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伟大建党精神与百年大党形象塑造。八路军6位正副师长,5人授元帅,剩下一位萧克,距元帅有多远?

时间:2022-07-07 22: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伟大建党精神与百年大党形象塑造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22-07-05 01:06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伟大建党精神展示了百年大党的先进形象。在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伟大建党精神与百年大党形象塑造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22-07-05 01:06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伟大建党精神展示了百年大党的先进形象。在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塑造中国共产党先进形象,对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政党精神对政党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何谓政党形象?简单地说,就是政党表现出的言行呈现给社会和留给人们的一种镜像。社会和人们从此镜像中形成这个政党模样的感知。政党形象不是刻意打扮出来的,如同自然人长什么模样与基因有关一样,政党形象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红色基因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

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这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观点。因此,作风具有党的形象塑造的意义。精神与作风紧密关联,党员和领导干部表现出什么样的作风,背后是精神在起作用。按一般理解,精神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精神一方面由经济基础决定,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个道理对政党同样适用,政党也有自己的精神,政党精神是政党灵魂的体现,发挥着塑造政党形象的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政党逐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政党政治成为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从规律看,凡是对政党形象问题保持清醒认识并注重加以塑造和维护的政党,就在赢得社会认同和民众支撑上居于主动地位,否则就会逃不脱因政党形象破坏而难以立足生存的命运。

每个政党(包括其组织所有成员)都是自我形象的建构主体。伟大建党精神是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时形成的,在百年奋斗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主体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形象。社会和人民群众从政党精神观察和认知主体角色。基于这个道理,政党形象不是主观臆造,而是客观存在。

政党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形成就进入动态变化的轨道。简单说就是政党形象会变,关键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糟糕。政党形象变化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一方面,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使党的形象存在维护和再塑的需要。另一方面,先进政党也面临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不注重自身形象建设就难以生存立足。

政党精神与政党形象相契合,政党精神表现政党组织和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诉求目标、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品格气质等,是代表政党的一面旗帜。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源头,对党的形象塑造具有决定意义。

党的百年奋斗塑造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

政党形象是一个系统构造,包含多个面相。从时间维度看,1921年创建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小党形象,100年后它塑造了一个大党形象。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共产党从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形象,变化为在14亿多人口的国家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形象。百年奋斗历程上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史实践,伴随着伟大建党精神代代弘扬的传承过程。党的形象塑造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历史建构是过程性的任务,大党百年形象凸显历史厚度。

百年发展进程中,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绘就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壮美的画卷。中华大地上开天辟地大事变演绎出的精彩故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风采。历史实践铸造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创业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的领导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在风雨来袭时人民的主心骨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执政形象,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社会作更大更多贡献的担当形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形象在全景式的历史叙事中得到全面展现。历史决议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为百年大党形象奠定了认知依据。历史决议揭示了党的百年奋斗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为百年大党形象提供了观察视角。历史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为百年大党形象揭示了价值判断。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这些内涵具有时空覆盖的特点。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印上原点痕迹的历史性概念,又是穿越时空的恒久性概念,贯通历史、现实、未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在党的精神发展上就像一场接力跑,从一种革命精神到另一种革命精神都代表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接力棒。中国共产党从伟大建党精神出发,经过一个个站点,结出一种种精神硕果,形成一股股激励力量。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传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一棒一棒地传递,一程一程地续跑,每一棒每一步都在以伟大建党精神维护和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几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正式提出“伟大建党精神”重大概念并精辟揭示伟大建党精神内涵。这样庄严的时刻、隆重的场合提出和揭示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这个重大概念的厚重分量和价值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四种资源

作为形象的内核,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丰富资源。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创造出许许多多锤炼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品格的革命精神,容纳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的精神谱系之中,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充盈满溢,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最鲜艳的一抹亮色。

