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解放军中大名鼎鼎的三陈三杨和三梁三萧是谁?

时间:2021-06-23 15:13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解放军中大名鼎鼎的三陈、三杨和三梁分别是谁? 细说历史2021-01-29日历史达人 中国近代史风起云涌,造就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无数的军人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国为民征战一生,他...

解放军中大名鼎鼎的“三陈、三萧、三杨和三梁”分别是谁?
细说历史2021-01-29日历史达人

中国近代史风起云涌,造就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无数的军人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国为民征战一生,他们很多人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场和抗美援朝等战争。这些人功勋卓著,到了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实行授衔,他们大部分都成了将军。在第一批授衔的将军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授衔人中有人是兄弟,有人是叔侄,有人是连襟,还有的人是翁婿。而在开国将帅中流传着三陈、三杨和三梁,他们分别是谁呢?

“三陈”在解放军中三陈名气十分大,这三位之中有一位是开国大将,两位开国上将。

陈赓

三陈中要说谁最出名莫过于这位陈赓大将了,早年入黄埔军校并且加入了中共,是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曾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等,并且救过蒋介石的性命。后来在上海主持特科工作,红四方面军成立调任红四方面军12师师长。在上海被捕后逃脱进入苏区担任干部团团长,曾经指挥干部团巧渡金沙江。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赓担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在陈赓的率领下,第386旅打出了威名,甚至日寇的铁甲车上都悬挂着专打386旅的标语,可见日军对386的痛恨和忌惮。

在上党战役中,陈赓率领太岳纵队共歼敌1万4千余人,活捉阎军第19军军长史泽波,炮兵司令胡三余等将官多人。解放战争中陈赓指挥部队歼灭天下第一旅,豫西拖垮李铁军,后来担任二野第四兵团的司令员,进军西南,建国后曾经去越南援助胡志明,回国后出任抗美援朝副司令,回国组建哈军工。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陈锡联

陈锡联早年参加红军,隶属于红四方面军,曾经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师长,打仗勇猛,用小钢炮之称,是红军中的一员战将。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锡联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陈锡联打响了129师抗日的第一仗,那就是夜袭阳明堡机场,打出了129师的名声,1940年陈锡联破袭白晋铁路作战中,率部采取腹地开花”、内外结合的战法,迅速歼灭南关镇日军。

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担任二野的兵团司令,率部迂回和解放大西南,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再道

陈再道,1927年9月参加大别山南麓秋收暴动,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在红军时期陈再道隶属于红四方面军,曾经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的军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再道担任129师386旅副旅长,协助旅长陈赓指挥七亘村、黄崖底和长生口等战斗。后来陈再道被任命为东进纵队司令员,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陈再道担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1946年9月陈再道率2纵参加巨野战役,在龙堌集成功阻击国民党第5军11天,成为此次作战的模范防御战例。建国后在中原山区剿匪,被刘伯承司令称之为:“再道之勇”,1955年陈再道被授予上将军衔。

“三杨”在解放军中这三扬名声大噪,都是开国上将

杨成武

杨成武早年参加红军,在红军时期历任连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红十一师第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红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等职务,杨成武在参加了长征途中,曾经率部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

抗日战争时期,杨成武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后来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曾经指挥部队击毙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

解放战争时期初期杨成武任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务,组织指挥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汉北段战役等。后来调入华北野战军,担任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是华北野战军的一员名将。建国后率部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得志

杨得志,他在红军长征之初就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率领第一团强渡天险乌江,全歼嵩明县城国民党守军;继又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后来升任红军师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杨得志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是八路军最初的正规编制主力团之一,杨得志曾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后来因为旅长徐海东身体多病,杨得志担任副旅长,代替徐海东处理旅部的工作,在抗战中,杨得志战功卓著。

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率部参加了邯郸战役、正太战役和青沧战役杨得志指挥石家庄战役,开创了夺取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拔除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平津战役中杨得志率部围困、攻克新保安,全歼守敌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另2个师。抗美援朝杨得志率部参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勇

杨勇,在当时因为听到主席的讲课,深受感染,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进入红军之后,在红三军团第八军,在红军时期就能征善战。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杨勇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1师、4师政委的职务,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为保护陕北根据地立下大功。

