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三父子与李大钊革命生涯

时间:2021-06-24 10:57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陈独秀资料 1879.10.9-1942.5.27,中文名:陈独秀,别 名: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出生日期: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

陈独秀为什么伟大?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毛泽东:他是思想界的明星,创造了党。

03-25 10:45季赛争 作家 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

引言:

“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中,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 ——胡绳玉

一、明星照亮思想: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提起新文化运动,就不得不提起鲁迅先生,1940年,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予先生高度评价:“(鲁迅)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因为毛泽东主席的评价而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而相比于鲁迅先生,新文化运动的另外两位领袖人物,“总司令”陈独秀和先锋胡适,虽然也广有知名度,但远远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可众所周知的是,无论是先锋胡适,还是主将鲁迅,他们从事思想运动的主阵地,就是“总司令”陈独秀独立开辟的《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

其实不只是胡适和鲁迅,凡是近现代之交有名有姓的新派文学家、思想家、理论家都因为陈独秀和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努力紧紧团结在《新青年》周围,掀起了对近现代乃至当代都有深刻影响的新文化运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的创始人、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近现代最有成就的训诂学大家之一、“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现代白话诗先驱、著名文学家、文字学家刘半农,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等。

由此可知,正如后来领袖毛泽东所评价的那样“(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前期是宣传科学与民主等西方先进文化的思想运动,那么新文化后期的五四运动则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探求救国之路的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直接促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工人)登上政治舞台,广泛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开启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与直接参与者,他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

二、思想催人奋进:陈独秀与中国革命青年

陈独秀本身就是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人们视野的。

他虽然并没有参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但是武昌起义后,他曾经两度出任安徽督军府的秘书长。

后来,陈独秀逐渐意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所以转而开办杂志,启蒙思想,力图开发民智,救治人心。

历史事实雄辩的证明,他成功了。

史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很多创建者以及领导人都深受《新青年》的影响,其中领袖毛泽东受陈独秀的影响最大。他在给杨开慧的信中说:“陈先生见解精湛,敢作敢为,正是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材。这几天,我在北京接触了不少人,他给我的影响恐怕是最大的了。”

其实,早在毛泽东从湖南来到北大经李大钊介绍结识陈独秀之前,他即与的同学坦言:“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1919年6月,陈独秀因为策划、支持学生运动为北洋政府逮捕。这一举措更使得原本就群情激奋的学生、市民愤慨不已。

一时间,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营救陈独秀的舆论高潮。毛泽东在《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中写道:
“我们对于陈君,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陈君所说的话,头脑稍为清楚的听得,莫不人人各如其意中所欲出。”

后来,当毛泽东接受西方记者埃加德·斯诺的采访时,多次深情的回应了陈独秀对自己的影响。他在采访时再次强调了曾经对杨开慧说过的“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要超过其他任何人”,并且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之所以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独秀的影响。他说:
“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领袖毛泽东,另一位伟人周恩来总理也深受陈独秀的影响。

同样有志于救国的周恩来,很早的时候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7年6月,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不久赴日留学。在前往日本的途中,他接触到了《新青年》杂志,阅读了陈独秀的《时局杂感》。

青年周恩来有着饱满的救国之心,但究竟如何救国,他自己也不清楚,不但不清楚,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迷茫。可当他读了陈独秀的这一篇文章,顿时就觉得豁然开朗。

到了日本,因为他人的帮助,周恩来将《新青年》的前三卷,看了个遍。读完之后,他不胜感慨“看得非常快活”,并且打退了以前不少的谬见。1918年2月25日,周恩来在自己的一则日记中写道:
“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对其中所持排孔、独身、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的赞成。”

他在另一则日记中又写道:
“这几天连着把三卷的《新青年》仔细看了一遍,才知道我从前在国内所想的全是大差,毫无一事可以做标准的……我愿意自今以后,为我的‘思想’‘学问’‘事业’去开一个新纪元才好呢!”