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概念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总体性标记。与延安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以地区、会议、事件和人物命名的精神不同,伟大建党精神表现以政党为主体的总精神,揭示中国共产党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从概念上理解,各种革命精神具有具象化的特点,伟大建党精神则是抽象化的提炼。各种革命精神体现的具体内容都可以从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中找到源头,党的伟大精神的总体性赋予伟大建党精神塑造百年大党总体形象的重大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标识性符号。政党形象评价包含各种参数。历经百年仍风华正茂、拥有9600多万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一面,但这是表象意义上的形象。探究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奥秘则要从质地的内里入手,精神层面的参数才能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如果把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各种革命精神视为一个个参数的话,那么,伟大建党精神则是所有这些参数的总汇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辟提炼体现在其内涵的揭示虽然由32个字组成,但核心词语只有8个,即真理、理想,初心、使命,牺牲、斗争,忠诚、人民。这些词是彰显党的性质宗旨、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先进特征的标识,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精髓,亮出了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符号。

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发展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贯通性主干。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发展也是精神的历史活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同时构建起精神世界。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破坏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社会革命中,丰富的精神活动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历史实践的延展为这座家园不断增添新的精神花朵,历史的、现实的革命精神共同绽放绚丽光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元精神,它在党创建之时形成,源头的不竭流动形成许许多多分支,在党的百年奋斗中汇成一条精神长河。伟大建党精神以长河主干贯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部实践,从全貌上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形象。

伟大建党精神的代代传承成为百年大党形象塑造的永恒性动力。历史前进中政党形象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形象塑造始终处于进行状态。党的形象是具体的、实在的、可视的,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反映特定环境的政党形象。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党的伟大精神。每一种具体革命精神对各个历史阶段党的形象塑造都具有代表性,循序渐进的精神创造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发展史的历史长链。伟大建党精神哺育、催生、滋养党的各种革命精神,源头的涌动形成不竭动力。

(作者:齐卫平,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附:

八路军6位正副师长,5人授元帅,剩下一位萧克,距元帅有多远?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陕北三大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3个师。

八路军115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师长是林彪,副师长是聂荣臻;120师以红二方面军为主,师长是贺龙,副师长是萧克;129师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师长是刘伯承,副师长是徐向前。

1955年,八路军6位正副师长有5位都成为了开国元帅,即林彪、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徐向前。唯一的里外就是120师副师长萧克,不仅没有授元帅,也没有授大将,仅仅是开国上将。

除了正副师长,3个师的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关向应、张浩也是元帅级别。

有的人认为,萧克红军时期资历和战功足够,但是抗战和解放时期的战功不够;也有的认为,萧克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指挥打仗的水平一般;此外还有一说,苏区和长征时两次站队,萧克都犯了错。

被誉为“元帅资历、大将战功”的萧克,距离元帅究竟有多远?

实事求是地说,上将和元帅还隔着大将,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第一,很多人普遍认可的萧克资历,其实距离元帅也略有不足。

十大元帅一个必要条件,是革命根据地或我军创始人。十大元帅和多数大将,都符合这一条件。在这一点上萧克略显不足:出自黄埔四期,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时只是连长,和林彪、陈奇涵、杨至成、赵尔陆等人平级,低于营长陈赓、师长周士第但高于班长粟裕。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林彪、粟裕,而南昌起义的师长周士第也只是开国上将。

第二,萧克曾任军团长、副总指挥,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红军时期,萧克担任过军团长。但是,军团成立时间和实力相差悬殊:1930年组建的红一、三军团实力最强,巅峰时超2万人,而红二军团只有1万人。1933年6月,萧克红17师和湘鄂赣红18师9000余人合编为红六军团,萧克任军团长,而此前的最高职务不过是红8军的军长。比红六军团更晚的七、十、八、九军团,实力就更差了。

1936年6月,萧克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3个多月后长就结束了。

第三,看红军、抗战和解放时期的战功,萧克独立领军出彩不够。

对比八路军5位正副师长,林彪是红一军团军团长,聂荣臻是红一军团政委;贺龙是红二军团军团长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刘伯承是红军总长,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哪一个,萧克都比不了。

1939年2月,萧克获得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出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手下有邓华、宋时轮、高志远3个支队6000余人。但是,高志远一心想打回冀东被处决,宋时轮被免职调回延安,邓华申请回了晋察冀,参谋长程世才干脆主动辞职下了一线,挺进军分崩离析。