全面抗战爆发后,杨勇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不久就升任团长,曾经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1939年3月初杨勇率部随第115师东进支队由晋西到达鲁西,在他的指挥下686团取得首战樊坝的胜利,领导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杨勇率第七纵队,纵横于晋、鲁、豫战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下胜利。后来杨勇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司令员,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役。1955年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

“三梁”,这三位将军都姓梁,来自同一个村子,按照辈分来说是祖孙三人。

梁仁芥

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梁仁芥历任宣传队分队长、独立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科长、县游击队政治委员、县委书记、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省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全部抗战爆发后,梁仁芥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教导团政治处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梁仁芥任中共晋绥六地委书记兼晋绥军区第六分区政委后调任第一野战军3军7师担任政委。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1军政委,回国之后担任兰州军区副政委的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三梁中辈分最高的。

梁兴初

三梁中名声最大的就是梁兴初了,参加红军之后,梁兴初作战勇敢,逐步升任团长,在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中,英勇顽强,机智灵活,身先士卒,与敌拚搏,荣获红四军三级奖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梁兴初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营长,在此期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后来梁兴初随115师挺进山东,并担任苏鲁豫支队副支队长兼四大队队长,在指挥崔庄战斗中,歼伪军四个团,为开辟湖西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放战争中隶属于第四野战军,曾经参加了黑山阻击战。真正让梁兴初扬名的是抗美援朝,当时梁兴初担任38军军长,入朝作战先是失利,后打出了威风,38军也被称为万岁军。1955年梁兴初被授予中将军衔。

梁必业

梁必业是三梁中辈分最低的一位,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军时期他曾经担任红一军团总政治部总务部处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梁必业,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后来担任115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身为山东军区第一师政委的梁必业率部挺进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一师政治委员,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后担任解放军第38军政委。1955年梁必业被授予中将军衔。

三陈、三杨和三梁可谓是那个时候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也许是巧合,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战功卓著,为国家和民族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美名永远流传后世。

下面着重讲一讲三萧
萧劲光萧克萧华,都曾在四野担任要职,说不尽的军中“三萧”。

在群星璀璨的开国将军中,提起“三萧”(萧劲光、萧克、萧华),应该说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三萧”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三人长期担任解放军总部和军种负责人,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较早担任师级及以上单位军政主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劲光、萧克、萧华在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屡建战功。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他们三人的履历也是十分突出的。其中,萧劲光、萧克更是在大革命时期就投身革命。

萧劲光,1903年1月生,湖南长沙人。
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萧劲光和陈赓在十大将中是最早入党的。除了朱德,他们比其他九位元帅入党时间都要早。
1920年夏,萧劲光加入了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的俄罗斯研究会。
1921年春,萧劲光、任弼时等一同从上海启程赴苏学习。
1924年初,列宁逝世时,萧劲光作为东方民族代表为其守灵。同年秋完成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业,回国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
1925年被派赴广东,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6师中将党代表,年仅22岁。后参加北伐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萧劲光再次奉派到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
1930年秋回国后,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
1931年12月14日,驻守宁都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起义后被改编为红5军团。为了教育改造这支部队,中革军委调萧劲光任红5军团政治委员。后来,在毛泽东被排斥出红军领导岗位后,萧劲光的职务也多有变化。
1933年11月被“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诬陷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受到错误处理。在逆境中,他忍辱负重为革命工作。遵义会议后,中央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处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
1937年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萧克,1907年7月生,湖南嘉禾人。
1926年初,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该教练所后归并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初,到国民革命军第11军叶挺部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叶挺部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1月,萧克参加湘南起义。4月,随朱德所部到井冈山,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历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1纵队参谋长,参加了保卫井冈山和进军赣南、闽西等作战。
1930年6月后,任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12师师长、江西独立第5师师长等职。
1932年10月,被派往湘赣苏区任红8军军长、红6军团军团长,参与领导湘赣苏区反“围剿”和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
1934年7月,奉命率部先遣西征,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后与贺龙等率领的红2军团(当时称红3军)会合,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北上陕甘宁地区。1936年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31军军长。他带领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为实现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作出了重大贡献。

萧华,1916年1月生,江西兴国人。
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同年底的兴国暴动。
1930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红军后任红4军军委青年委员、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等职。
1933年夏,年仅17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军时期,各级指挥员都很年轻。萧华不仅是红军队伍中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也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他任师职干部比著名的“军中三杨”(杨得志、杨勇、杨成武)时间还早,年龄更小。“三杨”都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才走上师级领导岗位的。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由于减员严重,少共国际师被撤编,萧华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不久调任红2师政治委员。他率部参与指挥四渡赤水、抢渡乌江、强渡大渡河、突破腊子口,在长征中屡建战功。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战役。

