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21十大科技前沿趋势 02-24 20:22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实...
2021十大科技前沿趋势
02-24 20:22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实现复工复产,助力经济,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将大大加快。为更好地预知未来科技趋势,掌握科技前沿动态,《科技智囊》编辑部整理出2021年十大科技前沿趋势以供参考。
TOP1 人工智能(AI)向纵深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AI技术加速发展,2021年将继续成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及资本和市场等各方关注的热点。类脑计算系统从“专用”向“通用”逐步演进;神经形态硬件特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并用于实现更为先进的智能系统;人工智能从脑结构启发走向结构与功能启发并重;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为智能化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
TOP2 “云”技术多样化发展
受新冠疫情、封锁措施和随时随地办公模式驱动,云需求出现快速增长。2021年“云”将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使用多个公共云;云数据安全将迎来市场和技术的双轮爆发;云原生技术将推动云计算产业再次升级。
TOP3 5G基站建设加速
2021年,电信运营商将大力推动5G独立(SA)组网架构,除提供高速和大容量通信外,亦可根据应用程序定制网络和适用超低延迟网络需求。在5G技术展开之余,日本NTT DoCoMo、韩国SK Telecom(SKT)等已开始关注6G,强调未来有更多XR设备整合(包括VR、AR、MR、8K和更多图像),使用全像投影交流将变得更为真实,远端工作、控制、医学、教育等有望得以推广。
TOP4 虚拟连接现实向体验和场景纵深演进
虚拟真实化可借助3D打印等技术,将虚拟设计中的复杂结构物体在现实中呈现,还可以将虚拟信息带入真实世界中,让人们和虚拟角色、物体进行交互;全息互联网进一步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事、物同步“投影”到一起,跨越时间、地点和语言,甚至跨越虚拟和真实世界的界限,让所有人进行更真实和更亲密的互动;未来,在虚实集成的世界里,还将出现穿梭于虚拟和真实之间,改变时间和游戏规则的智能执行体。
TOP5 物联网将进化为智联网
2021年物联网将进化为智联网,以深度结合AI作为提升价值的主要核心。居家环境中,物联网将家里的设备连接。非接触技术加速工业4.0的导入,在智慧工厂追求韧性、弹性及效率下,AI将致力于使Cobot、无人机等边缘端设备具更高精度及检测能量,由自动化步入自主化。在医疗业方面,更快的影像辨识以支援临床决策乃至远端问诊与手术辅助,皆是AI医联网未来整合技术至智慧院所、远距医疗的重要方向。
TOP6 产业区块链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
中国已经在推进正式采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项目,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数字货币的国家。区块链技术有望在2030年使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76万亿美元。区块链在产业中的应用可有效加强多方间的协作信任,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并简化流程、降低成本。以传统金融资产为主流开始进行数字化迁移,这一过程对IOT设备的普及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催生了资产网关的全新角色——资产数字化。
TOP7 自动驾驶走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自动驾驶测试和智能网联先导示范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全面铺开。随着中国、美国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5G-V2X技术标准,更加完善的汽车、通信与交通行业能力配套,以及跨界测试与示范活动进入公众视野,我国5G-V2X进入了从应用示范走向规模商用的关键阶段。
TOP8 脑机接口帮助人类超越生物学极限
脑机接口是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脑机接口是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一大里程碑。脑机接口是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之间建立的连接通路和控制渠道。通过计算机接收信号,人脑可以直接表达想法或者控制其他设备,不依赖于外周神经和肌肉——用“意念”控制设备,解放四肢。
TOP9 量子计算是和平时代的核武器
潘建伟团队制造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实现了全球领先的算力,超过谷歌2019年发布的量子计算机一百亿倍。量子计算可以称为和平时代的核武器,各个大国都无法承受在量子技术革命竞争中失败的代价。2021量子计算开源项目将以广泛和深入的贡献,大大降低学习和研究的成本,消减非科学因素撕裂量子社区的风险。
TOP10 芯片技术从微型化向智能化转变
2020年,美国针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芯片断供”,使国人深刻体会到“卡脖子”的痛楚,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对芯片技术的未来发展尤为关注。芯片技术正在从微型化向智能化的转变,未来芯片技术的四个趋势:新原理器件;可重构芯片;经典芯片和量子计算混合;类脑芯片。
北京出“新”厚积科技力量 发力建设区块链、量子等新型研发机构
来源:北京海淀 02-24 14:07北京市海淀区官方发布
应用在芝麻粒儿般大小芯片上的技术,将助力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的运算速度提至每秒10万笔以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最近,位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的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们正在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十四五”时期,越来越多如微芯院一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将在北京落地并投入使用,为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厚积力量。22日,北京市科委表示,本市将围绕区块链、量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全面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北京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微“心”琢微芯
走进微芯院硬件实验室,一切声音仿佛都被隔绝了,每个人的动作都是小心翼翼的。研究员孟梁昊弓着腰,用镊子将一块厚约2毫米的测试板轻轻地置于探针操作台上。他抬头,远离操作台后才小声介绍:“测试板中间有我们研发的芯片,只有芝麻粒儿大小。在芯片的边缘有一个50微米直径的测试点,我的工作就是找准这个点,然后进行测试。”
50微米,相当于成年人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孟梁昊屏住呼吸,操作50倍显微镜的镜头缓缓降低,右手操作一支高灵敏度探针试探性地靠近芯片测试点。
对接成功了!信号收集器的屏幕上,一道道折线波在畅快地“舞蹈”,宣告这枚芯片成功通过检测。孟梁昊长舒一口气。
这枚芯片使用的技术将助力“长安链”实现双升——运算速度和安全性升高。微芯院硬件研发部门负责人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基于RISC-V开源芯片指令集架构研发的芯片,它具有超高集成度、超低功耗和低成本等特点。它的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在“长安链”研发实验室,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微心”精雕微芯。“只争朝夕!”核心研发员殷舒说,我们正在优化“长安链”的高性能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模块,今年一定会在性能和隐私保护这些关键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微芯院院长董进说:“今年,我们要在芯片和区块链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上继续发力!”