除了毛泽东、周恩来,当时的许多青年都深受陈独秀《新青年》的影响。

比如说后来的八路军总指挥、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在和记者史沫特莱的谈话中高度评价了《新青年》对自己的影响:“恰如一个人遇到一次终身难遇、可能改变他全部生涯的机会。”

叶挺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
“吾辈青年,如坐沉沉黑夜,一纸天良,不绝如缕,亟待足下明灯指迷者,当大有人在也。”

通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挺等人的言论,我们可以说,陈独秀作为近现代之交的精神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青年们的革命导师,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早期革命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理论指导实践: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

如前所述,无论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还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五四运动”,陈独秀都是当之无愧的“总司令”,是当时青年的精神领袖与理论导师。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在会议上,毛泽东总结指出: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作为中国最早的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家、革命家之一,陈独秀不仅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效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0年2月,为了免遭北洋政府的迫害,陈独秀在李大钊的帮助下,离开北京,经天津秘密转往上海。

根据李大钊和陈独秀共同的好友高一涵的回忆,李大钊为掩护陈独秀出京,乔装打扮成了账房先生,假装外出收账,雇用一辆骡车不动声色地出了朝阳门。

从北京到天津的路上二人第一次说起了筹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组织的事,这就是后来中国革命史上极为著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也就是在这一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的代表维经斯基来以考察中国革命运动的名义来到中国,试图与中国革命者建立直接的联系,帮助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在李大钊的建议下,他到上海去见陈独秀。

陈独秀到了上海后,继续主编《新青年》,并于1920年5月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久,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陈独秀又成立了包括共产国际代表威金斯基在内的,尤里大招等5人组成的“革命局”。

6月,他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商议,做出了成立党组织的决定。8月,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早期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11月,陈独秀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他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同时出版了党组织的早期刊物《共产党》月刊,秘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成立正规与统一党组织的相关事宜。

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后,用写信的方式相继联系了各地已经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早期革命者,对多个地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等人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秋到1921年春,陈潭秋、包惠僧等建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何叔衡等建立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王尽美、邓恩铭建立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谭平山、陈公博建立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巴黎也成立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在东京,周佛海组织领导了旅日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出版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写道:
“1920年春,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和杨明斋来华建立党的组织。首先找到了陈独秀,遂于1920年5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共小组建立后,开始在其他地方发展党的组织。”

各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组织名称并不一致。比如上海的党组织就叫中国共产党,而北京的党组织叫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这些都是还未统一的党的地方组织,为了叙述方便,后来的人们将这些组织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6月,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科尔斯基和马林来到中国,抵达上海后,他们提出了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

经过周密的筹划,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代表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正式成立。

中共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因为事务繁多,抽不开身,便提名陈公博作为代表参加会议,另委派包惠僧前往上海列席会议。他虽然没有到上海参加会议,但正如毛泽东所言:“我到上海去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在这个大会的组织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陈独秀除了对一大会议的组织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外,他还向大会提了四点书面意见:
一是“培植党员”;
二是“民权主义指导”;
三是“纪纲”;
四是“慎重进行征服群众政权问题”。

他虽然缺席了会议,但是会议代表仍然将他选举为中共中央局首任总书记,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者们乃至共产国际代表对陈独秀巨大威望和建党贡献的认可。

中共一大顺利闭幕后,马林对包惠僧说,陈独秀现在是中央局书记了,既然是书记,就要回到上海,负起责任来。陈独秀在接到中央局的通知后,“放弃在广州的位置而负起党的政治领导”。直到1927年7月离开党中央领导岗位,他在6年的时间里历任五届中央局总书记,为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结语:

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我们应当宣传陈独秀的历史功绩,确认他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永远纪念他。

陈独秀简介资料
1879.10.9-1942.5.27,中文名:陈独秀,别 名: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出生日期: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逝世日期:1942年5月27日,职 业:革命家,毕业院校: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陈独秀(1879~1942),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
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错误,使革命遭到失败。
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其后,他坚持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农村武装斗争,组织托派组织。
1929年11月,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后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抗战爆发后,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决裂。
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
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

