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中华民族精神的史诗呈现——《跨过鸭绿江》赏

时间:2021-02-05 16:3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华民族精神的史诗呈现——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赏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来源:2021-01-31 22:46中国青年报社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播出后,受到多方好评。其全景...

中华民族精神的史诗呈现——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赏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来源:2021-01-31 22:46中国青年报社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播出后,受到多方好评。其全景式还原历史的品格、真实再现战争进程的手法、英雄精神与理想情怀的张扬,以及对崇高范式的建构等,都充分地体现了当前影视创作对新史诗的审美追求。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艺术再现这段珍贵的历史有很多角度,也诞生了很多相关题材的作品。但是,这其中力求全面详实地完成历史描述,又不拘泥于具体事件,使作品具有更为高远的美学品格的作品还不算多,电视剧就更少。总体来看,《跨过鸭绿江》真实再现了历史。这是其成功的基础。作品生动表现了志愿军如何过江参战、怎样取得五次战役的胜利使局势逆转、如何在谈判桌上步步为营取得主动,终于签订停战协议等重要节点。在此基础之上,作品深刻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必然。剧中呈现了二战之后国际局势深刻变动下殖民体系解体、共产主义思潮兴盛对美国及欧洲先进发达国家形成的重大影响。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抓住殖民体系解体的机遇巩固其在欧洲的地位;企图遏止共产主义思潮,与苏联展开战略竞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借口介入朝鲜内战,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美军飞机多次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地区,妄图实现其战略图谋。

尽管美国的战略重心是欧洲,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苏联,但朝鲜半岛无疑已成为国际博弈的焦点。作为朝鲜的邻国,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事实上已经被动地卷入这场战争中,成为战火燃烧的地区。如果这种态势得不到扭转,中国不仅自身的建设不能顺利进行,还极有可能被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和平建设的进程将会夭折,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危机。新中国百废待兴,必须阻止战火在家门口的蔓延。如何扭转这种局势,能不能出兵,敢不敢出兵,正是对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严峻考验。《跨过鸭绿江》客观全面地表现了当时的国内外局势,真实再现了党中央对是否出兵参战审慎认真的研究思考,终于做出了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战略决策。



全剧的叙述基本从三个层面展开。最集中的是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军事博弈;其次是国内党中央的指挥、决策与人民群众对抗美援朝的支持;同时,在情节发展的重要节点,展现了包括苏联、美国以及印度等其他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事态的反应,其中不仅涉及到军事行动,更涉及到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民众情绪的导向等多个侧面。这种宏阔的视野使《跨过鸭绿江》的叙事表达超越了具体的军事行动。作品在较为全面地展现历史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的必然。从这样的历史观出发,作品有力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的道德正义与国际正义,表现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之后不屈不挠、敢于战斗且善于战斗、最终夺取胜利的精神品格。

但是,电视剧如果仅有“历史”视野,仍然不能完成“艺术”表达。要对涉及面极广、人物众多,且以战争场面为主的历史进行艺术表达,有很多挑战。《跨过鸭绿江》在努力呈现历史面貌的前提下,对人物形象塑造与事件发展进行了艺术选择,突出了那些最具意义与特色的方面。如关于战争场面的表现,处理不好就会雷同。为避免这种可能,《跨过鸭绿江》十分注重强调不同战斗场景的特点,如长途穿插、高地坚守、长津湖极寒地带的埋伏、上甘岭的坑道战,以及不同情况下战士们的牺牲等,使战场环境各具特色。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注重不同人物的身份、经历,力求表现出不同形象的鲜明个性。以志愿军司令部的几位指挥员为例。作品刻画了彭德怀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也表现了他丰富的个性,如战友之间的兄弟情谊,对战士的深厚情感,喜欢下象棋来放松自己。其他几位副司令员亦各有特点:邓华沉着周密,韩先楚寡言干练,洪学智则机智风趣等。《跨过鸭绿江》还塑造了一系列普通人的形象,其中一些人起到了贯穿全剧的作用。如神枪手陆乘风,侦察排长郑锐与他的妹妹郑双雪,金医生与护士王珍珠、汽车兵马金虎等。他们均是个性鲜明的“活着”的人物,是性格迥异的“这一个”,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符号。注重细节的刻画也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如道具的使用十分巧妙。毛岸英的手表、梁兴初的石头、李奇微留给彭德怀的手书便签等都产生了渲染剧情、强化情感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无声的细节,如杨根思手背上的冻疮,郑双雪被美军投放的细菌感染发烧昏迷后脸部的猩红,在长津湖雪地潜伏的战士受伤后的鲜血逐渐染红雪地等,虽无声,却胜有声。在表现战争场景方面,《跨过鸭绿江》力求逼真地还原真实。不论是场面氛围的渲染,还是声响效果的呈现,都使人有如临其境、惊心动魄之感。



