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科学技术传播 > 正文

什么是“中国复眼”与“中国天眼”?他们之间有啥不同?瞭望|敢为人先建“天眼”!

时间:2022-09-03 22: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复眼”“中国天眼”有啥不同?新华社 2022-07-15 18:13 发表于北京记者近日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获悉,北京理工大学将牵头在重庆研制深空探测雷达“中国复眼”。有网友通过新华社客户...

“中国复眼”“中国天眼”有啥不同?

新华社 2022-07-15 18:13 发表于北京
记者近日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获悉,北京理工大学将牵头在重庆研制深空探测雷达“中国复眼”。有网友通过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平台提问:“中国复眼”是什么?为什么叫“中国复眼”?它和“中国天眼”有什么不同?新华社记者就网友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网友:“中国复眼”是什么?

记者:“中国复眼”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在重庆谋划建设的深空探测雷达,它可实现上亿公里外小行星和类地行星观察,拓展人类深空观察的边界,满足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地月态势感知等科研需求。

网友:为什么叫“中国复眼”?

记者:“中国复眼”是一个形象的叫法。大家知道,和人的眼睛比,有些昆虫的眼睛是由很多小眼睛构成的复眼,而“中国复眼”是由多个小天线构成的一个大天线,就像是昆虫的复眼一样。

网友:“中国复眼”和“中国天眼”有什么不同?

记者:在构型上,“中国天眼”是一个500米口径的大天线,而“中国复眼”是分布式雷达,由25部至36部小天线组成,每一部天线口径在25米,合成一部大天线。

在功能上,“中国天眼”是射电天文望远镜,主要接收星体发射出来的信号,它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而“中国复眼”能自己发射电磁波探测小行星,并能接收自己发射电磁波的回波。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介绍,“因为小行星本身不发射电磁波,所以用射电天文望远镜是看不到的,必须主动发射电磁波才能看到小行星。”


网友:“中国复眼”能看多远?

记者:“中国复眼”是具备三维成像/形变监测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预期作用距离达到1.5亿公里,差不多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具备内太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能力,将高分辨率观测近地/主带小行星、月球、金星、火星、木星等。


网友:“中国复眼”项目进展如何?

记者:据介绍,“中国复眼”项目一期为“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建设4部16米口径雷达,用于验证技术可行性,具备观测月球能力。目前在重庆两江新区进行安装调试。

项目二期为“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研项目”,建设25部至36部25米口径雷达,实现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和成像。目前已在重庆云阳县完成选址。


网友:“中国复眼”为什么落地重庆?

记者: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表示,“该项目落地重庆一方面基于重庆的地理纬度适合雷达的设置和观测,另一方面也基于和重庆在科研上的深度合作。”

附一:中国复眼
是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

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是“中国复眼”项目二期。“中国复眼”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在重庆谋划建设的深空探测雷达,它可实现上亿公里外小行星和类地行星观察,拓展人类深空观察的边界,满足中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地月态势感知等科研需求。2022年7月,“中国复眼”开建,可实现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成像。

项目介绍:“中国复眼”由很多小天线合成一个大天线,对于电磁波自发自收,能观测到小行星。可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态势感知等,并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科技创新研究。

项目规划:“中国复眼”项目分三期进行。一期为“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建设4部16米雷达,用于验证技术可行性,具备观测月球能力,目前已在重庆市两江新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正进行安装调试。此次签约的第二期“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选址落地云阳,将建设25部直径20米雷达,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项目二期“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研项目。

建设进程:2022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将牵头在重庆研制深空探测雷达“中国复眼”,项目预期作用距离达到1.5亿公里。该项目是“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二期项目。

项目第一期“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由4部16米孔径雷达组成,用于验证雷达体制和关键技术可行性,可实现月球三维成像,现已启动建设。
项目第二期将建设25部至36部高分辨率分布式雷达,每一部的天线有25米口径,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完成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项目第三期“超大分布孔径雷达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期作用距离达到1.5亿公里,将是世界最远探测距离的雷达,能够实现内太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也将是世界首部具备三维成像和形变监测的深空雷达。