    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主要成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代表作品:《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题西乡南洲游猎图》等。 陈独秀——中国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一直被誉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为中共的创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新文化运动以前,总体是个爱国者、革命者,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和辛亥革命都做出过贡献;其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再次,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宣传和鼓动抗日。

  革命初期,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先进分子,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共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从此与中共分道扬镳。

  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最后而被开除党籍。之后又在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晚年的陈独秀,生活于贫病交迫中,最后落魄而亡于1942年成都。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2019年10月27日,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回顾神州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怀念李大钊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

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他的思想认识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李大钊同志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通过批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证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需要的深刻道理。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艰难环境中,李大钊同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1920年初开始,李大钊同志等革命家就商议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3月,李大钊同志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李大钊同志为建党所作的重大贡献,使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同志是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并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掀起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明确提出“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他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亲自出面做冯玉祥等国民军将领的工作,推动他们参加国民革命。他认识到欲要完成中国革命,必须建立统一战线。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和战士,而且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新闻学、图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李大钊同志惨遭反动军阀绞杀,牺牲时年仅38岁。

陈延年(1898年—1927年7月4日),又名遐延,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革命烈士。

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1915年入上海法语补习学校、震旦大学学习。
1919年1月与黄凌霜等组织无政府主义进化社,创办《进化》杂志。
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经中共中央正式承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书记。
1927年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被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1927年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狱,7月4日英勇就义。
2009年9月,陈延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陈乔年(1902年—1928年6月6日),安徽怀宁人,陈独秀次子。
1915年入上海法语补习学校学习,两年后进入震旦大学学习。
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
1922年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共旅欧支部领导成员之一。
1923年4月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4年回国,先后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部长、北方区委组织部部长。
1926年3月18日北方区委组织一万多名群众,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在陈乔年等北方区委领导人的带领下,游行示威群众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行进,陈乔年被敌人刺刀刺伤胸口,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组织群众进行撤离。
1927年陈乔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6月起任中共顺直省委委员、中共中央代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陈乔年出席会议,并对其父亲陈独秀在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批评。会后,被党中央调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秋,又被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他秘密深入工厂、机关和学校,恢复被破坏的党组织,重新聚集革命力量。
1928年2月16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遭到破坏,陈乔年被捕。1928年6月6日英勇就义,年仅26岁。


陈独秀有哪6大历史贡献?为何被开除党籍?
晚年贫穷,死因成谜一一看《感醒年代》有感

陈独秀和李大钊,是我党的主要创始人。特别是陈独秀,从“一大”到“五大”,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然而,人们对陈独秀的认识和评价,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很多人呼吁,应该给陈独秀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还好,《中共党史珍闻录》里说:陈独秀至少有6大贡献。真是厉害!

对于陈独秀为什么被开除党籍?为何晚年穷困潦倒和死因成谜等问题?今天,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党史研究成果。

一、六大历史贡献,彪炳千秋

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7岁考取秀才,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多次赴日本留学,从此受到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启了他传奇般的人生。《中共党史珍闻录》里说,陈独秀至少有6大贡献:

其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1915年9月15日,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任主编,第二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他勉励青年要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还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他因此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教授。

其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毛泽东这样评价陈独秀,说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五四运动”是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作为“总司令”,陈独秀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其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虽然传播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没有李大钊早,但是,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别的刊物代替不了的。陈独秀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

其四、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很多地方说他是创始人之一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说是的南边上海的陈独秀、北边北京的李大钊,相约建党。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起到了对各地组织的发起和引领作用,因此,也叫“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之后,全国相继成立了7个早期组织,党员有50余人。1921年7月,“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一大”陈独秀虽然缺席,但是,还是当选中央局书记。

其五、他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领导人。从“一大”到“五大”的领导集体,陈独秀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员队伍也由50多人,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六、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陈独秀就敏锐地分析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他肯定了“前期”苏俄,否定“后期”苏俄。因此,专家称赞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民主政治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被开除党籍,原因众说不一