萧克的初衷是创建一个和晋察冀平起平坐的晋热察,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此后,萧克给聂荣臻当副手,协助叶剑英创建华北军政大学。1949年5月才重回一线,给林彪当了几个月的参谋长。

第四,无论十大元帅还是十大将,萧克的竞争对手都难以逾越。

十大元帅自不用说,个个代表了我军的山头。就是十大将,萧克也无法超越: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战功赫赫,谭政、萧劲光、罗瑞卿能文能武,张云逸、王树声资格很老,唯一比萧克资历更浅的许光达,却是红二军团的唯一代表和曾经留学苏联的装甲专业高级人才。

即便在当初拟授的15大将名单里,萧克也位列张宗逊、宋任穷之后。

综合来看,120师副师长萧克授上将,主要因为资历和战功。

除了资历、战功和任职,历史上两次错误站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也是影响萧克拜帅的原因之一。解放后的1971年,萧克在一次讲话中总结,自己在苏区时期和长征途中两次“站错队”。

第一次,1929年6月白沙会议(早康会议),红4军因朱毛发生争执。

争执的焦点很关键:红4军前委书记认为,军政大事应该前委拍板;红4军军长朱老总则认为,应该由军部首长说了算、结果,朱老总获得陈毅、萧克等36票支持,主席则只有林彪、谭震林、伍中豪等5票。会后,主席到上杭蛟洋调研,直到古田会议后才被重新请回。

第二次,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和红四会师,萧克支持了南下。

在回忆录里,萧克是这样说的:张氏把决裂的责任推给了红一,本来就对失去江西根据地和长征损兵折将有些不满的萧克“盲目地相信了”,于是“在一些同志面前表示了不满的情绪”。

幸亏,身在红四的朱老总、刘伯承的及时提醒,才让萧克避免了误入歧途。

但是,因为这两次站错队而军衔低授的说法,很难站得住脚:

白沙镇会议,有36人反对主席支持朱老总,但事后主席对当选红4军前委书记的陈毅、红4军军长朱老总,以及和萧克一样站在朱老总一边的红军将领,一直信任有加放手使用,并没打折扣。

其次,过草地时的“至暗时刻”,支持南下的除了红六军团的萧克,还有来自红一方面军的李卓然、何长工、邵式平和罗炳辉等人,但达陕北以后没有受到“站错队”的影响。

萧克本人,在红二、六军团合编为红而方面军后,也担任了副总指挥。

除了两次“站队”问题,“儒将”萧克的人际关系也颇受争议。

比如,同为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副总指挥,贺龙和萧克的关系却紧张。

萧克和贺老总既是红二方面军的搭档,又是连襟关系:两人先后娶了湖南慈利县开明商人蹇承宴的两个女儿,1929年贺老总娶了二女儿蹇先任,1935年萧克又娶了小女儿蹇先佛,二人成了连襟。

但生性豪放的贺老总和文采出众的萧克关系并不和谐。全面抗战初期,主席就把萧克调到了晋热察挺进军,但萧克出师不利,一大因素是上下级关系。

由于和3个支队长关系糟糕,最终萧克高开低走远离了硝烟弥漫的一线。

尽管距离元帅还有差距,但萧克的军事贡献惊艳。

红军时期,萧克和贺老总率领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抗战士气,协助聂荣臻巩固和壮大了晋察冀根据地;抗战后期和解放前期,协助叶剑英创建华北军政大学;抗美援朝胜利以后,萧克又协助彭总主持国防部的工作;大授衔之前,又协助刘伯承组建了训练总监部。

一生先后辅佐5大名帅,萧克的辉煌履历只有李达上将堪与之相比。

1958年,由于学习苏军的“教条”问题,萧克和刘伯承、粟裕等人都受到了一些影响,而萧克从此转入农垦部、军政大学、军事学院,晚年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军事院校的正规化建设上。

古人云: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尽管没有达到元帅的高度,但是萧克的军事贡献有目共睹,还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

萧克和夫人携手相伴73年。2008年10月,萧克去世,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