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新闻 > 正文

202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

时间:2021-02-06 13:4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2021文化科技融合的三大方向展望|探元计划 来源:腾讯研究院02-06 00:58作者:腾讯研究院 孙怡 2021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正在创造出更多可能性,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科...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
2021-02-06 -22:25人民智库官方帐号

近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简称《报告》)指出,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来看,2021年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都将进一步加速。《报告》还梳理了2020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十大特征,并对2021年文化产业趋势进行了预测。

Part 1-2020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

文化数字科技

文化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形成众多新的增长极,带动各行业推进文化艺术生产消费与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的全面融合,催生出多种新兴业态。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745亿GB,同比增长34.5%。其中,短视频领域、电商直播领域、网络游戏领域增长迅速;云音乐、云录制、云展览、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教育领域也开始线上布局。各类文化数字科技产品与服务涌现,带动“非接触经济”文化业态繁荣。

文化大数据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文化领域,中宣部文改办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将从供给端、生产端、需求端、云端发力构建体系,明确了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化文化生产线等重点建设任务。文化数据是文化数字经济的核心,以文化大数据为基础的文化生产新体系的构建,将助力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体系化升级,引领文化产业新增长。

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在乡村脱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涉及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乡村非遗和民间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各方面。财政部于2019年10月提前下达20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预算,预算金额达122.4亿元;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乡村文化产业是文化扶贫的重要领域,农业农村部启动“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开展举行。与此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文旅扶贫、网络扶贫也助力乡村文化扶贫,并且以网络直播、主题活动等形式扩大乡村文化氛围的影响力。

文化经济双循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经济是双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文化消费正逐步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要求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规模优势明显,直播用户突破5亿;10月15日,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以129.5亿元超越北美,首次成为年度票房最高的电影市场。此外,千禧一代、Z世代等群体的新兴需求为文化经济双循环发展提供新的消费动力。

盲盒经济

2020年,盲盒作为一种时尚潮玩迅速走红,盲盒经济引起消费热潮。2020年12月11日,盲盒文创企业泡泡玛特上市,反映出潮玩产业极大的市场规模。同时,盲盒经济在海外也十分火热。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天猫淘宝海外发布的报告显示,海外盲盒线上消费呈爆发式增长,消费增速达400%以上,泡泡玛特、52TOYS、寻找独角兽等新兴潮玩手办品牌出口至新加坡、美国等120多个国家。盲盒经济迅速扩大,一方面是由于IP自身的艺术设计魅力,以及随机购买的销售模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的消费审美观念,盲盒能带来陪伴感、归属感和依赖感,影响圈子社交关系也紧密联系着消费者情感。

国漫探索中国道路

国产动漫、动画持续探索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在优质作品红利、国漫出海、新技术的推动下,国漫在制作和市场端都有了新的突破。《天官赐福》《雾山五行》《姜子牙》《妙先生》等国风动漫作品获得较好的口碑。这些作品除了将新技术与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结合外,更为重要的是以中国故事为内核,寻求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现代表达,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图景,做出“中国特色”元素的新尝试。此外,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国漫探索中国道路也意味着在创作生产工业化、数字化以及动漫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的探索。

RCEP促文化贸易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意味着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自贸协定诞生,将促进文化贸易的全球合作。REEP协定中,签证便利化条款将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机构间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也将进一步释放红利。货物贸易90%的开放水平以及零关税条款将对我国文化商品出口带来便利。此外,协定中知识产权板块内容丰富,涉及著作权、商标、专利、外观设计、传统知识、民间技艺等,为对外文化贸易知识产权做出更细化的规定。在新兴贸易领域,协定降低数字贸易壁垒,注重网络信息安全,将进一步为游戏、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拓宽市场。

文创联名

2020年文创联名持续火爆,文创联名受到越来越多行业的关注,联名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故宫建成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与网易合作打造手游《绘真·妙笔千山》,与联想合作在2020年美国CES消费电子展推出系列产品,又与运动品牌安踏、东奥IP联名推出全新鞋款。此外,敦煌博物馆的系列文创也迎来联名爆发期,与卡姿兰、李宁、良品铺子、拼多多、网综《这!就是街舞》等众多品牌IP开展广泛合作。全国各类文化机构通过文创联名,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为产业融合注入新内涵,助力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的再生产、再传播。