1927年4月12日,工人纠察队和蒋介石直接冲突,发生了四一二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分裂。4月底,“五大”上陈独秀仍然当选为总书记,但是已经没有实权了。7月12日,遵照斯大林的指示,重新改组中央,陈独秀被停职。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事变,共产国际和中共在国内的实力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8月7日,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在汉口主持“八七”会议,禁止陈独秀参加。会议公开批斗陈独秀对国民党妥协退让,犯有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陈独秀则认为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吸收了中国当时最优秀青年的总汇。

此后,陈独秀对共产国际不满,倾向于托洛茨基的主张。同时,他也不赞成同样背离共产国际路线的毛泽东农民革命的思想。1929年11月6日,他在中东路等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开除党籍。

有人说,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确实“错则难逃”;也有人说,是被共产国际斯大林所害,背了“黑锅”;还有人说,他主动辞职不干……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名,被蒋介石的南京政府逮捕。次年,判处有斯徒刑13年。1937年8月提前获释。

三、独守清贫,晚年穷困潦倒,中毒死亡

陈独秀出狱后,我党发表《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的文章,提出只要他承认当年的错误,可以恢复党籍。但陈拒绝认错。后来,王明、康生等人发文说,陈独秀接受日本津贴,做“日特汉奸”。陈写信驳斥。王明失势后,周恩来多次托人劝说陈独秀去延安,均被拒绝。董必武也亲自请他去延安,说是代表毛泽东等,还是被他拒绝。他失望地说,党内的熟人都已经离去或逝去,现在对这个党已经不熟悉了。

走出监狱后,陈独秀还拒绝出任南京政府劳动部长一职,拒绝蒋介石出资让他组建“新共党”,拒绝胡适邀请他去美国,等等。

此后,陈独秀先后到了武汉、重庆。在重庆住院期间,周恩来亲自去看望他,看到他生活拮据,送给他100块银元,被拒绝。实际上,他只靠微薄的稿费收入支撑。最后,被医院赶出了院。隐居在四川江津,以教书为生,并一直保持低调,不要任何人的资助。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四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病世,享年63岁。

对于陈独秀逝世原因之说有二:一说他是因为没有钱买药,吃了乡村医生的假药中毒而死亡;一说是因为他吃了没有熟透的菜中毒,引发并发症而死亡。

结语

陈独秀的大儿子陈延年、二儿子陈乔年,都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一个29岁壮烈牺牲,一个26岁英雄就义,可谓满门忠烈,令人景仰敬佩!陈独秀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穷困潦倒之时,也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刚强骨气和高尚人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坚决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的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
陈独秀不是政治家,但至少是个革命家。

陈松年:陈独秀三子,为两个哥哥料理后事,陪父亲走过人生后几年
2021-06-23 14:21中管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1953年,毛主席到安庆视察。在此期间,毛主席和同行人谈起了安庆的历史,并提到了当地的一位历史名人,随即询问:“他的后代生活得如何?”
工作人员回答说:“孩子较多,生活困苦,为了供养孩子读书,还卖掉了房子。”
毛主席听后,陷入了沉思,随后说道:“生活困难,地方政府要给出一定的补助,他们是烈士的后代,要以烈士的标准来对待。”
在毛主席的特批下,当地政府给予这位“名人之后”每个月30元的补助,并且为他安排了工作。
而这位被毛主席特殊关照的烈士家属,就是陈独秀的第三个儿子----陈松年。

虽然陈松年没有像哥哥陈延年和陈乔年那样,走上革命的道路,但是他的一生也很坎坷,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
1910年,陈松年出生在安庆老家,只不过他出生时,父亲陈独秀和母亲高大众已经结束了夫妻关系,而且那会父亲整日在外忙着革命,根本没有回过老家。
幼年时的陈松年,一直跟着母亲和祖母生活,在他的世界里“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虽然没有见过父亲,但他内心里很渴望父爱,心灵上一直有一个无法弥合的缺口。