价值意义:“中国复眼”可以自己发射电磁波探测小行星,并接收自己发射电磁波的回波,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附二:中国天眼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于2011年3月25日动工兴建;于2016年9月25日进行落成启动仪式,该科技基础设施进入试运行、试调试工作;于2020年1月11日通过中国国家验收工作,正式开放运行。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建设了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建设历程:1993年8月26日,在国际无线电联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巨型望远镜的计划,渴望在电波环境彻底毁坏前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中的众多难题。在这一科学源动力驱使下,通过不断探索,中国天文学家提出了在贵州喀斯特洼地中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建议和工程方案。
2005年9月2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召开FAST项目建议书专家评审会,项目通过评审工作;11月4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启动立项申请工作。
2006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主持召开了“FAST项目国际评估与咨询会”,肯定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关键技术的可行性;6月16日,中国国家天文台、中科院昆明分院和贵州省科技厅在贵阳组织召开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协调会,对该项实施所提供的条件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共识;7月1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确定选址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
2007年7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立项建议书。
2008年3月1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进行可研报告的专家评估工作;10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2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初步设计报告和投资概算通过评审工作;12月26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于贵州台址大窝凼举行奠基仪式。
2009年6月9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台址详勘招标工作;11月16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全铝结构反射面单元样机的验收工作。
2010年9月1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馈源舱方案设计研究的验收工作;9月26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台址施工图设计通过专家评审工作;11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进行项目管理合同签字仪式。
2011年1月2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举行台址开挖工程的开工仪式;3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动工兴建;11月30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举行馈源支撑塔施工图设计合同签署仪式。
2012年2月2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FAST工程馈源舱方案优化设计》的合同验收工作;8月4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排水隧道贯通工程。
2013年3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进行望远镜台址挖掘、基地和主动反射面的建造工作;6月4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光缆模拟工况试验的验收工作;11月29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馈源支撑塔基础工程的验收工作;12月3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圈梁钢结构合拢工作。
2014年3月15日至7月2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片进行馈源塔的现场安装工作;5月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进行舱停靠平台工程建设工作;6月2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舱停靠平台主体建设工作;7月17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进行反射面索网制造与安装工程建设工作;7月2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反射面地锚工程的验收工作;9月1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FAST圈梁制造和安装工程的验收工作;10月16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测量基墩的竣工验收工程;11月1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反射面索网制造与安装工程建设工作;11月30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反射面索网制造与安装工程的验收工作。
2015年1月2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代舱结构的部分焊接和安装工作;2月4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最后一根钢索安装工作,索网合龙;2月10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索驱动第一根支撑索安装工作;8月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第一个反射单元的吊装工作;9月30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项目综合布线工程,并进行10千伏高压线缆的耐压测试、变电站设备调试工作;11月2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进行首次馈源舱的升舱试验工作;11月30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舱停靠平台的验收工作。
2016年7月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安装工作;7月3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观测基地主体箭镞的建设工作;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进行落成启动仪式,该科技基础设施进入试运行、试调试工作。
2019年4月19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试开放;4月2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工艺验收工作;5月27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通过档案验收工作;5月30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通过建安和财务专业验收工作。
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中国国家验收工作,并正式开放运行。
观察运行:2018年4月1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获得国际认证。
2019年1月24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与天马望远镜实现首次联合观测,获得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干涉条纹。
2021年3月3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
2022年3月,中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观察并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这一发现于3月18日刊登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
2022年5月,中国研究人员利用“中国天眼”,首次探测到了致密双星系统中等离子体的极端湍流现象,为“黑寡妇”脉冲星的掩食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天文学专业学术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2022年6月,中国天眼FAST发现首例持续活跃快速射电暴,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
2022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宇宙学与地外文明研究团组科学家张同杰教授透露,团队使用“中国天眼”发现了几例来自地球之外可能的技术痕迹和地外文明候选信号。这是几个不同于以往的窄带电磁信号,目前团队正在抓紧进一步排查中。

建设台址: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洼地,东北距平塘县城约85千米,西南距罗甸县城约45千米。
东经  北纬
106°50′55″ 106°52′02″
25°38′48″ 25°39′36″

建设目标:1、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在贵州喀斯特洼地内铺设口径为500米的球冠形主动反射面,通过主动控制在观测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
2、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索支撑轻型馈源平台,加之馈源舱内的二次调整装置,在馈源与反射面之间无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实现高精度的指向跟踪;
3、在馈源舱内配置覆盖频率70兆赫至3吉赫的多波段、多波束馈源和接收机系统;
4、针对FAST科学目标发展不同用途的终端设备;建造的天文观测站。