破圈层作品

2020年,破圈层文化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以作品“破圈力”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固定受众群体之外,获得更多群体关注。在此背景下,小众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往往以小切口、小人物、精细化内容反映历史现实,也促进主流文化与其他各类文化碰撞交流,展现出对年轻化审美需求的观照。如《中国军魂》《钢铁洪流进行曲》等红色精神题材作品在B站2020跨年晚会上演出;戏曲艺术与短视频创意结合,15秒京剧老生表演能够收获2000万次观看和80万次点赞。此类破圈层作品出现,体现了文化创作能力的提升空间,也展现出不同圈层群体之间的审美共识。

文化遗产活化

2020年,文化遗产从专注保护转向多元活化。6月,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在全国举行,活动聚焦传统体育、医药和餐饮等大众生活关注的非遗项目,以网络平台为主开展广泛传播。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共同承办主会场活动,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此外,文化遗产在更多领域体现出其活化价值,《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提出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实现非遗传承与非遗扶贫双赢,以非遗促进就业和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Part 2-2020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01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疫情对于以线下场景为主的传统文化行业产生较大冲击,但同时也促使了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催生出“云看展”“云旅游”等新业态,带来强劲增长动能。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启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通过提供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普惠性金融支持、搭建虚拟产业网络化协同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02 新模式新业态涌现

2020年,文化大数据、数字内容、媒体融合、智慧文旅、人工智能、数字文博等领域成为产业融合的新热点,并向文化遗产资源、场馆教育、演艺娱乐、全媒体等行业渗透,不断催生出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文化产业通过改变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形成开放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型文化生产体系,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推动15种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重点涵盖线上服务模式、产业数字化、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进一步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提供土壤。

03 数字领域投融资活跃

《2012年至2020年文化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2020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在经历3年下行后开始回升。其中,数字文化经济投融资市场先于市场整体恢复。疫情影响下,社交隔离对于短视频、直播、游戏、动漫、网文等依托线上消费场景的行业冲击较小,并侧面引导了线上文化消费。此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文化产业政策红利等多重因素,均刺激了数字文化经济投融资的活跃度。5G、文旅融合、电商、社交、垂直领域、VR、IP、AI、整合营销等成为数字文化投融资市场的新热点,展现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强大带动力和发展潜力。

04 乡村消费促产业升级

以乡村文旅为代表的乡村消费,促使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乡村产业延长价值链条,以新业态、新模式丰富产业门类,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提高产业效率。乡村消费有助于完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从而推动乡村整体产业升级。此外,社会各界积极探索文化扶贫、艺术扶贫与消费扶贫的结合模式,从而带动各类乡村文化营造项目在各地繁荣,以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创意生产要素为基础,引导“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品牌塑造,激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05 文旅扶贫助力攻坚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文旅扶贫依托其辐射带动效应和物质精神的双扶贫良好效益,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2020年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提出培育休闲旅游精品、推介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以专项行动提升贫困地区旅游服务供给质量。至2020年10月底,中央预算投资共安排“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项目327个,下达资金32亿元,大力推动改善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各单位部门从多方发力促进文旅扶贫,也从侧面反映出文旅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多重面向。

06 高质量文化需求增长

2020年疫情催化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融合,也逐渐培养了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消费习惯,各圈层的文化消费群体的品质化付费意愿日益提高,呈现出从娱乐性消费向知识性文化消费的升级转变。此外,科技单位、企业、科研团队以及泛科普自媒体等纷纷加入文化科普领域,积极引导受众认知和审美心理,创作出大量优质的文化科普音视频、图书、图文和展览展品,以满足全民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对于高质量文化内容的需求,促进全民文化科学素质的提升。

07 数字文化引领出海

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出海表现突出。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和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2020年上半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75.89亿美元。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数据显示,30家中国手游发行商11月在全球吸金20.1亿美元,占当期全球手游总收入30.2%。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走出去”,以手游《江南百景图》为例,优质数字文化内容及产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东方图景,引发广泛关注。各界纷纷从政策支持、版权服务、出海保障、战略研究、贸易渠道等领域,积极探讨数字文化企业出海路径。

08 传统文化活化传播

传统文化资源依托数字前沿技术,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价值提炼和文化再传播。例如,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指导下,《王者荣耀》游戏适应时代变化,推出了“荣耀中国节”系列文创活动,焕新传统节日记忆,契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需求,实现更具有现代意义的传播效果和商业价值,达到传统文化活化传播的目的。

09 IP产业链闭环运营

IP运营企业积极探索从设计、孵化、生产、供应到零售终端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形成闭环运营的IP商业生态。此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发展,社交媒体投放更加精准,提升了IP营销、IP消费、IP衍生环节再开发变现的能力。产业有望通过高效多元的IP运营和开辟新的商业模式激活传统产业,有机参与并引导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推动实现产业共同繁荣。