陈松年3岁那年,祖父陈昔凡因病去世,还没来得及出殡,家里就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是奉袁志凯之命来追捕陈独秀等一批知识分子的,并声称要斩草除根。
在他们到来之前,陈延年、陈乔年听说官兵要来抓人,赶紧翻墙逃跑,陈松年也跟着两个哥哥要逃,可是他年纪太小,翻墙时竟然掉到了邻居家的水盆里。
陈家在当地乐善好施,待人热情厚道,和邻居的关系非常亲密。所以当邻居家的女主人看到掉在水盆里的松年时,心生一计,佯装成这是自己的孩子,赶紧挽起衣袖给松年洗澡。
就这样,陈松年才逃过了一劫。不然落入官兵手中,后果不堪设想。没有抓到人的官兵自然不肯空手而归,就顺手抢走了陈家珍藏的一批字画。
后来年长自己十几岁的两个哥哥,先后走出家门去北京、上海读书,最后还走出了国门,赴法留学。

相比两个哥哥,陈松年并没有那么幸运,他没有得到父亲的“特殊照顾”,也没有外出求学的机会,仅在大学读过书,后来因为时局等原因,又中途辍学了。
不过陈松年和哥哥们一样,非常的能吃苦,辍学后就也会坚持读书,又因为家学的渊源,所以文化修养还不错。
小时候的陈松年,经常幻想着父亲是什么样,想着以后见到父亲要说什么,可这一刻他等得太久了。
陈松年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陈独秀被国民党关进了南京监狱,母亲带着他从老家来探监。
见到父亲那一刻,陈松年忍不住落下了眼泪,那泪水里有自己的心里的委屈,也有对父亲的心疼。

其实陈独秀内心很疼爱孩子,但他表现得却很严格,见到松年落泪,他心里也很难过,但嘴上却说:“哭什么哭,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哭是一种没有出息的表现。”
如果说童年缺失父爱,给陈松年的人生多了一抹灰色,那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则差点击垮他,那就是两个哥哥和姐姐的相继去世。 1927年,大哥陈延年在上海被捕,因威武不屈,宁死不跪,被敌人乱刀砍死。得知噩耗后,陈松年犹如被人当头打了一棒,几乎晕厥过去。
之后他和姐姐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来到了上海,为哥哥延年处理后事,当时国民党下令,不准收尸。松年和姐姐只能在哥哥就义的地方点上几根蜡烛,烧上几炷香和一点纸,随后伏地痛哭一场。

而就在大哥牺牲的第二年,又传来二哥陈乔年在上海被害的噩耗,陈松年和姐姐几乎处在了崩溃的边缘。随后他们又奔赴上海为二哥料理后事,敌人仍然不让收尸,看到倒在血泊中的乔年,姐弟二人心中的痛 苦,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延年和乔年的接连去世,让姐姐高玉莹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她一病不起,最终吐血而亡,年仅28岁。
至此,高大众为陈独秀所生的四个孩子,只剩下陈松年一人了。短短两年,失去了三位亲人,这对陈松年而言,是多么的残忍。

之后的日子,陈松年作为整个家唯一的“男丁”,侍奉祖母、母亲,但他内心的痛苦却不曾减少,每当想起哥哥和姐姐,他都觉得心如撕裂般疼痛。
虽然没有走上革命道路,但陈松年的人生也是动荡不安的。1938年,陈松年28岁,这一年日军即将要攻占安庆。
眼看敌人要打到家门口了,陈松年赶紧将家中财产转移到乡下,藏在陈家的祠堂里。虽然藏得足够隐蔽,但依然没有躲开敌人的魔爪,最终所有家产被洗劫一空。
看着空空的祠堂,陈松年的心里升起一股悲凉感,而作为普通人的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万恶的敌人早日被赶出中国。