史诗品格的另一个美学特征就是对崇高之美的表现。为了表现志愿军将士的战斗精神,《跨过鸭绿江》并没有因此简单化地描写美国军队及其将领。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总是傲慢地发出指令,不仅没有把志愿军放在眼里,也没有把白宫的杜鲁门等放在眼中。美军原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虽然对战争的具体情况有很多符合实际的分析,却总是被动地服从麦克阿瑟。接替沃克的李奇微则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与政治头脑的指挥官。他喜欢到前线,善于观察分析。正是他发现了志愿军后勤补给方面的短板,实施战略撤退,又展开“磁性战术”与“撕裂行动”,使志愿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与此同时,无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飞机如何多,炮火如何密集,坦克如何充足,装备如何精良,都难以撼动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李奇微与美军从未遭遇过如此坚毅勇敢、顽强善战、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军队。他们在一次次企图消灭这支军队的同时,也一次次深切体味到这支军队的坚强伟大与不可战胜——并不是物资与装备方面的,而是战术与意志方面的。

抱着炸药包与美军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枪眼掩护战友前进的黄继光,一个人坚守阵地两天两夜、歼敌280余名的胡修道,在燃烧的烈火中一动不动、直至牺牲的邱少云,在长津湖潜伏冻亡后仍然保持着战斗姿势的“冰雕连”战士,遭受重大伤亡仍然在坑道中坚守40多天、终于迎来反击并夺取阵地的上甘岭英雄……在朝鲜,在与侵略者抗击的战场上,英雄数不胜数。他们构成了不朽的群雕,捍卫了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安全与国际的正义。他们的勇敢与牺牲,扭转了战争的局势,换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他们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道义品格与民族精神,成为我们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宝贵财富与强大力量,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走向更大的胜利。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审美创新
来源:人民网
02-05 16:32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官方帐号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播出后反响热烈,不仅因为全景式表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也因其艺术呈现的扎实与努力。它把我们带回那段高扬理想、充满激情的历史,再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强权,敢于战斗、勇于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与家国安宁的崇高精神。

革命历史题材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领域,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为题材进行的创作,受真人真事的限制,虚构空间比较小,需要艺术家有把握历史并把历史转化为艺术的功力。如何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吸引力,是一种挑战。

《跨过鸭绿江》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使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审美品格呈现新的可能与提升。作品努力呈现真实的历史面貌,一是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交流、讨论介绍事件的进程,二是通过朝鲜战局的发展变化再现历史,三是展现中国人民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反应。多线条有机推进,表现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必然性与道德正义性,使作品具有了宏阔的视野与高远的品格。

作品突出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使叙述有效性得到强化。以党中央的分析决策为主线,勾勒国际时局的变化及应对的策略;以朝鲜战场的进程为时间线,描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以多个国家的反应为辅助线,反衬中央决策的正确与朝鲜战场的变化。尤其是,选择能够表现战争本质且独特的事件完成叙述,既有激烈的阵地攻防,也有长途埋伏的突然袭击,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极为生动地表现了战争形态的丰富性、多样性,使观众总是处于审美的新鲜感受中。

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对作品审美品格的检验。《跨过鸭绿江》中有名有姓的人物约有300个,真实与虚构并存。作品根据不同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表现他们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成为个性鲜明的“这一个”。如毛泽东同志,既表现他高瞻远瞩、决胜千里的领袖风范,也表现他情感世界的丰实。志愿军司令部工作人员众多,基本上每个人的性格都能表现出来。彭德怀沉稳老练、指挥若定,但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痛心疾首,潸然泪下。其他几位副司令员如邓华、韩先楚、洪学智等均各具特点。作品还虚构了普通战士等人物,如郑锐、郑双雪兄妹,神枪手陆乘风,汽车兵马金龙,医护人员金俊鸥、王珍珠等,也都各有特点、个性鲜明。描写外方人物时,没有简单化、脸谱化,而是坚持了实事求是。

《跨过鸭绿江》的编创人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以对历史的尊重、对志愿军将士的敬仰、对艺术的执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创作。他们研读了大量史料,为全剧30多场重要战役设计出不同的特点。制景不仅考虑真实还原,还考虑光影变化与拍摄角度。哪怕一个烟缸、一条毛毯、一本书,也尽力表现出应有的历史感。从艺术表现力着眼,选择气质与形象相适的演员来扮演角色。在拍摄盖马高原长津湖伏击中,演员要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中匍匐20多个小时,许多人在完成演出后都站不起来。

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重现历史的真相,还原战争的原貌,把观众带入真实的情境。那样的流血牺牲,那样的义无反顾,那样的信念与坚守,那样的自觉与自信:用火热的胸膛挡住枪眼的黄继光,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忍受着烈焰直至牺牲的邱少云,独自坚守阵地毙敌二百余的胡修道,在最后时刻拉响手雷的孙占元……英雄难以尽数,充分说明,这是一支必胜的军队,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跨过鸭绿江》,把历史从时光的隧道中重现出来,在纷飞的尘埃中闪射动人的光芒,使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奋,从琐碎日子中警醒。这种崇高之美,激发了人们的崇高之情,不仅属于荧屏上的艺术,更属于我们行进中的现实与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