科学目标:1、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2、观测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
3、主导国际低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
4、探测星际分子,研究恒星形成与演化、星系核心黑洞一级探索太空生命起源;
5、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搜寻外星文明。

总体建设与建设内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要六项建设内容为:1.主要建设内容:台址勘察与开挖 勘察台址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开挖清理洼地,使其满足望远镜建设的需要。
主动反射面 建设8895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的球冠型索膜结构,口径约500米,球冠张角120度,变形抛物面的均方差为5毫米。
馈源支撑  建设公里尺度的钢索支撑体系,在馈源舱内安装并联机器人用于二级调整,最终调整定位精度为10毫米。
测量与控制 建设洼地中基准网和基准站,激光全站仪和GPS测量系统,百米距离测量精度2毫米。采用总线及多层控制技术实现数千点自动控制和望远镜协调运行。
接收机与终端   根据FAST科学目标,工作频率覆盖70兆赫至3吉赫。研制馈源(其中包括19波束多波束馈源)、低噪声致冷放大器、宽频带数字中频传输设备、高稳定度的时钟和高精度的频率标准设备等。配置多用途数字天文终端设备。
观测基地建设   建立望远镜观测室、终端设备室、数据处理中心、各关键技术实验室、办公楼和综合服务体系等;用以对数据进行接受、传输、处理、存储等。
2.系统构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要由三个控制系统,主要为:系统名称  系统介绍
望远镜总控系统 用于协调和控制各子系统,监测各部件运行状态,排除故障,收集、记录运行数据,并提供统一时间标准,使望远镜能按计划进行天文观测。
馈源支撑整体控制系统    作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枢,主要功能为馈源支撑测量数据处理、天文轨迹规划、馈源支撑整体控制和系统校时。
3.主动反射面控制系统     根据天文轨迹规划和测量数据,通过调整促动器的伸长量来控制反射面节点位置,形成位置和面型准确的抛物面。

结构设计:反射面  反射面单元
①反射面单元主要由面板单元、背架、调整装置、连接机构等组成。
②通过促动器和索网的主动控制在观测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以汇聚电磁波,从而实现天文观测。
③反射面总面积为25平方米,其中反射单元共计4450块。
地锚  地锚是促动器的基础,也是万源街反射面实现变位工作的基准。
索网  总体 ①索网结构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是反射面主动变位工作的关键点。②索网可采取主动变位的独特工作方式,根据观测天体的方位,利用促动器控制下拉索,在500米口径反射面的不同区域形成直径为300米的抛物面,以实现天体观测。

占地面积 260000平方米
球反射面 半径:300米,口径:500米,球冠张角:110至120度
照明口径  300米
焦比  0.467
天空覆盖  天顶角:40度,可跟踪时间:4至6小时
工作频率  70兆赫至3吉赫兹
灵敏度(L波段)
天线有效面积与系统噪声温度至比:200平方米/开,系统噪声温度:20开
多波束(L波段) 19个
换源时间  <10分钟
跟踪精度  8"

建设难题:1、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新的设计理念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挑战;巨大的反射面能根据天体的目标位置实时地主动调节形状,在观测方向上需形成300米直径的瞬时抛物面;
2、30吨的馈源舱在140米的高空、206米的范围内,利用六根钢索进行高精度控制。
3、反射面和馈源舱须在公里级的尺度上实现毫米级的动态控制精度。
4、巨大工程体量、超高精度要求及特殊的工作方式,造就了FAST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技术突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与当下同类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它的独到之处为:1、利用地球上的优良台址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
2、自主发明主动变形反射面,在观测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汇聚电磁波,在地面改正球差,实现宽带和全偏振。
3、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自主提出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系统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指向跟踪,并将万吨平台降至几十吨。

技术创新:1、索网作为当下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变位工作方式的索网体系;
2、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主动反射面系统由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每块反射面又由100块铆接式铝制冲孔小面板拼接而成,不但减少重量,并可使雨水渗漏,阳光透过,以保证地面植被正常生长;
3、“馈源舱支撑系统”的支撑方式。馈源舱支撑系统采用柔索支撑的方式,由支撑塔、索驱动、馈源舱、舱停靠平台这四个子系统构成主体部分,突破了传统射电望远镜馈源舱与反射面相对固定的刚体支撑模式。

