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军一一黄克诚

时间:2021-07-09 17:5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黄克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1902年10月1日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

黄克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1902年10月1日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后,历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1986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4岁。

中文名:黄克诚
别名:黄时瑄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

早年经历
黄克诚,原名黄时瑄,1902年10月1日(清光绪廿八年壬寅岁八月三十)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起靠亲属们接济读了8年私塾。1920年入县立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入国共两党合办的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结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8军任营、团政治指导员,随部转战长沙、武汉及河南、江西、安徽等地。

土地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奉命回家乡秘密从事农运工作。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组织农民暴动并攻占永兴县城,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对湘南特委的“左”倾盲动政策进行过坚决抵制,并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而受到排挤。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不久改任湘南农军第2路游击司令,率部返回湘南活动。但途中队伍失散,他在家乡隐蔽了一段时间后,辗转到上海寻找党组织。

1930年初黄克诚奉派到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初任第5纵队第8大队、第3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曾因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而受到批评。1931年起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3师和第1师政治委员、第5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等职。在长沙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指挥所部屡次出色完成任务,几次因视力差而险些送命。1931年因抵制“肃反”扩大化而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一度被撤销师政治委员职务,到军团部当秘书。1932年初在他恢复师政委后,又对临时中央提出夺取中心城市的方针表示异议,反对冒险攻打赣州,但未被采纳。在久攻不克、腹背受敌、部队伤亡严重、多次请求撤退未准的情况下,冒着抗命的风险,果断率部并说服部分友邻部队一起突出重围,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后又多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继续对“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批评并拒绝认错,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职处分。第五次反“围剿”时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团村、广昌等战斗。1934年10月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并浴血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国民党军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1935年2月红3军团撤销师编制后改任第10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和遵义战役。此后,因向上级反映意见被误解,又几次受到降职处分,从侦察科长直至普通战士。到陕北后才又被起用,相继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1军团第4师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时,黄克诚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后,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以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很快被采纳。不久改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政治委员,同旅长徐海东率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1940年2月起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5月率344旅和新编第2旅南下华中豫皖苏边区,同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组建八路军第4纵队并任政治委员。8月又奉命转赴皖东北,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由中共领导的数支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即率部东进淮海,南下盐城、阜宁,同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苏北部队在白驹镇会师,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并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所部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他放手发动群众,争取中间力量,建立民主政权,扩大抗日武装,清剿土匪顽劣,实行减租减息,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并于1944年4月开始发动局部反攻,指挥高沟杨口战斗,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日本投降前后组织实施阜宁战役和两淮战役,解放苏北大部地区。

解放战争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其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9月28日率部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跨陇海、过黄河、穿津浦、越华北,于11月25日进抵辽宁锦州附近,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鉴于国民党军正以优势兵力向东北推进,又向中央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并建立乡村根据地,做长期斗争准备。1946年1月起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坚决执行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建立人民民主政权。3~4月抓住苏联红军撤离东北的有利时机,指挥所部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相继占领四平、长春等大城市,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建立起较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规章制度。1948年4月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领导当地军民全力支援主力部队决战辽沈。1949年1月任天津市军管会主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因副书记为黄敬、黄火青,故人称“三黄治津”。

建国以后
全国解放前夕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了建国初期湖南境内的剿匪作战、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1952年1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主持建立全军后勤工作的正规制度。1954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1956年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组织全军实施精简整编,加强正规化与合成化建设。1959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直言批评,同彭德怀等人一起被定为“反党集团”,受到长期审查并被撤销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关押,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77年12月黄克诚出任中央军委顾问。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
1980年6月,中共中央予以正式平反。
1982年后任中纪委第二书记,在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为贯彻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端正党风、平反冤假错案、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作出重要贡献。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
(1)1934年10月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并浴血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国民党军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
(2)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之初,受时势和新体制所限,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建制,政治机关的功能也大为削弱,部队中旧军队习气有所抬头。黄克诚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后,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很快被采纳,对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1940年8月黄克诚率部东进淮海,南下盐城、阜宁,同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苏北部队在白驹镇会师,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并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
(4)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5)1982年以后,黄克诚任中纪委第二书记,在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为贯彻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端正党风、平反冤假错案、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作出重要贡献。
(6)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黄克诚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

新婚约法
1941年,经阜宁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撮合,39岁的黄克诚和23岁女大学生唐棣华结婚了。新婚夜,黄克诚就和新娘唐棣华 “约法三章”,他一脸严肃地说:“我们就要共同生活了,有些问题需要郑重地讲清楚。
第一条,我们都是共产党员,都得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婚姻的利益而妨碍党的利益,不能因为私人的利益而损害党的利益;
第二条,我所处的工作岗位重要,你不能因为要求男女平等而让我迁就你,因为我的工作岗位比你的重要;
第三条,我这里有军队的一些文件,还要经常找人谈话,你不得打听你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唐棣华觉得第一、第三条都好接受,唯有这第二条多少有些大男子主义的味道。虽然当时有些不乐意,但她很快便想通了。婚后第二天,唐棣华就到阜宁县修筑海堤的工地上参加劳动了。她曾说过:“战争环境,他不苛求我,我也不苛求他。”对黄克诚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