就在日本攻占安庆时,陈独秀和第三任妻子潘兰珍正生活在四川江津,日子过得很贫困。为了躲避战火,陈松年夫妇带着母女和一岁的女儿来投靠父亲。
在江津,一家人生活得很艰难,唯一的收入就是陈松年夫妇教书所得的一点微薄薪资。虽然物质上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在一起,还是很幸福的。
陈松年是一个大孝子,虽然生活困苦,可是依然尽力地侍奉奶奶,陪伴父亲,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继母,他也非常尊重。或许小时候太缺爱,所以陈松年很珍惜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尤为满足的是可以和父亲天天见面。
对于陈独秀而言,儿子一家的到来,也给他凄苦的生活平添了不少快乐。人到晚年,身上的菱角已经被磨平,能够享受儿孙承欢膝下的时光,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只可惜这样的日子,陈松年只拥有了四年,先是祖母去世,接着在1942年,父亲陈独秀也与世长辞了。
此时恰逢战乱,陈松年只能将父亲和祖母安葬在江津,一直到抗争胜利,陈松年才想尽办法将他们的灵柩运回安庆,总算是落叶归根了。 1949年,新中国终于成立了。想象一下,如果两个哥哥、姐姐、父母亲都健在,这将是何等庞大的一个家族,而如今仅剩下陈松年一家。
回望解放前,陈松年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但他都选择独自舔舐伤口,将那些悲痛深埋心底。但其实解放后他的生活依然不乐观。

陈松年和妻子共养育一男三女,虽然夫妻二人很努力去工作,但家境依然很贫困。懂事的女儿们见父母太辛苦,主动提出放弃读书,帮父母减轻负担。
但这个想法却遭到了陈松年夫妇的反对,陈家世代书香,不能让这个家风就此中断。陈松年的妻子坚定地对女儿们说:“你们只管好好读书,就算砸锅卖铁,我们也会供你们读书。”
父母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
从此后,为了让儿女们安心读书,陈松年夫妇更加拼命了,他们去窑厂抬土、去铁路上修路、回到家还糊火柴盒。
然而,过度的劳累却压垮了陈松年妻子的身体,最终没能看到儿女成才,她就撒手人寰了。命苦的陈松年,又经历了中年丧妻之痛。
妻子的离去,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为了供养子女读书,陈松年甚至卖掉了房产,但一家人的日子依然不好过。

一直到1953年,毛主席去安庆视察后,陈松年家的境况才有所好转。那年,毛主席到了安庆,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陈松年一家人的日子不好过,于是让当地政府每个月补贴30元。从此后,陈松年坎坷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晚年的陈松年谈起这“30”补助时,依然感恩地说:“当时的我,真心感谢毛主席,并不仅仅是因为钱的缘故,更是因为毛主席给我和全家人应有的地位,也多亏这每月30元的补助,我家里的四个孩子,有三个上了大学,这笔钱帮我解决了很大的困难。”
毛主席不但让政府发放补贴,还让他们给陈松年安排了工作,这份恩情陈松年感激不尽。后来的陈松年,被安排在省文史馆工作,子女们也都成为了栋梁,他自己也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但他心里从未忘记过父亲和失去的亲人们。
1976年时,陈松年已经年近七旬,他拄着拐杖,步行10余里来给父亲扫墓,告慰父亲在天之灵。此后每一年,陈松年都会来一次,每次到了那,就会跟父亲讲讲如今的太平生活。
1990年,陈松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此时距离大哥延年去世已63年,距离二哥乔年去世已经62年了。
唯一欣慰的是,陈松年替两个哥哥,看到了太平盛世,于哥哥们而言,这就够了…..

陈松年:陈独秀三子
陈松年(1910—1990),陈独秀的第三子。与哥哥延年、乔年为一母所生。 他一生经历太多太多的苦难和不幸。刚出生父母离异,17岁时哥哥延年被害。解放后又因父亲的身份而受牵连,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过上了平凡的安顿日子。
中文名:陈松年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10年
逝世日期:1990年
人物关系:陈长琦(儿子)陈独秀(父亲)潘兰珍(继母)高君曼(继母)陈延年(哥哥)陈乔年(哥哥)陈子美(妹妹)
苦难童年
当他1910年出生在安庆时,父亲陈独秀已离开安庆与他的小姨也是后来的继母高君曼生活在一起,多年来很少回老家。幼时的松年一直和母亲生活在安庆老家,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很少。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父亲被国民党关进南京的监狱中,母亲带着他去探监,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自己想念多年的父亲。当他看到父亲那一副样子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表面上对子女严酷,内心却十分疼爱儿子的父亲却叫他不要哭,并告诉儿子流泪是一种没有出息的表现,男子汉就要经得起挫折啊!