10 非遗资源价值再生

非遗传承关键在于有效提炼其文化内核,并将其融入到日益多元、快速变化的时代社会生活中,如“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影像”就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内涵价值。此外,非遗内容还可以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当中,借助数字科技技术、新媒体传播手段以及动漫、游戏、直播等各种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广泛且深入地连接更多人群,有效激活非遗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交互,为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中国特色素材,促进中国文化内容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关注。

Part 3-2021文化产业趋势预测

01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做好优化产品供给、培育新型业态、文旅融合、构建产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工作,从产业层面提供发展指引。从市场层面来看,数字文化市场表现为供需两旺。一方面,我国互联网普及率67%,网民规模9.4亿,个性化、网络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攀升;另一方面,新基建、产业深度融合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市场供应潜能。这些因素都将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促进产业供给结构、新业态培育、消费习惯巩固、数字化治理水平等优化升级。

02 “文化+科技”双轮驱动

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将使中国文化产业面向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驱动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增长。基于新基建战略实施搭建底层体系架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重点面向场景创新、民生应用,以VR游戏、在线逛展、沉浸展览、特效电影、智慧旅游、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业态为代表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中。“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效应,将进一步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创新中。

03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

知识产权、技术、数据和特色文化资源正在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这些要素配置还存在结构失衡、效率低下、价格扭曲等问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将要求加快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建设。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促使文化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的流通;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应着眼长期,避免形成政策依赖和过度的行政干预;注重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价值,加强相应的产权认定、资源整合、价值开发。

04县域美学经济兴起

县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各地方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创新发展。对于工业、制造业基础薄弱,而农业优势明显的县域,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率先推动县域美学,通过山水美学、党建美学、乡村美学等8类13个美学项目集群引领县域美学经济发展,各地也纷纷在县域文化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此外,美学经济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县域美学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基础,进一步与现代农业、智慧乡村、乡村旅游、大康养等领域融合发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

05深化改革畅通内循环

畅通内循环要求深化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重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深化改革需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壁垒、商品服务流通的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内开放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良性循环;以科技作为关键力量,强化文化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供给,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产权分离、社会购买等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文化领域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更深层次的改革。

06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疫情期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场馆积极顺应5G、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步趋势,紧跟公众实际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工作重心迅速转移至线上。“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大线上数字文化资源开放,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针对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质增效。

07下沉市场引领文化普惠

国内下沉市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庞大,正在成为乡村新兴文化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下沉市场的数字文化消费表现出较高活力,能够在面向市场需求整合科技与优质乡村文化资源的同时,引领地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多元化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效益,推动乡村文化普惠“最后一公里”建设,并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巩固文化扶贫成果。

08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升级

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持续优化,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与文化、休闲娱乐、教育等行业深化融合,对于服务贸易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在北京等28个省、市(区域)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将大力推进数字服务、版权服务、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模式的发展,为对外文化贸易提供发展导向,助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优化升级。

09全媒体融合深化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我国媒体融合成果显著,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深化融合,提升融合质量。要加快创新改革发展,加快与新兴技术渗透融合,坚持创新紧跟科技发展的关键思路,加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实现由媒体内部融合向跨界跨业渗透融合,拓展整合各领域资源,以及促进整体媒体服务功能体系的提质升级。

10.文化遗产价值创新转换

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体现。这要求我们把握传统文化珍贵的独特性,深入提炼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新时代文化的交叉点,通过创新生产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以文化区域空间为载体进行整体性保护,运用全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从保护到活化,促进文化遗产价值的创新转换,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脉。

原文标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


2021文化科技融合的三大方向展望|探元计划
来源:腾讯研究院02-06 00:58作者:腾讯研究院 孙怡

2021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正在创造出更多可能性,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科技和文化二元共生,双向进化。数字科技给文化产业价值链带来变革,是元动力,但无论科技变迁,文化仍为本元、灵魂,赋予产业生命力。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化学反应逐步深化,数字技术持续推动文化内容消费和生产模式升级,文化成为生产要素注入其他行业促进价值创新,在消费体验、生产模式和产业边界三大方向都将迎来“变量”革新和“增量”释放。文化科技融合正在成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阵地。

数字文化消费向深度沉浸式体验演进

新基建助力沉浸式媒体迎来新的发展红利。当前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加速融合,即时化、视频化的线上内容消费成为主流。以VR/AR/MR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体,通过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共生,有望带来全新的沉浸感和临场感体验,正在成为数字文化消费体验升级的方向。