科技创新:1、创建了超大型射电望远镜的新系统,即主动反射面、馈源支撑等系统,实现了500米的口径反射面主动变位和馈源舱高精度定位,是射电望远镜建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2、提出了适应山区复杂地形的圈梁支承形式,发明了索网形态分析的目标位形初应变补偿法,研究了主动变位的索网疲劳性能,实现了FAST大尺度、超高精度及主动变位等创新性结构设计。
3、研制了500兆帕超高应力幅及毫米级精度的结构钢索,发明了多种大跨度、高精度施工工法,突破了现场极其苛刻的复杂场地限制,实现了建设完成跨度极大、精度极高的望远镜主体结构。
4、发明了大尺度、高精度、高动态测量控制与安全评估技术,实现了提供反射面高精度位置信息和全天候、高精度、大尺度高采样率的馈源支撑动态测量。
5、在管理创新方面,采用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开创了“十字形”交叉管理系统和“五维一体”的项目管理方式,实现了节能、绿色、环保等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开启了大科学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模式。

科研成果:技术名称  所获奖项
《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超大空间结构工程创新与实践》 2015年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500MPa应力幅耐疲劳高精度索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大芯数、超稳定、弯曲可动光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2017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500m口径射电望远镜柔性并联索驱动系统技术及装备》 2018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大跨度结构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 2019年度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荣誉表彰:项目名称  所获奖项
FAST工程咨询项目 2018年度菲迪克工程奖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  2017年度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第十二届第二批中国钢结构金奖
                                2017年度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黄果树杯优质工程奖
                                   2018年度贵州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委员会贵州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
                                    2018年度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杰出结构大奖
                                    2018至2019年度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2019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行业优秀勘察设计奖“优秀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一等奖
                                   2020年至2021年度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2020至202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奖
FAST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数据成果:截至2021年5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发现脉冲星逾370颗,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宣传影片:2015年5月29日,《FAST工程宣传片》发布,其内容对当时在建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情况及规模进行了介绍。

教育基地:2017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入选第一批中国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邮品介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竣工纪念封
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编号:PFTN·KJ-38;规格:220mm×110mm
封、戳设计:赵恩重;发行量:10万枚;
贴射电望远镜个性化邮票,票销“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竣工纪念 2016.9.25 北京”纪念邮戳;
封盖“贵州平塘2016.09.25.11克度支局”邮戳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原地封
贵州省集邮分公司制作。规格:230mm×120mm;
贴个性化邮票,票销“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竣工纪念2016.9.25中国·平塘 FAST”纪念邮戳;
封盖“贵州平塘2016.09.25.11克度支局”邮戳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建成纪念封
航天集邮网制作。编号:HTJY-F135;
规格:175mm×125mm;设计:蒋庆平、张海宁;印量:500枚;票销“500米
球面射电望远镜竣工纪念 2016.9.25中国·平塘 FAST”纪念邮戳;
封盖“贵州平塘 2016.09.25.11克度支局”邮戳

应用价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大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FAST关键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设经验将对中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生影响。
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几十倍。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赫兹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可作为“子午工程”的非相干散射雷达接收系统,提供高分辨率和观测效率;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能用一年时间发现约7000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发现中子星——黑洞双星,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作为最大的台站加入国际甚长基线网,为天体超精细结构成像;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等等。

发展推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户贵州,为贵阳市以全力支持国家超大型科学装置建设为切入点谋求重大发展机遇、加速提升了贵阳市科技经济水平,开辟了新渠道。对贵阳市装备制造业、铝工业结构升级有重大意义。一,加快提升铝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二,加快本地铝材料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和高性能高科技铝产业链的形成。三,促进贵阳市机电行业和三大军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升级。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建在贵州,使得边远闭塞的黔南喀斯特山区将变成世人瞩目的国际天文学术中心,成为把贵州展现给世界的新窗口。将会对中国西南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国家西部开发战略贡献力量。以FAST为主体的天文科普基地将推进我国西部、甚至全国的科普工作,教育青少年、宣传公众与决策层,为科教兴国的长远战略目标服务级。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将使贵州省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天文学交流中心、世界天文学的研究中心及天文科技旅游目的地之一。FAST不仅对推进世界天文学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贵州教育、科技、旅游、科普和大数据据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瞭望|敢为人先建“天眼”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2-10-03 17:30 发表于北京