少年
陈松年没有像他的两个哥哥那么幸运,去上海、北京读书,甚至出国留学。早些年仅在大学读过书,还没有毕业就辍学了。然而松年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样,也能吃苦,再加之家学的渊源,自学了不少古典东西,也很有文学修养。
陈松年3岁时的一天,他的祖父陈昔凡刚去世,灵柩还停在家中,恰好安徽都督袁世凯的亲信倪嗣冲奉袁世凯之命派手下打手追捕陈独秀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还声明要斩草除根。这一批打手突然来到陈独秀家中,没有抓到人便抄了他的家抢走了陈家珍藏的一批字画,并扬言要抓走陈独秀的几个儿子。此时延年、乔年听说官兵要抓人,便急忙跳墙逃走。而松年年纪小,翻墙时,不慎跌落在邻居家的澡盆里。由于陈家一向乐善好施,待人热情厚道,与邻居关系都很亲密。当陈家有难之时,大家都愿意相助。邻家的一妇女知道官兵在追捕陈家子弟,见松年掉进澡盆后,急忙就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顺势装出要给松年洗澡的样子,就这样松年才没被抓走。为此,官兵却将陈独秀的长兄陈孟吉的儿子陈永年当做陈独秀的儿子抓去了,还让他坐了四年牢。

家庭变故
陈松年17岁那年,大哥延年在上海被害,噩耗传来,真是晴天霹雳。祖母和母亲都哭得晕了过去。这时,哥哥延年的后事,还是松年和姐姐玉莹去处理的。当他们二人来到上海后,国民党当局不但不让他们收尸,连看都不让看他哥一眼。他们二人,只好在哥哥就义的地方烧了几炷香和一点纸,还痛哭了一场。
第二年,二哥乔年又在上海被迫害,他的后事又是松年和姐姐玉莹去处理的。那时,国民政府仍然是不让收尸,当他们二人看到倒在血泊中的乔年那种惨烈之状,心中的痛苦确实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以至于姐姐玉莹受了严重刺激,精神失常,一病不起,不久也随二哥而去了。松年的姐姐死时年仅28岁。

青年
陈松年青年时代,可说是灾难频频降落在陈家。在他28岁那年,日本侵略者即将占领安庆之时,他便弄了几只小船将家中的财产全部搬到乡下,藏在陈家的祠堂里,然后准备去找父亲陈独秀。结果日本人还是将祠堂里的财物几乎洗劫一空,只剩下几件破家具,其中还有父亲陈独秀用过的两只罗汉椅和一个立柜。
随后,陈松年夫妇带着祖母谢氏和刚满1岁的大女儿长玮从安庆乘船到武汉,见到了刚刚获释的父亲陈独秀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继母潘兰珍。然后继续沿江而上,经重庆,最后到达四川江津。
陈松年一家在和父亲流寓江津的日子里,生活十分艰难。全家就靠他们夫妇在江津对岸的德感坝九中教书的微薄薪金维持的生活。在这里陈松年尽力侍奉祖母,陪伴父亲度晚年。
在人们看来,陈独秀一生少“儿女情长”。而此时的陈独秀,大概是人到晚年特别怕寂寞,非常喜欢和儿子、儿媳及孙子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正是陈松年一家的到来,给父亲陈独秀平添了不少的欢乐。就这样陈松年一家在这里陪伴父亲直到他老人家去世。陈松年是一个孝子,他既孝敬父亲,也很尊重后母潘兰珍。除了自己直呼潘兰珍为母亲外,他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也很尊重潘兰珍,平时都亲热地叫她二奶奶。
在江津,陈松年的祖母谢氏去世了,紧接着父亲陈独秀1942年又在江津去世。由于战乱,松年只好把两位老人,暂时安葬在那里,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陈松年到处求人,才托福建一位心地善良的木材商将祖母和父亲的灵柩用木排装上,沿江而下运回安庆。在搬运父灵柩时,松年怕国民党见到“陈独秀”三字后捣乱,就在父亲棺木上写上了父亲科举时使用的名字“陈乾生”,安葬在集贤关附近的深林中。所幸陈松年那时没有为父亲立碑,才使陈独秀的墓躲过“文革”浩劫。
他是陈独秀之子,建国后在砖窑厂做工,中央领导特批:可以照顾