两条家规
他曾给子女们规定过许多家规,其中有两条是: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

不求平反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1982年,黄克诚担任中央纪委第二书记。虽然年过八旬,双目几近失明,但仍参与抓办拨乱反正工作,大刀阔斧地为蒙受冤屈的老干部平反昭雪。他曾对下属说,要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从老虎口中拔牙。
他认真负责地给其他人平反,却忘了自己也是一个应该平反的对象。有人多次建议黄克诚写报告要求平反,而他却很不以为然。“不必了吧,我现在有工作就行了。”黄克诚敷衍地表示。“1959年庐山会议后,黄克诚被降两级工资,他也没有再要求恢复,他只说有吃有喝就可以了”。

脸盆接漏
黄克诚一家曾住在北京南池子一个四合院里。由于房子年久失修,经常漏雨,而他自己的卧室漏雨最厉害,若下大雨,需要放置多个脸盆接雨水。管理部门多次劝黄克诚搬迁,但他则说:“那得需要多少钱啊!现在很多群众住房还很困难,我们住的要比他们强很多倍,还是把钱省下来给他们吧。”

拒绝治疗
1986年是黄克诚光辉一生的最后一个年头,重病缠身的他开始拒绝治疗和用药。不管医护人员和亲友怎么劝说,他就是坚持不吃任何药物,他说:“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用吧。”他反复强调:“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只好强行为他注射、输氧。然而,他一旦清醒,就将身上的输液针头拔掉。

亲属成员
夫人:唐棣华(1918—2000),湖北武汉人。
大儿子:黄煦,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
二儿子:黄晴,北大新闻系毕业后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曾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
大女儿:黄楠,北大毕业,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小女儿:黄梅,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英美文学研究室主任。

主要作品
文作:《目前军事建设中的部队政治工作》

黄克诚主要作品
《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
《黄克诚自述》
《黄克诚军事文选》
《黄克诚回忆录》

黄克诚主要作品
诗词
七绝诗《思亲》
七律诗《自况》
七律诗《有感》
七律诗《抒怀》
七绝诗《文革被抓》
七律诗《纪实》
七律诗《梦母》
词《临江仙·游灵岩寺》
词《水调歌头·太行山抗旱》
词《水调歌头·打井》
词《江城子·忆彭德怀》
词《蝶恋花·桃花》

人物评价
新华社: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198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中央政府、新华社:新华社北京2005年8月11日电,黄克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2日 第二版)
中国网:黄克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网:开国大将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文武兼备,雄才大略;无私无畏,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历经坎坷,忠贞不渝。他在军内党内和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倍受尊敬,连比他年长9岁的毛泽东主席也亲切地称他“黄老”。
中国网:黄克诚同志一生追求真理,百折不回。他对共产主义信念无比坚定,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一生胸怀大局,富于远见卓识。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军事生涯中,黄克诚同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为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中国网:始终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为真理敢做敢言。
陈毅:“你们的师长(黄克诚)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徐文涛、谢明:黄克诚是一位善谋全局而谋一域,善瞻长远而虑当下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尽管双眼力不从心,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非凡的洞察力,使他总能对斗争形势远瞩高瞻,做出深谋远虑的判断和坚定不移的抉择。](徐文涛:沈阳军区联勤部东北后勤军史馆;谢明:沈阳军区65148部队)


这位开国大将天生长有“反骨”,1955年授衔时,排名却比陈赓还高
07-09 16:33历史领域创作者

众所周知,1955年授衔时,我国一共诞生了十位开国大将,排名第一的便是粟裕,第二则是徐海东,第三名则是黄克诚,第四位便是陈赓了,人人皆称颂粟裕为战神,他排名第一当然也是众望速归,而徐海东大将因为立过不少特殊战功,排名第二也能理解,那黄克诚呢?为何能位列第三。

咱们这位黄大将军有着高度近视,长相斯斯文文,像极了一个书生,他还不如陈赓和谭政等人出名,况且因为直性子,说话不留有余地,导致黄克诚在军中得罪了很多人,有不少人说他天生有“反骨”,那问题来了,黄克诚为何能在大将中位列第三,还排在战功赫赫的陈赓前面呢?