沉浸式媒体并非新兴事物,但随着5G、AI、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发展,为沉浸式媒体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5G网络普及和云计算将推动终端设备的轻量化和移动化,缓解眩晕感;而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AI技术可以提升数据采集和处理效率。叠加疫情催化消费者和企业端对于沉浸式体验的认知提升,为沉浸式媒体的应用普及带来了新的发展红利。

2020年AR/VR市场全球支出规模将达到120.7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其中中国市场支出总量将达到66亿美元左右,不仅占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约为55%),较疫情前显著增加,而且较2019年同比增长72.1%,规模和增速位于全球首位。

数字文化消费由“部分沉浸”向“到场体验”进化。当前对3DOF的沉浸式媒体体验,观看限制较大,互动性较弱,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体验相对割裂,尚处于部分沉浸状态。

而未来沉浸式内容消费将进一步向“到场”体验深化,主要体现在真实场景6DOF带来的更高观看自由度,8K/12K等更高显示清晰度,声音交互/触觉反馈/动作捕捉/传感器等多感官体验和交互。依赖在数据采集处理、建模、压缩传输、渲染互动环节的技术产业化进程,更深度的沉浸式媒体能够带来听视觉的逼真性、交互的自然流畅感,推动沉浸式体验向虚实难辨的到场感升级。

例如在远程会议场景,未来通过将沉浸式媒体技术与实时媒体传输技术结合,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参会人员同步“投影”到真实场景重建的会议室,并可无屏共享任何会议内容或资源,有望打破空间限制,带来真正“到场感”的沉浸式会议体验。

沉浸式媒体从线上娱乐消费向线下文化产业纵深发展。当前娱乐消费仍占沉浸式媒体市场较大份额,在2020至2024的5年预测期内,VR游戏的市场占有率将持续领跑,支出总量将在2020年达到27.2亿美元。同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企业普遍加强办公、培训、产品体验等虚拟现实的投入,也为沉浸式媒体的垂直行业市场培育按下加速键。

例如沉浸式媒体正在与线下文化相关行业加速融合,VR文旅、VR文博、VR会展等都迎来升温发展,例如云上VR书店、5G+VR景区慢直播、虚拟偶像全息演出等。腾讯多媒体实验室打造VR360、点云等沉浸式媒体解决方案,已经在文旅、会展、文博等应用落地。未来随着线上线下文化消费融合,沉浸式媒体有望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和传统文化业态升级,释放科技文化融合潜力,开启新一轮文化消费变革的大潮。

平台上的内容工业化生产成为趋势

从文化产品/服务的数字化,再到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科技对于文化产业的变革逐步深化。随着平台型生态的出现,改变传统线性的文化生产模式和专业机构的供给模式,实现生产、分发和消费的双向互动和开放链接,开启“人人都是创意者”的文化共创时代。

短视频内容,向以技术为驱动,以数据为导向的工业化体系升级。当前以短视频创作为代表的文化共创时代,由于视频相比文字门槛更低,具有泛众表达的优势,内容供给的量级较传统网媒、文字自媒体指数级增长。这种情况下,短视频平台普遍构建底层数据和算法能力,打造生产系统、用户系统、分发系统等系统工具,实现智能化的内容理解、用户理解,及亿级内容生产和亿级用户消费的实时精准匹配。

随着短视频产业步入成熟期,短视频创作者也步入深水区生存,想在市场中突围,对于创作者的能力要求已远超过“自给自足”的全民创作和业余选手范畴。头部创作者普遍机构化运作,具有清晰的组织分工和团队规模,形成标准化流程和关键节点管控。并通过关注平台算法如何驱动内容分发,以数据指标为内容创作“晴雨表”,提高账号的孵化效率和数据效果。在短视频内容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平台算法正在深刻引导、影响短视频内容创作。

长视频内容,工业化生产正在向产业链全面数字化迈进,平台数据作用愈加凸显。对于影视剧等长视频内容机构生产而言,工业化体系涉及立项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放映、归档等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能力,并在前沿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创新更迭,例如游戏引擎创新内容制作形式,制作上云的分布式协同等。而基于平台的数据赋能,例如视频播放和搜索热度、网络电影分账票房数据等分析,能够使平台和制作公司在项目评估和开发阶段就更加贴近市场,对抗不确定风险。

例如在项目策划环节,海外网络视频平台奈飞之所以会跳过传统首播集试水模式,以一亿美元高价直接预订两季《纸牌屋》,是因为其首席内容官基于平台用户观看数据,发现了三个关键点:
1.英国版的《纸牌屋》拥有大量的观众群;
2.大量用户观看并非常喜欢大卫芬奇的《返老还童》《社交网络》;↙br/> 3. 会看英版《纸牌屋》的用户同样也喜欢看凯文史派西的电影或者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再如在复盘环节,网络电影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在观看一部网络电影中的跳出、回看、拖拽快进、倍速播放等观影行为,还有评论等定性内容,可以非常直观的让片方了解到用户对于具体电影内容的偏好,针对性优化以提升观影体验,向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升级。