后期
解放前,陈松年经历了太多的不幸,解放后又因父亲复杂的身份的和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也遭遇了不少困难。他当过会计,教过书,后又到窑场当工人,技师。陈松年与妻子窦珩光一生有一男三女,他们夫妻俩虽然互相尽力支持着这个家庭,但家境仍然很困难。面对这种困难的环境,大女儿陈长玮和二女儿陈长玙读完高中后提出不上大学,出来做工,帮助家庭摆脱困难。而陈松年夫妻俩却坚决要求儿女们上大学,以保住陈家世代书香门第的家风。妻子窦珩光对两个女儿说:“我就是勒紧裤带,不吃不穿也要供你们上大学。”她说到做到,为了儿女们上大学,她自己曾走出家门去窑场抬土,修铁路,糊火柴盒,同时还挑起家务重担。后来,由于窦氏的去世,陈家生活更为困难。
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庆时,从当时的安庆地委书记那里得知陈松年的生活困难,考虑到陈独秀为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历史,毛泽东叮嘱当地政府对他给予每月30元的生活补贴,并安排他进窑场工作。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陈松年被选为安庆市政协常委,安庆市文史馆馆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自从父亲陈独秀去世后,陈松年的家中一直悬挂着父亲陈独秀40多岁时一张照片:照片上父亲留了一撮胡须,目光炯炯,英气袭人。旁边是他的生母,父亲的原配夫人高大众的相片。就这样,陈松年每天陪伴着双亲的照片。在他看来,父亲的精神给他的人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慰藉。
1976年,刚刚粉碎“四人帮”后的清明节,已是年近7旬老人的陈松年,拄着拐杖,步行10余里来到父亲的墓前,祭扫他的亡灵。以后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直到他1990年追随父亲而去。

子嗣
陈长琦,陈独秀的长孙,也即陈松年的长子陈长琦,1947年出生,现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教授,中国真空学会理事。在世人看来,陈长琦无论是外表和性格都酷似其祖父,是一位眼界开阔,专业基础深厚的学者与行政领导干部。
陈长玮,陈松年的长女,大学毕业后在一所钢铁设计院工作,曾任工程师。因工作努力,积劳成疾,1984年病故。
陈长玙,次女。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军工厂工作,现为高级工程师。
陈长璞,陈松年幼女,因“文化大革命”没有上大学,下放到农村劳动锻炼,后招工回城,进安庆图书馆工作,经过自己的努力,安庆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也是研究祖父陈独秀的一方权威。


陈乔年与叶静仪的唯一女儿苗玉也已认祖归宗,回安庆祭扫过陈独秀墓,与族人团聚。

1928年6月,年仅26岁的 陈乔年牺牲后,出生几个月的苗玉被地下党组织送给安徽无为县一苗姓人家,后又送给陈家。
1944年,苗玉参加新四军,后随华野10兵团入闽,并在福州公安、轻工等部门工作。
1948年,苗玉调到华野10兵团当仓库保管员,然后南下,参加解放福建战役,从此与福州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在福州市公安局、轻工局工作,直至离休。晚年苗玉常与老战友、老同事聚会,追忆在部队的难忘岁月以及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干劲。

当时,苗玉还没有名字,“苗玉”这个名字是她参军后给自己起的名。苗玉说,那时她以为自己是苗家的女儿,苗家的大姐叫苗芳,参加了革命,后来牺牲了,她也就叫自己“苗玉”。
采访快要结束时,苗玉对着镜头清晰、流利地唱起了当年在新四军学会的那些歌:“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参加新四军,为国又为民,打走了鬼子国家才安宁,人民才太平!”
苗玉最后对记者说,没有新四军就没有她,新四军就是她的家。
烈士遗孤,在部队找到了一生不变的归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