 如果要问,“中国天眼”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除去科学上的价值,或许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敢创新,能创新

 “没人告诉你可以怎么做,谁也没有把握自己的方法一定行。”反复试验、多次失败、越挫越勇的艰难攻关几乎贯穿了FAST建设阶段的每一个环节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最灵敏的特性,激发了很多特殊的技术需求,需要中国科学家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不断“挑战认知和技术极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优化升级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潘德鑫 欧东衢

  我国科学家日前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一例位于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暴开展了深度观测,首次探测到距离快速射电暴中心仅1个天文单位(即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的周边环境的磁场变化,向着揭示快速射电暴中心引擎机制迈出重要一步。

  该研究由“中国天眼”FAST快速射电暴优先和重大项目科学研究团队完成,相关成果9月2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年观测时长超5300小时,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进入成果爆发期;发现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20190520B,并将其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矮星系;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获得的测量结果,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观测证据……

  近年来,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下称“中国天眼”或FAST)频频传出震惊世界的好消息。这只“观天巨眼”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与低频引力波探测等方向持续产出成果,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国天眼”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典范。

  20多年前,一群中国科学家以“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在全世界都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让看似“空中楼阁”的“中国天眼”最终得以屹立在贵州的群山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更离不开中国多年发展积累的实力。从选址、建设、调试、运营,“中国天眼”每一个环节、每一块面板、每一行代码,都凝结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创造。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没有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就难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注定永远受制于人,只能亦步亦趋。

  近年来,以“中国天眼”为代表的一个个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刷新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度。荣耀背后,与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密不可分。而突破力量的源泉,就厚植于自立自强的创新土壤之中。

【敢为人先攀高峰】

  如果要问,“中国天眼”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除去科学上的价值,或许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敢创新,能创新。

  500米口径,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天眼”设想提出时,大胆到有些突兀,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口径500米的“中国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

  唯有雄心多壮志。为了使人类有能力探索更多未知星体、未知宇宙现象、未知宇宙规律,也为缩小中国在天文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南仁东、姜鹏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工程师,毅然承担了这个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独一无二的科学工程,没有经验可循,注定会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2011年3月,“中国天眼”正式开工建设。为加快工期,台址开挖和装置本身部件的设计和试验同步进行。反射面板如“中国天眼”的“视网膜”,索网则是支撑“视网膜”的“神经系统”。“中国天眼”反射面板虽只有1毫米厚,也要使用2000多吨铝合金,其索网结构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对抗疲劳性能的要求极高,现有钢索都难堪重任。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带着一帮青年人,用整整两年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索疲劳试验。近百次失败,从千头万绪中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攻克超高强度、抗反复拉伸的钢索,首创主动变形反射面,使望远镜覆盖40度天顶角,成功支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

  “没人告诉你可以怎么做,谁也没有把握自己的方法一定行。”姜鹏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反复试验、多次失败、越挫越勇”的艰难攻关几乎贯穿了FAST建设阶段的每一个环节。在建设阶段,“中国天眼”获得了钢结构、自动化产业、机械工业、创新设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电磁兼容研发、建设工程等10余个领域的国家大奖。

  创新无捷径,唯有敢攀登。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宣告落成启用,向全球工程界贡献了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和创新实践:4450个反射单元构成的反射面;6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围内实时定位;500米的尺度上测量角度精确到8角秒;超高耐疲劳钢索在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可达500MPa应力幅,国际上尚无先例。

【严谨求实展极限】

  落成启用,施工方松了口气,但FAST运营团队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世界最大”的目标实现了,还要调整成为“世界最灵敏”。

  望远镜调试工作极具挑战,一般传统望远镜的调试周期至少需要四年。FAST的调试难度更大,不仅涉及众多学科及专业的交叉应用,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

  “睡觉时,如有人一直在旁边打呼噜就很难睡着。对FAST也是如此,电磁干扰就像旁人打的呼噜,不解决就无法正常工作。”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说,FAST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所有带电设备都会产生电磁干扰,任何一处干扰控制不好就会影响监测。