说这个之前,咱们先来说说陈赓的战功和资历。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出生于将门世家,在他13岁时,因为不满家族的包办婚姻,选择了离家出走,从此投身于军旅,于1922年加入了我党,可以说是资历极深的老革命家。

1924年他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堂,同年5月进入了黄埔一期,在校期间他被誉为是黄埔三杰之一,还在北伐中救过老蒋的性命。

南昌起义失利以后,陈赓因为腿伤先是去了香港,而后又辗转到上海接受治疗,在上海他受到周总理派遣,前往天津领导中央特科。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陈赓出任师长,一年后升为参谋长,然而在一次战斗中他右腿负伤,又回到了上海接受治疗,这次他却被反动派给逮捕了。

奈何陈赓人缘极好,不仅和许多黄埔一期的军政要员关系过硬,连宋庆龄和鲁迅等民主人士都很欣赏他,他还是老蒋的救命恩人,在诸多因素下,陈赓最后还是被释放了,然而因为大部分被捕的同志都牺牲了,他解释不清楚敌人为何会让他活着的原因,还好周总理亲自出面担保,陈赓这才没有被深究,他之后当上了红军学校的校长,随后又参与了长征,并在1935年担任了第一师师长。

抗战中,陈赓的386旅名声极大,让不少日寇都闻风丧胆,据说日寇在扫荡根据地时,还专门在装甲车上写下了专打386旅的标语。

解放战争时期,陈谢兵团挺进大别山,与刘邓、陈粟大军呈品字形攻势,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而解放战争结束后,陈赓又参加了抗法援越战争,等越南战事结束不久,他又去了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彭老总回国后,陈赓担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接替彭老总的位置指挥作战。

等陈赓回国,亲手筹备并组建了哈军工,此后他担任了解放军副总参。

以这么多的功绩和资历而言,十大将中,估计除了粟裕,陈赓应该无人出其右,那他为何会排在黄克诚后面呢?

天生后脑勺长有“反骨”的黄克诚

黄克诚1902年出生于湖南永兴县,1925年入党,一年后他加入了军阀唐生智的部队,担任政治指导员和团政委教官。
1928年,朱老总、陈毅和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溃败的800人来到了湖南宜章,在当地党委的掩护下发动了起义,而黄克诚则在老家永兴县领导暴动呼应朱老总的队伍。
到了1930年,黄克诚先后担任了师政委和政治部主任一职,可因为他性子向来直言直语,常常会冲撞他人,诸多因素下,他成了新中国将官中被罢免次数最多的一个。

有人说他总在关键时刻唱反调,其实都是有原因的,比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大肆屠杀我党人士和革命群众,这让不少人心里都窝了火,大家这边在全国各地积极发动暴动,到了黄克诚这,却认为暴动时机不成熟,群众基础不够,所以他持反对意见。

因为言论和多数人相悖,他一度被骂为胆小鬼和右倾主义分子,然而事实证明,他其实是对的。
还有1930年反对攻打武汉,黄克诚认为攻打大城市不现实,军队根本不具备攻打武汉的条件,这次的发言,让他直接被撤销了准备升为纵队政委的任命,然后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的想法又是对的。

1931年,黄克诚直接站出来反对“肃反”行为,这次问题就严重了,他差点被枪毙,还多亏了彭老总从前线赶回来替他担保,才救了他一命,但他还是被撤销了师政委的职务。

诸如此类的事情,之后又发生了很多次,这才有了他九上九下的说法,就是这么一位敢于坚持真理和说真话的共产党员,后来还为彭老总打抱不平。

说说黄克诚为何能在大将中位列第三?

其实军衔评定不只是考核一个人的战功和资历,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十大将军的军衔,举个例子,粟裕立了元帅都没有的战功,所以他位列十大将之首,而徐海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立的大功不能抹杀,关键他还给过红军“救命钱”,这都是极大的特殊贡献。

陈赓呢,军功上仅次于粟裕,资历也仅于张云逸,而谭政不用多说,典型的政工领域贡献代表,肖劲光是主席爱将,海军的代表人物。

黄克诚呢?他位居大将第三位其实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战略眼光独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争和历史的进程。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在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行人奔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当时留守延安的刘少奇接到了一封越级上报的电报,这封电报就是来自新四军第三师师长的黄克诚。

黄克诚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分析了部队应该迅速抢占东北,还罗列出了抢占东北的重要性和战略宏图。

说具体点,东北是个粮食大仓,又工业发达,有大型的兵工厂,可以源源不断给部队供给枪支弹药,在东北我军还可以获得苏军援助,东北的铁路交通网都很发达,他属于政治真空地带,距离国民党势力范围最远,国民党运兵运粮都不容易,加上我军在东北的抗联基础,堪称是与国民党角鹿最佳之地。

此外黄克诚还主动请缨,亲自率领第三师开赴东北,我军在抢占东北后,许多措施都是黄克诚来建议执行的,短短数年,东北野战军便扩张到了150万,黄克诚在其中立了大功。

其二,黄克诚在解放战争的不俗表现,黄克诚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的副司令员和后勤司令,是他最早在东北站稳脚跟,以此让我军的队伍不断扩大,在授衔时,他担任的职务是军委秘书长,此职位地位很高,而且很重要,让他排在大将第三位,有利于开展后期工作。

其三,黄克诚在新四军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四军曾有两位奇才,一个擅长政工,一个擅长军事,他们分别是黄克诚和彭雪枫,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二人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新四军第三师是新四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也是兵力最多的一个师,抗战胜利以后,三师被黄克诚带到了东北,成了东北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这三点来说,黄克诚位列第三,其实是实至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