微芯传温馨
其实,微芯已经走出实验室,出现在我们身边,为便利的生活默默护航了。微芯院的科研人员亲切地将他们研发的一款芯片称为温芯。它的研发过程只花费了10个昼夜。
“去年年初,我们研制了第一代测温芯片,用于智能体温计。”科研人员习惯用数据说话,10天以上的续航时间、0.05℃的测温精度,小芯片让智能体温计在防疫过程中发挥了大作用。尤其是在新发地疫情暴发后,这款体温计为疾控部门第一时间阻断疫情传播提供了最可靠的支持。
微芯带来的温馨体现在点滴间。在丰台区的一家超市,进口冷冻食品的货柜旁,贴着醒目的“北京冷链”二维码。顾客掏出手机扫码,食品的来源国、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等信息立刻出现在屏幕上。这背后就有微芯的助力。微芯院介绍,利用“长安链”的底层技术,实现了“一码到底”打通冷链食品源头、流通、仓储、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链路。截至本月21日16时,“北京冷链”累计记录进口冷链产品品种34941个,涉及103个国家、国内34个省份,累计流通产品34.2万吨。
聚“新”燃薪火
“用新的运行机制,新的人才引进、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等方式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力。”市科委主任许强说,包括微芯院在内,本市重点支持建设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点点微“新”,宛如薪火,集聚必成燎原势。
如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的数理基础、机器学习等6大研究方向遴选一批智源学者。预计到今年年底,该院将集结超过一百位高水平科学家,围绕各个方向,攻坚人工智能前沿技术。
许强说,“十四五”期间,本市将进一步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集聚力量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帮助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立自强与占先领跑,带动一批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打造北京科技创新的“加速器”,为北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转自《北京日报》)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发布!“接种疫苗”你读对了吗?
中国新闻网 2022-01-06 14:22
你都读对/用对了吗?
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包括以下内容。
一、“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021年,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态势。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媒体将“六安”的“六”读作liù。“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数,读lù用于地名,如江苏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读lù,权威辞书是这样注音的;民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也是这样标注的。
二、“蔓延”误为 “曼延”
2021年底,新毒株奥密克戎造成国际疫情继续扩散。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疫情“蔓延”误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长、远。曼延,指连绵不断,描写的是静态对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病毒扩散,应用“蔓延”。另外,媒体上还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扩散的义项上,“蔓延”“漫延”可视为异形词,现在多主张用“蔓延”。
三、 “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2021年,接种疫苗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疫苗误读为“接zhǒng”疫苗。“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指种子等,也作量词,指种类;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如种地、种植;读Chóng,用于姓氏。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动物体内,用以预防疾病。这个“接种”显然是动作,应读“接zhòng”。
四、“途经”误为“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中,个人行动轨迹是重点。在个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将“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如“从北京途经南京到上海”。“途径”,名词,意思是路径,多用于比喻,如“解决问题的途径”。“途经”和“途径”语义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写为“途径中高风险地区”是错误的。
五、 “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疫情防控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证群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志愿者送货上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生活必需品”误作“生活必须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
六、“赓续”误为“庚续”
2021年,“赓续红色血脉”的说法常见诸媒体,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将“赓续”误为“庚续”。“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龄,如“同庚”“年庚”。“赓”本义指连续、继续。典籍中“赓”多指歌咏吟诵的接续唱和,如“赓咏”“赓酬”“赓韵”等。如今,“赓”指继续,“赓续”是同义连用,复指强调。现代汉语中“庚”不表示继续,“赓续”不能写成“庚续”。
七、“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第27集中李大钊说道:“当初说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其中,“有失偏颇”有误,应改为“失之偏颇”。“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当称“失之偏颇”。
八、“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一惊世骇俗的成绩令人“血脉喷张”。其中“喷张”有误,正确的写法应是“偾张”。“偾”读fèn,指亢奋,“偾张”指扩张突起,“血脉偾张”意为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膨胀,青筋鼓起,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激情。“喷张”指张裂喷射,“血脉喷张”即鲜血喷射,用来形容情绪激动显然不合情理。
九、“情结”误为“情节”
2021年,中国精心筹备北京冬奥会。中国人对冬奥会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情结”误成了冬奥“情节”。“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乡情结”,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如“化解不开的情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如“故事情节”,或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案件的情节”。中国人重视冬奥会,不遗余力地筹备北京冬奥会,寄托在其中的深情当然应称“情结”而不是“情节”。
十、“行拘”误为“刑拘”
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针对某知名人士嫖娼事件进行通报,称违法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因触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体在报道中将“行拘”误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简称,“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简称,两个简称读音相同,但含义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娼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行政法,因此适用的是“行拘”。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应该是“刑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