全面抗战初期担任八路军主力旅及以上单位领导职务

全面抗战爆发后,萧克、萧华先后担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115师343旅政治委员等职,参与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萧劲光则留守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在关系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中,他们都作出重要的贡献。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萧劲光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等职。八路军主力部队相继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后,为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军委于1937年8月25日决定,八路军第115师炮兵营、辎重营,第120师第359旅第718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第129师第385旅旅部和第770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共9000余人,留守陕甘宁边区。为统一指挥上述留守部队,在延安设立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同年12月改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萧劲光任主任。此后,萧劲光一直留守延安,圆满完成了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安全的任务。

在任留守兵团司令员期间,萧劲光率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稳定了边区秩序;打退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固守了黄河千里河防。他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了陕甘宁边区反摩擦斗争中的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他多次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为解决“晋西事变”,他与阎锡山谈判,促使了和平协定的缔结。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他率领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39年冬天开始,王震359旅开进杂草丛生的南泥湾,王维舟385旅开进虎豹出没的大小凤川,烧荒造地屯垦,一年就达到自给有余,为边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榜样。

1937年8月,萧克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这是萧克军事生涯中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和聂荣臻、徐向前分别出任八路军三个师的副师长。随后,他与贺龙、关向应一起挥师东渡黄河,出兵山西,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率部参加了忻口战役。1939年2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军政治委员会书记。1940年1月,指挥部队反击敌人的“十路围攻”。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战斗中,作战数百次,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开辟平北根据地,发展了冀东根据地,形成冀热察辽边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1942年2月,萧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领导晋察冀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3年8月起任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全面主持晋察冀军区的军事工作。1944年4月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萧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政训处)副主任。1937年11月,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萧华任第115师343旅政治委员。时年21岁的萧华是八路军主力部队中最年轻的旅政治委员。
1938年9月,萧华率领第115师343旅机关和部分干部组成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边区乐陵县。挺进纵队到达冀鲁边后,深入发动群众,迅速打开了局面,发展壮大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底,边区部队发展到1.5万余人。

1939年11月,萧华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在鲁西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6月后历任第115师政治部主任、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分局委员等职,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较早担任兵团级及以上单位军政主官

解放战争时期,萧劲光、萧华大部分时间作为搭档,为东北解放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萧克则在华北战场横戈马上,后随第四野战军挥师南下,挺进中南。他们三人在开国将军中较早担任兵团级及以上单位军政主官。

1945年10月,萧劲光到东北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946年10月,在东北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南满根据地形势严重的危难时刻,萧劲光奉命同陈云一起前往南满,坚持南满斗争,并兼南满军区司令员。同年12月至翌年3月,指挥南满部队实施四保临江作战,在北满部队“三下江南”配合下,打败国民党军四次大规模进攻,彻底扭转了南满局势。

1948年5月,萧劲光任东北野战军第1前方指挥所司令员,率部攻打长春,后改为围困战,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等手段,使10万守军被迫于10月相继投诚,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先例。9月,第1指挥所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12月改称第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政治委员萧华。第1兵团是东北我军最早出现的兵团,因军政首长姓氏均为“萧”,遂有“二萧兵团”之称。辽沈战役结束后,萧劲光率东北野战军5个纵队入关,圆满完成了隔断平津和协同友邻部队包围北平的任务。

1949年3月,萧劲光率领解放军第12兵团南下参加渡江战役。此后,参与了争取和推动程潜、陈明仁在湖南起义的工作。长沙和平解放后,兼任湖南军区司令员、湖南军政委员会代主任。随后,指挥中路军围歼国民党军4个师,解放湖南大部地区,为进军广西、解放华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萧克历任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组织指挥了保卫承德等战役战斗,指挥部队控制联结华北与东北的交通枢纽,为我党大批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创造了重要条件。之后,又参与组织指挥了正太、怀来、赤城、解放石家庄等战役。