  FAST变电站会产生很强的电磁干扰,需要安装高压滤波器。之前使用的是薄膜电容器,这本是一种在很多工程中得到验证的成熟设备,但用在FAST就不行,承受不了高压的薄膜被击穿。

  甘恒谦说,发现问题时,整个FAST的调试已经开始,去找厂家解决问题时间来不及,也不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只能自己突破。经过近2年的摸索与试验,把传统陶瓷电容改造成穿心电容,最终的滤波效果特别好。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最灵敏的特性,激发了很多特殊的技术需求,需要中国科学家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不断“挑战认知和技术极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优化升级。

  调试阶段碰到的另一个难题是控制系统推翻重建。“积木搭好了,却发现各部分无法有效连接,望远镜不能按照总控的指令高效运行。”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说,“简单的修复解决不了问题,这个系统是别人开发的,我们把控不了,必须果断放弃,换系统。”

  为了尽快开发出新的控制系统,孙京海几乎独自重写了全部核心算法代码。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错过多少顿饭,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能让工程调试进度耽误在自己这里。最终,在正式测试时,一套为FAST量身定制的控制系统,所有指标一次通过。

  记者问:“当时有把握开发出新系统吗?”他说:“也没把握一定能找到新路,但我们肯定老路一定是行不通了。”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经过3年多的艰苦调试,“中国天眼”于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借助“中国天眼”超高的灵敏度,国家天文台已经将脉冲星的计时精度提升至世界原有水平的50倍左右,这将有可能使人类首次具备极低频的纳赫兹引力波的探测能力。

  “天眼”问天,没有终点。姜鹏坦言,如果只把FAST当成一个望远镜、一台监测设备,现在已经达标了。但要维持FAST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的创新就不能停下来,我们会倾尽全力让FAST稳定性更好、运行效率更高。

【持之以恒探苍穹】

  “中国天眼”的建造,无疑是饱含战略眼光的超前部署。

  20世纪90年代,当国际上还在为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怎么建、在哪建争论不休时,以南仁东为首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提出这一极富挑战、近乎天马行空的设想,并且得到了国家支持。

  “独立自主建”“利用喀斯特地貌建”“技术不成熟就一边研究一边建”。南仁东等人明确了这三条后,连望远镜要落户的喀斯特洼坑在哪都不知道,就开始干了。

  看似“不合理”现象的背后,是以南仁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天文学家们,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迫切愿望和责任担当。

  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重大突破,装置先行。处在发展上升阶段的“朝阳学科”,谁提出问题,谁就掌握了科学发展的动向。尤其是对于天文学这样的实验科学而言,前人的理论研究走在了前面,后人的实验验证是关键,这就必须用到大科学装置。只有天天摸着望远镜做观测的人,才能发现前沿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怀着回报民族的赤诚和描绘宇宙的初心,活跃在国际天文界的南仁东在上世纪90年代毅然回国,力主中国独立建造射电“大望远镜”。

  树立目标不易,实现目标更难。

  第一个挑战,就是选址。FAST的理想建造地对地形、地质、水文等都有着极高要求,为了给望远镜找个最合适的“家”,当时年近50岁的南仁东带着团队与300多幅卫星遥感图,风餐露宿地奔走于贵州大山深处。12年时间里,他们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喀斯特洼地,最终从300多个候选洼地里,选择了平塘县大窝凼——最适合“天眼”的深深“眼窝”。

  重大科技创新,考验的不仅是科技实力,更是综合国力。人、财、物各方面的大量投入,让当代的重大科技创新成为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

  2007年,“中国天眼”5公里范围被划定为核心区,30公里范围被划定为电磁波宁静区,克度镇和塘边镇共1410户6633名村民搬出大山。

  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统筹安排,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天眼”。

  从1994年启动选址,到2011年动工,再到2016年竣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22年磨一“眼”,其困难挑战可知,其坚强意志可知,这不竭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敢为人先的魄力、追求极致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定力,这既是“中国天眼”的成功秘诀,也是我们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不二法门。

  8月28日,“秒聚青科·走近中国天眼创新论坛”在贵州平塘举行。姜鹏在论坛上表示:在稳定运行和提升性能时,未来FAST的巡天效率将实现数量级的提升,并利用FAST解决中国射电天文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

  中国创新,仍在不断拓展“中国天眼”的效率和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