202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台办副主任陈元丰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发展情况。

陈元丰表示,过去十年对台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十年中,两岸政治交往取得历史性突破。我们推动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直接对话沟通,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成为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两部门负责人实现互访、开通热线。

十年中,两岸对话协商形成新局面。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与台湾有关政党、团体和人士就两岸关系与民族未来开展对话协商,达成多项共识并发表共同倡议,与台湾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两制”台湾方案。

十年来,在大陆台胞逐步享受同等待遇和发展机遇。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实行卡式台胞证,实现福建向金门供水,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持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

十年来,两岸贸易和台商对大陆投资显著增长。2011年两岸贸易额为1600.3亿美元,2021年两岸贸易额增至3283.4亿美元,十年间翻了一番。截至2011年,台商投资大陆项目累计85772个,到2021年底,台商投资大陆项目累计达124142个,十年间增长44.7%。大陆稳居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商岛外投资第一大目的地。

十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各界交流持续扩大。我们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排除“台独”分裂势力干扰阻挠,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走深走实。举办海峡论坛、上海台北城市论坛、海峡青年论坛等一系列两岸交流活动,保持了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发展态势。2011年两岸人员往来710万人次,其中台胞来大陆526万人次;2019年两岸人员往来约900万人次,其中台胞来大陆超过600万人次。近3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交流成为两岸同胞交流互动的主要形式,台湾各界实际参与人数和线上可及人数屡创新高。

十年来,反“独”促统大势不断增强。我们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依法打击“台独”顽固分子,有力震慑“台独”分裂势力。妥善处理台湾对外交往问题,巩固发展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

陈元丰指出,当前,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都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祖国完全统一面临着新的形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统一的时、势、义始终在祖国大陆这一边。新时代我们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的力量更强,实现祖国统一的意志和决心更加坚定。任何势力的阻挠破坏,都无法改变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

主题影像展

2022年6月20日,“时代画卷人民有感——‘中国这十年’主题影像展”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开幕。展览聚焦“中国这十年”,旨在通过精彩影像讲述这十年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故事。

展览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主线,围绕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成果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小康建设硕果累累、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有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等17个主题,精心选取百余幅最具代表性的摄影作品,以微镜头折射大背景,用小故事讲述新时代,展现群众生活实实在在的变化,呈现中国这十年发展创新的斐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