1949年5月,萧克调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南下。他积极组织策划河南张轸起义和湖南程潜、陈明仁起义,为武汉的顺利解放和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他参与指挥第四野战军,先后歼灭了中南地区国民党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诸部共43万余人,解放了湘、鄂、赣、粤、桂等省和海南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大陆上的残存主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部队横渡渤海,进军东北,并由萧华统一指挥。在萧华的精心组织下,数万部队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东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重要条件。萧华先后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分局副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四保临江、围困长春、辽沈、平津等许多重大战役。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1948 年 11 月,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指出:野战军以下设兵团,兵团以统一番号排列,共确定20个兵团的番号。到1949年6月,解放军各兵团相继组成,全军共编成 16 个兵团。在第四野战军部队整编中,萧华被任命为第13兵团政治委员,时年33岁。之后不久,随着国民党起义部队的增加,又增设了3个兵团,使实际兵团数达到了19 个。萧华是上述19个兵团政治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

平津战役胜利后,1949年3月31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北平香山接见并宴请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萧华见到了阔别十余载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当萧华向毛泽东敬酒时,毛泽东笑着说:“萧华,你我多年不见,可是我的耳朵长得很,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解放军总部和军种负责人

新中国成立后,萧劲光、萧克、萧华在人民军队屡任要职。萧劲光长期担任人民海军司令员;萧克一度担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主持全军的训练和院校工作;萧华长期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领导职务,都充分展现出他们在人民军队中的不凡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萧劲光为人民海军首任司令员。8月,在海军建军会议上,萧劲光提出海军要“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后又提出海军建设要打好组织桩子、思想桩子、技术桩子。在他主持下,至1950年底,海军青岛基地、中南军区海军相继建立,加上1949年4月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基本确立了北、东、南三大海区的战略格局。与此同时,他重视培养海军技术力量,强调建军先建校,在短短几年内即创办了10所正规海军院校和6所预备军校,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1955年9月,被授予解放军大将军衔。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一伙在海军的代理人李作鹏等人妄图打倒萧劲光、苏振华等人,篡夺海军的领导权。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代表,萧劲光、苏振华及李作鹏等都上了观礼台。其间,在会见萧劲光等人时,毛泽东严肃地对李作鹏等人说:“萧劲光是个老同志,苏振华是个好同志,你们老整他们干什么?”此后,李作鹏一伙对萧劲光的排挤行为不得不有所收敛。因为有毛泽东的特殊关照,在林彪一伙把持军委领导权期间,萧劲光一直未能被打倒。 九一三事件后,因萧劲光对江青一伙的行径表示过不满,江青等操纵部分不明真相的干部,硬是给萧劲光扣了上林彪集团“贼船”的帽子。与此同时,江青、张春桥多次在毛泽东面前攻击萧劲光,建议撤掉萧劲光海军司令员的职务。毛泽东看穿了他们的图谋,始终不为所动:“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他在,海军司令不易人。”1980年1月,萧劲光才最终卸去担任整整30年的海军司令员。1979年6月,萧劲光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1950年6月,萧克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部长。1954年11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负责全军的教育与训练。1955年1月16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与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联名上报毛泽东主席关于元帅、大将、上将的预授名单。从上报的预授名单看,大将初定人选提交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为15人,第二种方案为22人。两种方案的大将预授名单均包括萧克。在第一种方案15人中,除后来被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等10人外,还有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周纯全5人。不过,由于大将人选名额限制,萧克最终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1957年11月,萧克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在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遭到错误批判,并被解除职务。1959年9月,调任农垦部副部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萧克受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打击迫害。1969年冬,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1972年5月,被任命为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1977年起,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治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1980年8月至1983年6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1987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 1949年10月,萧华担任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尽管担任空军政治委员时间不长,他同司令员刘亚楼一起为人民空军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950年4月,调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由于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总政治部的日常工作由萧华主持。

1955年9月,解放军首次授衔时,39岁的萧华成为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在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当选为最年轻的中央委员。
1956年12月,罗荣桓因身体原因不再兼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部长。谭政大将接任总政治部主任,萧华接任总干部部部长。40岁的萧华成为解放军当时八总部中最年轻的“一把手”。
1963年12月,二度兼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不幸病逝,萧华主持总政治部的全面工作。
1964年9月,萧华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这两个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首次由开国上将担任。萧华的这一任职,也体现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层对他的充分赏识和重用。
“文化大革命”中,萧华受到残酷迫害。
1975年7月恢复工作后,历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
1983年6月,当选为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