科技助力文化成为生产要素与泛产业赋能连接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要素,数字技术创新文化的要素化转化。文化和科技作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二元动力,影响的范围已经远超越文化产业范畴。数字技术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从而打破文化产业边界,推动文化要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形成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下,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实体产业融合的产业链条。

文化要素的典型形态就是文化IP。中国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分类也较为多元,例如包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具有文化价值的实物资源(艺术品、文物、历史文物建筑等)等多种类别。数字经济时代,借助于数字技术实现对于文化资源的IP化开发已成为常态,通过将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化提取和原创性改编等数字化开发,形成IP化的文化要素,能够推动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这种IP化的文化要素呈现以下特点,例如能够通过众创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IP;更迭速度会较快;具有产业价值;能够打破地域限定,实现全球化流动;借助互联网流量平台实现IP影响力的快速扩张等。

数字技术促进文化要素与实体经济共融,激活新消费潜力。数字经济时代,IP化的文化要素与实体产业或场景加速融合,不仅能够延展IP产业链条,同时可形成实体经济新的价值空间。

当前在IP周边衍生授权、内容改编授权、空间场景授权、品牌合作推广等不同形式,都在蓬勃发展。2019年全球授权商品及服务零售额增长至2928亿美元,达到6年来增幅最高水平。从授权类别看,娱乐/角色授权仍是市场份额最大的类别,占全球授权市场总额的43.8%。从授权商品和服务类别来看,实物类服装、玩具和时尚配饰继续领先,软件/视频游戏/应用程序类别、基于实景的娱乐业和服务业都有较快增长。

在IP+文旅领域,例如腾讯的国民级游戏IP曾联动上海豫园、洛阳应天门、徽州古城等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打造王者千灯会,据调研显示,参与用户强烈感知到相关数字文化IP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洛阳、上海相关景点活动期间的客流量环比增长超过5倍。这种IP的线下反哺,不仅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年轻群体的认同和传播,同时也可以借助IP在年轻群体的流量红利,带动相关地区“夜经济”等文旅消费的人气和体验升级。

同时,基于数字文化IP或内容平台的流量和社交链接,因地制宜提炼地域的特色资源禀赋,融入多元化的数字文化产品进行“触网”融合创新,能够助力城市文化IP打造,反哺线下文旅文创等实体消费。

例如腾讯游戏QQ飞车与贵州文旅达成合作,不仅于游戏双端上线贵州主题赛道,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帮助贵州独特的人文景观与精神面貌跨界出圈。而且还将开发贵州首条游戏电竞IP主题旅游路线和落地举办电竞赛事等方式,实现线上场景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线下场景释放地方产业新动能,探索“电竞体育+旅游文创”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内容研究致谢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祁述裕团队、腾讯多媒体实验室专家许晓中和封薇薇、腾讯视频宋爽、腾讯微视王子乔、腾讯研究院刘琼、吴朋阳等。

参考资料:
[1] 《IDC全球增强与虚拟现实支出指南》
[2] 3个自由度 (3DoF)的沉浸式媒体体验,用户观看姿态只能通过x轴、y轴和z轴上的旋转来改变,纯粹的平移运动不会导致不同的内容呈现。更深度的沉浸式体验将为6自由度(6DoF)提供支持,6DoF支持旋转和平移运动,不仅允许用户改变方向,还可以在观察场景中移动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沉浸感
[3] 《IDC全球增强与虚拟现实支出指南》,2020年
[4] IDC综合整理
[5] 司若,黄莺,《流媒体视听产品传播逻辑、观看模式与生产机制研究》,当代电影2020年第10期
[6] 国际授权业协会《2020全球授权市场报告》探元计划

探元计划是腾讯研究院旗下的文化科技研究品牌,旨在依托腾讯领先的前沿技术和丰富的产品实践,致力于搭建思想洞察和产业实践的跨界交流平台。

2020年,腾讯研究院、腾讯5G生态计划、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起探元计划2020案例征集计划,旨在通过征集、遴选代表科技文化融合的前沿性案例,集中展现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多元场景和创新成果。并以点窥面,探寻运作机理和内在规律,解锁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更多未来可能性。

2021年,探元计划再出发,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来稿或与我们沟通您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